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的股權結構如何控股的
㈠ 格力電器2015半年報股權結構,董明珠持多少股
截止於2017年11月5日董明珠持有(000651)格力電器44,488,492股。
自上市以來,格力集團一直在進行減持或轉讓股份,不過轉讓幅度最大的一次源於2006的股權分置改革,格力集團將所持股份大幅轉讓給經銷商和管理層。因為這次改革,格力電器還被媒體稱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先行者」。
(1)格力的股權結構如何控股的擴展閱讀:
鳳凰網財經梳理發現,自格力電器上市後,格力集團逐步「減持」持有格力電器股票。1998年和2000年,由於新進了股東,格力集團持股比例小幅縮水,一直到2005年,格力集團合計持有格力電器股權比例一直在50%以上,處於絕對控股地位。
2005年,證監會推動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格力電器積極推進。2006年3月,格力電器啟動股權分置改革,格力集團持股比例首次降至低於50%。
根據格力股權分置改革方案,公司決定對管理層實施股權激勵,激勵股份總數量為713 萬股,激勵股份來源為珠海格力集團公司。激勵股份的每股出售價格為5.07 元(2005 年12月31 日公司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值),激勵股份價格遠低於當時格力股價。
格力集團從所持股份中劃出2639萬股股份,作為格力電器管理層股權激勵計劃的股票來源,如格力電器2005年度、2006年度和2007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分別達到承諾,則格力集團將以當年年底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值作價,將股份出售給公司高管人員、中層幹部、業務骨幹及公司控股子公司高管人員。
2006 年7 月11 日,公司實施了每10 股轉增5 股,原股權分置改革方案中規定向公司管理層出售的股份數量由713 萬股相應調整為1069.5 萬股
其中,董明珠作為董事、總裁,獲得激勵250萬股,佔全部激勵計劃的23.38%,合計需要資金967.5萬元。激勵價格為3.87 元(2006 年12 月31 日公司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值)。
截止2006年底,格力集團持有格力電器股份降至40.84%。歷史資料顯示,三次股權激勵分別從格力集團手中把1.62%、1.33%和1.28%的股權轉讓給格力電器管理層,合計轉讓了4.23%的股權。大股東格力集團對上市公司控制力逐步下降,而格力電器管理層逐漸擁有了一定的投票權。
股權激勵對象還包括格力經銷商,這一變動在2007年基本完成。2007年,格力集團向公司主要經銷商作為股東的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轉讓格力電器10%的股權,使之位列公司第二大股東,並成功引入經銷商聯盟成為公司戰略投資者等方式。
截止2007年底,格力集團持有格力電器股票驟降至22.58%,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一躍成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9.73%。
2009年7月股市走出金融危機,格力集團減持了上市公司股權,直到12月底,格力集團減持了約1.85%的上市公司股權。同樣在這一年,格力集團旗下格力地產也在大舉減持上市公司股權。
此外,格力電器在2007年12月和2012年1月先後兩次完成了增發,第一次增發了接近3000萬股,對上市公司總股權約有3.6%的攤薄,對格力集團及旗下格力地產的股權帶來了1%左右的股權攤薄。
2012年1月格力電器再次增發,增發股份近1.9億股,對上市公司總股權形成6.3%的攤薄,比第一次增發的影響更大。
截止2012年底,格力集團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從19.45%減少到了18.22%,減幅為1.23個百分點,旗下格力地產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從1.22%下降到了1.15%。
這使得格力集團及旗下格力地產對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下降到了20%以下,在此次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時,格力集團及旗下格力地產只擁有了19.37%的投票權,歷史上首次低於20%。
2013至2018年三季度期間,格力電器持股比例一直穩定在18.22%,持股比例為格力地產逐漸退出了前十大股東名列,董明珠成為了十大股東之一。
梳理格力集團的「減持史」發現,自上市以來,格力集團一直在進行「減持」或轉讓,不過轉讓幅度最大的一次開始於2006的股權分置改革,格力集團將所持股份大幅轉讓激勵給經銷商和管理層。因為這次改革,格力電器還被媒體稱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先行者」。
此次,格力集團擬再次轉讓格力電器股權,甚至可能涉及公司控制權變動,背後根源可能還是國企改革。宋清輝對啟陽路4號表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國企逐漸退出競爭性行業背景下,格力電器控制權變更原因或是出於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需要,這也是國企國資改革發展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變革。
