厚朴資本投資的股票
㈠ 蒙牛的發展史
1999年,蒙牛在呼和浩特一間53平米的出租房中起步。
2002年,蒙牛迎來摩根斯坦利、鼎暉投資、英聯投資等投資機構共同注資2599萬美元,為蒙牛發展注入了活力。
2004年6月10日,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在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上市,共計融資14億元,蒙牛邁開了發展的步伐。
2003年,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蒙牛牽手航天事業,時至今日,已經走過15個年頭
2006年,蒙牛推出特侖蘇品牌。
2007年1月,蒙牛成為NBA中國官方合作夥伴,與此同時,NBA也加入到由蒙牛發起的中國牛奶普惠行動中。
2007年3月,蒙牛成為博鰲亞洲論壇官方合作夥伴,特侖蘇成為博鰲亞洲論壇專用牛奶。
2009年7月,蒙牛與中糧集團達成戰略合作,中糧中糧集團斥資約60億收購蒙牛乳業近21%的股份, 成為蒙牛第一大戰略股東。
2012年,蒙牛與丹麥Arla Foods達成戰略合作,Arla Foods以22億港元入股蒙牛,成為蒙牛第二大戰略股東。與此同時,中丹兩國農業部牽頭成立「中丹乳品技術合作中心」,蒙牛承擔在中方的實施工作。
2013年5月,蒙牛增持中國奶牛養殖企業現代牧業股份,成為現代牧業最大單一股東。
2013年6月17日,蒙牛乳業與雅士利簽訂收購協議。18日,雅士利和蒙牛聯合宣布,雙方已與雅士利國際控股股東張氏國際、二股東CA Dairy Holdings(凱雷亞洲基金全資子公司)達成要約收購協議,收購資金超過110億港元。
2015年,蒙牛雅士利投資2.2億紐幣(約合11億元人民幣)的紐西蘭工廠在2015年建成投產,隨後繼奶粉工廠投產後,蒙牛又建立了特侖蘇專屬牧場,在大洋洲徹底打通了從奶源到生產銷售、從自主研發到質量管控的全部環節。
2017年,盧敏放提出「不忘初心 共贏冠軍」,在朝著初心奮進的同時,更要以必贏、共贏的狠勁,向冠軍之路進發。盧敏放指出,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形勢下蒙牛必須「贏」。
2017年,蒙牛成為FIFA世界盃全球官方贊助商,實現了牛奶與足球的首度結緣。
2018年12月,蒙牛集團2019客戶年會廈門舉行。近萬名經銷商代表、蒙牛員工參加。蒙牛集團CEO盧敏放在年會上做了「天生要強 共贏冠軍」的主題報告,指出蒙牛已經進入了傳統業務結構完善、新興業務蓄勢待發的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快車道。
(1)厚朴資本投資的股票擴展閱讀:
蒙牛社會責任(公益)
蒙牛積極致力於公益事業,從抗擊非典捐款到為全國教師捐奶以及向全國貧困地區1000所小學捐贈牛奶,再到為南方雪災和汶川、玉樹地震、雅安地震、定西地震、西南旱災捐款以及捐助「母親水窖」、「愛心井」建設等等。
12年來蒙牛集團在公益事業方面的投入累計超過5億元,榮膺「最佳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獎」。蒙牛還與中國奶業協會、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國家學生奶辦公室等7家單位,聯合啟動了以「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為主題的「中國飲奶運動」。
並會同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利樂中國等十幾家企事業單位聯合發起了「中國牛奶愛心行動」,為增進國人飲奶意識、提升國人身體素質做著自己不懈的努力。
㈡ 蒙牛股份股權結構
蒙牛股權結構據蒙牛乳業《招股說明書》顯示,蒙牛乳業在上市前共有六大股東,分別是銀牛公司 (44.8%)、金牛公司(21.1%)、牛根生(6.1%)、MSDairy(8.7%)、CDH(5.9%)和 CIC(3.4%)。
【拓展資料】
蒙牛1999年成立於內蒙古自治區,總部位於呼和浩特,是全球八強乳品企業、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乳製品行業龍頭企業。公司2004年在香港上市(股票代碼2319.HK),是恆生指數、恆生中國企業指數和恆生可持續發展企業指數成分股。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是蒙牛第一大戰略股東。
