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股份為什麼要買股權
Ⅰ 創維光伏,屋頂上的狂歡
三天暴漲80%,市值突破100億港元,股價一向疲弱的創維集團(0751.HK)成了市場焦點。
這家老牌電視機廠商,突然暴漲是發生了什麼?
10月26日,創維集團發布了2021年三季報。這份財報顯示,前三季度光伏業務給公司帶來了21.82億元收入,占總收入比重5.8%,而在上半年,光伏業務還只有8.29億元收入。這意味著第三季度,創維集團的光伏業務收入有一個驚人的增長。
10月27日,創維集團股價即大漲59.17%;10月29日,再次大漲14.21%,市值躍升至115.80億港元。
自2020年以來,創維光伏藉助華夏金融租賃的資金支持和創維的品牌影響力,兇猛擴張光伏電站業務,並且短期內有明顯的業績增長,這似乎是一塊比新能源 汽車 更現實、更靠譜的「蛋糕」。
但對用戶來說,簽定長期租賃協議,讓創維在自家屋頂裝光伏電站,真是一個好生意嗎?
家電廠商涉足光伏並不新鮮,創維也並非最早涉足光伏的家電企業。
格力早在2013年便推出光伏直驅離心機系統,號稱是「不用電費的空調」。如今,董明珠正高呼「光伏+儲能+空調」。
2020年7月,TCL 科技 摘牌收購中環集團100%股權,由此成為中環股份間接控股股東,而中環股份主要業務就是生產、銷售半導體光伏材料及組件。
2021年上半年,深康佳先是通過控股子公司江西康佳新材料新增新能源光伏玻璃項目,涉及投資20億元,8月份剛剛電爐開火;後又募集資金收購了海四達、明高 科技 兩家公司,切入新能源及電池、電路板領域。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向市界指出,在家電等產品市場增長乏力的情況下,開拓新能源市場是傳統家電企業積極轉型發展的表現。
在他看來,家電企業在老百姓心中的品牌影響比較大,容易取得信任與支持。
泓達光伏創始人劉繼茂則指出, 戶用光伏直接面對終端客戶,和家電的客戶群有重合之處,因此家電廠商還有渠道優勢。
就創維而言,雖然前期「雷聲小」,但目前在業績報告中已有切實增長的光伏業務收入,進程和收益超出了市場預期。
創維開拓光伏其實經過了多年的考察。相關業務正式開展也有一年以上的時間。
據公開信息,深圳創維光伏有限公司成立於2020年1月15日,由創維RGB電子有限公司(90%)與創始人金鑫(10%)共同出資成立,是一家集光伏等多種新能源模式電站的開發、設計、建設、運維和咨詢服務為一體的新能源互聯網企業。
按照創維設想, 目前分布式光伏最貼近終端下沉市場和創維熟悉的客戶端零售領域,成為它在光伏領域的早期主營業務選擇。 以戶用光伏開端,之後,創維還將逐步開拓工商業光伏、用電側綜合智慧能源管理等業務。
所謂分布式光伏,就是指在用戶場地附近建設,將光伏產品鋪設在屋頂、空地上,由用戶側光伏系統自發自用,多餘電量上網的一種發電模式。
相對應的集中式光伏,一般是國家級電站,通過大面積鋪設光伏產品獲得電能,並直接輸送到電網,由電網調配向用戶供電。
2013年,集中式光伏的新增裝機規模佔比高達 91%。之後因為受供應鏈價格等因素的影響,集中式光伏市場持續低迷,截至2020年底,分布式光伏的佔比已經達到約31%,2021年前三季度新增的25.55GW裝機規模中,分布式光伏佔比達到64.2%。
更具體地看, 創維所做的,是一種融資租賃模式的光伏業務。
創維並不涉及光伏設備製造,而主要採取光伏設備融資租賃模式,由業主與創維光伏合作的金融公司簽署融資租賃協議。租賃期內用戶分期向金融公司支付租金,期滿後,光伏電站歸屬業主所有。
目前創維合作的金融公司,為華夏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後者是華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而華夏銀行的股東涉及國家電網方面。這成為創維光伏業務的一大賣點。
在具體的業務運作上,簡單來說,就是由創維提供光伏電站設備硬體,以及後期維護。華夏金融買入設備,然後再出租給業主。承租人需要繳納租賃押金,不過這部分由創維代付。
光伏電站發電產生的收益,一部分成為租金,支付給華夏金融。華夏金融賺取租金和利息,業主賺取發電剩餘收益。而創維賺取電站銷售收入和長期運維服務收入。
只要電站發電效率和收益有保障,那麼三方得利。
