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糖期貨現狀如何
A. 現在白糖期貨的行期是怎麼樣的
原糖期貨周一連續第五個交易日上漲,收於30年新高,延續10月初以來的上漲。
ICE 3月原糖期貨連續第五天上漲,收高0.12美分,報每磅31.88美分。為近月合約1981年1月末以來最強勁收盤位。
原糖市場自10月初以來累計上漲超過40%,因供應吃緊且巴西和印度出口前景呈現不確定性。
分析師稱,原糖價格在區間高位震盪,因獲利了結進場。
Country Hedging的一位分析師Sterling Smith稱,在市場決定下一輪走勢之前,原糖將進行盤整。
分析師稱,印度食糖行業預計2010/11年食糖出口預計在250-350萬噸左右,並試圖說服政府批准200萬噸的開放許可證。
部分經銷商稱,印度預計將批准逐步增加糖出口量。
倫敦12月白糖收高4.60美元,報每噸780.70美元。
英國貿易公司Czarnikow周一稱,激升的全球糖價將不足以解決全球糖市場基本面不均衡的問題。
Czarnikow在月度報告中稱:"盡管2010/11年產量反彈的預期存在,供需平衡仍緊張,因產量增長一直不足以重建庫存。"
一些交易員稱,原糖期貨中期有上沖35-40美分的潛力;但是也有交易員認為當前高價位現貨買盤不足可能有超買的風險。
B. 白糖期貨價格的影響因素和波動特點
白糖在我國主要作為甜味劑使用,價格的上漲對其消費量沒有明顯抑製作用。在供求之間存在缺口的時候,需求不會減少。而中國每年的白糖的需求一直保持著一種穩步增長態勢,所以白糖的價格更多是受到白糖供應的影響。
白糖價格的季節性波動,主要是由於白糖價格和天氣因素影響具有季節性。每年的夏季飲料和中秋、春節等節假日消費高峰拉動白糖消費,每年的6-8月份夏季含糖飲料的消費高峰也拉動著白糖的消費,在1年中,春節和中秋節是我國白糖消耗最大的節假日,兩個節假1-2個月由於食品行業的大量用糖。下游食糖企業會逐步的采購,從而使糖的消費進入高峰期,這個時期的白糖的銷糖率處在一個穩步走高的過程中,由於這些節假日飲品等含糖消費水平的提高,使得這一季度成為一年中白糖消費高峰期。此外每年的6-7月份多為雨季的多發期,天氣因素的變化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如果白糖產地屢遭暴雨襲擊,那麼將直接導致白糖產量下降。
每年生產期,影響產量的主要由種植面積、單產和天氣,而天氣最有炒作性。此時,白糖期貨價格的波動也最劇烈,資金在這段時間往往利用天氣方面的題材在白糖期貨市場上發動閃電戰,在短短的一兩周內白糖期貨可能出現幾百點到一千多點的行情,基差每噸可高達上千元左右,當然這種基差無法長期維持市場,白糖期貨容易在此時形成年內的頂部。天氣題材一般可以影響到4月份,4月之後天氣已無懸念,產量基本明朗。而第一個銷售高峰也已結束,對於全年的供求情況基調基本確定。
我國白糖價格波動特點
生產的波動是白糖市場波動的根本原因,產銷不穩定是造成價格波動的主要因素。90年代以來我國白糖市場的波動具有四大特徵:
1.波動頻率較高。波動基本上都是連續發生。
2.波動周期相對穩定。每次波動過程大致持續為2-3年時間,這與甘蔗生產一年種植、三年收獲的特點基本吻合。
3.波動幅度較大。有四次年度間波動幅度超過50%,其中2000年最高價格是最低價格的倍之多。
4.強相關性。波動反映了市場價格與白糖產量和糖料產量三個方面的強相關性,總體表現為價格與白糖及糖料產量互為反向漲跌,並呈規律性分布。
C. 白糖期貨連續出現暴跌的原因是什麼不是說天氣乾旱影響產量嗎
主要是外盤的影響,美糖從2月初開始下跌,目前下跌了25%左右,從全世界的白糖供需來說,糖產量是過剩的。
我國的白糖主要是自己供給的,外盤暴跌的情況下,國內外糖的價格在逐漸縮小,市場上已經出現了進口糖的預期,這種預期實際上比乾旱的影響來得要強,畢竟乾旱影響的是明年的白糖產量,今年的白糖榨季已經進入尾聲,產量基本確定,而進口白糖的預期卻很有可能在今年得到驗證。
不過我還是認為,這種現象是短暫的,基本面上來說糖今年的走勢是看多。如果糖進口真的成為現實,那麼對國際市場也是一個強有力的提振,以中國的發展速度來看,進口糖也是遲早的事
D. 期貨白糖為什麼一直在跌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今年國際糖的主產區產量大增。
預計07年度有500萬噸左右的供給過剩,這一點嚴重打壓了糖價。
E. 白糖期貨走勢圖
你好,白糖期貨走勢:最近白糖的價格在一路攀升,利潤空間比較大
期貨,與現貨完全不同,現貨是實實在在可以交易的貨(商品),期貨主要不是貨,而是以某種大眾產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為標的標准化可交易合約。因此,這個標的物可以是某種商品(例如黃金、原油、農產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
交收期貨的日子可以是一星期之後,一個月之後,三個月之後,甚至一年之後。
買賣期貨的合同或協議叫做期貨合約。買賣期貨的場所叫做期貨市場。投資者可以對期貨進行投資或投機。
拓展資料:一:期貨的發展歷程
1.期貨市場首先在歐洲萌芽。早在古希臘和羅馬,就有中央交易場所、大宗易貨交易和具有期貨交易性質的交易活動。最初的期貨交易是由現貨遠期交易發展而來的。第一個現代期貨交易所於1848年在芝加哥成立,研究所於1865年建立標准合約模式。20世紀90年代,中國現代期貨交易所應運而生。中國有四個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市期貨的價格變化對國內外相關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在最初的即期遠期交易中,雙方口頭承諾在一定時間交付一定數量的貨物。後來,隨著交易范圍的擴大,口頭承諾逐漸被銷售合同所取代。這種合同行為越來越復雜,需要中介擔保來監督買賣雙方按時交貨和付款。於是,1571年在倫敦開設的世界上第一個商品遠期合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出現了。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改善運輸和倉儲條件,為會員提供信息,1848年82位商人發起並組織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 1851 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推出遠期合約; 1865年,芝加哥穀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種名為「期貨合約」的標准化協議,以取代原來的遠期合約。這種標准化的合約允許合約易手,並逐步完善保證金制度。因此,形成了專門從事標准化合約交易的期貨市場,期貨成為投資者的投資理財工具。 1882年,交易所允許通過套期保值免除履約責任,增加了期貨交易的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