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激勵在封閉期時做什麼
Ⅰ 股票私募是什麼意思
股票私募是指向小規模數量Accredited Investor(通常35個以下)出售股票,此方式可以免除如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注冊程序。投資者要簽署一份投資書聲明,購買目的是投資而不是為了再次出售。
(1)股權激勵在封閉期時做什麼擴展閱讀
2006年1月1日生效的修訂後的《公司法》、《證券法》,為股票的私募發行與轉售打開了制度的大門,為中小企業融資帶來了重大的機遇。
對於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股份私募不僅是重要的融資方式,而且將對其他融資環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積極影響。
第一,促進企業制度作合理的結構調整。
第二,促使商業銀行更願意放貸。
第三,增加了企業發行債券的可能性。
第四,為創業投資的發展提供基礎條件。
第五,為股東提現、變現創造方便。
第六,有助於設計股權激勵,穩定和吸引優秀人才。
「私募」的特點
第一,「私募」的投資基本沒有流通性(Liquidity);
第二,之所以叫「私募」,就是不可以公開招募投資人,不可到公開的市場上去賣,不可以在INTERNET上賣股份等等。
第三,私募的投資人,可以是天使投資人(Angel Investor),也可以是VC;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Institutional Investor。但不管是誰,他必須是Accredited Investor。
Ⅱ 股票發行前的限售股解禁時股價低於發行價是否可以流通
限售股解禁類型有這么幾種:
1、股改限售股,股改以前規定,上市前發行的股票不能流通,股改以後就可以在一定時間後流通了。 就是人們說的「大小非解禁」,通俗的說就是原來不允許上市交易的股票現在開始在市場交易了,它增加了市場上股票的供應量,必然會給股票市場帶來一定的沖擊,所以國家允許它循序漸進的進行。
2、IPO限售股,股改以後再上市的公司,上市前發行的股票也需要鎖定一段時間後才能流通,2007年上市的中石油就是這樣。
3、增發限售,公司實施定向增發新股,也需要鎖定至少1年才能上市的。
4、配售股,應該是IPO發行的時候向特定投資人配售的股份,也是需要鎖定至少1年才能上市的。
一般而言,限售股上市會增加該股的流通盤(流通股股數),使得主力操作的成本增加。做個比喻,就是原來一杯水夠澆花了,現在需要加半杯水才能夠。
但這個還要看兩個方面:
1、限售股持有者的心態。如果股票價格已經很高,那麼這批上市限售股被賣出的可能性就很大,使得空頭力量增強;相反,如果這些持有者認為後市還有很好的行情,且不想急於變現,那麼繼續持有就對該股價格沒有直接影響。
2、主力的心態。如果主力前期已經獲利了解,那麼短期內不會考慮建倉,自然此股近期不會有所作為;相反,如果主力還握有相當的籌碼,或者處在建倉的階段,反而會藉助這10%的新增流通股攤低成本。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要想知道真實動向,一個限售股上市是不能下定論的。
那麼限售股解禁是好是壞?
所謂限售股,是指在股權分置改革前的為流通股本(國企股、法人股),雖在股改後獲得流通權,但承諾在一定時間內不上市流通或不完全上市流通的股票。除了股改限售股之外,目前還有IPO限售股、增發限售股以及配售股等幾種常見的限售股。至於限售股解禁後對股市是何影響,這不可一概而論,需視不同個股具體研究。
限售股解禁對股價的影響
首先就是股改限售股解禁,也就是股民口中常說的「大小非解禁」。通俗的講就是原來非流通股,現在可以流通交易了。這無疑會增加市面上該只股票的供應量,從而對股價形成一定的沖擊。所以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只允許它循序漸進的開展,並且要及時進行信息披露。對於IPO限售股和增發限售股,都要求鎖定一段時間(如一年)才能交易的。一般來說限售股解禁都會導致股價下跌,但也不排除某些股票依然維持強勢,沒有減持現象,這樣的話股價基本會保持強勢整理。具體是利好還是利空,需結合大股東的類型、業績狀況以及有無套現、增持計劃等因素共同研判。
限售股解禁真的會讓股價下跌嗎?
