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如何發現虛增股權投資
1. 審計如何發現問題
從財政財務審計角度出發,主要會計賬戶及經濟業務的項目審計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1.現金(包括銀行存款)項目審計①有關現金的內容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和有效逗叢;
②現金收支業務是否完整地入賬,有無遺漏;
③記錄在賬的現金是否確實存在,有無挪用現象,是否屬於被審計單位所有;
④現金的會汁記錄是否正確無誤;
⑤有關現金的計價,如外幣匯兌損益的計算等是否正確,有無虛增或虛減現金的可能;
⑥現金收支業務的發生是否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⑦會計報表對現金余額的反映是否恰當等。
有價證券常常作為現金的替代品而為單位所持有,其審計目標與審計現金的目標大致相同。
2.應收及預付款項目審計①有關應收及預付款項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和一貫遵循;
②應收及預付業務會計記錄是否完整,有無遺漏;
③記錄登賬的應收及預付款項是否確實存在,是否真正是被審計單位的債務;
④所有應收及預付賬款的會計記錄是否正確無誤;
⑤應收及預付賬款的計價是否正確,有無虛增、虛減現象;
⑥應收及預付賬款余額在有關會計報表上的反映是否恰當等。
3.存貨項目審計
①有關存貨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一貫遵循;
②全部存貨余額是否合理,有無超儲或不足現象;
③賬上反映的存貨是否確實存在,是否為被審計單位所有;
④被審計單位實際擁有的存貨是否完整登記入賬,有無遺漏;
⑤存貨計價是否正確,單價與數量乘積是否正確,加總是否正確;
⑥趨近結賬日的存貨收支記入的會計期間是否正確;
⑦存貨明細賬匯總數,各類存貨實際數匯總,與存貨總賬是否相符;
⑧存貨在會計報表上枝頃的列示是否恰當,存貨分山搭櫻類、計價方法是否正確,抵押轉讓、代存、折舊等情況是否得到充分揭示等。
4.長期投資項目審計
①有關長期投資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
②全部長期投資余額是否合理,有無不正當投資;
③各種形式的長期投資資產是否真實存在並為單位所擁有;
④各種形式的長期投資是否完整地入賬,有無遺漏;
⑤長期投資資產計價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有關法規的規定;
⑥各種長期投資有無收益,各種收益是否確實收取並在賬上正確與及時地反映;
⑦各項長期投資在會計報表上的列示是否恰當等。
5.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項目審計
(1)固定資產項目審計
①有關固定資產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遵循;
②各類固定資產是否真實存在並為被審計單位所有,是否存在受留置許可權制的固定資產;
③各類固定資產是否完整地入賬,有無遺漏;
④各類固定資產計價方法是否符合有關規定,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是否適當合理;
⑤各類固定資產增減變動記錄是否正確,是否辦理了必要的手續?