㈡ 如何控股
控股指掌握一定數量的股份,以控制公司的業務。
是指通過持有某一公司一定數量的股份,而對該公司進行控制的公司。控股公司按控股方式,分為純粹控股公司和混合控股公司。純粹控股公司不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業務,只是憑借持有其他公司的股份,進行資本營運。混合控股公司除通過控股進行資本營運外,也從事一些生產經營業務。
某一機構持有股份達到50%以上或足以控制該股份公司的經營活動。
絕對控股是指股東出資額佔有限責任公司資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
如果你有某1公司的股份,但是不多,不能控制經營決策,就叫參股
如果你有某1公司的股份比較多,雖然不到50%,但是其他股東小而且分散,於是你控制了該公司,叫控股,但是不是絕對控股
如果你有某公司50%以上的股份,叫絕對控股,沒有人可以和你搶該公司的控股權
如果你有100%的股份,叫全子子公司
㈢ 怎樣設計 股權結構
一、股權結構的原則layout:
公平,貢獻和股比要有正向相關。可以根據崗位職責重要性去區分。
效率,根據個人的資源、做事效率去合理分配股權,資源互補、優劣互補,取長補短。需要有個老大能在任何事情上做出快速的決策。
二、法律上的股權分類layout:
根據工商登記的股東出資比例合理劃分股權。
限制性股權。一開始就出資了或享有了,但可能需要在付出多少年之後,才能達到兌現機制。或者企業發展過程中,轉讓、質押和處理等方面都會受到限制,這是限制性股權。
期權,就是期待性的權利。主要是針對企業員工,做一個激勵核心員工、高管,各種VP的方案。
三、
㈣ 格力電器最大股東是
格力電器最大股東是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
持股量:109,625.56萬股
持股比例:18.22%
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
持股量:53,602.22萬股
持股比例:8.91%
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
持股量:49,045.43萬股
持股比例:8.15%
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持股量:20,948.20萬股
持股比例:3.48%
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海利年年
持股量:17,963.90萬股
持股比例:2.99%
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持股量:8,448.30萬股
持股比例:1.40%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分紅-個人分紅-005L-FH002深
持股量:5,347.42萬股
持股比例:0.89%
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HCM中國基金
持股量:5,045.71萬股
持股比例:0.84%
全國社保基金一零八組合
持股量:4,898.40萬股
持股比例:0.81%
全國社保基金一零一組合
持股量:4,763.96萬股
持股比例:0.79%
以上數據來源於證券之星
㈤ 格力和美的歷史的不同
1、產業調整中,三大家電巨頭的不同並購路徑
2015年家電行業遇冷,據工信部發布的信息顯示,2015年1-12月家電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4 萬億元,累計同比下降0.4%。而據中怡康測算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空調市場零售額同比下滑5%,冰箱下滑2.2%,三大白電中僅洗衣機實現微增長,零售額增幅約1.8%。
中國白電三大格力、美的、海爾的營收均出現下滑。根據三家公司2015年年報:
海爾2015年總營收為897.4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0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36.75億元,同比下降15.01%。
格力2015年總營收為977.4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4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123.14億元,同比下降12.95%。
美的2015年總營收下降1384.41億元,比上年同比下降2.2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反而上升15.14%,達1091.13億。
交易方案
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交易方案
交易方案
海爾收購GE家電的交易於2016年6月6日完成,至9月底GE家電貢獻收入143.5億元,貢獻歸母凈利潤3.17億元。
美的收購東芝家電80.1%股權的交易於2016年6月30日完成交割,第三季度因合並東芝家電增加主營業務收入38.73億元人民幣,增加歸母凈利潤1970.2萬元人民幣。
格力股權分散,面臨「野蠻人」入侵壓力,存在鞏固控制權需求
格力電器曾有MBO意向,管理層希望通過交易提高對公司的控制力
美的集團:國內首家成功MBO上市公司
青島海爾:持續數年的股權激勵和「MBO」之路