按照一般的想法,限售股解禁了,這些股票就可能在市場上賣出,從而導致股票下跌。但通過數據的統計,我發現情況並不完全是這樣,根據限售股解禁的數量、解禁的類別不同,是有很大區別的。
我的統計樣本是2016年2月20日到2017年2月20日之間,1年的解禁股,剔除掉解禁時停牌的,數量是1469隻。來看一下它們解禁之後的一周和一個月的漲跌幅。分析漲跌幅的時候,不能用絕對漲跌幅,因為大盤整體好的時候肯定漲得好,整體不好的時候肯定跌得多,所以要用和大盤相比的超額收益,就是用解禁股的漲跌幅減去大盤指數同期間的漲跌幅。我採用的大盤指數是中證500指數。
結論1:解禁比例高的股票表現更差,佔比高不高,我用的指標是「解禁股占流通股比」,就是本次解禁股的數量/解禁前流通股的數量。
統計的結果是這樣的限制股解禁後股占流通股比解禁股占流通股比達到10%是一個分水嶺,比例低於10%的,影響不大,解禁後一周和一個月跑輸跑贏大盤的大概率基本都在50%附近,超額收益的中位數也在零附近。比例高於10%的,有一定影響,跑輸大盤的概率基本在55%-60%之間,超額收益的中位數也在-1%至-2%左右。
所以,如果解禁股占流通股比超過10%,對股價還是會有負面影響的。我統計的1469隻解禁股里,超過10%的有584隻,佔比40%。
結論2:定向增發解禁股表現更差。
上面介紹了解禁股的類型,有IPO股東解禁的,有定向增發解禁的,還有股權激勵解禁的。其中股權激勵解禁的一般比例都比較小,沒什麼影響,佔比能超過10%的,基本就是IPO股東解禁和定向增發解禁。
IPO股東解禁的話,要看原始股東的意圖,有些股東就是為了上市套現,那麼解禁後就願意賣出。有些股東想保持對公司的控制權,那就不一定賣。
定向增發解禁的話,通常這些機構,比如定增基金,都是貪圖定增時候的折扣,目的就是解禁後賣出,所以有很強的賣出動力。另外不要覺得有的股票跌破了定增價,機構浮虧著就不會賣。事實上,當定增基金封閉期結束的時候,基金經理需要變現,所以通常會一攬子賣掉股票,並不考慮哪個浮虧哪個浮盈。對參與定增的機構來說,看的是整個組合的盈利,而不是單只股票的盈虧,千萬別想多了。
從減持動機來看,顯然定向增發解禁股更強,統計的數據也支持這個結論。從解禁後一周和一個月的超額收益來看,IPO股東解禁的略微跑輸大盤,而定向增發解禁的則是顯著跑輸大盤。
限售股解禁股收益對比
3、怎麼應對解禁事件?
概括一下上面的分析,結論就是:解禁股占流通股比超過10%的定向增發解禁股,在解禁後1個月跑輸大盤的概率較大。當然,不一定每一次、每一隻都跑輸,但是從概率上來說,這是個負收益事件,如果你長期去做,一定會吃虧的,所以應該迴避。
對於其他情況的解禁股,從統計上來看影響到不大,倒不用太擔心。
Ⅲ 股權激勵的期權授予價高於當前股價,這種情況下適宜行權嗎
股權激勵的期權價格低於目前的股票價格,不要行權。因為股票的這個股權激勵期權是為了讓你在股價漲得比較高的情況下,以較低的價格購入,前提就是股價漲的比你這個期權行權價格低,你這樣的購買才有意義。
在行使這個權利的時候,一般都是公司以原始股的價格給你的,這個期權價格,就是公司的這個期權行使價格是5塊錢。但是公司股票發行的時候,首發價格就已經到了18塊錢你仍然可以選擇以5塊錢的價格買入,經過一段時間的封閉期之後,你這個股票仍然可以在市場上正常流通和交易,按照18塊錢去交易,5塊錢直接變成18塊錢,你想一想是不是身價翻倍?
