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金如何對捐贈者開展公共關系
⑴ 壹基金還存在嗎
壹基金是由李連傑於2007年發起成立的公益組織,是國內第一家民間公募基金會。壹基金以"盡我所能,人人公益"為願景,致力於搭建專業透明的壹基金公益平台,專注於災害救助、兒童關懷、公益人才培養三大公益領域。
【拓展資料】
基本信息
_
中文名稱
_
壹基金
_
_
外文名稱
_
One Foundation
_
_
成立時間
_
2007年
_
_
創辦人
_
李連傑
_
_
性質
_
中國第一家民間公募基金會
_
_
願景
_
盡我所能,人人公益
_
_
主題曲
_
劉德華《一塊錢》
_
目錄 1成立過程
2基金標志
3公益平台 4三個領域
5組織構架
6人員構成 7公益計劃及項目
8捐款明細
9相關事件
折疊編輯本段成立過程
2007年,著名功夫片明星李連傑創立啟動了壹基金。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2010年12月3日在深圳注冊成立,是中國第一家民間公募基金會,以"盡我所能,人人公益"為願景,致力於搭建專業透明的壹基金公益平台。壹基金戰略模式為"一個平台+三個領域",即專注於災害救助、兒童關懷、公益人才培養三大公益領域。
2007年,李連傑與中國紅十字總會合作設立"中國紅十字會李連傑壹基金計劃",以獨立運作的慈善計劃和專案的形式在中國大陸開展公益事業。
2008年10月,為了保證公益項目更高效地實施,在中國紅十字總會、上海市民政局等多方主管機構的指導和支持下,上海李連傑壹基金公益基金會以私募基金會的形式注冊成立。 作為"中國紅十字會李連傑壹基金計劃"的執行機構,上海李連傑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嚴格按照《基金會管理條例》開展各項業務活動,向"中國紅十字會李連傑壹基金計劃"進行專項的匯報與結算,並接受年度審計。
2010年12月3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在深圳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注冊成立,擁有獨立從事公募活動的法律資格。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注冊原始基金為5000萬元。
"中國紅十字會李連傑壹基金計劃"及"上海李連傑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已清算注銷,其項目、資金及工作人員已由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承接。
2011年1月11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舉行揭牌儀式,宣布深圳壹基金正式成立,此舉標志著壹基金成為具備獨立的法人資格、公募資格的基金會。據悉,這是國家民政部門積極推進社會慈善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大力支持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折疊編輯本段基金標志
李連傑先生壹基金倡導著"壹基金 壹家人"的公益理念,壹基金標志設計中的"1"代表著每一個1。文字與圖案元素構成了其標志,圖案圍繞著數字"1"構成了一個笑臉。公益活動的力量對社會是積極的,推動了我們每個人內心的那些善良,就像是那句話"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如此美好"。
折疊編輯本段公益平台
壹基金戰略模式為"一個平台+三個領域","一個平台"是指搭建專業透明的壹基金公益平台。自成立以來,壹基金搭建的公益平台上,主要的合作夥伴包括公益傳播夥伴、企業公益夥伴、公益項目夥伴, 其中公益項目夥伴包括:
壹基金聯合救災:"壹基金聯合救災"聯合民間公益機構、媒體、企業與個人,採取"提前備災、聯合行動、快速救援"的策略,為中小型自然災害中受影響的兒童及其他弱勢群體提供服務。提高民間對中小型災害的響應水平,兒童及其他弱勢群體受益。推動成立民間聯合救災網路,成為民間救災的主力軍。促進民間救災網路的運營水平,提升救災的公信力。
壹基金救援聯盟:壹基金救援聯盟成立於2009年5月12日,即汶川地震一周年,由壹基金發起人李連傑先生在汶川宣布正式成立。救援聯盟從成立之初的30多支民間志願救援隊伍,已經發展到近300支,成員近5000人的規模,分布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作為規模最大且唯一的全國性公益救援組織,救援聯盟不僅能夠做到對應各地區發生的緊急救援事件,還能夠協調完成跨省的救援工作。
壹基金海洋天堂網路:壹基金"海洋天堂計劃"源自電影《海洋天堂》,本計劃聯合全國范圍的民間服務機構形成網路工作模式,為腦癱、自閉症、罕見病等貧困特殊類型殘障兒童提供救助,提高民間機構專業服務能力和組織發展能力,聯合企業、研究機構與民間機構進行公眾宣傳與社會倡導,促進國家對特殊類型殘障兒童的關注與政策支持,以幫助他們在確保其尊嚴、促進其自立、有利於其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下享有充實而適當的生活。
