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為什麼越分越來越多
A. 股權分置改革的原因,內容和意義
簡單的說,股權分置改革就是改革我國股市股權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把國有股、法人股等不能上市流通的股票變為流通股,保證股票市場健康發展。股權分置改革對我國股市有著重大影響,意義非凡,是對中國特色的股市動了一次大手術,並且手術非常成功。再股權登記日,你買了股改的股票,就有權參加股改了,10股送3股就是你每持有10股,就有權獲得公司未流通的股東送給你的3股股票,也就是說,你每10股增加了3股股票,而非流通股東每10股減少了3股股票。股權分置改革對企業大股東和中小股民都是利好,本輪行情的導火索就是股權分置改革啊,非流通股東通過改革獲得了流通權,持股的中小股民的股本也增加了,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B. 股權分散的含義是什麼股權分散的利弊體現在哪些方面
股權分散指的是一個公司的股票期權掌握在多個不同的股東手裡,且各自股權比例相對均衡。股權分散好處是公司將由全體股東進行決策指導。根據投票決定公司的戰略方向。缺點就是由於權力過度分散,可能會引起公司人事權力的爭奪和甩鍋。
一個企業裡面股權集中或是分散。是決定企業究竟由誰領導的重要表現之一。股權如果過度集中集中在單一股東裡面,那麼這個股東就相當於是公司的直接掌控者。他可以直接拒絕許多中小股東的訴求,而自己獨立決策一些公司的未來方向。而股權過度分散的話,則是由股東大會進行投票來決定公司的戰略和路徑。
一:股權分散好處是公司的財務數據更加可信。
作為一個企業公司。如果一個企業的股權相對集中於單一股東裡面。那麼這個股東就可以繞過董事會,獨立決策所有的事情。像股票的發行、公司的資金使用以及公司的財報支出,也將可以由該股東進行決策。而如果股權分散的話,由於各股東的權力相對均衡。互相就會形成一個制衡局面。單一股東就很難進行財務數據的造假和挪用。
C. 我國為什麼要進行股權分置改革
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的證券市場本身就是在改革的實踐中才誕生的,它是建立在股票市場的指導思想之上的,當初在進行股票市場的設計的時候,一些上市公司的股權,他會將股票分為國有股,法人股已經流通過,並且做出了這樣的規定。
1、不僅是國有股以及法人股的數量必須大於控制比例,而且這些股票是不可以上市流通的,這樣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對證券市場的股權進行了一定的分值,造成了一股獨大的情況,還有就是同股不同權的制度性問題。
2、而證券市場的股權分置導致了,嚴重的後果,它直接導致了資源配置的內在規律受到了影響,最終會影響到股票市場在融資過程中的正常運行,所以說股改是為了恢復證券市場的正常功能,把以前犯的錯誤糾正過來。
(3)股權為什麼越分越來越多擴展閱讀:
股權分置的由來和發展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股權分置問題的形成。我國證券市場在設立之初,對國有股流通問題總體上採取擱置的辦法,在事實上形成了股權分置的格局。
第二階段:通過國有股變現解決國企改革和發展資金需求的嘗試,開始觸動股權分置問題。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上半年,為了解決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資金需求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開始進行國有股減持的探索性嘗試。但由於實施方案與市場預期存在差距,試點很快被停止。
第三階段:作為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一項制度性變革,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正式被提上日程。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積極穩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
D. 上市公司的股權過度分散有什麼不好
股權過度分散一方面不利於公司穩定經營,另一方面則容易引起第三方資本的關注,一旦有第三方資本強勢舉牌並不斷增持,則可能影響到上市公司控制權的穩定。
E. 股權稀釋,為什麼股權反而增加了急急急,求解
原始股東A、B、C的原始股數為132萬股,50萬股和18萬股。新進的股東想要佔比6%、4%,在不增加總股本的情況下,應該握有的股數為12萬股和8萬股。
分去了12+8=20萬股的股權之後,原始股東A、B、C合計擁有的股數為180萬股,每個人都拿出了部分股權給新進的股東,占股比例減少,股權得到稀釋。
假如A拿出了10萬股,B和C各拿出了5萬股總計20萬股給了D和E,那麼A剩下的股數為122萬股,占股比例為61%,股權稀釋了(1-61%/65%)≈6.15%;
B剩下的股數為45萬股,占股比例為22.5%,股權稀釋了(1-22.5%/25%)=10%;
C剩下的股數為13萬股,占股比例為6.5%,股權稀釋了(1-6.5%/9%)≈27.78%。
可以看出,C被稀釋的比例很大,本來話語權的比例就不高,當被稀釋的過快的時候,話語權降低的會更低。
F. 股權分置的形成原因
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分置是我國特殊國情下的產物,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從股份制改造到募資上市的過程是:國家(或法人)投資興建的企業經資產評估後按一定比例折股,在符合上市條件後向社會公眾溢價發行,企業股票上市後則分為可流通部分(即公眾股)和不可流通部分(國家股或法人股),同股不同權。這既不符合國際慣例,不利於入世後我國證券市場與國際市場順利接軌,也不能很好地體現市場公平的原則。從而影響資本市場定價功能的正常發揮,不能有效發揮資本市場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因此,這個問題必須妥善解判戚決。
股權分置是指中國股市因特殊歷史原因和特殊的發展演變中,中國 A 股市場的上市公司內部普遍形成了「兩種不同性質的股票」 ( 非流通股和社會流通股 ) ,這兩類股票形成了「不同股源沖畝不同價不同權」的市場制度與結構。
股權分置問題被普遍認為是困擾我國股市發展的頭號難題。由於歷史原因,我國股市上有三分雹森之二的股權不能流通。由於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利等「股權分置」存在的弊端,嚴重影響著股市的發展。
