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股票對買房子有沒有影響
⑴ 該買房子的時候買了股票,該買股票的時候買了房子,人生還有機會嗎
A股火了,簡一老師在某投資理財交流社區看到一條熱門評論:
房子已掛安居客,車子已掛瓜子網,子彈備好,滿倉干就完了!
但願這只是一個段子,如果是這真的,那隻能說一句祝他好運了。
歷史經驗表明,一切"賣房炒股"的行為,都會帶來災難性後果;而一切鼓吹"賣房炒股"的言論,都值得你再三警惕。
一、 股市和樓市,並不是絕對的互斥關系!首先,簡一老師想要糾正一個基本的認知偏差。
為什麼會有"賣房炒股"這樣的思路出現?因為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認知誤區,即樓市和股市一定是此消彼長的,換言之,當其中一個市場大幅上漲之時,另一個市場一定會大幅下跌。
這個認知誤區的背後,有這樣一條聽起來還算合理的邏輯——
股市與樓市的蹺蹺板效應,是由資金量的分配比例決定的。資金,或者說財富的總量就這么多,要麼流進股市,要麼流進樓市。當錢大量湧入股市時,進入樓市的錢就少了,此時股市牛市,樓市熊市。反之則是截然不同的市場表現。
宏觀層面可以這樣理解,放到微觀的家庭或個人資產配置上則更加明顯——
我的財富總額是一個固定值,大A股這么牛,難道不應該舍掉其他資產滿倉干?
簡一老師只想說,這個想法很傻很天真。
二、 本輪股市上漲,實際上是利好樓市的。樓市與股市的關系,並不是單純的非此即彼這么簡單。
簡一老師也並不是將大家攔在股市的門外,恰恰相反,我本身很看好中長線的A股走勢。與此同時,A股近一周以來驚動新聞聯播的強勁表現也沒有人能夠忽視。
簡一老師不是什麼股市專家,但對整體的宏觀經濟也略有見解,此處並非妄言股市,提醒一句一兩周內股市有極大的回調風險絕不為過。
再聊回樓市與股市的關系。
三個基本認知:
第一,樓市和股市,確實有一定的相關性。
以最為典型的一段歷史經驗為例:
2015年開始的大牛市,5-6月到頂點,彼時上證指數從2000點的低位一路上揚,迅速跨越3000點的門檻,並於年中飛速攀上5178點的歷史次高位,拉出一條罕見而壯觀的大陽線。
在這半年多的時間里,樓市實際是處在寒冬期的。
房子庫存達到歷史最高點,降價、流拍、退房、裁員接連上演,以萬科為代表的主流房企高呼"樓市白銀時代到來"。
這樣的情景只持續了不到一年,隨後就迎來了哀鴻遍野的大股災,股市一片狼藉。
最後的最後,與其說應該選擇樓市或是股市,倒不如說應該選擇優質資產。
在股市裡,茅台屬於優質資產;在樓市裡,一二線核心地段的好房子就是優質資產。
領跑大盤的,永遠是最優質的資產,而資產配置,永遠是一門需要大智慧的學問。
⑵ 買房和買股的利弊分析
當前形勢下
買房好處:居住、出租,資本增值,利用貸款杠桿;買房壞處:佔用大額資金、房產稅遺產稅物業等各種稅費、交易不便、增值空間有限
買股好處:資本增值大、市場行情分析、關注時事、訓練交易技巧形成交易系統、交易便捷快速、變現快、靈活;買股壞處:系統性風險、操作風險等
⑶ 買股票買房地產好不好
建議買一些科技股、或是醫葯股、家電股也不錯。。科技股總的來說是非常有潛力的,醫葯股就不用說了,家電嘛。國家調控無非就是擴大內需。增強農村購買力,那麼家電行業就是首當其沖了、地產股目前應該不大適合介入。當然長期來說地產肯定要漲的。至少目前正遇國家調控,可以觀察一段時間。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逢低買入。。 以上所說是相對於長期投資來說的,如果是短線的話,可以適度向國家的政策面靠近,一有利好,而且股市反應不錯時買入,但是持有時間不能過長,兩三天見好就收。
⑷ 股市如果連續是牛市,那對房價有什麼影響
房價對股價有影響。,
1.地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房價下跌間接說明經濟出現問題,如現在的下跌是由於通貨膨脹及產業泡沫和經濟過熱。國家會出台政策控制,造成對股價的影響。
2.房價下跌造成房地產公司及為其貸款的銀行出現經濟方面問題,造成其相關股票價格的下跌。
3.牛市賺到的錢會有一部分用來買房或是投資房產業。
房產和股市都是游資比較重要的投資途徑。由於股市一直牛市就會有賺錢的用錢來買房,房子數量增長不如股市快就會出現價格上漲。
⑸ 股票和房子
股票是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公開或私下發行的、用以證明出資人的股本身份和權利,並根據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數享有權益和承擔義務的憑證
房子是由人們居住而產生演變的,不同的地方,房子的性能
⑹ 為什麼許多人買房子敢幾百,幾千萬的投入,而買股票卻不敢投