⑥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及折舊計算是否正確,使用的折舊率前後是否一致;
⑦固定資產原值、累計折舊額和凈值在會計報表上的列示是否正確,有無充分的揭示。
(2)無形資產項目審計
①所有無形資產是否確實存在並為被審計單位所擁有;
②各種無形資產的估價是否符合有關規定,計價是否恰當與合理;
③各種無形資產的攤銷是否符合有關規定,攤銷計算是否合理和正確;
④無形資產在會計報表上的列示是否適當和充分等。
6.負債項目審計
①有關負債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和有效執行;
②負債業務記錄是否完整,有無遺漏;
③已經記錄的各種負債是否確實存在,是否應由被審計單位承擔;
④各項負債記錄是否正確無誤,有無虛增虛減現象;
⑤有關負債的計價,如利息的計算、折溢價的攤銷是否正確;
⑥各項負債發生是否符合有關法律、規章的規定,是否遵守了有關契約的規定;
⑦負債余額在會計報表上的反映是否恰當等。
7.所有者權益項目審計
①有關所有者權益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
②各種所有者權益記錄是否完整,有無遺漏;
③各種所有者權益記錄是否正確,有無虛增現象;
④已經記錄的所有者權益是否確實存在,是否為被審計單位所有;
⑤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的形式、增加是否符合有關規定,其計算是否正確;
⑥利潤分配及其會計處理是否正確、合理;
⑦所有者權益在會計報表上的反映是否恰當和充分等。
8.收入與費用項目審計
①有關收入與費用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執行;
②收入與費用記錄是否完整,有無重記或漏記現象;
③各種收入的確認是否符合實現原則,其計算是否正確,是否全部入賬,是否均已取得,有無虛增、虛減現象;
④各種費用的確認是否符合權責發生制原則、謹慎原則和配比原則,有關費用的計算、歸集和分配是否合理、正確,有無虛增、虛減現象;
⑤各種銷售退回、銷售折扣與折讓是否確實存在,計算是否正確,處理是否得當;
⑥各項收入和費用的分類處理是否正確;
⑦各項收入和費用的記入和會計期間是否正確與合理;
⑧被審計單位損益的計算是否正確,損益形成和損益分配是否合理;
⑨所有者權益在會計報表列示是否恰當,揭示是否充分等。
2. 如何發現天香集團造假
增虛投資收益。天香集團造假從增虛投資培灶收益被發現的,虛燃中戚增投資收益實施舞弊的現象較為普遍,呈現愈演愈烈之勢。較常見的實施投資收益虛增的手段包括虛構長期股權投資、變更長期股權投資核心皮陵。
3. 長期股權投資是如何審計的
長期股權投資的實質性程序通常包括:李返
1.獲取或編制長期股權投資明細表,復核加計正確,並與總賬數和明細賬合計數核對相符;結合長期股權投資減值准備科目與報表數核對相符。
2.根據有關合同和文件,。確認股權投資的股權比例和持有時間,檢查股權投資核算方法是否正確。
3.對於重大的投資,向被投資單位函證被審計單位的投資額、持股比例及被投資單位發放股利等情況。
4.對於應採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獲取被投資單位已經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年度財務報表,如果未經注冊會計師審計,則應考慮對被投資單位的財務報表實施適當的審計或審閱程序:
(1)復核投資收益時,應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各項可辨認資產等的公允價值為基礎,對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進行凋整後加以確認;被投資單位採用的會計政策及會計期間與被審計單位不一致的,應當按照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政策及旁擾宴會計期間對被投資單位的財務報表進行調整,據以確認投資損益。
(2)將重新計算的投資收益與被審計單位所計算的投資收益相核對,如有重大差異,則查明原因,並做適當調整。
(3)檢查被審計單位按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在確認應分擔被投資單位發生的凈虧損時,應首先沖減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其次沖減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長期權益賬面價值(如長期應收款等);如果按照投資合同和協議約定被審計單位仍需承擔額外損失義務的,應按預計承擔的義務確認預計負債,並與預計負債中的相應數字核對無誤;被投資單位以後期間實現盈利的,被審計單位在其收益分享額彌補未確認的虧損分擔額後,恢復確認收益分享額。審計時,應檢查被審計單位會計處理是否正確。
