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慘的基金是哪個
1. 2015年跌得最多的是哪只基金
2015年基金最慘的莫過於分級基金B了,以高鐵B最突出去年以來下折了兩次,投資者慘不忍睹,新手建議不要觸碰此類基金,以免虧損。
2015年基金跟隨股票大跌,但也有抗跌的,以2015年上半年為例,部分抗跌基金為:
成長主題基金
入圍公司:興全中郵
近期股指下跌,導致前期獲利頗豐的成長主題基金們首當其沖跌得最慘,而為數不多的能夠頂住壓力的成長股基們則尤為可貴。
去年年中開始,創業板低迷,大盤股瘋長,興全輕資產因重倉創業板成長股,業績隨之一落千丈,陳揚帆也在年初毅然離職選擇奔「私」。不過,最新接手該基金的謝治宇今年並沒有讓這只基金繼續消沉,不急不躁地緊跟著市場的步伐,今年以來該基金的收益已經達到93.09%,跑贏同期股票型基金90.23%的平均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該基金在6月15日,上證指數大幅跳水2%、主動管理型股基平均跌幅達到2.55%之際,收益跌幅為0.59%,成為當日收益在90%以上績優股基中回撤最小的基金之一。6月16日,大盤再度大跌3.47%,該基金又一次抗住了壓力,當日收益下跌了1.43%,小於同類股基平均3.97%的業績跌幅。或許是有了去年的前車之鑒,興全輕資產今年表現得並不冒進,較好地注意了止損。
與興全輕資產類似,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在5.28股指大跌6.5%時,該基金跌幅為3.03%,小於同期股票型基金高達5.32%的平均跌幅。此外,6月16日,該基金當日收益跌幅也僅1.92%。
醫葯主題基金
入圍公司:華潤元大富國
在二級市場中,醫葯行業被視為股指震盪時防禦能力較強的板塊之一,近年來各大基金公司也開始發行細分的醫葯主題基金。那麼,在近幾次牛市震盪市中,哪家基金公司的醫葯主題基金最抗跌、最防水,恐怕也是基民們最關心的問題。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收益已經達到117.24%的華潤元大醫療,不僅業績優異,近期股指大跌中,也為基民們守住了收益。數據顯示,其分別在5月28日、6月15日和6月16日的收益分別小幅下跌了4.45%、0.71%和2.53%,是績優的醫葯股基中跌幅最小的一隻。
除了華潤元大醫療股基外,戴益強管理的富國醫療保健股基,不僅業績優回撤率也很小。5月28日,該基金收益跌幅為4.76%,小於同類股基5.32%的跌幅,6月16日,該基金3.54%的跌幅同樣小於同類股基3.79%的收益跌幅。今年以來,富國醫療保健行業的收益達到123%。
此外,范紅兵和王智慧兩位基金經理管理的華寶興業醫葯生物股基,在收益超過90.23%的績優股基中,同樣具備抗跌特質。數據顯示,6月16日,華寶興業醫葯股基當日跌幅為3.34%,在5月28日大跌期間也低於股基跌幅平均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嘉實醫療保健、添富醫葯、易方達醫葯行業股基也分別在上述3日股指巨震時表現可嘉,當日收益跌幅小於同類股基平均收益跌幅,3隻產品的業績今年以來也分別高達98.34%、94.83%和103.8%。
2. 中概股雪崩,史上最大的單日虧損
過去一周,雖然A股的抱團股在暴跌之後開始有止跌企穩反彈的跡象,然而大洋彼岸的中概股卻遭到了血洗。
根據一些媒體統計,美股市值前20的中概股在過去一周累計蒸發了1873億美元,折算成人民幣都1.2萬億元。
單純看數據我們可能還沒有直觀的感受。
比如騰訊音樂的走勢。
網路的走勢。
愛奇藝的走勢。
從上圖可以看到,這些熱門中概股上周的走勢普遍特點就是,前期一直漲,但連著3天暴跌,有的甚至3天直接腰斬跌了一半。
大家可能會有一個感受,就是這些中概股的走勢,跟A股抱團股春節前後的走勢很相似。
春節前一直漲,春節後就連續暴跌大半個月。
區別是A股因為有10%的漲跌幅限制,所以是大半個月持續下跌,普遍跌了超過30%,也有跌了一半的極端走勢。
而美股因為沒有漲跌幅限制,所以碰到這種崩盤式走法,直接3天就跌去一半,是一步到位。
我之前在分析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以及A股抱團股下跌的時候,曾經跟大家分析過這樣一種可能性。
那就是,這是雙方這種金融戰攻勢所造成的結果。
也就是A股抱團股如此極端下跌,是美國這些外資,勾連場內一些內資,來對我們金融市場進行攻擊。
這本來也只是某種可能性的猜測,並不一定如此。。
不過在A股抱團股崩盤式走完後沒多久,大洋彼岸的美股里的中概股也出現這樣的極端崩盤式走法,那這還是巧合嗎?
