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基金投資風格的巨大轉變
『壹』 對沖基金大師們的從0到1
被稱為對沖基金大師一般需要幾個條件:業績記錄有十年以上,復合收益率要很漂亮(20%+),賺的錢要以十億為單位,有過幾次經典之戰。
符合這些條件的投資大師,全世界大概有二三十位吧,都是投資界的傳奇人物。大師們從凈值1美元到幾十美元乃至4萬美元的投資歷程,賺取數十億美元的財富故事,自然能引人入勝,不過我們更感興趣的是他們的從零到一,即開始創業和募集第一隻基金的這一步。大師在成為大師之前,也沒有名氣,沒有歷史業績,團隊就是光桿司令,創業第一步也並不容易,靠的也是一個人緣或機緣。對於大師們自己而言,一生之中有無數大小戰役值得回味,但估計最難忘記的還是第一戰-首募之戰吧,因為多少有點小激動和憧憬,有時還帶點遺憾。
這里擷取五位投資大師吵圓的創業故事,從中既能體會到私募創業之艱難,或許也能找到挑選優秀私募的秘訣吧。
巴菲特
世界上最成功的私募,自然是首富巴菲特(巴菲特持有30.83萬股伯克希爾A類股,每股股價高達23.5萬美元,身家725億美元),巴菲特在做了13年的私募基金(PE)之後才轉戰到伯克希爾·哈撒韋。巴菲特是諸多投資大師裡面出道最早的,投資生涯也是最長的,現在86歲高齡還奮斗在投資第一線。
巴菲特出生於1930年,1947年進入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讀本科,三年就完成了學業,1950年赴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讀研,求學於價值投資教父本·格雷厄姆。1951年畢業後,希望無償為格雷厄姆工作,但是被婉言拒絕了,於是在父親的證券公司當了三年的股票銷售商。這三年期間,巴菲特一邊埋頭研究股票,一邊上了卡內基的演講課,還在奧馬哈大學開課講授投資學原理(教材就是恩師寫的《聰明的投資人》),同時還談戀愛和結婚,22歲就和19歲的蘇茜結了婚,生了一個女兒。1954年,格雷厄姆終於答應巴菲特來自己的公司上班了,巴菲特在那裡幹了兩年的選股,直到格雷厄姆解散自己的公司。這就是巴菲特創業前的經歷,巴菲特此時雖然只有26歲,卻是有著七年股齡的職業投資人。
巴菲特1956年5月帶著老婆和兩個孩子回到家鄉奧馬哈自立門戶,發起了巴菲特合夥基金。這第一隻基金規模是105000美元,合夥成員有7人,分別是巴菲特的姐姐及姐夫、姑媽、前室友及其母親、巴菲特的律師及巴菲特本人。其中巴菲特投入了100美元(按中國人的寫法,《滾雪球》是不是可以叫做《從100美元到700億》陵晌?),實際上巴菲特此時的身家已經有14萬美元了,創業還是有底氣的。巴菲特於當年又成立了兩個合夥基金,到了年底合夥基金凈資產合計就到了303726美元了。這些錢是個什麼概念呢?巴菲特1955年為格雷厄姆工作的年薪是12000美元,1957年在奧馬哈的法拉姆大街買的五居室房子花了31500美元。
此後巴菲特的私募之路是順風順水,收益率一路飄紅,客戶也是越積越多,到了1962年元旦,合夥基金凈資產已經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100萬屬於巴菲特個人),投資人發展到了90人。此時巴菲特才搬出卧室找了一間辦公室,同時招聘了第一名全職員工。
巴菲特的創業是相當成功,一方面要感謝父親和恩師帶來的關系網,但是最重要的是其本人的感染力。巴菲特很早就立了志,早在12歲的時候就宣布要在30歲之前成為百萬富翁,對掙錢有濃厚的的興趣與自信。1968年,量化投資的祖師爺愛德華索普與巴菲特打了幾次橋牌,便斷定此人將成為美國最富有的人,因為其投資理念、分析能力、變通能力都是一流。
巴菲特於1969年秋天結束了巴菲特合夥基金,主要是因為此時價值投資機會太少(後來美股進入了劇烈震盪的70年代)、基金規模又太大(1969年初,基金規模已經增加到1.04億美元了),並且也不想100%的忙於投資,聲稱「我要退休了」(47年過去了,還沒退休!)。巴菲特確實沒有退休,而是轉戰到伯克希爾了,巴菲特花費了此後的畢生精力,把伯克希爾打造成一架掙錢機器,自己也成了世界首富。
巴菲特1957-1969這13年年均復合收益率是23.2%,其中1969年表現最差,基本為零,1957年為其次,收益率為9.3%,中間的11年收益率都是不錯的。伯克希爾的業績從1965年起就開始有尺碰鋒記載了,1965-2015年的這51年,伯克希爾的每股凈值的年均復合收益率是19.2%(自2014年度起,伯克希爾的股價收益率也放入了《致股東的信》,到2015年這一數字是20.8%,與凈值增幅接近,不過收益為負的年份就多了很多,特別是1974年下跌48.7%與2008年下跌31.8%),累計起來就是增長了7989倍!如果加上1957-1964年的巴菲特合夥基金的成績,那麼這總共59年下來,1美元的投入能增長到4萬美元!
巴菲特會不會在2017年股東大會後真正退休呢?屆時他將有60年的業績記錄,這一紀錄在投資史上是空前的,估計也是絕後的。
索羅斯
索羅斯也是生於1930年,與巴菲特同齡,這真是十分的巧合。不過,索羅斯作為一個從匈牙利來到美國的移民,創業之路要艱辛得多,可謂是典型的屌絲逆襲。
索羅斯在納粹佔領匈牙利時期幸運的活了下來,戰爭結束後於1949年離開匈牙利前往倫敦,就讀於倫敦經濟學院(LSE)。索羅斯於1953年拿到學位,論文導師找的是著名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畢業之後,他在英國做了幾份短工,如手提包銷售之類,最後在SF銀行(Singer & Friedlander)找到一份交易員的工作,做黃金和股票套利交易。
1956年,索羅斯身上帶著5000美金來到了紐約。在倫敦同事的幫助下,索羅斯在F.M.Mayer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先做套利交易員,後成為分析師,1959年轉投Wertheim公司,繼續從事歐洲證券業務。1963年跳槽到阿諾德·萊希羅德公司(Arnold & S.Bleichroeder),1967年升為研究部主管。
生活方面,1961年索羅斯結了婚,同一年也成為美國公民。這一年,索羅斯利用周末時間重新起草十年前寫的《意識的重負》(他自己的評語是:除了標題之外,全文乏善可陳),希望能出版,還將手稿送給導師卡爾·波普爾審閱,1963年至1966年還花了三年的時間修改,但是最終並沒有出版。索羅斯此時仍然想當哲學家,可是生活壓力很大,父親來到美國後過了五六年就得了癌症,索羅斯不得不找一位可以供應免費醫療的外科醫生。索羅斯最後還是暫且按下了當哲學家之心,回到謀生場中。
索羅斯於1967年在公司內部建立了第一個基金-第一老鷹基金,這是一個只做多的股票基金。索羅斯於1969年建立了第二個基金,叫雙鷹基金(幾年後改名為量子基金),屬於對沖基金,投資范圍包括股票、債券、外匯與商品,可以賣空和利用杠桿。雙鷹基金是索羅斯自己投入25萬美元成立的,不久他認識的一些歐洲闊佬注入了450萬美元,這總共475萬美元就是索羅斯起家的資本。
1970年,吉姆羅傑斯加入了索羅斯的團隊,負責研究,而索羅斯則主攻交易,兩人成為黃金搭檔。1973年,索羅斯自立門戶,建立了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辦公室只有三個房間,可以俯瞰紐約中央公園。
從1969年初的475萬美元起,索羅斯通過16年的努力,在1984年底將其增值到4.49億美元。這16年,總的外部資金流入是-1600萬,主要是1981年索羅斯虧損了22.9%,當年客戶撤走了1億美元,其餘年份合計流入8400萬。索羅斯這16年年均復合收益率是30.89%(巴菲特同期是23.41%),雖然有這么好的業績,基金規模卻沒有因此而快速增長,一直靠著內部收益增長,這跟巴菲特真的是沒法比。
1985-1999年索羅斯基金的業績更加的好,將索羅斯基金的年復合收益率推到了32.49%(1969-1999共31年,同期巴菲特是24.93%)。索羅斯基金在規模上也迎來了快速發展,1986年底到了14.6億美元,1991年底達到了53億美元。1992年狙擊英鎊之後,索羅斯名氣大振,在全世界范圍內揚名,1993年年底索羅斯基金規模就發展到了114億美元,1999年底到了210億美元的巔峰。
索羅斯基金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中虧損了15.5%,這也是僅次於1981年的第二次虧損,不過在2001年又扳回來13.8%,此後幾年收益尚可,但是畢竟處於半退休狀態,不如早年。在2007-2009年的次貸危機中,索羅斯再一次力挽狂瀾,分別盈利32%、8%、28%,再一次證明了他最傑出的全球宏觀交易能力。
老虎基金羅伯遜
老虎基金的朱利安·羅伯遜屬於對沖基金界教父級人物,與索羅斯、斯坦哈特並稱對沖基金三巨頭。不過羅伯遜大器晚成,創立老虎基金的時候已經48歲「高齡」了。
羅伯遜生於1932年,比索羅斯只小兩歲,年少時喜愛運動,棒球和橄欖球玩的很溜。1955年在讀完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後,參加了海軍,服役2年期滿時被提拔為中尉。1957年去了紐約,進入基德爾皮博迪公司(Kidder Peabody & Co.)工作,這一呆就是22年。羅伯遜在基德爾皮博迪公司做銷售,將股票和債券推銷給個人與機構投資者,做過很多崗位,最終成為資金管理分公司的主管。相比於銷售,羅伯遜更喜愛資金管理,工作之餘替一些朋友和同事打理個人股票賬戶,成績不錯。羅伯遜採用的是價值投資策略,通過挖掘基本面信息和評估價值來選股票,持有周期比較長。
羅伯遜有一個好友羅伯特·博奇,此人1970年成為了阿爾弗雷德·瓊斯(Alfred Jones)的女婿,瓊斯就是被公認為發明對沖基金的人。瓊斯本是一個記者,在為《Fortune》寫一篇文章時對股市做了點研究,發現股票多空配對可以消除系統性風險,從而在牛市和熊市中都能盈利。靠著這個秘訣,瓊斯建立了一家對沖基金,發了財。羅伯遜和博奇、瓊斯經常交流,也領悟到了對沖的魅力,把多空對沖和價值投資結合,形成了自己的模式。
1978年,羅伯遜帶著全家人去紐西蘭休一個長假,想寫一本小說,講述一個美國南方人如何成功立足於華爾街,可惜的是幾周之後就厭倦寫這本書了。最後,紐西蘭的美景、高爾夫、網球,也無法留住他的心,因為他要創業了!