(4)檢查除凈損益以外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其他變動,,是否調整計入所有者權益。
5.對於採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檢查股利分配的原始憑證及分配決議等資料確定會計處理是否正確;對被審計單位實施控制而採用成本法核運銀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比照權益法編制變動明細表,以備合並報表使用。
6.對於成本法和權益法相互轉換的,檢查其投資成本的確定是否正確。
7.確定長期股權投資的增減變動的記錄是否完整:
(1)檢查本期增加的長期股權投資,追查至原始憑證及相關的文件或決議及被投資單位驗資報告或財務資料等,確認長期股權投資是否符合投資合同、協議的規定,並已確實投資,會計處理是否正確。
(2)檢查本期減少的長期股權投資,追查至原始憑證,確認長期股權投資的收回有合理的理由及授權批准手續,並已確實ll殳回投資,會計處理是否正確。
8.期末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逐項檢查,以確定長期股權投資是否已經發生減值:
(1)核對長期股權投資減值准備本期與以前年度計提方法是否一致,如有差異,查明政策調整的原因,並確定政策改變對本期損益的影響,提請被審計單位做適當披露。
(2)對長期股權投資逐項進行檢查,根據被投資單位經營政策、法律環境的變化,市場需求的變化、行業的變化、盈利能力等各種情形予以判斷長期股權投資是否存在減值跡象。確有出現導致長期股權投資可收回金額低於賬面價值的,將可收回金額低於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長期股權投資減值准備予以計提。並與被審計單位已計提數相核對。如有差異,查明原因。
(3)將本期減值准備計提金額與利潤表資產減值損失中的相應數字核對無誤。
(4)長期股權投資減值准備按單項資產計提,計提依據充分,得到適當批准。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
9.結合銀行借款等的檢查,了解長期股權投資是否存在質押、擔保情況。如有,則應詳細記錄,並提請被審計單位進行充分披露。
10.確定長期股權投資在資產負債表上已恰當列報。與被審計單位人員討論確定是否存在被投資單位由於所在國家和地區及其他方面的影響,其向被審計單位轉移資金的能力受到限制的情況,如存在,應詳細記錄受限情況,並提請被審計單位進行充分披露。
4. 如何從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中發現財務虛假數據的可能性
一、與利潤表相關的會計數據異常
1、營業收入增幅低於應收賬款增幅,且營業收入和凈利潤與經營性現金流量相背離在公司銷售產品的過程中,一般都會產生應收賬款。正常情況下,應收賬款的變化幅度應與營業收入的變化相一致。如果應收賬款增長速度高於營業收入,可能意味著:
第一,公司放寬信用條件以刺激銷售;
第二,公司人為通過「應收賬款」科目虛構營業收入。此外,理論上來說,雖然隨著應收賬款迅速增加和銷售回款速度下降,經營性現金流自然會隨之下降,但是,如果經營性現金流凈值的增長速度長期顯著低於凈利潤甚至為負數,且應收賬款的增速一直高居不下時,就需引起注意,因為這極有可能是公司虛構營業收入而非放鬆信用條件。
2、營業利潤大幅增加的同時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等增加比例很小公司正常經營產生營業收入時不可避免要產生營業成本和銷售費用,這兩項費用一般與營業收入的增長率是保持一致的。如果當期營業利潤出現了大幅增加,而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等沒有變化或變化很小,則有三種可能:
第一,相關的銷售並不存在;
第二,公司為優化當年盈利水平,已將當期應計費用調至上一會計年度;第三,公司刻意調減當期應計費用來相對提高營業利潤,如將應作為期間費用的無形資產研究費用資本化為在建工程或計入長期待攤費用等。
3、公司應繳增值稅、營業稅金及附加和所得稅費用異常低,與收入和利潤增長幅度不匹配公司所得稅一般由公司利潤乘以稅率所決定,如果公司利潤較高,但是所得稅卻低於應有的水平,說明所得稅費用與凈利潤差異較大,在沒有免稅條款的情況下,很可能是報表舞弊的預警信號。
同樣,公司應繳增值稅應與銷售商品增值額對應,營業稅金及其附加與提供應稅勞務等相對應,如果應繳增值偏低,可能意味著營業收入被虛構。此外,如果應稅額與凈利潤差異較大,也可能是公司偷稅漏稅或虛構收入的預警信號。
二、與現金流量表相關的會計數據異常
1、擁有與經營業績不相匹配的現金余額,且現金占資產總額比例過高,多年來變化很小一般而言,公司為了避免負擔額外不必要的機會成本,其貨幣資金余額都會與自身的經營情況相匹配。如公司的貨幣資金余額明顯超出經營規模的需要,且多年來無變化或變化較小,則可能是由以下幾方面原因造成:
第一,現金用途受到限制,如進行質押、設立擔保等,而公司未將相關情況進行披露。
第二,現金資產被控股股東等關聯方佔用。
