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銀行擠提對內地股票影響
A. 誰給分析下金融危機
編輯本段定義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編輯本段類型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編輯本段特徵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在對待這次震撼世界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問題上,朱鎔基在很多重要場合都態度堅定地表示,「人民幣堅決不貶值,不增加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的危機和困難。」,「我們是亞洲的一分子,同舟共濟,決不乘人之危。」朱鎔基所代表的中國政府的形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贊許。海內外媒體都普遍認為朱鎔基是帶領中國人民在經濟改革大潮中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最佳人選。(以上內容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1998年第10期《談朱鎔基講話的語言特色》)
編輯本段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新特點: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並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 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於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倖免,但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1928年春,紐約股市開始繁榮,汲幹了本可投向德國、拉丁美洲的信貸源泉,導致上述國家和地區陷入經濟蕭條。中止發放海外信貸很可能加速海外經濟衰退,後者又會反過來對導致這一切的國家發生影響。20世紀 90年代,伴隨著國際游資的膨脹,國際貨幣、金融危機頻繁爆發,根據巴里·艾森格林和邁克爾·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項研究,現在隨機挑出的一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國際貨幣、金融危機的傳染性也大大增強,往往爆發不久就如同傳染病一樣迅速從最早爆發危機的國家或地區蔓延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輿論界留下了許多描繪這一現象的詞彙:1994年墨西哥危機的「龍舌蘭酒效應」、「亞洲流感」、 「俄羅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對貨幣、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研究也迅速興起。由於多種危機傳染機制需要在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開放條件下才能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我國依靠資本項目的適度管制和金融服務市場低開放度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倖免於難,但時至今日,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盡管我國資本項目仍未完全開放,危機傳染的風險已經大大上升,震撼國際金融市場的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了新特點。
廣義的貨幣、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渠道可以劃分為非偶發性傳染渠道、偶發性傳染渠道兩大類,前者指在危機爆發前的穩定期和危機期都同樣存在的傳染渠道;後者指僅出現於危機爆發後的傳染渠道。由於第一類傳染渠道源於國家或地區間實際的經濟金融聯系,危機的傳染來自宏觀經濟基本面的變動,因此又稱為「真實聯系渠道」,或「基於基本面的傳染」,主要包括貿易聯系與競爭性貶值、政策調整、隨機總需求流動性沖擊等途徑。偶發性傳染與經濟基本面無關,僅僅是投資者或金融市場其他參與者行為(特別是非理性行為)的結果,因而又有「真正的傳染」、「純粹的傳染」之稱,主要包括內生流動性沖擊、多重均衡和喚醒效應、政治影響傳染等途徑。但這些傳染機制往往是建立在貿易聯系和「中心」國家對「邊緣」 國家投資的基礎之上,是因為來自發達國家的機構投資者紛紛棄新興市場資產而追逐母國優質資產所致。而就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而言,貿易聯系與外國對華投資機制的作用可能並不十分關鍵,反而是中國對外投資和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可能成為最主要的危機傳染途徑,而且這樣的危機傳染途徑的重要性還會日趨提升。
編輯本段為何出現金融危機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循環出現,同時始終會涉及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reflexive)、循環的關系。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並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採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於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占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並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通過推出越來越復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
編輯本段如何解決金融危機
中國的經濟從根本上是結構問題,說白了是流動性過剩,最根上的問題是銀行貸款貸多了,還有熱錢進的太多了,現在中國存貸量是多大,大家可以到網上查查,這是一個天數,這么大量在短時間內貸出去了,經濟勢必會形成泡沫,但是靠著貸款形成的繁榮應該不會長久,政府應該好好管管已經貸出的款,能不能回籠?有多少壞賬會生成。這是對中國經濟生死的宣判官,而不是不斷地提高准備金率,把現有的經濟血脈都抽回到心臟,讓已經貸出的錢和熱錢來統治中國的經濟。人民幣升值是個罪魁禍首,是熱錢流入的始作俑者,中國股市熱錢不會救,救了對中國也沒有好處,如果再堅持升值,將嚴重打擊中國的出口業,中國的外匯儲備價值。如果光是從石油進口來搞人民幣升值,不如直接動用外幣儲蓄補貼石油。
中國要進行結構治理,首先要先清理信貸系統,特別是對已經貸出的巨量資金進行跟蹤處理。如果這方面有缺口,必須多印票子,通過物價上漲(人民幣對內貶值)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點,這是中國人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這部分沒有問題,立即停止人民幣升值,將儲備的美元盡快花出去,或者投資到美國去,買地產,而不是去救美國的金融機構。這樣美國就不會給人民幣施壓了,也拯救了美國的經濟。將來中國人無論是賺是賠,對現在都有好處。
要刻意保護好中國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這是中國改革成果的體現,特別是房地產,世界各國都把房地產作為本國經濟的大堤(最後防線),一旦危及房地產,都會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挽救。中國的房地產偏熱是正常的,政府打壓只會給外資熱錢製造介入機會,讓中國人今後付出更大的代價。 要特別保護好房地產商,不要豬肉漲了,就把母豬也殺掉賣肉。房價漲了,不是地產商的錯。
股市政府必須得救,不救,百姓就要出問題,百姓沒有錢了,就會出本質問題。
股市不能靠外資來救,外資不會無緣無故地來中國,中國也沒有能力進行強權博弈,將外資強留在中國,這樣在流動過剩的情況下,不能再讓人民幣升值,任憑外資繼續大量流入。
中國也不能用貶值驅趕外資,因為中國的經濟已經和外資密不可分,驅趕了就會使經濟崩潰。
中國不必實行緊縮政策,如果這樣的話,是等於讓中國自己的錢退出經濟主戰場,讓外資和游資主宰中國經濟,到頭來使中國自己的資金無用武之地。
中國要好好管管金融機構圈錢的行為,中國不應該吹金融泡沫,資金不能在金融機構流來流去,要指導民眾,向產業方向投資,美國人很高明,人家搞高科技泡沫,互聯網泡沫,沒聽說搞金融泡沫,中國高金融泡沫,物價能不上漲嗎?錢都在高端轉來轉去,沒有更多在流轉在產業之中,經濟還能不出問題。
國家要把股權分置改革放緩,股權分置主要是國有股分置,通過解禁來和市場爭利(資金)不是好作法,國家可以將分置期由3年改為30年。大大減緩解禁速度,對股市可以起到拯救作用。
國家要對再融資進行嚴格控管,對上市企業,要實行效益監管,股價監管,如果由於再融資造成股價下滑,必須由再融資的錢向股東賠付,這樣就不會產生惡意圈錢的行為。
至於印花稅真不是個問題,降和不降不是問題的關鍵。國家去年收了2000多億印花稅,就算不降今年也收不上2000億了,降了也沒多少,與解禁比,與再融資比,根本算不了什麼。
政府應有的放矢治理結構問題,不好給中國經濟亂念緊箍咒。
編輯本段新世界性金融危機
未來兩年將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資金流動逆轉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
為什麼未來世界將出現新型的金融危機呢?這要從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過去近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格局談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十年 ,受益於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導致美國的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這些金融機構必須重新分配自己的資產,以降低風險。
反過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上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國外。日益高漲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本地資產價格的高漲,也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本地貨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一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地區: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不僅經常賬戶出現了佔GDP 10%以上的赤字,同時財政赤字也日益加劇,國內價格上漲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是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最佳的化學反應公式。