就業主所得而言,創維光伏宣傳稱,以山東區域安裝20KW電站來算,首年電站收益1萬多,除去支付租金和運維費共7000多元,首年到手收益3600多元,15年到手收益可達2.2萬多,25年到手總收益11萬左右。
且創維光伏表示,如遇特殊情況導致發電量不足,創維會通過智能監測系統及時發現問題,第一時間排查出原因並處理,若因為電站產品質量問題導致租金償還不上,由創維光伏公司替業主償還。
看起來,業主坐地生財,白撿了一個可以生金蛋的母雞。但實際上,業主也要承擔一定義務和風險。
比如合同約定,在租賃光伏電站期間,承租人應採取一切合理措施防止對租賃物的侵害。租質物的損壞、毀損、滅失風險等由承租人承擔。即便遭受不可抗力,也不可免除租金支付義務。
在網路貼吧,有安裝過電站的業主結合發電量實際情況吐槽:發電站虧不了,但是大頭都被銀行和創維賺走了,而且沒風險。承租人則是擔風險,賺點小錢。
此外,戶用光伏電站的騙局亂象,成為人們接納這種事物的阻礙。在創維之前,已經有不少企業涉足到戶用光伏電站。尤其在農村地區, 居民屋頂本就長期處於閑置狀態,聽說可以安裝光伏電站賺錢後,不少人拿著半輩子的積蓄或是貸款進行投資。
但一些無良企業只善於做宣傳,安裝的電站設備常出問題,用戶收益沒有保障。甚至出現一些騙子公司,收錢跑路,連光伏設備都沒給用戶裝好。最終,有不少農民沒有獲得發電帶來的收益,還背上了一大筆債。
創維光伏方面強調融資租賃並非銀行貸款,同時有相關代理人士稱,業主不會上徵信。如果創維這類大企業能利用自身面對C端用戶的品牌信譽,保證產品質量並做好後續維護,那麼拓展光伏確實是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根據網傳創維電話會議紀要,截至6月,有超過3萬個家庭用戶接入了創維光伏電站業務。不過這部分業務目前的毛利率沒有傳統家電那麼高,有待開發,這也是三季報創維毛利率有所下滑的原因。
在此次因光伏業務「出圈」之前,創維一直以老牌電視機廠商的形象示人。
2020年全球彩電銷量榜上,三星、TCL、LG、海信和創維位列前五位,出貨量從1380萬台到4270萬台不等。
國內市場方面,小米銷量高居第一,出貨量約900萬台,接下來依次是海信、創維和TCL(含雷鳥),出貨量在700萬台到710萬台之間不等,競爭焦灼,再往後就是海爾、長虹、康佳等電視廠商。
最新三季報顯示,創維集團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373.08億元和7.6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36%和40%,均屬於近五年來的較高水平。
根據創維集團的業務劃分,包括多媒體業務、智能系統技術業務、智能電器業務和現代服務業業務四個板塊。
其中包括電視銷售、互聯網增值服務和光伏業務在內的多媒體業務,2021年1-9月給創維帶來了193.21億元收入,同比增長35.85%,仍是集團內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業務。
但從銷量上看,2021年1-9月,創維集團在海內外市場的智能電視銷量都有所下跌,合計從上年同期的1205.6萬台降至993.3萬台,降幅17.6%,並不算小。
多媒體業務板塊之所以還能實現增長,一方面是創維集團將重心轉移到了OLED高端電視產品線上,通過提高平均售價帶動整體業績,彌補銷量減少帶來的損失,另一方面則是光伏業務突飛猛進,收入從上年同期的800萬元增至21.82億元,增幅達到271.75倍。
除了縱向比較,橫向比較更能看出創維集團的行業水平。
由於小米並不是以智能電視作為主要業務,因此拿創維集團和TCL電子、海信視像比較更為理想。
最直觀的市值方面,1年前創維仍屬於四家中最低的,當時其57.9億元的市值還不到另外兩家的一半。但近期光伏業務在三季報中大放異彩後,創維集團市值已經超過了TCL電子,直逼海信視像。
「較勁」的市值背後,三家電視廠商的收入和凈利潤其實也是高低交錯。
2014年至2017年,創維集團的收入曾領先另外兩家,之後和海信視像共同處於第二梯隊;凈利潤方面,三家都經歷過一個「探底——回升」的過程,目前創維集團和海信視像也同樣處於第二梯隊,被TCL電子以更大比例反超。
WitDisplay分析師林芝告訴市界,電視業務領域,液晶電視仍是主流,各家廠商均有涉及,在高端電視顯示技術選擇上有所差異。