USDO自律聯盟:USDO的中文名稱是"自律吧";英文是the Union ofSelf-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s;縮寫為:USDO."自律吧"是一個由社會組織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共同組成的社區,是國內首個由民間公益機構發起,推動行業自律,公信透明的社區。
這個開創性的社區,由"承諾對自己、他人負責任"的社會組織們自發組成,通過制定、遵行規則,來加強交流,建立自律機制,促進信息公開,保障捐款人的權益,逐步推動建立適合社會組織生存的法律和社會環境。"自律吧"的宗旨是:促進USDO 內社會組織的自律,提升USDO內社會組織的公信力。
專業合作夥伴:其它認同壹基金理念,與壹基金整合各自資源達成合作,共同推進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或者團體,如救助兒童會、四川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等。
折疊編輯本段三個領域
壹基金的公益願景為"盡我所能,人人公益"。壹基金戰略模式為"一個平台+三個領域",即搭建專業透明的壹基金公益平台,專注於災害救助、兒童關懷與發展、公益支持與創新。
災害救助:災害救助是壹基金的核心業務領域。壹基金在自然災害的災前、災中、災後的三個階段開展防災減災、備災救災、安置重建三方面的工作,對中國常規多發的中小型洪澇、地震、凝凍、乾旱等災害和突發重大災害進行持續的人道主義賑災行動,使災區兒童及弱勢群體重獲有保障、有尊嚴的生活。同時通過支持民間公益組織、學術機構開展項目,提升災害應對與管理能力,有效促進行業發展,完善政府相關政策。
兒童關懷與發展:兒童關懷與發展是壹基金的戰略成長領域,壹基金通過支持民間公益組織和鼓勵兒童參與項目活動,重點關注貧困和災害多發地區的兒童及其它特殊需要兒,聚焦保障權利和實現潛能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幫助他們獲得有尊嚴的生活和全面發展的機會。本領域有壹樂園、凈水計劃、海洋天堂三大公益計劃。
公益支持與創新:公益支持與創新是壹基金的新興業務領域,力圖用開放的視角和創新的思路研究中國公益行業在快速發展期所面臨的問題,探索創新的解決方案,攜手民間公益組織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
折疊編輯本段組織構架
財務審計: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Deloitte)對善款的收支進行審計;戰略規劃:國際著名咨詢機構貝恩公司(中國)為壹基金的長期戰略發展提供指導;奧美、BBDO、麥肯光明等多家全球領先的廣告公關公司亦為壹基金提供國際專業水準的傳播規劃服務。
折疊編輯本段人員構成
壹基金是獨立的法人機構,嚴格按照國家法律及《章程》進行治理。理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執行委員會行使常務決策權力,監事會緊緊圍繞"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設的制衡機制,與理事會、執委會共同防範風險,促進穩健發展。
第四屆理事長:馬蔚華
第四屆副理事長:馬化騰
榮譽理事:柳傳志、馬雲
第四屆理事:馬蔚華、馬化騰、李連傑、王石、牛根生、馮侖、俞敏洪、柳青、孫利軍、周惟彥、李弘
第四屆監事:吳曉波、白濤(第三位監事待定)
第四屆秘書長:李弘
投資委員會:馮侖、馬蔚華、馬化騰、柳青,主席:馮侖
發展委員會:俞敏洪、王石、金建杭、江陽、雷永勝、居勁松、張華瑩、李勁,主席:俞敏洪
預算委員會:馬蔚華、吳君亮、張敏、李弘、李君香,主席:馬蔚華
折疊編輯本段公益計劃及項目
兒童平安計劃:壹基金兒童平安計劃是災害救助領域里,在災害發生之前所開展的工作。兒童平安計劃旨在搭建社會力量參與兒童安全教育與倡導兒童保護的平台。通過支持公益組織、民間救援隊、企業員工等社會力量在學校和社區運用體驗、參與及流動教學的教育方法,由志願者和教師開展安全教育,提升兒童應對風險的能力。同時促進兒童享有更安全的校園環境,倡導社會重視並參與兒童安全保護。
溫暖包計劃:溫暖包計劃是針對受災害影響兒童的應急狀況下的生活和心理關懷需求而設計。壹基金聯合各省社會組織、志願者、媒體、愛心企業和社會公眾,搭建社會力量參與公益的平台,通過為困境兒童發放溫暖包的方式,推動社會組織更好地回應困境兒童的應急生活和心理關懷的需求,幫助兒童有尊嚴地、安全地度過災後階段和冬天。根據不同季節、不同人群的需要,溫暖包配置不同的物品。
緊急救災計劃:搭建由民間專業救援隊、災害管理機構和相關企業等聯合組成和共同參與的三大夥伴網路,分別為"壹基金救援聯盟"、"壹基金聯合救災"和"企業聯合救災平台"。
壹基金採取"提前備災、聯合行動、快速救援"的策略,通過建設屬地化社會力量災害應急機制,以當地民間和專業的力量為主,分別針對重大災害和中小型災害,主要面向兒童及其他弱勢群體開展緊急救援和賑災行動,同時推動民間救災力量的發展,促進民間公益組織參與災害治理體系的建設。