雖然媒體今天報道披露,本次中概股雪崩走勢里,損失最大的是一個韓國人管理的基金。
但這只是公開數據披露的明面上的損失里能找到的最大單一實體,究竟誰才是本次中概股雪崩的砸盤元兇,目前還不得而知。
不過,雖然不知道具體誰是資金面的砸盤元兇,但毫無疑問美國才是主導這次中概股雪崩的真正兇手,因為導致這一波中概股大幅度下跌的,就是美國近期出台的一個法案。
3月24日美國SEC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最終修正案。
而就是在這一天,騰訊音樂大跌27%、唯品會跌21%,愛奇藝跌20%,小鵬 汽車 跌15%,理想 汽車 跌13%,迅雷跌12%……
也是從這一天開始,中概股開啟連續3天大跌的走勢。
所以,我們即使先不考慮是誰在集中砸盤的情況下,基本也可以推導出一個明面上合理的一個脈絡。
美國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引發中概股拋售潮,導致市場資金出現集中踩踏。
在踩踏過程中,一些基金出現高杠桿運行的風險放大現象,進一步加劇踩踏。
最終一位韓國人管理的明星基金在周五齣現爆倉,導致市場出現天量砸盤,創下罕見的成交量,進而讓中概股里出現一批短短3天就跌去一半的走勢。
並且再這位韓國人管理的基金爆倉後,中概股在上周五才出現探底回升的走勢,出現一波反彈。
在不做進一步猜測的情況下,基本上這就是整個事情的明面脈絡。
即使是公開的事情,毫無疑問美國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是這場中概股暴跌的元兇。
那麼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
在去年瑞幸咖啡財務造假的事情轟動美國資本市場後,當時特朗普政府是迅速提出《外國公司問責法案》。
去年5月份,美國參議院是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並且特朗普是在去年12月18日簽署了該法案。
之後,《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最終修正案在今年3月24日才被美國SEC正式通過。
所以這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仍然是特朗普遺留下來的中美關系的負面資產之一,就是奔著破壞關系來的。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之所以威力這么大,因為裡面內容規定,若美國PCAOB(美國會計監督委員會)連續3年無法對在美上市外國公司進行審計核查,公司也無法證明其不受外國政府控制,可能被要求退市。
這個法案的懲罰力度,就是可以按照其認定的標准,讓特定企業強制從美股市場里退市。
可能有的人認為,既然要在美股上市,那麼接受美國會計監督委員會審計也很正常吧,特別是瑞幸咖啡造假的事情出來後,這樣的聲音也挺多的。
然而問題在於,不同國家的公司,要接受哪家會計公司審計本來應該是企業自身的自由,美國現在要求在美國上市的公司都要接受美國會計監督委員會的審計,本就是比較霸道的事情。
而且最關鍵,這跟我國的法律是有沖突的,涉及到執法權的問題。
此外,最關鍵是在去年7月13日,特朗普政府計劃單方面終止我們和PCAOB簽署的執法合作備忘錄,這意味著進一步打擊美國信披規定下的中概股。
除此之外,這份法案最險惡的地方,就是要求在美股上市的企業證明其不受外國政府控制,並且這也給美國這種「主觀認定」的空間,也就是美國可以單方面認定某個企業是外國政府控制的,就不允許其在美股上市。這給了美國很大這種主觀惡意發揮的空間。
所以這個法案首先最直接打擊的就是在美股上市的國企,而對其他中概股的影響本來照理說應該也沒那麼大。
然而,從過去幾天中概股的崩盤走勢看,市場的解讀似乎要顯得更加悲觀。
市場這種崩盤式走法,完全就是把這些中概股都當作潛在退市對象,才會走得如此極端。
雖然明面上消息沒有表明,中概股可能出現大面積退市的現象。
然而,場內大資金總是先知先覺的,總有一些「聰明資金」是消息比較靈通的。
所以當前中概股這種崩盤式走法,確實已經是某種「金融戰」的表現形式結果。
(2)進一步猜測
我們再來做進一步的猜測。
如果我們把當前中概股的崩盤式走法,只是市場資金自發因為《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這個利空而出現的踩踏式崩盤下跌。
但這樣一種說法,解釋不了幾個疑點。
1、《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是去年5月份就提出的,並且再去年12月就被特朗普簽署的,其內容早就被人們廣泛所知。照理說,這樣一個大家早有預期的事情,應該產生不了這么大的效果。
去年12月份《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被特朗普簽署的時候,也沒看到有中概股出現這樣崩盤式下跌,反而出現大幅度上漲。
2、基金踩踏,出現多殺多走勢,只能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也就是只有股價連續大幅度下跌後,才會出現基金爆倉而出現踩踏式崩盤。這屬於火上澆油,但不能把股價一開始大跌的原因,歸結於基金踩踏,或者場內大戶爆倉。
3、找不到最早集中砸盤的神秘資金元兇。
按照美股以往經常出現的一些操作套路來說,通常都是場內資金會利用一些消息面的信息,來對股市做人為操控,屬於資金和消息面的配合。
所以,中概股這次慘遭血洗,除了消息面上的誘因之外,也必然是有場內大資金集中砸盤,才能出現這樣極端走勢的結果。
那麼究竟是誰砸盤呢?
(3)誰在砸盤
下面這個報道,有提到一些關於誰在砸盤的信息。
這篇報道引用彭博和金融時報的一些報道稱,在周五美股開盤之前,市場就有傳言稱一股龐大的拋售資金集中攻擊美國的中概股,這些神秘拋售的資金總額高達190億美元,上千億人民幣。