除此之外,海信的激光電視有長期的研發基礎,現在屬於液晶電視之外的一個主打新品類;TCL 科技 則在上游通過TCL華星布局液晶面板,雖然某種程度上限制了TCL電子的技術路線,但也提供了液晶電視范圍內的供應鏈優勢,這種優勢在液晶面板價格波動時尤其明顯。
相比之下,創維集團的亮點在於參股了LGD(LG Display),後者是全球OLED電視面板唯一的供應商,可以在供貨上獲得一定優勢。
但基於液晶電視多年的技術發展,其在成本、產能、成熟度、供給豐富度方面都有優勢,OLED電視目前仍屬於受眾較窄的高端產品,短期內無法動搖液晶電視市場主導地位。
從國際化程度來看,創維集團的主要收入仍然來自國內,海外業務佔比從2011年的11.89%逐漸增至2021年上半年的35.13%,與TCL電子、海信視像相比仍屬於全球化程度較弱的階段,但優於四川長虹。
資金壓力方面, 創維集團的資產負債率雖然並不突出,但其帶息債務始終居於高位,且短期帶息債務一直高於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比另外兩家更激進一些。
這種局面之下, 創維集團整體上處於資金狀況略顯緊張、業績上不佔優勢、主推的OLED電視也很難出現爆發式增長的尷尬局面。
但就在此時,光伏業務扮演著「英雄」的角色,橫空出世。
創維集團在2021年半年報中提及光伏業務時,那還只是一個僅帶來8億元收入的「餅」,而2021年三季報中光伏業績的大幅增長,讓資本市場認識到創維涉足這項業務是認真的,也更加確信這不僅僅只是一個「故事」。
創維是不折不扣的老牌家電企業。它的誕生並不順利,後來的發展也幾經曲折。
1977年恢復高考,黃宏生考入了華南理工大學的無線電工程系。班上有兩個特別的同學,一個叫陳偉榮,一個叫李東生。
三人合在一起,日後被稱為家電界的「華南三劍客」。
黃宏生打造創維,陳偉榮創辦康佳,李東生執掌TCL。鼎盛時期,這三位同學拿下了中國彩電市場40%的市場份額。
2000年4月,創維順利在香港主板上市。
(黃宏生)
然而動盪很快來了。當年底,曾跟隨黃宏生打拚的戰友陸華強與之反目,帶走了大批營銷精英。2004年歲末,黃宏生又被香港廉政公署傳訊。
2006年7月,因串謀盜竊及串謀詐騙創維數碼5000多萬港元,黃宏生被判監禁6年。直到2009年7月獲保釋提前出獄。
企業創始人身陷囹圄,創維不是孤例。更為知名的一個例子是國美的黃光裕。但與國美因黃光裕事件元氣大傷不同,在黃宏生入獄期間,創維保持了穩定發展。
現在,黃宏生的妻與子,林衛平和林勁均擔任創維集團執行董事,黃宏生本人擔任集團顧問,就集團戰略目標等提供建議。
對創維來說,除了最近突然因為光伏業務引起市場追捧,近年來整體表現還缺乏亮眼之處。根據它的規劃,未來目標是成為 「用電側清潔能源產業互聯網的行業領導者」。
願景雖好,能否實現還只能觀望。
2021年6月,國家能源局下發通知,開展整縣(市、區)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工作。戶用光伏的發展趨勢日益明朗。然而除了早先涉嫌騙取農民貸款和積蓄的「光伏騙局」遺留下的信任問題,戶用光伏商業模式還面臨更具體的問題。
保障用戶收益是一個坎,光伏設備質量和天氣環境等多重因素,都會影響發電效率。如果不能達到宣傳預期,用戶與運維方、租賃方必然產生矛盾。
對創維來說,從公開信息可以看到它在大力推進光伏業務,但也會看到諸如「創維光伏靠譜嗎」的質疑。
中國的商業生態需要一批行穩致遠的老企業,如果真能在光伏事業開花結果,那創維有可能是其中之一。但它要想實現光伏上的野心,需要更長效的業績來證明自己。
老牌家電企業,尤其是彩電品牌在觸碰到天花板,以及互聯網品牌的沖擊之後,基本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情況,紛紛開始二次創業。
他們有的成功,有的碰壁,有的還在苦苦掙扎。
同為三劍客之一的TCL轉型得算是成功,但李東生勝在啟動早,2010年華星光電項目就上馬,十多年的積累後,華星光電已然是面板行業的豪強之一。
三劍客的另一家康佳,在2017年受到小米等互聯網品牌的強勢沖擊後,也開始制定未來五年轉型升級戰略。2017年,康佳開始拓展工貿業務。2018年,康佳又進軍環保行業,同年進軍半導體顯示及材料領域,要做出Micro LED晶元掌握通向未來的船票。但工貿利潤微薄,彩電業務進退兩難,半導體崛起還需時日,康佳的二次創業進入了深水區。