2011-2014年期間,壹基金及其合作夥伴在全國23個省區市先後針對地震、洪災、旱災、凝凍、火災等災害,開展救災行動201次,直接受益達到105萬人次。
防災減災計劃:以兒童為主要目標群體,以減災教育為主要內容,通過支持民間救援隊、公益組織、教育機構等社會力量,進入社區和學校開展"抗震減災示範校園"、"減災小課堂"、"人人來減災"三個方面的活動,有效提升災害多發地區兒童應對災害及日常安全風險的能力,維護兒童的安全。
減災小課堂:2014年,"兒童平安--減災小課堂"項目分別通過雅安和岷縣的兒童服務站、全國14個省的40家民間公益組織、以及36支中國平安支教志願者團隊,在24個省的168個項目學校/教學點開展活動,對1134名學校教師和公益志願者進行了培訓,為全國32,182名兒童提供減災教育。
人人來減災:2014年,"人人來減災"結合國家減災日和國際減災日開展活動。國家減災日期間,共有來自19個省的463支團隊響應了活動,開展了203次各類落地倡導活動,直接影響717,595人,共有893萬的微博互動和閱讀量。國際減災曰期間,共有64支大學生團隊和救援隊開展118次落地倡導活動,直接影響24,942人。
抗震減災示範校園:在龍門山地震帶上,"減災示範校園"項目以針對兒童的減災教育為核心,結合開展教師培訓、減災主題活動、校園應急管理和配備校園應急物資。項目第一批覆蓋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及漢源縣30所學校,共培訓90名項目骨幹教師,開展46場校園主題活動和59場應急疏散演練,597名教師共開展減災小課堂1,292課時,受益兒童10,893名。
災後重建計劃:在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後,壹基金配合各級政府部門,聯合國際和國內領先的科研及災後重建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和機構,開展以防災減災為主導思想的災後重建工作,幫助災區群眾實現平穩過渡安置,重建家園,提升當地學校和社區應對災害的能力。該公益計劃的重點內容為抗震減災示範學校和幼兒園、抗震農房和社區減災中心等。
凈水計劃 :2014年,凈水計劃與37家民間公益組織和16個可口可樂裝瓶廠合作,為全國20省的166所農村學校提供了176台校園凈水設備,幫助66,026個孩子在學校期間喝到了更干凈的水。同時,超過200位志願者和20家高校社團在凈水計劃學校開展了兒童水衛生教育活動。培訓直接受益12,000人次。
凈水計劃聯合本地教育、衛生等部門和學校的共同參與。通過在學校內安裝納濾級膜技術的凈水設備,使得學校飲用水滿足相應國家標准。通過組織水與衛生健康培訓和發放水杯,提升項目學校兒童的飲水安全意識和健康衛生習慣。聯合相關科研單位、企業、政府、各地民間公益組織和公眾,搭建人人公益的項目平台,發揮各自專業特長,通過對本項目的評估研究、城市公眾參與和傳_倡導,推動社會公眾對整個農村學校飲水安全問題的關注,以最終實現農村學校飲水安全問題的解決。
壹樂園公益計劃:通過向農村學校的兒童提供游戲、音樂和體育設施,改善教學方式,豐富他們的音樂和體育教育,在快樂中獲得全面發展潛能、實現公平發展的機會。該公益計劃同時也關注兒童在災後過渡安置期獲得必要的社會心理支持需求,通過支持民間公益組織建立兒童服務站,為災後兒童提供專業的陪伴和服務。
壹樂園音樂教室&運動匯:2014年,在全國貧困地區的農村小學(包括四川省雅安市六縣二區、甘肅省岷縣和漳縣、雲南省魯甸縣以及全國其他災後和貧困地區),以兒童為本,聯合5個專家團隊27家民間公益組織及志願者,改善75個項目學校35,452名兒童的音樂教育空間,以及137個項目學校56,692名兒童的室外運動設施,同時針對學校師資力量進行培訓,提升農村學校教學綜合能力。
壹樂園兒童服務站:2014年,壹樂園兒童服務站在四川雅安、甘肅岷縣、雲南魯甸持續開展工作,共資助52家民間公益組織在災區建立了62個社區服務站點,超過270名社工等工作人員和2,146名志願者,共為災後社區26,193名兒童提供超過673,090次服務。
海洋天堂計劃:海洋天堂公益計劃以自閉症、腦癱、罕見病等特殊需要兒童為主要關注群體,通過支持康復機構和家長組織,搭建研究機構、公眾和企業聯合的行動網路,有效促進社會接納和公共政策的完善,提升他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他們的權利得到保障和實現。
2014年,共有115家民間公益組織開展了193次社會融合活動,5,917名特殊兒童受益,共6,227名家長和337個志願者團體參與,開展了6場能力建設活動,171家民間公益組織參與,295名從業人員接受培訓。4月2日世界自閉症曰,海洋天堂計劃的公益夥伴在全國53個城市舉辦了217場公益倡導活動,共有2,919人次特教老師、987家公益組織、476家媒體共同參與。同時,通過微博互動共有695萬人次關注自閉症等相關話題。
聯合公益計劃:聯合公益計劃旨在聯合同一議題領域的公益組織建立議題網路,支持網路運營發展和能力提升,開發並推廣標准化的公益項目,倡導公眾參與與政策改善,最終促進社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折疊編輯本段捐款明細
壹基金獲得捐贈的類型包括壹家人月捐、單次捐贈、壹基金官方公益店、企業捐贈(含現金捐贈、實物捐贈、服務贊助、員工團捐)等。 2014年度的捐贈明細如圖《壹基金2014年總計籌款金額及渠道》所示。
