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關系影響的股票
A. 1973年香港被收回來沒有
1972年,借著中美會談,尼克松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中(西)德建交、中英關系改善的國際大背景,香港股市萬馬奔騰,高潮迭起。1973年,越南戰爭停火,港府宣布興建地鐵,各公司相繼派息並大送紅利,加之西方金融繼續動盪,香港股市更加狂熱,宛若遍地黃金。1969年至1972年短短4年,恆生指數最高猛升7倍,成交量狂飈16倍。在「只要股票不要鈔票」的觀念刺激下,香港市民一窩蜂搶購股票,一路高歌的股價遠遠脫離了公司的實際盈利水平,經濟及社會的發展,以至於制度上的創新和變革都被忽略了。
被挑起來的尋金美夢引發的股市狂潮幾乎淹沒了一切。由於交頭過分活躍,有交易所甚至疲於應付而被迫宣布壓縮交易時間。在股市炒得熱火朝天時,批評眾多企業在股市「一擁而上」、力勸大家警惕市場風險的文章接連不斷,就連匯豐銀行主席也公開呼籲小心股市過度投機,可這樣的聲音沒有人聽得進去。據當年的報紙報道,港府曾印製了諸如《購買股票須知》之類的冊子,放在銀行或證券交易所,免費派發,可誤信「買股可以致富」的股民埋首炒股,那些小冊子與灰塵相伴多日後被無奈收回。
B. 1973年香港股災背景1
1972年,國際局勢出現重大轉折,中美會談、尼克松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中(西)德建交、中英關系改善等事件,使得香港股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然而,1973年越南戰爭的停火與港府宣布興建地鐵的政策,進一步刺激了股市的狂熱。在西方金融動盪的背景下,香港股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同遍地黃金。在"只要股票不要鈔票"的觀念影響下,香港市民紛紛搶購股票,股價脫離了公司的實際盈利水平,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乃至制度創新與變革被忽視。
股市的瘋狂吸引了無數投資者,交易所因交易過於頻繁而疲於應對,甚至被迫縮短交易時間。盡管批評之聲不斷,呼籲警惕市場風險,甚至有匯豐銀行主席公開呼籲小心股市過度投機,但大多數人對此置若罔聞。政府曾發放《購買股票須知》等材料,試圖提醒投資者,但股民們深信"買股可以致富"的觀念,忽視了這些警告。
股市的瘋狂並未與經濟因素相協調,行情過急、過劇、過濫的膨脹與擴張,最終導致了股災。從1973年3月至9月中旬,恆生指數從1700多點跌至500多點,藍籌股最低限度跌去了七成半。次年,中東石油危機爆發,西方各國股市一片慘淡,香港股市也不例外,恆生指數在狂跌75%後再次下跌60%!
股災對散戶造成了最直接的打擊。先前所有參與股票買賣的人都能獲利,於是有人辭去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股市中,許多人沉迷其中,當市場突然下跌,他們頓時失去了理智,一些人一夜之間變得瘋狂,甚至有人因突然失去所有財產而走上自殺自毀之路。
面對股市的一浪接一浪的炒買炒賣、企業倒閉、停牌和合並浪潮,港英政府立法局在1974年通過了《1974年證券條例》、《1974年保障投資者條例》,同年4月及8月,香港先後成立了證券登記公司總會、證券交易所賠償基金,旨在撥亂反正,恢復市場秩序。
C. 英國脫歐會給中國帶來哪些影響
1、影響中歐關系
作為歐盟內部的一支重要力量,英國在中歐關系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脫歐」後預計英國的對華態度不會出現重大轉折,但英國與歐盟「分手」後,將出現歐盟與英國各自與中國「打交道」的局面。
英國原是歐盟大國,對華態度積極,英國的對華政策對歐盟產生過不小影響。例如,在呼籲歐盟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等方面,英國持積極的對華立場。
2、合作機遇可能增多
英歐分家之後,雙方出於自身利益需要,可能都會更加重視與中國發展關系,從而給中英和中歐合作創造新機遇。
英國一向重視發展對華關系。中英關系已步入「黃金時代」,各領域合作進展顯著。2015年以來,中英經貿合作成績喜人,中國的不少銀行和金融企業選擇在英國開展業務,倫敦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加速推進。英國不少專家和金融界人士紛紛看好中英金融合作和中英離岸人民幣中心建設前景。
(3)中英關系影響的股票擴展閱讀:
英國有不少全球化的產業,東亞地區有很多英國傳統優勢產業范圍。英國「脫歐」後很可能繼續向東看,甚至更加向東看,中國與英國的合作機會將更多。
而從歐盟的角度來看,周弘認為,英國脫離歐盟後,中國與歐盟其他國家在一些領域的對接會更加直接。「不需要繞彎了,中國與歐盟的關系可能會更加緊密。」
與英國一樣,歐盟也會更加積極向東看。中國正在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進一步把中國和歐洲聯系起來。歐盟和英國都向東看,中國同它們的合作機遇可能增多。
D. 面對高考,關於歷史有沒有好的經驗或者答題方面的
答題要規范,自己整潔,標好題號,每個歷史事件的時間加上(不管題目有沒有要求),批卷老師一般按點給分,所以得分點很重要,建議你從多方面答題,多答幾點,當然你要概括的簡短些,最後預祝你高考成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