而在空調市場收到了巨大沖擊的情況下,格力所收到的影響最為顯著,總營收下降接近30%,但凈利率上升2.37%達12.55%,明顯領先其他兩家公司。
市場普遍認為家電行業將會面臨新一輪的產業調整,但國內家電市場整合的空間已經不大,因此未來目標將主要集中在國際整合或者產業轉型和升級上。進入2016年,海爾、美的、格力相繼發布並購方案,其並購標的背後隱含的未來發展戰略也各有不同。
1.1 海爾收購GE家電
預案時間:2016年1月16日;
標的公司:通用電氣家電業務(GEA);
標的作價:5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54.44億元);
支付方式:全現金支付;
資金來源:上市公司自籌資金,及通過申請並購貸款等多種融資方式獲取的資金。本次交易所使用的並購貸款金額不超過交易對價的 60%;
上市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2013年417,401.74萬元,2014年5,337,54.10萬元,2015年4,300,76.05萬元;
標的過去3年凈利潤:2015年-5,795百萬美元,2014年15,345百萬美元 2014年13,355百萬美元;
業績承諾:無;
交易進程:已實現並表。
1.2 美的連續收購東芝家電、庫卡集團、義大利Clivet
美的集團上半年公布的跨境並購除了最受關注的收購德國庫卡,還有收購日本東芝家電,和義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
草案發布時間:2016年5月26日;
標的公司:除MECCA外其他擬接受要約的股東所持有的庫卡集團股份(最低意圖持股比例為30%以上);
交易方式:115歐元/股的價格進行全面要約收購;
標的作價:若庫卡集團除 MECCA 以外的其他股東全部接受要約,收購總價約292 億元人民幣;
支付方式:全現金支付;
資金來源:銀團借款和自有資金;
上市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 2015年1,270,673萬元,2014年1,050,222萬元,2013年531,746 萬元;
標的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2016年1-3月21.1百萬歐元,2015年86.8百萬歐元,2014年68.1百萬歐元;
業績承諾:無;
交易進程:尚需通過美國CFIUS和DDTC的審查,前述政府審批最遲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1.3 格力收購珠海銀隆
標的:珠海銀隆100%股權;
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以15.57元/股的價格發行83,493.90萬股,合計作價130億元;新發股份占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為12.19%;
標的歷史凈利潤:2014年度扣費歸母凈利潤-2.65億元,2015年度扭虧為盈,全年扣非歸母凈利潤4.33億元,2016年1-6月扣非歸母凈利潤3.22億元;
業績承諾:2016年-2018年經審計的實際凈利潤分別不低於7.2億元、10億元和14億元;
募集配套資金:15.57元/股的價格,鎖價發行不超過62,263.29萬股,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96.94億元;
募資用途:擬全部用於珠海銀隆的建設投資項目;
認購方:格力集團、銀通投資集團、珠海拓金、珠海融騰、中信證券、孫國華、招財鴻道、格力電器員工持股計劃。
交易進程:股東大會募集配套融資相關等議案未能獲得通過,目前正在著手修改方案。
2、不同並購選擇帶來的收益與其背後的驅動力
2.1 海爾和格力並購獲得顯著成效
海爾和美的的海外並購都給其帶來了十分可觀的並表業績:
美的和海爾的並購都已獲得顯著的成效,但格力的並購卻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障礙。
2.2 格力電器並購受阻,公司股權架構成為最大的誘因
2016年10月30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公布10月28日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決議結果。結果顯示,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方案中關於募集配套融資的部分全部被否。雙方最大的分歧在於股權攤薄問題。
小汪@並購汪在《格力百億配融被否,董小姐VS中小股東? | 小汪天天見》一文中總結過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三大訴求,除了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需求外,剩餘兩大訴求均與格力電器的股權架構息息相關:
格力電器控股股東持股比例僅18.22%,2015年曾面臨險資入侵,中國人壽、前海人壽、安邦保險均曾大幅買進。主要競爭對手美的集團的控股股東關聯企業持股比例一度逼近董明珠。
格力電器管理層和公司國有控股股東格力集團在公司發展上曾經產生不少分歧。以董明珠為首的格力電器管理層一直希望能夠提高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力。
反觀美的集團和青島海爾,則並不存在這兩方面的問題。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上述公司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如下表所示:
格力電器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青島海爾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美的集團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青島海爾的創立時間相近,發展過程也多有相似,最初也均為國資背景。但最終卻形成了不同的股權架構,出現如今這樣迥異的並購路徑。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3、復盤股權變動歷史:從格力困境到美的、海爾的成功「MBO」
3.1 格力困境:公司股權架構隱含的內憂外患
格力集團創立於1985年,前身是珠海特區發展經濟總公司,而目前為人所熟知的「格力」一般指的是格力電器,成立於1991年,前身為珠海海利空調廠。
格力電器很快發展為國內空調銷量第一的龍頭企業,並於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但整個發展期間,一直伴隨著公司管理層與公司國有控股股東之間的博弈。其中兩件事將雙方的矛盾逐漸透明化。
一是在格力電器成功樹立品牌後,格力集團將格力品牌授權給旗下其他子公司,生產同質化產品,與格力電器爭搶市場份額,引發了格力電器方面的不滿。2001年時任總經理朱江洪曾提議格力電器收購格力集團旗下類似子公司,但遭拒絕。直到2004年,雙方才達成交易。
二是格力集團曾經試圖將格力電器出售給國際空調巨頭、世界500強企業美國開利。當時曾有媒體報道稱,格力電器管理層直至開利准備前往格力電器進行盡調,才得知格力電器將被出售。當時格力電器的董事長朱江洪接受采訪時表示,「格力電器對於將企業轉讓給外資公司十分擔憂」。
但2005-2006年適逢國企改制,按照證監會股權分置改革意見中的規定,格力集團在改制一年內不能轉讓格力電器的股份,一年後轉讓比例也被限定在5%-10%的范圍以內,使得收購最終未能成功。但在控股股東的高壓之下,格力電器未能如美的、海爾一樣借國企改革完成MBO,留下了目前依然由國資控制公司的股權架構的基礎。
同時,由於格力集團在股權分置一年後開始逐漸減持套現,最終目前作為控股股東僅持有上市公司18.22%的股權,給公司留下了股權分散的隱患。
3.2 美的、海爾:艱難MBO解決公司產權問題
美的集團的前身是創始人何享健等人集資創辦的塑料瓶蓋生產廠,1980年開始生產風扇,此後相繼注冊「美的」商標和進入空調行業,並於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
1997年美的進行事業部制改造,引入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完整的企業管理體系。但創始人何享健一直對公司產權問題可能對公司未來產生的影響表示擔憂。於是在2000年推動美的管理層和工會組織共同組建了美托投資。
美托投資於2000年5月以2.95元/股的價格協議受讓當地鎮政府下屬公司持有的美的法人股,2001年1月再次以3元/股的價格再次協議受讓。兩次收購共計獲得美的22.19%的法人股,耗資約3.21億元。最終美托投資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美的管理層完成了對美的集團的MBO,美的成為國內第一家完成MBO的上市公司,也形成了美的目前的股權架構的「初始版本」。
青島海爾創立於1984年,前身是青島電冰箱總廠,張瑞敏作為廠長接手時,這家工廠已經虧損147萬元,瀕臨破產。張瑞敏接手後嚴格進行品控,還留下了因冰箱質量不過關下令員工親手「砸冰箱」的美談。
此後海爾憑借出色的品控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發展成為冰箱企業龍頭,1997年總營收就突破百億,同時開始向多元化發展,也開始了長達數年的「MBO」之路。
2000年-2004年,海爾一直致力於提高公司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力,而所謂「MBO」也引發了著名的關於國有資產流失的論戰,後來被總結為「郎顧之爭」。但海爾在論戰中始終保持足夠的低調和沉默,並表示公司的屬性是「集體企業」而非「國有企業」。
但正是一系列的股權激勵和「MBO」措施,將管理層對海爾的控制權提升到目前的情況。
4、從差點被世界500強收購,走到成為世界500強之一,中國企業依然任重道遠
4.1 美的與海爾的發展史上,並購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1998年美的通過收購東芝萬家樂進入空調壓縮機領域,2004年-2005年相繼收購現代電器和金科電器等家電企業。同時開始就通過收購美泰克國際投資,間接控制另一家電巨頭榮事達50.5%的股權,將公司業務向冰箱等領域拓展,並於2008年完成對榮事達的整體收購,同年收購另一國內冰箱龍頭企業華菱集團,並購洗衣機龍頭企業小天鵝。
海爾集團則從一開始就提出「激活休克魚」的理論,並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在國內相繼並購紅星電器和菜陽家電等數十家公司。同時很早就開始進入海外市場,從2002年開始就和日本三洋電器合作,此後分三次收購了三洋在日本、東南亞等地的家電業務,進行逐步整合消化。還在2012年收購紐西蘭家電巨頭Fisher & Paykel。
4.2 格力電器發展史少有「並購身影」,資本結構差異導致處境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格力電器的歷史上少有「並購」這一關鍵詞的出現,此前最為著名的一次「並購」是差點被格力集團賣給美國開利。此次130億收購珠海銀隆,已是格力史上最大的一次並購。