1980年5月,羅伯遜和和朋友Thorpe McKenzie一共募集了800萬美元,設立了老虎基金。老虎這個名字是羅伯遜七歲的兒子建議的,之前他們為了取個好聽的名字費盡了心思。羅伯遜是一個愛交際的人(他的名片盒裡有幾千張名片),朋友很多,加上生意關系廣泛,預計能募集到1億美元,結果是大失所望,只實現了8%的募集目標!這其中包括瓊斯的基金,瓊斯的基金在女婿博奇接管後,從自營轉變到了FOF的形式。
好在1980年這個時機很好,恰逢美股20年大牛市的開端。老虎基金當年就實現了54.9%的費後回報,旗開得勝,此後的6年也實現了平均32.7%的高回報。
羅伯遜將價值投資和股票多空策略完美結合,通過招募大量聰明的且具有運動特長的年輕人來深挖基本面,在內部人才培養與管理、外部市場營銷方面都做得不錯,規模得以快速擴大,到了1991年,老虎基金成為第三家管理規模過1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到了1993年底就達到了70億美元,比斯坦哈特還多,僅比索羅斯少一點點(要知道老虎基金起步比索羅斯晚了11年)。基金規模在1998年8月達到了210億美元的巔峰,公司成員也超過了210人。
不過,在規模膨脹到百億美元以後,受制於股市流動性,羅伯遜不得不將投資領域從股票擴大到了債券、外匯與商品等市場,即所謂全球宏觀市場。羅伯遜的價值投資風格,不太適應全球宏觀投資,雖然一開始也賺了很多錢,在債券、外匯、鈀金、銅上面都賺了不少,但是最終於1998年因做空日元兌美元而大虧40多億,基金遭受重創由盛轉衰。
屋漏偏逢連夜雨,90年代末Nasdaq的互聯網股票一路飆漲,價格從高估到更高估,老虎基金的策略是做多傳統價值股而做空互聯網股票,結果是兩頭受挫,基金在1999年下跌19%,與1998年高峰比下跌了43%,而同期標普500則上升了35%。老虎基金在2000年一季度再度下跌13%,贖回潮洶涌不止,羅伯遜已經撐不住了,最終於2000年3月份關掉了老虎系列基金,同時,納斯達克於2000年3月10日見頂隨後崩盤。
雖然最後三年持續下跌,但是老虎基金創立以來的21年復合收益率還是高達23.37%,當初投入的1美元增值到了82.32美元。
老虎基金的結局令人惋惜,一個傳奇就此謝幕。但是,羅伯遜的故事其實並沒有結束,他後來投資與支持了很多小老虎,這些從老虎基金出來創業的年輕基金經理,大約有40多人,合計管理資金規模約占整個對沖基金行業的10%,占股票多空策略基金的20%,成為對沖基金界一個有影響力的群體。羅伯遜之所以在對沖基金大師裡面位居前列,就是因為他培養了一大批小老虎,而這是其他大師們都做不到的,巴菲特也好,索羅斯也好,連找一個滿意的繼承人都困難。
綠光資本愛因霍恩
愛因霍恩是對沖基金業的後起之秀,著名價值投資人與做空者,被一些人稱為「下一個巴菲特」。
愛因霍恩出生於1968年,中學時喜愛數學和辯論,本科就讀於康奈爾大學政府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闡述美國航空業的周期性監管問題,結論是不要投資航空業,用巴菲特的話說就是「投資者本應該將萊特兄弟的飛機從空中擊落」。1991年本科畢業後在DLJ公司做了兩年的投行分析師,每周工作100個小時以上。痛苦不堪的兩年後,愛因霍恩沒有按照常規去商學院讀書,而是去了對沖基金西格爾考勒瑞基金公司做買方分析師,三年下來就把投資與投資研究學得比較到位了。
1996年初,愛因霍恩和同事傑夫一起辭職創業,因為妻子開了綠燈,所以把公司取名為綠光資本基金公司。愛因霍恩和傑夫覺得可以募集1000萬美元,但最終到了5月份只籌到了90萬美元,其中50萬美元還是來自於愛因霍恩的父母,愛因霍恩和合夥人也各投入1萬美元。
綠光資本的策略與老虎基金是一樣的,股票多空結合價值投資,深度的基本面研究,區別在於其多空並不是一一匹配,而是尋找值得做多的多頭和值得做空的空頭,整體頭寸上加以匹配。持有期一般在1年以上,集中持倉,一般把30%-60%的資本投入到最大的5個多頭倉位。基金追求絕對收益目標,即無論市場環境如何,都要努力實現正收益。
募資過程中發生了一件趣事。有一位合夥人介紹來的富人朋友,給愛因霍恩出了一道撲克牌智力測試題,題目是:從一副撲克牌中拿出同一花色的牌,安排牌的順序,好讓人將最上面的一張牌翻開正面朝上,將下一張牌放在最底下,再翻開一張牌正面朝上,將下一張牌放在最底下,如此重復,直到所有的牌按數字依次排列。愛因霍恩答錯了,也錯過了這筆投資。(我也真希望有人也給我出出這種題目!)
綠光資本在5月之後的1996年獲得了37.1%的高收益,沒有一個月出現負收益,管理資產很快達到了1300萬美元。為了慶祝第一年的旗開得勝,愛因霍恩在冬天的一個晚上邀請了包括父母在內的25個投資人吃了一頓義大利美食,順便匯報了一下成績!
1997年,綠光資本獲利57.9%,年底管理資產就達到了7500萬美元。1998年,綠光資本業績一般,只有10%,但規模增加到了1.65億美元。1999年,基金實現了39.7%的收益率,管理資產增長到了2.5億美元。2000年是第五個年頭,基金收益率為13.6%,而納斯達克指數則暴跌39%,基金規模增長到了4.4億美元。2001年,納斯達克又暴跌了20%,而綠光資本則獲得31.6%的收益率,管理資產達到了8.25億美元。
90年代美股扶搖直上,大量資金也不斷湧入對沖基金行業,愛因霍恩藝高人膽大,與同樣投資風格的老虎基金相比幸運得多,業績好的出奇,享受了幾年美好的時光。
愛因霍恩的成名之作,是在2008年做空雷曼兄弟,從中大賺超過10億美金。現在,他仍然活躍在一線,在市場上具有很大影響力。
Michael Bury
邁克爾·伯利從規模上和從業時間上來看都算不得大鱷,但是他的故事比較勵志,成名之戰也頗為驚心動魄,而且他運營對沖基金的方式在中國得到發揚光大,所以我們也來看一看他的故事。
伯利出生於1971年,2歲的時候左眼球就因為視網膜神經膠質瘤而被移除,裝了一顆玻璃做的假眼球。伯利在小學的時候IQ測試出奇的高,但是朋友很少。5年級的時候父母離婚了,伯利與弟弟跟著父親住,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時間,在父親工作的IBM實驗室做一份小工,賺的錢拿來投資共同基金。高中的時候,父母復婚,伯利的信心越來越足,成績越來越好,但是畢業時因為英文老師的疏忽而被自己中意的哈佛大學拒之門外,去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醫學專業讀預科班。伯利與周圍人的關系都不好,後來被診斷出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這是一種自閉症,患上了會出現社交困難。很自然的,伯利又把興趣放到了股票上。1991年,伯利被范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錄取,讀到第3年父親就過世了。
1996年,伯利開辦了一家談論股票的個人網站valuestocks.net,每周發表幾篇長文。大概是因為當時互聯網上的網站太少,幾個月後MSN的主管就瀏覽到了伯利的網站,邀請他成為MSN專欄作家,每字1美元。伯利欣然同意,起了個筆名,叫「價值博士」(The Value Doc),開始MSN上談股票,很快有了不少的讀者。
1997年伯利醫學院畢業,欠下了15萬美元的助學貸款,在斯坦福大學醫院找到了一份病理研究的住院醫師工作。當年秋天,他在徵婚網站Match.com發布了徵婚啟事(第一代網民啊!咋不投身於互聯網啊!),與一位華裔女性黎德英閃電戀愛,3周後就訂婚了。做醫生很辛苦,伯利為了做好股票還得經常挑燈夜戰,利用晚上時間來發表文章更新自己的網站。
2000年6月,伯利29歲,在斯坦福大學醫院的工作結束,再也不想從醫了,他覺得應該學巴菲特專業做投資。在老婆和家人的支持下,他在美國銀行開了一個賬戶,從此開始了他的對沖基金生涯。伯利野心勃勃,把投資者的最低凈值要求設定在1500萬美元,基本上把認識的所有人都排除在外了。
運氣還真好,幾周後,暢銷書《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的作者兼對沖基金經理格林布雷特找過來,花了100萬美元買了伯利公司22.5%的股份,格林布雷特也是伯利的粉絲,一直在等著他離開醫療行業。伯利用這筆錢還了助學貸款,將公司命名為子孫資本(Scion Capital),在蘋果電腦總部之外幾個街區的地方租了一間小辦公室,這間辦公室從前的主人就是蘋果的聯合創始人沃茲(Steve Wozniak)。
伯利的私募之路還挺順利。2001年,標普500指數下跌11.88%,子孫資本的凈值上漲了55%。2002年,標普再次下跌22.1%,伯利盈利了16%。2003年股市反彈,伯利的組合大漲50%。2003年,伯利管理的資產就達到了2.5億美元,到了2004年底達到了6億美元,就不再接受新的投資了。
2003年,伯利年收入超過了500萬美元,於是花了380萬美元在加州薩拉托加(Saratoga)買了一套6居室的房子,供一家四口住。
買房的同時,伯利覺得房價有點泡沫了,於是對住房市場和MBS(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做了深入研究,結論很驚人,他覺得房產危機遲早要爆發,認定做空MBS是一個大機會,是他的「Soros Trade」。他的這一發現比大空頭保爾森還早一年,比Soros本人更是早了好幾年。於是2003年至2006年連續四年運行他的「Soros Trade」,做空一些金融股,不斷買入CDS合約,而這四年CDS頭寸一直是浮虧的。
盡管壓力巨大,伯利依然對自己的判斷懷有信心,不過投資人卻逐漸失去了信心,即使伯利5年來為投資人賺了242%,投資人還是對伯利的「Soros Trade」非常反對。伯利發起新基金大幹一場的努力失敗了,而且與客戶的關系還鬧得很僵,到了2006年10月,連最初賞識自己的格林布雷特也受不了,飛來聖何塞,兩人吵了一架不歡而散。這一年客戶撤資1.5億美元,伯利不得不忍著虧損賣掉了一半的CDS倉位。
熬到了2007年8月,伯利才開始迎來勝利,這一年底公司盈利150%,進賬7億美元,伯利個人進賬7000萬美元。伯利准備在2008年繼續前進,但是客戶卻不斷撤資,2008年下半年管理的資金只有4.5億美元,比2005年初管理的6.5億美元縮水了很多,伯利終於再也受不了了,於2009年初關掉了自己的公司。
Michael Bury的私募基金(PE)創業之路,在十年後的中國有無數效仿者,中國有大量民間操盤手,就是靠著在論壇、博客寫文章而獲得粉絲,或者通過展示交易成績、參加炒股大賽或期貨大賽來露臉。總的來說,這類草根式的基金創業之路十分艱難,規模上與公募等投資機構出身的基金經理比完全無法抗衡,最終業績也是良莠不齊。
從0到1
以上大師們都是比較成功的案例,從零到一,再到傳奇。但是也有眾多失敗的案例,很多10億級別起步的對沖基金多以失敗而告終,1就是巔峰,例如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
當然,這不是必然的規律,通過私募基金(PE)的首募,很難預測到基金經理的未來之路。預測是很難的,尤其是預測未來,這一點對金融投資來說,對挑選基金經理來說,都是成立的。
『貳』 碳中和基金排名前十名
中和基金排名第一位:易方達環保主題混合,基金成立於2007年,基金規模在11.04億
中和基金排名第二位:平安低碳經濟混合C,基金成立於2010年,基金規模在18.06億
中和基金排名第三位:嘉實環保新能源混,基金成立於2009年,基金規模在15.36億,基金... 中和基金排名第四位:鵬華環保產業股票,基金成立於2013年,基金規模在20億,
拓展資料:1.碳中和,是一個新名詞,近幾年才開始興起,具體內涵是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前面的碳中和基金,可能更容易理解,比如籌碼基金、白酒基金等。 基金碳中和,主要關注碳中性產品或碳中性概念股,為減少碳排放,不少上市公司開始涉足碳排放:碳排放研究、碳排放檢測、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環保上市公司多為碳中性概念股。 碳中和概念股,在A股市場上,可能有很多行業,有碳、煤炭板塊;有生活、電力板塊;有環保、環保板塊。也就是說,碳中和的概念比較寬泛,只要能減少碳排放,市場就會把它封存為碳中和概念股。
2.碳中和涉及到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全球氣候造成的重大環境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將繼續推進碳中和,致力於實現碳中和目標。這使得碳中和的概念成為一個周期較長的概念,而且有資金進行這樣的投資。 基金碳中和基金主要負責研究和跟蹤碳中和趨勢,將基金全部或大部分用於投資碳中和產品或碳中和概念股,充分利用資金優勢提升碳中和在市場上的地位。
3.一個是新能源領域。電力碳中和帶來的能源結構轉變,已從依賴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轉變,因此未來光伏、風電等新能源比重將大幅提升。二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動力電池產業鏈集群。鋰電池和材料具有全球競爭優勢。同時,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路化的趨勢下,未來汽車產業將發生巨大變革,終端車企、互聯網、通信等領域的跨領域融合也將催生投資機會。未來二三十年,交通裝備和能源化工行業將發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動力電池領域也有望繼續孕育出世界級的領軍企業。
『叄』 投資銀行行業特點
1.投資銀行業的創新性