折疊網路公司
UC優視100萬、巨人網路700萬、騰訊2000萬(其中1500萬為追加)、 500萬、阿里巴巴500萬、網易500萬、360奇虎360萬、搜狐800萬、完美世界300萬、新浪200萬、京東200萬、淘米網100萬、人民網100萬、金山100萬、樂視網100萬、迅雷100萬、 基金會500萬、凡客誠品200萬現金和2萬件沖鋒衣、鳳凰網美麗童行現金100萬、唯品會100萬
折疊手機移動
蘋果公司5000萬、三星6000萬、英特爾1000萬、小米手機100萬、諾基亞100萬
折疊房地產公司
恆大集團捐款2000萬元、萬達集團捐款1000萬元、SOHO中國基金會捐款500萬元、綠地集團先期捐款500萬元、金地集團捐款200萬、世茂集團捐款500萬、鏈家地產100萬、花樣年捐款100萬、協信地產捐款100萬、金科集團550萬、龍湖地產捐款500萬
折疊銀行行業
中國工商銀行捐款1500萬、中行捐500萬、建行捐1500萬、農行捐1200萬、興業銀行1000萬、 寧波銀行200萬、民生500萬、交通銀行500萬、招商銀行600萬
折疊其他
鳳凰網將捐贈100萬元、金龍魚1200萬(500萬現金和700萬糧油)、農夫山泉1000萬(500萬現金和500萬元的飲用水)、蒙牛1000萬、史玉柱500萬
折疊編輯本段相關事件
折疊蘆山地震捐助
截至2016年3月31日,壹基金收到蘆山地震捐款約3.86億元,累計支出資金2.29億元,已使用資金為全部捐贈資金的59.22%。三年裡,壹基金與320個/次夥伴合作,實施了49個大型項目,災區受益人次超過40萬。壹基金蘆山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基本按照規劃進度有序開展,"以減災為核心,創建韌性家園"的災後重建工作初見成效。
與自然災害發生在一瞬間相比,災後恢復和重建工作是艱巨和漫長的。"4·20"蘆山地震後,壹基金聯合政府和民間公益組織等合作夥伴先後開展了緊急救援、過渡安置和災後重建工作,總計受益400,536人次。2014年以來,在緊急救援和過渡安置工作結束後,壹基金將主要精力用於支持在蘆山震後地區開展以減災為核心的重建工作,目標是創建人人具有減災意識、家傢具有抗震能力的韌性家園。壹基金蘆山災後重建主要包括抗震減災示範校園、抗震減災示範社區、壹樂園項目和成都壹基金"青少年與未來防災體驗館"(原名:龍門山斷裂帶災害管理中心)四個部分,既注重硬體設施的建設,也注重提升學校和社區應對未來災害的"軟"實力。
在蘆山地震緊急救援行動中,壹基金救援聯盟共有28支救援隊250餘人實施救援,累計搜索村莊16個,600名群眾被轉移,為散居在30個村莊1200餘名村民運送給養。壹基金聯合救災網路中57家社會公益組織和708名志願者投入到救災物資接收、整理和分發運輸的過程中,共運輸物資125車次,將超過1000噸救災物資運抵災區,使20個重災鄉鎮的121個村的132139人受益。
壹基金在雅安受災嚴重的三縣一區(蘆山、寶興、天全、雨城區)的23個鄉鎮建立了50個壹樂園兒童服務站,為5548名兒童開展了累計1027次以安全、減災教育以及兒童保護等主題的活動;為雅安市6縣2區61所學校安裝70台凈水設備,讓24027名孩子喝上了干凈的水。
此外,該基金還為96所寄宿學校配置了459台洗衣機和配備洗滌用品,使12204個孩子穿上了干凈的衣服;為18所寄宿學校、5所醫院、3個集中安置點和33所鄉鎮衛生院修建太陽能公共浴室,每天提供洗浴用熱水150噸供6000人使用。2013年壹基金共計為18557名災區兒童發放壹基金溫暖包,以保障災區兒童的身心健康。
在抗震減災示範校園領域,壹基金邀請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的知名設計師團隊根據各援建學校的不同特點,設計、建造出建築功能豐富、空間多樣的校園,並為學校配備了教學設備,讓學校成為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場所和社區的活動中心。計劃援建的8所抗震減災學校、14所鄉村幼兒園和20個避災運動場中,6所學校和11個避災運動場已竣工驗收並投入使用,6所幼兒園開工建設。同時,壹基金還計劃在雅安地區的100所學校開展"減災示範校園"項目,已完成前兩批共60所學校的項目活動,從教師能力建設、兒童安全教育、校園風險管理和校園安全文化建設四個方面,全面提升兒童自我保護以及學校減災和兒童保護的"軟"實力。
在抗震減災示範社區建設領域,壹基金立足於幫助援建農村社區提升自身應對未來災害的能力,聚焦安全農房、公共減災機制構建和農村技術人才培養,先後開展了農村工匠培訓、鋼結構抗震農房和社區減災中心建設。共培訓農村工匠2,054名,援建鋼結構抗震農房358套,10個社區減災中心已竣工投入使用。此外,壹基金還於2015年12月啟動了安全農家項目,通過組建社區志願者救援隊、完善社區災害應急預案、配備減災、救援物資及應急標識系統,提升社區"農戶-小組-村莊"三個層面的自救互救能力。
同時,壹基金還著眼於通過提高藝術和體育教育的質量,幫助災後地區的兒童在快樂中發展潛能。三年來,壹基金在雅安8個區縣開展了"壹樂園"項目,為學校改建音樂教室119間,提供了104套運動和游樂設施,還為221名音樂和體育教師開展了教學技能培訓。
