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投資 » 哈里曼股票投資規則

哈里曼股票投資規則

發布時間: 2023-06-05 01:58:31

❶ 格拉斯 斯蒂格爾法

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銀行法",是美國銀行業分業經營的源頭和正式依據。因此,分業經營在當時是否必要、有沒有充分的理由,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該銀行法案的制定是否合理、是否完全體現了公共利益。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該法案正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才被制定出來的。
但事實上,任何法律或公共政策都是由一些具體的人參與制定出來的,他們難免有自利的動機;而抽象的、作為整體的"人民"既不能思考,也無法代表公共利益來做出判斷並採取行動。在美國的代議民主制下,參與法律制定的各方都代表著各自的私人或集團利益,在國會和私下進行利益角逐,討價還價直至達成妥協。因此,代表局部利益的代理人制定出來的法案,很難完全體現公共利益。
本文作者認為,"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公共利益解釋是不充分的,從理論上和事實上都站不住腳。合理的解釋是,該法案是當時美國兩大銀行集團利益角逐的結果。更准確地說,是洛克菲勒集團挑戰銀行業霸主摩根家族、意圖削弱其實力的陰謀。當然,如果不充分利用當時公眾仇視銀行業的普遍情緒,洛克菲勒的圖謀也難以成功。
值得稱許的是,作者學風非常嚴謹,在大量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和歷史考證,在僅16頁的篇幅中做了43處注釋,標明資料來源,力求言而有據。編譯本文的目的就是提供大量歷史事實資料,供讀者進一步斟酌,作出自己的判斷。
"1933年銀行法案",有時被稱作"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將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分離開,成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禁止向活期存款支付利息,並且重組了美聯儲。這一法案被典型地解釋為一項促進公共利益的措施,由此矯正銀行體系中存在已久的問題,避免銀行危機的發生。然而,我卻不敢苟同。本文通過公共選擇分析(public-choice analysis)表明,該法案的出台是當時美國銀行業兩大巨頭利益角逐的結果。
本文討論的重點,是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的分離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相關條款,以及卡特·格拉斯。公共利益的修辭一直為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離提供理由。最近的研究--如White(1986),Benston(1990),Kroszer和Rajan(1991)以及其他作者--已經表明,這種說法在理論上和事實上都是站不住腳的。兼做存款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的銀行要比單純的儲蓄銀行更安全,而且比獨立的投資銀行發行的證券質量更高。我認為,分業法案其實是洛克菲勒銀行集團旨在提高其競爭對手--摩根家族的成本的圖謀。不要忘了,洛克菲勒和摩根家族在30年代都擁有極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
一、公共利益的觀點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支持者認為,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的分離能增加安全,減小銀行與客戶之間的利益沖突。這些論調根本經不起仔細推敲。顯而易見,許多證券(股票和債券)的風險小於貸款的風險。而且,證券投資具有流動性和可觀測的公開性。流動性可以使銀行迅速調整和平衡資產組合以避免擠兌,公開性則便於存款人和債券持有者監督銀行的經營,從而提高效率。即使所有證券都比貸款更具風險性,禁止銀行進行證券投資將失去分散化投資的好處,結果也會增加銀行風險。
最高法院、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和其他人士,一直不加批判地拿皮科拉-格拉斯小組委員會證詞和其它證詞作為證據,來表明從事證券業務的銀行給存款人製造了過度的、不合理的風險。但是,在詳盡閱讀了幾乎所有相關文獻之後,Benston沒能為支持這一結論找到任何證據。這些證詞充斥著缺乏根據的論斷和不加掩飾的假說,但沒有為業務一體化銀行的風險提供任何證據。後來人們卻發現了許多證據,強烈表明分離式銀行比一體化銀行更具風險性。White(1986)仔細考察了在1930-1933年間沒有證券業務的國民銀行和有證券附屬業務的國民銀行各自的倒閉率。結果發現,前者可能倒閉的比例是後者的4倍多。
反對一體化銀行的另外一個論點是,有證券附屬業務的銀行導致了利益的沖突。巴克利參議員是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堅定支持者,他表達了這一論點:
很明顯,沒有任何東西要推銷給儲戶的銀行家,相比那些利用其儲蓄部門的儲戶名單散發傳單,煽動他們利用這項、那項或其它投資的優勢以使銀行獲得創業利潤、承購利潤或者交易利潤的銀行家,可能更有資格不偏不倚地為客戶提供建議,盡職地考慮儲戶的安全。
這一論點可能適合一時的非持久的情形。一旦在分析中考慮到長期利潤和聲譽因素,結論就不同了。提供拙劣的咨詢給投資顧問造成的損失越大,其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證券部門做出壞的投資咨詢,投資者就很可能舍它而去,並且從其母銀行撤走資金。因此,與投資於單一的投資銀行相比,投資者投資於一體化銀行能對瀆職行為構成更嚴厲的懲罰。
利益沖突論點同樣與投資者的行為相矛盾。在20年代,一體化銀行(擁有證券分支機構或證券業務的銀行)在債券發行市場所佔份額迅速提高。比如,1927年,商業銀行及其分支機構的證券業務比重為36.8%,到1930年則達到了61.2%。假如利益沖突的論點是確鑿的,那麼理應看到理性的投資者紛紛離棄一體化銀行,而非趨之若騖。Kroszner和 Rajan的調查結果與事實更為一致,他們發現,以往一體化銀行發行證券的質量比單一的投資銀行更高。
總之,公共利益的解釋與事實有著相當的距離。因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之所以出台,一定是由於國會犯了很大錯誤,或者立法動機並非出於公共利益的考慮。
二、洛克菲勒與摩根家族
不算聯邦政府,摩根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國歷史上最大最重要的經濟與政治實體。如同戰前日本的財閥,兩家族控制著美國經濟的多數部門。在對競選資金需求無度的年代裡,這些財團能輕而易舉地成就或毀掉一位政治家的前程。1933年的"皮科拉調查"將J.P.摩根的"受惠者名單"曝了光,其中包括一位前總統、來自兩黨的一大群財政官員、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其他一些政客和謀權者。 從俄亥俄州的基礎起步,洛克菲勒集團也逐步涉足政治。一位傳奇般的共和黨間諜和俄亥俄州參議員,馬克·漢那,是約翰·洛克菲勒的同學、一生的朋友和經營夥伴。洛克菲勒集團正是通過漢那對麥金利政府施加影響。麥金利在1896年的競選中,獲得了標准石油公司25萬美元的資助。在1990年的競選中,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洛克菲勒集團的其它企業和利益集團 也組織起了高達幾十萬美元的競選基金。
洛克菲勒還通過尼爾森·愛爾德里希施加政治影響。愛爾德里希當了30年的羅得島參議員,其間他的凈資產從5萬美元增加到至少1,200萬美元。作為參議院金融委員會主席和共和黨組織秘書,他掌握著國家的財政大權。在1905年 題為"共和國的敵人"的系列講演中,林肯·史蒂芬斯稱愛爾德里希為"美國的老闆",戴維·菲力普斯在"參議院的叛逆"系列講演中,也對愛爾德里希施以濃墨重彩。愛爾德里希與洛克菲勒家族的關系,開始是金融上和政治上的,而當他女兒愛比嫁給小約翰·洛克菲勒後就成為親緣關系了。愛比的兄弟溫斯羅普也是銀行分離法案中的一位關鍵人物。通過愛爾德里希,洛克菲勒家族(以及其他紐約銀行家們)對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創立施加了深遠的影響。由愛爾德里希主持的全國貨幣委員會於1910年推出"愛爾德里希方案",經卡特·格拉斯及其顧問帕克·威里斯做了稍許修改,奠定了聯邦儲備系統的基礎。"愛爾德里希方案"是在喬治亞州Jekyll島上舉行的一次秘密會議上,由愛爾德里希、摩根、洛克菲勒、庫恩和 魯勃合夥人斟酌再三、權衡利弊而制定出來的,在當時卻鮮為人知。
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和權力從標准石油公司開始起步,但不久就擴張到銀行業和其它行業。摩根家族的實力並非來自於J.P.摩根自身的財富,而是由於摩根在美國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在世紀之交,美國工業中發生了一系列的兼並和重組,使美國經濟面貌一新。J.P.摩根及其銀行正處於巨變的中心。1901年,摩根策劃了歷史上最大的兼並活動,創立初始資本達14億美元的美國鋼鐵公司,而在當時,美國的GNP才剛接近200億美元。今天,只有價值達3500億美元的兼並才能產生相似的影響。1993年,僅摩根的傭金收入已達150億美元。當時,摩根的影響遍及美國的所有主要產業,特別是鐵路、公用事業和鋼鐵行業。
1912年以所謂的"貨幣托拉斯"為對象的Pujo聽證會(Pujo Hearings)發現,J.P.摩根及其合夥人是美國最大公司中幾十個公司的主要股東,其擁有的董事席位總共達72個。據Delong估計,在某種意義上,以摩根為中心的集團與美國工業、金融業和商業資本的40%相關聯。時隔21年,皮科拉聽證會(Pecora Hearings)同樣顯示,摩根集團在89個公司中擁有126個董事席位,總資產達200億美元,相當於GNP的近1/3。
政治實力來源於摩根家族的經濟實力。1896年,威廉·布瑞安結束他在民主黨大會上的講演時,說了一句著名的警語--"你不可能把人類釘在黃金做的十字架上"。布瑞安所指主要就是J.P.摩根。1年前摩根和克萊沃蘭德一起拯救了金本位制。在整個這一時期,摩根成員及其下屬是總統們和其他政治精英的重要顧問和財力支持者。比如在1904年的大選中,摩根銀行給西奧多·羅斯福的競選基金捐助了15萬美元,作為回報,摩根成員喬治·潑金斯成為老羅斯福總統整個政治生涯中的首席顧問。正是在潑金斯催促和支持下,羅斯福參加了1912年競選,並且為他提供了50多萬美元的競選基金。
在1912年的民主黨大會上,布瑞安再次攻擊摩根家族,公開聲稱J.P.摩根的任何代表都不會獲得民主黨的總統候選提名。然而,在摩根的實力達到最高峰的1924年,布瑞安不得不接受約翰·戴維斯(摩根家族的首席律師)的提名。
摩根和洛克菲勒並非沒遭到反對。剛提到的布瑞安,就是摩根和洛克菲勒毫不留情的反對者,而且作為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的國務卿,抵制他們對聯儲的控制。站在布瑞安這邊的還有像L·布蘭德斯、F·弗蘭福特和L·斯蒂芬斯這樣的進步知識分子。特別是布蘭德斯,在其作為律師、威爾遜總統顧問和最高法院副法官的整個生涯中,一直攻擊摩根和洛克菲勒。許多政界人士發現,由於對巨型托拉斯的恐懼,公眾積極支持對摩根和洛克菲勒的攻擊。也許更重要的是,許多政客分別站在摩根和洛克菲勒兩邊,相互敵對。前者支持對後者的攻擊,後者也支持對前者的攻擊。確實,公眾的憤恨和洛克菲勒家族的政治手段一起,要對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分離負責。
摩根和洛克菲勒經常沖突。摩根家族經濟上的主要對手是包括洛克菲勒(石油,銀行)、哈里曼(鐵路)和主要與庫恩、魯勃和雷曼兄弟有關的銀行家所組成的可怕的聯盟。在20世紀,小約翰·洛克菲勒、E.H.哈里曼的兒子W.A.哈里曼和庫恩、魯勃、雷曼兄弟等第二代銀行家,是攻擊摩根家族的主要唆使者。1933年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分離是這場斗爭最重要的一個側面。這場攻擊是由大通國民銀行(Chase National Bank)的溫斯路普·愛爾德里希領導和組織的。
三、銀行法案的誕生
小約翰·洛克菲勒將標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的現金儲備投資於花旗銀行,從而進入了銀行業。詹姆斯·斯迪曼是花旗銀行的總裁,他的兩個兒子與威廉·洛克菲勒(小約翰的兄弟)的女兒結婚,產生了這個家族聯盟。標准石油公司的現金儲備是如此龐大,以至僅此一項就使花旗銀行成為紐約最大的銀行之一。洛克菲勒家族,特別是小約翰,想在銀行業取得如同他們在石油業中的支配地位,大約在1911年,老約翰把大量資本投入了信孚銀行(Equitable Trust)。以此為基礎,洛克菲勒家族通過一系列兼並活動使他們的銀行控股公司迅速擴張。到1920年,從一個小銀行開始起步的信孚銀行,成為了美國第八大銀行,並且在整個20年代通過兼並和擴張繼續發展壯大。
1929年,溫斯路普·愛爾德里希成為信孚銀行的總裁。他是小約翰·洛克菲勒的姐夫,著名參議員尼爾森·愛爾德里希的兒子,後者是促成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成立的關鍵人物。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律師,溫斯路普並不想涉足銀行業,只是在小約翰的催促之下才這樣做的,並且在此後的生涯中一直得到後者的指導。在愛爾德里希領導下,信孚銀行與摩根控制的大通國民銀行合並。大通當時的董事長是阿爾伯特·維金。他曾經是第一國民銀行的喬治·巴克和亨利·戴維森的門徒,而這兩位都是摩根集團的傑出人物。新成立的大通銀行由愛爾德里希出任董事長,維金則擔任執行委員會主席。
