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機如何影響金融市場穩定性
1. 什麼叫股票投機活動
通過您的提問,危險性就是股價會暴跌。
看來您沒有炒過股票。
一切所謂的危機等等都僅僅的是一個暴跌的借口。投機就是短期投資股票,比如今天你3元買的。明天漲到3塊1你賺了一毛就把你的股票賣了。這就是投機。投機投機就是投進去的是機會。有機會賺你就跑,所以叫投機。至於怎麼做到的,當然是低位買入,高位賣出了。
2. 金融市場中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對於市場波動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對於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宏觀經濟因素:機構投資者通常會根據宏觀經濟發展情況和政策走向,對不同的資產進行配置和調整。若宏觀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機構投資者逐漸減少投資資金,市場出現大量拋售行為,股市、債市等資產價格下跌,市場出現波動。
2.公司業績因素:機構投資者通常會根據上市公司的業績情況和前景,對其股票進行買賣決策。如果市場整體上在公司業績不理想的情況下,機構投資者會向藍籌股、防禦性等穩定型的公司股票,加大配置,從而減緩市場下跌的壓力。
3.資金流動性因素:市場的資金流動性對於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也有很大影響。若市場存在大規模和頻繁的資金流出現象,機構投資者為了避免風險,可能會採取高度保守型的策略,減少投資資金,導致市場下跌。
4.機構投資者自身行為:機構投資者投資行為的變化,也會對市場波動產生影響。比如,機構投資者投機行為引發的市場過熱度或過冷,在市場看空情緒加大的情況下,可能會引發投資者的出逃情緒,引起市場大幅下挫。
3. 歷史書說大蕭條的原因之一是「股票狂熱投機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如何理解
證券投資都是虛擬經濟,沒有實體的建設,再多的資金流通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為它不產生價值。大家都去投機金融,只會推動金融的增值,通脹的產生!社會生產不能有效供給,什麼都是空中樓閣,你在股市賺了一個億,因為你沒生產,生產力貴了,麵包也貴了,然後一個億買兩麵包就是虛假繁榮。
4. 世界性經濟(金融)危機一共有幾次請盡量全面一點
世界歷史上的經濟危機
1637年鬱金香狂熱
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鬱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的交換體系下,政府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閉的南海公司給整個倫敦金融業都帶來了巨大的陰影。17世紀,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因為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投資十分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 後來因為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
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1857)
1857年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歷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也是第一次在美國、而不是在英國開始的危機。由於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產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周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機器工業的發展,運輸業的革命,新興國家和新興部門捲入國際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國建成的鐵路約達33,000公里,超過了其他國家所建鐵路的總和。而英國在40年代的建設熱潮中,所鋪設的鐵路卻只有8,000公里。美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按道理應會帶動其冶金業的大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而且,這一時期,美國生鐵產量長期停滯不前,棉紡織業的增長速度也不快。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製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
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
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
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1907年銀行危機
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
首先是新聞輿論導向開始大量出現宣傳新金融理念的文章。當時有一篇保羅的文章,題目是「我們銀行系統的缺點和需要」,從此保羅成為美國倡導中央銀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後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紐約商會宣稱:「除非我們擁有一個足以控制信用資源的中央銀行,否則我們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而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嚴重的危機。在此期間,社會經濟雖然有一定發展,但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資本家攫取了高額利潤,廣大勞動人民卻日益相對貧困,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資本家為眼前的利潤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同時,人們醉心於利潤豐厚的股票等投機活動,股價被大幅度哄抬,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
1929年10月,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股價狂跌。人們瘋狂拋售股票,股市崩潰,引發了一場經濟危機。首先是銀行紛紛倒閉;接著,工商企業大量破產,生產銳減,市場蕭條;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收入減少,很多人瀕於破產。
1929年上半年,紐約股市經過不斷哄抬,持續上揚,呈現一片「繁榮」。10月23日,股價開始急劇下跌。次日,在一些銀行巨頭的干預下,股市行情有所回升。美國總統胡佛聲稱:美國經濟「形勢很好,欣欣向榮」。但是,好景不長,29日,股市出現了災難性的風暴,一天之內拋售了1600多萬股,一些主要股票的價格下跌了40%,轉眼問,許多人破產。到 l1月,紐約股市的各種股票損失達260多億美元。
據統計,1933年初,美國已經有半數銀行倒閉,完全失業人數達到1500萬至1700萬人;此外,還有許多人處於半失業狀態。當時,窮人想盡一切辦法艱難度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禦寒;而資本家為了維持商品價格,保證利潤,不惜大量銷毀商品。
