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造假被退市的股票
Ⅰ 股市因為造假的原因導致退市如何維權
有一種觀點認為,股市投資應該風險自擔,如果不幸買到退市股,也應該自己承擔風險。從理論上講這沒有任何問題,而且退市股還有一個雞肋的整理期可以讓投資者退出。但是,如果讓不明真相的投資者在退市整理期退出,這顯然不公平,因為但凡進入整理期能正常交易的,基本股價就是停牌前的零頭,你讓投資者在這個位置割肉出局,和搶劫差不多。況且,很多退市股是因為財務造假被處罰,或者被強制退市的,怎麼可能一退了之?
其實,應該有一個公司退市就啟動追溯賠償的機制。從目前的情況看,如果是因為造假被強制退市的,中小投資者的賠償權還算是可以得到較好的保護,賠償程序也相對簡便易行,基本都是保薦機構出錢賠償。如欣泰電氣因欺詐發行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被強制退市以後,保薦機構興業證券就出資5.5億元設立先行賠付專項基金,主動承擔賠付責任。但這樣的懲戒其實遠遠不夠,因為對於這樣的違法行為,只有60萬頂格罰款,保薦機構的賠付也是取了一個股價的中間數,大多數投資者還是虧損的,對於違法事實確鑿的上市公司,不應只有幾十萬的罰款、賠付,還應該加倍處罰補償投資者,二級市場操作都可以數十億地罰款,造假上市只是如此輕罰,顯然不公。
此外,對於不是被強制退市但投資者又無法左右的退市股,也應有一套簡便易行的賠償機制。因為一家公司走到退市邊緣,基本都不是正常經營產生的結果,要麼財務弄虛作假,要麼經營出了大問題。特別是像碳烯退這樣的公司,停牌幾年搞重組,大家希望都很大,結果還是被退市,且有污點,難道中小投資者就該在其1元以下的價格賣出自認倒霉?當然,對於這種污點公司,投資者也可以維權起訴,但這個過程卻不是一般中小投資者可以運作的,取證、起訴等過程非常復雜,耗時耗力。況且,由於不是造假退市,理論上講保薦機構沒有多少責任,則公司自己賠錢,而公司自己有錢賠嗎?幾乎沒有。
因此,很有必要改革現有的退市制度,要麼加大保薦機構的責任,一旦保薦的公司退市,無論任何情況,都應承責啟動賠償,退市公司還將面對巨額罰款,這部分錢可以用於賠償投資者,多餘的進入投資者保護基金。沒錢的就保薦機構承擔,投資者保護基金也應相應啟動簡便易行的先行賠付。在這個基礎上取消退市整理期,公司一旦認定退市就直接退,而且不允許恢復上市,這樣才能讓整個市場有畏懼之心。要不然,60萬罰款加上「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心理會讓很多劣質上市公司不拿退市當回事,要圈要騙的錢一分不少,搞砸了一退了之,又不還錢又不擔責,何樂而不為?
Ⅱ 退市股票怎麼處理
如您持有的股票退市了,您就無法在二級市場交易該只股票。請您不要著急,耐心等待該公司後續公告情況,退市的股票一般有幾種處理:①重組後重新恢復上市;②退到三板;③破產,徹底沒了。如果恢復上市或退到三板市場,均可再次交易。
Ⅲ 購買的股票退市了,退市的股票怎麼辦
退市的股票是沒有辦法在交易,也只能去老三板進行最後交易,散戶首先要去證券公司開三板交易賬戶,只有開了賬戶才能夠確保你能夠交易。下面是關於股票退市的相關信息:
1. 股票在退市之前最後一次機會還可以讓散戶交易,散戶們可以自由選擇賣還是及時止損,價格方面的話肯定是沒有之前那麼高,這個時候能撈回來多少是多少吧。不過,你手裡壓了很多這種退市股票,到最後也沒人願意接盤,也只有在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中,用最低的價格轉讓手裡的個股。
2. 還可以去找股票的上市公司,如果真的上市公司退市的話,除非是宣布破產,進行財產清算後,那樣股份才會消失,錢才會一毛都沒有的。正常情況下,股票退市,散戶只能自認倒霉,但是也是有一些例外的,股民可以要求上市公司給予賠償。例如,你的股票是因為違規、業績造假或者是上市公司自身原因導致退市。這種情況股民是可以通過申訴的方式追回一部分的損失。
3. 股票退市,散戶只能自認倒霉,股民可以要求上市公司給予賠償。那麼股民可以通過申訴的方式拿回一部分損失。但是這個過程時間太長、太復雜,能獲得賠償的股民更是寥寥無幾。
4. 股票市場要不借錢炒股,不幫人代炒股。因為這樣即使高位買了績優股,也能等到下一輪牛市到來,屆時股市上漲,散戶買了績優股總有扭虧為盈的一天。而如果加杠桿,買了績差股,那後面的風險就被無限放大了。因為,股市一旦走熊,績差股、ST類股跌起來更兇狠。
拓展資料
1.股票退市的三種結果
(1)將來上三板已經退市的股票:還有重組的可能,重組後重新回到主板,但是這個時間一般會比較長。如果股票上了三板,可以去三板市交易,每周交易三次(一、三、五),還有的是一周交易一次(每周五),根據業績決定。當然要注意的是,在三板市交易前,首先要去證券營業部開立一個三板市場的股東帳戶。需要你本人帶身份證,股東帳戶卡,還有你的股票在證券營業部先辦理三板股東開戶,然後辦理股票過戶。
(2)破產:徹底沒有了這種情況下的普通股股東就比較倒霉了,
(3)重組後再重新回到主板:也就是說,股票退市並不意味著就立刻停止交易。而是進入退市整理期,正式終止上市之後,有30個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供投資者交易。再轉入外場交易,根據有關規定退市公司原股份將在45個交易日內,由一傢具備代辦股份轉讓資格的證券公司代辦轉讓。退市後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三板」。