從一開始董事長在大通銀行的位置就不那麼強而有力。從1920到1929年間,曾擔任過董事長的5人中,只有維金的任期超過2年。連續性的缺乏,意味著真正的權力掌握在維金手中。然而,通過培植親信、削減銀行董事,愛爾德里希試圖迅速確立他自己的權力。一場不愉快的斗爭隨之發生,愛爾德里希遭到維金、托馬斯·拉蒙特以及其他屬於摩根家族陣營中的經理人員的反對。到了1931年,他取得了支配地位,而維金帶著一份不算豐厚的養老金退休了。
1933年福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就職時,大蕭條正處於底谷階段,1500萬工人失業,實際GNP比1929年的高峰水平降低了將近30%,投資總額幾乎為零。公眾回想起20年代金融業的繁榮景象,深信那就是最初的罪魁。銀行家和金融家們在20年代令人既畏懼又敬仰,在30年代則成為恐懼和詆毀的目標。政界人士更是助長了民眾的敵意。在就職講演中,羅斯福總統攻擊"錢商們"的"冷酷"、"輕率"和"自私",同時為自己呼求前所未有的權力,和"一支情願為了共同利益而犧牲的忠誠且訓練有素的隊伍"。在國會,皮科拉聽證會和稍後的Nye聽證會更是火上澆油。1936年Nye聽證會證詞把摩根詛咒為"該死的商人",是使美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禍首;皮科拉證詞則試圖描繪與"利潤、貪婪、擴張、權力、專制"相伴的銀行史。
如果沒有大蕭條和皮科拉證詞所激起的義憤,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分離就可能不會發生。確實,皮科拉證詞揭露,傑克·摩根自從1930年就沒交納過收入所得稅,20位摩根合夥人中沒有任何一位在1931和1932年交過所得稅。摩根集團的其他成員,特別是阿爾伯特·維金,也被指控有逃稅行為。盡管所有這些逃稅都是合法的,主要是巨額股票損失所致,公眾還是被激怒了。塞利格曼報告說,銀行家們成為歇斯底里般憤怒的對象。公眾要求,必須採取行動來合理決定銀行業變革的方向。不過,這還得由像溫斯路普·愛爾德里希這樣的業內人士來做。
起初,愛爾德里希和洛克菲勒銀行集團也是皮科拉證詞指責的目標。在人們心目中維金仍然代表著大通國民銀行,因此他的不光彩也同樣使銀行蒙羞。另一個洛克菲勒銀行花旗銀行也處於被調查之中,主席查里斯·米切爾和董事長胡格·巴克於1933年2月被迫辭職。現在,愛爾德里希不得不想方設法保護洛克菲勒的銀行。
1933年3月7日,花旗銀行新任主席詹姆斯·帕金宣布,該銀行要將其附屬證券部門分離出去。這著實令人驚訝。緊隨其後,3月8日愛爾德里希提出一項徹底的銀行改革方案,許多銀行界人士稱之為"背叛"。愛爾德里希痛斥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結合會"幾乎不可避免地導致濫用職權"。他支持"格拉斯法案"(the Glass bill)把商業銀行的證券附屬機構分離出去,但他爭辯說僅此法案還不夠。在眼下的措施之外,他還主張:(1)私人銀行應該受到與國民銀行相同程度的管制;(2)私人銀行也必須使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部門相分離;(3)在任何類型的銀行與證券企業之間都不許兼職董事存在。
當時的觀察家認為,愛爾德里希策略的意圖非常明顯。紐約時報把愛爾德里希的聲明在1933年3月9日以頭版新聞登出,題為"愛爾德里希以徹底的銀行改革方案重擊私人銀行"。該報注意到,愛爾德里希"作為約翰·洛克菲勒的利益代表",正在"攻擊華爾街某些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以及他們的特殊利益"。其實,他的矛頭直接指向J.P.摩根公司,而不是其他人。幾天後出版的世界電訊報(World Telegram)在其對愛爾德里希的報道中稱他為"摩根家族的第一個挑戰者"。華爾街雜志(Wall Street Journal)顯得更謹慎些,但也暗示出這是洛克菲勒意圖擊敗摩根公司的陰謀。
對摩根家族最具威脅性的是愛爾德里希的第三點,禁止兼職董事。正是這一禁令,而不是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其它方面,把商業銀行從投資銀行中分離出來。在摩根的20名合夥人中,有10位又至少是一家商業銀行的董事。不僅如此,由摩根控制的銀行的許多官員,如第一國民銀行的喬治·巴克,往往同時也是其它一些銀行的董事。皮科拉委員會的調查結果可能最好地說明了摩根財團的銀行之間的關聯有多廣泛,摩根公司給其它銀行的60位經理和董事提供過"優惠貸款"。傑克聲稱,"他們都是我們的朋友,我們了解他們都是些善良、穩健、坦率的傢伙"。
摩根集團的兼職董事不僅伸展到其它一些銀行,而且也遍及許多公司。這意味著摩根不僅能節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而且能有效克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摩根銀行(The Morgan Bank)自身實力並不龐大,但由於與其它商業銀行的聯系,摩根公司就能在非常低的儲備要求下為證券發行進行巨額融資。比如,美國鋼鐵公司要發行新證券,摩根公司可以從一家大的關系銀行,如第一國民銀行貸款,從而為承銷證券融通資金。接下來,美國鋼鐵並不立即需要這一大筆收益,就可能徑直把這筆資金存入一家摩根銀行,也許就是第一國民銀行。(這筆錢花出去後,又可能跑到了像通用電氣這樣一家與摩根有聯系的公司那裡。)摩根公司承銷完畢,又把收益存了起來。其它投資公司就難以為巨額證券承銷融資,因為它們缺乏與其它大到獨自一家就能提供中介業務所需巨額資金的商業銀行的廣泛聯系。如果獲取信息是無代價的,或說信息是免費的,任何一家投資銀行都能為發行優質證券借到錢。但是,在一個交易成本高昂、道德風險無處不在的世界裡,與商業銀行沒有緊密聯系的投資銀行就可能是信貸配給的對象。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實質,不是禁止儲蓄銀行發行證券,而是禁止兼職董事關系。愛爾德里希把它提交到了國會。對大通銀行和洛克菲勒的其它銀行來說,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分離同樣代價高昂,並非僅僅影響摩根。事實上,維金和大通銀行董事長查爾斯·麥金都是分離法案最突出的批評者。因此,愛爾德里希的行動不能簡單解釋為通過政府實施進入限制來增加自己的利潤。正確理解是,這是給對手增加成本的企圖。"增加對手成本"的理論表明,在整個行業成本普遍升高的情況下,如果競爭對手的成本提高得多於自己,一家企業就有可能增加利潤,只要需求彈性不太大。考慮一項會提高行業成本的管制措施,由於異質性,企業B的成本比A提高得更多。那麼,會有兩種效應:(1)由於成本和價格的增長,整個行業將會收縮,企業A要失去一部分客戶;(2)不過,由於企業A的價格沒有企業B提高得多,企業A將得到一部分企業B所失去的客戶。大體上說,如果第二種效應更占優勢,那麼企業A就能從管制中受益。這種做法的一個經典案例,是支持成立工會組織的一家資本密集型企業和一家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情形。(顯然,這更不利於後者。)
"增加對手成本"的理論與摩根家族和洛克菲勒銀行集團的證據是一致的。摩根家族的實力建立在兼職董事關系之上,其銀行的綜合一體化程度遠高於洛克菲勒集團。而大通銀行的證券部門在大蕭條時期並沒賺錢,是有待皮科拉委員會調查的對象。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愛爾德里希為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分離而積極游說,盡管這意味著大通銀行也將同摩根公司一樣被分為兩塊。分離給洛克菲勒集團造成的損失要小於摩根家族,並且他們會因支持政府而獲得許多好處。意味深長的是,在愛爾德里希呼籲分業經營之後,當局對大通銀行的調查很快就停了下來。
分離立法的名義作者卡特·格拉斯,從沒有管制私人銀行的意圖。在愛爾德里希游說之先,"格拉斯法案"的草案只規定國民銀行必須分業。格拉斯管制私人銀行家的不情願可能部分是由於憲法上的疑慮,不過他也是摩根家族的親密朋友。格拉斯是摩根合夥人羅素·萊芬維爾的至交。他在被威爾遜總統任命為財政部長後,萊芬維爾離開摩根,成為格拉斯的主要助手。這期間,兩人親密無間,萊芬維爾回到摩根之後仍經常聯系。萊芬維爾利用其社會關系為格拉斯的政治競選組織捐助,格拉斯也聽取萊芬維爾對銀行政策的意見。當羅斯福總統邀請格拉斯出任財政部長時,他表示有意讓萊芬維爾和摩根財團的另一成員帕克·希爾博特作為秘書。然而,羅斯福拒絕了同摩根的任何關系,否決了格拉斯的提議。羅斯福此舉是格拉斯最終辭掉財政部職位的原因之一。當愛爾德里希的建議被載入"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時,格拉斯寫信給萊芬維爾說,他一直反對旨在攻擊摩根的條款,但羅斯福總統卻強加於他。
在令人驚訝的聲明之後,愛爾德里希開始積極游說。在整個3月份,他奔忙於紐約和華盛頓之間,頻繁會晤羅斯福、格拉斯、商業部長丹尼爾·勞伯以及羅斯福政府的其他高級官員們。勞伯尤其鼎力相助,他寫信給格拉斯和銀行委員會表達了政府對愛爾德里希提議的支持。格拉斯對勞伯的干預十分惱怒,因為在這一領域只有他的委員會才有排他的裁決權。不過,政府總會有其它途徑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愛爾德里希還得到了科勒內·豪斯的幫助,這位是威爾遜、羅斯福兩位總統的著名顧問。豪斯的女兒嫁給了愛爾德里希最好的朋友、也是大通銀行董事會的成員戈登·奧金克勞斯,愛爾德里希正是利用這層關系來游說豪斯。於是,豪斯先後與勞伯和羅斯福接觸,催促他們與愛爾德里希會談。羅斯福的表兄和好友文森特·愛斯特,也是大通的董事會成員,也起到了溝通這兩股勢力的橋梁作用。最後,愛爾德里希的游說成功了,格拉斯不太情願地答應由愛爾德里希來起草"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關鍵部分,即分離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條款,包括法案的第21條--儲蓄機構不得發行或承銷證券,和第32條--禁止兼職董事。
愛爾德里希還設法使皮科拉調查的焦點從大通銀行轉向摩根。一個例證是,1933年3月9日,紐約時報在評論愛爾德里希改革方案的一篇文章的結尾,表明了對愛氏改革方案的以下見解:
盡管參議院調查委員會的方案還沒有正式公開,但據報道對大通國民銀行和另外幾家銀行的證券附屬機構問題的調查不久即將徹底結束,結論與對花旗銀行的調查結論相同。
幾星期之後,愛爾德里希策略的結果明朗了。在一篇標題為"再見了,摩根公司"的語言生動的文章中,商業周刊報道說,"擁有投資銀行附屬機構的商業銀行家們可以趁機鬆口氣,擦擦汗了,因為參議院的股票市場調查員們已經把主要注意力從他們轉向了高貴的私人銀行--J.P.摩根公司。"
為此,商業銀行家們應該向溫斯路普·愛爾德里希先生脫帽致敬,他是洛克菲勒集團世界最大銀行--大通國民銀行的首腦,運用高明的策略和手段成功地把摩根公司置於他和政府的槍口之間令摩根坐立不安的位置上,因而聲望有加。
W·哈里曼的銀行、布朗兄弟、哈里曼也從皮科拉調查中引人注目的位置消失了。哈里曼是福蘭克林·羅斯福的長期好友,利用這層關系成為羅斯福政府中一位強有力的重要人物。在前後四屆政府中,他擔任過許多外交和行政職位,包括商業部的商業咨詢委員會(BAC)主席,國家復興管理部的管理職位,和商業部長。
商業咨詢委員會實質上就是為大企業游說的組織,但由於被官方指定為商業部的一部分,因而更有影響力。BAC成立於1933年6月,為新一屆政府與國內重要經濟利益集團之間的討論提供講壇。盡管最初既面向摩根、洛克菲勒,也向小企業開放門戶,但很快就被洛克菲勒集團控制了。與洛克菲勒在許多商業企業共事的哈里曼,先是擔任BAC副主席,後成為主席。愛爾德里希也是BAC的委員,又恰巧在1934年11月成為BAC的銀行立法委員會的主席。其他與洛克菲勒相交的著名成員包括通用電氣公司總裁格拉德·斯沃普,花旗銀行的一位董事,標准石油公司總裁沃爾特·梯格(洛克菲勒家族還掌握著該公司的很大部分股權)。
1931年,新成立的哈里曼兄弟公司與布朗兄弟公司合並後,產生了哈里曼銀行、布朗兄弟和哈里曼公司。起初布朗兄弟也是儲蓄銀行、投資銀行兩類業務都搞,但在1929年的大崩潰中蒙受了巨大損失,隨後在哈里曼的指導下開始集中經營商業銀行業務。到1933年,這家新銀行已經在商業銀行領域佔到相當大的份額。因此,布朗兄弟和哈里曼同樣能從對摩根的攻擊中受益。哈里曼的利益與洛克菲勒連在一起,加上其與羅斯福的親密關系,因此明顯處於影響銀行立法的優越地位。
銀行法案的第8條使公開市場業務脫離紐約聯邦銀行(the New York Fed)的控制,成為聯邦儲備委員會(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的職責。在整個20年代,摩根家族通過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傳奇般的總管本傑明·斯特朗,支配著聯邦的貨幣政策。法案第8條正反映了在斯特朗統治下沒能得到好處的幾個集團的利益。
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斯特朗都與摩根家族保持著密切關系。正如Chernow 所說,斯特朗的"履歷表上一直寫著摩根",這是正確的。1904年,哈里·戴維森(後來成為摩根合夥人)聘請斯特朗為信孚銀行的經理 (繼任者是另一位摩根合夥人托馬斯·拉蒙特)。信孚銀行坐落在百老匯和華爾街摩根公司的對面,它由摩根家族創建,從事摩根銀行不能合法擁有的信託業務。在1907年的大恐慌期間,斯特朗成為摩根家族信賴的代理人之一和個人審計師 。到了1914年,他成為信孚銀行的董事長,又於當年被邀請出任新成立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總裁。
斯特朗開始決意推辭總裁的職位,但是在鄉