過去,創新性並不是投資銀行業的基本特徵,那時對投資銀行來說,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他們同客戶公司的經理層和董事會的關系,而不是概念與觀念的創新。但是,隨著行業競爭壓力的增大,對投資銀行業創新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投資銀行業能滿足客戶的各種不同需要。因此,創新性已經成為當前投資銀行業一種有效的競爭武器,金融工具和結構的創新有助於保持投資銀行業的競爭優勢。這一部分將討論投資銀行創新性的概念、創新性的內容以及創新性的培養。
(1)創新性的概念
投資銀行的創新性應包括創造和革新這兩個方面,"創造"是指有價值的新事物的產生過程,而"革新"則是將有價值的新事物轉變為商業上可行的產品或服務的過程。創造的實質是從"無"到"有",而革新的實質則是把這所謂的"有"成型為經濟上的實用物。
投資銀行的創新性,一方面是對創新性精髓的理解並知道如何去激發創新性,另一方面是為業務運作注入活力,包括新戰略的設計、研究和開發的不斷進步、質量的提高、財務狀況的優化、信息的獲取、人類資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哪信及為不同的組織營造創新性的文化氛圍。
對當前的投資銀行來說,創新性的管理意味著:開發新的、更好的金融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滾歷,開創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只有這樣,投資銀行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下來並獲得發展。
(2)投資銀行創新性的內容
具體來說,投資銀行的創新性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①融資形式不斷創新。投資銀行開發出不同期限的浮動利率債券、零息債券、抵押債券、發行認股權證和可轉換債券,建立"綠鞋期權"(Green shoes)承銷方式等。90年代,投資銀行又創造出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資產證券化,即以資產支撐的證券化融資。
②並購產品創新層出不窮。投資銀行提供了橋式貸款、發行垃圾債券、創立各種票據交換技術、杠桿大緩搜收購技術和種種反收購措施,如毒丸防禦計劃、金降落傘策略、白衣騎士等。
③基金新產品應有盡有。投資銀行推出的基本新產品有套利基金、對沖基金、杠桿資金、雨傘基金、股息滾動投資、定期投資計劃以及定期退股計劃等。
④金融衍生產品頻繁出現。投資銀行將期貨、期權、商品價格債券、利率、匯率等各種要素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系列金融衍生產品,如可轉換浮動利率債券、貨幣期權派生票據、互換期權、遠期互換等。
(3)投資銀行創新性的培養
由上可知,創新性將影響到投資銀行業的方方面面,但是這種創新性並不是天生的,必須在後天刻意地進行培養。傑出的投資銀行家並不是天生就與眾不同,而是經常地思考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才成為了創新大師。盡管如何培養創新性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並無定法可循,但大致也可以歸納為以下五條:
①營造創新性得以發揮的環境。培養創新性的重要一步是要使創新性能得以發揮出來,這需要有一個自由靈活的環境,使工作人員在與公司共同目標保持一致的同時能發揮個人的自主性和創新性。通常人們對創新性的呼籲是:"告訴我你想要讓我完成什麼,但不是告訴我該怎樣去完成。"領導層過於嚴密的監督並不是件好事,一些公司缺乏創新性往往都是由於主管層的過多干預造成的。
②激發每個人的創新性。最富創新性的想法來自於意想不到的某個人,每個人都有創新的潛力,因此,必須激發每個人的創新性。無論是出色的技巧還是長期積累的經驗都不是確保能產生獨到見解的因素。事實上,這些因素還可能強化長期以來形成的常規思維模式而妨礙創新性。
③幫助創新型人才。盡管人生而平等,但是不同的人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區別的,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差異。對投資銀行來說,必須學會尊重和幫助這些創新型人才,他們往往是很特別的一類人,難於被別人控制,喜歡在奇怪的地方和反常的時間里進行工作。總之,他們在別人看來是很古怪的。怎樣去發現和利用這些創新性人才是沒有捷徑可循的,但要記住的是,創新型人才可能不是聰明的或最敏銳的,也可能不具有進取精神或魄力,甚至沒意識到自身的創新天賦。所以,投資銀行家必須學會發現和珍惜他們。
④培養鬥士和組織者。創新性要能在投資銀行業中發揮作用必須有兩種角色的人--鬥士與組織者。鬥士是敢於承擔高風險項目主要責任的"勇士",他們通常被安置在公司的中級職位上,充滿著敬業精神和狂熱的激情,他們的工作能使那些創新性的想法得以實現。組織者是公司的高級職員,對高風險項目有強烈的興趣,因為他們在公司的職位較高,所以往往是有創新性項目的發起者與組織者。
⑤獎勵與懲罰。大多數公司對待風險的態度是有兩重性的,它們對成功的冒險大加贊賞,而對失敗則是以重罰。這一機制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是有效的,但事實上卻從制度上扼殺了公司內部人員的創新性,因為創新性工作失敗的可能性比成功更大。為了使你的創新型人才能安心地進行創新性,應該給他們提供更廣泛地活動空間和更靈活地獎懲制度。創新型公司通常把"有膽量去失敗"這樣的話作為公司的一條宗旨。
2.投資銀行業的專業性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對投資銀行業來說,這種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專業性要求更高,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學和金融理論
金融學構成了整個投資銀行的知識基礎,而金融理論則提供了用於建立金融學的原始材料。只有對某些金融技術的理論有深入的了解才可能更好地運用這一金融技術。本書將在第三篇對與投資銀行有關的金融理論進行詳細闡述。當然,金融理論再怎麼重要,也不足以單獨地造就成功地投資銀行家。
(2)金融實踐經驗
金融實踐經驗是投資銀行業專業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從千百例金融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是開展未來業務的堅實基礎。藉助於自己的理解力,對過去的金融實踐的經驗進行回顧和總結,會有助於改進和提高未來的工作。例如,憑借多年來積累起來的並購經驗就可以更有效地幫助現在從事並購活動的客戶在將來獲得更大的成功。但是,豐富的金融經驗和扎實的金融理論一樣,對造就傑出的投資銀行家來說也是不充分的,它們兩者只是投資銀行業專業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3)經營才能和行業專長
經營才能和行業專長不應被忽視和低估,第一流的投資銀行家懂得一般的經營原理和行業的特殊性,能夠為客戶提供出色的服務。他們善於對公司進行分析,善於把握不斷變化的行業競爭結構並能洞察出企業成功的因素,還善於將不同金融工具的技術特徵與公司現在的業務需求結合起來以完成對最佳融資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這些都是投資銀行業專業知識基礎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4)市場悟性和遠見
投資銀行業務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在這里,市場悟性和遠見與技術分析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最優秀的投資銀行家總是能在適合的時候作出合適的決定,而他們在作決定時更多的是靠直覺而不是靠分析。
(5)人際關系技巧
人際關系技巧(與人共事的能力)也不能被忽視,它也是投資銀行業專業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投資銀行業屬於服務性行業,它的每一項業務都必須同人打交道,因此,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對投資銀行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3.投資銀行業的道德性
投資銀行的道德性對投資銀行業來說非常重要,它構成了投資銀行業的基礎,因為道德是產生信心的源泉,沒有客戶的信心,投資銀行業將無法生存。因此,投資銀行業的道德性已經成為該行業十分重要的特徵。在這部分中,我們將討論投資銀行業的道德環境、道德問題及解決方法。
(1)投資銀行業的道德環境
對投資銀行業的道德環境產生影響的有四個主要因素:
①監管。投資銀行業的環境和行業構成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促進這種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投資銀行業監管環境的變化。對投資銀行業的監管包括政府有關執法部門和證券監管部門的監管,證券交易所和行業自治協會的監管,以及輿論機構等社會監督,它們的監管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投資銀行業的道德行為。
②公司條例與傳統。每個投資銀行都有自己的管理條例、規則和程序,這些規定對投資銀行的影響非常直接、非常明顯。首先,不同的投資銀行有不同的條例、規則和程序,因此,不同公司內部的道德約束機制就不相同。此外,投資銀行在其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道德標准、傳統、理想目標和激勵機制,這些東西作為一種傳統的力量在影響著投資銀行的道德行為。
③價值最大化。投資銀行業是同金錢打交道的行業,它的產品和服務本身就是金錢,因此,投資銀行是一所龐大的金融企業,它的目標是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沒有哪個行業象投資銀行業這樣把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金錢上,而且,它所設計的金錢數目巨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持金錢和道德的平衡就非常重要。
④目前的道德風氣。根據周圍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標准來確定自己的行為准則,是包括投資銀行家在內的大部分人的心態,因此,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對投資銀行業也有著很大影響。
(2)投資銀行中的道德問題
投資銀行業中有很多道德問題,下面列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幾個,目的在於能藉此引發我們的一些思考。
①利益沖突。這是內容最多和范圍最廣的一個問題。當一家投資銀行參與的交易涉及多方利益的時候,就容易產生利益沖突。也許它會代表交易中對立雙方的利益,也許在交易中會偏向於個人的金融利益,甚至還會涉及到親朋好友的利益,這些都是投資銀行道德的考驗。
②泄漏機密。保守信息機密在所有的商業活動中都是很重要的,對於投資銀行業來說,更是如此,為客戶保守機密是投資銀行業道德的一個主要方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投資銀行業是以信息為服務內容的行業,信息是投資銀行業的生命線。為客戶保守機密不僅有助於保護客戶的利益,而且也有助於提高投資銀行的信譽。泄漏機密將給客戶和自己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所以,投資銀行應該在各種場合都保持冷靜,應該清楚說話的時機、對象和內容。
③信息披露。投資銀行有為客戶保守機密的義務,同時它還承擔著向投資公眾披露有關信息的責任,這是在對待客戶信息方面兩個相反的行為。從表面上來看,這兩者是矛盾的,但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都是為了維護市場的公平和效率。但事實上,很難在保守機密和信息披露二者之間求得絕對的平衡。投資銀行和證券發行者往往會借口保守機密而對某些重要信息不進行及時披露,這樣做無疑有利於投資銀行和證券發行者,但對投資公眾來說是不公平的。證券發行者有責任向公眾披露完整正確的信息,遺漏重要事實的信息披露和錯誤陳述一樣都是不道德的,並要受到相關懲罰。投資銀行也必須盡其所能地確保發行者披露的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確性。這就要求投資銀行對企業進行盡職調查。
④內幕交易。利用內幕消息進行直接或間接的交易並從中獲利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它破壞了市場的公平與效率原則。產生內幕交易的制度原因在於市場的不完善性,由於市場是低效率的,信息對不同的人來說是不對稱的,某些人利用各種條件獲取內幕消息並運用這些消息進行交易而獲利,其他沒有能力和機會獲得這些信息的人的利益就可能會收到損害。更嚴重的是,現在有些投資銀行家已經把從事內幕交易(如操縱股價)作為它日常業務的一部分,這種行為污染了整個投資銀行業。
⑤其他。除了上面提到的這四個方面外,投資銀行還會在諸如信息收集、信息傳播、私下交易、客戶關系、手續費等很多方面產生道德問題。
(3)道德問題的解決方法
對投資銀行業的道德問題有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法,下面只介紹其中的幾種:
①實事求是。這里所謂的實事求是是指投資銀行在向客戶許諾的時候,不要過於吹噓自己的能力而向客戶開空頭支票,而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來許諾。投資銀行業的一個道德問題就是許諾過多而兌現不足。有時,投資銀行這樣做是為了贏得生意,但從長期來看,卻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它使客戶對其失去了信心。有道德的投資銀行總是從自己的實際能力出發來作出承諾。
②保守機密。泄漏客戶的機密是投資銀行很典型的一個職業道德問題,對此有一個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即不要告訴他人那些不必要告訴的東西,這里唯一可做文章的地方是什麼是"不必要告訴的東西"。大多數投資銀行往往會制定一張限制性名單,其中列出了與投資銀行業務有關系的一些公司的名字,這些公司及其相關情況都屬於保密的范圍。這個限制性名單還要求投資銀行從事相關交易、銷售、並購等業務的雇員不能買賣名單上所列公司的證券。此外,部門分割也是為客戶保守機密的一個方法,這種方法要求相關各部門的人員對其所知曉的信息應該保持緘默,不對本部門以外的人員傳播這些信息。例如,當公司的財務人員知道公司信託部門投資的企業即將破產時,他們應該保持沉默。
③尊重法律。在這個賺錢就是一切的行業里,非法行為看起來往往是成功的捷徑,但是幫助客戶從事非法或有悖道德的活動會使投資銀行及其客戶公司走上犯罪和破產的道路,會使他們受到道德的懲罰和法律的制裁。所以,投資銀行有義務建議客戶不要違法,同時,投資銀行自己也應該尊重和遵守法律,為客戶和同行作出表率。
④誠實和坦率。投資銀行業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行業,客戶公司為投資銀行所提供的服務支付了巨額酬金,因此,投資銀行有一種義不容辭的義務,他們不能誇
『肆』 "推進被投企業ipo"什麼意思
(管理人或者相關人士)加速私募股權投資標的的這家未上市企業IPO的進程。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IPO)一般在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所投資的企業經營達到理想狀態時進行。當被投資的企業公開上市後,私募基金再逐漸減持該公司股份,並將股權資本轉化為現金形態。IPO可以使投資者持有的不可流通的股份轉變為可交易的上市公司股票,實現資本的盈利性和流動性。根據Bygraveand和Timmons的研究發現,IPO退出方式可以使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獲得最大幅度的收益。
IPO退出方式主要的有利之處在於:
1、能夠讓投資者獲得較高的收益回報。對於PE的投資方來說,通過IPO退出能使其獲得較其他方式更為可觀的收益,一般可達投資金額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尤其是在股票市場整體估值水平較高的情況下,目標企業公開上市的股票價格相應較高,基金公司通過在二級市場上轉讓所持股份,可以獲得超過預期水平的高收益。例如2002年9月,摩根士丹利等三家投資公司以4.77億元投資蒙牛乳業,在香港掛牌上市後獲得了約26億港者橡罩元的回報;2006年6月,同洲電子在深圳中小板上市,其投資者深圳達晨創投等四家機構獲得超過20倍的收益率;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融資額高達15億美元,其投資者軟銀、高盛約獲得超過34倍的收益率。IPO是金融投資市場對被投資企業價值評估的回歸和投資的價值凸顯,資本市場的放大效應,使得PE退出獲得高額的回報。
2、是實現投資者、企業管理層、企業自身三方利益最大化的理想途徑。在投資者獲得豐厚回報的同時,企業家和企業管理者所持股份也會因股市較高的市盈率而獲得大幅增值,若在二級市場套現可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被投資企業也由私人企業變為公眾企業,除了提升企業的知名度以外,更增強了企業資金的流動性,IPO所募集的資金有力地保障了企業規模經濟和戰略發展的需要,滿足了企業進一步發展和擴張的需求如巧。企業為成功上市經歷的股改、完善治理結構、清理不良資產的過程,也為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內部發展環境,從而對企業長期發展有著積極而長遠的影響。
3、有利於提高PE的知名度。目標企業IPO的成功,實際是對私募股權基金資本運作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的肯定,不首鬧僅提高了目標企業的知名度,同時也提高了私募股權基金的知名度。方面,私募股權基金通過IPO退出所獲得的豐厚收益將吸引更多有著強烈投資願望和一定資金實力的投資者前來投資,以便更好地開展下一輪私募股權投資。另一方面,在市場優質項目源較為匱乏的時期,IPO退出的成功也會擴大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人在市場中的影響力,為其獲得優質企業項目資源創造了條件。
『伍』 私募基金是怎樣募集資金的希望了解的同胞介紹一下。
私募(private placement)是相對於公募(public offering)而言,是就證券發行方法之差異,以是否向社會不特定公眾發行或公開發行證券的區別,界定為公募和私募,或公募證券和私募證券。基金(fund),作為一種專家管理的集合投資制度,在國外,從不同視角分類,有幾十種的基金稱謂,如按組織形式劃分,有契約型基金、公司型基金;按設立方式劃分,有封閉型基金、開放型基金;按投資對象劃分,有股票基金、貨幣市場基金、期權基金、房地產基金等等;另從其他角度劃分,有成長型基金、離岸基金、雨傘基金、基金的基金等等。但翻遍這些基金名稱,把「私募」和「基金」合為一體的官方文件的「私募基金」(privately offered fund)英文一詞,卻未發現。
在我國近日,金融市場中常說的「私募基金」或「地下基金」,往往是指相對於受我國政府主管部門監管的,向不特定投資人公開發行受益憑證的證券投資基金而言,是一種非公開宣傳的,私下向特定投資人募集資金進行的一種集合投資。其方式基本有兩種,一是基於簽訂委託投資合同的契約型集合投資基金,二是基於共同出資入股成立股份公司的公司型集合投資基金。
首先,私募基金通過非公開方式募集資金。其次,在募集對象上,私募基金的對象只是少數特定的投資者,圈子雖小門檻卻不低。第三,和公募基金嚴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同,私募基金這方面的要求低得多,加之政府監管也相應比較寬松,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資更具隱蔽性,運作也更為靈活,相應獲得高收益回報的機會也更大。
什麼是私募基金?
所謂私募基金,是指通過非公開方式,面向少數機構投資者募集資金而設立的基金。由於私募基金的銷售和贖回都是通過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私下協商來進行的,因此它又被稱為向特定對象募集的基金。
與封閉基金、開放式基金等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也正是這些特點使其具有公募基金無法比擬的優勢。
首先,私募基金通過非公開方式募集資金。在美國,共同基金和退休金基金等公募基金,一般通過公開媒體做廣告來招徠客戶,而按有關規定,私募基金則不得利用任何傳播媒體做廣告宣傳,其參加者主要通過獲得的所謂「投資可靠消息」,或者直接認識基金管理者的形式加入。
其次,在募集對象上,私募基金的對象只是少數特定的投資者,圈子雖小門檻卻不低。如在美國,對沖基金對參與者有非常嚴格的規定:若以個人名義參加,最近兩年個人年收入至少在20萬美元以上;若以家庭名義參加,家庭近兩年的收入至少在30萬美元以上;若以機構名義參加,其凈資產至少在100萬美元以上,而且對參與人數也有相應的限制。因此,私募基金具有針對性較強的投資目標,它更像為中產階級投資者量身定做的投資服務產品。
第三,和公募基金嚴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同,私募基金這方面的要求低得多,加之政府監管也相應比較寬松,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資更具隱蔽性,運作也更為靈活,相應獲得高收益回報的機會也更大。
此外,私募基金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基金發起人、管理人必須以自有資金投入基金管理公司,基金運作的成功與否與他們的自身利益緊密相關。從國際目前通行的做法來看,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3%— 5%的股份,一旦發生虧損,管理者擁有的股份將首先被用來支付參與者,因此,私募基金的發起人、管理人與基金是一個唇齒相依、榮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解決了公募基金與生俱來的經理人利益約束弱化、激勵機制不夠等弊端。
公募(Public offering)就是公開募集。公開的意思有二:第一是可以做廣告,向所有認識和不認識的人募集。第二是募集的對象數量比較多,比如一般定義為200人以上。
私募(Private Placement)就是私下募集或私人配售。私下的意思如上:第一,不可以做廣告。第二,只能向特定的對象募集。所謂特定的對象又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對方比較有錢具有一定的風險控制能力,二是指對方是特定行業或者特定類別的機構或者人。第三,私募的募集對象數量一般比較少,比如200人以下。
在我國,通常而言,私募基金(Privately Offered Fund)是指一種針對少數投資者而私下(非公開)地募集資金並成立運作的投資基金。
私募基金的優勢:
1.產品更有針對性。由於私募基金是向少數特定對象募集的,因此其投資目標更具針對性,更有可能為客戶度身定做投資服務產品,組合的風險收益特性能滿足客戶特殊的投資要求。
2.更容易風格化。由於私募基金的進入門檻較高,主要面對的投資者更有理性,雙方的關系類似於合夥關系,使得基金管理層較少受到開放式基金那樣的隨時贖回困擾。基金管理人只有像巴菲特那樣充分發揮自身理念的優勢,才能獲取長期穩定的超額利潤。(來源:基金入門網:http://www.jijinjing8.cn)
3.更高的收益率。這是私募基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超越共同基金之處。由於基金管理人一致更加盡職盡責,有更好的空間實踐投資理念,同時不必像公募基金那樣定期披露詳細的投資組合,投資收益率反而更高。
正因為有上述特點,私募基金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占據了重要位置,同時也培育出了像索羅斯、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大師。
私募基金的特徵由此可見:
第一,私募基金是一種特殊的投資基金,主要是相對於公募基金而言的;
第二,私募基金一般只在「小圈子裡」(僅面向特定的少數投資者)籌集資金;
第三,私募基金的銷售、贖回等運作過程具有私下協商和依靠私人間信任等特徵;
第四,私募基金的投資起點通常較高,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等組織機構,一般都要求具備特定規模的財產;
第五,私募基金一般不得利用公開傳媒等進行廣告宣傳,即不得公開地吸引和招徠投資者;
第六,私募基金的基金發起人、基金管理人通常也會以自有的資金進行投資,從而形成利益捆綁、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機制;
第七,私募基金的監管環境相對寬松,即政府通常不對其進行嚴格規制;
第八,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嚴格;
第九,私募基金的保密度較高;
第十,私募基金的反應較為迅速,具有非常靈活自由的運作空間;
第十一,私募基金的投資回報相對較高(即高收益的機率相對較大);
第十二,其他。
私募基金的運作模式
私募基金的主要運作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是承諾保底,基金將保底資金交給出資人,相應的設定底線,如果跌破底線,自動終止操作,保底資金不退回。
第二種,接收帳號(即客戶只要把帳號給私募基金即可),如果跌破10%,客戶可自動終止約定,對於贏利達10%以上部分按照約定的比例進行分成,此種都是針對熟悉的客戶,還有就是大型企業單位。
私募基金的組織形式
1、公司式
公司式私募基金有完整的公司架構,運作比較正式和規范。目前公司式私募基金(如"某某投資公司")在中國能夠比較方便地成立。半開放式私募基金也能夠以某種變通的方式,比較方便地進行運作,不必接受嚴格的審批和監管,投資策略也就可以更加靈活。比如:
(1)設立某"投資公司",該"投資公司"的業務范圍包括有價證券投資;
(2)"投資公司"的股東數目不要多,出資額都要比較大,既保證私募性質,又要有較大的資金規模;
(3)"投資公司"的資金交由資金管理人管理,按國際慣例,管理人收取資金管理費與效益激勵費,並打入"投資公司"的運營成本;
(4)"投資公司"的注冊資本每年在某個特定的時點重新登記一次,進行名義上的增資擴股或減資縮股,如有需要,出資人每年可在某一特定的時點將其出資贖回一次,在其他時間投資者之間可以進行股權協議轉讓或上櫃交易。該"投資公司"實質上就是一種隨時擴募,但每年只贖回一次的公司式私募基金。
