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沖突影響股票有哪些
⑴ 印巴近日爆發沖突,對當地生態環境有沒有影響呢
戰爭不止是給人帶來傷害,戰爭的爆發對生態環境是一定會有影響的。
一、對空氣的污染在戰爭中要使用到許多的武器,飛機或者導彈這些,那麼導彈的爆炸會造成煙塵漫天,使得人們入眼之處都是模糊不清的,戰爭對於空氣的污染是非常的嚴重的,你們有時候不得不帶上面紗這些,用來遮擋空氣中彌漫的沙字,爆炸是還會釋放一些有毒的氣體,使得大氣受到污染,人們呼吸之後也會受到污染。
他們的使用會破壞農田,讓人們顆粒無收,會讓森林遭到破壞,動物們流離失所沒有歸宿,戰爭造成的動植物變異,細菌滋生,使得動植物深受其害,許多的物種直接或者間接的滅亡了,這是全人類的損失,不可挽回的損失。我們都應該抵制戰爭,為營造一個美麗舒適的環境做著自己的努力,不要讓炮火毀壞我們的家園,讓大自然承受人類帶來的災難。
⑵ 求印巴沖突的歷史原因和現狀
印度是個宗教盛行的國家,教派門類繁多,民族矛盾由來已久。17世紀初英國人開始涉足南亞次大陸,英國殖民統治加深了印穆民族矛盾。印巴分治之前,國內黨派之間爭斗使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政府在決定印度民族獨立時繼續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不顧民族感情,隨心所欲地劃定印巴兩國疆界,導致克什米爾問題懸而未決。半個世紀以來,克什米爾成了印巴兩國爭奪的焦點。印巴長期對峙局面難以改觀。
印巴克什米爾爭端可說是英國倉促撤離印度次大陸的一個悲劇性結果。印巴正式分立時,克什米爾邦的歸屬仍未確定,這就使得爭端有了產生的可能。克什米爾王公宣布加入印度後,由於土邦歸屬原則的不明確性,加之印度在土邦歸並問題上執行雙重標准,巴基斯坦因而拒絕承認加入有效。從根本上說,導致克什米爾爭端產生的原因是克什米爾在政治、安全方面對印巴兩國的極端重要性,雙方都不願放棄,或說是不能失去。
縱觀印巴兩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矛盾紛爭,概括起來可分為三個主要方面:即克什米爾問題、恆河河水問題和東巴(今孟加拉國)問題。
第一、克什米爾問題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領宣布成立,領土包括西巴(今巴基斯坦國)和東巴(今孟加拉國)。位於巴基斯坦北部,印度、中國和阿富汗之間、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克什米爾地區,有500萬人,其中77%是穆斯林,20%人口信奉印度教。據「蒙巴頓方案」規定: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劃歸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規定可由當地人民自由選擇。雙方爭執不下,於1947年10月發生武裝沖突。在聯合國的干預下,1949年元旦印巴停火,7月劃定停火線,印度占據了該地2/3地區和3/4的人口。1965年9月,印度利用該地緊張局勢,向巴基斯坦發動武裝進攻,遭到巴基斯坦的反擊,後通過聯合國調解,印巴又宣布停火。
第二、恆河河水爭端
印巴分治後,恆河上游歸印度,下游歸東巴,印方不顧巴方反對,在離恆河流入東巴邊界20千米處修築了一座大水壩,使恆河河水的的65%不能流入東巴,嚴重地影響了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印巴雙方為此舉行過多次會談,均無結果。
第三、東巴問題
巴基斯坦自治領宣布成立時,東巴便是巴基斯坦領土的一部分。長期以來由於東巴是一塊和西巴相距幾千里之遙而且被印度三面環繞的「飛地」,其內政時常受到印度政府的干涉。1971年3月,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總理提出的關於「聲援東孟加拉人民」的提案,公開表示支持東巴基斯坦的分裂活動,公開干涉巴基斯坦的內政。11月出兵進犯東巴,12月又出兵侵略西巴,印巴戰爭全面爆發。印軍很快佔領東巴首府達卡,在聯合國的斡旋和干預下,印巴雙方簽定停火協議。後來前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提出使印度對東巴軍事佔領及其傀儡政權合法化的提案,不久東巴宣布與巴基斯坦脫離關系,成立了獨立的孟加拉國。
印巴分治及三次大規模的武裝沖突使印巴兩國成了敵對國。長期以來,令人遺憾的是兩國都沒有採取溫和、剋制的和平方式來化解積怨甚深的矛盾。相反,時至今日,兩國仍將國民收入一大部分用於國防和核武器軍備競賽,這不但沒有緩和兩國之間的矛盾,反而使之愈演愈烈。國際社會對核武器試驗的經濟制裁,也將會影響到兩國的經濟發展。
⑶ 印巴戰爭後,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生的沖突有哪些
第一次印巴戰爭,即1947年印巴戰爭,中國還沒解放,所以什麼也沒干。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中國向巴方提供了一大批武器裝備,有殲六戰斗機數十架、59式坦克近300輛等,由於生產時間不夠,基本上都是從我軍正使用或庫存的裝備中直接抽調的,而且是先供貨不收錢,價格留待戰後再談。在形勢最緊張時,我國甚至還派出參謀人員加入巴方總參謀部,實際上是直接指揮了部分戰斗行動。並擬派兵進行援助。 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印巴戰爭)由於中國處於十年文化動亂狀態,我們只能對巴基斯坦進行有限的的援助,在在政治、外交上給以支持,譴責並聲討印度對巴的侵略行動。並在軍事上向巴基斯坦提供了一些飛機、常規武器。
⑷ 巴以沖突與印巴沖突
巴以沖突,或稱以巴沖突,是以色列國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仍在持續中的沖突。巴以沖突是更大范圍的阿以沖突的一部分。巴以沖突不能簡單地概括為所有以色列猶太人與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間的雙邊沖突。在爭端雙方的族群里,有些個人和團體呼籲完全消滅對方;有些支持兩國方案;有些支持一國兩族方案——建立一個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在內的世俗國家。
而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與巴基斯坦關系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
⑸ 印巴沖突給兩國及世界帶來了什麼影響
首先是地區的不安定成分,本身這塊地方靠近阿富汗,塔利班等基地組織,會引起種族上的戰爭。