許多人買房幾百、幾千萬的投入,而買股票卻不敢投,其原因主要有:
總之,市場是有效的,資本是聰明的,哪裡賺錢,資金就會流向哪裡。房子的賺錢效應、附屬功能、杠桿價值決定了大額資金更傾向於投向房產。
⑺ 10年前買房子和買股票,現在會有什麼區別呢
⑻ 股票和房地產有什麼相互關系
當前國內股市火爆,吸引了各方眼球,決策者密切注意,很多學者也紛紛發表宏見,縱論是真牛市還是幻像。但這里我不想點評股市火爆背後的原因,想關注的是,股市火爆之後,那些獲豐厚收益而暢懷開心的股民們會把盈利用到何方,特別是到底會把多少比例的盈利用到擴大自己的消費上。
真正意義的個人浮動資產
在過去,中國經濟主要是靠投資拉動,政府行為處於主導。但現在已經慢慢過渡到靠內需推動的時代,居民的消費行為對經濟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且這個重要性會越來越大。這時候,居民在消費傾向上的微小變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都能凸現出來了。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人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個人資產,消費完全由收入決定,而絕大多數的收入就是靠工資,而工資高低又是由宏觀經濟,更准確地說,宏觀經濟中的實體部分來決定的。
居民的生活消費是完全被動地接受宏觀經濟作用,特別是國家政策和政府投資的作用。那時候,條件好一點的人能有一些現金和銀行儲蓄存款或者一點黃金,再後來,又開始擁有些國債和企業證券。中國居民們逐漸累積屬於自己的個人資產,其消費模式也不再是當月吃光工資,有多少用多少,而會開始做長遠決策和短期決策相結合,跨期消費。但這些個人資產收益小而穩定,資產價值幾乎不會發生波動,也不會對居民的消費發生任何意外的沖擊和干擾。
1991年國內股市開通,中國居民們開始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個人浮動資產。股市的第一桶金和幾輪牛市熊市變換行情讓很多人積累了大量的股票資產,也讓更多人認識到股市的陰晴變化之快,股價的變化無常。相當比例的人因為股市行情的一點波動就會使生活處境和消費能力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房子有了價格
中國居民的經濟生活在上世紀90年代還遇到另外一件大事:房地產市場的放開。這意味著住房不再是免費發放的福利品,房子可以買賣了,有價格了,而且這個價格還會變化,且變化還很快、很大。
當資產價格變動引起居民消費的變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財富效應」。這個話題在國外已經被研究了很長時間。如前面所說,因為現金和銀行存款、債券等資產價值變化很小,一般人們主要討論股票市場和住宅房地產的財富效應。早在20世紀7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曾因為創立「生命周期消費假說」而獲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莫迪格亞尼(Modigliani)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就提出,假定勞動收入不變,財富每增加1美元會導致美國消費者支出增加5美分。從那時起,資產價值變動對消費的財富效應就逐漸成為經濟學尤其宏觀方針政策研究的一個討論重點。莫迪格亞尼的5美分論斷也被廣泛引用,包括成為美國宏觀經濟決策的參考。
之後的研究雖然對這個論斷有一些微調,但總體上經濟學界承認,財富變動會引起消費變動。
學者們開始區分股票價值變動對居民消費的長期效應和短期效應,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長期和短期效應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是僅僅影響當前消費支出,還是會作用到很久之後的消費決策。直接效應,簡單來說,就是覺得自己變富了,至少手頭變闊綽了,就想多花錢了。
有人就此質疑,股票盈餘還停留在賬面時候不存在這個效應,「紙面財富」只有真正賣了、套現了、落袋為安了,才可能算是財富。但如果套現了,那隻是一次性收益,該股民不會預期將來每次都遇上好運氣,不會認為自己的一生收入(勞動收入+資產收益)真的發生重大改善,那麼最多有短期效應,長期來看就沒有什麼了。所以,有人認為間接效應更重要。
直接和間接效應