❷ 摩根的詳細歷史

1.摩根財團(Morgan Financial Group )是美國十大財團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為統治美國經濟的壟斷資本財團。創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資財的基礎上,1871年與人合夥創辦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從事投資與信貸等銀行業務。1894年合夥人逝世,由其獨資經營,1895年改名為J.P.摩根公司,並以該公司為大本營,向金融事業和經濟各部門(諸如鋼鐵、鐵路以及公用事業等)擴張勢力,開始形成壟斷財團。
2.摩根財團在金融業方面擁有雄厚的基礎。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國銀行之一,在國內有10個子公司和許多分支行,還有1000多個通信銀行。在國外約20個大城市設有支行或代表處,在近40個國家的金融機構中擁有股權。其經營特點是大量買賣股票和經營巨額信託資產。它控制著外國37個商業銀行、開發銀行、投資公司和其他企業的股權。此外,還有製造商漢諾威公司、紐約銀行家信託公司以及西北銀行公司、謹慎人壽保險公司以及紐約人壽保障公司等。

❸ 求全套江恩學習資料 視頻 pdf word txt 全套哦 親 滿意追加100分

早些時候,本雜志便被威廉·D·江恩對股市的長期預測深深的吸引住了。在大量的事例中,江恩先生事先給出了某些股票和商品將要到達的確定價位,這包含某些當時公認的不可能到達的目標位。

例如,當紐約中夾公司賣131美元/股的時候,他預測這只股要在跌到129美元/股以前將會漲到145美元/股。他的預測一次又一次的被證明是准確的,並且他使用的交易方法與我們所知的任何一個專家的交易方法均不同,為此我們對江恩先生和他的預測方法以及它們在市場中的運用展開了調查。

這項調查的結果在許多方面都非常引人注目。事實表明,江恩先生發明了一套全新的思想作為支配股票市場運動的原理。他將他的操作建立在某種自然法則上,盡管這些法則從開天闢地時已存在,但僅在近幾年才受到人類現代發現的頭銜。

我們曾要求江恩先生概述一下他的工作,而且就我們等到的結果來看,已獲得了一些非凡的證據。在全面認識到華爾街上有一個具有新觀念的人這樣一個事實面前,我們認可了這些事實。這個新觀念不為大多數人歡迎,因為它反傳統,並且鼓勵科學的主張。激活了人的思想和研究。這些行為使大多數人憎惡。

