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期貨怎麼發展
1. 大豆期貨是什麼地位
大豆期貨是相對大豆現貨而言的。現貨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期貨則是合同(合約)交易,也就是合約的相互轉讓。大豆期貨是以當前約定的價格,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間買進或賣出(交割)一定數量大豆的合約。合約到期以前,可以買賣合約;到期時,無論大豆價格發生怎樣的變化,要兌現合約,進行現貨交割,這就是風險。合約具有法律約束力,由大豆期貨交易所制定,規定交割大豆的數量、價格、地點與質量標准等內容。
通過觀察期貨市場,人們對未來大豆的供求和價格有一個預期,可以指導大豆生產;也可以在期貨市場先行把未來生產的大豆賣出,鎖定利潤,規避大豆價格波動的風險。
2. 大豆期貨行情怎麼看
交易商獲利了結,CBOT大豆期貨2日收跌。
5月大豆收盤1462.25美分,跌22.25美分,高點1522美分,低點1506美分。
11月大豆收盤1198美分,跌9.25美分,高點1307美分,低點1288美分。
交易商預計,如果天氣狀況良好,大豆單產或將達到44蒲式耳/英畝,去年43.3蒲式耳/英畝,期末庫存預計近3.3萬蒲式耳,庫存使用比9.9%。如果單產創歷史紀錄,達到44.7蒲式耳/英畝,期末庫存預計近3.87億蒲式耳,如果單產和去年持平,期末庫存仍將漲至2.74億蒲式耳。
交易商預計周大豆出口銷售量舊作近10萬噸,新作45萬噸。豆粕出口銷售量預計近15萬噸。
5月豆粕收盤476.5美元/短噸,跌6.2美元,高點456.7美元,低點449.3美元。
5月豆油收盤40.85美分/磅,跌0.55美分,高點48.5美分,低點47.8美分。
3. 大豆期貨基本面分析之大豆基本概況
一、大豆品種概況
1、大豆種植歷史
大豆屬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別名黃豆。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已有4700多年種植大豆的歷史。歐美各國栽培大豆的歷史很短,大約在19世紀後期才從我國傳去。本世紀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國。
2、大豆種植季節及方式
從種植季節看,大豆主要分為春播、夏播。春播大豆一般在4-5月播種,9-10月收獲。東北地區及內蒙古等地區均種植一年一季的春播大豆。夏播多為小麥收獲後的6月份播種,9-10月份收獲,黃淮海地區種植夏播大豆居多。從種植方式看,東北、內蒙古等大豆主產區,種植方式一般以大田單一種植為主;而其他地區,則多與玉米、花生等作物間作種植。
3、大豆分類
根據種皮的顏色和粒形,大豆可分為黃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它色大豆、飼料豆 (秣食豆)五類。黃大豆的種皮為黃色,臍色為黃褐、淡褐、深褐、黑色或其它顏色,粒形一般為圓形、橢圓形或扁圓形。大連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貨合約的標的物是黃大豆。
4、大豆期貨
2002年3月,由於國家轉基因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進口大豆暫時無法參與期貨交割,為此,大商所對大豆合約進行拆分,把合約拆分為以食用品質非轉基因大豆為標的物的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和以榨油品質轉基因、非轉基因大豆為標的物的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
隨著我國榨油業發展迅速,榨油用大豆已成為我國大豆市場的主流品種,其生產、流通和加工都具有相當規模,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的主要特點是以含油率(粗脂肪含量)為核心定等指標,它將滿足榨油相關企業保值避險的需求,有助於吸引更多的大豆壓榨、貿易企業積極參與期貨套期保值,有效迴避大豆采購和國際貿易中的價格風險,極大地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的穩定性。