其中僅僅高盛一家,就賣了105億美元。
當然,不能這樣就說是高盛在砸盤,因為高盛只是作為一個通道,據說是因為周三和周四兩天中概股普遍跌了30%後,有大量這種基金出現大面積爆倉,需要被強平,所以周五中概股才創下一個成交天量。
也就是被強平的這些基金,很多是通過高盛來進行拋售的。
然而問題在於,這篇報道也只是說明周五這種成交天量的來源,但並沒有說明周三和周四這波下跌開始之始,究竟誰是最早在集中砸盤的,這個我是沒有看到有相關報道。
但不管是誰在砸盤,既然是在美國市場,那肯定是美國大資本是最早集中砸盤的,這個想都不用想。
A股的抱團股崩盤式下跌,因為外資還能勾連一些內資,有這些金融木馬當掩護,所以一說起外資在砸盤抱團股,還比較有爭議,很多人不信。
但在美股市場里,中概股這樣崩盤式下跌,砸盤的肯定是美國大資本,這個是毫無疑問的。
在這次暴跌之前,中概股在過去一年裡,普遍都出現大幅度上漲,有的甚至漲了好幾倍,本來就有龐大的獲利籌碼,所以一些大資本砸盤起來,絲毫不手軟。
這種惡意大幅度拉漲形成泡沫化資產,然後藉助利空消息來集中砸盤收割韭菜。
這樣的收割手法,其實跟A股里的抱團股是一模一樣的。
(3)受害者
本次中概股遭血洗,最大的受害者自然是上市公司自己還有一直持有的股東和投資者們。
本文開頭所列舉的,市值最大的前20家中概股,過去一周就蒸發了1.2萬億元的財富,這其中包括上市公司自己,還有上市公司的股東們。
在暴跌前把股票賣掉,或者暴跌第一天就參與集中砸盤的資金,才能把過去這一年暴漲的利潤給賺走。
大大小小的受害者很多,不過今天被媒體廣為報道的時一名韓國人。
這名韓國人叫做Bill Hwang,他也是一名比較有名的基金經理,他以前是老虎證券的亞洲基金創始人。
2010年,Bill Hwang就曾經因為涉嫌內幕交易,被禁止在港股交易。
後來Bill Hwang就在2012年轉戰美股,並以2億美元的自有資金創立自己的基金,隨後只用了8年的時間,Bill Hwang就將其規模擴大到了150億美元。
Bill Hwang是一個激進的杠桿愛好者,一般都是用五倍杠桿在常態化操作,也就是他管理的150億美元的基金,影響著750億美元的市場資金,已經算是體量比較大的一家基金。
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
Bill Hwang靠杠桿積累了大量財富後,卻也因為杠桿而一夜爆倉,血本無歸。
本來Bill Hwang在這次中概股暴跌之前,今年因為高杠桿運作,已經有了200%的收益率。
但他並沒有選擇落袋為安來獲利了結,而是選擇繼續高杠桿運行。
然而他重倉的股包括網路、唯品會、騰訊音樂,都是本次暴跌的個股。
除此之外,他還重倉ViacomCBS與Discovery,這兩只非中概股。
而由於Bill Hwang爆倉,ViacomCBS與Discovery這兩只非中概股的純美股,也在最近這3天出現跟中概股一致的暴跌走勢。
Bill Hwang也因為150億美元的資金被一夜強平爆倉,被人們稱為史上單一個體單日虧損最多的人。
不過嚴格來說,他並不是一天虧了150億美元,是3天虧了150億美元,當然,這也是相當多了。
然而,今天報道Bill Hwang的很多外媒,我覺得有點問題。
那就是他們居然把本次中概股砸盤的元兇,把這個黑鍋扣在了Bill Hwang身上。
我覺得這是比較滑稽的甩鍋。
你們見過哪個收割韭菜的大資金,砸盤把自己給砸死的?
Bill Hwang是屬於被收割掉的超級大韭菜,屬於被砸死的對象。
至於誰砸死他的,其實才是真正導致這波中概股暴跌的元兇。
回到本文開頭的結論,雖然我們基於信息的不對等,沒辦法知道在3月24日集中砸盤的這個華爾街大資金究竟都有誰。
但毫無疑問,主導推動《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出來的美國政府才是真正血洗中概股的幕後元兇。
而且發生在美股市場上的事情,多多少少基本都會扯到那些華爾街大資本身上,隨便砸個石頭下去,沒有一個資本的屁股是干凈的。
這就是美國有組織、有預謀、有目標的一次針對中概股的血洗劫掠行為,將其引申出來,我們春節後的A股抱團股閃崩走勢,這些華爾街之狼的嫌疑毫無疑問就更大了。
如果我們把視野和格局再放到更高的位置,從當前中美兩國的博弈里去分析的話,就會發現,過去一周針對中概股的血洗,實際上只是中美兩國過去一周激烈博弈交鋒中的一環。
也是我們上周五在阿拉斯加跟美國攤牌式會談之後,雙方更加激烈針鋒相對的其中一個戰場。
所以我是一直說,在當前這個多事之秋,我們一定不要貿然去在雙方激烈交鋒的戰場上隨便晃悠,不然是很容易變成炮灰的。
美股的這些中概股,其實是有很多國內的散戶購買,並且有一些這種追蹤美股的國內基金也是因此損失慘重。
這都是這場宏觀戰場上,被當成炮灰給收割走的。
所以為了我們自己的財富安全,為我們自己的錢包負責,我還是建議大家近期做這種投資決策的時候,還是能夠把風險意識放在第一位,謹言慎行、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
這樣才能避免自己成為炮灰,才有機會成為守株待兔的獵手。
本文來源於「大白話時事」。
作者:星話大白。
我每天都會寫分析文章,歡迎關注!
3. 東方紅睿璽怎麼跌這么慘
1.東方紅睿璽A基金(代碼501049)公布最新凈值,數據顯示,東方紅睿璽A凈值下跌1.09%。本基金單位凈值為1.239元,累計凈值為1.739元。 東方紅睿璽A基金近一周下跌0.54%,近一個月上漲6.75%,近一年上漲52.76%,基金成立以來累計上漲74.01%。 東方紅睿璽A基金成立於2017-11-15,業績比較基準為20.0%×中債-總指數+60.0%×滬深300指數+20.0%×恆生指數。 該基金基金經理為王延飛。 2020年三季報該基金實現收益45950.92萬元,報告期凈值增長率為16.92%,報告期末基金份額總額為197862.93萬份。