所謂股票市場的間接財富效應,是指股票價格的變動,會被人們認為是重大的宏觀基本面信息,導致人們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期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居民的消費支出。簡單來說,股市上升會讓你對未來更加樂觀,你因此增加消費。你會預期到未來收入會增加,那麼何不現在就開始消費。但如果如此去理解股票市場的間接財富效應,那股市財富效應就變得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為如果股票上升本身就不過是個傳導信號的作用,並不是效應發生的真正根源,股價和消費只是有形式上的統計關聯
⑼ 股市的漲跌對房價的影響
真正意義的個人浮動資產 在過去,中國經濟主要是靠投資拉動,政府行為處於主導。但現在已經慢慢過渡到靠內需推動的時代,居民的消費行為對經濟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且這個重要性會越來越大。這時候,居民在消費傾向上的微小變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都能凸現出來了。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人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個人資產,消費完全由收入決定,而絕大多數的收入就是靠工資,而工資高低又是由宏觀經濟,更准確地說,宏觀經濟中的實體部分來決定的。 居民的生活消費是完全被動地接受宏觀經濟作用,特別是國家政策和政府投資的作用。那時候,條件好一點的人能有一些現金和銀行儲蓄存款或者一點黃金,再後來,又開始擁有些國債和企業證券。中國居民們逐漸累積屬於自己的個人資產,其消費模式也不再是當月吃光工資,有多少用多少,而會開始做長遠決策和短期決策相結合,跨期消費。但這些個人資產收益小而穩定,資產價值幾乎不會發生波動,也不會對居民的消費發生任何意外的沖擊和干擾。 1991年國內股市開通,中國居民們開始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個人浮動資產。股市的第一桶金和幾輪牛市熊市變換行情讓很多人積累了大量的股票資產,也讓更多人認識到股市的陰晴變化之快,股價的變化無常。相當比例的人因為股市行情的一點波動就會使生活處境和消費能力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房子有了價格 中國居民的經濟生活在上世紀90年代還遇到另外一件大事:房地產市場的放開。這意味著住房不再是免費發放的福利品,房子可以買賣了,有價格了,而且這個價格還會變化,且變化還很快、很大。 當資產價格變動引起居民消費的變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財富效應」。這個話題在國外已經被研究了很長時間。如前面所說,因為現金和銀行存款、債券等資產價值變化很小,一般人們主要討論股票市場和住宅房地產的財富效應。早在20世紀7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曾因為創立「生命周期消費假說」而獲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莫迪格亞 尼(Modigliani)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就提出,假定勞動收入不變,財富每增加1美元會導致美國消費者支出增加5美分。從那時起,資產價值變動對消費的財富效應就逐漸成為經濟學尤其宏觀方針政策研究的一個討論重點。莫迪格亞尼的5美分論斷也被廣泛引用,包括成為美國宏觀經濟決策的參考。 之後的研究雖然對這個論斷有一些微調,但總體上經濟學界承認,財富變動會引起消費變動。 學者們開始區分股票價值變動對居民消費的長期效應和短期效應,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長期和短期效應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是僅僅影響當前消費支出,還是會作用到很久之後的消費決策。直接效應,簡單來說,就是覺得自己變富了,至少手頭變闊綽了,就想多花錢了。 有人就此質疑,股票盈餘還停留在賬面時候不存在這個效應,「紙面財富」只有真正賣了、套現了、落袋為安了,才可能算是財富。但如果套現了,那隻是一次性收益,該股民不會預期將來每次都遇上好運氣,不會認為自己的一生收入(勞動收入+資產收益)真的發生重大改善,那麼最多有短期效應,長期來看就沒有什麼了。所以,有人認為間接效應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