2、高額現金伴隨著高額短期負債和逾期欠款等如果公司擁有高額貨幣資金的同時還伴有高額的短期銀行借款等短期負債或逾期借款,且高額貨幣資金基本上能夠涵蓋短期借款或逾期借款,那麼該公司背後可能也存在著和上一情況一樣的問題。
3、應收賬款變動不大的情況下,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所收到的現金與營業收入和增值稅增幅不匹配理論上來說,在應收賬款年初年末余額變動幅度不大的情況下,當年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增長幅度應與營業收入以及增值稅的增幅相匹配,如現金流增幅大大小於收入和增值稅增幅,則有虛構收入並虛開增值稅發票的嫌疑。
4、應付賬款變動不大的情況下,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與營業成本增幅不匹配同應收賬款一樣,在應付賬款年末余額變動幅度不大的情況下,當年的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應與營業成本增幅保持相當水平,如現金流增幅大大小於營業成本,則公司有可能虛構收入,並相應虛構了相關營業成本。
5、其他與投資活動相關的現金流會計數據異常情況。
第一,某會計年度現金流量表中出現大額的「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而在資產負債表及其附註中的固定資產原值、在建工程以及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項目在年度內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第二,「投資支付的現金」、「收回投資收到的現金」與長期股權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科目變動幅度不匹配。
第三,「吸收投資收到的現金」與驗資報告中的貨幣出資金額不匹配。
三、與資產負債表相關的會計數據異常
其他應收款或其他應付款數額巨大,與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規模不匹配。
由於公司會計人員將經營活動以外的其他各種應收或應付的款項全部用其他應收款和其他應付款科目核算,這使得這兩個科目的核算內容比較繁雜,很容易成為某些單位或個人進行舞弊的工具。
涉及其他應收款和其他應付款的舞弊手法主要有:
第一,利用其他應收款科目隱藏短期投資,截留投資收益;第二,利用其他應收款隱藏利潤,偷逃稅款;
第三,利用其他應收款轉移資金;
第四,利用其他應收款私設小金庫;
第五,利用其他應付款隱藏費用。
(4)審計如何發現虛增股權投資擴展閱讀
產生原因
上市公司質量控制制度的失衡
首先,上市門檻過高是導致虛假財務報告產生的根源。對公司申請上市的制度法規主要有《證券法》、《公司法》和《股票發行和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公司要上市必須滿足上市條件,這是監督部門優化上市公司的質量以保護投資人利益的重要措施。
但由於其財務指標的設計過於簡單,一方面造成企業管理層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很容易通過會計處理來調節,公司為了達到上市標准,就千方百計地進行造假,以達到上市籌資目的。
如《公司法》第152條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其股票上市必須滿足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5000萬元;開業時間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連續盈利;原國有企業依法改建而設立的,或者本法實施後新組建成立,其主要發起人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可連續計算。
其次,配股條件、ST的處理制度和摘牌制度也會導致虛假財務報告的產生。中國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配股必須符合:公司上市超過3個完整會計年度,最近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上市不滿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按上市後所經歷的完整會計年度平均計算。
屬於農業、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高科技等國家重點支持行業的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可以略低,但不低於9%;上述指標計算期間內任何一年的凈資產收益率不低於6%;《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和《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均規定,符合以下規定的股票實行ST處理:
(1)最近兩個會計年度的審計結果顯示其凈利潤均為負值;
(2)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審計結果顯示其股東權益低於注冊資本(每股凈資產低於面值)。
財務狀況異常的公司,在實施ST處理期間內,財務狀況無明顯改善,根據該年度審計結果已構成三年連續虧損的,將暫停其股票交易,並向證監會提交暫停上市的建議。
這些也是監管部門保證上市公司質量的措施,但對企業而言卻構成了無形的壓力。他們為了達到配股和免於ST處理和摘牌,就有動機和壓力去虛假披露企業財務報告。
5. 如何通過歷史成本看出企業是否虛增資產
近年來,企業對外出具虛盈實虧的會計報表,人為操縱會計利潤的現象屢禁不止,怎樣才能發現企業年度會計報表所反映的數據是否存在這種現象呢?總結自己多年審計企業年度會計報表的經驗,筆者認為僅僅通過認真閱讀企業的年度會計報表,就可以發現企業是否虛增利潤。
首先,閱讀「資產負債表」,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從「資產負債表」上看應攤銷費用的攤銷情況。
主要看五個項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預提費用」、「待攤費用」。這幾個項目容易存在「應攤未攤、應提未提、少提少攤」的問題,造成企業的虛增利潤。怎樣從會計報表上發現這些問題呢?筆者認為可根據企業的相關會計政策,結合企業「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的「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及其他資產攤銷」項目的數額,分別結合上述五個項目的年初與年末的平均數,對各項費用的年度攤銷率做出分析,如果計算出的各項費用的攤銷率,低於企業會計政策所規定的比率,就說明企業存在著少攤銷費用,少計入成本的現象,據此企業存在著虛增利潤或隱瞞虧損的實際情況。
二是從「資產負債表」上看待處理及待攤銷項目的余額。
指「待處理流動資產凈損失」、「待處理固定資產凈損失」及「固定資產清理」三個項目,單純從會計理論上來說,這三個項目均是資產類賬戶,但從實際的經濟意義上看,它們與實物性資產存在很大的區別,企業不會在以後的會計年度中因為擁有這些「資產」而帶來收益,這些「資產」是根據記賬的權責發生制原則,在「資產負債表」中對非實物性資產的反映,實際上是一種人為的「虛擬資產」。正常情況下,「待處理流動資產凈損失」、「待處理固定資產凈損失」和「固定資產清理」三個項目在年度報告中極少存在余額,如果「資產負債表」中這三個項目反映的數額較大,則表明該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存在操縱會計利潤的行為,虛增了以前年度的利潤,或隱瞞了以前年度的虧損。
其次,閱讀「利潤及利潤分配表」,分析「財務費用」的計提可靠程度。
財務費用是指企業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而發生的費用。由於歷史的原因,國有企業的負債率均較高,「財務費用」數額巨大,成了企業的沉重負擔。有的企業改變利息費用的列支渠道,也就是少列「財務費用」的發生額以此掩蓋虧損。可聯系「資產負債表」及「現金流量表」來檢查,把「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的「財務費用」項目的數額,與企業「資產負債表」中的「短期借款」、「長期借款」的數額進行比較,如果所得比例與同期正常銀行借款的利率相差較大,則說明企業存在著少計財務費用,以此虛增利潤或掩蓋虧損的現象。
第三,結合「利潤表」及「資產負債表」來匡算企業產品銷售成本的結轉。
企業為了虛增利潤或少體現虧損,有的採取當期少結轉產品銷售成本的方法。這樣從會計報表上也無法直接發現。可以利用「利潤表」中的「產品銷售成本」項目的數額和「資產負債表」中「存貨」項目的年初與年末的平均數相比,計算出一個「存貨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產品銷售成本/平均存貨成本×100%,這個纖尺指標是用於衡量企業在一定時期存貨資產的周轉次數,反映企業購、產、銷平衡的效率的一種尺度,其數值越大越好)如滲察果依據某企業的年度會計報表計算出的這一比率極低,則說明該企業存在著少結轉「產品銷售成本」
而導致虛增利潤或掩蓋虧損的問題。
第四,通過「現金流量表」,分析企業的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的關系。
如果一個企業的現金凈流量長期低於凈利潤,這就意味著與已經確認為利潤的相對應的資產可能是「虛擬資產」,並且是一種不能轉化為現金流量的「虛擬資產」;假若反差數額較大或者反差持續時間過長,必然說明該企業叢豎茄有關利潤項目存在著虛增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