第二 就是在克什米爾地區引起混亂,直接影響到中國周邊地區的安定和國內的團結,甚至中國很有可能卷進來。
第三 導致印巴在有限的空間內開戰軍備競賽,印度一旦將軍隊布置在邊界線上,我軍也會不得不派軍前往邊界。
第四 很可能將中東的戰火燃燒到南亞,目前印度大搞軍備,航母 核潛艇等,看樣子很想活動下,按照巴鐵的脾氣,會幹上一仗,美國是絕對出手的,兩邊相助,讓戰爭大的不可開交,以便控制印度,分散巴基斯坦的對國內的注意力,那樣美軍就可以在其領土內打擊恐怖分子。
第五 一旦印巴開戰 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是很尷尬的,這是真正的家門口上的戰爭 但是有和自己沒有什麼太大的關系,只能通過國際輿論進行外交上的措施。
第六 最後一種可能就是引發核戰爭,別忘了 印巴都是有核武器的保不準瘋狂的兩家會怎麼辦。
⑹ 印巴沖突的影響
印巴分治及三次大規模的武裝沖突使印巴兩國成了敵對國。長期以來,令人遺憾的是兩國都沒有採取溫和、剋制的和平方式來化解積怨甚深的矛盾。相反,時至今日,兩國仍將國民收入一大部分用於國防和核武器軍備競賽,這不但沒有緩和兩國之間的矛盾,反而使之愈演愈烈。國際社會對核武器試驗的經濟制裁,也將會影響到兩國的經濟發展。
⑺ 「印巴沖突」會有結果嗎,你怎麼看
印巴沖突其實說嚴重也嚴重,說不嚴重也不嚴重。當然了,都使得印度這個國家分裂了肯定是很嚴重的問題。首先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宗教問題。和很多宗教問題一樣他有很多不可避免的問題,比如不同宗教的人的矛盾,因為信仰的問題,就會有不一樣的習俗,有時候總會有大的沖突。當然了,這里還有一個克里米亞的問題在這里,如果誰能解決這個問題,或許一個和平獎會沒有問題。
就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歷史來看,這個鍋真的要印度背起來。當初巴基斯坦提出要和談,印度不肯,使得巴基斯坦不得不另起爐灶,和印度分開。當時的執政者也是一位英雄人物對於巴基斯坦來說,這個人有非常傳奇的一生。不管怎麼說這絕對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⑻ 印度沖突對中國的利弊有哪些
印巴沖突是吧。
顯然對於中國影響非常的適中。
地理位置來說,印度洋那裡是中國海上一帶一路的中間點,雖然戰時影響不是特別大,但對一帶一路的穩定造成很大的破壞,尤其是信心。另外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路上鐵路到哈密這一節鐵路運輸影響更是不言而喻。
隨意兩個國家戰爭對於一帶一路這個國家戰略負面影響不小。
經濟層面,兩個國家和中國的貿易不是特別的大,所以經濟層面影響並不是也不大,不過印度之前通過的戰爭法里徵收敵國資產這一條需要一些在印投資的企業審議,畢竟,中方在克什米爾也是有領土爭議的。
安全層面,兩個都是有核武的國家,到時候用起來,那就是大麻煩了,雖然中國有天然屏障青藏高原但這一塊對於中國的戰略發展節奏還是影響很大的。
總體而言,對於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尤其是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給予中國很大的戰略優勢。如果相對於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程度的話,這個僅僅占其兩層吧。
具體如何還需要看事態發展,印巴從來不是世界的中心。
⑼ 印巴沖突的原因。
克什米爾問題--印巴沖突的由來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關系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紀中葉,印度次大陸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爾的查謨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傑納布河上,民間團體「印度青年之聲」的一名成員在向河中投放裝有糖果的盒子,希望這個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們支持印巴對話和解的美好願望帶給巴基斯坦人民。
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克什米爾爭端應通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然而,1965年6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戰爭。1971年12月,在因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又佔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克什米爾地區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為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級官員數次舉行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1989年後,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不斷發生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布,巴軍隊將從穆斯林的重要節日開齋節(26日)開始,在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巴方一側實現單方面停火。24日,印度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並於25日作出了積極回應。兩國軍方25日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國際邊境」、「實際控制線」和「錫亞琴實際接觸線」(印方稱為「實際地面位置線」)一帶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下去。>>
2005年4月7日,載滿乘客的公交車分別從克什米爾的印控區和巴控區雙向對開,這是近60年來印巴克什米爾地區之間的首次通車,開啟了印巴和平進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巴印雙方在伊斯蘭堡達成協議,同意暫時開放克什米爾實控線5個檢查站,以允許兩邊的居民共同展開震後救援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