江恩先生在這里談到了他的經歷和交易方法。讀者在閱讀時將會看到,江恩先生的預測在絕大多數的事例中都被證明是正確的。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將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有投入到市場投機中。像其它人一樣,我曾損失過成千上萬美元,並經歷了一個在沒有預備知識的情況下入市的新手所必然遭遇到的起起落落。

我很快便意識到,所有成功人士——無論是律師、醫生還是科學家,他們在開始賺錢以前,都對自己特定的追求或職業進行過多年的學習和研究。在我自己的經紀業務以及為大量的客戶服務過程中,我有常人難得的機會去研究他人失敗和成功的原因。我發現,在對市場沒有任何知識和研究的交易者中,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最終虧本。

我很快注意到股票和商品期貨漲跌的周期性再現。這使我得出結論:自然法則是市場運動的基礎。因此,我決定花10年的時間研究應用於市場的自然法則,並將我的精力投入么使投機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職業中去。在對已知的科學經過徹底的研究和調查後,我發現波動法則(Law of Vibration)可以讓我准確測定在給定時間內股票或商品期貨價格漲跌所能到達的准確位置。這個法則可以在華爾街還未意識到之前,確定成因並預見結果。大多數投機者可以證實,只知結果而不知原因是導致虧損的根本。

在此,我不可能給出我在市場中應用的波動法則的具體概念,但是,當我說波動法則是無線電報,地線電話和留聲機的基本法則時,門外漢還是可能抓住某些要領。沒有這種法則的存在,上敘述這些發明將是不可能的。

為了檢驗我的想法的有效性,幾年裡我不僅正常上班,而且 還花了九個月的時間在紐約的阿斯特(Astor)圖書館和倫敦的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London)里沒日沒夜地工作,研究早至1820年的股票交易記錄。我還研究了傑伊·古爾德(Jay Gould)、丹尼爾·朱(Danidl Drew)、康門多爾·范德比爾特(Commodore Vanderbilt),以及從那時起至今華爾街所有其他大炒家的操作方法。我已經研究了E·H·哈里曼(E·H·Harriman)的風險控製法以前及以後的聯合太平洋公司(Union Pacific)的行情,我可以說在華爾街歷史上的所有操作方法中,哈里曼先生的最具代表性。數據表明,無論是否是無意識的,哈里曼先生嚴格按自然法則進行交易。

重溫市場的歷史和相關的統計資料,我們就會很明顯地看出有某種法則控制著股票價格的變化和波動,以及在所有這些運動背後確實存在一種周期法則或循環法則。觀察表明,在證券交易中存在固定周期的活躍期,其後是沉寂期。

亨利·豪(Henry Hall)先生在他的新作中以大量的篇幅論述了他發現的按固定的時間間隔出現的繁榮與蕭條的循環。我運用的規律有僅適用於這些長期的循環或變化,還適用於每日甚至每小時的股票運動。了解每隻個股的確切波動,我就可以研判什麼地方是支撐位,什麼地方是阻力位。

那些密切接觸市場的人已經發現了股價的潮起潮落現象,或漲跌現象。在某些時候一隻股票會變得異常活躍,成交量巨大,而在另一些時候,同樣的股票會變得幾乎靜止或凝滯,交投清淡。 我發現波動法則支配和控制著這些條件。我還發現,這個法則的某些方面支配著一隻股票的上漲,而一種完全不同的法則卻控制著下跌。 當8月份創出最高價的聯合太平洋公司以及其他鐵路在上跌的時候,美國鋼鐵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的普通股卻在穩步上揚。這是波動法則在起作用,它使一隻特定的股票處於上升趨勢,而此時其他股票正處於下跌趨勢。

我發現股票本身與它背後的驅動力之間存在著某種和諧不和諧的關系。因此它全部活動的秘密是顯而易見的。用我的方法,我可以研判每隻股票的波動,而且通過考慮某種時間值,我可以在大多數情況下確切說出在給定條件下股票的表現。 研判市場趨勢的能力歸因於我對每隻個股特徵的知識,以及在其特有波動率下的一群不同的股票知識。股票是有生命的電子,有生命的原子和有生命的分子,它們有與基本的波動法則相應的個性。科學告訴我們任何原始的激勵最終都會變成一種周期運動或有節奏的運動。就像來年總會帶來玫瑰和春天,隨著原子量的增加,元素性質會周期性地再現也是如此。

我從廣泛的調查、研究和實踐中發現,不僅各種股票在波動,而且控制這些股票的驅動力也處於波動狀態。這些波動力只能通過它們在股票上產生的運動和它們在市場中的值來認識。既然所有大的行情或市場運動是循環的,所以它們遵循周期法則。科學已經得出結論,元素的性質是其原子量的周期函數。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曾說過,我們將會證明,能被感知的自然在不同領域內的多樣性以數學關系緊密相聯。這些數字不是混雜的、混沌的和隨機的,而是受固定周期性的影響。在許多情況下,變化與發展是波動起伏的。

因此,我確信,每種現象,無論是自然界中的還是市場中的,必定受制於因果關系的協調關系的普遍法則。每個結果必有一種適當的原因。如果我們希望避免交易中的失敗,那麼我們必須究其原因。每一種存在的事物都基於確切的比率和適當的關系。自然界中不存在場合,因為最高級的數學原理是萬物的基礎。法拉第(Faraday)曾說過宇宙中只存在力的數學特徵。

波動是最根本的,萬物皆如此。它是最普遍的,因此適用於地球上的每一種現象。
根據波動法則,市場中的每隻股票都在其自身的活動范圍內運動,至於強度,成交量和運動方向,所有演化的本質特徵都在於其自身的波動率。股票就像原子,是能量的真正中心,因此它們受數學的控制。股票創造了它們自身的活動領域和力量——吸引或排斥的力量,這個原理說明了為什麼某些股票有時是市場的領漲股,而有進又變成了死亡板塊。因此,要想進行科學的投機,就非得遵循自然法則不可。

在多年的耐心研究後,我已經向我自己以及他人證明,波動法則可以解釋市場的每個可能的階段和狀況。

為了證實江恩用他的方法所能達到的成效,我們拜訪了住在紐約市比弗街(Beaver Street)16號的威廉·E·基利 (William E. Gilley) 先生,他是一位進口貨物檢驗員。基利先生是市面上中心和知名人物。他本人研究股市運動已有25年,在此期間,他檢驗了每一篇發表過的或可以在華爾街獲得的市場文獻。正是他鼓勵江恩先生研究出市場運動潛在的科學價值和數學價值。當我們問及江恩先生的哪些工作和預言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他做了以下回答。

我很難記住江恩先生所有的驚人預言和交易動作,下面僅是些許例子:1908年,當聯合太平洋公司賣168 1/8美元時,他告訴我這只股票在沒有很好地回調以前不會漲到169美元。我們一路放空,直至它跌到152 5/8美元,然後回補並反手做多,結果在一波18點的行情中賺到了23點的利潤。

當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在大約50美元的時候,他過來告訴我,這只鋼鐵股會漲到58美元,但不會到59美元。那以後,它應下跌16 3/4點。我們在大約58 3/4美元的價位放空,並在59美元處設置止蝕單。結果,它的最高價是58 3/4美元。那以後,它一路下跌至41 1/4美元,下跌了17 1/2美元。

另一次是小麥處在大約89美分的時候。他預言5月份的期權合約可以漲到1.35美元。我們買入期權,並在一路上揚的行情中賺了大錢。它最終上摸1 .35 1/2美元。
當聯合太平洋公司還在172美元的時候,他說這只股票會漲到184 7/8美元,但在沒有調整好以前,不會漲到185美元。結果,它真的漲到了184 7/8美元,並反復了八、九次。我們反復在這個價位上放空,並在185美元處設置止蝕單,這些止蝕單從未成交過。聯合太平洋公司最終跌到了172 1/2美元。

江恩先生的計算方法以自然法則為基礎。我已經密切跟蹤他的工作幾年了。我知道他已經緊緊抓住了控制股票市場運動的基本原理,而且我想念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人可以復制他的觀念或方法。

今年初,他曾預計上升行情的頭部可能出現在8月份的某一天,並計算出那時道瓊斯平均指數可能到達的位置。結果,市場真的在那一天見頂,而且僅與估計的指數相差五分之四個百分點。

你和江恩先生一定從所有這些交易中賺得盆缽滿溢。我們聯想到。

是的,我們賺了很多錢,在過去幾年裡,他從市場中賺了50萬美元。有一次我曾看見他帶來130美元,結果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把它變成了1萬2千多美元。他能比我認識的其他任何人更快地賺錢。

江恩先生做出的最驚人的計算之一發生在去年(1909)夏天,那時他預言9月份小麥合約將到達1.20美元。這意味著小麥合約必須在9月結束前到達這個數字。在9月份30日(9月的最後一天)芝加哥時間12時,期權還低於1.8美元,看起來他的預言不可能應驗。

江恩說,如果在收盤前它達不到1.20美元,那就說明我的整個計算方法有問題。我不在乎現在的價格,它必到那個價位。眾所周知,9月小麥合約使舉國震驚,它在最後一個小時里漲到了1.20美元,而且再也沒有出現更高的價位,並最終報收於1.20美元。

這些就是江恩先生本人和其他人可以證明的言行。現在來看看我們采訪之前江恩先生做的示範。

在1909年10月的25個交易日里,江恩先生在我們的代表在場的情況下,對不同的股票進行了286次交易,既做多又做空。結果,有264次盈利,22次虧損。他運作的資金增值了9倍,因此在月末他的保證金增值至初始時是1000%。在我們在場的情況下,江恩先生在94 7/8美元的價位上放空美國鋼鐵公司的普通股,並說這只股票不會漲支95美元。結果的確如此。

在10月29日結束的那周里,江恩在86 1/4美元買進美國鋼鐵公司的普通股,並說不會跌到86美元。結果,最低價是86 1/8美元。我們曾經看到他在一天內對同一隻股票成功地進行了16筆交易,結果證明其中8次是在頂部或底部,上述事實我們可以確認無疑。這些表現以及前文的事實在華爾街歷史上很可能是無可匹敵的。