不過,公司式私募基金有一個缺點,即存在雙重征稅。克服缺點的方法有:
(1)將私募基金注冊於避稅的天堂,如開曼、百慕大等地;
(2)將公司式私募基金注冊為高科技企業(可享受諸多優惠),並注冊於稅收比較優惠的地方;
(3)借殼,即在基金的設立運作中聯合或收購一家可以享受稅收優惠的企業(最好是非上市公司),並把它作為載體。
2、契約式
契約式基金的組織結構比較簡單。具體的做法可以是:
(1)證券公司作為基金的管理人,選取一家銀行作為其託管人;
(2)募到一定數額的金額開始運作,每個月開放一次,向基金持有人公布一次基金凈值,辦理一次基金贖回;
(3)為了吸引基金投資者,應盡量降低手續費,證券公司作為基金管理人,根據業績表現收取一定數量的管理費。其優點是可以避免雙重征稅,缺點是其設立與運作很難迴避證券管理部門的審批和監管。
3、虛擬式
虛擬式私募基金錶面看來像委託理財,但它實際上是按基金方式進行運作。比如,虛擬式私募基金在設立和擴募時,表面上是與每個客戶簽定委託理財協議,但這些委託理財帳戶是合在一起進行基金式運作,在買入和贖回基金單元時,按基金凈值進行結算。具體的做法可以是:
(1)每個基金持有人以其個人名義單獨開立分帳戶;
(2)基金持有人共同出資組建一個主帳戶;
(3)證券公司作為基金的管理人,統一管理各帳戶,所有帳戶統一計算基金單位凈值;
(4)證券公司盡量使每個帳戶的實際市值與根據基金單位的凈值計算的市值相等,如果二者不相等,在贖回時由主帳戶與分帳戶的資金差額劃轉平衡。
虛擬式的優點是,可以規避證券管理部門對基金設立與運作方面的審批與監管,設立靈活,並避免了雙重征稅。缺點是依然沒有擺脫委託理財的束縛,在資金籌集上需要法律上的進一步規范,在資金運作上依然受到證券管理部門對券商的監管,在資金規模擴張上缺乏基金的發展優勢。
4、組合式
為了發揮上述3種組織形式的優越性,可以設立一個基金組合,將幾種組織形式結合起來。組合式基金有4種類型:
(1)公司式與虛擬式的組合;
(2)公司式與契約式的組合;
(3)契約式與虛擬式的組合;
(4)公司式、契約式與虛擬式的組合。
私募基金的現狀
正是因為有上述特點和優勢,私募基金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展十分快速,並已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時也培育出了像索羅斯、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大師和國際金融「狙擊手」。在國內,目前雖然還沒有公開合法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但許多非銀行金融機構或個人從事的集合證券投資業務卻早已顯山露水,從一定程度上說,它們已經具備私募基金應有的特點和性質。據報道,國內現有私募基金性質的資金總量至少在2000億元以上,其中大多數已經運用美國相關的市場規定和管理章程進行規范運作,並且聚集了一大批業界精英和經濟學家。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們只能默默無聞地生存在不見陽光的地下世界裡。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基金市場的開放已為時不遠,根據有關協議,5年後國外基金可以進入中國市場,未來市場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由此,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呼籲,應盡快賦予私募基金明確的法律身份,讓其早日步入陽光地帶,這不僅有利於規范私募基金的管理和運作,而且可以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減少交易成本,推動金融創新,並不斷創造和豐富證券市場上的金融產品和投資渠道,滿足投資者日益多元化的投資需求。
私募基金發展回顧:
1993年-1995年:萌芽階段,這期間證券公司與大客戶逐漸形成了不規范的信託關系;
1996年-1998年:形成階段,此期間上市公司將閑置資金委託承銷商進行投資,眾多的咨詢顧問公司成為私募基金操盤手;
1999年-2000年:盲目發展階段,由於投資管理公司大熱,大量證券業的精英跳槽,憑著熟稔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市場營銷,一呼百應。
2001年以後:逐步規范、調整階段,其操作策略由保本業務向集中投資策略的轉變,操作手法由跟庄做股到資金推動和價值發現相結合轉變。
證監會基金部日前向基金公司、託管銀行下發了有關專戶理財試點辦法徵求意見稿,規定基金公司為單一客戶辦理特定資產管理業務的,每筆業務的資產不得低於5000萬元,基金公司最多可從所管理資產凈收益中分成20%。
由於專戶理財只向特定客戶開放,且有進入門檻、不能在媒體上具體推介,事實上就如同基金公司的私募業務。此舉,即是公募基金對私募基金的應對,也是公募基金向私募基金的滲透,也標志著私募基金開閘的腳步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私募基金的特點:
目前,國際上開展私募基金的機構很多,包括私人銀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顧問公司等,特別是隨著國際上金融混業趨勢的發展,幾乎所有國際知名的金融控股公司都從事私募基金管理業務,該業務已經發展成為國際上金融服務業中的核心業務之一。
與現存的公募基金和西方較規范的私募基金相比,我國的私募基金具有更多的特點:
1.針對性更強。由於私募基金面向少數特定的投資者,因此,其投資目標更具有針對性,能夠根據客戶的特殊需求提供度身定做的投資服務產品,實現了投資產品的多樣化和差別化。如果說公募基金是面向大眾的「大鍋菜」,則私募基金就是針對少數富裕階層和機構的「小炒」。目前市場上的公募基金特色不明顯、收益不突出,對於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和抗風險能力的投資者和機構來說吸引力不大,追求高收益、承擔高風險的私募基金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從我國中產階層崛起的趨勢看,這種特殊金融服務的需求是很大的。
2.靈活性更高。私募基金所需的各種手續和文件較少,受到的限制也較少,至少在目前實際上還處於空白狀態,如對單一股票的投資占凈值的比例沒有上限,不必定期披露詳細的投資組合,因此,私募基金的操作非常靈活自由,投資更具有隱蔽性,投資組合隨機應變,獲得高收益回報的機會更大。
3.激勵性更好。表現在基金管理人的收益方面,往往只給管理者很低的固定管理費以維持其開支或者根本就沒有管理費,其主要收入從基金收益中按比例提取。在風險方面,國際上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3%—5%的股份,發生虧損時這部分將首先被用來支付,但國內大部分私募基金這一比例一般高達10%—20%。基金經理人自身承擔較大風險保證了投資者與管理者利益高度一致,實現了二者之間的激勵相容,這較好地解決了公募基金經理人激勵約束機制嚴重弱化的弊端。
4.私募游資作為市場上嗅覺最靈敏的資金集團之一,在市場中擁有巨大的號召力。精準、暴利、神秘、是私募的代名詞。
私募基金中國發展現狀和特點
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出現對中國的影響、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怎樣選擇好項目、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如何對企業估值、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如何選擇管理模式、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項目投資基本程序以及如何籌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六大層面鄭錦橋為您立體傳授私募基金制勝之道!
『陸』 什麼是贖回潮
未來幾天,可轉債將迎來一波罕見的密集強贖回。如果投資者不注意,不及時賣出或轉股,強贖回的成本高達62%。
未來一周,將有4隻可轉債贖回;未來半個月將有9隻可轉債贖回;這在可轉債歷史上極為罕見,這些可轉債余額為141.3億元,按市值計算達到172.84億元。
一旦不及時操作,損失會很可怕。比如,銀河轉債2月24日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最新收盤價為263.99元,但一旦暫停贖回,就以100.13元兌付,虧損62%。
此前,不少投資者未能及時轉股,損失巨大。
罕見贖回潮,最高虧損62%
可轉債贖回剛過,本周可轉債密集贖回潮正式開始。進入密集最後交易期,最後交易日結束後,暫停交易,贖回。
本周有4隻轉債被迫贖回,多家轉債迎來交易結束,包括2月22日的碧銀轉債、2月23日的鍾鼎轉債、2月24日的銀河轉債和邢帥轉債,隨後是2月28日最終交易的重倉蔡東轉債和奧瑞轉債,以及3月初的百川轉債、同德轉債和中核轉債。
這批9隻可轉債債券余額超過140億元,按最新價格計算市值為172.84億元。如果按照贖回價格贖回當期余額,將虧損31億元。
這些可轉債都是由強贖回條款觸發,導致債券的強贖回。目前以最新收盤價計算,銀河轉債最新價格為263.99元,2月24日最後一個交易日結束後,以100.13元贖回,溢價62%。3月初,百川轉債也虧損超過50%。
目前贖回最快的可轉債是碧銀轉債,價格165.2元,贖回100.42元,虧損39%。最後一個交易日是2月22日,僅剩2個交易日。
有些人之前吃過巨大的虧:為無知買單,損失很大。逗宴
比如今年1月11日,華斌可轉債被強制贖回退市,其中900多萬被強制贖回未轉股;華斌可轉債的強制贖回價格為100.378元,而退市前的最終價格為169.2元,強制贖回將花費40%。
按市值和強制贖回規模計算,華斌可轉債投資者被強制贖回,一夜之間損失624萬元。
還有1月11日被強制贖回的鮑彤可轉換債券。最終收盤價為132.101元,贖回價格為100.458元,強行贖回約900萬元。被強制贖回的,虧損24%。
有網友在股票吧哭了,沒有及時賣出或者轉股,虧了很多錢,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了代價。
券商:轉債估值仍高,上漲動力較弱。股權的走向更為關鍵。
天風證券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各類轉債估值仍處於歷史高位,低價轉債仍是避險品種,但估值歷史分位數最高。「低價陷阱」能否在未來轉化為超額下跌,除了在信用風險時期,沒有得到歷史的驗證。
後續可轉債維持估值的能力是有的,主要看意願。在影響估值的幾個因素中,宏觀流動性水平仍處於較低水平,2月18日10年期信頌國債到期收益率升至2.80%。中國社會融資總量超預期,美國加息周期開啟,都制約了貨幣政策的進一步寬松。但寬信貸帶來的經濟復甦和消費企穩的目標遠未實現,2.8%左右的利率可能會持續。
市場情緒和增量資金也是影響可轉債估值的重要因素。1月份新成立基金數據冷淡也是adj的原因之一
相關問答:轉債強制贖回是什麼意思
轉債強制贖回就意味著轉債發行公司將所有的債主變成了股東,即轉債變為股票。轉債的強制贖回是有一個條款的,即如果公司股票在任何連續三十個交易日中至少十五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格不低於當期轉股價格的 130%(含 130%),那麼該公司就觸發了強制贖回條款,後期它將發布公告將這些債轉變為個股。拓展資料:強制贖回是指未經投資者提出贖回申請,而由管理人或基金注冊登記人根據既定業務規則對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強制進行贖回處理。強制贖回條款是優先股協議中的條款之一,要求企業按照一定的安排將股份從私人權益投資者贖回。通常在可贖回優先股投資中使用。強制贖回主要指以下兩種情況:(1)投資者贖回時,當某筆贖回導致其在代銷機構交易帳戶的基金單位余額少於500份時,余額部分必須一同贖回;(2)如果投資人因其它原因(如轉託管、非交易過戶等),使其在代銷機構的帳戶余額低於500份時,允許其贖回份額低於500份,但也必須一次全部贖回。一般情況下,在宏觀經濟景氣度很高的情況下,股市行情也隨之高漲,成山坦銀交量頻創新高,這個時候就是賣出股票或基金的最佳時點。相反,當經濟景氣循環落入低谷,投資人信心低落,股市行情也隨之跌落。但此時正是買入基金的最佳時點。基金業績明顯不佳時,要勇於舍棄,轉換為其他基金。基金投資操作不同於一般的股票投資,它更加傾向於長期性投資,投資者可以容忍短期的績效不佳,如連續3個月或是半年,但如果等到1年以後基金業績仍然沒有起色,就要毫不猶豫「割肉」賣掉,轉換為歷史業績優秀、表現比較穩定的其他基金。盡管我們說,基金的歷史業績並不代表未來,但是一般來說,基金業績穩定性還是值得期待的。發現基金管理人的操作有問題時,應該毫不猶豫地贖回。眾所周知,基金管理人和持有人之間由於各自追求利益的不同,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基金管理人「道德風險」問題。投資者如果發現自己投資的基金,被管理人用作利益輸送的工具,換句話說,管理人為了給特定人謀取利益,犧牲投資人的權益,就應立即賣掉該基金,不必再給寄予任何期待。全部贖回是填寫可用份額的,全部贖回資金到帳後可以注銷原銀行卡,注銷後到其他銀行網點再申購基金無須再開基金帳戶(因為您基金帳戶並沒有銷戶),只需要將您的《基金帳戶憑證》與身份證帶到其他銀行的櫃台直接辦理新增交易帳號再申購就可以了。相關問答:買基金可以強制贖回嗎?什麼叫強制贖回?
