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爭奪股價怎麼一直跌
Ⅰ 大股東增持為什麼股價還在跌
股東增持對於短期股價的漲跌沒有明顯的影響,大股東也不是股神。長期來看或許能夠提振股價,但還是得根據股東增持的具體情況來判斷:1、是否是大額度的增持(金額越大越好,佔比越大越好);2、增持的股價上下限是多少(看看離現在的股價距離如何);3、實際行動情況(有些股東只會嘴上說增持,但是一直不動,只是為了忽悠散戶進去);4、增持的目的是什麼(注銷好於股權激勵);5、增持的人員(控股股東、高管的大額增持優於個人股東的增持)。
同時要注意到,股價的漲跌是由很多方面綜合影響的最終結果,且不可拿著一個指標一條道走到黑。
以上,望採納,祝股市長紅!
Ⅱ 兩大股東爭奪控股權對股票價格有什麼影響
會在二級市場上收集籌碼 股價穩中有升
Ⅲ 股權轉讓前股價為何大跌不漲
公司大部分股東轉讓自己的股權說明對公司前景不看好,就會導致股價下跌。
具體到公司股價層面,公司估值越高,凈資產狀況越好,那麼公卜沖司每股單價就會越高。
股權轉讓行為本質上對公司股價並沒有太大影響,當然如果公司大部分股東選擇拋售公司股票或者轉讓自己股權,說明譽納對於公司未來發展前景不看型虛殲好,那麼可能會引起公司股價降低的風險。
Ⅳ 江西銅業股權證行權期正股價為什麼會下跌
行權得到的正股成本按權證收盤價只要15.33+2.776*4,也就是26.434元,跟正股形成巨大的差價,權證持有人行權後都會落袋為安拋售,而且行權新增股份4億多股大於目前的流通份額,所以形成巨大壓力導致股價下跌了,今天這個走勢算很強的了.今天即使跌停,行權人也有獲利也會拋出的.
Ⅳ 為什麼大股東股權質押後股價會暴跌
所謂股權質押,是權利質押的一種,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缺錢時,可以將自己的股票在一定期限內質押給金融機構,如銀行,證券,信託等等,從而獲得貸款,以緩解短氣,流動資金不足所帶來的壓力,這是大股東常用的一種融資手段。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大股東所持的股票,價值是會打折的。其次,金融機構為了防止股價下跌,對自己的利益造成損失,都會設置預警線和平倉線。這也是無形中家中了。這只大股東所持的股票的風險。如果股票接連下跌的話,那麼大股東。可能就會觸及預警價格。然後可能會賤賣或者進行停牌兒阻止股價下跌。這都會給散戶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
Ⅵ 為什麼股權激勵前股票會下跌
股權激勵前股票價格下跌並不是一件壞事,至於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股權激勵的價格是按照股權激勵方案實施前一個交易日、股權激勵草案公布前30個交易日、60個交易日的平均價格來定股權激勵的價格的,這時候股權激勵價格越高對於被獎勵股權的公司高管來說潛在利益就越小,這就喪失了股權激勵方案本來存在的意義,公司很多時候都不希望實施股權激勵的時候價格過高的。
綜合以上種種,股權激勵前股票價格會降低,主要是因為有著公司和股民的合力,如果不是這兩者在其中周旋,這種底子比較好公司的股票價格也不會下跌。
Ⅶ 為什麼股權激勵後股價一直跌
現在的股權激勵本質就是變相向管理層低價甚至免費配發股票,然後管理層拿到獎勵的股票,立馬就去2級市場減持。能漲才叫奇怪呢。
Ⅷ 中國解決股權分制問題為什麼回引起股票指數的下跌(有追加.謝謝!)
