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如何通過股權控制
㈠ 任正非如何控制公司股權
1 首先,任正非華為的創始人,是華為公司的精神領袖,在華為是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的,足以支撐其掌控華為。 2 盡管任正非只有不到2%的股份,但任正非確實個人持股中最高的,除了任正非之外,華為沒有第二人還擁有如此高的持股。而且98%以上的其餘股份為工會股,也不是掌握在單個員工手裡,而是工會代表手裡,而工會代表是需要選舉的,總體上還是可控的。 3 重要的是,全華為只有任正非一人擁有否決權,也就是說任何事項或者決定,任正非是有權利否決的,這實際上是很大的權利。盡管任正非曾在采訪中透露,近些年他自己從未使用過否決權,但並不代表其在必要的時候不會使用,也不代表將來。 4 任正非是華為對外的一面旗幟,是鮮明的品牌形象。可以說任正非是華為的窗口,是華為的形象,外界對華為的認知,很多來自任正非的講話,甚至來自對任正非本人的認知。 5 當然,對於企業來說,想要基業長青,接班人的培養和過度是非常重要的,這點對於華為和任正非來說也是,如何能夠保證在接班人手中華為依然強大,是華為和任正非都需要考慮的問題。但華為的接班人會不會是任正非的女兒或者兒子,還是其他人選,目前我們還不得而知。 任正非只有不到2%的股份,98%以上的其餘股份為工會股。但實際上,任正非是華為的實際控制人。
㈡ 天創干貨:設計得好,哪怕持股1%也能掌握公司控制權
一般來說,股權比例意味著控制權、決策權,很多人褲碰說持股67%有絕對控制權,可隨著投資人引進、股權激勵等,創始人#股權比例#被稀釋,這種情況下,如何保住公司控制權呢?低股權比例不等於完全失去公司控制權,其實通過一定的股權結構和治理機制設置,是完全可以實現低股權比例強控制權。
簽署一致行動協議
如果創始人的持股比例不高,可以和其他股東一起簽一致行動協議。
在公司決策或投票時,可以保證其他股東始終與這個低股權比例的股東保持一致意見,從而達到控制公司。
委託投票權
委託投票模式的設立目的是讓無法出席股東大會進行投票的股東可以委託代理人出席股東大會,由代理人向公司提交股東授權委託書,並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表決權。但股東委託投票制本質上是針對小股東專門設計的一條制度,也是一項非常有效的外部治理制度。
通過委託投票,可以將小股東的投票權集中起來,增加小股東的股權比例,從而有效地影響公司決策。
上市公司比較常採用委託投票的方法,以增加某個股東的投票權。比如在萬科之爭的後期,恆大把自己股票的投票權委託給深圳地鐵行使,深圳地鐵能控制的投票權超過了寶能。
一票否決權
賦予創始股東表決事項的否決權。不管創始股東的股權比例是多少,只要其反對,股東會的表決就不能通過,以此實現對公司的控制。
有限合夥企業模式
有限合夥企業分為LP和GP,這兩種合夥人模式的特點決定了GP即使擁有非常少的股權,即低股權比例也可以完全控制公司,有些GP的比例設置為1%,甚至更低,這也是目前市場主流的模式。
配純橋有限合夥企業基本架構
在這種架構中,股東並不直接持有核心公司股權,而是通過有限合夥企業的形式,間接持股核心公司。
這個架構的搭建過程為:1.創始人(實際控制人)設立一人有限公司;2.一人有限公司作為普通合夥人(GP),高管和資方作為有限合夥人(LP),共同設立有限合夥企業;3.有限合夥企業持股核心公司
二元股權結構
採用「二元股權結構」,即將股權比例與表決權比例或分紅權比例做不等比例的安排,進行分離設計。也就是常說的同股不同權。
如持股比例為10%,但表決權比例為30%,分紅權為5%。
工會持股模式
這種主要用於技培猛術類型的公司,特別是需要腦力技術的公司,在做股權激勵的時候,把員工放在工會里,而工會由創始人控制,從而控制業務公司。
這種模式典型的成功案例是華為,華為好幾萬員工都在工會里,但是工會是由任正非控制的,進而任正非完全控制華為。
AB股模式
AB股模式是將股權分為兩種類型,引進投資人的股權是A類型的,創始人擁有的是B類型的股權,而在決策權(投票權)上B類型股權=NA類型的股權,通常N是10的倍數,這種AB股權模式可以使得低股權比例也能控制公司,比較典型的案例是京東股權模式。
目前對於有限公司AB股權模式是沒有限制的。
多層企業架構模式
多層公司架構的模式就是在原本開展業務的公司上再成立一家公司,最上層的公司的大股東擔任業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這樣實際經營業務的公司的股東為法人獨資的公司,可以避免因自然人股東較多而產生股權糾紛,進而影響業務公司的發展。
通過多層公司架構模式,自然人股東之間的糾紛可以在與業務公司無關的上層公司解決,防止公司陷入僵局。