二、大豆的分類
大豆按種皮的顏色和粒形分五類:
1、黃大豆:種皮為黃色。按粒形又分東北黃大豆和一般黃大豆兩類。
2、青大豆:種皮為青色。
3、黑大色:種皮為黑色。
4、其它色大豆:種皮為褐色、棕色、赤色等單一顏色大豆。
5、飼料豆(秣食豆)
三、大豆的用途
大豆是一種重要的糧油兼用農產品,既能食用,又可用於榨油。
1、食品用途
大豆是一種優質高含量的植物蛋白資源,它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的組成比例非常接近於肉類食品。大豆的蛋白質含量為35%-45%,比禾穀類作物高6-7倍。氨基酸組成平衡而又合理,尤其富含8種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大豆製品如豆腐、千張、豆瓣醬、豆腐乳、醬油、豆豉等,食味鮮美,營養豐富,是東亞國家的傳統副食品。聯合國糧農組織極力主張發展大豆食品,以解決發展中國家蛋白質資源不足的現狀。
2、油料用途
大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植物油和蛋白餅粕的提供者。每1噸大豆可以制出大約0.2噸的豆油和0.8噸的豆柏。用大豆製取的豆油,油質好,營養價值高,是一種主要食用植物油。作為大豆榨油的副產品,豆粕主要用於補充喂養家禽、豬、牛等的蛋白質,少部分用在釀造及醫葯工業上。
4. 期貨大豆的走勢跟哪些因素有關,做黃豆或者豆粕的時候關注些什麼,主要做短線 希望回答的詳細點
主要關注外盤美豆的變化,國內一些基本面的情況。國內大豆主要跟著外盤走
5. 什麼叫期貨需要多少本金怎麼炒作
期貨,通常指的是期貨合約,是一份合約。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的、在將來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標准化合約。
期貨開戶免費的,本人帶身份證和中農工建交的任何已經銀行卡到期貨公司營業部辦理就可以了,開股指期貨或者國債期貨要求50萬以上資金才可以激活賬戶,商品期貨沒有資金的要求,能交易一手就可以了,可以上門辦理。
期貨交易的話, 基本概念是T+0,保證金,雙向投資
1、假設一客戶認為,大豆價格將要上漲,於是以3000元/噸買入一手期貨合約(每手大豆是10噸,保證金比例約10%),而後,價格果然跌到3300元/噸,該客戶買進一手平倉了結,完成一次交易。
一般的生意做法:
買入成本:3000元/噸*10噸=30000元
利潤:(3300元—3000元)×10=3000(元)
回報率:3000元/30000元*10%=10%
如果在期貨市場交易
資金大約投入成本:3000元/噸×10噸/手×10%(保證金)=3000元/手
利潤:(3300元—3000元)×10=3000(元)
回報率:(利潤)3000元/(成本)3000元*100%=(回報)100%
2 、同理,假設一客戶認為,大豆價格將要下跌,於是以3000元/噸賣出一手期貨合約(每手大豆是10噸,保證金比例約9%),而後,價格果然跌到2700元/噸,該客戶買進一手平倉了結,完成一次交易。
這樣做法在正常生意中是沒法完成的,在期貨市場交易可以做到,因為期貨交易可以先做賣出的,即跌也可以賺錢
資金大約投入成本:3000元/噸×10噸/手×10%(保證金)=3000元/手
利潤:(3000元—2700元)×10=3000(元)
回報率:(利潤)3000元/(成本)3000元*100%=(回報)100%
投資少,回報大,虧損與正常做生意是一樣的,但成本只佔10%,而且商品在正常價格波動都會有10%,如果在正常生意中,要有100%的回報,即大豆要從3000元漲到6000元,機會很少。
因此,期貨投資是一種很好的投資方式。
6. 大豆期貨分析
據宗跡期貨數據(一站式期貨數據決策,提供期貨基本面數據、資金數據、研報等)官方了解到:
豆粕和油脂期貨品種策略日報:
油脂:夜盤低開。本周菜籽庫存再度增加10萬噸以上,但是菜油庫存基本未變,由於首批新作加拿大菜籽到港通關時間較舊作時間延長,另外此前國內菜油拋儲,但是最近還儲延期,市場擔憂近月國內供應將會延後,菜油相對其他油脂偏強。加拿大菜籽收割完畢,周度菜籽出口數量略低於去年同期,但是未來大草原地區偏干,將會加速出口。最近幾天國內新作菜籽盤面榨利再度出現,上周成交5-6船菜籽,首批新作菜籽通關之後,後續的批次將會加快。本周豆油跌幅最多,周度供應預期增多,現階段下疫情利空消費,現貨基差跌幅最大。盡管上周棕櫚油繼續累庫,接近80萬噸,但是國際豆棕價差處於高位,馬來西亞11月上半月出口增加,進入減產周期後,馬來西亞棕櫚油庫存可能在1月底見頂,印尼B40生物柴油測試也將在12年底完成,前期測試也較為順利,利好後續潛在需求。印尼政府如期宣布重新收取棕櫚油出口附加稅,並上調出口關稅。相對於南美大豆供應不確定以及棕櫚油供需雙雙利好的預期,菜油供應終將兌現,後期國內菜油庫存出現轉勢,將會抑制菜油盤面上行,月差和基差也將承壓,畢竟歷史高位的菜豆油價差也需要修復促進消費。
粕:夜盤下跌。美豆出口檢驗並未因為水位偏低而明顯低於往年水平,未來一段時間密西西比河中下游水位上升。11月報告中雖然美豆新作單產上調,但是維持偏緊,支撐底部,後期上漲動力更多來自出口以及南美播種生長情況。巴西播種進度略慢於去年同期,阿根廷還未大規模播種,降雨不足的地方有所減少。但是兩國仍然存在天氣風險。國內豆粕庫存處理歷史最低水平,負榨利下,買船進度慢,畢竟南美定產前,美豆貼水不會深跌。國內供應逐步增加後,豆粕現貨基差承壓,但是在國內外供應脆弱的背景下,基差跌幅可能有限,節奏也存在變數,月差也會跟隨基差,單邊圍繞著榨利、買船和期現回歸。進口菜籽多次出現榨利,上周買船成交,現階段首批新作通關時間較長,後續加快,相比於豆粕供應變數,菜粕更為確定,豆菜粕2301價差逢低做擴或者菜粕2301-2305逢高反套。
7. 什麼季節是大豆期貨的低谷主要什麼因素影響
如何分析農產品期貨的季節性行情
農產品的共性就是具有固定的一年一度的播種、生長和收獲季節性周期,也恰恰是農產品這種特有的季節性供求關系變化使得其價格波動在每年的一些特定時期內同向運動的趨勢性十分明顯。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根據這種季節性特徵把農產品走勢大體分為:播種生長階段、收獲季節、銷售淡季和銷售旺季等幾個不同階段。又因為期貨價格是現貨價格的指引,它們的基本面影響因素是一致的,走勢基本是聯動的,因此,下面我們以幾個品種為例,從季節性影響因素這個角度分別對其期貨價格走勢進行對比分析:
首先拿大豆品種來說,根據自然規律從每年的4月開始,北半球的大豆主產國開始播種,當年9月份開始收割。從10月份開始,南半球的大豆主產國又開始播種,次年4、5月份收割。從這一種植生長周期可以總結出,每年的7、8月份屬於全球大豆的供應淡季,大豆青黃不接,消費需求旺盛,因此價格多是高企;而每年的11月份左右是全球大豆的供應旺季,現貨供應充足,價格多處年內低谷,這一規律從上圖CBOT大豆行情長期走勢中不難得到驗證。
仔細觀察以上CBOT和DCE大豆近年來季節性走勢圖,首先我們可發現,國內外大豆價格的相關性很強,糾其原因主要是:2000年以來人們膳食結構的調整使得我國大豆需求激增,國產大豆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消費。加之進口大豆出油率高,使得進口大豆數量出現大幅增長,導致國內外大豆價格走勢聯動性增強;其次,我們還可以發現:2000年至今,每年因季節性而形成的的階段性高點多出現在5月-8月,主要是因為每年3-5月是銷售旺季,而7、8月份又是供應淡季,這樣高點出現在這期間就不足為奇;9-11月份進入大豆收獲季節,受供應壓力影響價格多處年內低點,產量確定後,隨著消費的增加,庫存的減少,價格有開始抬頭趨漲。不過,每年二月份多是過節時期,市場交投清淡,穀物價格通常盤跌。這些規律都很好驗證了大豆價格的季節性波動趨勢。目前正處於8月份,正是供應淡季,又由於目前國內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嚴重乾旱,國內大豆減產基本定局,而美國大豆產區近期天氣也是十分炎熱乾燥,大豆天氣行情再度顯現,在大豆收獲季節來臨前,有望走出一波上漲行情。因此依據這一特點可以估計在9--11月份供應壓力前大豆可能會形成一個短期高點。
