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ab股的股票能退市嗎
⑴ 截止2010年底,AB股各有多少只,同時有AB股的股票有多少只
你可以到滬深二個交易所的網站上去查交易所的報表,每個月都有一份,你要2010年底的就查2010年12月的報表,上面有這些數據, 最權威.
⑵ 同時擁有AB股的公司其中一個股票回購股份有什麼影響
主要是這個稅收的關系不一樣的啊
⑶ 哪些股票可能退市
目前ST板塊有92隻成分股,其中21隻2011年的凈資產為負,可能會被暫停上市;85隻*ST成分股,有20隻連續兩年凈資產為負,有可能會被終止上市。
據統計,自2001年初實行"第一版"退市標准後,A股退市公司總計40餘家,占目前A股掛牌家數的1.8%。而美國納斯達克每年大約8%的公司退市,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退市率為6%;英國AIM的退市率更高,大約12%。
若參照創業板的退市新規,*ST金城、SST聚友、S*ST恆立、*ST宏盛、*ST遠東、*ST博通、*ST海鳥、*ST朝華、*ST銅城、*ST創智、*ST北生、*ST炎黃、*ST丹化這13家暫停上市的公司有可能難以恢復上市。
而*ST宏盛、*ST中華、*ST科健、*ST石峴、*ST金頂、*ST金城、*ST廣夏、*ST寶碩、*ST興業、*ST金泰、*ST嘉瑞、S*ST恆立、*ST東碳、S*ST聚友、*ST珠峰、*ST朝華、*ST吉葯、*ST北生這20家公司則有可能會被直接終止上市。
目前在*ST板塊中,有20家公司在2011年和2010年的凈資產皆為負。
包括*ST宏盛、*ST中華、*ST科健、*ST石峴、*ST金頂、*ST金城、*ST廣夏、*ST寶碩、*ST興業、*ST金泰、*ST嘉瑞、S*ST恆立、*ST東碳、S*ST聚友、*ST珠峰、*ST朝華、*ST吉葯、*ST北生。
從目前A股暫停上市的上市公司來看,總共有23家,如果按創業板退市的新規,這些公司想要重組保殼生存的機會就越發渺茫。
但如果不通過借殼,其中只有9家公司在2011年扣除非經常損益後的凈利潤為正,另外13家則凈利潤為負,想要通過調節利潤恢復上市實有難度。這些公司包括*ST金城、SST聚友、S*ST恆立、*ST宏盛、*ST遠東、*ST博通、*ST海鳥、*ST朝華、*ST銅城、*ST創智、*ST北生、*ST炎黃、*ST丹化。
以上公司將是滬深主板新退市制度實施後退市公司的熱門股。
⑷ 股票要退市了還能賣出嗎
針對退市的股票,專門設立了一個退市整理板塊,30個交易日內可以和其他股票一樣交易。
退市的股票進入三板(股份交易系統),只有開通了三板許可權才能轉讓。
⑸ 阿里巴巴股票有AB股嗎
阿里巴巴是在美國的紐交所上市,沒有A股也沒有B股。
⑹ 股票有可能突然退市嗎
股票退市要經理一個三年虧損並且不能彌補虧損的狀況下才會退市。首先就是變成ST 然後就是*ST 如果還是彌補不了虧損的情況下就退市
⑺ 股票AB股的問題
你要是去證券公司開戶滬A滬B深A深B是單獨開的
開滬A只能買上海的A股開滬B只能買上海的B股 深圳也是一樣
開滬A費用是40元人民幣,深A是50元人民幣。A股都是用人民幣交易的
開滬B費用是19美元,滬B股票是用美元計價美元交易
開深B費用是100港幣,深B股票是用港幣計價港幣交易
⑻ 滬市AB股有什麼區別
所謂的股市aB股它更多的差異是在交易方式以及股票的性質上面,我們現在所說的炒股,我說的都是A股市場,因為A股市場的規模更大,現在深市滬市加在一起有將近5000隻a市股票。
而且B股市場它本身存在的這個貨幣兌換,匯率差異等各方面的因素都給它的投資帶來了更大的困難,普通人基本上不會碰B股,因為你不能直接使用人民幣去交付,那先兌換成美元或者兌換成其他的,比如說港幣等等,這就涉及到了貨幣兌換的問題,因為每年的匯率甚至說每天美食的匯率都在變動,這裡面的風險性就大了很多,還不如傳統的A股市場機制更健全,也不需要那麼多花里胡哨的,開個A股是交易的賬戶就可以了。
⑼ AB股為什麼會出現差價
中國的AB股,AH股之間都有差價,而且往往是A比B、H貴很多,簡單的價格對比,有些投資者認為投資B股H股要比投資A股有價值,這種觀點對嗎?
網上的討論很熱烈,有說差價合理的,也有說差價不合理的。我見過一個解釋AB股差價問題的比喻,非常有趣:AB股就好比是同一個蘋果在不同的市場交易,A股是城裡超市裡的蘋果,B股則是農村農貿市場里的蘋果,你說城裡蘋果的價格能賣得和農村一樣嗎?