Ⅳ 財務嚴重造假被處罰但沒強制退市卻因為面值退市,這樣的股票可以重新上市嗎
看能否有效的破產重組,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可以繼續重新上市的
Ⅳ 關於退市的股票怎麼找回
公司退市後股票一般就從我們的股票賬戶消失了,我們要去老三板才能看到他。一般來說,個股一般退市之後會進行三個方面的處理,第一是被合並重組,第二是被收購,第三是被直接摘牌,這些不同層面的資本運作決定著個股不同的命運,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只能是繼續等待這一個股重返股市。
在現實操作中,股票的退市有很多原因,像是財務造假、自身經營問題等等,但是個股若是因為造假退市的話,它就沒有再回A股的希望了。股票退市不代表公司破產,退市只是該個股不能繼續進行交易而已,因而進行合並重組的個股會置換為其他公司的股票繼續交易,被收購而退市的股票則是會被回購處理。
拓展資料
炒股入門知識主要有以下幾點:
1.股票交易時間根據滬深交易所的規定,每周一到周五的上午9:30~11:30,下午13:00~15:00為股市開市時間,每天交易時間為4小時。周六、周日和上證所公告的休市日不交易。(一般為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春節、元旦、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國家法定節假日)
2.股票交易規則股票買賣中,以手為交易單位,一手等於100股,低於100股的叫做零股,在委託買入中,數量必須為100的整數倍,實行T+1交易制度,即當天買的股票T+1日才能賣出,當天賣的股票T+1才能取出現金;另外,設有漲跌幅限制,一般情況下漲跌幅限制為前一交易日收市價上下10%。
3.股票交易費用買賣股票主要有兩種費用產生,第一是所有人都要交的印花稅,按千分之三收取;第二是交易傭金,基本是按萬分之二五或萬分之三收取。兩個費用都是賣出後,從賬戶自動扣除,單向收費。
4.股票技術分析對於炒股來說,基本的技術分析是少不了的,技術分析一般來說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技術面,也就是常說的k線。一個是基本面,一般基本面分析分成宏觀分析,行業分析和公司分析。宏觀分析就是面對現在的經濟大環境進行分析,主要是從目前的政策方向上判斷正確的經濟發展情況以及之後的產業發展側重方向。公司分析就是對公司的業績進行分析。
5.保持正確的投資心態投資者身處社會中,難免受到各種市場和外圍因素的影響,因此在作出投資決策時應當保持客觀冷靜,理性拒絕煽動效應,保持良好的耐心,全面地分析企業的基本面,甄選真正具有競爭實力和發展前景、且估值合理的優質公司,順勢而為,不追漲,不殺跌,切勿盲目透支。
Ⅵ 我有一隻股票退市了,本金還能拿回來嗎
我有一隻股票退市了,本金基本上不可能拿回來。
1.如果上市企業沒有造假,退市是沒有任何賠償;
2.如果上市公司造假,導致企業退市,可以申請賠償;
3.退市的股票進入新三板,能否回本就看運氣了。
很多股民進入股市想的就是賺多少錢,他們基本上都對股市的風險沒有清晰的認知。股市最重要的就是控制風險,但是很多股民虧損累累之後,才會明白這個道理。股票退市要想拿回本金非常困難,如果上市企業沒有造假,因為經營不善導致退市,企業是不會有任何賠償,所以,投資股票還是要認真研究基本面,很多股票風險提示已經很到位,但是他們卻視而不見,悲劇就這樣不停的上演。
三、退市之後股票進入新三板可以等待奇跡發生
股票退市之後,直接進入新三板,新三板活躍度非常低,很多股票一周都沒有多少成交量,但是新三板也會發生奇跡。
部分公司後面經營改善,企業又開始進入盈利階段,發展勢頭也非常不錯,它們又符合新的上升要求,這樣的企業可以二次上市,如果遇見這樣的企業,基本上就可以翻身回本,但是概率非常低。
Ⅶ 香港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被強制退市,持有股票人怎麼辦
香港並無退市機制,財務造假都只會停牌。只有當長期停牌也未能完提交財務報告才會除牌!
Ⅷ 被強制退市的股票有哪些
業績造假的 或欺詐上市的 或連續20天股價低於1元的
Ⅸ 退市的股票還能重新上市嗎
1、退市後的股票並非是所有上市公司都是能恢復上市的,一定要根據退市之前的行為以及退市之後公司的性質來決定公司時候還能恢復上市。
2、首先創業板的退市股票,因財務造假和欺詐上市被強制退市的股票,這幾類都是不允許再重新上市的。只有因業績連續4年虧損的退市股票,因業績問題主動性退市的股票,如果達到A股重新上市條件可以重新上市。
3、退市後的股票要滿足這些條件才能有恢復上市:各方面已經達到A股重新上市的各大條件;退市公司已全面糾正重大違法行為;退市公司已撤換與欺詐發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行為有關的責任人員;退市公司已對相關民事賠償承擔做出妥善安排。
4、資金要求是:最近三年凈利潤為正且累計超過3000萬元,經營現金流凈額累計超過5000萬元或營收累計超過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