在中國市場上,強制贖回是指,基金管理人對贖回後單個交易賬戶的最低持有基金份額要求進行規定,若投資者贖回後該交易賬戶基金份額余額低於基金管理人規定的最低份額,則基金管理人可在未經投資者提出贖回申請的背景下,由管理人或基金注冊登記人根據既定業務規則對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強制進行贖回處理的操作。
強制贖回主要有幾種情況:
(1) 投資者贖回時,某筆贖回導致其在代銷機構交易帳戶的基金單位余額少於最低持有份額(基金公司銷售協議會說明)時,余額部分必須一同贖回。這種情況下,強制贖回的金額一般較小,在百元左右。
(2) 如果投資人因其它原因(轉託管、非交易過戶等),使其在代銷機構的帳戶余額低於最低持有份額時,允許其贖回份額低於最低持有份額,但也必須一次全部贖回。
目前市面上所有基金均可由於第一種原因造成強制贖回,這種原因造成強制贖回的金額一般較小,可以忽略不計。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定期支付基金」(基金在運作方式中,明確規定基金每年將以一定數額或一定凈值比例,按某一約定時間頻率定期向客戶返還部分投資資產的機制,為投資者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因定期支付機制的原因,可能會通過強制贖回操作減少基金份額,實現定期支付。定期支付機制與國內市場上普通基金的收益分配方式不同,不需要考慮基金是否具備分紅能力,即基金在彌補上期虧損之後仍有正可分配收益,而是以基金資產凈值為基準,按某一約定比例進行強制「分紅」,簡而言之,投資者得到的「分紅」除基金收益外,可能包含部分基金資產。另外,以定期支付方式的「分紅」不影響基金凈值,只是相應減少投資者持有的基金份額數。定期支付基金旨在提供定期現金流,並不強調資本增值。
『柒』 需求側結構性改革
法律分析:需求側改革是供給側改革的鏡子,需求側改革主要是去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構性問題,從而增強消費能力;但是要解決我國消費能力低的問題,要必須系統的分析是「沒錢消費」還是「有錢不願意消費」的根本矛盾;在供給側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後,我國的生產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消費是否能跟得上,這是面前面臨的最大乎含碼問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第十四章 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建設消費和投資需求旺盛的強大國內市場。
第一節全面促進消費
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穩步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提升傳統消費,加快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健全強制報廢制度和廢舊家電、消費電子等耐用消費品回收處理體系,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培育新型消費,發展信息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鼓勵定製、體驗、智能、時尚消費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發展服務消費,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准入,推動教育培訓、醫療健康、養老托育、文旅體育等消費提質擴容,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適當增加公共消費,提高公共服務支出效率。擴大節假日消費,完善節假日制度,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區域消費中心。完善城鄉融合消費網路,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改善縣域消費環境,推動農村消費梯次升級。完善市內免稅店政策,規劃建設一批中國特色市內免稅店。採取增加居民收入與減負並舉等措施,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持續釋放消費潛力。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完善質量標准和後評價體系,健全缺陷產品召回、產品傷害監測、產品質量擔保等制度,完善多元化消費維權機制和糾紛解決機制。
第二節拓展投資空間
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老知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推進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面向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星際探測、北斗產業化等重大工程,推進重大科研設施、重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公共衛生應急保障、重大引調水、防洪減災、送電輸氣、沿邊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健全項目謀劃、儲備、推進機制,加大資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加快投資項目落地見效。規范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推動基礎歲哪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健康發展,有效盤活存量資產,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
『捌』 投資銀行不是銀行
同意,一樓的真的是胡說
唉...
投資銀行是主要從事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投資分析、風險投資、項目融資等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資本市場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投資銀行是證券和股份公司制度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是發達證券市場和成熟金融體系的重要主體,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溝通資金供求、構造證券市場、推動企業並購、促進產業集中和規模經濟形成、優化資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由於投資銀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對投資銀行的界定也顯得十分困難。投資銀行是美國和歐洲大陸的稱謂,英國稱之為商人銀行,在日本則指證券公司。國際上對投資銀行的定義主要有四種:
第一種:任何經營華爾街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都可以稱為投資銀行。
第二種:只有經營一部分或全部資本市場業務的金融機構才是投資銀行。
第三種:把從事證券承銷和企業並購的金融機構稱為投資銀行。
第四種:僅把在一級市場上承銷證券和二級市場交易證券的金融機構稱為投資銀行。
投資銀行是與商業銀行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現代金融業適應現代經濟發展形成的一個新興行業。它區別於其他相關行業的顯著特點是,其一,它屬於金融服務業,這是區別一般性咨詢、中介服務業的標志;其二,它主要服務於資本市場,這是區別商業銀行的標志;其三,它是智力密集型行業,這是區別其他專業性金融服務機構的標志。
[投資銀行的類型]
當前世界的投資銀行主要有四種類型:
⑴ 獨立的專業性投資銀行。這種形式的投資銀行在全世界范圍內廣為存在,美國的高盛公司、美林公司、所羅門兄弟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第一波士頓公司、日本的野村證券、大和證券、日興證券、山一證券、英國的華寶公司、寶源公司等均屬於此種類型,並且,他們都有各自擅長的專業方向。
⑵ 商業銀行擁有的投資銀行(商人銀行)。這種形式的投資銀行主要是商業銀行對現存的投資銀行通過兼並、收購、參股或建立自己的附屬公司形式從事商人銀行及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形式的投資銀行在英、德等國非常典型。
⑶ 全能性銀行直接經營投資銀行業務。這種類型的投資銀行主要在歐洲大陸,基乎辯他們在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同時也從事一般的商業銀行業務。
⑷ 一些大型跨國公司興辦的財務公司。
[投資銀行的業務]
經過最近一百年的發展,現代投資銀行已經突破了證券發行與承銷、證券交易經紀、證券私募發行等傳統業務框架,企業並購、項目融資、風險投資、公司理財、投資咨詢、資產及基金管理、資產證券化、金融創新等都已成為投資銀行的核心業務組成。
⑴ 證券承銷。證券承銷是投資銀行最本源、最基礎的業務活動。投資銀行承銷的職權范圍很廣,包括本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機構發行的債券、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債券、外國政府和公司在本國和世界發行的證券、國際金融機構發行的證券等。投資銀行在承銷過程中一般要按照承銷金額及風險大小來權衡是否要組成承銷辛迪加和選擇承銷方式。通常的承銷方式有四種:
第一種:包銷。這意味著主承銷商和它的辛迪加成員同意按照商定的價格購買發行的全部證券搏缺,然後再把這些證券賣給它們的客戶。這時發行人不承擔風險,風險轉嫁到了投資銀行的身上。
第二種:投標承購。它通常是在投資銀行處於被動競爭較強的情況下進行的。採用這種發行方式的證券通常都是信用較高,頗受投資者歡迎的債券。
第三種:代銷。這一般是由於投資銀行認為該證券的信用等級較低,承銷風險大而形成的。這時投資銀行只接受發行者的委託,代理其銷售證券,如在規定的期限計劃內發行的證券沒有全部銷售出去,則將剩餘部分返回證券發頃肢行者,發行風險由發行者自己負擔。
第四種:贊助推銷。當發行公司增資擴股時,其主要對象是現有股東,但又不能確保現有股東均認購其證券,為防止難以及時籌集到所需資金,甚至引起本公司股票價格下跌,發行公司一般都要委託投資銀行辦理對現有股東發行新股的工作,從而將風險轉嫁給投資銀行。
⑵ 證券經紀交易。投資銀行在二級市場中扮演著做市商、經紀商和交易商三重角色。作為做市商,在證券承銷結束之後,投資銀行有義務為該證券創造一個流動性較強的二級市場,並維持市場價格的穩定。作為經紀商,投資銀行代表買方或賣方,按照客戶提出的價格代理進行交易。作為交易商,投資銀行有自營買賣證券的需要,這是因為投資銀行接受客戶的委託,管理著大量的資產,必須要保證這些資產的保值與增值。此外,投資銀行還在二級市場上進行無風險套利和風險套利等活動。
⑶ 證券私募發行。證券的發行方式分作公募發行和私募發行兩種,前面的證券承銷實際上是公募發行。私募發行又稱私下發行,就是發行者不把證券售給社會公眾,而是僅售給數量有限的機構投資者,如保險公司、共同基金等。私募發行不受公開發行的規章限制,除能節約發行時間和發行成本外,又能夠比在公開市場上交易相同結構的證券給投資銀行和投資者帶來更高的收益率,所以,近年來私募發行的規模仍在擴大。但同時,私募發行也有流動性差、發行面窄、難以公開上市擴大企業知名度等缺點。
⑷ 兼並與收購。企業兼並與收購已經成為現代投資銀行除證券承銷與經紀業務外最重要的業務組成部分。投資銀行可以以多種方式參與企業的並購活動,如:尋找兼並與收購的對象、向獵手公司和獵物公司提供有關買賣價格或非價格條款的咨詢、幫助獵手公司制定並購計劃或幫助獵物公司針對惡意的收購制定反收購計劃、幫助安排資金融通和過橋貸款等。此外,並購中往往還包括「垃圾債券」的發行、公司改組和資產結構重組等活動。
⑸ 項目融資。項目融資是對一個特定的經濟單位或項目策劃安排的一攬子融資的技術手段,借款者可以只依賴該經濟單位的現金流量和所獲收益用作還款來源,並以該經濟單位的資產作為借款擔保。投資銀行在項目融資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它將與項目有關的政府機關、金融機構、投資者與項目發起人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協調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等一起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進而通過發行債券、基金、股票或拆借、拍賣、抵押貸款等形式組織項目投資所需的資金融通。投資銀行在項目融資中的主要工作是:項目評估、融資方案設計、有關法律文件的起草、有關的信用評級、證券價格確定和承銷等。
⑹ 公司理財。公司理財實際上是投資銀行作為客戶的金融顧問或經營管理顧問而提供咨詢、策劃或操作。它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根據公司、個人、或政府的要求,對某個行業、某種市場、某種產品或證券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提供較為全面的、長期的決策分析資料;第二類是在企業經營遇到困難時,幫助企業出謀劃策,提出應變措施,諸如制定發展戰略、重建財務制度、出售轉讓子公司等。
⑺ 基金管理。基金是一種重要的投資工具,它由基金發起人組織,吸收大量投資者的零散資金,聘請有專門知識和投資經驗的專家進行投資並取得收益。投資銀行與基金有著密切的聯系。首先,投資銀行可以作為基金的發起人,發起和建立基金;其次,投資銀行可作為基金管理者管理基金;第三,投資銀行可以作為基金的承銷人,幫助基金發行人向投資者發售受益憑證。