如今的家電巨頭,海爾、格力、美的,雖在強大的綜合實力之下,暫未有致命危機,但也紛紛在光伏、新能源、晶元、物聯網抓緊布局。
時移勢易,經濟周期的腳步匆匆,總有巨人落幕,也總有新貴崛起。《變形記》里有句話說:「大自然最愛翻新,最愛改變舊形,創造新形。」放在經濟規律中,似乎也同樣適用。
主要參考資料:
《創維黃宏生重來 進軍新能源 汽車 市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
《解碼創維:老闆缺位下的公司生存樣本》,第一 財經 日報。
(文丨林夏淅 李楠 編輯丨李曙光)
Ⅱ 李東升的「陽謀」
「新能源材料(矽片)全球TOP1,新能源組件全球TOP3,半導體材料(矽片)全球TOP5」。
8月17日,站在TCL新動能戰略發布會演講台上,63歲的李東生為中環股份(002129.SZ)定下全球新目標。一個月前,他掌舵的TCL 科技 (000100.SZ)以109.7億元競購中環集團100%股權,並將後者核心上市公司之一中環股份收入囊中。這也意味著,TCL 科技 將成為中環股份的第一大股東,後者從國企變身民企。
當天,李東生亮出TCL 科技 的三大引擎:智能終端、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新能源及半導體。而中環股份便是其發展新能源及半導體的重要主體。
一手新能源,一手半導體。李東生又將帶領中環股份駛向何方?「TCL 科技 的業務與中環股份的業務高度契合、互補協同性比較大。另外,我們看好企業的管理基礎、實力,特別是經營管理團隊。入股中環後,我們將加大資源的投入,助力中環發展。」李東生向《中國經營報》等媒體如是表示。
對壘「光伏一哥」
中環股份要實現在新能源材料(矽片)稱雄的目標,就不得不直面與「光伏一哥」隆基股份(601012.SH)的競爭。
有意思的是,2020年3月疫情期間,李東生和隆基股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還同時出現在由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企業發展與並購重組中心舉辦的洞見講堂活動上,探討疫情下全球供應鏈新變局。彼時TCL 科技 尚未浮出中環集團混改「水面」,面對李東生,李振國還以「東生大哥」相稱。如今,話音剛落,兩者轉身就變成了「對手」。
事實上,中環股份與隆基股份之間的交鋒由來已久。
中環股份與隆基股份並稱為單晶矽片龍頭。不同的是,隆基股份專注於光伏領域,已經建構了從矽片、電池組件到光伏電站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而中環股份在光伏領域的垂直一體化尚不明顯,當下其矽片業務突出,並不斷加碼組件環節。
在光伏矽片方面,中環股份與隆基股份基本占據了全球矽片產能的半壁江山。2019年底,隆基股份單晶矽片產能達到42GW,出貨65.48億片;中環股份單晶矽片合計產能33GW,銷售量51.44億片。近幾年,兩家企業競相擴產:隆基股份規劃矽片產能2020年底達75 GW,中環股份到2023年整體規劃矽片產能達85GW。
2019年以來,中環股份覬覦全球組件地位的野心漸顯,其參與競拍東方環晟(後更名環晟光伏)並最終持股77%。據《能源》雜志報道,作為中環股份控股子公司環晟光伏目前擁有2GW疊瓦組件,到明年下半年產能將達到15GW,並有可能在2023年擴張至20GW。
不過,光伏咨詢機構PVinfoLink於8月17日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全球光伏組件出貨排名表明,目前中環股份與其他同行企業相比仍存在差距。從排名上看,位居榜首的仍是晶科能源,隆基股份次之,隨後是天合光能、晶澳 科技 等企業,其中晶科能源和隆基股份出貨量均超7GW。
顯然,在光伏領域,目前隆基股份似乎略勝一籌,這在經營業績上也進一步得到佐證。截至2019年底,隆基股份營收328.97億元,凈利潤55.57億元;同期,中環股份營收168.87億元,凈利潤9億元,其中,新能源板塊營收154.39億元,占營收比重91.43%。而市值方面,中環股份超700億元,而隆基股份已破2000億元大關。
