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差對股票投資的影響
① 什麼是投資中的倖存者偏差如何避免倖存者偏差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是指也可以叫做生存者偏差或者存活著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掉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日常我們可以表達為沉默的數據。
這個概念是由古羅馬一名叫做西塞羅的政治家提出來的,西塞羅是一名無神論者,他的身邊有人跟他說要拜神,他表示質疑,問為什麼,他的朋友告訴他,因為拜過神出海的人都回來了。
但是,事實上,只有活著回來的人才有說話的機會,活著回來的人說:「因為我拜過神,所以我活著回來了」慢慢地,人們就認為,只有拜過神才能活著回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就能很好的理解倖存者偏差的概念了。
其實,在投資當中,倖存者偏差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經典示例一:股神的傳說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關於某個股神的新聞,比如某某一年十倍,某某產股一年資金過億;或者是某種交易策略的傳說,比如前段時間網上盛行的基金的「七日交易法」。
於是大批股民趨之若鶩,改變自己原來的策略,紛紛效仿,追隨這些策略做短線,追漲殺跌。
那麼多的投資者之所以相信這樣的倖存者偏差,一方面是被這些新聞中的收益所誘惑,加上一些營銷手段的影響,就深信不疑了。
以至於眼裡只看見這些人通過這樣那麼樣的短線策略賺了大量的財富,但是卻從來沒有想過他們背後所付出的更多的努力,經歷了怎樣的艱辛。
另外一方面就是心理因素的影響,雖然我們都知道財富暴增是小概率事件,但是自己應該屬於小概率事件當中的倖存者。
經典示例二:通過表面數據了解一家企業
想要投資某一隻股票的時候,我們通常需要了解對應企業的業績情況,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通過公開的數據平台了解企業的業績,上面有很多使業績看上去很美的數據,這些數據如果不經過仔細篩選,就很容易受到倖存者偏差的影響。
真正研究一家公司,需要從多層面去了解,比如公司的產品和同行的產品差別,比較同行業公司之間毛利率、產品結構、等等,要分析這家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管理層結構、核心競爭力等等。
如何避免倖存者偏差呢?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倖存者偏差的存在,樹立批判性思維,對觀點保持懷疑的態度,通過數據對它進行驗證。然後需要建立概率和統計的思維,用概率和統計思想來區分偶然現象還是必然規律。
② 如何看待有倖存者偏差和勝者偏差的數據
正確的認識獲得的數據,是做投資決策的第二步.(第一步是取得相對可靠的數據和信息.) 以平均行業回報率為例.在判斷一家上市公司經營成果時,我們往往對標所屬行業平均回報率. 有沒有包含破產,清算,死掉,注銷的企業?越好的企業越容易被統計到,而越差的企業,消失的企業,越難被統計到.所以所有這類行業平均數據都或多或少都帶有倖存者偏差和勝者偏差. 更為明顯的例子是指數,所有的股票指數都會定時調出差的,調入好的,有著非常強烈的倖存者偏差和勝者偏差. 在這個范圍內利用這些數據是合理合邏輯的. 但是你要知道,實際情況可能要比這些數據糟糕.糟糕多少?天知道. 悲劇常常發生在利用這些數據去投資一個項目,往往會高估收益回報率.因為這時這些數據被用作測算預期收益的假設依據,高估自然就發生了.
③ 倖存者偏差
金融作家納西姆塔勒布曾在他的《黑天鵝》里,把這樣的「倖存者偏差」稱為「無聲的證據」。
然而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存在這樣一種「倖存者偏差」的想法誤區:
當出現北大畢業生畢業後賣豬肉時,就會有人鼓吹「讀書無用論」,認為讀這么多書還不是出來擺攤賣豬肉。
當我們看到市面上有哪位成功人士出書寫自己成功歷程時,就會有無數創業者搶著去買,他們覺得,別人能行自己也一定能成功,無形中拔高了對這本書的期望值。
彩票的中獎率十分低,然而我們經常能看到媒體大肆渲染一些中獎的人,給人一種其實中獎率很高的錯覺,那些因為沉迷於買彩票而不務正業的人,為買彩票走上歧途甚至妻離子散的人並不會被報導,也就容易被忽略。
因此,每個人都存在信息差,有些人深陷其中自得其樂,有的人卻因固以己見嘲笑別人,而當我們用理所當然的想法去看待事情時,實際上卻是陷入了「倖存者偏差」的誤區中。
為何會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想法誤區?
1、「丁蟹效應」:偶然事件的發生導致固化思維
「丁蟹效應」指的是1992年鄭少秋在《大時代》里所扮演的角色丁蟹,自從這部戲播出後,但凡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播出,都會引發股市不同程度的下跌,因此之後便有了「丁蟹效應」。
「丁蟹效應」反映出了當偶然事件的持續發生時,會造成大眾的固化思維,認為是事件的發生跟某件事就是關聯一起的。
再能體現丁蟹效應的,是歌手蕭敬騰被稱為「雨神」的現象,當每一次蕭敬騰要舉辦演唱會時,在當天舉辦方所在的城市都會下起雨,而這個也恰恰說明了,蕭敬騰所到之處都會下雨,但實際上,並不是每一次都會下雨。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也會因為這種固化思維導致「倖存者偏差」的錯誤認知,比如說,當我們看到一個好吃懶做的人在某一天突然大獲成功賺了很多錢時,我們在第一反應不是誇對方很厲害很能幹,而是開始懷疑,你從哪來賺這么多錢?