2.東方紅睿璽三年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簡稱:東方紅睿璽三年定開混合,代碼501049)09月24日凈值下跌2.13%,引起投資者關注。當前基金單位凈值為1.5779元,累計凈值為1.5779元。 東方紅睿璽三年定開混合基金成立以來收益57.79%,今年以來收益26.74%,近一月收益-3.97%,近一年收益47.47%,近三年收益。 本基金成立以來分紅0次,累計分紅金額0億元。
3.目前該基金不開放申購。 基金經理為王延飛,自2017年11月15日管理該基金,任職期內收益57.79%。 最新基金定期報告顯示,該基金重倉持有騰訊控股(持倉比例7.35%)、美的集團(持倉比例7.22%)、萬科A(持倉比例6.67%)、百潤股份(持倉比例6.36%)、掌趣科技(持倉比例6.05%)、海康威視(持倉比例5.85%)、分眾傳媒(持倉比例4.88%)、華魯恆升(持倉比例4.75%)、保利地產(持倉比例4.33%)、華潤啤酒(持倉比例3.62%)。
4.報告期內基金投資策略和運作分析 2020年上半年,滬深300指數上漲1.64%,創業板指數上漲35.60%。其中醫葯(41.54%)、消費者服務(35.60%)、食品飲料(25.41%)表現相對較好;石油石化(-17.47%)、煤炭(-15.53)、銀行(-13.02%)表現相對較弱。本組合在一季度跑贏滬深300指數。
4. 易方達跌得最慘的基金
我覺得易方達藍籌目前確實處在低谷區,沒有必要過分擔心。
很多買入易方達藍籌的小夥伴最近比較憂愁,原因也非常簡單,當我們看著那些醫療板塊和消費板塊大漲的時候,我們所持有的易方達藍籌遲遲都沒有上漲的動靜,甚至現在還沒有走出年初的虧損。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個人理解目前易方達藍籌處在調整期,我也會堅持長期持有。
一、易方達藍籌的表現確實不太好。
如果我們和同類基金產品做比較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今年有很多板塊非常熱門,同時漲幅也非常高。易方達藍籌相對比較冷敏亂清,從今年2月份的那一次大跌開始,易方達藍籌只是沒有漲上來。很多人開始懷疑張坤的管理能力,有些人甚至很早就把易方達藍籌賣掉蔽臘了。
5. 老虎基金的投資價值為何失敗的
華爾街呼風喚雨二十載 對沖基金教父退出江湖
紐約「老虎」變成「貓」
老虎基金宣告關門
近日華爾街最大的新聞莫過於美國第二大對沖基金———老虎基金倒閉。與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破產的情況有所不同的是,老虎基金的關門並沒有引起華爾街股市的震盪,更沒有引起美聯儲的擔心。這是因為對沖基金已大不如前,而且老虎基金幾個月前已悄悄賣掉手中的股票,到關門的消息公布之時,這個消息對市場的沖擊力已是強弩之末。
老虎基金走下坡路開始於去年10月。當時,老虎基金1999年年會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面對如此差勁的基金業績表現,機構投資者們像熱鍋上的螞蟻,其中兩位投資者當面質問老虎基金掌門人朱利安·羅伯森達15分鍾之久,讓羅伯森下不了台。從這一天開始,羅伯森不得不考慮他的出路。面對大量投資者贖回資本的要求,老虎基金做出硬性規定,將資金贖回的期限由原來的每季度改為半年,從2000年4月開始執行,但這一切未能阻擋投資人撤資的步伐。今年2月,羅伯森第一次向人們談起,他沒能認真考慮投資瘋狂的高科技股,不過未來也不打算嘗試。回來後,他召開一系列高層會議,3月29日,就在新規定即將生效之際,羅伯森卻宣布解散老虎基金。
當年呼風喚雨
紐約曼哈頓島的帕克公園大道是新崛起的「華爾街」,那裡既有掛著斗大招牌的世界級銀行,如大通、花旗等,也有不掛標識、處事低調,但在世界金融市場同樣具有呼風喚雨作用的大大小小的對沖基金公司,老虎基金管理公司的總部就設在這里。此外,它在倫敦和東京設有地區辦公室。
老虎基金僅次於索羅斯的量子基金,掌門人羅伯森現年67歲。他來自北卡羅來納州,25歲時就擔任一家公司的股票經紀人。後來遷居紐西蘭,做起了作家夢,打算以寫書為生。但沒過一年又搬回了美國,重操舊業。因業績良好,他在華爾街享有「明星經紀人」聲譽。成功的羅伯森並不滿足於當別人公司的炒股手,1980年,他集資800萬美元在紐約自立門戶,取名為老虎基金管理公司,其中的200萬美元是自掏腰包。
羅伯森以精選「傳統價值型」股票而著稱,偶爾也介入債券與外匯市場一試身手。所謂「價值型」股票是指盈利前景良好、被市場低估價值的傳統型工業股票。老虎基金只在1985年和1994年業績欠佳,而其它年份都是「笑傲江湖」,因而聲名大噪,有錢人紛紛找上門來入伙,以至於老虎基金的資金規模迅速膨脹。1998年年初,老虎基金創造了歷史的輝煌,管理的資金高達220億美元。
對沖基金神出鬼沒,憑著雄厚的資本實力,對股市、債市及匯市能產生大的拉動作用,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已經讓許多國家領教了「金融大鶚」的厲害,而老虎基金也被許多國家的金融當局列入「黑名單」。羅伯森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力,給旗下的子基金起了非常狂野的名字,如老虎基金、美洲豹基金、美洲獅基金、獅基金等著名基金。盡管有令人生畏的名字壯膽,但這並沒有使老虎基金能夠抵擋住1998年的挫折。
在俄羅斯被打了一記悶棍
像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一樣,1998年羅伯森也被俄羅斯債務危機打了一記悶棍,一夜之間在俄羅斯市場損失16億美元。而當年的匯市炒作也沒給羅伯森帶來多少好運。前年8月,日元兌美元的匯價一度跌至147比1,老虎基金借機炒作,大肆賣空日元,指望一舉突破1美元兌150日元大關,盡收暴利。但是日元卻在日本經濟沒有任何改觀的情況下,反其道而行之,在短短的兩個月內急升至1美元兌115日元,令老虎基金損失20億美元之巨。