⑻ 財務顧問與投資咨詢。投資銀行的財務顧問業務是投資銀行所承擔的對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一系列證券市場業務的策劃和咨詢業務的總稱。主要指投資銀行在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上市、在二級市場再籌資以及發生兼並收購、出售資產等重大交易活動時提供的專業性財務意見。投資銀行的投資咨詢業務是連結一級和二級市場、溝通證券市場投資者、經營者和證券發行者的紐帶和橋梁。習慣上常將投資咨詢業務的范疇定位在對參與二級市場投資者提供投資意見和管理服務。
⑼ 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是指經過投資銀行把某公司的一定資產作為擔保而進行的證券發行,是一種與傳統債券籌資十分不同的新型融資方式。進行資產轉化的公司稱為資產證券發起人。發起人將持有的各種流動性較差的金融資產,如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應收款等,分類整理為一批資產組合,出售給特定的交易組織,即金融資產的買方(主要是投資銀行),再由特定的交易組織以買下的金融資產為擔保發行資產支持證券,用於收回購買資金。這一系列過程就稱為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的證券即資產證券為各類債務性債券,主要有商業票據、中期債券、信託憑證、優先股票等形式。資產證券的購買者與持有人在證券到期時可獲本金、利息的償付。證券償付資金來源於擔保資產所創造的現金流量,即資產債務人償還的到期本金與利息。如果擔保資產違約拒付,資產證券的清償也僅限於被證券化資產的數額,而金融資產的發起人或購買人無超過該資產限額的清償義務。
⑽ 金融創新。根據特性不同,金融創新工具即衍生工具一般分為三類:期貨類、期權類、和調期類。使用衍生工具的策略有三種,即套利保值、增加回報和改進有價證券的投資管理。通過金融創新工具的設立與交易,投資銀行進一步拓展了投資銀行的業務空間和資本收益。首先,投資銀行作為經紀商代理客戶買賣這類金融工具並收取傭金;其次,投資銀行也可以獲得一定的價差收入,因為投資銀行往往首先作為客戶的對方進行衍生工具的買賣,然後尋找另一客戶作相反的抵補交易;第三,這些金融創新工具還可以幫助投資銀行進行風險控制,免受損失。金融創新也打破了原有機構中銀行和非銀行、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之間的界限和傳統的市場劃分,加劇了金融市場的競爭。
⑾ 風險投資。風險投資又稱創業投資,是指對新興公司在創業期和拓展期進行的資金融通,表現為風險大、收益高。新興公司一般是指運用新技術或新發明、生產新產品、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可以獲得遠高於平均利潤的利潤、但卻充滿了極大風險的公司。由於高風險,普通投資者往往都不願涉足,但這類公司又最需要資金的支持,因而為投資銀行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投資銀行涉足風險投資有不同的層次:第一,採用私募的方式為這些公司籌集資本;第二,對於某些潛力巨大的公司有時也進行直接投資,成為其股東;第三,更多的投資銀行是設立「風險基金」或「創業基金」向這些公司提供資金來源。
[投資銀行的組織結構]
一般而言,一個投資銀行採用的組織結構是與其內部的組建方式和經營思想密切相關的。現代投資銀行的組織結構形式主要有三種。
⑴ 合夥人制。合夥人公司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合夥人擁有公司並分享公司利潤,合夥人即為公司主人或股東的組織形式。其主要特點是:合夥人共享企業經營所得,並對經營虧損共同承擔無限責任;它可以由所有合夥人共同參與經營,也可以由部分合夥人經營,其他合夥人僅出資並自負盈虧;合夥人的組成規模可大可小。
⑵ 混合公司制。混合公司通常是由在職能上沒有緊密聯系的資本或公司相互合並而形成規模更大的資本或公司。本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在大公司生產和經營多元化的發展過程中,投資銀行是被收購或聯合兼並成為混合公司的重要對象。這些並購活動的主要動機都是為了擴大母公司的業務規模,在這一過程中,投資銀行逐漸開始了由合夥人制向現代公司制度的轉變。
⑶ 現代公司制。現代公司制度賦予公司以獨立的人格,其確立是以企業法人財產權為核心和重要標志的。法人財產權是企業法人對包括投資和投資增值在內的全部企業財產所享有的權利。法人財產權的存在顯示了法人團體的權利不再表現為個人的權利。現代公司制度使投資銀行在資金籌集、財務風險控制、經營管理的現代化等方面都獲得較傳統合夥人制所不具備的優勢。
[投資銀行的起源與沿革]
現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產生於歐美,主要是由十八、十九世紀眾多銷售政府債券和貼現企業票據的金融機構演變而來的。投資銀行的早期發展主要得益於以下四方面因素。
⑴ 貿易活動的日趨活躍。伴隨著貿易范圍和金額的擴大,客觀上要求融資信用,於是一些信譽卓越的大商人便利用其積累的大量財富成為商人銀行家,專門從事融資和票據承兌貼現業務,這是投資銀行產生的根本原因。
⑵ 證券業的興起與發展。證券業與證券交易的飛速發展是投資銀行業迅速發展的催化劑,為其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天地。投資銀行則作為證券承銷商和證券經紀人逐步奠定了其在證券市場中的核心地位。
⑶ 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潮。資本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給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為了緩解這一矛盾,十八、十九世紀歐美掀起了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潮,這一過程中巨大的資金需求使得投資銀行在籌資和融資過程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⑷ 股份公司制度的發展。股份制的出現和發展,不僅帶來了西方經濟體制中一場深刻的革命,也使投資銀行作為企業和社會公眾之間資金中介的作用得以確立。
20世紀前期,西方經濟的持續繁榮帶來了證券業的高漲,把證券市場的繁華交易變成了一種狂熱的貨幣投機活動。商業銀行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頻頻涉足於證券市場,甚至參與證券投機;同時,各國政府對證券業缺少有效的法律和管理機構來規范其發展,這些都為1929—19933年的經濟危機埋下了禍根。
經濟危機直接導致了大批投資銀行的倒閉,證券業極度萎靡。這使得各國政府清醒地認識到:銀行信用的盲目擴張和商業銀行直接或間接地捲入風險很大的股票市場對經濟安全是重大的隱患。1933年後,美英等國將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業務分開,並進行分業管理,從此,一個嶄新的獨立的投資銀行業在經濟危機的蕭條中崛起。
經過經濟危機後近三十年的調整,投資銀行業再次迎來了飛速的發展。七十年代以來,抵押債券、一攬子金融管理服務、杠桿收購(LBO)、期貨、期權、互換、資產證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使得金融行業,尤其是證券行業成為變化最快、最富革命性和挑戰性的行業之一。這種創新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投資銀行、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正在繞過分業管理體制的約束,互相侵蝕對方的業務,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混業及其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已經變得十分強大。
[投資銀行的發展趨勢]
近二十年來,在國際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趨勢下,投資銀行業完全跳開了傳統證券承銷和證券經紀狹窄的業務框架,躋身於金融業務的國際化、多樣化、專業化和集中化之中,努力開拓各種市場空間。這些變化不斷改變著投資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對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已形成鮮明而強大的發展趨勢。
⑴ 投資銀行業務的多樣化趨勢。六、七十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開始逐漸放鬆了金融管制,允許不同的金融機構在業務上適當交叉,為投資銀行業務的多樣化發展創造了條件。到了八十年代,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金融創新工具的不斷發展完善,更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趨勢的形成。如今,投資銀行已經完全跳出了傳統證券承銷與證券經紀狹窄的業務框架,形成了證券承銷與經紀、私募發行、兼並收購、項目融資、公司理財、基金管理、投資咨詢、資產證券化、風險投資等多元化的業務結構。
⑵ 投資銀行的國際化趨勢。投資銀行業務全球化有深刻的原因,其一,全球各國經濟的發展速度、證券市場的發展速度快慢不一,使得投資銀行紛紛以此作為新的競爭領域和利潤增長點,這是投資銀行向外擴張的內在要求。其二,國際金融環境和金融條件的改善,客觀上為投資銀行實現全球經營准備了條件。早在六十年代以前,投資銀行就採用與國外代理行合作的方式幫助本國公司在海外推銷證券或作為投資者中介進入國外市場。到了七十年代,為了更加有效的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各大投資銀行紛紛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分支機構。八十年代後,隨著世界經濟、資本市場的一體化和信息通訊產業的飛速發展,昔日距離的限制再也不能成為金融機構的屏障,業務全球化已經成為投資銀行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領制高點的重要問題。
⑶ 投資銀行業務專業化的趨勢。專業化分工協作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要求,在整個金融體系多樣化發展過程中,投資銀行業務的專業化也成為必然,各大投資銀行在業務拓展多樣化的同時也各有所長。例如,美林在基礎設施融資和證券管理方面享有盛譽、高盛以研究能力及承銷而聞名、所羅門兄弟以商業票據發行和公司購並見長、第一波士頓則在組織辛迪加和安排私募方面居於領先。
⑷ 投資銀行集中化的趨勢。五、六十年代,隨著戰後經濟和金融的復甦與成長,各大財團的競爭與合作使得金融資本越來越集中,投資銀行也不例外。近年來,由於受到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競爭,如收益債券的運銷、歐洲美元辛迪加等,更加劇了投資銀行業的集中。在這種狀況下,各大投資銀行業紛紛通過購並、重組、上市等手段擴大規模。例如美林與懷特威爾德公司的合並、瑞士銀行公司收購英國的華寶等。大規模的並購使得投資銀行的業務高度集中,1987年美國25家較大的投資銀行中,其中最大的3家、5家、10家公司分別占市場證券發行的百分比為41.82%、64.98%、87.96%。
[投資銀行在中國]
我國的投資銀行業務是從滿足證券發行與交易的需要不斷發展起來的。從我國的實踐看,投資銀行業務最初是由商業銀行來完成的,商業銀行不僅是金融工具的主要發行者,也是掌管金融資產量最大的金融機構。八十年代中後期,隨著我國開放證券流通市場,原有商業銀行的證券業務逐漸被分離出來,各地區先後成立了一大批證券公司,形成了以證券公司為主的證券市場中介機構體系。在隨後的十餘年裡,券商逐漸成為我國投資銀行業務的主體。但是,除了專業的證券公司以外,還有一大批業務范圍較為寬泛的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投資公司、產權交易與經紀機構、資產管理公司、財務咨詢公司等在從事投資銀行的其他業務。
我國的投資銀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全國性的,第二種是地區性的,第三種是民營性的。全國性的投資銀行又分為兩類:其一是以銀行系統為背景的證券公司;其二是以國務院直屬或國務院各部委為背景的信託投資公司。地區性的投資銀行主要是省市兩級的專業證券公司和信託公司。以上兩種類型的投資銀行依託國家在證券業務方面的特許經營權在我國投資銀行業中占據了主體地位。第三類民營性的投資銀行主要是一些投資管理公司、財務顧問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等,他們絕大多數是從過去為客戶提供管理咨詢和投資顧問業務發展起來的,並具有一定的資本實力,在企業並購、項目融資和金融創新方面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正逐漸成為我國投資銀行領域的又一支中堅力量。
我國現代投資銀行的業務從發展到現在只有短短不到十五年的時間,還存在著諸如規模過小、業務范圍狹窄、缺少高素質專業人才、過度競爭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國的投資銀行業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市場需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迅速發展和不斷深化,社會經濟生活中對投融資的需求會日益旺盛,國有大中型企業在轉換經營機制和民營企業謀求未來發展等方面也將越來越依靠資本市場的作用,這些都將為我國投資銀行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投資銀行:是經營資本的行業,其主要作用是為資金的使用者和供應者手中的賦閑資源提供配置和組合的中介服務,從而為雙方提供資源共享所創造的收益。(它是對資本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的組合和運作)
意義:投資銀行的市場中介作用是市場經濟的充分體現。
伴隨金融產品的衍生,投資銀行業務范圍有放大的趨勢,特別是大的投資銀行發散出來的小的投資銀行機構。它在發達國家的市場中始終處於核心地位。
主要產品:金融能力(建立在對經濟和業務的財務分析基礎之上)
財務建議(包括適宜的利率水平、認購價格及投資者的需求預期)
主要的收入:傭金
資金的有效使用是投資銀行的思維核心
投行的歷程:1.14世紀義大利商人發明的「銀行承兌匯票」