一旦造成固化思維,就會給事件貼上一個標簽,從而沒有更客觀全面地看待問題,造成「倖存者偏差」的思想誤區。
2、「暈輪效應」:以偏概全的單一認知
「暈輪效應」也叫「光環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來的理論,指的是在交往過程中,對他人印象停留在某一突出的特徵和品質,以至於掩蓋了對其他特徵和品質的正確了解。也就是說,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好是壞只從單一方面了解,從而做出整體印象的判斷。
「暈輪效應」具有三個特徵,即遮掩性,表面性和延伸性。遮掩性會讓我們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徵從而忽視整體部分。表面性會讓我們只專注在外在特徵上,對事物的了解不夠深入。而延伸性是指對一個人產生的整體態度從而連帶到這個人的具體特徵相關事物上。
「暈輪效應」導致的錯誤認知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說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抽煙喝酒紋身,會下意識就覺得這個人不是好人;比如我們在面試的時候,如果一個人沒有好好打扮邋裡邋遢地我們就會認為這個人不太靠譜。比如現在有很多利用形象正面的明星來代言產品,有可能會致使我們在未使用產品前,就因為代言人而對這個產品產生好感。
當我們和我們認為是「優秀」的人交談時,會認為對方說什麼都是對的,對方是完美的,我們會不斷美化他們,甚至覺得他們擁有最好的品質,把他們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一個作家一旦成名,那他以前所寫的稿件都會爭相被發表出來;正如馬雲曾經說過的那句經典語錄:「我不喜歡錢,我這輩子都沒見過錢」。
「暈輪效應」就像是一把偏見的利刃,讓我們容易受到以偏概全的單一認知,一不小心就會讓我們淪為傷害無辜者的劊子手,失去了判斷能力,造成「倖存者偏差」的思想誤區。
誠然,如今信息網路高速發展時代,如果我們不能用更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只會讓自己淪為越來越平庸,跟不上別人的腳步,到最後,也只能是繼續深陷在「倖存者偏差」的錯誤認知里。而這樣的想法無論對於自身的發展還是對於人際關系的交往,都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沒必要的鬧劇。
任何時候,看待任何事物都需要全面,我們眼中不應該只看到我們已經看到的,而是應該用智慧的頭腦尋找那些看不到的部位。當我們發掘出深藏其中的智慧和魅力時,或許它能幫助我們更加清晰更加深層次地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美好,感受到生活的奧妙。
④ 倖存者偏差:你並不是幸運兒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空軍力量是戰役中的制勝關鍵,美軍因此研究倖存戰機增強防護方案,他們找到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教授亞伯拉罕·沃德教授,希望他能給出一套合理的防護建議。並給了沃德教授一組戰場召回飛機的彈痕分布圖:
沃德教授給出的建議是: 加強機尾防護。
軍方對此感到很困惑, 整個飛機中明明機翼是遭受攻擊最多的位置,為什麼要加強機尾的防護?
沃德教授不緊不慢地說道: 「因為大部分被擊中機尾的飛機都死無全屍了」
這就是著名的 倖存者偏差理論 ,指的是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股神的誕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找一萬個股市投資者,讓他們玩某隻股票的明日漲跌,規則是這樣的:一萬個人分兩組,每組5000人,一半猜漲,一半猜跌;猜中的人繼續分成相同人數的兩組,繼續猜漲跌,以此類推,一共猜十天,最後十次都預測准確是多少個投資者呢?
數量可能沒有你相像中的少,答案是9.76人,可以視為9人。好玩嗎? 9個股神產生了,連續預測准確10天。
再來一次,結果也許會出現一些偏差,但可以預見的是, 股神的比例比0.1%只少不多。
把實驗復雜化,如果是一萬家創新企業呢?10次的重大戰略選擇都選對了,一萬家創新企業中一定有9家成功上市的公司。我們該怎麼評論他們呢?