接著再看玉米品種,玉米與大豆的生長周期相差無幾,從上圖可發現玉米最明顯的特徵是仲夏到收獲期間價格多是走跌。由於新年度玉米產量不確定性的影響,7月份的價格往往達到年內最高價格。即使在7月份中期之前價格開始跌落的年份,如果收獲前景可觀,價格仍可持續走低。每年10月正值收獲季節,由於大量玉米集中上市,市場供應壓力最大,價格往往會跌到一年中的最低水平。而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持續不斷的消費,玉米庫存量也越來越少,而價格也隨著變化。農業部前期發布的《農業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規劃(2007~2015 年)》(以下稱《規劃》),提出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生物質能產業要按照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積極發展農作物秸稈固化成型和氣化燃料,適度發展能源作物的發展戰略,因地制宜地確定發展重點和產業布局。這對前期國內利用玉米發展燃料乙醇的炒做潑了一盆冷水,玉米期價也因此 從1700元/噸上方連續回落至1500元/噸以下。由於過渡打壓後,近期的東北農作物用地發生乾旱災害,導致玉米期價產生了"反季節"的上漲行情,但於8月10日將有"吉林省2007年輪換地方儲備糧競價銷售交易會",屆時將銷售輪出省級儲備玉米10萬噸,這對於玉米期價將是一個壓力。在供應季節來臨前玉米產生大幅度反彈的行情較小,上漲空間有限。
最後轉到國內外小麥品種上,以北半球冬小麥為例,其播種時間為10月上旬(寒露後)至下旬,收獲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小麥有兩個明顯的季節傾向:其中之一就是冬末到收獲季節來臨之前的春季這一時期慣於下跌。多數年景,小麥價格在1、2月份因資金回攏影響都會經歷季節性疲弱期。又因每年冬麥上市後的7月份一般為小麥的供應旺季,價格多處年內最低點;另一個趨勢就是從收獲季節的低點到秋季或者冬初小麥消費逐漸進入旺季,價格傾向於上漲,春節左右因消費帶動價格到達年內高點。在今年的六、七月份新麥集中上市壓力下,強麥期價產生了一個季節性低點,隨後變於七月底產生了強勁的上漲。
綜觀以上三個品種的季節性因素對價格變化的長期影響作用,盡管活躍的期貨交易可以削弱較明顯的價格運動趨勢,但特定時節的價格同向波動趨勢仍然十分明顯。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農產品的價格趨勢主要是受供給和需求兩個基本面因素影響。而農產品的生長周期又是有季節性的,這樣每年從作物播種到收獲前夕,由於舊年度作物的庫存量與新年度作物的產量存在不確定性,作為具有預測效應的期貨交易往往容易隨著市場對天氣、病蟲害等因素的炒作而大幅波動;其後隨著收獲季節到來農產品每個品種的新年度產量情況逐漸明了,必然市場就開始面臨季節性的供應壓力,若是豐產年頭供應壓力則最重,價格也最弱。若是減產年頭則價格很容易走出反季節性上漲行情;新糧上市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期貨價格對需求、庫存等因素的反應越來越敏感,其趨勢性也越來越明顯,尤其進入消費旺季,市場的供需矛盾不斷得到深化,此時市場人氣越來越旺,持倉量迅速增加,期貨價格往往最強,當然其中也不乏對新概念題材的炒作。因此,季節性因素是我們在制定農產品操作計劃時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分析上述幾個品種價格的季節性走勢是建立在對各品種長期數據統計的基礎之上的,盡管其整體體現出了農產品由供求主導的季節規律性,但其中不時也存在偶然現象。例如2003年大豆收獲季節的反季節上漲,主要是由於當時中國大量進口美豆,而恰恰美豆又大幅減產,一時間美國大豆庫存消費比創20幾年來歷史新低,處於那種供求嚴重失衡狀態,市場充滿了對未來供不應求的預期,季節性收獲壓力完全被抹煞,導致價格在收獲季節一路狂飆。此外,一些國家的政治、經濟等突發因素,還有一些新概念題材的影響也容易導致價格的反季節性走勢。這就提醒我們,在分析相關農產品走勢時,也不能只簡單地依據其季節性走勢來操作,其他階段性的因素也需要時時加以關注並能做出客觀評估。
總之,在世界范圍大的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農產品的季節性特徵表現突出,當大的供求面嚴重失衡時,季節性特徵往往容易被淹沒,價格很容易走出反季節性行情。季節性特徵是農產品的固有屬性,進行季節性分析可以為我們提供價格短期內的發展趨勢,但要把握其長期走勢還必須同時兼顧其它大供求面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