2.18世紀英國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投資銀行家產生
3.製造業的競爭促使了一批專門承接海外貿易和出口業務財務風險的承兌商號和商人,又稱商人銀行
4.美國內戰期間出現的政府債券和鐵路債券成為美投行的起源。(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使得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業務嚴格分離)
5.二戰後投行依然在資金籌措和企業投資領域佔有優勢,但已不再是純粹的證券承銷商
五次並購:一.19世紀60到70年代,主要是規模經營基礎上的橫向並購
二.20世紀20到30年代,主要是整合主產業和關聯產業的產品鏈條,形成原材料采購機械加工和製造、市場銷售等流程作業一體化系統,即縱向並購
三.20世紀50年代的混合和跨行業並購
四.20世紀80年代盛行杠桿收購,垃圾債券為企業並購提供資金支持
五.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其風險資本投資和公眾化融資迅速推廣和普及了新技術的應用
經營模式:分離式(中美)、全能式(德、瑞士、荷蘭)
四種定義:一.任何經營華爾街業務(銀行業務、承銷業務、交易業務)的銀行或金融機構(廣義)
二.經營一部分或全部資本市場業務的銀行或金融機構(證券包銷、基金管理、公司資本籌集、收購兼並、項目融資、風險資本、公司理財、財務顧問,不包括向散戶出售證券、對消費者提供不動產中介和抵押、保險產品)(最佳)
三.只包括某些資本市場業務,即證券承銷、兼並收購(狹義)
四.從事一級市場的證券承銷和二級市場的證券交易(不和時宜)
(大投行可以用第二個,小投行則限定在與資本市場有關的證券承銷發行、企業融資、收購兼並)
美式投行—投行或證券公司—分業經營
分類:國別和傳統習慣 英式投行—商人銀行—貨幣市場存貸和證券承銷
德式投行—綜合銀行—無專門的投行
規模和業務能力:國際級超大型投行、國家級、地區性投行、專業性投行
獨立性投行和商業銀行所控制的投行(高盛、美林、財務和業務獨立性 摩根*斯坦利、第一波士頓、日本野村、日興、華寶)
綜合性投行和大型跨國公司的財務公司
職能:金融中介、創造證券市場流動性、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集中、金融創新、促進產融結合和培育企業家
業務分類:傳統——證券發行承銷、證券經紀、做市及證券私募
現代——兼並收購、項目融資、風險資本、財務顧問
其他——投資顧問、投資咨詢、資產證券化
『玖』 上交所產品創新副總經理葉武:「如何更好服務ETF投資者」
上交所2004年推出國內首隻ETF上證50ETF拉開了ETF大幕。到2020年,中國境內ETF市場快速發展,產品規模突破萬億元,較上一年大幅增長近58%,產品數量與規模均創近10年來新高,我想這是中國資本市場成立30年來不斷努力的成就。那接下來讓我們有請上交所產品創新副總經理葉武先生,為大家帶來主題演講《新起點 · 新征程:如何更好服務ETF投資者》。
【精彩觀點】
1、作為一種指數型投資工具,ETF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跟蹤指數誤差小的優勢,已成為投資者進行全球資產配置的基礎工具。截至2020年底,全球掛牌交易的ETF達到7527隻,資產總規模超過7.9萬億美元,較2017年底增長72%,近十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20%。ETF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全球資產管理行業的傳統思維模式,日漸成為全球各類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的有力工具。
2、近年來,滬市ETF市場快速發展,不斷完善產品布局,牢牢占據國內ETF市場主導地位。截至3月,滬市ETF掛牌的產品數量達到286隻,市值規模超過1萬億元,滬市ETF市值、成交額境內佔比超過八成,最近三年保持40%--50%的增長率。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滬市去年以來ETF的交易賬戶數超過860萬戶,日持有賬戶數超過500萬戶,投資者參與ETF投資的熱情高漲,僅年初兩三個月,就新增200萬投資者開始選擇交易ETF,誕生了很多的ETF愛好者。
3、參與滬市ETF交易的個人投資者年齡主要集中在30歲到50歲之間,以90後、80後、70後為主。該類投資者往往經濟實力較強且投資經驗較為豐富,風險意識強,有較大資產配置需求。從區域分布來看,參與滬市ETF市場的投資者主要分布在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其中廣東、四川、上海、湖南、山東等區域的投資者賬戶數較多且參與ETF市場交易的熱情較高。
4、國內ETF市場近年來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是與歐美成熟市場相比,不論產品數量還是市值規模都還有較大差距。在諸如固定收益型ETF、主動型ETF、外匯ETF、結構化產品等產品創新方面也仍存在一定差距。
5、伴隨著產品數量和市值規模的爆發式增長,境內ETF市場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瓶頸:第一,ETF產品開發同質化嚴重。第二,ETF銷售渠道不暢。第三,投資者對ETF認知不足,ETF資訊不夠豐富。第四,還需要進一步完善ETF產品創新的保護機制。
近年來,圍繞「一所連百業、一市跨全球」的發展戰略,上交所在產品(指數研究和產品布局)、交易機制(流動性和定價效率)和平台(銷售渠道與推廣)三個方面持續推動滬市ETF快速發展,以期更好服務ETF投資者和市場參與者。
【演講內容】
一、境內ETF市場處於高速增長期
作為一種指數型投資工具,ETF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跟蹤指數誤差小的優勢,已成為投資者進行全球資產配置的基礎工具。尤其是2020年以來,在全球經濟遭受巨大沖擊及資本市場劇烈震盪的背景下,全球流入ETF市場的資金依然延續增長態勢,產品數量和資產規模保持高速增長。截至2020年底,全球掛牌交易的ETF達到7527隻,資產總規模超過7.9萬億美元,較2017年底增長72%,近十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20%。ETF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全球資產管理行業的傳統思維模式,日漸成為全球各類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的有力工具。
回顧國內市場,在中國證監會統一領導下,國內ETF市場近年來開啟爆發式增長模式,產品數量和市值規模疊創新高。截至2020年底,國內掛牌交易的ETF數量從2017年底的166隻增長到371隻,三年增加了205隻產品;ETF市值規模從2017年底的3529億元增長到1.1萬億元,三年增長了2.1倍,並於去年底突破萬億大關,創 歷史 新高。從產品來看,近年來境內市場陸續推出了跨市場ETF、跨境ETF、債券ETF、商品ETF等多類創新型產品。投資范圍的拓寬以及投資策略的豐富吸引了大批新的投資者,國內ETF市場發展駛入快車道。
近年來,滬市ETF市場快速發展,不斷完善產品布局,牢牢占據國內ETF市場主導地位。截至3月,滬市ETF掛牌的產品數量達到286隻,市值規模超過1萬億元,滬市ETF市值、成交額境內佔比超過八成,最近三年保持40%--50%的增長率。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滬市去年以來ETF的交易賬戶數超過860萬戶,日持有賬戶數超過500萬戶,投資者參與ETF投資的熱情高漲,僅年初兩三個月,就新增200萬投資者開始選擇交易ETF,誕生了很多的ETF愛好者。目前來看,參與滬市ETF交易的個人投資者年齡主要集中在30歲到50歲之間,也就是90後、80後、70後為主。該類投資者往往經濟實力較強且投資經驗較為豐富,風險意識強,有較大資產配置需求。從區域分布來看,參與滬市ETF市場的投資者主要分布在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其中廣東、四川、上海、湖南、山東等區域的投資者賬戶數較多且參與ETF市場交易的熱情較高。
誠然,國內ETF市場近年來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是與歐美成熟市場相比,不論產品數量還是市值規模都還有較大差距。以美國市場為例,截至2020年底,美國ETF數量達到2281隻,資產規模超過5.49萬億美元,約佔全球ETF總規模的69%。境內ETF市值規模僅1700多億美元,約佔全球ETF總規模的2%。目前,美國ETF市值規模占非貨幣共同基金規模的比重約為20.9%,而我國ETF規模占非貨幣公募基金規模的比重僅為6.6%;美國股票ETF規模占股票市值的比重約為9%,而我國股票ETF規模佔A股市值比重不足1%。此外,從ETF產品種類來看,盡管國內ETF標的資產已經涵蓋股票、債券、商品、貨幣等大類資產,但是與美國市場相比,境內市場在諸如固定收益型ETF、主動型ETF、外匯ETF、結構化產品等產品創新方面也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國境內ETF市場發展存在瓶頸
伴隨著產品數量和市值規模的爆發式增長,境內ETF市場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瓶頸:
第一,ETF產品開發同質化嚴重。2018年以來,國內ETF產品數量迅速增長。隨著權益ETF跟蹤的賽道更加精細,ETF開發競爭日益激烈,產品同質化問題凸顯。一方面,主流寬基指數ETF數量持續擴張,眾多基金公司先後推出跟蹤中證500、上證50、滬深300等主流指數的ETF,以至於跟蹤同一指數的產品就多達數十隻。另一方面,基金公司扎堆布局熱門賽道,紛紛推出跟蹤大量熱門細分行業主題指數ETF。比如,2020年,跟蹤5G通信、人工智慧、半導體、新能源 汽車 、電子等 科技 行業主題的ETF密集發行。目前,市場上已經有5隻跟蹤半導體晶元的ETF產品。
第二,ETF銷售渠道不暢。長期以來,ETF發展單一依賴於券商渠道。並且,場外和場內投資者群體割裂,大多數場外未開通A股賬戶,無法直接參與ETF交易。目前A股投資者1.5億個,基金市場投資者超過4億,大量投資者未能直接參與ETF投資,市場參與度亟待提高。同時,境內市場一直實行「賣方投顧」的模式,費率低廉的ETF無法成為投資顧問首先推薦的資產配置產品。
第三,投資者對ETF認知不足,ETF資訊不夠豐富。總體來看,境內投資者對ETF的認知度、接受度和參與度仍然偏低。截至目前,境內持有ETF投資的賬戶數不過幾百萬,與共計1.5億A股投資賬戶相比數量差距很大。並且,針對ETF的宣傳培訓不足,無法覆蓋數量龐大的投資者群體。投資者獲取ETF投資資訊的渠道較少,相關內容也不夠豐富。
第四,還需要進一步完善ETF產品創新的保護機制。隨著ETF市場的快速發展,基金公司在ETF領域的研發創新、流動性、費率比拼將更為激烈。其中,ETF市場競爭必然會聚焦於產品創新,其競爭的核心在於指數設計是否符合投資者的需求。然而,國內市場目前對於指數設計研發和指數產品開發的創新保護力度不夠,沒有對指數設計形成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這些都會抑制基金公司開發ETF產品的積極性,阻礙國內ETF市場 健康 發展。
三、如何更好服務ETF投資者
近年來,圍繞「一所連百業、一市跨全球」的發展戰略,上交所在產品(指數研究和產品布局)、交易機制(流動性和定價效率)和平台(銷售渠道與推廣)三個方面持續推動滬市ETF快速發展,以期更好服務ETF投資者和市場參與者:
第一,加強產品創新,持續完善ETF產品鏈。一直以來,上交所積極推動ETF產品創新,不斷豐富ETF產品供給。一方面,著力發展權益類ETF,持續豐富行業主題類ETF,推出跨滬港深ETF,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選擇;推動ESG主題ETF、指數增強ETF等產品開發;另一方面,擴大ETF標的范圍。推動跨銀行間市場債券ETF、商品期貨ETF等產品開發,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資產配置型或交易型工具;此外, 探索 與更多境外市場進行互聯互通,積極推動與境外市場互聯互通,提升交易所對外開放水平。
第二,不斷提高ETF流動性和定價效率,積極推動ETF交易機制和技術服務優化。為了使投資者能夠以更加合理的價格買賣ETF和降低交易成本,一方面,上交所不斷優化ETF做市商制度,通過優化完善做市商評級制度、豐富做市商類型等措施來提升ETF市場流動性,提高ETF的定價效率。另一方面,上交所持續優化ETF交易機制,5月份將提供實時逐筆交收(RTGS)服務,提升ETF申贖效率,促進ETF套利機制有效發揮。
第三,升級優化相關平台,以期讓更多投資者更加便利參與ETF投資。打通場內、場外銷售渠道,優化升級基金通平台,讓我們的產品更直接觸達客戶、便利客戶、服務客戶,進一步提高投資者參與公募Reits等場內基金產品的投資體驗,引導更多投資者通過ETF實現長期投資、價值投資、低成本投資的科學投資理念。
第四,為提高投資者對ETF認知,多渠道為投資者提供ETF投資資訊。與成熟市場相比,我國ETF市場發展時間短,投資者參與程度不高。2017年以來,上交所通過建立ETF微信公眾號、建立ETF行業分析師隊伍、定期發布ETF各類研究報告以及改版上線新的基金網站等措施,使更多的投資者了解ETF,為投資者進行ETF投資提供參考,鼓勵投資者參與ETF交易。
第五,加強ETF市場宣傳和推廣,為投資者參與ETF投資提供便利性和更優質的服務。近年來,上交所通過開展ETF大講堂、拓寬線上培訓渠道等方式,不斷加大ETF宣傳和推廣力度。2020年以來,上交所舉辦11場ETF在線直播,觀看人數超過40萬;指數股(ETF)大講堂82場,涉及58個城市。從投資者數量上看,滬市目前持有ETF的賬戶數超過500萬戶,較2019年實現翻番;參與滬市ETF交易的賬戶達860萬戶,是2019年賬戶數的2.1倍。2020年以來,為了提升ETF各參與主體便利性,上交所全面梳理ETF業務流程,通過實施基金擴位簡稱、優化ETF發行上市流程、推動基金業務辦理電子化等措施全方位為ETF市場發展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伴隨投資者財富管理理念的轉變,境內ETF市場處於難得的發展機遇期。站在未來市場發展的新起點,上交所將繼續加強ETF產品布局和創新,不斷優化ETF交易機制,更好服務ETF投資者,引導市場回歸價值投資本源,以期開啟境內ETF市場發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