蒙牛乳業成立以來,已形成了擁有液態奶、冰淇淋、奶粉乳酪等多品的產品矩陣系列,擁有特侖蘇、蒙牛純甄、優益C、每日鮮語、未來星、冠益乳、蒙牛酸酸乳、蒂蘭聖雪、瑞哺恩、貝拉米、妙可藍多、愛氏晨曦等明星品牌。
蒙牛乳業07月6日晚間在香港聯交所發布公告,公司將以每股17.60港元的價格,向中糧集團和厚朴基金聯合投資成立的新公司出讓蒙牛20%的股權,涉及交易金額高達61億港元,從而成為蒙牛乳業的第一大股東,寧高寧入駐蒙牛董事會,成蒙牛非執行董事。
2010年11月22日,蒙牛宣布與君樂寶乳業合作,以4.692億的價格持有君樂寶51%股權,將這一華北市場的對手收入囊中,也擴充了自己的酸奶產能。
據悉,君樂寶總體股權估值為9.2億元。
此次合作之後,蒙牛集團旗下公司的酸奶市場份額將提升至30%以上,蒙牛和君樂寶兩個品牌也將由原來各自為陣結成統一戰線。蒙牛公布年報數據顯示,06-09年蒙牛酸奶復合增長率為27.3%,2010年上半年的同比增長率更是達到30.3%。君樂寶是華北地區最大的酸牛奶生產基地,酸奶市場佔有率居全國第四位,在其年營業額12.6億中,高達84%的業績來源於酸奶。
㈢ 格力電器混改最新消息:珠海明駿將成為第一大股東
據格力電器混改最新消息顯示,珠海明駿將一舉躍居格力電器第一大股東。昨日晚公告顯示,珠海明駿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最終成為格力電器15%股權受讓方。那麼,具體情況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格力電器10月28日晚公告,珠海明駿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最終成為格力電器15%股權受讓方,將一舉躍居格力電器第一大股東,珠海明駿投資背後的高瓴資本作為戰略投資者進入格力電器。這也意味著,在這場資本的角逐中,高瓴資本最終戰勝了厚朴。值得注意的是,珠海明駿提交的合作方案仍需格力電器管理層接受並達成一致意見。
從今年4月公布股權轉讓消息開始,格力電器混改一事就備受關注。根據彼時的公告,格力集團擬通過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其所持有的格力電器總股本15%的股票。按格力電器當時2840億元市值計算,該部分股權價值426億元。格力集團持有格力電器約10.96億股股份,以18.22%的持股比例位列格力電器第一大股東。
格力集團注冊地為珠海,業務性質為投資與管理,注冊資本8億元,由珠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持股100%。之後,網路、淡馬錫、高瓴資本、厚朴投資在內的25家機構都積極參與。根據半年報,格力集團占總股本的18.22%,為控股股東;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為第二大股東,占股10.47%,即受讓方將成為公司的大股東。
以上便是格力電器混改的相關介紹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值得一提的是,有分析表示,短期來看,董明珠大概率會在董事長的位置上繼續連任,畢竟新的大股東在進入後,也需要格力電器保持一個平穩地過渡和發展。提醒: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㈣ 格力集團又出手:從零持股到舉牌 為何看上歐比特
格力電器的資本棋局又開始布下新子。
8月1日晚間,上市公司歐比特宣布已被格力金投正式舉牌,而後者正是格力集團旗下公司。從持股時間來看,格力集團僅有半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對歐比特持股從0到5%舉牌線的突破,出手動作快速而精準。
而這也是格力集團繼買下長園集團(維權)之後,又一次重要的戰略布局。不過,格力集團先後持股新能源 汽車 、衛星大數據等新興領域的公司,其投資跨度不可謂不大。
8月2日,歐比特因格力系資本舉牌消息利好影響,逆勢高開,當日股價觸及最高11.59元,市值大增3億多。截至午盤收盤,歐比特股價為11.29元,漲幅1.99%。
格力集團欲戰略入股歐比特
格力集團在資本市場的活躍度越來越高,出手速度也越來越快。
昨日晚間,歐比特發布了一則簡式權益變動報告稱,截至8月1日,格力集團旗下企業格力金投合計持有歐比特3510.8萬股,占其總股本5%(剔除回購專用賬戶中的股份數量後的比例為5.02%),已經觸及舉牌線。