栽在日元手上的老虎基金從此不敢再碰匯市。但羅伯森並沒有就此罷休,又把寶押到了日本股票上,在去年日經指數大漲時放空日股,指望日股重挫時大撈一把,然而卻「偷雞未成再蝕一把米」,日經指數走勢再次朝羅伯森預測的方向逆轉。與此同時,老虎基金在美國國內的股票投資業績也極不理想。如該公司持有美國航空公司15%的股權,這個股票卻從去年5月每股59美元的高價位一路下滑,至上周三跌至每股25美元。另外,老虎基金持有的聯合資產管理公司的股票也表現平平。
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老虎基金1999年虧損達18.64%,到今年2月底,又虧損了15.8%,3月份虧損3%,累計虧損超過30%。按照對沖基金的行規,基金經理只有在彌補這些虧損後,才能收取基金管理費用。換句話說,他必須在餘下的時間里,盈利率達到85%才能負擔得起各部門經理的獎金及各種費用。身心疲憊的羅伯森深感回天乏力。擺在他面前的似乎只有一條路:投資科技股,因為納斯達克指數1999年就上升86%,但羅伯森一直以投資「價值型」股票見長,最不擅長的領域就是高科技股。即使在高科技股炙手可熱的今天,老虎基金也只擁有少量的微軟、英特爾和三星電子之類的股票。
固執己見,投資走老路線
羅伯森以性格固執而聞名,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雇員說,羅伯森太堅信自己的「價值型」投資戰略,以致我們犯錯誤的時間太長了。由於近兩年來老虎基金業績不佳,1999年基金只剩下150億美元。至宣布關門時,基金只剩下65億美元。其中的15億美元屬於羅伯森的私人財產。
羅伯森曾預言:科技股崩盤將是美國股市最慘烈的一頁,「價值型」股票終究會受到投資者的青睞,但還沒等到這個時候自己先完蛋了。羅伯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繼續大力贊揚「價值股」的投資價值,將股民遠離「價值型」股票的行為斥之為非理性。他自稱並不後悔,說沒有必要冒險拿投資者的錢放到看不懂的高科技股中去。羅伯森還宣布,公司200名員工中的85%將在4月中旬辭退,只留下五六名分析師幫助他管理剩下的股票,擇機出手,直到公司完全停止運作。公司的幾大基金經理將轉至另一家對沖基金管理公司工作。
縱觀羅伯森20年的投資業績,老虎基金公司年平均盈利高達25%,換句話說,當時投資10萬美元,現在已經變為800萬美元。羅伯森無疑創造了華爾街的奇跡。但近兩年來的敗績使這位「股神」晚節不保。股市就像賭場,納斯達克股市更是賭風日盛,這里沒有常勝將軍。索羅斯基金的一個合夥人德魯肯米勒說,「這並不是悲哀的一天,他就像一個高爾夫球手,最後一桿打了一次臭手,但他贏得了整個錦標賽」。
「價值型」股票最近又贏得人們的青睞,但羅伯森已沒有足夠的資金守到這一天。羅伯森在上個星期二舉行的一次晚會上差點掉了眼淚,這位1.83米的漢子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失敗。
6. 財熵|「賺錢就是大爺」:易方達頂流張坤「神起神滅」
作者 |吳楠
沉寂了一年之久的資本市場終於「久旱逢甘霖」。3月16日,A股、港股聯袂上演大反攻,上證指數大漲3.48%,恆生指數更是上漲9.08%,創出最近13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
在市場一隅,不少公募基金同樣迎來強勢反彈。其中,張坤掌舵的易方達優質精選基金(原易方達中小盤混合,110011)3月16日大漲10.10%;次日,該基金凈值重新回到6字頭,兩天反彈超過15%。
「公募一哥!yyds」,3月17日,易方達基金股吧里部分投資者難掩激動,在一片沸騰聲中,有人欽佩起張坤的「先見之明」。因為就在此前不久,3月9日,張坤管理的易方達優質精選基金、易方達藍籌精選基金(005827)相繼放寬大額申購限制,由此前的1萬元上調為5萬元。
關於放寬限購的原因,財熵從易方達相關人士處了解到,「當時限購主要是(因為)規模太大,逐步打開限購主要是規模沒那麼大了」。財熵注意到,截至2021年年底,易方達優質精選的期末凈資產為199.84億元,比上一年同期減少了50.18%。但易方達藍籌精選期末凈資產為676.23億元,與上一年幾乎持平。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告訴財熵:「之前限購是因為市場的投資氛圍比較火熱,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防止他們過度追捧,所以(部分基金經理)採取了限購的措施。但現在行情比較差,基金回撤很大,基民投資意願很低,這個時候限購就沒有太大意義了;另一方面,有些想要抄底的基金,也希望能夠通過放開限購來吸引資金的入場。」但楊德龍也表示,現在即使放開了,新進的資金也不多。
事實上,即便過去幾日市場行情有所回暖,但許多投資者仍對於此前的暴跌心有餘悸。以張坤的易方達優質精選基金為例,截至3月15日,該基金凈值為5.28,較2月18日下跌約25%,較前期高點下跌超過50%。即便3月16日、17日有所反彈,但基民損失依舊慘重。
在過去一年時間里,由於虧損嚴重,易方達基金股吧里一直充斥著「哀嚎」與「怒罵」——「張坤你還要臉么,都不控制回撤的么」、「收了快二十億管理費,就這操作水平?遇事就硬抗。只能順風就起飛?」……
在圍繞張坤的討論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愛恨就在一瞬間」的經典戲碼,觸發基民態度轉變的「按鈕」,就是基金的直接損益。而近年來,伴隨著資本市場風雲變幻,張坤也在輿論的裹挾中演繹著「神起神滅」的話本。
時間回到2021年1月25日。那一天滬指上漲0.48%、深成指上漲0.52%、創業板下跌0.09%,在全天超3000隻個股飄綠的背景下,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異軍突起,暴漲5%,無數基民熱血沸騰。