截至2018年3月31日,壹基金共收到蘆山地震捐款約3.90億元,累計支出資金3.52億元,已使用資金為全部捐贈資金的90.14%,共實施了59個大型項目,覆蓋900餘個學校和村、社區,超過58萬人次災區群眾受益。
折疊魯甸地震捐助
2014年8月3日16:30,雲南省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受災人口達113.8萬人,災害損失主要集中在魯甸縣龍頭山鎮和火德紅鎮、巧家縣包穀堖鄉、會澤縣紙廠鄉等地。地震發生後,壹基金協同政府和民間公益組織等合作夥伴先後開展了緊急救援、過渡安置工作。2015年3月以來,壹基金借鑒"4·20"蘆山地震重建工作經驗,在魯甸地震災區重點開展了以"減災為核心,創建韌性家園"為基本目標的重建工作,主要包括抗震減災示範社區、抗震減災示範校園和壹樂園項目。
抗震減災示範社區--在魯甸地震發生前,當地農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土牆承重的結構形式無法滿足抗震需求的基礎構造要求,房屋整體抗震能力極低。在震後重建階段,壹基金積極探索,採用"集中點重建、散戶自建"的模式,開展鋼結構抗震農房援建。截止至2016年7月,壹家人已在魯甸縣、巧家縣和會澤縣援建完成734戶抗震農房,2612人直接受益。同時,針對社區減災能力薄弱的問題,壹基金以"人人公益"為核心理念,計劃於2016-2017年在魯甸震後地區的14個農村社區實施安全農家項目,通過組建社區志願者救援隊,完善社區災害應急預案,配備防災減災設施設備、救援物資及應急標示系統,同時開展社區避難場所建設,提升"農戶-小組-村莊"三位一體的自救互救能力,幫助社區更好地應對未來潛在的災害。
抗震減災示範校園--在魯甸災後重建中,壹基金結合魯甸當地實際情況,與中國台灣知名設計師合作,力求設計、建造出以兒童為本的學校。2015年3月,由壹基金援建的魯甸縣龍頭山鎮光明小學教學樓竣工並投入使用,同年5月,光明小學教師宿舍投入使用;2015年9月,壹基金援建的魯甸縣火德紅鎮鵲落小學教學樓已投入使用,學生宿舍樓、教師宿舍樓和附屬幼兒園也已竣工,待驗收後將投入使用。未來,壹基金還計劃在魯甸10所學校開展"減災示範校園"項目,從教師能力建設、兒童安全教育、校園風險管理和校園安全文化四個方面,全面提升學校師生應對災害的綜合能力。
同時,壹基金還在魯甸震後地區開展了壹樂園項目,提高音樂和體育教育的質量,幫助災後地區的兒童在快樂中發展潛能。截止至2016年7月,共在魯甸縣龍頭山鎮、火德紅鎮、樂紅鄉等5個受災鄉鎮的10所學校建設完成了10間壹樂園音樂教室,為13名鄉村音樂教師開展了教學技能培訓,共計10,009名兒童受益。2016-2017年,壹基金還計劃開展第二期壹樂園-音樂教室項目,同時計劃實施壹樂園-運動匯(多功能運動場)項目,並為體育教師開展培訓,以此改善學校的體育教育環境,促進兒童潛能發展。
魯甸地震發生後,截止2016年6月30日,壹基金共接收捐贈的善款和物資合計人民幣58,167,372.34元,累計使用資金37,606,239.58元,捐贈收入余額為20,561,132.76元,累積使用資金為全部捐贈資金的64.65%。壹基金結合魯甸當地的實際情況,並尊重捐贈人意願,將捐贈資金分別使用在緊急救援、過渡安置和災後重建三個階段。剩餘資金將繼續用於支持魯甸災後重建工作,全部工作計劃於2017年完成。
折疊雅安地震籌款
⑵ 從公共關系學的生態系統關系的角度,分析壹基金組織作為公共關系的主體,與哪些部門產生公共關系
所謂的公共關系,其實質是社會通過信息傳播溝通手段處理自身的各類公共關系問題,以達
生態環境目的的管理活動。
第一節、眾說紛紜的公共關系
一、翻譯中的誤差
二、多義現象的困惑
「公共關系」一詞,其基本含義有五種,
第一種,它所指的可能是一種公共關系狀態。
第二種,它所指的可能是一種活動。
第三種,它所指的可能是一種思想觀念。
第四種,他所指的可能是一門學科。
第五種,它所指的可能是一種事業,即公共關系事業。
引用美國公共關系學會對公關所下的定義:
(1)「為使本單位能適應環境,並取社會的了解起見,工業團體、工會、公司、職工團體、政府或其他社團在
建立與維護他們的公眾諸如:僱主、聘僱人員或股東,以及全體公眾之間的一種良好而有效的關系的活動。
」
(2)「上述的各種活動或是成功的程度,在於促進公眾對一個社團的經濟與社會的調節的了解,如良好的或是
拙劣的公共關系。
」
(3)
「創立與發展這些活動的藝術或職業。如大學里的公共關系課,
」
三、實踐中的誤解
公共關系在社會主義中國的傳播雖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但是,人們對它的認識仍十分混亂。有些人把公關看的神乎
其神,更多的人把公共關系學視同於市井上那種吃吃喝喝,請客送禮,走後門拉關系的不正當行為。即所謂的「庸
俗關系學」
。
三、研究的不同視野
(一)、管理學的視野
從管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公共關系,人們更關注的是公共關系這種管理行為在組織中起什麼作用。其著眼點就是
要通過揭示公共關系區別於其他管理職能所具有的獨特性質特徵,把公共關系從眾多的組織管理職能中區別開來,
獨立出來。
(二)、傳播學的視野
從傳播學的角度研究公共關系,
人們更關新的是公共關系作為一種管理行為本身區別於其他管理行為的本質特
征是什麼?也就必然會從公共關系實現管理目標的過程和手段的獨特性來界定公共關系,
把公共關系與其他組織管