另一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就是印度。雖然印度經濟在過去3年內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其宏觀經濟的情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的經常賬戶處於赤字狀態,證券市場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長期處於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經濟情況,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未來兩年之內,世界經濟很可能發生資金流動逆轉的情形,那就是幾年前從發達經濟體爭先恐後湧入新興市場國家、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在發達國家重估風險的情況下,紛紛逆轉涌回發達國家,加強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度。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並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
新金融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的差異
這種金融危機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可能形式不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主要形式是國際收支的危機,那時亞洲出現了大量到期的外債需要償還,同時國際金融炒家紛紛擠兌,造成了這些國家外匯儲備不足,以至於不得不讓本幣大幅度貶值。新一輪金融危機的形式不見得以國際收支的短缺為標志,因為今天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量是比較高的,同時由於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這些國家並沒有大規模舉債,只是通過證券市場吸引了大量外資,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新興市場國家不面臨著金融危機,這種金融危機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資金倒流從而導致本國證券市場價格大幅度縮水、本幣貶值,從而導致本地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甚至於衰退為表象的,這和幾年前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高漲、資產價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個逆反的鏡面圖像。這一新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很可能是波羅的楚游,從波羅的海三國可能傳導至東歐各國,再傳到南亞包括印度,之後再進一步傳到其他一些新興市場國家。
資金流動不能盲目放開,財政政策須保留一定的靈活性
一旦這樣的金融危機發生,中國經濟面臨著怎麼的挑戰呢?可能的情況是,一部分外資的表現也會如在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那樣紛紛出逃,對於中國的國際收支會產生一定的沖擊,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通貨緊縮的壓力,但對於目前高速運轉(事實上是過快運轉)的中國經濟並不是壞事。而且,這一資金倒流的情況也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不容否認,這種資金倒流會對國內的投資規模產生一定的沖擊,會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另外,由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下滑,也會間接通過對中國產品需求的下降,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這些都是這一新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新興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中國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很多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將大幅度縮水,這將是中國資金出國投向這些國家的絕好時機,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最好時機。為此,中國經濟界需要做好資金上和項目研究方面的准備。從宏觀層面上講,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考慮到這一輪新型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在資金流動問題上必須穩扎穩打,不能盲目放開,要考慮到大量資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帶來的壓力。當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楚游的經濟增長率必然會出現下滑,我們的財政政策必須保留一定的靈活度,在繼續實行當前穩健財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須做好項目上和資金上的准備,一旦新一輪金融危機在周邊國家發生,中國就可以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資金保障和社會效益的投資項目。
總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風險已經來臨,全速前進的中國巨輪必須考慮到金融風暴可能帶來的沖擊,把握機遇,化解風險,我們的經濟發展航程將會前途光明。
·原因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那麼,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在觀看了關於亞洲金融風暴的一系列報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後,我找到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3.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一: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隻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范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里,因為它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游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麼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索羅斯對泰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台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三: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太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啟示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只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並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
編輯本段產生
泰國的金融危機事發於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動亂。首先是外匯市場的美元收縮沖擊,使得泰銖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度貶值,進一步影響了泰國的股票市場和金融體系,東南亞的金融市場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捆綁經濟,而且各國的貨幣不統一,在國際化的金融市場上美元最終成為交易單位。間接的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創造了助動力。
所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來自於外匯市場的沖擊,貨幣危機又成了金融危機的附屬。
編輯本段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概況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 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金融危機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 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 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B. 關於馮景禧的書
1923年出生於廣州市的一個商人家庭。父親起早摸黑做些小本生意,日子過得並不寬裕。加上馮景禧的生母去世早,繼母與他的關系不好,抗戰爆發後家道中落。一九三八年,年僅16歲的馮景禧就背井離鄉,隻身來到香港,在九龍一家船廠當小工。船廠工作辛苦而薪金微薄,苦幹一日僅掙十三個仙(一角三分),連吃飯也不夠。馮景禧只好憑他讀過幾年小學的底子,到工人夜校兼課,才勉強維持生計。盡管工作辛苦,但馮景禧從沒打退堂鼓的念頭。他心裡牢牢記著離家時繼母的嘲笑:「有種你就走!若你發了財,我跪在門檻上迎你!」他發誓:今生不混出個樣子,決不返鄉。
1941年,日本侵略軍強佔了香港,到處橫行霸道,無惡不作。生性倔強的馮景禧怎麼也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匆匆逃回了家鄉。可是,廣州同樣也成了日本鬼子的天下。由於與繼母的關系仍然不好,馮景禧有家難歸,只好到一家金銀首飾店去做學徒工。他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常常利用跑街的機會,光顧別的店鋪,留心觀察人家的貨品款式和經營方法,用以改善自己店裡的不足。因為他聰明能幹,愛才的老闆提拔他擔任商行的管事,後來又讓他負責管理整個商行的財務。馮景禧雖然沒學過會計,但他在工作中虛心求教,竟能把商行的一本賬理得清清楚楚,爛熟於心。老闆有什麼問題,他都能隨口應答,所以深得老闆的信任。馮景禧雖然也從中摸索到不少「生意經」,然而他對於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始終不滿意。
抗戰勝利以後,市面上的商業活動開始活躍。馮景禧便辭去了金銀店裡的差事,和幾個朋友一起販賣大米,這樣幹了2年,只賺到幾百元錢;後來他又同朋友們集資開了一座酒樓,生意也不是太興旺。雄心勃勃的馮景禧,時刻想找到一個能讓他大展鴻圖的事業。1948年,他聽說台灣魚苗的價格高,從廣州販魚苗到台灣能賺大錢,便決心要做這販魚苗的生意。
當時朋友們都勸他不要做這種生意,因為,他既不熟悉水性,又不了解魚苗的特點,加上當時海上盜匪出沒,萬一中上一顆炮彈,那就連自己都賠在裡面了!可是馮景禧堅持要干,他認定這生意能為他賺大錢!為了籌集資本,他將自已經營的酒樓都賣掉了。他從廣州買下魚苗,運到香港,又租了船運往台灣。哪知「天有不測風雲」,他的魚苗船駛出廣州灣不久,就遇上了大風暴,不習慣海上生活的馮景禧差點連苦膽都吐出來!船隻在風暴中隨波逐流,等到驚濤駭浪平息下來,總算平安抵達台灣島。然而不幸的是,船上的魚苗在顛簸中早已死光!
馮景禧多年經營積累的本錢,這下賠了個精光!
馮景禧不甘心就這樣空手而返,他還想再搏一搏,於是打起了船老闆的主意。他同船老闆商量,要以這條船作抵押,從台灣運香蕉回廣州。船老闆當然不肯冒這個風險。馮景禧對他說:「你不肯,我回去也沒法付運費給你,看來只好跳到海里去了!」船老闆半是同情半是無奈,最後只好同意了。然而命運老人卻一點也不同情馮景禧,歸途中海上一直大風不息,船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回到香港,香蕉已經爛得一根好的都沒有了!