這個比喻很形象地說明了AB股的本質區別。AB股在不同的市場上市,參與者不同,交易成本不一樣,但它們之間出現差價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市場活躍性不同。農村的蘋果賣得便宜,但是品種少,人氣低;超市的蘋果雖然賣得貴,但是品種多,人氣旺,皇帝女兒不愁嫁。類似的,B股相對A股的劣勢在於:第一,上市公司少,可選擇的投資標的少,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原因,設立B股本來是為了吸引外資,現在外資吸引不到(主要是質量和價格的問題),內地投資者又以散戶為主,到這個市場投資有障礙(普通消費者不會為一兩斤便宜的蘋果跑到農村去買吧),市場流動性差,對散戶來說A股比B股更方便交易,所以A股貴點也賣得出去,B股再便宜也沒人買。「流動性溢價」,這就是產生AB差價根本原因。
關於「流動性溢價」的問題我們還可以拓展開來。比如說二級市場的股票為什麼賣得比一級市場貴?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同一地段的商鋪公告轉讓,本來建造商鋪的成本差不多,交易的價格也應該是差不多的,但是有的溢價交易,有的折價交易,價格取決於鋪面的人氣(這跟朝向,位置,忠實客戶人數相關);同樣一個公司如果不上市,能給投資者帶來收益的就是它的分紅,而要轉讓這家公司,參考價格也是這家公司的凈資產,如果分紅高,可能會有所溢價,但是溢價不會太高(也就是說PB約等於1);但是這家公司上市了就不一樣了,很多人關注這家公司,所以就算這家公司不賺錢,沒有分紅,它因為不會退市(神奇啊,為什麼不會呢?)也有「殼價值」,絕對不會低於1PB出售,為何?因為變現簡單,交易方便,有「流動性溢價」嘛。
老問題,中國A股市場以散戶居多,機構當然可以在一級市場低價投資,散戶不行。一級市場是公司多,投資者少;二級市場則是公司少,投資者多;所以一級市場的股票拿到二級市場,就產生了流動性溢價,這跟批發價和零售價有差異是一個道理。
再拓展一下,A股有個老是被投資者詬病的問題就是整個市場估值比國外的成熟市場要高,別人平均PE是個位數,我們的平均PE是三四十,這合理嘛?
我認為這就是「流動性溢價」的體現,有一定的合理性。
A股IPO上市是審核制,上市公司股權以前還不是全流通的,這相當於人為地限制了股票的供應,造成「供不應求」。且這個「供不應求」跟上市公司的質地無關,而只跟股票和炒作資金的數量有關。所以每次市場資金流動性泛濫的時候,股票的價格就被炒上天去,久而久之,A股市場的投資者就養成了「炒股」的習慣,樂於打聽資金面,政策面的消息,樂於跟庄,樂於做趨勢,而不去關註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所以本世紀初吳敬璉就說A股市場就是一個賭場,參與者都是不研究「價值」只考慮「投機」的賭客,賭客在賭場應該願賭服輸,虧錢活該。「願賭服輸,虧錢活該」,話糙道理明,證券市場制度設計缺陷是有的,不應把板子都打到投資者身上,但是投資者既然選擇進入這個市場就要反思,承認市場有「流動性溢價」,而且認識到這個「流動性溢價」有時靠譜有時不靠譜(主要看市場資金是否願意進入這個市場),那麼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會理智很多。
當然,A股市場的制度也在逐步完善,股改後整個市場也慢慢地向全流通市場轉變,按照「流動性溢價」原則,目前的A股市場就不應該享受比以前更高的平均估值;而且「流動性溢價」原則支持「資金去炒熱門股」的結論,也就是換手率越高的熱門股票理應價格越高,但我們也看到一種現象,有些股票沒什麼換手,價格也老漲,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也好解釋,沒有換手說明有人囤貨居奇,等待一個更高的價格出售,這時股票是供不應求的(主要是供應量少),等到一個合適價格出現,換手率高起來的時候(供需平衡),這只股票的漲幅也就到頭了。這實際上是被監管者嚴厲打擊的「做莊模式」,而且只在炒作小股本公司的股票管用,不過中國一向是監管什麼,什麼就越泛濫,所以以前股本沒有全流通的時候炒國企重組,現在股本全流通的就炒股本相對較小的創業板,……那麼,將來呢?
有一個現象可以作為將來的參考。在成熟市場,流動性強,基本面好的大藍籌更吸引投資者關注,價格很高(例如蘋果),而一些基本面差的小公司就算價格再低也沒人關注(因為成熟證券市場的股票是放開供應的,上市門檻低,什麼公司都可以上市,只要有人買)。成熟市場的投資者五花八門,主要以機構為主,向全世界資金開放;不象A股,以散戶為主,圈起來自己玩(只向國內投資者開放);所以國外股市只有好公司的股票能吸引投資者,國內股市是只有小股本公司的股票能吸引投機者,國外股市的「流動性溢價」體現在大藍籌上面,國內股市的「流動性溢價」體現在小股本公司上面。(要炒大公司除非到市場資金整體泛濫「豬都會飛的時候」)
不過物極必反,A股市場小盤股高估,大藍籌地板(估值甚至比國外的藍籌還低)的現象已經持續了很久(連監管層都看不下去了,呼籲要價值投資),中國改革一直在進行(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每次改革似乎都會帶來流動性泛濫),中國證券市場一定會與國際逐漸接軌的。
⑽ 為什麼有的股票上市幾天就可以退市 不是要三年連續虧損才能退市嗎/
一般公司經歷連續虧損三年,股票上加上ST後還不能贏利的就成PT了。
創業板股票不需經歷任何東西,撐不住了就直接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