中國證券市場的股權結構極為復雜,同一上市公司的股份在不同市場上市,就有A股、B股、H股;非流通股比重相差懸殊,從零到佔85%,各種分布都有;同為非流通股,有一手的發起人股,也有協議轉讓來的或拍賣來的非流通股,大家的原始成本相差懸殊;不同時期的上市公司發行市盈率和包裝程度也不盡相同,等等。這就告訴我們用統一的包羅萬象的方案去處理所有問題必然顧此失彼,所有矛盾都集中到決策者。
本來就是要一家一戶解決的問題,卻集零為整,測算需要多少資金來接盤,多少部門得改變政策加以配合,其結果就是沒哪個領導敢拍板。因此,由非流通股大股東聘請中介機構制定全流通方案,在股東大會上不僅要求全體股東2/3投贊成票,而且流通股分類計票贊成票應達到50%以上。加上後一條的理由是,在確定兩類股東利益劃分的問題上,不能由大股東單方面決定。體現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和證券市場整體利益的原則。有了這一條,非流通股大股東在制定全流通改制方案時就不能不顧及流通股股東的利益,雙方才有討價還價的基礎。
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證券監管部門,其責任是制定游戲規則並保證游戲能在公平的環境中進行。證監會作為全民的證監會,對所有投資者一視同仁。它從中國證券市場長治久安的高度提出規范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制定規則,保證規范的過程得以公開、公平、公正地進行。至於規范過程中不同類別股東之間利益如何劃分,不是也不應當是證監會的職責。
全流通的目標和原則
按照公司法和證券法的要求,規范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使全部股份都具有可流通性。股權統一了,市價成為衡量大股東資產數量的標准,控股股東與公眾投資者的利益一致了,市場約束也就自然形成。
這項改革之所以很難就是因為涉及不同利益集團間利益的界定和劃分。每個集團都希望在改革中能獲益,至少不受損,要使改革成功,首先要弄清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兩大利益集團各自的利益邊界。
非流通股的主體是發起人股,通過發行、配股和增發,其凈資產成幾倍、甚至十倍增長,是舊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有的學者認為高溢價發行是國際慣例,不構成補償的理由。問題在於我國股市中存在的是大大高於國際水平的、普遍的、長期的高溢價,它不是市場竟價形成的,而是制度缺陷,人為扭曲供求關系和價格體系所形成的。
考慮到在相當長時間里,政府在股市中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讓股市為國企解困服務,把大批不具備上市條件的國企包裝上市,推銷給公眾投資者,即使從上述既得利益中拿出一部分補償公眾投資者,也不為過。2001年證監會規劃委徵集的4000份方案在補償性原則上是一致的,反映了社會各界的呼聲。
對非流通股大股東、特別是直接包裝上市公司的地方政府來說,他們深知在這場游戲中獲利何其豐厚,但苦於流轉不夠順暢。他們並不指望手中的股票能賣到二級市場價,賣到凈資產值已經相當不錯了。所以協議轉讓中成交價總是在凈資產值附近。
流通股股東的訴求只有一個,就是使自己的股票成為含權股。無論你是凈值配售,還是單方面送股或其他,總之要使流通股的市盈率和市凈率降下來,使其相對投資價值提高。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改制使滬深兩市的市盈率下降1/3,與國際股市的市盈率基本接軌,就有可能在保持股市穩中向上的情況下平穩轉軌。在非流通股獲得可流通權的同時,使流通股獲得一定的補償是必不可少的。這實際上是利益平衡的原則。給流通股股東一定程度上的否決權,也正是為了形成利益平衡的機制。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簡政放權、政策優惠。改革初期為了解決農民溫飽問題,我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把生產決策權和收入分配權還給農民。為了吸收外資,我們下放審批權,實行兩免三減。為了解決四大國有銀行壞賬,國家出面增資,剝離不良資產。所有這些都暗含了國民收入再分配。
首先,在改制的審批程序上要簡政放權。目前上市公司中屬國資委189家大企業。但是涉及上市公司國有股轉讓都必須報國資委批。本來這些企業就是地方政府辦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的就是財政分灶吃飯、誰投資誰受益。十六大以來逐步建立了國資三級管理的體制。地方政府能轉讓企業集團股權,卻不能轉讓集團下屬上市公司股權,邏輯上不通。如果涉及國企的每一個改制方案都必須拿到中央國資委來批,這不符合分散風險、提高效率的原則。建議國資委簡政放權,中央企業所屬上市公司股權轉讓中央國資委批,地方企業則由地方國資委批。
第二,在全流通改制問題上,決策者要著眼全局和長遠,算大賬不算小賬。非流通股按凈值不過1萬億,其中國企也就7000億,同未上市資產比只是個零頭。全流通改制只是要使所有股份具有可流通性,並不意味著非流通股大比例地賣出。在改制過程中,即使付出一兩千億代價,與中國證券市場長治久安的戰略目標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一旦歷史遺留問題解決,中國股市將進入良性循環,迎來長期大牛市。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市場規模將以大大超過以往的速度擴張。更多的大型國企通過中國股市融資和改制將成為可能。與此相比,花上千把億又算得了什麼呢?何況這種讓利一半左右還是讓給國企(一半流通市值屬於國企、銀行和機構資金)。因此,不要怕向二級市場讓利。
目前的股市還很不規范,同時,在解決股權分制後,券商賣掉重倉股,所需要的資金應該比以前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