理行為區別開來。因此,一般都會得出公共關系式一個組織與其公眾之間的傳播溝通管理的觀點。
(三)、社會學的視野
從社會學的角度,人們更關注的是公共關系管理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對組織具有什麼樣的意
義,探尋揭示公共關系不同於其他社會關系的獨特性質特徵入手,進而對這種關系的本質進行探討。公共關系是為
了公眾的利益,協調和修正我們個人和企業那些具有社會意義的行為。
第二節、組織生態系統與公共關系
一、組織生態系統
所謂的組織生態系統是由組織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構成的功能統一體,
是以組織和個人的互動作用為基礎的聯
合體。正如自然生態系統可以是一個特殊的生態共同體那樣,組織生態系統的規模也可大可小。生態系統中領導的
功能是由聯合體來評價的。因為聯合體可以使全體成員朝著共同的方向前進、發揮相互支持的功能。
二、社會組織
現代系統論認為,所謂組織是指一種開放的、動態的和有目的社會系統,它被設計來實現某種目標,它由人的
因素、物的因素、工作因素和協調因素所構成,被輸入轉變為用戶所需的輸出。簡單地說,社會組織是開放的、動
態的、尋求多目標的系統。組織受到環境的影響同時又試圖影響環境。它們從環境中接受各種資源的輸入,其輸入
又被環境中的其他系統所利用。
作為公共關系活動主體的社會組織指的是一個群體,它是人們按照一定的目標、任務和形式建立起來的協調力
量和行動的合作系統。
社會組織分為以下幾種最基本的類型:
(1)營利性組織
(2)互利性組織
(3)服務性組織
(4)公益性組織
三、社會組織的一般特徵
(一)具有能動的目標導向特點
社會組織與生物有機體的不同在於,社會組織由具有和能夠實現自己醫院的各個目的性組成成分分組,而有機
體沒有。社會組織的生存和發展都是為了達到某個特定的目標。社會組織使人們有意識地為實現特定的目標而建立
起來的,它的行為都有很明顯的目標導向,目的性是社會組織最基本的特徵之一。在社會生態系統的發展中,人的
主觀能動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與環境、目標相適應的結構特性
社會組織的結構是由事件組成的,
而不是由某些事物組成的——社會組織的結構是一種動態概念而不是一種靜態概
念,社會系統的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小循環可以相互結合交織在一起形成更復雜的結構。
(三)、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反饋是社會組織的固有特定
社會組織作為開放系統,必須從其他機構、人員和物質環境中獲取更新的能量。不過,信息的輸入是一種特殊
的能量輸入,是一種環境和系統運行過程的信號系統的反饋,使組織得以保持一種穩態和動態平衡。同時,為了維
持系統的穩態,社會組織必須不斷向環境輸出一些能量,如產品、規則、企業文化、資金等。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
失人和其他一切生物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⑶ 壹基金怎麼回事
http://ke..com/view/944321.htm
⑷ 李連傑這么努力地推廣壹基金,目的何在壹基金到底有多公益
一、李連傑發展壹基金的目的。
一個基金的慈善項目既能塑造李連傑高尚的名聲,又能發展各行各業的人脈資源。李連傑本來是為了推動一個基金才真的把自己壓得很低,一個人能做這樣的事,他要麼是唯心主義者,要麼是受到某種具體的啟發,要麼是有真正的目的。從李連傑豐富的歷史來看,他所做的事情,他不是唯心主義者,嫣然基金是李亞鵬夫婦因為子女的願望,加之王菲是佛教徒,所以他們的動機可以解釋,但是李連傑沒有具體可見的動機。所以只有最後一個原因,他必須有目的。
沒有信任就沒有支持,這種支持不僅僅是捐贈;尊重和信任比施捨更重要。這也是一個殘酷的世界,因為公益作為一種職業,按照商業的邏輯,不會被專業人士唾棄;這也是一個曲折的世界,公益事業被賦予了很多道德意義,自然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懷疑。
⑸ 李連傑稱壹基金或中斷,壹基金現在到底出現了什麼樣的嚴重危機原因何在
李連傑的壹基金中斷風波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7日 12:13 《新世紀》周刊
一個備受推崇的平民慈善理念,無法以合法的獨立公募基金會身份落地,最終演化為以私募架構運行公募資源的尷尬事實
□ 本刊記者 張艷玲 | 文
平民慈善的籌資理念、奪人眼球的公關和明星光環,使李連傑與中國紅十字會合作的「中國紅十字會李連傑壹基金計劃」(下稱壹基金計劃),借民間捐贈熱情井噴的東風,在短短三年時間迅速成為中國民間慈善一個閃亮的樣本。
帷幕方才開啟,其發起者李連傑在9月初接受央視「面對面」采訪時便語出驚人,稱中國紅十字會的合作可能會中斷,且問題「意想不到的嚴重」。
一石激起千層浪,壹基金現狀再度引發輿論高度關注,質疑和同情紛至沓來,其間也不乏「與紅十字會有摩擦」的猜測。