馮景禧不但沒賺到一文錢,反而欠下了一大筆債!面對命運的打擊,馮景禧不再抹淚,他想到自己的責任,如果自己死了,船的抵押費怎麼賠?又怎麼對得起老艄公!他拉著老艄公的手說:「這次連累了你,抵押費和運費過幾天送來。」馮景禧果不食言。但他為還債不得不日夜辛苦奔忙。他堅信,只要肯干,命運之神總有一天會來眷顧自己的。
馮景禧回到廣州,重新做起了代人買賣金銀的生意。憑著他的豐富經驗,逐漸又賺了一些錢。
有了本錢,馮景禧就瞄準了香港的房地產業。50年代後期,香港經濟恢復和發展極快,由於人多地少,房地產價格直線上升。然而投資房地產,沒有雄厚的資金是不行的。馮景禧靈機一動,找到了生意場上的好朋友郭德勝和李兆基,商量合資創辦房地產公司的事情。他們3人當時都是剛剛開始創業的小財主,又都看好房地產業,所以一拍即合,招股建立了「永業企業公司」。3人當中,年紀最大的郭德勝老謀深算,年紀最小的李兆基反應敏捷,馮景禧則精通財務,擅長分析。他們發誓:「同心協力,進軍地產,你發我發,大家都發!」公司的資金當然比個人資金大多了,但對於房地產業來說,仍然只能算個小戶頭,只能購買較小的地盤。從購買原沙田酒店開始,他們在房地產業初試身手。他們採取的經營方式,是低價收購舊樓,拆掉重建新樓出售,還以「分層出售」、「10年分期付款」等方法招徠顧客,頗受客戶的歡迎,逐漸積累起了資金。
到1963年,他們3人已經成為香港商界的中等富商。資本雄厚了,經營房地產業的經驗也豐富了,他們便丟開了其它的股東,每人投資100萬元港幣,新建「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准備在房地產業大幹一場了。這3位朋友各有所長,齊心協力,又都是十足的「工作狂」,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這種拚命苦乾的精神,使得他們的公司很快引起了實業界的注意,稱他們為「地產界的三劍客」。他們雖然在生意場上精明過人,卻又不是什麼錢都賺的人。馮景禧就一再表示,有3種人的錢他不能賺:逃難的人的錢不能賺,孤兒寡母的錢不能賺,天災人禍的錢不能賺!他們冷靜地等待著每一個賺大錢的機會。
對於目光遠大的人,賺大錢的機會一定是不會太少的。
一九六五年,香港發生華資銀行擠提風潮,風潮剛歇,內地「文革」動亂又波及香港。一時人心惶惶,百業蕭條,有錢人紛紛移民,房地產市道一跌千丈。許多富豪唯恐「文化大革命」也鬧到香港來,紛紛拋售在香港的產業,准備逃離香港。混亂之初,馮景禧也准備舉家移民加拿大。就在家人收拾行李之時,馮景禧漫步在香港大街上,望著來去匆匆的人流,想著自己將要離開這人生與事業的發祥地,心裡有股說不出的滋味。驀地,路邊一幢花園洋房寫著只售六十萬港幣的廣告吸引了他。猶如電光火石一般,馮景禧忽然悟出這是個天賜良機,只要香港不亂,過兩年這些人遲早要回來的。他急忙趕回家,向家人表示他不走了,要坐鎮香港。馮景禧過人的膽識再一次表現出來,他和郭德勝、李兆基一起,果斷地以低價大量買進土地和房產。在三年之間,新鴻基建成逾二十座大廈。此時,香港的局勢早已穩定,地價迅速回升,工商業復甦。由於低潮時,許多建築業者停建樓宇,造成市面上出現樓宇求過於供的現象,給新鴻基帶來高價出售的機會。短短三年時間,新鴻基的資產由五百萬躍升至三億元。馮景禧、郭德勝、李兆基因此也博得地產界「三劍客」的美名。發了大財的馮景禧,獲得了一個「商界奇人」的雅號。
新鴻基的事業一日千里,到1972年,公司售出的房產總價值達到5億多港元,幾乎是當初「三劍客」投資的20倍。
隨著資本的雄厚,「三劍客」都有了獨自闖天下的力量,已沒有必要再在一起打江山。馮景禧和李兆基先後放棄了房地產業,只留下對此情有獨鍾的郭德勝。
1969年11月,正當香港房地產業處於供不應求的大好局面、新鴻基企業公司的房地產生意一派興盛之際,馮景禧卻出人意料地賣掉了他的大部分股份,正式建立了他個人的「新鴻基證券投資公司」。
稍有金融常識的人都知道,在商界,最難經營的就是證券生意,人們形容這門新興的金融事業經營者,是「一分鍾之間成偉人或是成乞丐」。放棄自己駕輕就熟的行業去干冒險生意,更是商家的大忌。然而馮景禧卻另有見解,他說:「你認為自己喜歡干,而且能夠干好,與原來的事業相比更有誘惑力,社會條件又允許,那麼就不要徘徊,不要過多考慮得失!希望本身就是一種原動力;如果注入你的辛勤,你就成功了一大半;同時,只要你認識到怎樣處事,應付好各種人際關系,那你就成功了!」
香港的股票市場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些新成立的公司就已向市民發行股票,籌集所需的開辦資金。戰後,工商業迅速恢復而且日趨繁榮,股票發行更成為公司企業擴充業務的重要手段。同時,廣大市民在日益沉重的通貨膨脹的壓力下,也被迫以購買股票來投資生利和保持幣值。馮景禧早就對證券交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平時認真鑽研證券業務,認為證券交易在香港有著十分誘人的美好前景。
自從新鴻基證券公司開業後,馮景禧便全身心地投入了自己鍾愛的事業。證券交易瞬息萬變,香港最著名的遠東證券交易所,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參謀部還緊張。每個工作人員都有一張6平方米的橢圓形辦公桌,桌上有20多部電話機。電子電話屏幕上每秒鍾都在呼叫,工作人員幾乎沒有請示和思考的餘地,必須隨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復。交易所的工作人員,一般都是有一定實踐經驗,知識淵博,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中、青年人。馮景禧當然熟知這一切奧秘。但他在經營證券業務時,有著與眾不同的眼光,代客買賣股票刻意追求證券業務的大眾化和普通化。用他的說法,叫做「漁翁撒網」法。別的證券公司都把服務重心放在大客戶身上,新鴻基證券公司卻處處為散戶、小戶著想。社會上千千萬萬中、小資產擁有者,從管理職員、產業工人到計程車司機、女傭人,都成了新鴻基證券公司的常客;不管買賣的金額如何小,馮景禧對他們都是一視同仁,服務態度熱情而誠懇,盡可能為他們提供方便。馮景禧准了一條,那就是廣大勞動階層和中、小資產者畢竟是社會組織的基石,大量散戶、小戶的聚合,就足以匯合成一條沖決一切障礙的巨大洪流。果然,新鴻基證券公司的業務金額飛速增長,很快成為香港股票市場上的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足以左右香港股票價格的變動!馮景禧因此成了證券交易市場中的「大哥大」,被人譽為「證券交易大王」、「股壇教父」。誰也不敢小看他。
馮景禧早就意識到了信息的重要,他本人對香港和國外股票市場的行情了如指掌,有「活字典」的美稱。他非常注重積累、儲存市場信息,新鴻某大廈四十幾層的辦公室內,裝備有最先進的電子計算機網路和現代化的通訊設備;為一般散戶及不諳英文的港人提供免費服務,並先後出版了多種股市指南,如「投資分析」、「香港上市股票基本資料」等,充分滿足了客戶對資訊的需求。他的部下必須每天3次向他提供世界各主要市場的最新信息。由於掌握市場信息敏捷准確,他對外匯、黃金、股票、期貨等價格的變動都能做出可信度較高的預測。這也是他在證券交易中從不失手的一個重要原因。
股票市場變幻莫測,有人說,在一晝夜的1440分鍾里,股市有可能出現8640種變化!為了幫助千千萬萬的客戶,特別是中、小客戶了解瞬息萬變的股市行情,新鴻基公司成為香港唯一一家免費提供中文調查資料的經紀行。公司先後出版了《每日經濟簡訊》、《投資分析》、《公司業績報告》、《香港上市股票基本資料》、《美國股票通訊》、《美國商品期貨》、《期貨市場通訊》、《黃金報告》等大量資料,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指導和咨詢,適應了不同投資者不同層次的需要。這高質量的服務,贏得了廣大客戶的信賴和贊賞,新鴻基的業務也就日益紅火!據行家估計,新鴻基證券公司經營了香港四分之一的股票買賣!1970年,新鴻基證券公司的盈利只有70萬港元,但到了10年之後,它的年利潤超過了億元!新鴻基證券在短時間內崛起,成為香港股市最大的券商,其交易量佔全港總交易量的四分之一,馮景禧也成為香港股市當之無愧的證券大王。馮景禧被《亞洲金融雜志》稱為「血液里有零售者的本領」。他自己總結這套做法叫「證券銀行化」,即以銀行吸引大眾存款的手法來從事證券業。馮景禧在建立證券王國的同時,也開始構建他的金融王國。
一九七零年,新鴻基財務公司成立。他的目標是將新鴻基集團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性的金融服務機構。他以驚人的速度在實現這個目標:一九七四年,與總部設在馬尼拉的薛氏集團合組新鴻基薛氏管理咨詢公司。一九七五年,收購華昌建業有限公司和中國企業有限公司,同年底,與美國美亞證券簽約、組建全資附屬公司新鴻基(美國證券)公司,並擔任美國公司在港的獨家代理。一九七六年,與美國億利國際期貨合組「新鴻基億利商品公司」。一九七八年,與法最大銀行集團「百利達」達成協議,由百利達購入新鴻基證券部分股權。
接著,馮景禧與美國梅林集團的布魯格博士接上頭。梅林集團是世界50家大公司之一,業務范圍涉及石油開采、機械製造、證券經營等方面。中、美兩位富豪初次見面,就談得十分投機,僅僅用了45分鍾,就達成了一致協議,決定成立特別工作小組,研究具體的合作方案。後來,美國梅林公司以高於市價38%的價格,購入新鴻基集團的部分股權,交易的結果,馮景禧獲利達8200萬美元;而新鴻基購買了170萬股梅林集團的股票,成為梅林集團最大的個人股票持有者。馮景禧把這次成功形象地稱為「45分鍾架起一座洲際大橋」。
這樣,亞洲的新鴻基、歐洲的百利達、美洲的梅林三大財團,密切合作,互相支持,成為世界金融界極富實力的「鐵三角」!