次日,在「藍籌」、「張坤」等詞條相繼沖上熱搜後,一張配有「坤坤勇敢飛,ikun永相隨,坤坤不老,藍籌到老」字樣的圖片在微博上刷屏。此時,人們才注意到,原來張坤早已「出圈」。張坤的粉絲們自封「ikun」,不僅為張坤建立了「全球後援會」以及超話,還不遺餘力地為他打榜「應援」。
「我在2021年1月份買的(易方達藍籌精選),就是所有人都在說愛坤的那個時候」、「我在2020年底買的(易方達)中小盤,那時候有很多朋友都在推薦張坤的基金」多位投資者用親身經歷向財熵證實了「明星光環」下的「吸金效應」有多強悍。
當然,粉絲們的「愛意」並非憑空而生。相比起 娛樂 圈明星通過販賣夢想、打造人設來圈粉固粉,基金經理「吸粉」的一大關鍵是,要實實在在為粉絲「賺錢」。
作為首位擁有「全球後援會」的基金經理,張坤的賺錢能力可見一斑。
目前張坤在管基金產品4隻,其中原易方達中小盤基金是張坤管理時間最長的產品,自2012年9月接任以來,截至2020年年底累計回報高達983.5%,在同類產品中排名前列。張坤亦憑此連續四年攬入「金牛獎」獎杯;而另外一隻張坤的「代表作」——易方達藍籌精選基金錶現同樣不俗,成立不到兩年累計收益率便超過174%。
財熵梳理發現,僅2020年,張坤通過其管理的四隻基金,總共為「ikun」們賺取了363.56億元的收益。
伴隨著收益率曲線的增長,張坤的基金管理規模也在逐年擴大。截至2020年年底,張坤管理的易方達基金總規模突破1200億元,成為公募基金史上首位在管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超千億的基金經理,他也因此被冠以「公募一哥」的稱號。
但管理規模太大,反而有可能給基金經理帶來煩惱。楊德龍告訴財熵,「規模超過50億以上的基金,在操作上都會有一定的難度。比如看好的標的可能會買不到足夠的量,而且買賣對市場的沖擊成本會比較高。所以規模太大時,最好的做法就是採取限購。」
深知其中風險的張坤,確實早早開啟了「限購」的策略。據財熵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以來,易方達中小盤曾經歷6次申購限額上限調整,從限購100萬逐步收緊,直至2021年2月24日暫停申購;而易方達藍籌精選,最低曾被限制交易不超過2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發出暫停申購公告的當天,易方達中小盤宣布啟動2021年首次現金分紅,每10份基金份額分9元。這是易方達中小盤自成立以來最大手筆的一次分紅。「限購+分紅」的組合拳,曾被業內人士視為張坤對外提示風險的信號。
財熵注意到,張坤在2020年基金年報中也曾「委婉」地提示過風險:「近兩年公募權益類基金的復合收益率遠高於市場平均 ROE 水平,這樣的趨勢很難長期持續,因此,我們或許應該降低對收益率的預期。」
一語成讖!伴隨著2021年以來宏觀環境突變及市場風格轉換,張坤管理的基金業績急轉直下,易方達中小盤、易方達藍籌精選最大回撤一度達到30%和31.88%,收益在同類基金中排名倒數。
隨著基金業績走下坡路,張坤的投資能力不可避免地受到質疑,不少粉絲因為虧損嚴重,對張坤「脫粉」,甚至「粉轉黑」。
但仍有不少「理智粉」認可張坤的人格魅力。在他們看來,張坤在高位分紅讓投資者落袋為安,暫停申購也避免了基民在此後1年裡因為加倉而加劇虧損,無論是人品還是能力都值得稱贊。
相比起投資者對張坤的「愛恨交織」,業內人士對張坤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有人認為他是極少數能夠做到「知行合一」的人,也有人稱贊他是中國公募基金界的「巴菲特」。中銀證券曾洋洋灑灑為張坤撰寫了21頁的深度報告,稱其是「市場中極其稀有的能長時間穩定打敗市場的明星基金經理」。
對於外界的評價,張坤本人總持謙虛態度。
「 我認為評價一個投資人至少需要 10 年的維度,才能平滑掉風格、周期、運氣等方面的影響。相比國際上不少有30年、甚至50年記錄的傑出投資人說,我還有太多需要學習和積累的。 」這是來自張坤在管基金2020年年報中的表述,彼時張坤的任職年限還不到8年。
如果說因為時間問題,難以判斷張坤的成就是否有運氣等因素的加持,那如今,截至2022年3月19日,距離張坤初任基金經理已經過去了9年174天,接近10年之久。站在當下這個節點回溯過去,或許可以給張坤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了。
據財熵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3月19日,在A股接近3000位基金經理中,管理同一隻主動權益類基金超過9年,且任職年化超過15%的基金經理只有12位,其中年化收益率超過20%的也僅有3位,張坤位列第二。從結果來看,張坤的基金管理水平可謂「TOP」級。
為了更好的探究這份成績單背後的成分,財熵拆解了易方達中小盤基金的歷年年報,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張坤。
從年度漲幅來看,在過去8個完整的年度里,張坤掌舵的易方達中小盤只有在2018年、2021年取得負收益,其中2018年雖然下跌14.3%,但在同類排名中仍屬前列。此外,除了2014年、2021年,易方達中小盤多年來跑贏滬深300指數。
從投資邏輯看,自2012年9月接管易方達中小盤開始,張坤致力於展現自己的「投資風格」——在權益類資產的調整中,不斷加大業務模式有特色、成長明確、估值水平合理的個股的投資比例,同時長期堅定持有。
2013年至2016年,易方達中小盤逐步加強對食品飲料、家電、醫葯等行業的配置比例。尤其是白酒板塊,從2013年Q2重倉貴州茅台(600519.SH),2014年Q1買入五糧液(000858.SZ),2015年Q2布局瀘州老窖(000568.SZ),至此集齊了高端白酒三巨頭「茅五瀘」。此後,白酒在易方達中小盤的收益變動中,發揮著「舉重若輕」的作用。