經濟危機很快波及到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影響世界各國,演變成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徵,如來勢之猛烈、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特別長,破壞性特別大,等等,以至於「大蕭條」、「大恐慌」成了這次危機專用的代名詞。
當時,美國經濟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和世界市場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美國出現的經濟危機很快引發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1930年,嚴重依賴美國資本的德國發生經濟危機;接著,英、日等國經濟出現了嚴重的衰退;1932年,法國經濟也開始蕭條。各國不得不相繼宣布放棄金本位。
1929年至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 l/3以上,貿易額減少了2/3。其中,美國和德國的受破壞程度最大。美國的進出口額下降了70%,英、法、德、日也都減少了一大半。
美、英、法、德共有30萬家企業倒閉,資本主義世界的失業工人竟達到3000萬以上。許多昔日機器轟鳴的工廠區,變得死氣沉沉,野草叢生,成為所謂的機器「墓地」。廣大勞動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但壟斷資本家為了維持他們的利潤,穩定商品價格,卻大量銷毀商品。大量的玉米、小麥、棉花、牛奶等產品,或被當作燃料,或被傾人河流、大海。1933年以後,這場經濟危機的高潮才過去,但各國經濟的恢復仍是步履艱難。
1929一1933年的經濟危機對各國的社會狀況和世界局勢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首先,加深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政壇丑聞層出不窮,政府信譽掃地;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法西斯分子利用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
1932年春夏之際,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20萬美國退伍軍人聚集華盛頓,在郊外扎營,要求發放福利金。軍警奉命前往驅散退伍軍人,並燒毀其營地。雙方發生沖突,退伍軍人死傷50多人。
其次,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改善本國經濟形勢,紛紛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並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各國間的矛盾和摩擦日趨尖銳。為了盡快擺脫困境,各國進一步加強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
經濟危機期問,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設置關稅壁壘,推行傾銷戰術,採取有利於本國的貨幣政策,以保護本國的經濟。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把近900種主要商品的進口關稅平均提高近40%,
由此引發了一場關稅大戰。第二年底,先後有七八十個國家採取了報復措施,大幅度提高了關稅。
1973-1975石油危機
1974年美國的汽油定量配給票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石油生產國削減石油輸出量,造成油價飛漲,立即打亂了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節奏,從而引發了經濟危機。
除開石油危機的因素,美元的貶值和和此次危機的產生也不無關系。1971年,由於美國國際收支赤字的不斷上升,同時西方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西德馬克,為防止美國黃金儲備的嚴重枯竭,美國尼克松政府宣布暫停按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以每盎司黃金換35美元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當年12月,美元正式貶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機再度爆發,2月2日美國再度宣布美元貶值10%,3月,西歐各國對美國實行浮動匯率。至此,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宣告瓦解,波及整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也呼之欲出。
這是戰後最嚴重的一次全球經濟危機。在危機發生一年之後的1974年12月,美國汽車工業下降幅度高達32%,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高達9.2%。而在此期間,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8.1%;英國的股市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了72%;危機最嚴重的1975年,西方發達國家的每月平均失業總人數達1448萬人;世界貿易的總額在1975年減少了6%。
最為可怕的是,此次經濟危機造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較長時間的「滯脹」。一方面,危機之後,經濟回升極其緩慢;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卻與蕭條共存。危機過後,各發達國家的通脹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國的通脹率甚至還不斷上升,1979年消費物價上漲年率達到13.2%。
直到80年代裡根成為總統後,運用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等「里根經濟學」,才使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出現巨大的回升。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這便是「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上午9時30分,紐約股市一開盤,道·瓊斯指數經過一段顫動後突然下跌,截至休市,道·瓊斯指數暴跌508.32點,跌幅達22.62%,超過了1929年10月29日紐約股市暴跌的紀錄。如果將抽象的指數折算成貨幣,這一大紐約股市下跌使市場喪失了5000億美元的市值。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
這次突如其來的股災,實際上是在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結果。自1983年起,美國以至整個西方經濟進入了一個持續增長期,同時整個西方國家的股市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牛市中,1982~1987年,美國道·瓊斯指數上漲了兩倍多,義大利、日本、聯邦德國股市也分別上漲了3.56倍、 3.51倍和1.6倍,市場出現過熱的跡象;但在1987年,西方國家的經濟已出現了經濟衰退的跡象,它已無法支持股市上漲,導致了經濟泡沫的產生;此外 1986年,美國財政赤字2210億美元,外債更是高達2636億美元,已淪為世界最大債務國;另外西方各國在協調經濟發展中不斷發生貿易糾紛,也影響了世界經濟和股市的穩定。