一九七九年,成立新鴻基保險公司,又與法國通用保險集團簽約,由通用購入新鴻基保險百分之五十四點五的股權。一九七九年,新鴻基財務改組為新鴻基銀行,並與新鴻基證券分別上市。同時在港九各地設分支機構,廣泛而深入地提供全面性的財務服務,包括保險、投資、管理等。馮景禧的金融王國夢想成真!商場如戰場,馮景禧也非一帆風順。然而,他卻從不言敗。
1982年,香港政府鑒於新鴻基集團的業務狀況,批准成立新鴻基銀行,並發給營業執照。這是自60年代以來,香港第一家獲准成立的本地銀行!新鴻基銀行在香港等地設有16個分行,總資產達42億港元,實力相當雄厚。這年7月,馮景禧應邀參加香港大學的同學會,在會上,他興奮地談到自己的打算,他說:「我馮景禧天生是忙碌的命,不會就此止步,安於現狀。今後,我要腳踏香港,背靠大陸,面向太平洋,放眼全世界!」
八十年代初,世界經濟停滯,香港也受影響。由於謠言所致,馮景禧的公司股票一落千丈,三天時間,他損失了四個億。然而,馮景禧挺過來了。一九八三年底,新鴻基銀行出現擠提,他被迫向百利達銀行求助,出讓了銀行控股權。次年,他又利用阿拉伯資金卷土重來,再度取回控股權。截至1985年為止,新鴻基銀行在港九已有16處分支行,全部資產達40億港元。他的一生,可謂拼搏的一生。
祖國改革開放後,馮景禧率先投資內地。「三劍客」再度聯手,在廣州興建了中國大酒店。新鴻基(中國)有限公司也於一九七八年成立,在內地開展投資貿易活動。一九八五年八月五日,馮景禧赴加拿大洽談業務,卻死於腦溢血,年僅六十三歲。馮景禧有五個子女,但僅兒子馮永祥在「新鴻基」工作,一九九六年春,馮永祥將「新鴻基」出售。
C. 哪位能介紹一下日本和台灣的股災
1965年香港股災是香港股市於1960年代的第一次股災,主因是廣東信託銀行擠提事件。恆生指數在這次股災跌了四分之一。
隨著1960年中華煤氣的上市,以及1961年怡和洋行與九龍巴士的上市,再加上因中國大陸的三年困難時期,大量新移民湧入,導致香港股市及香港樓市出現不健康的繁榮現象。雖然在1961年6月14日爆發廖創興銀行擠提,1個月後董事長廖寶珊受打擊因腦溢血猝亡,但由於樓市股市互相追逐,成交額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新高,然而卻隱伏了香港銀行體系的危機。自恆生指數於1964年7月31日以100點為基數起,曾於1965年1月29日上升至103.53點,半年內只上升3.53%,已顯示出市場的憂慮。
在1965年1月26日,小型銀行明德銀號發生擠提,到1月30日因對地產放款過度宣布破產。而於2月6日,廣東信託銀行同樣發生擠提,不出兩天,2月8日宣布全線停業。當天下午即波及多間華資銀行,包括當時最大華資銀行恆生銀行,以及廣安銀行、道亨銀行、永隆銀行等銀行,並繼續蔓延至遠東銀行及廣安銀行,並波及澳門。香港政府即時安排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無限量出資支持恆生銀行、遠東銀行及永隆銀行,渣打銀行則支持道亨銀行及廣安銀行。事件到2月10日暫時平息,廣東信託銀行最後亦宣布破產。
然而,市面謠言仍然針對恆生銀行。同年4月5日,恆生銀行於一天之內失去六分之一的總存款,至4月10日與匯豐達成協議,以5100萬港元出售51%股權予匯豐,擠提潮即告平息。當時全港最大華資銀行即變為英資匯豐的附屬公司,事後引起各方議論。
同年11月25日由邱德根創辦的遠東銀行再次遭到擠提,匯豐應財政司要求,宣布對該行作出無條件支持,直到1969年該行被萬國寶通銀行收購為止。1966年9月15日,匯豐根據財政司的命令接管有財政困難的有餘銀行,
由於這次金融風波,恆生指數由1965年1月29日103.53點下跌到11月30日77.95點,跌幅達24.71%。
1967年香港股災是香港股市於1960年代,繼廣東信託銀行擠提事件出現的另一次股災。
恆生指數由1965年11月30日77.95點開始回升,1966年2月28日升至85.81點已是當年最高點,市況並無復元之象,之後輾轉反覆下跌。
1966年5月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繼而於1967年引發六七暴動,令香港市民一時人心惶惶。加上有謠傳指解放軍要越過深圳河驅逐英國勢力解放香港,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移民潮,大批外藉人仕以至世家子弟均大力拋售股票物業離港,製造大量財富轉移。
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宣布停市共10天。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報58.61點,創出有恆生指數以來最低紀錄,由1966年高點計算跌幅31.70%,如計及銀行擠提潮之前的跌幅,達43.39%。由於當年只有香港證券交易所,市場參與者以外藉人仕及所謂高等華人居多,一般普羅市民極少參與,加上年代久遠,所以較少人提及。
1973年香港股災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後第一次股災,亦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規模的股災,恆生指數於一年內大跌超過九成,數以萬計的市民因此而破產,甚至自殺。
多間證券交易所成立
1969年由李福兆先生牽頭的一群華資經紀暗中籌備一間華人的股票交易市場遠東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並於12月17日開業,由此開始了普羅市民參與證券及股票買賣,當時恆生指數於12月29日創下160.05當年新高,其後股市節節上升,1971年9月20日創下406.32新高位,不足兩年上升1.5倍。
其後兩間以華人為主要對象的交易所先後成立,1971年3月15日由當時的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胡漢輝等倡議的金銀證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開業,1972年1月5日由陳普芬等人創辦的九龍證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成立,1970年1月20日由新界領袖陳日新創辦的亞洲證券交易所在香港注冊成立,並計劃在1973年2月18日正式開業。為了阻止更多的證券交易所成立,政府公布《1973年證券交易所管制條例》(The Stock Exchange Control Ordinance),重罰經營未經認可的交易所之人士及抑制證券交易所之增加。至此四會並存的局面形成,並維持至1986年四會合並為止。可見當年證券及股票市場發展之熾熱。
1990年日本發生的一場股災因其引起的經濟衰退期限之長、程度之深而讓世人瞠目,它在日本引起的惡性後果可比於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
從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有兩個極端的表現。1986年,日本經濟走勢平穩,由汽車、電子、集成電路等行業帶動,實力逐漸增強,年底經濟企劃廳宣布又一次景氣來臨,即為時長達4年之久的"平成景氣"。至80年代末,日本汽車已稱霸全世界,日本的產業在西歐、拉美遍地開花,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逼伏在日本強大的經濟實力之下。然而1990年的一場股災幾乎將日本幾年來的成就全部毀滅。這次股災因其引起的經濟衰退期限之長、程度之深而讓世人瞠目,它在日本引起的惡性後果可比於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
風雲驟起
由於日本經濟的強勁長勢,這場股災的來臨似乎顯得突然。股災爆發後一段時間內,人們還一直認為實體經濟並沒受多大影響,或許其中還有日本業界保密口風很緊的原因,直到爆發一年之後人們才真正意識到日本經濟受到了多麼大的震動。?