G. 為什麼說「股權越分散,股東搭便車的心理越重」
股權越分散,那麼中小股東就越多,中小股東就願意跟隨其他大股東搭便車而使股權約束力相應弱化。
股權分散是相對於股權集中而言的。
分散:
第一大股東持股5%
第二大股東持股2%
第三大股東持股1%
第四大股東持股0.5%
集中:
第一大股東持股51%
第二大股東持股20%
第三大股東持股10%
第四大股東持股5%
股權分散優缺點
股權分散:
1、優點:有利於產生權力制衡,有利於民主決策;
2、缺點:容易降低公司的反應速度,很可能錯失機會,降低工作效率。
H. 中國為什麼要進行股權分置
您好,股權分置改革是恢復資本市場價格發現、資源配置、市場化並購重組等固有功能,完善市場基礎制度的重要舉措,對於解決長期困擾我國證券市場的難題,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從根本上建立中小股東利益保護的利益驅動機制,有利於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後,所有股東有了共同的市場目標,控股股東;的收益通過市盈率倍數的放大反映在股價上,控股股東和中小股東的利益基礎趨向一致,都從股價上漲中獲益,在股價下跌中遭受損失,從而使控股股東更有壓力和動力支持上市公司的發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而不是從上市公司抽血,損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東的利益,進而使中小股東的利益獲得重要保障,為公司建立完善的治理結構提供了共同利益基礎。
第二,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有利於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公司股份實現全流通後,國有股的市值將會成為評判國有資產管理績效的重要指標,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考核將引入動態指標,改變以往以凈資產值等靜態指標來考核管理層績效的方式,使國有股權實現市場化的動態估值,有利於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第三,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可以實現證券市場真實的供求關系,形成合理的市場定價機制,促進股權合理流動,形成活躍的控制權市場,推動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的進一步市場化。
第四,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有利於開展金融創新。合理的市場定價機制形成後,股權具有流通性和市場價格,以股票價格為基礎的一系列金融創新活動就會順理成章地推出,有利於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的產品結構,增加投資品種,促進資本市場資源合理配置。
第五,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有利於上市公司充分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可以為我國上市公司在國際上獲得一個更加公平的估值,為上市公司進軍國際市場,拓展更大盈利空間開辟道路。
股權分置改革是一項完善市場基礎制度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其意義不僅在於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更在於為資本市場其他各項改革和制度創新創造條件,謀求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因此,我國證券市場必須要進行股權分置改革。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I. 股權結構分散化有哪些影響(利弊)
股權分散:
1、優點:有利於產生權力制衡,有利於民主決策
2、缺點:容易降低公司的反應速度,很可能錯失機會,降低工作效率
拓展資料
股權分散就是持股的量大的大股東人數多,而且持有的股票少。
分散
第一大股東持股5%
第二大股東持股2%
第三大股東持股1%
第四大股東持股0.5%
集中
第一大股東持股51%
第二大股東持股20%
第三大股東持股10%
第四大股東持股5%
優缺點
股權分散:
1、優點:有利於產生權力制衡,有利於民主決策
2、缺點:容易降低公司的反應速度,很可能錯失機會,降低工作效率
股權集中是指大股東集中持有控股權(Shleifer & Vishny,1986)、(Burkart,Gromband Panunzi,1998),也就是說,大股東要麼自己作為經理人要麼密切監督管理團隊以此控制公司政策,其他股東缺乏能力和動機去反對控股股東的決策。
當公司的股權集中,存在控制性大股東時,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表現出兩種相反的效應,即利益協同效應和侵佔效應(Shleifer和Vishny,1986)。
一方面,一定程度的股權集中使得控股股東有更大的收益要求權,使得大股東有足夠的激勵收集信息並有效監督管理層,從而避免了股權分散情況下股東的「搭便車」問題;同時,相對集中的控制權也保證了大股東可以對公司決策行為施加足夠的影響力。
Shleifer和Vishny(1986)認為,即使是在完關的市場條件下,大股東仍有存在的必要性,因為大股東不僅減輕了股權高度分散所引起的搭便車問題,而且有利於公司並購活動的順利進行,當公司管理層存在犧牲股東利益建造經理帝國的行為時,大股東可以通過代理權爭奪或接管的方式將其撤換,從而增加公司價值這就是所謂的利益協同效應。
另一方面,大股東的出現也為企業帶來了成本。因為大股東的利益往往和公司的其他股東及利益相關者並不一致,兩者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代理沖突。在缺乏外部控制威肋、的情況下,大股東可能犧牲其他股東的利益追求自身利益,這就是所謂的侵佔效應。
J. 國企改制為什麼喜歡分散股權結構
股權分散就是持股的量大的大股東人數多,而且 持有的股票少。股權集中就相反。
因為股權分散會有利於產生權力制衡,有利於民主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