短暫沉默後,中國紅十字會秘書長王汝鵬於9月21日在個人博客中回應稱:「作為設立在中國紅十字會的一個專項公益基金,只要壹基金賬戶上的錢沒用完,它應該不存在關閉的問題……目前中國紅十字會壹基金在賬上的結余資金還有6700多萬元。」
他還透露,合作之初,雙方簽訂了合作協議和補充協議,第一個三年合作期到期日為2010年2月5日,到期後雙方並沒有提出終止合作的書面提案,實際上雙方已經根據協議約定又自動續延。
這一表態令壹基金備顯尷尬。事實上,壹基金有關工作人員對本刊記者解釋,李連傑所言的危機,並非真的中斷運營,其實是指目前壹基金因無法獲得獨立的公募基金身份而在運營上面臨多重矛盾。這已經導致業界對其運作模式合法性的屢屢質疑。
籌資與運營分離
公眾熟知的壹基金成立於2007年4月。「每人每月捐1塊錢」的口號是它的標志,壹基金也因這一鼓勵普通人參與的樸素理念被廣為推崇。雖然選擇了這樣典型的公募模式,但壹基金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獨立的公募基金會。
根據現有法律規定,基金會分為公募和非公募兩種。公募基金有權向公眾募捐,而非公募基金無權向公眾募捐。雖然沒有規定純粹的民間組織不能成立公募基金會,但在中國具有公募資質的基金會大多具有官方背景。李連傑當時已從中國移民美國,以其作為發起人,很難找到願意接手的「主管單位」。
李連傑於是開始了與中國紅十字會的合作。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籌資與財務部副部長兼壹基金計劃董事王舒儂透露,「事實上,李連傑最初設想是在紅十字會下設立基金會,但是中國的慈善法不是很完善,根據中國的法律,只能在紅十字會下設立一個專項」。她表示,「以李連傑名人的身份設立這個專項,可以幫助紅十字會籌款,也可以帶給我們新的經驗」。
具體而言,即以李連傑倡導發起掛靠在中國紅十字總會下的一個公益籌款計劃,並設立專項基金,是獨立運作的慈善計劃和專案。通過中國紅十字會公募的資質,該計劃可向公眾募集款項,實際上獲得了「公募」資格。根據《中國新時代》雜志及多家媒體報道,2009年壹基金的善款64%是來自於個人捐款。與中國整個公益市場80%為企業捐助,20%為個人相比,募集公眾款項的能力可見一斑。
不過,王汝鵬在博客中也解釋,基金和基金會不同,「基金」是錢的概念,「基金會」是組織,因此壹基金不具有獨立法人地位,壹基金計劃募集的善款,均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統一接受,進入紅十字會賬戶,並開具中國紅十字會捐贈收據。
根據協議,該基金資助計劃的制定和資助支出,由該基金成立的管委會負責。據本刊記者了解,該管委會共由六名董事組成,包括李連傑及其助手、美國The One Foundation(李連傑在美國成立的基金會)兩名工作人員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派出的兩名工作人員。李連傑擔任主任委員,其餘五人為董事。在資金使用和項目操作上,每一個申請的項目和預算,都要由管委會集體討論通過,才能簽發文件撥款。
在此過程中,壹基金人員不直接接觸到募集資金。也就是,按規定,壹基金只能負責籌錢,並不負責管錢。以2008年汶川地震救災捐款過程為例,壹基金管委會對捐款的用途有決策權,但仍要通過紅十字會的渠道使用資金。
由於沒有獨立法人身份,紅十字會下設的合作專項基金計劃不能有自己的機構和員工。但李連傑仍組建了一個十幾人構成的壹基金執行團隊,由李連傑與朋友合辦的另一家公司來給這些「壹基金員工」發工資和上保險。
王舒儂指出,在具體項目執行中,有些是紅十字會完全能承擔運作的,由紅十字會賑災救濟部支出資金。在救災、衛生救護、青少年等紅十字會的專業領域之外的項目,如「環保」「羌綉」「慈善公益論壇」等多領域,則由壹基金團隊執行。
隨著項目開展,籌資和執行分離的弊端逐步顯現。王舒儂指出,「紅十字會關注的領域是衛生、自然災害,李連傑希望召開年會、典範工程,搭建扶持草根公益組織的平台等,不在紅十字的職責范圍內。李連傑想做的項目更寬廣些,我們支持他,但做不好。」
私募基金運營公募資源
由於仍不能滿足成立公募基金會的條件,李連傑及其團隊轉而申請成立私募基金會。
2008年10月,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上海民政局等多方主管機構的指導和支持下,上海李連傑壹基金公益基金會(下稱上海壹基金)注冊成立,原始資金200萬元,法定代表人周惟彥,業務范圍是資助慈善公益項目,舉辦慈善公益實體,資助公益論壇,救助危困人群,獎勵慈善事業貢獻者。
周惟彥加入壹基金之前,在IT、快速消費品以及奢侈品行業多個著名的」500強」企業擔任高管,之後走上創業之路,經營旅遊地產投資與發展,以及國際文化藝術推廣項目。2007年,自稱已退掉所有股份,潛心研究佛理的周惟彥,在李連傑的邀請下,以全職義工身份加入壹基金,負責實際運營。
根據中國紅十字李連傑壹基金官網介紹,上海壹基金實質上成為了壹基金的執行機構,其具體向壹基金管委會進行專項匯報與結算,並接受年度審計。
同時,經壹基金計劃授權,上海壹基金為其代理一切人事、項目、法律等事務。壹基金管委會設執行委員會,周惟彥同時擔任紅十字會「李連傑壹基金」專項基金執行主席。
在上海壹基金成立之後,該基金會本身也進行私募籌款;此外,公眾通過紅十字會賬號捐贈給壹基金計劃的資金,在獲得壹基金管委會批准後,也會輸送到上海壹基金執行使用。因此,上海壹基金實質上已經成為公募款和私募款並蓄的資金池。