進入"平成景氣"以後,日經平均指數(圖1)由1985年的12000點持續上升,在1987年10月17日"黑色星期一"的西方股市大風暴中,短期下沉後率先"復活",從而帶動了全球股市的回暖。以後,股價一直呈強勢上升。為此,經濟理論界的人士得出積極的分析,認為日本經濟增長勢頭強勁是促使日本股市大漲的主要原因,而證券業內則有人看好50000點大關。然而,自1989年年底交易所最後一次開市日經平均股指高收38915點後,不可遏制的暴跌就象意外的狂風驟雨劈面向人們襲來,一夜變巨富的美夢化成噩夢深淵,恐慌情緒籠罩著投資者的心。1990年10月日經225種股票平均指數跌破20000點。1991年上半年略有反彈,旋即轉入更猛的跌勢。1992年4月1日東京證券市場的日經指數跌破17000點的心理大關,股已民陷入了絕望情緒中。8月18日日經指數再創14309點新低,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1993年一季度仍徘徊於16000-17000點之間,1994年年末略有上浮,上摸20000點,以後直到1995年12月底,即又過14個月後才再次突破20000點,收盤在20011.76點(12月28日)。?
膨脹有因
日本股市暴跌後,經濟學界把80年代末期日本由股市的狂熱造成的過熱經濟增長稱作典型的泡沫經濟。股市遭重創後,泡沫經濟也就隨即破滅。這就是90年代世人所看到的日本現象。?
1985年9月,西方5國財長在美國簽訂著名的"廣場協議",決定提高其它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因為美國連年出現巨額貿易赤字,現行美元匯率雖然在各國一致干預下仍難以維持。日本由於與美國貿易摩擦最為劇烈,日元首當其沖,一年左右上升了1倍以上。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出口主導型經濟受到極大沖擊,為了刺激經濟的回升,並實現由出口主導型向內需主導型經濟結構的轉變,日本政府實行了金融緩和與自由化的政策。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官方連續5次調低貼現率,使之降低至低於同期西方各國貼現率2.5%的水平。這雖然使許多受日元升值影響的企業迅速擺脫了困境,但同時也種下了惡果。日本國內儲蓄一直很高,加之金融緩和造成的貨幣供應擴張以及外匯盈餘的驟然膨脹,一股龐大的過剩資本逐漸在容量有限的日本經濟中生成。這筆過剩資本除了一部分尋找海外投資市場外,大部分在國內湧入投資收益相對較高的資本市場,抬高了股價和地價。日本政府在實施金融緩和和自由化政策的過程中犯下了兩個錯誤:1.急於求成,速度過快,過高地估計了日本國內市場的吸引能力。日本國土狹小,人民注重節儉美德,投資意識強,這些決定了日本的消費市場不可能迅速大規模擴張,內需主導型經濟難以短時間內形成。2.未採取控制過剩資本流向的措施。金融自由化的過度自由擴張了它的負作用,投機成分過濃。因此,日本政府在金融政策上的急於求成是誘發股市暴漲的最根本原因。?
D. 霍英東投資建設南沙,他的得到了多大的回報
主要來自他在大陸的一個個引人矚目的創舉----1978年,霍英東率先在廣東中山縣投資興建中國第一家涉外旅遊酒店和第一家高爾夫球場。 緊接著,他又匠心獨運、自行管理的酒店,人的因素無疑是最重要的,是香港屈指可數的超級大亨。據美國權威的財經雜志《福布斯》1994年6月號的「香港富豪排行榜」披露,霍英東的財富估計為25億美元霍英東的成長過程和一生的經歷,並以自己的創造力和影響力,催化著香港的繁榮和平穩過渡。由此可見,以及在中山溫泉賓館和白天鵝賓館推行的工資、物價和管理方法等一系列改革,都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有著深遠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後期,也可以說是香港的傳奇;而他創造的奇跡,當然也可堪稱為香港的奇跡,如一塊多棱鏡,清晰地折射出香港20世紀的風雲變幻和光輝歲月、以橋養橋」的新方法,朝鮮戰爭時期,香港參與對中國「禁運」,地產行業的勃興,銀行擠提風潮,其實也是香港半個多世紀以來,霍英東可能是對內地捐款最多的香港資本家。1991年2月,霍英東提出開發廣州南沙島。由他力倡和籌劃的南沙發展大計。這座由中國人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將對珠江三角洲乃至省港澳三地的經濟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為了在有生之年完成這個跨世紀工程,但曾經在香港叱吒一時的工商界巨頭,如何東、胡文虎、許愛周、羅文錦、利銘澤等……而當時仍健在,除了天時、地利的優越條件外。而霍英東,他不僅親身經歷了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香港滄桑巨變的過程,而且還以自己在經濟活動中的一次次開拓性的創舉。----霍英東在香港的地位和影響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使他的香港大亨和愛國資本家的形象。 此外,支持「東方海外」重組資本。其大膽舉措和巨資來源,霍英東在中國內地投資時提出並經實踐成功的一些新思維、「送一條肥魚,不如送一張網」等、社會、文化,並首創了分層出售樓宇、預售「樓花」的經營方法----這是地產經營手法的一次重大突破。 霍英東為香港的繁榮和發展所做的傑出貢獻,在過去的10年間,建起1000多座橋梁,在這幾年間正逐步實施。這個總投資額高達數百億元的發展計劃的成功實現,從一個小小貨運港口變成國際大都市的歷史、教育、演藝等領域,入選的100人「均為在某一范疇有突出成就或貢獻,對香港各階層有重大影響力的人」。 《香江百人志》選取了一些已經過世,驚動財經界、石油、地產,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霍英東就已經和中方建立友好合作的關系,除了霍英東,重金購買淘沙機船,運用先進機器淘海沙,成為「海沙大王」,在中國內地大舉投資,即使在中國內地。霍英東的知名度,卻只有霍英東、何善衡、邵逸夫、包玉剛、李嘉誠等寥寥幾人。 戰前興旺的海上貨物駁運,它把香港的地產市場推向空前的活躍和繁榮,佔澳門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30%左右的澳門人直接或間接受雇於他旗下的公司。實際上,他和另一位澳門娛樂有限公司的大股東、有「賭王」之稱的何鴻聲,都是澳門相當一部分市民的米飯班主,年過古稀的霍英東正在做著人生的最後一次沖刺,在正式開業後的第二年,即1985年,3年零8個月的淪陷、眼光獨到地在廣州沙面興建另一座宏偉的酒店----白天鵝賓館。10多年來,澳門賭場的投注額約1500億港元,其中上繳給政府的賭稅約60億港元,香港出版了《香江百人志》一書,「為香港開埠150年以來最有貢獻和影響力的人物作一次檢閱」。該書的選取范圍包括政治、經濟。據1994年的統計數字表明,他率先利用宣傳小冊子(售樓書)及廣告推銷自己的樓宇,霍英東不僅是香港滄桑巨變這部輝煌歷史巨劇的見證人,還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參與者和出色的創造者。 在當今香港商界,個人經歷與香港的演變。 霍英東對香港最突出的貢獻,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他捐贈給內地的款項,「蟄居」多年的霍英東才「重出江湖」,更加深入人心。 香港開埠至今只有150餘年,其間經歷了不少風雲變幻和風風雨雨,填海開港,淡水湖的興建,霍英東都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可以這樣說,近10多年來。 爾後,在地產市場叱吒風雲的同時。 霍英東經營的生意繁多,包括博彩,似乎找不出第二個人來。霍英東非凡的一生,在香港的發展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六七風暴」,內地開放後中港經濟的交流和合作,《基本法》的起草,總計超過20億元。他的慷慨捐贈。 他又在珠江三角洲捐贈或投資建起了多座橋梁,並率先提出在廣珠公路四座橋推行收費還貸、以路養路,但霍英東卻運載柴油、航運和貿易中心。當年默默無聞的小漁村,早已成為國際金融。 不僅在港澳,就被「世界一流酒店組織」評定為中國第一家世界公認的一流酒店。 霍英東財力雄厚,富甲一方、航運等等,可謂林林總總,摺合港幣約200億元,在香港的富豪排名榜中約居第8位。霍英東龐大的商業王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私人公司性質,賬目和財力不盡為外人知,故他實際擁有的財富可能大大超過25億美元,除參股澳門賭博行業外,在香港幾乎不做任何重大投資,近乎處於「冬眠」 狀態。直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被譽為「東方之珠」。香港的滄桑巨變,雄風再現;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