不過在此期間,易方達中小盤在同行業中的表現並不算亮眼。從收益率曲線來看,易方達中小盤基金在2016年之後才開始展現出明顯的收益增長趨勢,尤其是2019年後增長曲線越發陡峭,這與當時市場風格的轉換不無關系。
2016年前後,市場風格從中小盤逐漸轉向低估值且業績增長穩定的白馬藍籌股,易方達中小盤此前重倉堅守的家電、醫葯、白酒等行業開始漸露優勢。而隨著2019-2020年消費牛市的到來,資金對白酒等白馬藍籌股的追捧近乎狂熱,易方達中小盤收益及規模也在這兩年裡獲得了急劇性增長。
張坤曾坦言「基金持續超額收益來源於個股選擇的alpha,即對高質量成長公司的發掘並長期堅定持有」。以「茅五瀘」為例,截至2021年年末,易方達中小盤最新的前十大重倉股中,貴州茅台已經連續持有35個季度,五糧液連續持有32個季度,瀘州老窖連續持有27個季度。
由此可見,張坤此前的成功,既源於其對個股的選擇能力,但同樣也離不開時代風口。
「至少應該在你的從業 歷史 上,有過兩三次敢於對抗全市場,在全場都說不好的時候,你敢於說好」,這是張坤認為一個好的投資人所應該具備的品質。
當然,只有成功的人才有底氣說這種話。
在張坤近10年的從業 歷史 上,有過不少次這樣的成功「抵抗」:比如2013年買入茅台之後,因「塑化劑」風波以及限制「三公消費」等因素跌了30%,但張坤仍選擇逆勢加倉,這才有了後來「年少不知白酒香」的傳奇;2017年華蘭生物(002007.SZ)因中報業績低於預期,9天跌超20%,張坤卻選擇持續抄底,這才沒有錯過華蘭此後3年超200%的上漲行情。
但張坤也認為,與市場的對抗總會有失敗的時候。而失敗的代價,似乎比張坤預期的還要慘烈。
2020年Q4至2021年Q1,出於對教育行業未來趨勢的樂觀判斷,張坤通過其掌舵的易方達亞洲精選基金(118001),大舉購入好未來(TAL.NYSE)與新東方(09901.HK)的股票。但隨著2021年7月「雙減」政策出台,教育股全線潰敗,2021年Q2易方達亞洲精選凈值大幅下跌9.79%。
在易方達2021年中報里,張坤「罕見」地承認了錯誤:「二季度,教培企業受政策預期影響股價跌幅較大,對基金凈值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也使我反思長期投資框架中的一些假設,希望能夠將其進一步完善。」
事實上,即便沒有踩雷教育股,易方達亞洲精選基金一直以來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張坤自2014年掌管該基金以來,主要用於配置港股和中概股。但盤點其歷年來的漲幅,除了2017年、2019年、2020年取得明顯收益之外,其餘年份均表現不佳。而且即便是正收益,其成績與恆生 科技 指數相比也沒有太大的優勢。
張坤曾在2013年的一篇投資筆記中坦言「投資的業績是由兩方面決定的,一是把握住了多少機會,二是犯了多少錯誤」。回過頭來看,這一年多來張坤在管基金錶現差強人意,很大程度也與這兩個因素有關。
一方面,是為了堅守自己的「能力圈」,張坤在2021年錯失了新能源和半導體的大好行情,導致基金業績不佳;另一方面,自2020年以來,張坤在個股層面頻繁踩雷,最典型的莫過於在2020年Q3重倉買入美年 健康 (002044.SZ)。
彼時美年 健康 商譽高企,且連續5個季度扣非凈利潤出現下滑。按理來說,這種公司不應該出現在張坤的「選股池」中。但張坤不僅重金押注,之後的操作更是令人不解。
2021年Q3,阿里巴巴(09988.HK)大舉減持了美年 健康 的股票,導致其股價連續暴跌超過20%。而張坤掌管下的易方達中小盤、易方達藍籌精選基金卻「逆流而上」,易方達中小盤甚至在2021年Q1把美年 健康 加倉到了第一重倉股的位置。後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隨著業績暴雷,美年 健康 股價短短半年跌去60%,易方達藍籌精選與易方達中小盤則相繼在2021年Q2、Q3「落荒而逃」。
雪上加霜的是,隨著國家反壟斷政策出台,原本在2020年度為易方達藍籌精選貢獻超額收益的騰訊(00700.HK)、美團(03690.HK)等互聯網巨頭在2021年相繼遭遇滑鐵盧,對該只基金的回撤構成了極大壓力。
耐心尋味的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2021年9月,張坤將旗下的「易方達中小盤混合」變更為「易方達優質精選」,投資范圍擴大為A股和港股,同時重倉購入騰訊、京東(09618.HK)、香港交易所(00388.HK)等個股。其中騰訊控股在張坤或主動加倉或減持白酒導致被動上升的情況下,在2021年Q4一舉躍升為易方達優質精選、易方達藍籌精選、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期(009342)的第一大重倉股,在易方達亞洲精選中位列第二。
然而,2022年開年後的一場「中概股風波」,讓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再次遭遇重創。張坤旗下基金接連折損,其中易方達藍籌在3月15日當天創下了44.59%的 歷史 最大回撤,
易方達優質精選也是近十年來首次回撤超過45%,實屬罕見。
除了錯失熱門行情,且在部分企業中不斷踩雷之外,張坤擅長的白酒股,回頭看也沒有實現穿越周期,近一年來走勢同樣疲軟。
借用張坤自己對老虎基金掌門人羅伯遜的評價,其近一年多來業績不佳,或是三重因素疊加的結果:「錯過自己不擅長的、沒有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好、進入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並做錯」。
兜兜轉轉,無論是被捧上神壇,還是被踩入谷底,張坤還是那個張坤。2021年以來對港股的增持、對未來趨勢的樂觀研判,以及2022年以來逐步放開限購等動作表明,張坤正在堅守自己的「獨立思考」。
但在經歷了最近一年的滑鐵盧之後,這一次,張坤能夠「對抗」成功嗎?