關建資源控制
在企業的資源要素中有一些是關鍵資源,是戰略的勝負手。比如:技術、知識產權、人力資本、客戶、供應鏈體系,掌握公司的重要資源的主要渠道,或者擔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執行董事等,即使低比例股權,也能一定程度上控制公司。
很多企業家沒有抓緊控制權,導致自己打下的江山被他人所奪,事實上,公司控制權的門道很多,股權並不總是等於控制權,不要以為持股51%甚至67%就高枕無憂了。
實操中,需要結合公司自身所處的行業、競爭市場、資源需求、人才配置等因素充分考慮,對股權結構分配和公司治理機制模式做好選擇。
㈢ 任正非持股華為公司不到1%的股份卻能掌控全公司,其他人的企業為什麼不能呢
這是他公司的制度決定的,規定股票只是用來分紅,和決策無關。其實不只是他,馬雲的公司也是這樣,馬雲的股份只有百分之幾,但也是實際控制者。
㈣ 任正非只有區區1%的股份,為何能控制龐大的華為帝國
看過任正非采訪視頻,任正非說:我在華為的股份只有百分之一點幾,是占華為股份最多的,其他的股份都是員工的,沒有一分錢外邊的股份。這不是跟任正非的原話一字不差的,但意思沒有出入。在另一段視頻中,任正非還說,就這一點幾的股份還算讓出一部分給員工。從這兩段視頻中可以看得出來,任正非所佔的股份可能比其他人多出不少,盡管只有一點幾,所以,任正非還是華為的大股東,有絕對的控制權。
任正非就是認准了這一點,所以即便他只有1%的股份,但是他能源源不斷的給員工帶來錢,所以員工也不會說讓任正非下台,任正非下台了,誰給他們錢呢?
㈤ 華為股權結構
1.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由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 2.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由兩個股東組成:任正非占股比例為1.01%,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占股權比例為98.99%。
拓展資料:
一、華為公司董事會決定,將華為新技術公司工會持有的11.85%的股權並入到華為公司工會,任正非獨立股東的地位第一次得到確認。華為公司將任正非所持的3500萬元股份單獨剝離,並在工商局注冊登記,他單獨持有1.1%的股份,其餘股份全部由華為公司工會持有。這種由任正非與華為公司工會並立的結構一直延續至今天。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股東再變更為華為控股和任正非,任正非持股1%。此後至今,歷次增資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為控股、華為工會、任正非繁復的股權關系比例小有調整,但框架未再有大的變更。
二華為全員持股中還有個特殊性,就是華為員工的資金來源為商業銀行貸款。商業銀行之所有願意給華為員工貸款,無疑是看中了華為企業的優良商業信用,並對其遠期發展的看好;也是一種尋求給華為企業長期合作的方式。而這,只有一個基本核心,就是華為企業本身的對商業資本的吸引力。
三、市面上絕大多數企業在做股權激勵時,一般都是從虛擬股在職分紅開始入手,讓員工一開始不用掏大量的資金進來就可以通過自己對公司的貢獻來分取相應的股份分紅,經過一定周期讓員工看到對公司的發展,並且自身也已經分取到公司發展帶來的好處,公司再逐步進行有考核的135漸進式注冊股激勵,當然注冊股激勵就需要真金白銀的掏錢才能享有了。一般來自於員工的自籌資金,特別是對於初創業企業,本身貸款融資困難,而企業員工待遇也較低,自籌資金非常困難。通過貸款方式籌資來完成出資,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過,在某些鼓勵創業的地方,開發區政府會出台政策鼓勵地方商業銀行給科技型企業員工,提供持股的低息或者無息貸款。
㈥ 華為17級股份怎麼分配的
華為17級股份是這樣分配的:在任正非創立華為初期,便設計了員工持股制度,通過利益分享團結員工。根據華為最新公布的股權結構,任正非所持有的的華為股份僅有1.01%,他把剩下的股權分給了全球15萬員工中的近10萬員工。約三分之二的員工持有股權。雖然任正非只持有華為股權的1.01%,但是在公司章程上卻約定了他有公司整個董事會的選舉一排否定權,華為通過股東會的控制,控制著整個公司的經營管理班底,華為員工鎖持有的股權稱之為虛擬受股權,他們股權只有分工權和增持權,沒有表決權,議股權,轉讓權。有一天員工離開公司股權自動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