詹姆斯·R·基恩(James R. Keeme)曾說過:"10次交易中有6次正確的人可以賺大錢。"這里就有一位交易者,他創造了超過92%的贏利比的交易記錄,他沒有任何錶演的意圖(因為他不知道將要被出版的交易結果是什麼?)。

江恩先生無論如何都不肯公開他的方法,但對那些有科學傾向的人來說,他無疑為華爾街又增添了一份知識,並指出了無限的可能性。

我們請求江恩先生為《行情報價與投資文摘》的讀者說幾條他從價位計算中得出的重要徵兆。在將其公之於眾的同時,我們要提醒大家在華爾街內外,沒有哪個人是永遠正確的。

江恩先生現在估計,除了正常的反彈以外,股市在1910年3月或4月前仍將斷續走低。他預計,現在是1.02美元一份的5月小麥合約,不會跌到99美分,並將在明年天到達1.45美元。至於現在處於15美分價位的棉花,他估計在經過充分的調整後,這種商品的價格應在明年春到達18美分。他希望壟斷3月或5月的期權。

無論這些數字正確與否,都不會影響江恩已經創造的記錄。

江恩出生在德克薩斯州的路芙根市,現在31歲。他是一個有天賦的數學家,對數字有著非凡的記憶力,而且是解讀行情的專家。撇開他的科學,他也能憑對行情的直覺戰勝市場。

我們相信,憑借他的非凡能力,用不了幾年,威廉·D·江恩就會成為華爾街的大炒家。

❹ 美股大幅下挫是受什麼影響了

憂貿易戰加碼美股大幅下挫, 道指下跌700點至新低。

美國通脹憂慮重現(資料圖)

分析稱,投資者對這些數據持謹慎態度,他們正尋找任何錶明美國如何應對的跡象,以及美聯儲在未來加息的路徑上有何深意。

布朗兄弟哈里曼(Brown Brothers Harriman)首席投資策略師斯科特·克萊蒙斯(Scott Clemons)表示,美聯儲今年仍然有望三次加息。 然而,貿易緊張局勢的加劇使這個央行面臨復雜金融局面。