不過,在不少人看來,中環股份和隆基股份的不同或差距似乎更多是體制原因。「從我個人38年的國企半導體行業的經歷來看,深刻體會到體制機制是發動機。」中環股份總經理沈浩平認為,TCL將賦能未來的中環半導體,助力中環半導體,就是賦體制機制的能。
李東生也表示,「在原有的地方國有體制下,中環股份能夠和各種所有制競爭保持一種競爭力,這非常難得。」
盡管與「光伏一哥」存在差距,但在光伏技術等方面,沈浩平卻充滿自信。2018年沈浩平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在光伏領域,2002年以來沒有什麼重大技術,主要圍繞單晶的。所有的重大創新全是我們(中環)創造的,沒有一個不是。」
這種緊張態勢在2020年下半年光伏漲價潮中也有表現。7月以來,光伏上游價兇猛,隆基股份被指「吃相難看」。而形成較大反差的是,中環股份卻公開報價比隆基股份低0.22元/片。這被業界解讀為兩家企業「暗戰」。
半導體「全球追趕」
相比光伏新能源板塊,中環股份的半導體業務剛迎來黃金發展期。目前中環股份半導體業務佔比低,其2019年半導體矽片(營收10.97億元)佔比僅6.5%。
半導體矽片屬於半導體產業鏈的上游環節,是最為關鍵的半導體材料。不過,從全球競爭布局上看,前五家供應商日本信越半導體、日本勝高 科技 、中國台灣環球晶圓、德國Siltronic和韓國SK Siltron,已佔據全球半導體矽片市場90%以上份額。中國大陸矽片製造企業中環股份與滬硅產業U(688126CN)較為靠前,但市場佔比僅徘徊在2%上下。
摩爾定律驅動下,目前全球主流半導體矽片尺寸已迭代為8英寸和12英寸。而在中國大陸,僅有少數幾家企業具備8英寸半導體矽片的生產能力,12英寸半導體矽片主要依靠進口。
2017年以來,全球半導體迎來5G/AI/IoT所驅動的新一輪增長周期和第三次產業轉移浪潮,中國半導體矽片市場需求進一步增長。這一年,我國大陸矽片製造商開始打破壟斷,並逐漸建立起可商業化的產品。
彼時,中環股份重點推進半導體矽片產品結構的戰略升級。2017年12月,中環股份與無錫市政府下屬投資平台、矽片製造設備商晶盛機電共同組建中環領先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環領先半導體」),並在無錫建立8英寸、12英寸大矽片項目,共建半導體大矽片產業鏈。
事實上,受益於晶元國產化浪潮,國內大矽片市場需求規模將進一步增長。2019~2020年,中環股份也進入快速擴張期。
2019年1月,中環股份擬非公開發行股票不超5.57億股,募資總額不超過50億元,用於8~12英寸半導體矽片生產線項目、補充流動資金。截至2020年8月12日,中環股份已完成發行認購。
不僅如此,中環股份還有意在大矽片供應鏈上進行布局。2020年7月,中環股份出資2億元參股中芯聚源發起的專項股權基金聚源芯星基金,而後者作為戰略投資者認購了中芯國際在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的戰略配售。
資料顯示,目前中環股份半導體8英寸矽片已經量產,並通過大量客戶驗證,12英寸已經積極送樣,正穩步導入量產。按照規劃,中環股份的目標為8英寸105萬片/月、12英寸62萬片/月。
沈浩平公開表示,中環股份希望實現8英寸矽片全球前三,12英寸全球前五的目標。
中環股份的產業戰略規劃是做全球綜合門類最全的半導體材料供應商。沈浩平比喻,「我們要既能給麥當勞提供薯片也能為中國菜提供各式各樣的配料。」在他看來,這可能是中環股份走向未來更好的一個捷徑,或者風險更小的路徑。
這一目標在李東生看來也是現實的。他認為,現階段要「上坡加油,追趕超越,擴展產業規模競爭力。」同時,TCL 科技 將加大資源投入,助力中環股份發展,總投資超過60億元,包括建立高端半導體產業園。
Ⅲ 中環股份回購是利好還是利空
中環股份回購是利好,中環股份6月20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使用自有資金不低於2.8億元,不超過3.3億元人民幣,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回購價格為不超過人民幣42.00元/股(含),回購期限為自董事會審議通過回購股份方案之日起12個月內,回購的股份將用作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