小汪@並購汪查閱三者2016年三季報發現,美的集團賬面貨幣資金為185.84億元,青島海爾賬面貨幣資金為198.67億元,而格力電器的賬面貨幣資金高達972.34億元人民幣。然而在並購的表現上,前二者在舉債收購國際產業龍頭,進行產業鏈的拓展和升級;格力則在發行股份收購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企業,謀求轉型的同時,也要兼顧公司控制權方面的「外憂內患」。
這樣的情形,固然和企業家個人管理風格和發展中形成的企業文化息息相關,但其中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也絕對無法忽視。美的和海爾在艱難的「MBO」過程中雖然面臨了諸多爭議,但確實解決了企業產權問題給公司帶來的隱患。而格力電器管理層和控股股東之間的博弈則難免使公司的發展受到掣肘,最終造成了如今格力電器與其他兩者截然不同的處境。
然而即便在不斷跟控股股東進行博弈,面臨了諸多的「外憂內患」,格力電器的業績和盈利能力都不可否認地十分出色。
格力電器從當初差點被世界500強收購,走到了今天,成為世界500強之一。而兜兜轉轉,當初差點收購了格力的美國開利,其旗下拉美業務則被格力電器的最有利競爭者美的集團收入囊中。
㈥ 創始人如何設置公司股權結構
創始人設置股權結構一般遵循兩個原則:一般控股、絕對控股。一般控股指創始人為最大股東,即在所有股東中持股最多;絕對控股則是創始人持股51%以上,其他股東股權加起來在49%以下。此外,一般章程所規定的表決權2/3以上才能處置重大事宜,因此有些創始人絕對控股的比例高至67%。
㈦ 為什麼格力沒有實控人,董明珠和張磊談了什麼
經過半個多月的拖延,格力的混合改革終於落地了。值得注意的是,受讓方沒有實際控制人,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後,格力電器將變更為沒有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沒有實際控制人的公司結構有利於股東之間的相互制衡,可以避免公司主要股東對公司影響過大,形成「一言堂」的局面。這種制度一直被視為有利於維持公司穩定的公司治理結構。
然而,從最終簽署的股權轉讓協議來看,由董明珠領導的格力電器管理層為自己贏得了很大的空間。
㈧ 哪裡可以查到公司的股權結構
到當地工商局的工商檔案科可以進行查詢公司的股權結構。
股權結構是指股份公司總股本中,不同性質的股份所佔的比例及其相互關系。股權即股票持有者所具有的與其擁有的股票比例相應的權益及承擔一定責任的權力(義務)。基於股東地位(身份)可對公司主張的權利,是股權。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公司治理結構則是股權結構的具體運行形式。不同的股權結構決定了不同的企業組織結構,從而決定了不同的企業治理結構,最終決定了企業的行為和績效。
股權結構的形成決定了企業的類型。股權結構中資本、自然資源、技術和知識、市場、管理經驗等所佔的比重受到科學技術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沖擊。隨著全球網路的形成和新型企業的出現,技術和知識在企業股權結構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社會的發展最終會由「資本僱傭勞動」走向「勞動僱傭資本」。人力資本在企業中以其獨特的身份享有經營成果,與資本擁有者共享剩餘索取權。這就是科技力量的巨大威力,它使知識資本成為決定企業命運的最重要的資本。
[拓展資料]
股權結構有兩種含義:
一.股權集中度(即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
1.是股權高度集中,絕對控股股東一般擁有公司股份的50%以上,對公司擁有絕對控制權;
2.是股權高度分散,公司沒有大股東,所有權與經營權基本完全分離、單個股東所持股份的比例在10%以下;
3.是公司擁有較大的相對控股股東,同時還擁有其他大股東,所持股份比例在10%與50%之間。
二.股權構成:即各個不同背景的股東集團分別持有股份的多少。在我國,就是指國家股東、法人股東及社會公眾股東的持股比例。從理論上講,股權結構可以按企業剩餘控制權和剩餘收益索取權的分布狀況與匹配方式來分類。從這個角度,股權結構可以被區分為控制權不可競爭和控制權可競爭的股權結構兩種類型。在控制權可競爭的情況下,剩餘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是相互匹配的,股東能夠並且願意對董事會和經理層實施有效控制;在控制權不可競爭的股權結構中,企業控股股東的控制地位是鎖定的,對董事會和經理層的監督作用將被削弱。
㈨ 股權結構是什麼如何設置
股權結構是指股份公司總股本中,不同性質的股份所佔的比例及其相互關系,你可以問問艾德權程,這家公司還不錯
㈩ 股權結構有哪幾種類型
股權結構是指股份公司總股本中不同性質的股份所佔的比例及其相互關系。一般來講,股權結構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指股權集中度,從這方面可將股權結構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股權高度集中,絕對控股股東一般擁有公司股份的50%以上,對公司擁有絕對控制權;二是股權高度分散,公司沒有大股東,所有權與經營權基本完全分離、單個股東所持股份的比例在10%以下;三是公司擁有較大的相對控股股東,同時還擁有其他大股東,所持股份比例在10%與50%之間。第二是指股權構成,在我國,就是指國家股東、法人股東以及社會公眾股東的持股比例。從理論上講,股權結構可以按企業剩餘控制權和剩餘收益索取權的分布狀況與匹配方式來進行分類。從這個角度,股權結構可以被區分為控制權不可競爭和控制權可競爭的股權結構兩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