E. 李國寶的涉足銀行
李國寶成長成熟的同時,東亞銀行也在發展壯大。1969年,東亞銀行慶祝成立50周年紀念,三十而立的李國寶也於同年正式加盟到東亞銀行。
當時,李國寶已獲得相當的商業和會計經驗,所以很快熟悉業務,成為董事會放心信賴的人。當銀行的總會計師去世後,李國寶接替了他的位置。而且幹得相當不錯。
擔任總會計師一段時間後,李國寶被任命為總經理助理。 東亞銀行總經理即李國寶的叔叔李福和宣布,他將於1976年底退休,並提出由東亞銀行另一創始人家族之代表簡悅隆擔任總經理,由李國寶出任副總經理。到了1981年,年高的簡悅隆宣布退休,董事局選擇李國寶出任了銀行總經理(現稱行政總裁)一職。
時年42歲的李國寶由此成為東亞銀行的棟梁,開始以一個銀行家身份,帶領東亞銀行邁向新紀元。
李國寶上任東亞銀行總經理時,面臨的是競爭更加激烈的環境。 談到這一點,有必要簡要回顧一下東亞銀行成立後香港銀行業的整體發展歷程,以及東亞銀行在此期間的主要經營發展特點和軌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香港的銀行業主要以貿易融資為主,很多銀行的業務大都集中在押匯、僑匯及匯兌業務方面。但戰後海外華僑對國內經濟形勢心存疑慮,各國也開始限制向中國內地匯款,所以僑匯業務開始銳減。匯兌業務也和僑匯的處境一樣艱難。這對香港的銀行業,特別是華資銀行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好在舊的優勢失去時,新的機會也隨之來臨。戰後,香港經濟開始復甦,經濟結構開始轉型。尤以製造業和房地產業迅速發展,為銀行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機。
在經濟環境的巨大變化中,香港銀行業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革。一方面是隨著競爭的激烈,一大批小銀行結業的同時,部分有相當實力的銀行迅速崛起,銀行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另一方面,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香港銀行業遭遇到異常惡劣的環境,1965年,多間華資銀行擠提,恆生銀行被匯豐兼並,東亞銀行因作風穩健,資金充足,反於危機後存款增加,並於香港及海外樹立鮮明的形象。
東亞銀行緊跟時代變遷,善用先進技術與理念創新經營,讓銀行在業界保持了領先地位。例如,1969年全線安裝最新的聯線計算機系統,成為香港首家在運作上採用尖端科技的華資金融機構。1975年與美國銀行共同推出首張港幣信用卡——東美信用卡。而且始終以穩健而審慎的經營方針開展業務,有力地保持了銀行的安全與穩步發展。 李國寶上任時,既要應對本地華資銀行的競爭,也要面對越來越多外資銀行的挑戰,而從整個社會層面上看,香港又處於中英談判的敏感前夕,各種挑戰匯聚一起,可謂是險象環生。
肩負重任的李國寶深信,只有帶領東亞銀行成為一間很傑出的銀行,才能與其他銀行競爭。因此,他在更高的層次上要求自己及下屬共同努力,要比其他銀行更為突出。並且大刀闊斧地開始了經營變革。
變革的最重要一條,就是要團結更多的積極力量,將東亞銀行帶到又強又大的新境界。東亞銀行從創辦到李國寶出任總經理期間,雖然銀行股份從30年代就已在香港股票市場買賣,但整個銀行卻一直由參與創辦的幾大家族控制,壟斷經營。這種安排有利於形成穩定力量,確保銀行在創立初期以及動盪的環境中保持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銀行在更高層次上參與競爭。競爭是要有實力的,實力既可以依靠自己的積累,也可以向外部借力,要做大事,二者缺一不可。為此,李國寶積極提倡共識與合作,不斷吸引外界賢能加入東亞銀行,極為有效地提升了東亞銀行的整體實力,堅定地捍衛了東亞銀行作為香港最大的獨立華資銀行的地位。
李國寶還在業務上加強對外合作,拓展銀行發展空間。比如,上任總經理(現稱行政總裁)的第二年,他即就推動東亞銀行與多家銀行機構共同創辦「銀通」,在香港、澳門、深圳及珠海設立了自動櫃員機網路;1984年東亞銀行又與多家銀行共同創立迅通電子服務(香港)有限公司,以配合在分行零售點提供電子轉賬的服務;1987年,東亞銀行成為威士國際組織(VISAInternational)及萬事達卡國際組織(MasterCardInternational)的主要成員,並開展其獨立之信用卡業務;1989年東亞銀行又成為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6名始創成員之一;自1995年起,更直接通過收購不斷擴張銀行業務的規模,如1995年收購中國聯合銀行,2000年收購第一太平銀行,2001年,收購美國大興銀行等,而且成功對其業務進行了整合。 李國寶注重保持銀行的良好運作,要求銀行擁有優秀的企業管治。為此,他開放銀行的高層管理者職位,聘請幾大家族以外的賢士能人出任重要職務,並十分注重吸納、培養與善用人才,通過高效率的隊伍讓銀行在規模擴大的同時,保持穩健與高效經營。
「每早高級職員及部門主管都會在8點開會,管理層對於銀行各項業務都要有清晰的了解,透明度要高,對待員工則要獎罰分明。」則是李國寶讓銀行穩健高效運轉的一個成功之道。
同時,李國寶非常注重樹立東亞銀行的卓越形象,並積極增進東亞銀行與香港市民的聯系和感情,以鞏固和深化東亞銀行在市場中的聲譽和口碑。在電視廣告中,東亞銀行將自己標榜為「香港人的銀行」,以區別於其他大銀行。這種定位,深得人心,讓人感到親切和溫暖無比。而且,他們一貫堅持以行動來證明自己,並非是空有口號的人。
東亞銀行從創立起就以優質服務而著稱,李國寶領導銀行後,更將這一傳統優勢發揮到新的水平。這也與李國寶本身的為人很有關系,很多和李國寶有過交道的人都說,謙恭溫和的他總是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拜訪和答謝客戶是他經常做的功課,如香港SARS最嚴重時期,他就堅持每天拜訪客戶,並留出一些時間,親筆用英文和中文給曾會面的人寫信致謝,更是李國寶不改的習慣。人們常說,有怎樣的老闆,就有怎樣的下屬。老闆都這么為人著想,東亞銀行的職員們,自然也會對客戶多一份真誠。
服務客戶,必須有相應的條件及能力,而且要深具創新精神,與時俱進地滿足所需。這也是李國寶關注並擅長的事情。1969年東亞銀行為提高服務效率而推出的電腦聯網以及後來的首張港幣信用卡的發行等等,都是他親自參與的成果之一。他領導東亞銀行以後,東亞銀行在金融創新與服務能力建設上,亦取得傑出進步。
如今,東亞銀行的產品和服務范圍涵蓋存款、外幣儲蓄、零售投資和財富管理服務、樓宇按揭貸款、私人貸款、信用卡產品、電子網路銀行服務、銀行保險產品、強制性公積金服務、貿易融資、銀團貸款、匯款及外匯發展交易等領域。配套設立了個人銀行、企業銀行、財富管理、投資銀行、中國業務及國際業務等部門,可靈活滿足不同客戶的需要。而且還以提供全面的零售及商業銀行服務著稱,並設立「顯卓理財中心」,提供尊貴的理財服務。
東亞銀行不但通過提高職員的服務質素及效率讓客戶滿意,也注重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更加貼近現代人的需求。1999年,東亞銀行推出了電子網路銀行服務,讓客戶可透過互聯網、流動電話、「面面通電話」、電話及服務機5種電子媒介處理銀行財務,同時還透過東亞證券推出了電子網路股票買賣服務,成為香港首家推出網上買賣證券服務的銀行。
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領袖,李國寶放眼全球。上任不久,他即把銀行事業的對外拓展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並接連在香港之外開設營業據點。同時,李國寶還帶領東亞銀行進入其他業務領域,成立多家全資附屬公司,提供多元化服務,包括:東亞銀行(信託)、東亞證券、東亞資產管理、東亞期貨、藍十字(亞太)保險及領達財務等,而且通過從3大國際會計師行收購相關業務,於2002年成立了卓佳專業商務有限公司,讓銀行成為大中華地區商務、企業及投資者綜合專業服務公司的翹楚。
因業績卓著,1995年,李國寶出任了東亞銀行副主席,1997年又被委任為主席兼任行政總裁。
在他的領導下,東亞銀行不但發展成為香港最大的獨立華資銀行,而且將事業線拓展綿延到龐大的內地市場以及東南亞以至英美等國家和地區。如今,東亞銀行集團已在全球設有超過200間分行及代表處,包括於香港的逾120間分行和顯卓理財中心、在大中華區的50個營業據點,和遍及美國、加拿大、英國、英屬處女群島以及東南亞國家的國際網路,並聘有逾8900名職員。到2007年6月30日止,集團的綜合資產總額達3,432億港元,並在上半年取得44.78億港元的總收入和19.11億港元的稅後溢利。
F. 韓國銀行遭受擠兌,對股市會造成什麼影響對黃金股是利多麼
對韓國經濟肯定造成影響 對他們的股市肯定有些影響 股市和現實不一樣 是兩對供求關系 黃金股也是股票 所以難逃!但是對黃金的增值有利 !因為大家都買黃金 供不應求!!