Ⅳ 股權激勵訪談如何回答
初創公司為了激發無動力版塊、降低人力成本、留住核心人才,往往會採用股權激勵的方式。這本來是對企業和員工都非常有益的一件事,然而事實經常卻是相反的,進行過股權激勵的企業往往會出現:「員工買不起、不重視、不信任」的難題,導致激勵行為最終失敗。
那麼股權激勵的不落地的核心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看激勵的問題,應該回歸到企業股權本身上來看。
一、讓員工知道公司有變現能力
股權的核心功能是合作。公司在初創階段很難向機構拿錢,一般是合夥人出資,所以在做股權激勵的時候要搞清楚期權釋放的順序:
1、優先引進合夥人層面的股東,一般是採取磨合期設置後直接按種子期估值出資,過了磨合期變更注冊股。
2、經營班子搭建起來後用合夥資源做最短的一期資源使用規劃,開始准備引進資源型股東(能讓你主營業務變現的股東),估值高於鍾子期,規劃好資源使用時間,做第一輪現金流量數據積累。
3、找財務出資人進來拿第一輪正式合作,市場價估值。
二、發育原始股權價值
股權激勵和原始股權分配息息相關,只有當原始股權的價值沒有發育出來後,才好推進股權激勵。所以要看自己公司處在哪個階段,通常情況下分為三個階段:
1、即原始股權分配階段:初創15人以內
2、股權期權激勵階段 20~100人
3、多層級股權架構設計階段 旗下有子公司
除此之外,就是全員持股的策略。弊端在於到期行權工商變更很麻煩,因為一個公司有一定的人員流動性,如果都持股,離職後就會有回購問題。還有一些崗位是無須給股權激勵的,激勵應當對崗不對人。再有就是全員持股會讓股權期權變得沒有激勵價值。
只有這些都做完了再進行股權激勵,員工會知道公司有變現能力,就會有動力去買期權。價格通常是市場價格的3-7折。在員工出資有壓力的時候,公司可以採取延期(分期)支付、薪資抵扣、分紅抵扣等形式來幫助員工解決資源問題。
三、嚴格篩選激勵人員
激勵的核心是以時間和kpi作為行權條件,條件要彈性設計。
對於員工激勵人員的篩選, 一定要滿足以下條件:忠誠度、歷史主營業務貢獻度、掌握的核心資源/技術、對未來主營業務有極大貢獻的、招聘難度大的。不符合這幾個維度的,就不需要激勵,切記千萬不要亂定人選。
四、規范的操作方法
公司在做股權激勵的時候,要按照規范系統的操作方法。一般流程框架如下:
1、主營業務定位,劃出產品矩陣。
2、企業運營系統和業務流程分析,崗位的關鍵性和稀缺性分析。
3、激勵對象篩選。
4、擬定期權池比例(行權價格,行權比例),期權價值評估。
5、股權期權行權機制。
a.行權標的拆分
b.行權方式設計
c.行權條件設計
d.行權封閉期內權益生效屬性
e.行權封閉期後權益
f.違約條款
6、股權回購機制設計(回購觸發條款,回購行權條件)
同時,配套相關認購申請表、激勵員工公示期和簽署股權期權協議,同步准備好財報信息披露制度。特殊約定要同步公司章程。
定崗完後做出權重劃分,如果出現離職,調崗,按崗位權重比例來享受激勵待遇。公司內部的激勵需要流動起來,因為隨著公司發展會出現人員迭代、產品迭代甚至主營業務迭代,不能一次性激勵完,通常在b輪前做2~3輪激勵。
五、儀式感很重要
激勵一定要正式,切忌沒有儀式感的激勵。要讓被激勵的員工拿著股份有責任感,有殊榮感,如果員工拿股權不覺得是一種殊榮,他一定不會珍惜。同時,老闆一定是要真心激勵,不能存在不誠實的激勵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