「一方面,美聯儲不希望陷入混亂的局面,」克萊蒙斯表示,「但另一方面,關稅的提高可能會引發北美通貨膨脹,從而使美聯儲陷入困境。」

❺ 英國有一個歷史人物叫摩根,及需其簡介,請多多指教

美國最後的金融巨頭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是「華爾街的拿破崙」,他曾兩度使美國經濟起死回生。但據說他經常因為壓抑而感到「毫無價值」、「無所適從」。約翰.皮爾龐特.摩根還控制著幾十種行業,並創立了美國鋼鐵公司—該公司的原始資本是當時美國聯邦政府一年開銷的4倍。但是,對他來說,休閑與工作同樣重要,他曾經多次嚷嚷要退休。 為了深入地刻畫這么一位復雜的大人物,瓊.斯特勞斯完成了一部長達近800頁的鴻篇巨傳∶《華爾街之子摩根》。瓊.斯特勞斯曾因成功撰寫了艾麗斯.詹姆斯(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的姐妹)的傳記而榮獲哥倫比亞大學頒發的美國歷史班克羅夫獎。此次,瓊.斯特勞斯仔細地閱讀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書信、文件和日記,最終在其令人欽佩、生動逼真的作品中向世人揭示了摩根及其圈內的朋友們不為人知的一面。但是讀者也會不時被細節的海洋所淹沒,對這個金融帝國的締造者及狂熱的藝術品收藏家始終持以神秘和敬畏之感。 摩根並不是白手起家、自我成才的典型。他的父親朱尼爾斯是新英格蘭地區的富商,在19世紀50年代,朱尼爾斯受雇於當時英國首屈一指的美國銀行家喬治.皮博迪。他們生意興隆,成功地把大量英國游資引入資金極度匱乏的美國。朱尼爾斯決心把他的發運傳給他的子孫。他嚴厲地要求他的兒子皮爾龐特接管家族產業,幫他選定在瑞士、德國留學的課程,安排他在華爾街當學徒,而且大小事件都有可能成為他教訓摩根的事因。 美國南北戰爭後,流入美國的投資迅速增長,尤其集中在鐵路領域。在戰後的30多年裡,摩根信託公司不僅參與組織了鐵路融資項目,還屢次嘗試約束這一利率過高的行業。19世紀70年代,朱尼爾斯出資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法國—這標志著摩根家族影響力已經滲透到了國際銀行業的頂層。 瓊.斯特勞斯對摩根的個性與私生活的著迷遠勝於對其在商業界的輝煌業績的關注。這使她的作品與羅恩.切爾諾在1990年出版的《摩根大廈》有顯著的區別。《華爾街之子摩根》一書從朱尼爾斯於1890年去世講起,描述了家財萬貫的摩根更加自由、終日沉湎於他的個人愛好∶開遊艇、追女人、做怪異而又隨心所欲的慈善家、營造龐大的藝術收藏品王國。 瓊.斯特勞斯在書中寫道∶「他操縱著20世紀初帝國的天秤,好像要佔有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從古登堡聖經、弗美爾和庚斯博羅的繪畫、中國的瓷器、中世紀的地毯到英國l9世紀初期樣式的傢具—作者發現,「摩根從不在乎為購買藝術品花費巨資」。他的藏品已充塞屋宇、難以盡覽。截至到1912年止,他已經花費了600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0億美元。 盡管他有這些嗜好,摩根在上個世紀末還形成了一個觀點∶不管是摩根金融機構,還是國際經濟局勢,離開了他都不行。在個人生涯的關鍵時刻,摩根在1895年提出「國庫管理國際化」,後來主張民粹主義的農場主在發起反對金本位的政治運動中繼承了他的觀點。摩根組織了6200萬美元的債券發行,堵住國庫的漏洞;並入市干涉,抬升美元的匯價。1907年,在另一次戲劇性的插曲中,金融市場的恐慌導致了為期兩周的瘋狂行動,摩根再施援手,注入大量資金解救了多家金融機構和紐約市。 在這兩次事件中,摩根表現得猶如美國中央銀行行長—當時這個職位並不存在。但是熱心公益並不是他的原始動力。那兩次危機過後,摩根和其他投資家的財富都大發橫財。 盡管羅列了這么多細節,瓊.斯特勞斯最終還是沒能掀起摩根有意戴上的粗暴而冷談的面紗。比如,摩根為何一再冷落親生兒子傑克,卻選拔他人擔任要職?似乎摩根在量才錄用時,有意模仿沒有子嗣的皮博迪,而不是他所崇拜的父親。瓊.斯特勞斯顯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她拒絕妄下定淪。 摩根的晚年多災多難。20世紀初期,他組織了一個龐大的跨大西洋航行財團,這後來被證明是一場「金融大災難」(瓊.斯特勞斯語)。1912年,該財團的旗艦泰坦尼克號沉入海底。同年,國會開始調查某些指控∶摩根財團涉嫌惡意控制美國的財政命運,75歲的摩根只好出庭接受國會委員會的審訊。在第二個月月底,他精神崩潰,並在兩個月後去世。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哪個人能對美國經濟產生如此重要的影響∶在摩根去世的那一年,國會(不知是無意之中)建立了美國聯邦儲備局—指導美國經濟的那隻著名有形之手。這是獻給摩根最好的頌詞。
編輯本段二、 摩根財團
1935年以前的老一代摩根財團可能是世界上最可畏的金融機構。它由美國銀行家喬治?皮博迪於1838年創辦於倫敦,後由摩根家族繼承過來,遷至紐約後名聲鵲起。
直到現在,坐落在寬街和華爾街相交的「街角」 處的老一代摩根的繼承者??JP摩根公司依然主宰著美國的金融界,並且繼承著老一代摩根的「文化傳統」。
2000年12月11日,美聯儲批准大通曼哈頓銀行與J.P.摩根投資銀行合並,目的在於「催生美國最大的一家銀行企業」。合並後的公司將命名為「JP摩根大通集團」,其總資產將達到6680億美元,直逼總資產有6790億美元的美洲銀行,成為美國第二大的以銀行為核心的集團公司,與此同時,美國花旗銀行仍以總資產7910億美元名列首位。實際上,目前這三家銀行已難分伯仲。
我們還是看看,「摩根帝國」締造時期的創始人皮博迪。
1835年,美國商人喬治?皮博迪來到倫敦。那時的美國,乃至全世界都在經歷「新經濟泡沫」帶來的危機,人們依靠貸款,瘋狂地修建鐵路、運河、公路,當時人們對這些新玩意也是不想「付費」使用就像現在的網路一樣。
此時的皮博迪是為美國的馬里蘭州尋求英國銀行的貸款。他很愛國。他為英國的十幾個銀行家擺上盛宴(估計類似同時期的中國銀行家胡雪岩請人吃「花酒」),他勸說他們相信美國人不是騙子,他還和藹地威脅說「你們只有繼續為美國提供新的貸款,才能保證以前的貸款能夠得到償還」。於是,高傲的英國銀行家又撥出800萬美圓貸款給馬里蘭州。
英國人說,「皮博迪是靠自己的面子借到這筆錢。」並且,為減少英國人對美國人「見錢眼開」的偏見,依然放棄馬里蘭州應付給他的6萬美元的傭金。總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皮博迪的不同尋常的才乾和做派。
皮博迪很健談,但相貌平平,不怎麼討英國人喜歡。人們怎麼也想不到他居然是高貴的摩根財團的創始人。後來的摩根,其合夥人以出身名門望族、美貌和時髦而著稱。
皮博迪出生在馬薩諸塞州,只上過幾年學,十幾歲開始就與哥哥一起幹活養活寡母和6個弟妹。早年的貧困影響了他的一生:聚集錢財,拚命地工作,孤芳自賞,對輕蔑極度敏感,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愛國;多半生小氣、吝嗇,晚年卻不停地慷慨捐助。
1837年皮博迪遷居倫敦。一年後開了一家商號,但只有一個櫃台、一隻保險箱和幾張書桌。他卻憑借自己的才具很快進入由卓越的銀行家組成的商人圈子。這些人既做織物生意,也為做此生意的人提供融資。其實他們的商號已就變成了商人銀行。並且創立了金融批發業務,而不是普通銀行儲蓄、轉帳的「平庸業務」。
這時,「普通人根本不可能與皮博迪打交道」,因為皮博迪們只為各國的政府、大公司和有錢的人服務,他們為世界貿易提供資金,發行債券和股票。
皮博迪在倫敦設立商號,把美國的旗幟插在異國的土地。他炫耀自己國家的氣派、高舉這星條旗宣揚美國的產品。他宣稱皮博迪公司是「美國的一家商號」,他不停地向美國輸送 資金,他用美國的精美雜志裝點,製造美國氣氛和成為美國的新聞中心。在他愛國主義的背後,是不想讓英國人小看了自己,也顯示了他自己出身的自卑心態。
「在友好的外表下,皮博迪是個孤獨的小氣鬼」。他不停地工作,12年他從未連續休息過兩天。整整20年沒有回過美國大概是出於為了節約經費。
皮博迪沒有專用馬車,總是坐著公共馬車上下班。一次他病的厲害,朱尼厄斯(摩根財團的正式締造者)勸說他回家休息,他拿上雨傘走出辦公室。20分鍾後,朱尼厄斯發現他還站在路邊的雨里,對他說:「皮博迪先生,您該回家了。」他一看是朱尼厄斯,答到:「是呀,我在回家。可是只過了一輛2便士的馬車,我想等一輛1便士的。」此時他的銀行帳戶已經有100萬英鎊。
午餐時,皮博迪總是讓他的勤務去給他買一個蘋果,每次給勤務2個便士,一隻蘋果1個半便士,這樣每次勤務都可以得到半個便士的小費,但皮博迪卻總是等把這些半個半個的便士湊足到一定的數量再要回去。
皮博迪是個光棍,但他總有女人陪伴。他不抽煙、不喝酒,他用講故事的方式打動情婦。他一生只給他的布來頓情婦6000英鎊,死後也沒有留下任何遺囑給他們所生的兒子。
快60歲時,皮博迪身患嚴重的風濕病。他個人的儲蓄高的驚人,他的年收入達30萬美元,而他每年只花3000美元。他擁有巨額財富而罕見的吝嗇。突然有一天,他靈魂開竅,他說「當病痛襲擊我時,我意識到自己不是不朽的。……我發現生活中有些人熱心幫助貧困的人們,正像我一心想掙錢一樣」。於是皮博迪決定開始獻身慈善事業。
美國內戰時期,皮博迪從鐵公雞變成了聖誕老人。「他晚年的行善就像早年的貪婪一樣無度」。
早在1857年,皮博迪就開始資助巴爾迪摩的一所「皮博迪學院」;1862年,他開始把15萬英鎊轉給一家信託基金,用於建造倫敦的貧民住宅工程,還立契轉讓了他在另一家公司的5000股大宗股票,維持這個住宅區的運轉。為此,他獲得了「倫敦榮譽市民」的稱號。
他生命的最後階段,施捨到了驚人的程度:向耶魯大學捐贈了一個歷史博物館;向哈佛大學捐贈一座考古學和人類文化學博物館;為南部被解放的黑人設立一項教育基金……。
雨果寫道:「這個世界上,有充滿恨的人和充滿愛的人,皮博迪屬於後者,正是在這種人的臉上,我們看到了上帝的笑容。」這是對喬治皮博迪這位摩根財團最初的創始人最高的贊譽!
華爾街之子—摩根
一個世紀前,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像巨人一樣支配著整個金融世界。作為創建通用電氣公司、美國鋼鐵公司以及地域廣泛的鐵路帝國的幕後策劃人物,在幾十年裡,他都是美國民間的核心銀行家。摩根在許多方麵塑造著他那個世界,然而他去世以後還籠罩著神秘的面紗,有人稱他是工業化進程中的英雄,也有人詆毀他是貪婪的強盜大亨。《華爾街之子——摩根》權威、詳實地描述了摩根其人,作者歷經十年時間,生動再現了摩根的完整人生。
1. 爭奪「CB&Q鐵路」
1901年5月4日,摩根在艾克斯收到的電報向他披露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一個由銀行家和鐵路運營商組成的聯盟正密謀在公開市場上購買北太平洋鐵路50%以上的股票。策劃並領導這場「金融巨頭」突襲戰的是愛德華·H·哈里曼。哈里曼與摩根之間長期失和並且沖突不斷,他名下現在控制著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就像希爾一樣,哈里曼也同樣宣稱自己是「美國的拿破崙」,在鐵路界是聞名的「小巨人」;同樣,他也決心在自己公司的基礎上創建一個連接鐵路線、海上航運線的世界性的交通運輸網路。但是,與希爾不同的是,在商戰中,哈里曼並不遵守摩根所制定的游戲規則,他更推崇的是游擊戰。