紐約股市的暴跌,迅速引起了西方主要國家股票市場連續大幅下挫。10月19日,英國倫敦《金融時報》指數跌183.70點,跌幅為10.8%;日本東京日經指數10月19日、20日累計跌幅為16.90%;香港恆生指數19日下跌420.81點,跌幅11.2%;法國、荷蘭、比利時和新加坡股市分別下跌9.7%、11.8%、10.5%和12.5%,巴西、墨西哥股市更是暴跌20%以上。
10月23日,美元遭到拋售大幅貶值。受此影響,10月26日道·瓊斯指數再次暴跌156.63點,跌幅為8.03%其它國家股市也再次隨之下跌,香港恆生指數更是暴跌1120.7點,日跌幅高達33.33%,創世界股市歷史上的最高跌幅。
這是迄今為止影響面最大的一次全球性股災,造成了世界主要股市的巨大損失。美國股票市值損失8000億美元,世界主要股市合計損失達17920億美元,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的5.3倍。
1997東南亞金融危機
自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於泰國、後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並波及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高達30%~5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受匯市、股市暴跌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1]
08年次貸危機
2002以來利率先降後升,房地產市場卻先熱後冷,導致大批藍領階級陷入房貸陷阱[1]
次貸危機是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
為緩解次貸風暴及信用緊縮所帶來的各種經濟問題、穩定金融市場,美聯儲幾月來大幅降低了聯邦基金利率,並打破常規為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直接貸款及其他融資渠道。美國政府還批准了耗資逾150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另外放寬了對房利美、房地美(美國兩家最大的房屋抵押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融資、准備金額度等方面的限制。
在美國房貸市場繼續低迷、法拍屋大幅增加的情況下,美國財政部於2008年9月7日宣布以高達2000億美元的可能代價,接管了瀕臨破產的房利美和房地美。
5. 影響我國金融市場運行的主要因素
(一)股指期貨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
1.股指期貨對我國金融市場的有利影響
(1)股指期貨有利於股票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和長期投資,有利於避免由於過度短線操作給股市帶來的動盪。
(2)股指期貨交易基於指數交易,一些基金經理和投資機構進行投資股票時會想到指數配置。公司效益好,資金多,基本面好的股票具有較好的指數配置,這一類型的股票主要是國有企業發行的股票。這樣就使國有企業的股票很受歡迎,可以募集到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有利於國有企業把握經濟主控權,控制金融命脈。
2.股指期貨對我國金融市場的不利影響
(1)股指期貨的推出會導致資金的擠出效應,會引起市場資金的分流。
(2)股指期貨存在較高的杠桿效應,股票市場稍有波動就會引發很多投機者進行投機操作。大量的投機操作必然會引起股票市場大的波動。
(3)由於現貨市場與股指期貨市場存在一種聯動的關系,一些機構大戶可能會運用股指期貨交易來操縱市場。
(二)國際資本流動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
1.國際資本流動對我國金融市場的有利影響
(1)國際資本的大量流人,使我國獲得了直接投資,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彌補了實體產業空心化現象,促進了虛擬經濟的發展。
(2)國際資本的流入,對於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資本在國際間轉移,促進了跨國銀行的發展,促進了人民幣購買力在國際間的轉移。
(3)全球資本的流動提高了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水平,為國內金融行業提供了學習對象和參考體系,通過對外資管理經驗、客戶服務、營銷方法、金融產品的學習,有助於推動自身的金融改革進程,增強競爭力,提升經營效益和管理水平。
(4)國際資本的進出有助於完善我國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了信息披露質量。
(5)國際資本的流入健全了金融市場的競爭機制。
2.國際資本流動對我國金融市場的不利影響
(1)國際資本的不穩定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動盪,國外金融市場發生變化會引起國內金融市場發生變化。
(2)國際資本的大量進出會引起國內資本市場的價格大幅波動。從交易投資和房地產開發中獲利,從人民幣升值中獲取資本收益。
(3)資本流動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危害,還表現為造成國際收支不平衡,匯率的大起大落,金融市場的動盪。
(4)國際資本的流出會對我國金融市場帶來一定的沖擊,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從經濟全球化的受益來說,遠遠小於發達國家,一旦受到沖擊,受沖擊的影響要比發達國家大得多。
(三)歐元區的形成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
歐元的出現給我國金融業增加了轉換歐元的技術費用,歐元的匯率波動也會造成我國負債存量的增減,增加了對持有歐幣債務和資產的風險。
歐元給我國金融市場帶來不利影響的同時也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歐洲銀行進入中國,帶給中國先進的管理方式和金融服務內容。
(四)人民幣匯率改革對國內金融市場的影響
1.人民幣匯率改革對銀行借貸市場的影響
我國實行人民幣彈性的匯率機制,具有打擊投機性資金、調節匯率的作用。目前我國已基本實現市場化的利率,但是利率市場化的程度還不是很高,匯率的彈性機制加速了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增加了企業和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也增加了管理成本,促進了利率避險工具創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率和匯率的關系是互動的。由於人民幣的升值還沒有達到國外的期望值,認為人民幣還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間,國際資本還會以流人為主。中國人民銀行為穩定匯率對外匯市場進行一定干預,這樣就導致外匯占款和被動性貨幣投放,過多的貨幣投放會出現經濟過熱、市場流動性泛濫、通貨膨脹的壓力。
2.人民幣匯率改革對票據市場和短期債券市場的影響
中國人民銀行穩定匯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流動性充裕,人們購買債券的慾望增強。人們估計人民幣還處於升值階段,這樣就會吸引國際游資投資國內中短期債券。
我國實行彈性匯率,會導致匯率風險的增加,增加了票據市場的交易量和流動性,企業規避外匯的風險意識得到加強。
3.人民幣匯率改革對股市大盤造成的影響
亞洲很多國家的實踐證明,本幣匯率上升會推動本國股價上揚,從而導致外資流入增多,進而推動匯率上揚,反之也成立。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我國的外匯占款和國際收支順差不斷在上升,導致流動性泛濫,資金大量進入股市。由於人民幣升值對國內經濟增長造成一定影響,股市回調的可能性也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