7. 2022最近跌得最慘的基金
2022最近債券基金下跌的原因,債基塌叢銀下跌的原因是跟目前的經濟環境有較大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鄭塵原因:
1.債市已經連續上漲較長時間,有短線止盈的壓力,也有資金趁機離場。
2.受疫情影響,對經濟的看法比較悲觀,局手纖而隨著美國薯旁加息的影響,資金也被分流。團宴
3.隨著國內的貨幣政策相對逐步收緊,利率的變動也會影響到債市。
4.為了籌錢刺激經濟,國債發行,供需關系發生變化。
在此要特別說明一下:債券型基金的投資標的桐仿是債券。債券其實就是一個債務合同,是一種具有明確合約、具有明確收益、受到法律保護的債務關系。
其價格漲跌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可流通性,流通當中會因為經濟狀況、貨幣政策以及供需關系等市場因素影響。
債券屬於低風險投資產品,相信投資者也不會只投今年明年就不投了,所以不要在意近期的回落,從歷史數據來預判,持有純債基金五年以上,收益為正的概率是100%,我們投資基金主要就是要堅持長期持有的。不要一跌就賣一漲就買,那樣是賺不到錢的。
8. 2017上半年哪只基金虧得最慘
既然是上半年,那日期間隔就是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搜索後的結果,
000886北信瑞豐無限跌幅達到-46.84%,090016大成消費主題跌幅達到-39.29%,
210009金鷹核心資源跌幅達到-39.01%
9. ETF大年「紅黑榜」!嘉實、南方和萬家各有凄慘事兒
2018年是ETF大年,總規模突飛至3127億元,增幅超4成,有10家公司旗下ETF總規模逾百億元,單只產品規模過百億的有3隻。
所謂ETF,指的是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通常又被稱為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簡稱就是「ETF」),它屬於開放式基金的一種,結合了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的運作特點,投資者既可以向基金公司申購或贖回,又可以像封閉式基金一樣在二級市場上買賣ETF份額。
2018年,股市慘淡,但ETF卻比較火熱。基本的原因是,有些機構和投資人,覺得股市在底部區域了,卻不好選股票,因為一旦選錯一隻股票,踩雷的麻煩就大了去了,這些人乾脆就直接買ETF了。
可是,即使在這樣的ETF大年,基金公司也「苦樂不勻」,有的陽光明媚,有的卻變成了「落湯雞」。
按照總規模排序,目前市場上有四大ETF,分別是滬深300ETF、上證50ETF、中證500ETF和創業板ETF。
【滬深300ETF】
首尾基金2018年交易額相差2759倍
同樣是跟蹤滬深300指數的ETF基金,華泰柏瑞和嘉實兩只產品誕生最早,但現在規模卻相差一倍有餘。華泰柏瑞300ETF(510300. SH)2018年規模增加64%,嘉實300ETF(159919. SZ)僅增加2%。
比較交易金額,華泰柏瑞300ETF 2018年交易總額達1931億元,而嘉實300ETF只成交了143億元。作為一家老牌基金公司,這個臉打的有點疼。
比嘉實更慘的,是南方300(159925. SZ),2018年規模不增反降,只剩11.5億元。 如果按照交易額算,南方300與華泰柏瑞300ETF相比差2759倍。
此基金的日K線分時圖上,成交經常斷斷續續,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之內無成交已是常事。
如果你不幸使用了這樣的品種跟蹤市場,想買時買不到,想賣時賣不出,和進了圍城是一樣的,處境特別難。
同樣立足於深廣大地,易方達HS300ETF(510310. SH)雖然比南方300ETF晚成立半個月,首募只有11.04億元,但不僅讓利於民,年化管理費率比南方300ETF少0.3個百分點,只有0.2%,而且從成立到現在(2019.1.15,以下統稱現在),年化收益率5%,高於南方300ETF。
業績好,規模自然大。到2018年底,易方達HS300ETF總規模達49.55億元,比南方300ETF高出4倍。
除了南方300ETF規模在縮水,南方旗下其它眾多小規模ETF在2018年也大幅縮水。
雖然業績做的不佳,但南方基金公司態度比較誠懇,對《全球財說》提出的問題,給予了比較仔細的回復。對於以上規模縮水的數據,公司方面首先確認「經復核,數據准確。」其次,公司做出了解釋,「鑒於2018年市場調整較大,金額規模變化不能完全反映產品增長,建議參考份額變化情況。」
然後,公司給出了一個新表,從此表看,數字好看了許多。
為了客觀起見,我們把南方基金公司提供的表格全部照登,讀者可以從中對比以上兩個表格中有交集的產品。的確,看上去,後者數據好看,但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投資人購買南方旗下產品的積極性並不低,但南方的基金經理,卻把產品規模越做越小,也就是做賠了很多。拿大家更容易理解的炒股來比喻,投入的本金是增加的,但到年底一算賬,賬戶里的錢很多打了水漂。
【上證50ETF】
博時低費率規模增 萬家跌成狗
A股市場誕生最早、規模最大的ETF,是華夏發行的上證50ETF(510050. SH),已經運作了14年,基金總規模也成為ETF家族中的航母,從誕生到現在年化收益率高達9.4%。
從2018年度規模增幅上看,博時上50ETF(510710. SH)表現最好,此基金年化管理費只有0.3%,近兩三年的年化收益率分別是9.5%、26.05%,而同樣經歷了2018年,萬家50縮水96%,目前規模僅剩500萬,實實在在跌成了落水狗。
對於為何2018年在總規模上表現不錯,博時在和《全球財說》交流時表示,「公司發行了央調ETF,首募230億元,使得公司的ETF覆蓋了寬基、主題型、商品、QDII、RQFII/Stock Connect等方向,也推動博時總規模位居行業前列。」
【中證500ETF】
華夏增幅最大 景順國壽諾安堪憂
中證500指數在2018年表現並不好,但跟蹤中證500的ETF總規模卻增加了183億元,可見投資人的配置意在長遠。
從統計數據看,華夏中證500增幅最大,南方500ETF規模遠遠領先,而小規模ETF則有日漸消瘦之感。景順長城、國壽安保和諾安的500ETF規模大幅縮水,2019年面臨的壓力將更大。
對於南方500ETF為何能夠規模領先,南方在回復中表示,「其背後主要是投資者對其配置價值的認可。截至12月31日,中證500指數PE僅為16.24倍,接近 歷史 估值最低點。因此,無論機構或個人參與度比較高。」
【創業板ETF】
廣發易方達規模暴增 華夏意外墜崖
創業板市場在2018年表現最疲弱,跟蹤創業板指數的ETF總規模還是增加了147億元,廣發和易方達的創業板ETF規模增幅最大。
雖然華夏旗下的上證50ETF規模表現很牛,但旗下的創業板HX(159957. SZ)在2018年規模卻大幅縮減了61%。這說明,華夏在管理ETF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上,還是有漏洞需要修補。
弄清2018年ETF的態勢和陣型,非常有價值。一旦2019年市場出現機會,抓住ETF龍頭,將會吃到第一波紅利。因為,每次市場回暖,都是大盤股和指數先有表現,而這也必然首先反映到ETF基金的走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