而從持股時間來看,從7月15日到8月1日,格力系資本僅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從來零持股到5%的持股舉牌的跨越,躍升成為歐比特第二大股東,其持股的速度不可謂不快。
具體來看,格力金投在7月15日至8月1日期間,通過集合競價,以平均11.05元/股的價格,增持2272.8萬股,增持比例為3.24%(剔除回購專用賬戶中的股份數量後的比例為3.25%);7月30日,通過大宗交易增持1238萬股,平均增持價格為10.01元/股,增持比例為1.76%,(剔除回購專用賬戶中的股份數量後的比例為1.77%)。
從公開資料看,舉牌方格力金投是持股100%企業,該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股權投資、資本運營管理、資產管理、資產重組與並購、財務顧問服務等,其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為汪永華。
據官網信息披露,格力金投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戰略理念,主要定位於為格力集團和集團各業務板塊提供金融服務,積極開展與實體經濟相關的資產管理、資本運作和項目投資等業務;同時圍繞珠海市委市政府金融創新的目標和要求,為珠海市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金融配套支持。
實際上,格力集團的強勢入場,並不是無跡可尋。
早在兩天前,歐比特發布了關於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大宗交易減持股份的公告。據公告顯示,2019年7月30日,公司收到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顏軍減持公司股份的通知,顏軍於2019年7月30日通過深交所大宗交易的方式合計減持本公司無限售流通股12,380,000股,占公司總股本(剔除回購專用賬戶中的股份數量)的1.7716%。
據悉,此次實控人顏軍減持的目的,主要是是引入合作夥伴。同時,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顏軍承諾:連續六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系統出售的股份將低於公司股份總數的5%。
而這一舉動,也被市場理解為,實控人顏軍有意將為新的戰略合作夥伴進場鋪路。
涉足衛星大數據領域?
那麼,已經逐漸適應資本市場節奏的格力集團,為何如此看好歐比特呢?
公開資料顯示,歐比特是國內首家民營衛星大數據領域的公司,業務主要包括宇航電子、衛星大數據、人工智慧三大業務板塊。2010年,歐比特正式登陸創業板市場。
2014年,歐比特提出了「衛星空間信息平台的戰略構想」,並啟動了「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 星座 計劃。該計劃將由34顆衛星(視頻衛星、高光譜衛星、雷達衛星及紅外微信等)組成「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 星座 。由珠海、漠河、石河子、貴陽、上海、青島等衛星地面站組成衛星測控和接收網路,再由珠海、貴陽、上海、青島、澳門等數據中心組成的衛星大數據儲存、處理和分發網路。
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4月30日,全球在軌衛星大約1980顆。其中對地觀測衛星約661顆,高光譜衛星不超過24顆,同期歐比特在軌運行的高光譜就有4顆。
6月10日,歐比特發布公告稱,確認公司為珠海市「綠水青山一張圖」項目的中標單位,該項目合同金額為8362.33萬元人民幣。
中信建投研究認為,此次中標是公司「衛星大數據」戰略實施以來,加強市場拓展,落實衛星大數據應用的重要成果,開拓了衛星大數據應用服務的新模式,對後續推廣數據應用具有積極意義。公司將依託本次「綠水青山一張圖」 項目實施,打造並形成衛星大數據應用服務樣板示範,加強在廣東省及其他省市推廣應用的力度,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歐比特從事的衛星大數據業務屬於高精尖方向,但上市後公司表現卻始終不溫不火,直到出手進行不斷並購動作,業績才有了起色。
數據顯示,2015-2017年連續三年凈利潤連年高增長的高光時刻(分別增速130.74%、46.26%、42.89%),但是2018年出現了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雙降,其中凈利潤0.95億元同比下降21.47%。