當我們看著馬雲、雷軍在台上侃侃而談的時候,很少人會想到他們可能是10000個創業者中成功的一兩個,更多有經驗的人在創業過程中可能被篩選掉了,他們的經驗或許更值得借鑒。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 「努力沒用,你得漂亮」 成了很多人信奉的一條真理,我不否認在互聯網應用高速發展的這幾年,誕生了很多「草根富豪」。
明明是小概率事件,卻沖昏了大多數理智,把十幾年才建立的價值觀擊潰得徹徹底底。
幾個穿假萬斯小腳褲的初中小女孩在奶茶店聊天,一個小女孩說:
「我以後就玩快手,然後找個社會上的男朋友出錢買衣服和化妝品,要是火了就不用讀書了,網紅都這樣。」
我努了努嘴唇,想從喉嚨里擠出點什麼來反駁她,但很快我意識到: 我改變不了,相較於苦盡甘來,大多數人更信奉一夜暴富。
孩子啊,你要知道,即便做網紅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1、高檔網紅:睡著賺錢
很難想像,一個明星的馬賽克照片,看去碼原圖要60塊,竟然有8萬粉絲付款,一個晚上收款480萬,由此也誕生了一個新名詞: 睡後收入。
真為蒼老師抱不平。
2、中檔網紅:手藝賺錢
這類網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技能,例如游戲主播、李子柒、K歌主播等,好歹身懷一技,加上善於與粉絲互動,也能收獲不少關注度。當然,想要長久地活躍在公眾視野,最後必然脫離不了商業化運作,至於是好是壞,在這就不詳談了。
3、低檔網紅:眼球賺錢
除了身懷一技,長得好看、身材好也算一門特長。還有一類是靠無下限的表演博取關注度,可參考某手吃播。
一邊罵著他們不雅,一邊又嫉妒著他們這樣輕松地就把錢掙了。但你要知道的是, 即便你肯放下身段和尊嚴去秀下限,也未必會有人買單。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隔壁二狗初中畢業就輟學去打工了,現在年年開寶馬回家探親,大學畢業的你還在為生計奔波。
同事春花每天巧克力、火鍋、燒烤換著來,依舊身材不胖臉蛋白
朋友狗蛋素來有買彩票的習慣,這天他向你炫耀自己中了三萬塊。
總有一小部分幸運兒游離在規則之外,但大部分時候,這個人不是你,也不是我。
你應該知道的事:
1、狂吃不胖的人十不存一,恰巧大多數不是那個一
2、經常熬夜的人可能不長痘,但他可能便秘、口臭、耳聾······
3、中國每天有三億人花2塊錢在做著500萬的夢,刨去成本,彩票公司還賺五億九千五百萬元。
4、回過頭看,你會發現自己當初學的三角函數、聲光力電、生物遺傳、氧化還原並沒有什麼卵用,但沒有他們,你現在可能正坐在某個工廠的某條流水線上打螺絲。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那個幸運兒,但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是。生活是公平的, 你不過是比大多數人過得好一點,又過得不如大多數人。
那些偷過的懶,抄的近道,遲早都要還的。
共勉
——豬豬男孩凌富貴
⑤ 倖存者偏差是心理效應嗎
不是心理效應,倖存者偏差,是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
簡單來說,人們往往只看到存活者,而忽略了陣亡的,由此導致的偏差叫做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 又叫做「死人不說話」。
人們往往給成功者戴上光環,以為他們的行為導致了他們的成功,其實也有可能他們的做法是錯的,只是倖存下來了而已。因為沒有倖存下來的人可能做法是一樣的,只是沒有機會出來講(哪怕講了也不會有人聽)。
為啥叫「死人不說話」呢?這個比喻來自醫療領域,只有活下來的人有機會出來鼓吹治療是多麼的有效,死去的人沒有機會出來爭辯。 此規律也適用於金融和商業領域。
存活下來的企業往往被視為「傳奇」,它們的做法被爭相效仿。而其實有些也許只是因為偶然原因倖存下來了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親戚吃這個葯好了」或者「我一個朋友去昭找了這個老中醫」等等。不管你的親戚和朋友和你關系如何好,如何值得信任和尊重,在客觀規律面前他們都是等同的。疾病和醫葯不會因為你的喜好而照顧或者偏袒你的親朋。 如何應對呢?最明顯的辦法當然是讓「死人」說話。雙盲實驗設計和詳細全面客觀的數據紀錄都是應對「倖存者偏差」的良方。所謂「兼聽則明」也是這個道理,拋掉對個案的迷信,全面系統di才能克服這個偏差。
⑥ 如何克服由倖存者偏差帶來的心理壓力
「倖存者偏差」思維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也經常會讓很多人「誤入歧途」,導致職場發展或者生活上的巨大損失,所以很多人也將這種思維,稱之為「窮人思維」。針對這個話題,我們具體的聊一聊。
所以,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都應該正視倖存者偏差的存在,做好以上講的3點,相信我們也能有效的消除其影響,讓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越來越順暢。
⑦ 創業中的倖存者偏差
現實是現實,新聞是新聞,新聞並不代表絕大多數,只有罕見才是新聞。新聞通常是報道個別案例的,而個例是沒有意義的,這也叫倖存者偏差。所以不要被小概率的事情蒙瞎了眼。這些都是被篩選過的結果。
就像創業,由於倖存者偏差的存在,能存下來的才有發言權,大部分都已經失敗,死亡就代表著沒有了發言權,失敗經驗又比成功經驗深刻而有用多了。
頂級的成功者,要做到行業的前百分之一,必然有超強的能力,帶來超高的收入,付出的努力要超過99.99的人,而且還要運氣加持才行。
如果孤注一擲地去創業,越超出了自己的認知能力,交的學費就越多。往往就容易出現資金鏈斷,判斷失誤、後勁不足的情況,此刻創業者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失敗所帶來的負債、生活,健康問題,都會嚴重影響到以後的生活,所以一定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