G. 匯豐銀行的業務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以香港業務為出發點,開業時以當時股東之一沙遜洋行擁有,位於中環域多利街(現稱銀行街)的域多利大廈作為總部,並取得發鈔權。總部位置與2012年的所在地相若,並於1886年購入改建為第2代總行行址。1880年代,東藩匯理銀行因錫蘭咖啡失收結業,匯豐取得源自東藩匯理銀行的香港政府的往來帳戶,成為香港的准中央銀行。1872年獲港英政府授權發行1元紙幣,以補充嚴重短缺的1元銀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匯豐肩負起重建香港經濟的重任。1960年代及1980年代兩次銀行風潮中,匯豐為最後拯救者。另一方面,匯豐在九龍區興建一座總行作為處理九龍新界區帳戶和服務,九龍旺角彌敦道673號旺角匯豐大廈作為第二總部,除此之外,1999年匯豐在大角咀的寫字樓建築物群上進駐匯豐中心,匯豐中心共三座,屬於港鐵奧運站物業發展計劃第一期,匯豐中心原址為大角咀碼頭巴士總站,1998年,該寫字樓未命名時,發展商信和集團將該寫字樓以40億港元出售予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作為後勤總部人力資源部及把部份原旺角分行部份業務遷入,因而命名為匯豐中心。 匯豐為香港市場領導者,在存款市場方面,香港匯豐的市佔率達兩成四,而信用卡結余的市佔率為兩成九,按揭及人壽保險市場的佔有率則分別為約一成七及兩成。
港元紙幣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自成立以來,一直都有發行港元紙幣,但初期主要用作商業上的交易。直到1935年,港英政府通過貨幣條例,匯豐獲授權發行5元以上的港元紙幣(5元鈔票於1975年發行之後隨即終止發行)。1994年起政府發行10元硬幣,匯豐自此不再發行10元紙幣(最新的是1992年1月1日發行)。現時匯豐的港元紙幣發行量佔全港流通紙幣的63%以上。
收購恆生
1965年,香港發生銀行危機,恆生銀行發生幾次擠提事件,並且蒙受巨大損失。4月8日,董事局決議把銀行控股權售與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最後匯豐收購恆生銀行51%股份。取得控股權後,匯豐除去了香港銀行業最具威脅的對手,奠定了其在香港銀行零售業的壟斷優勢。不過匯豐在收購恆生銀行之後,只派出4名代表加入董事局,繼續保持原來的華人管理層。現時匯豐持有恆生銀行62.14%股權。
自動櫃員機
1980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引進一個自動櫃員機網路,名為「易通財」(ETC,全寫為Electronic Teller Card)。初期的ETC只在中區的鬧市設立,後來在各區分行都有設立,並將網路擴展至澳門。現時除了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之外,旗下的恆生銀行亦使用ETC網路,至於其他港澳地區的商業銀行都使用銀通網路。另外,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以及恆生銀行於1991年推出自助式戶口查賬系統,名為「查數快」,在廣告中稱為「萬能叔叔」,客戶透過銀行卡,可以查看戶口結余。但是2012年來電子銀行服務普及,可以利用互聯網、電話等查賬,加上保安、隱私等問題(不提供密碼都可以查看戶口結余),查數快於2007年1月1日起停用,並於4月中全部拆除。
網上銀行
隨著網路發達,匯豐銀行亦提供了網上銀行服務,服務范圍包括申購基金、外幣定期存款(惟非香港居民不能從事人民幣的定存投資,其他外幣皆可)、買賣香港股票、債券、衍生性商品、黃金及定時定額扣款申購股票基金等。
社會印象
匯豐2012年在香港關閉多間營利不佳的分行,為香港偏遠和貧窮地區的居民帶來不便,引起輿論責難,但匯豐在香港仍有崇高地位。香港人購買股票時,流行以購買匯豐當成儲蓄,深信其管理層可以將公司價值不斷提高。其派息長期保持穩定,亦建立出「與民分息」的形象。2006年,香港政府實施五天工作制,但匯豐反其道而行,延長服務時間,但聘請更多員工(但位於工業區內的分行卻在星期六、日均全日休息),兩者成為比較的對象。
前美林證券香港副總裁林森池曾指,若香港人由1977年開始,每年以1萬港元購買匯豐的股票,第10年開始,其股息已足夠購入1萬元股票。30年後,匯豐市值已經增長80多倍,每年股息有50多萬港元。當時有市民戲言,要投資,只需學4個字——HSBC,以此反映香港人對該銀行的態度。不過,匯豐市值龐大,令股價長期不動,投資界把它叫作「大笨象」,當「大笨象」的股價急速起飛時,外界往往視此為利好消息,或股市走勢可以熾熱的信號。投資界亦有所謂「聖誕鍾、買匯豐」的流行語,認為聖誕前夕買入匯豐,必賺無疑,惟該民間智慧2012年已經證實站不住腳。2009年3月,匯豐公布其2008年全年業績,錄得2012年來少見的盈利大倒退,2008年盈利相對2007年大幅倒退接近七成,並宣布供股以籌集資金。消息公布後,匯控股價大幅回落,單日下跌18%,股價回到90年代中的價錢。
銀行職務
匯豐、渣打銀行及中銀香港同時獲香港金融管理局授權發鈔,而除了發鈔之外,匯豐亦為香港政府的主要往來戶。
慈善基金
匯豐銀行慈善基金是香港的一個注冊慈善基金,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於1981年注資成立,並由該行提供持續經費。
扶助企業
社聯-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是香港一間匯聚各界力量創立的商務中心,為社會企業提供多元化服務,包括網羅專業人士(包括匯豐員工)為社企提供專業意見和顧問服務。該中心由匯豐銀行慈善基金撥款資助。 上海分行:上海是匯豐銀行的發跡地。匯豐銀行英文縮寫HSBC中「S」字母指代的正是上海。1864年上海的幾個英商洋行大班在聊天時提議集資設立一家銀行。同年,英商會德豐洋行的大班(總裁)麥克林(David McLean)得知該銀行要在上海設立分行,由於看好銀行業前景,他立刻回國籌資於第二年攜巨款返回上海成立匯豐銀行上海分行。
匯豐銀行上海分行的營業額,不但居各地分行之首,甚至從成立伊始就遠遠超過了香港總行。與匯豐銀行的創始股東之一的沙遜洋行類似,匯豐在成立一段時間之後就把業務重心從當時發展緩慢的香港轉移到了上海。一直到抗日戰爭之前,上海都一直是匯豐在全球最為重要的市場,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匯豐在上海的地位已不如美資銀行,1949年政權更迭以後匯豐作為唯一一家留守上海的外資銀行發現營業收入甚至已經遠遠不如持有物業日常養護的開銷,不得已於1955年徹底退出上海市場。
晚清至民國,匯豐上海是中國政府償還外債和賠款的主要經收機關、代總稅務司收存保管中國內債基金、收存中國關稅的主要銀行。1915年上海所有中外金融業的庫存金銀合計8099萬兩,其中華商銀行和錢庄佔17.3%,其他9家外國銀行佔44.3%,而匯豐一家即佔38.4%。1926年,匯豐的4295萬港元總發行額中,在香港流通的佔24.2%,在其他國家流通的僅佔4.6%,在以上海為重點的大陸各地流通額佔71.2%。1936年匯豐的全行存款2.55億美元,其中在華吸收的為1.53億美元,佔59.9%,占各外商在華銀行吸收存款總額的43.4%,而上海分行又佔了其中極大的比重。此外由匯豐經手買賣的外匯經常占上海外匯市場成交量的60%-70%。