就在摩根等人全力以赴地籌集大批英國資金投資美國鐵路建設的同時,庫恩—洛布這家德國猶太人公司同樣也在致力於將德、法兩國的巨額資金源源不斷地引進到美國——從事與摩根財團同樣的事業。盡管猶太人希夫和美國佬摩根並非合夥人,但這兩位頂尖銀行家卻自覺地信守彼此間的君子協定,互不侵犯對方的領地。
在以後的短短幾年內,哈里曼居然使曾經破產的聯合太平洋鐵路起死回生,並很快發展成為一條優質高效、利潤豐厚的線路。後來,當他的鐵路線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港口時,已經對「北太平洋」和大北方公司構成了直接威脅。到了1901年,哈里曼又實現了對龐大的南太平洋鐵路公司的控制,這條鐵路從洛杉磯一直通到美國南部的新奧爾良。
與此同時,哈里曼還在與另外一個業界「小巨人」希爾進行著激烈的爭奪。這次,兩人爭奪的是芝加哥—伯靈頓—昆西鐵路公司(以下簡稱為「CB&Q鐵路」),由於這條全長12657.6公里的線路通往芝加哥,對於打通大西洋沿岸運輸線具有重大意義,所以能否拿下該公司將直接影響到雙方今後在美國鐵路業界的地位。盡管哈里曼做了各種努力,卻在1900年以失敗告終。希爾和摩根聯手,最終於1901年3月下旬共同獲得了CB&Q鐵路。在雙方進行激烈爭奪的過程中,該鐵路的波士頓股東們明顯傾向於摩根,他們說:「在哈里曼和希爾(代表摩根和北太平洋公司)之間,我們毫無疑問將選擇代表雄厚實力和安全保障的一方。」事後,哈里曼曾要求摩根和希爾給他一個轉包的機會,卻遭到二人的斷然拒絕—他們不願讓這位好戰的掠奪者「插上一手」來分享他們的勝利果實。
至於哈里曼本人,當然不會覺得自己的要求是「插上一手」,相反,他認為恰恰是摩根他們從自己手中竊走了CB&Q鐵路——對手的新鐵路聯合體的實力將遠遠超過自己的聯合太平洋——為此,他立刻制定出一個「拿破崙式」的報復方案:為了攫取CB&Q鐵路,他必須徹底拿下北太平洋鐵路。
當然,哈里曼清楚,要想從摩根那令人生畏的大鼻子底下買走他的股票也決非易事。為此,哈里曼孤注一擲,決心碰一碰自己的運氣,為了籌集到購買股票所需的巨額現金,哈里曼找到了庫恩—洛布公司和商業性的國家城市銀行進行活動。
2.斬斷摩根的翅膀
摩根在業界的優勢地位和倨傲態度使其在華爾街同行中頗受非議,甚至是嫉恨,正如希爾日後所總結的那樣,在後來發生的針對摩根的突然襲擊中,參與暗算的人中更多的是銀行家,而非鐵路運營商!——以城市銀行為首的各大財團之所以給哈里曼撐腰,是希望藉此向全世界表明「摩根並非是美國惟一的銀行家」,同時也是對摩根宣稱的「美國所有的銀行家只不過是我的辦事員」的說法進行挑戰。正如希爾所言,斯蒂爾曼的目的是為了「斬斷他(摩根)的翅膀」。
就在摩根4月初剛離開美國前往歐洲之際,在哈里曼的指使下,庫恩-洛布公司總裁希夫就開始了購買北太平洋公司股票的行動。此時,麥金利正在進行連任總統的競選活動,他允諾給予華爾街財團們更多的發財機會。在此情況下,大批野心勃勃的投資者將紐約股市的價格和成交額推向一個個歷史新高,1901年1月,創造了日成交量200萬股的歷史記錄。4月份,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所造就的百萬富翁們—人稱「匹茲堡財團」雲集紐約准備大賭一把,此事為哈里曼發動襲擊提供了最完美的時機。
摩根和他的合夥人雖然控制著北太平洋公司的董事會,卻只擁有該公司不到50%的股票,他們總以為——沒有人會夢想購買一條價值1.55億美元的鐵路。在1900年,「北太平洋」的普通股價格從每股45美元漲到86美元,到1901年4月1日居然達到每股96美元,且成交43.7萬股;隨後,該公司股票在整個4月份仍然保持攀升勢頭。面對這種局面,庫恩—洛布公司偶爾也拋售一些股票進行遏止以免引起摩根財團的注意。到4月22日,北太平洋股票漲到每股103美元,3天後達到105美元。在4月30日,該股票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成交量創造了新的記錄,共成交330萬股。
根據哈里曼判斷,在其最高決策者——摩根本人不在紐約的情況下,北太平洋股票所出現的異常現象不會引起摩根集團其他人的注意。事實果然不出哈里曼所料,毫無戒心的羅伯特·培根甚至還趁著這段狂漲期,拋售了摩根本人2萬股的股票來賺取巨額利潤。5月份,約翰·W·蓋茨在接受采訪時稱:「這一切就好像——當一個大孩子外出時,那些小孩子們就趁機在家裡胡作非為一樣……如果摩根本人當時在紐約的話,這些事情絕對不會發生。」到5月1日,這天是星期三,北太平洋股票的價格已經狂漲至115美元。星期日,《紐約先驅報》在作「本周回顧」時稱:「這是世界歷史上金融投機活動規模最大的一周。」
在事態發展最為嚴重的那一周,希爾一直在紐約,對於北太平洋公司所承受的日益加重的壓力,盡管希爾已經明顯感受到,但他絕對沒意識到是哈里曼在背後搗鬼,直到希夫前來告知真相後,他才恍然大悟。
直到1897年哈里曼要求庫恩-洛布公司給予其獨一無二的關注之前,希夫一直是希爾的財政後台,當希夫倒向哈里曼以後,希爾開始向摩根靠攏並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據希爾稱,希夫邀請他共同致力於「將摩根拋下船」,並許諾讓他出任北太平洋公司總裁並分享「通過控制聯合太平洋公司、南太平洋公司所獲得的一切好處」。希夫還透露,他的集團已經投資了7900萬美元,並購買到北太平洋公司75萬股優先股中的42萬股,以及80萬股普通股中的37萬股——也就是說,他已基本實現對該條鐵路的控制,如果此時希爾能夠加入進來,那麼,加上希爾所擁有的北太平洋公司的股份,便可以擁有更大的擊敗摩根的勝算機會。但是,希爾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拒絕「拋棄摩根」並「加入這場陰謀活動」。也許希爾的說法有點誇大其詞,但有關該事件的最駭人聽聞的部分卻是事實——希夫策劃了一場針對美國金融帝王摩根最卑鄙的突然襲擊。
3.藍色星期四
在星期五獲悉這一驚人消息時,希爾表現得相當鎮靜,他離開希夫,沿著布羅得大街前往華爾街23號與摩根的合夥人進行商議。最後,他們發現了一個對自己非常有利的條件:既然北太平洋鐵路的董事們——主要是摩根的人——能在1902年1月1日以後撤出他們的優先股,那麼當前的普通股將起到決定性作用,而哈里曼所控制的普通股恰恰還不到一半。正是基於這一點考慮,培根立即給摩根發去一封電報,隨後,摩根於星期六傍晚在法國艾克斯回電指示:「立即購買15萬股北太平洋公司的普通股!」
同樣就在那個星期六的早晨,紐約的哈里曼躺在床上輾轉反側,考慮到自己擁有的北太平洋公司普通股尚未達到總股票的51%,心中不時掠過陣陣涼意和不安。他給希夫寫了一封信,要求再買4萬股普通股。盡管希夫收到了哈里曼的命令,但他最終決定不予理睬——或許他在想,他已經獲得了北太平洋多數的股票——或許他還考慮到自己已經向希爾伸出了友誼之手——他盡管很遲但最終還是意識到那些企圖用計謀擊敗摩根的人的真正意圖,於是決定不再對摩根發起這致命一擊。如果他在5月4日這天,聽從了哈里曼的指令,再買4萬股普通股,他們這伙人就將成功地控制摩根的這條鐵路。
5月6日,星期一,大批摩根—希爾集團的經紀人湧入倫敦和紐約的各個股票交易所,購買所有能買到的北太平洋的股票。當天,紐約交易所北太平洋股票以每股127.5美元報收,第二天則達到149.75美元。當希爾要求他倫敦的合夥人不要出售北太平洋股票時,他們回答說:「這里的朋友堅定地站在你們那一邊,我們很吃驚希夫會參與到這場從你們手中攫取北太平洋鐵路的活動中來。」並要求彼此之間隨時保持聯系。對於北太平洋股票在各個股市所出現的異常劇烈的波動,就連該鐵路的經營者也感到極度困惑,不知其所以然。星期二,北太平洋鐵路公司總裁查爾斯·梅林從聖保羅給他在紐約的副手發電詢問:「你能否告訴我那裡究竟正在發生什麼?我們的股票為什麼動盪得如此劇烈?」
在北太平洋股票剛剛出現攀升的幾天內,那些短期投機者們斷定不會再上漲了,於是約定在140美元的價位上停止購買,等價格回落時再買進。然而,星期二,當摩根的經紀人在每股146美元的價格上停止進行收購時,股票價格不但未見下跌,反而更加狂漲不已,整個股市都隨之瘋狂了!
在1901年的5月7日到8日,其他股票開始暴跌,因為那些北太平洋股票的短期投機商們拋售了所有股票以獲取資金回補,然而,到了第二天,5月9日——股票史上的「藍色星期四」,北太平洋股票價格居然跳到近似荒謬的程度——每股1000美元!紐約的股票投機商們終於冷靜下來了,他們清醒地意識到:整個股市已經被某種看不見的力量牢牢地逼進了死胡同,他們已經放空了10萬多股北太平洋股票,卻再也買不回來了。
摩根—希爾集團在兩日內購買了15萬股股票,如果按平均每股129美元進行購買的話,他們所花費的資金總額幾乎高達2000萬美元。他們還在華爾街引起了空前的震動和驚慌,J.P.摩根集團和庫恩—洛布公司在「藍色星期四」這一天均意識到:如果華爾街的這種恐慌不能被迅速遏止,那麼將有不計其數的股票經紀人和持有人會因此遭到空前劫難,而整個紐約股市也將毀於一旦!出於這種擔憂,兩大財團的銀行家們決定,推遲交割他們所購買的股票,並以每股150美元的價格拋售足夠的數目以供短期投機商回補,隨後,希爾和哈里曼聯合向公眾承諾——雙方將進行和平談判;摩根也重新指定了新的北太平洋公司董事會。紐約股市一場空前的金融恐慌最終消退了。
編輯本段三、美國奮進號太空梭宇航員
個人檔案:摩根,女,56歲,1951年11月28日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弗雷斯諾市,已婚,有兩個孩子。她平時喜歡吹長笛、閱讀書籍、徒步旅行、游泳、滑雪。
教育狀況:1973年,取得斯坦福大學人體生物學學士學位,1974年,取得加州聖母學院教師證書。
所授榮譽: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成員(Phi Beta Kappa)、美國宇航局總部特殊工作獎、美國宇航局公共工作組成就獎、愛達荷州總統大獎章、國際教育協會勞倫斯•帕拉肯教授合作獎、美國國家空間協會太空先鋒教育獎、宇航教育最佳女性獎等。
工作閱歷:1974年,摩根開始從事教學工作,主要教授醫療知識和數學。
NASA閱歷:
1985年7月19日,摩根被美國宇航局選中成為「教師在太空」計劃的候選人,1985年9月至1986年1月,摩根和克麗斯塔•麥考利夫以及「挑戰者」號機組宇航員在休斯頓市約翰遜航天中心接受訓練,自「挑戰者」號遇難之後,摩根接替了麥考利夫的工作,主要負責「教師在太空」計劃的各項工作。1986年3月至7月,摩根在美國宇航局工作,向全國各地的教育組織宣傳太空知識。1986年底,摩根返回到愛達荷州繼續從事教師工作。
1998年,她再次被美國宇航局選中擔任任務專家,8月前往約翰遜航天中心,經過為期兩年的訓練和工作評定,她被指派到宇航員辦事處太空站操作分部,後來又到宇航員辦事處宇宙飛行艙通訊分部,在太空任務控制中心擔任第一通信員,負責與空間軌道的宇航人員進行聯絡。最近幾年,摩根工作在宇航員辦事處機器人分部。此次執行STS-118太空任務是她第一次進入太空。
————————————————————————————————————————————————————
補充資料:
MORGAN 法語意為\"為愛瘋狂\",正如這個名字,MORGAN 是一個充滿熱情的時裝品牌。\"體貼入微\"的設計是MORGAN 最大的秘密。1967年,MORGAN 由一對經營了20年內衣的姐妹(OCELYN和ODETTE)創立,而今,MORGAN 已轉型而成為世界性品牌,分布於43個國家,超過400多間店鋪,為18-35歲的女性服務。其服飾強調時代感及女性化,每季最少有400多種款式,非常便於搭配,加強了時裝的配襯能力,加添了時裝的美感。MORGAN以其貴族的品性,高尚的生活藝術品位,時髦的美之感覺及知性的氣氛使MORGAN成為現代人的時尚。
但他是美國的