而具體來看,歐比特前幾年高增長業績離不開頻繁的並購動作。2014年後,歐比特先後收購鉑亞信息、智建電子、繪宇智能,分別耗資5.25 億元、1億元和5.2億元。但其中鉑亞信息業績承諾期過後,去年凈利潤開始大幅下滑,內部管理層變動也非常頻繁。
截止去年底,歐比特賬上商譽高達8.36億元,占公司凈資產的25.91%,同時,從2015年開始,連續四年公司的應收賬款分別為3.36億元、4.65億元、5.4億元、6.72億元,應收賬款數據不斷高企,而同期的壞賬損失也在不同增長,拖累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不過,這些情況並沒有消減格力集團強勢入場的決心。據上述股權變動公告顯示,格力金投的控股股東珠海格力集團看好歐比特未來的發展前景,有意戰略入股歐比特。在此次舉牌之後,格力金投存在未來12個月內繼續增持歐比特股份的計劃。
8月2日,二級市場上,歐比特股價逆勢高開,股價最高漲幅超過4%。截至午盤收盤,歐比特股價為11.29元。相比買入均價10.58元而言,格力金投的這筆投資已經有所盈餘。
曾高調增持問題公司
今年以來,格力集團頻頻發起入股動作,其動作和力度又快又狠,似乎對其投資布局已有長期的戰略節奏。
5月底,長園集團公告披露,格力集團旗下兩家全資子公司通過不斷持股已經進入公司前十大股東名單之列,合計持股比例高達4.96%,逼近公司舉牌線。在格力集團的帶動下,市場資金紛紛經常跟風買入,從5月30日到5月31日,連續兩日,長園集團股票連續兩日出現一字漲停,累計漲幅20%。
然而令格力集團意外的是,高調買入長園之後,長園卻在5月31日收到了證監會一紙調查通知書,由於去年長園集團子公司長園和鷹涉嫌業績造假事件,證監會決定對公司正式立案調查。
盡管長園集團設法從長園和鷹業績造假事件中進行補救,並對前兩年業績進行追溯調整,但公司仍不斷受到該事件的負面影響。而長園集團的突然被啟動調查,無疑也令格力集團的這筆投資遭受重挫。
從6月13日開始,長園集團股價一路下跌,截至8月1日,公司股價已經從6.62元下跌至5.70元,跌幅13%。
據7月24日,長園集團公告顯示,擬以總價款6.03億元人民幣出售子公司長園南京名下的辦公樓、附屬設施及土地使用權,長園集團方面解釋稱,出售部分存量資產,有利於盤活公司資產,降低負債,緩解資金壓力。
由於針對長園集團的調查還沒結束,目前長園子公司造假案對公司影響尚難評估,但可以肯定的是,格力集團的這筆投資短期可能難以獲得較好的收益。
格力電器股權轉讓仍在進行中
當然,格力集團資本動作最讓市場不解的是,就是出讓千億市值的明星企業——格力電器的股權,而且還涉及控制權的出讓。
今年4月8日,格力電器公告復牌,並透露格力集團轉讓持有的格力電器15%的股票。本次轉讓價格不低於提示性公告日(2019年4月9日)前30個交易日的每日加權平均價格的算術平均值,最終轉讓價格以公開徵集並經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批復的結果為准。本次轉讓完成後,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可能將發生變更。
按照停牌前的收盤價47.21元計算,這筆股權轉讓涉及400億資金。一時之間,誰來接盤引發市場巨大猜想。
5月22日,格力集團召開股份轉讓意向投資者見面會,據悉當天見面會共有25家意向投資者出現。
從公開的意向投資者名單來看,厚朴投資、淡馬錫、高瓴資本等國際戰略投資者,以及博裕資本、珠海通沛等本土私募均在名單之列。除此之外。華能貴誠信託、匯添富基金等具備國資背景的金融機構也參與其中。
對於外界最關心的轉讓方案、轉讓價格和轉讓條件,珠海國資委、格力集團方面表示,目前具體徵集方案尚在研究制定中,且相關具體的條件和要求後續均需要履行國資監管部門的審核程序後方可公開披露。
而據格力電器相關負責人透露,此次公司股權的轉讓,主導方是珠海國資委和格力集團。
值得注意的是,在轉讓以後,格力集團雖然失去了格力電器的控制權,但格力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控股公司可以在已使用的領域內繼續無償使用「格力」商標作為的公司名稱、公司標識。就其未來任何投資或擴張的主體和領域等如需使用「格力」商標、「格力」商號的,應由雙方另行協商,書面確定。
這也意味著,雖然格力集團失去了格力電器這樣的核心資產,但在商標權使用上,雙方仍可共用「格力」商標。
未來,格力集團又會有怎樣的資本布局,值得期待。
本文源自中國基金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