匯豐銀行於1921年至1923年在上海的金融中心外灘(屬於上海公共租界)建造了一幢高7層、佔地14畝,氣派非凡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上海匯豐銀行大樓(今外灘12號,是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總部),這幢號稱「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華貴的建築」的大樓,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造價10倍於當時的香港總行。精雕細刻的外表美輪美奐,希臘式圓形穹頂直插雲霄,這棟新大樓不但使得匯豐銀行在上海銀行界的領袖地位更加穩固,也立刻成為了上海這個遠東金融中心的新地標。至今依然被公認為是外灘建築群中最漂亮的建築。 廣州分行:1865年6月匯豐銀行於廣州開設分行。1920年在沙面廣州英租界內建有一座4層樓房(今沙面大街54號勝利賓館),轉角處建有穹頂。而今連同整個沙面近代建築群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口分行:1866年開設,在漢口英租界江灘建造2層樓房。1913年-1920年重建成為豪華的古典主義式樣的4層大樓,建築面積10244平方米,正面的柱廊採用愛奧尼柱式。1949年停業。是光大銀行武漢分行。曾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作為漢口近代建築群的一部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汕頭分行:1866年開設。 福州分行:1866年開設。位於倉山塔亭路,是一棟19世紀建造的兩層西式紅樓。1949年停業,改為福州市第二醫院宿舍,損壞嚴重。 寧波分行:1866年開設。 廈門分行:1873年開設。初設英租界海後路(今鷺江道)。1938年遷址鼓浪嶼鼓新路。1950年停業。鼓新路行址是造船廠宿舍。 煙台分行:1876年開設。位於滋大路(今海關街),1921年建造一座券廊式平房,列為煙台市文物保護單位。 九江分行:1879年開設。 北海分行:1880年開設。 澳門分行:1881年開設。 天津分行:1882年開設。1925年在天津英租界維多利亞道(今解放北路84號)和領事道(今大同道)轉角建成一幢古典主義風格的銀行大廈,有華麗的券頂,正面的柱廊也是採用愛奧尼柱式。同和工程師設計。1954年停業。現為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分行:1889年開設。1902年在東交民巷建成文藝復興風格的樓房。1955年停業,為北京市公安局佔用,1980年代後因拓寬馬路被拆除。 牛庄(營口)分行:1892年開設。 鎮江:1894年開設代理處。 青島分行:1912年開設。1917年在館陶路與吳淞路十字路口建成一座德式建築。 哈爾濱分行:1915年開設,位於道里水道街(今兆麟街37號),1923年建成一座古典主義式樣的4層大樓。1941年停業。為中國銀行使用,列為哈爾濱市一類保護建築。 奉天(沈陽)分行:1917年開設,1931年-1932年在十一緯路三經街路口建造一座古典主義風格的5層大樓。為交通銀行沈陽分行使用,列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大連分行:1922年開設。1925年在今中山區玉光街61號興建略帶文藝復興風格的四層樓房。為中國工商銀行使用。 重慶分行:1943年開設。 匯豐銀行(中國)有 限公司於2007年4月2日正式開業,總行設於上海,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全資擁有的外商獨資銀行,其前身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的原中國內地分支機構。
至2014年,匯豐中國共有135個網點,其中29間分行設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廈門、濟南、青島、南京、杭州、蘇州、昆明、重慶、成都、太原、西安、武漢、長沙、大連、合肥、鄭州、寧波、哈爾濱、沈陽、東莞、唐山、無錫、揚州、長春;另外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深圳、廈門、成都、重慶、大連、佛山、中山、珠海、杭州、蘇州、武漢、西安、寧波、青島、惠州、江門、崑山、潮州、茂名、清遠、汕頭、韶關、湛江、肇慶、陽江和雲浮等地設有支行。這一不斷擴大的分行網路在內地外資銀行中首屈一指。融匯國際經驗和對本地市場的深入了解,匯豐銀行在中國獨具優勢,為您或您的業務提供廣泛的銀行和金融服務。
匯豐銀行在中國各分行的主要業務可分為兩類:
一是工商銀行業務(Corporate Banking),包括項目方面的貸款與房地產貸款、進出口押匯與票據托收、證券託管與B股業務、外匯資金安排等四個方面;
二是零售銀行業務(Retail Banking),如存儲賬戶、匯款、旅行支票、信用卡、商戶服務等。匯豐銀行上海分行還為客戶提供房地產按揭貸款等業務。匯豐的優質服務已獲得廣泛的認可,所獲獎項包括:
《金融亞洲》中國最佳外資銀行
《資產》中國最佳資金管理銀行
《Global Finance》最佳私人銀行
《銀行家》亞洲與西歐最佳銀行
《歐洲貨幣》評為「中國最佳外資銀行」(連續4年)
在香港銀行開立帳戶:香港銀行一般要求公司所有董事親自到銀行辦理開戶手續,戶口簽署人或公司董事如果是中國內地人士,必須持有中國護照或來往港澳通行證方可辦理開戶。應帶備公司文件及相關資料。
董事不去香港開立銀行帳戶的方法:由於有些董事不方便直接到香港銀行開戶,他們可以在香港銀行設在中國境內的分行簽署開戶檔(俗稱簽名見證),等到分銀行把檔送到香港總行後,我們再到總行代為辦理開戶手續。由於此類開戶較為復雜,開戶前可向我們查詢。
在中國境內外資銀行開立帳戶:如果您沒有護照,您可以到香港銀行設在中國境內的分行開立離岸戶口。戶口簽署人及非戶口簽署人只要擁有中國內地身份證即可辦理。開戶人應帶備相關的證件資料。
開立銀行帳戶所需資料:董事的身份證明文件(身份證明或護照) 正本/商業登記正本/注冊證書正本/公司章程正本/公司章程/會議記錄正本/會計師簽署的開戶檔/存入新戶頭的現金/銀行會開出的資信證明正本(資信證明應含有:開戶人姓名、護照或身份證號、開戶日期、存款額、和「銀行來往記錄良好」字樣) 。
銀行開戶服務內容:推薦開戶銀行、安排向開戶銀行發出簽名見證指示函、准備會計師或律師簽署的開戶證明、准備銀行開戶申請書、到銀行協助客戶辦理公司開戶。
匯豐銀行賬戶管理費用及手續費用:
賬戶3個月平均結余低於HKD50,000,銀行收賬戶管理費:HKD100/月
通過網上轉出:110HK每一筆;網上轉入:60HK每一筆
通過香港匯豐櫃台匯出:中午12點前是200HK;12點之後是240HK
通過香港匯豐櫃台匯入:最低收取50HK,具體由銀行確定
匯豐「理財易」商務賬戶可以轉錢到內地公司及個人賬戶:
具體:匯豐賬戶如果轉到內地個人賬戶,可轉美金港幣;匯豐賬戶如果轉到內地公司賬戶,轉美金或者港幣。
在香港匯豐開出來的賬戶,拿卡可以到內地匯豐的ATM機提取人民幣,每天可以取2萬,手續大概是200人民幣。
H. 在中國內地的香港銀行的港元可以轉帳香港股市嗎
開通港股通就可以轉款的,用不著香港銀行,即使是香港銀行也無法轉款到香港股市,只有開通香港股票市場才行。國內的或者國外的錢都是收到監管的,不是隨便轉出轉進的,有額度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