❻ 華爾街七巨頭的相關簡介

摩根銀行的前身是不太為人所知的英國喬治·皮博迪公司(George Peabody and Company)。喬治·皮博迪原是美國巴爾的摩的一個干貨商,在發了一些小財之後,於1835年來到英國倫敦闖世界。他瞧准了金融行業是個發財的行業,就開始在倫敦和一些商人一起做起承兌銀行(Merchant Bank)的生意,這是當時一種非常時髦的「高級金融」(High Finance)業務,客戶主要包括政府、大公司和大富豪們。他們提供國際貿易貸款,發行股票和債券,經營大宗商品,這就是現代投資銀行的前身。
喬治·皮博迪通過巴爾的摩的布朗兄弟公司在英國分號的引薦,很快打入了英國的金融圈子。不久,喬治·皮博迪非常吃驚地收到內森·羅斯柴爾德男爵的邀請前去做客。誠惶誠恐的喬治·皮博迪覺得能被名震世界銀行界的內森請去做客,就好像天主教徒被教皇接見一般榮幸。
內森開門見山地提出希望喬治·皮博迪幫他一個忙,做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秘密公關代理人。羅斯柴爾德家族由於在歐洲巧取豪奪,雖然家財萬貫,可也被很多人痛恨和鄙視。倫敦的貴族階級就不屑於與內森為伍,屢次拒絕內森的邀請,雖然羅斯柴爾德在英國勢力很大,但始終有些被貴族孤立的感覺。內森看中喬治·皮博迪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為人謙和,人緣頗佳,又是美國人,日後還可以派上大用場。
喬治·皮博迪對內森的提議自然是滿口應承,所有公關開銷全由內森買單,喬治·皮博迪的公司很快就成為倫敦著名的社交中心。特別是每年7月4日在喬治·皮博迪家舉辦的美國獨立節宴會,更是倫敦貴族圈子裡的一件盛事[2]。客人們可能沒有想到,富麗堂皇和氣派奢華的招待開銷,豈是一個幾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商人所能負擔得起的。
直到1854年,喬治·皮博迪還只是一個百萬英鎊級別的銀行家,在短短的六年之內,他卻發了一筆近2 000萬英鎊的橫財,一舉成為美國重量級的銀行家。原來在羅斯柴爾德家族策動的美國1857年經濟危機中,喬治·皮博迪由於大量投資於美國鐵路債券和政府債券,當英國的銀行家突然狂拋和美國沾邊兒的一切債券時,喬治·皮博迪也被深度套牢。奇怪的是,英格蘭銀行在他瀕臨破產邊緣的時候,彷彿天使從天而降,緊急提供了80萬英鎊的信用額度,不僅把他從死神身邊奪了回來,更鬼使神差般地使一貫極端謹慎和早已失魂落魄的喬治·皮博迪賭上全部身家,大筆吃進被驚恐萬狀的美國債券投資者當做垃圾拋售的各類債券。1857年的危機全然不同於1837年的十年蕭條,僅一年時間,美國的經濟就完全走出衰退的陰影,結果,喬治·皮博迪手中的美國債券使他很快成為超級富豪,這與1815年內森的英國國債戰役驚人的相似。在沒有內線准確信息的情況下,剛從破產噩夢中驚醒過來的喬治·皮博迪,是斷然不敢大量吃進美國債券的。
喬治·皮博迪一生沒有子嗣,龐大的產業無人繼承,他為此煞費苦心,終於決定邀請年輕的朱尼厄斯·摩根(Junius Morgan)入伙。在喬治·皮博迪退休以後,朱尼厄斯·摩根接掌了全部生意,並將公司改名為朱尼厄斯·摩根公司(Junius S. Morgan and Company),仍然設在倫敦。後來,朱尼厄斯的兒子J.P. 摩根接掌了公司,後來他將美國的分支改名為J.P.摩根公司。1869年,J.P.摩根和佐格索(Drexel)在倫敦與羅斯柴爾德家族會面,摩根家族完全繼承了喬治·皮博迪與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關系,並將這種合作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1880年,J. P. 摩根開始大量資助重組鐵路公司的商業活動。
1891年2月5日,羅斯柴爾德家族和英國的其他一些銀行家成立了秘密組織「圓桌會議集團」,美國也建立了相應的組織,牽頭的就是摩根家族。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圓桌會議集團」更名為「外交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英國的改為「皇家國際事務協會」(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美英兩國政府的許多重要官員就是從這兩個協會中被挑選出來的。
1899年,J.P.摩根和佐格索到英國倫敦參加國際銀行家大會。當他們回來時,J.P.摩根已經被指派為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美國利益的首席代理人。倫敦會議的結果就是,紐約的J.P.摩根公司,費城的佐格索公司,倫敦的格倫費爾(Grenfell)公司,巴黎的摩根·哈傑斯·希公司(Morgan Harjes Cie),德國和美國的沃伯格公司(M. M. Warburg Company),與羅斯柴爾德家族完全聯系在一起了。
1901年,J.P.摩根以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卡內基的鋼鐵公司,並組建了世界上第一家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巨無霸—美國鋼鐵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J.P.摩根在當時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可是,據國家臨時經濟委員會(Temporary National Economic Committee)的報告,他僅擁有自己公司 9%的股份。看來,聲明赫赫的摩根還只是一個前台人物。 詹姆斯·希爾:鐵路大王
鐵路的建設是嚴重依賴金融支持的重要基礎建設,美國龐大的鐵路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仰賴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資本市場的金錢才得以實現的。控制美國鐵路債券在歐洲的發行,就成為掌握美國鐵路工業命脈的直接手段。
1873年,由於國際銀行家們對美國突然實施金融緊縮,狂拋美國債券,美國鐵路債券也未能倖免。到危機結束的1879年時,羅斯柴爾德家族已成為美國鐵路最大的債權人,只要他們高興,可以隨時掐斷任何美國鐵路公司的金融命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靠汽船運輸和煤礦起家的詹姆斯·希爾必須投靠在金融家的旗下,才可能在鐵路行業慘烈的競爭中生存和壯大,摩根正是他背後的金融靠山。在摩根的大力扶持下,利用1873年危機後大量鐵路公司倒閉的機會,詹姆斯·希爾實現了迅速兼並和擴張的計劃。
到1893年,詹姆斯·希爾擁有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在爭奪中西部鐵路(Chicago,Burlington and Quincy Railroad)控制權時,詹姆斯·希爾遇到了強大的對手,由洛克菲勒財團支持的太平洋聯合鐵路(Union Pacific Railroad)向他發動了突然襲擊。太平洋聯合鐵路的總裁哈里曼開始秘密收購詹姆斯·希爾控制的北方太平洋鐵路公司(Northern Pacific)的股票,當詹姆斯·希爾驚覺即將失去控制權時,哈里曼還差4萬股就大功告成了。詹姆斯·希爾立即向正在歐洲度假的後台老闆摩根緊急求救,摩根馬上指令手下反擊洛克菲勒的挑戰。一時間華爾街烽煙四起,對北方太平洋鐵路公司股票的爭奪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每股價格一度達到1 000美元的天價。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最後國際銀行家們不得不出面調停,達成的最終結果是成立一家新的控股公司—北方證券公司(Northern Securities Company),兩強共同控制美國北方的鐵路運輸。在公司成立當天,麥金利總統被刺殺,副總統老羅斯福繼任。在老羅斯福的強力反對下,北方證券公司被美國1890年通過的《謝爾曼反壟斷法》強制解體。受挫之後,詹姆斯·希爾的發展方向掉頭向南,收購了從科羅拉多直抵得克薩斯的鐵路。到1916年去世時,詹姆斯·希爾積累了5 300萬美元的財產。 洛克菲勒:石油大王
老約翰·洛克菲勒在美國歷史上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被人們冠以「最冷酷無情的人」。他的名字自然和大名鼎鼎的標准石油公司密不可分。
洛克菲勒的石油生涯開始於美國內戰時期(1861~1865),直到1870年他成立美國標准石油公司時,生意做得仍然屬於一般水準。自從得到克里夫蘭國家城市銀行的一批種子貸款後,他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感覺,尤其是在惡意競爭方面展現出超乎常人的想像力。在他非常看好的石油精煉行業中,他很早就悟出石油精煉雖然短期利潤極高,但由於缺乏控制的激烈競爭,終將陷入自殺般的惡性競爭。辦法只有一個,毫不留情地消滅競爭對手,為此目的可以不惜一切手段。
具體方法是,首先由受其控制但不為人所知的中間公司提出用現金低價收購競爭對手,如果遭到拒絕,競爭對手將面臨慘烈的價格戰,直到對方屈服或破產。如果還不奏效,洛克菲勒最後將使出撒手鐧:暴力破壞。毆打競爭對手的工人,放火焚燒對手廠房等,幾個回合下來,倖存者寥寥無幾。如此霸道的壟斷行為,雖然引起了同行的公憤,但也招來了紐約銀行家的濃厚興趣。酷愛壟斷的銀行家非常欣賞洛克菲勒實現壟斷的高度執行力。
羅斯柴爾德家族一直煞費苦心想控制日益強大的美國,但屢屢失手。控制一個歐洲的國王比控制一個民選政府要簡單得多。美國內戰以後,羅斯柴爾德家族開始部署控制美國的計劃。在金融業,有摩根銀行和庫恩雷波公司,在工業界,他們還一直沒有物色到合適的代理人選,洛克菲勒的所作所為,讓羅斯柴爾德家族眼前一亮。如果在金融方面給予大量輸血,洛克菲勒的實力會遠遠超出小小的克里夫蘭地區。
羅斯柴爾德家族派出他們在美國最重要的金融戰略家庫恩雷波公司的雅各布·希夫(Jacob Schiff)。1875年,希夫親赴克里夫蘭去指點洛克菲勒下一步的擴張計劃。希夫帶來了洛克菲勒想都不敢想的空前支持,由於羅斯柴爾德此時通過摩根銀行和庫恩雷波公司已經控制了美國95%的鐵路運力,希夫擬定了一個由影子公司(South Improvement Company)出面,給洛克菲勒的標准石油公司提供非常低廉的運費折扣,在這個運費折扣壓力之下,沒有幾家煉油公司還能夠繼續生存。洛克菲勒很快就完全壟斷了美國石油行業,成了名副其實的「石油大王」。 雅各布·希夫:羅斯柴爾德的金融戰略家。
羅斯柴爾德家族和希夫家族之間的密切關系可以上溯到1785年,當老羅斯柴爾德舉家搬到法蘭克福的一幢五層樓房時,與希夫家族合住了多年。同為德國猶太銀行家,兩家有長達百年的情誼。
1865年,年僅18歲的雅各布·希夫在英國羅斯柴爾德銀行見習了一段時間以後,來到美國。在林肯總統被刺殺之後,雅各布協調在美國的歐洲銀行家代理人之間的利益,共同推動建立美國的私有中央銀行制度。他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發現、培養歐洲銀行的代理人,並將他們輸送到政府、法院、銀行、工業、新聞等各種重要的位置上,以待時機。
1875年1月1日,雅各布加盟庫恩雷波公司,並從此成為公司的核心。在強大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支持之下,庫恩雷波公司最終成為美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最著名的投資銀行之一。

熱點內容
非上市企業出售股權增值稅怎麼算 發布:2025-01-12 04:03:23 瀏覽:532
理財軟體怎麼查真實性 發布:2025-01-12 03:56:57 瀏覽:387
股票軟體中的技術指標bs怎麼應用 發布:2025-01-12 03:56:19 瀏覽:382
皖維高新歷史股票股價 發布:2025-01-12 03:27:20 瀏覽:24
股市除了融資還能幹什麼 發布:2025-01-12 03:22:31 瀏覽:337
基金和公募哪個好 發布:2025-01-12 03:22:29 瀏覽:104
國際債券以什麼貨幣為主 發布:2025-01-12 03:14:39 瀏覽:573
2元股連續18個漲停的股票 發布:2025-01-12 03:08:44 瀏覽:179
天天基金賬號怎麼提現 發布:2025-01-12 03:05:52 瀏覽:584
金融科技和金融統計哪個好 發布:2025-01-12 02:50:50 瀏覽: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