對於這種混合式運營,壹基金內部人士對本刊記者解釋,壹基金在選擇資助一個項目時,會根據申請者的資質、專業性等多方面權衡,更多時候是將項目交給壹基金自身的「典範工程」選出來的專業組織,並不會特意交給紅十字會去做;非公募資金和公募資金分頭管理,一起使用,但使用時會尊重捐贈人的意願。
「典範工程」是壹基金資助公益組織的主要方式,於2008年起推出,寓意為「攜社會之力,千萬資金扶持公益典範」。每年按照「公信、專業、執行、持續」的標准評選出十家以內優秀公益典範組織,並頒發100萬元資助金。
在成立之初,壹基金計劃的定位是青少年心理救助,運行一段時間後,也救助過洪災、地震、雪災等。2008年4月份,壹基金成立一周年舉辦的發布會上,壹基金執行主席周惟彥已經宣布,壹基金從專注做心靈救助的執行機構轉變為資源整合型NGO平台。
轉型後,壹基金在保持核心募捐理念基礎上,在資金使用上更多成為投資型公益機構,並不用善款直接做公益項目,而是資助其他直接做公益的組織。
此外,舉辦國際慈善公益論壇、壹基金年會,是目前壹基金最主要活動。
善款使用不當嫌疑
特殊的運作體制,使壹基金藉助紅十字會的公募資質獲得了向公眾募款,由非公募基金會團隊運作。支持者認為,在當前情況下,先做事,再樹規則未嘗不可。南都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徐永光認為,壹基金通過掛靠在紅十字會下面成為專項基金,獲得公募資格,接近於拿到了公募權,這在中國現有的法律框架下是一種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前所長資中筠認為,壹基金的尷尬身份是中國的制度造成的,壹基金就像一個沒有身份證的孩子,希望中國公益慈善事業更加專業化、透明化發展的人已經開始質疑壹基金的身份、法律結構。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劉佑平即指出,沒有公募資格的非公募基金會,卻在行使公募之實。壹基金是利用紅十字會的公募權力尋租,這說明中國慈善基金會的混亂。
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教授指出,壹基金計劃作為紅十字會下面的專項,通過紅十字會向公眾籌款,由非公募基金會執行並非不可,但善款的使用要受到原來母體職責的限制。
素稱「財務公開透明」的壹基金,在2009年年底時,財務使用上還一度受到「亂花錢」的質疑。
壹基金主辦的「中國全球慈善公益論壇」上花費250萬元、官網運行花費150萬元,網友發帖指責過於鋪張,並指壹基金今年三季度支出中管理費用佔了19.76%,「這個比例顯然是不合理的。」
對於上述質疑,壹基金回應稱所有支出均通過內部嚴格財務審批管理,外部嚴格項目評估和審計進行項目執行,之後亦向公眾公布了財務報告。
金錦萍對本刊記者表示,壹基金若利用紅十字會的公募身份對贊助「全球公益論壇」的企業開具捐贈發票,則企業可以捐贈發票抵稅,實際上相當於做了一次公益營銷廣告而非捐贈,而納稅人則間接對此部分買單。壹基金人員對本刊記者承認,對贊助論壇的企業的確都開具了捐贈發票。
壹基金員工對本刊記者表示,財務公開之所以受到質疑,是因為壹基金太公開、透明了。
徐永光則認為,目前大多數基金會還沒有公開財務、項目運作的意識,在全國基金會資金使用信息公開不到位的情況下,壹基金主動披露已經超過了政府的規定,是值得肯定的。
但金錦萍指出,壹基金公募非公募並存的模式,造成了事實上監管不方便。雖然壹基金公布了總體的資金收支情況,但具體項目並不清晰。具有公募資格的基金會,應該向捐贈人公開,僅有財務報表是不夠的。
更何況,對於善款的使用額度,現有法律對於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規定大相徑庭。相比模式的爭議,兩個壹基金混合運營之下的善款使用標准,更為讓人疑惑。
根據《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公募基金會每年用於從事章程規定的公益事業支出,不得低於上一年總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會每年用於從事章程規定的公益事業支出,不得低於上一年基金余額的8%。基金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但事實上,作為紅十字會下的專項,雖然行使公募資格,但其具體支出情況,又很難用《基金會管理條例》去約束。
上海壹基金提交的2009年度檢查報告書顯示,2009年捐贈收入5189.17萬元。上年度基金余額4283.67萬元,本年度總支出4760.37萬元,其中用於公益事業支出4221.19萬元,占上年度基金余額的98.54%;工作人員工資福利支出131.17萬元,行政辦公支出116.45萬元,二者占總支出的比例為5.2%。以此觀之,無論是在人員支出還是公益事業支出等方面,作為非公募的上海壹基金都達到了規定的標准。
但根據壹基金官網公布的2009年財務報告,壹基金計劃和上海壹基金財務狀況合並後列出,2008年壹基金計劃與上海壹基金合並數的總收入是1.43億元,2009年支出5073.8萬元、管理費用373.9萬元。公眾很難知曉非公募基金和向公眾募集的資金之間實際的收入與支出、每個具體項目的資金流向情況。若用財務報告合並後數據減去非公募基金相應款項,2009年公募基金支出比例僅為313.43萬元,管理費用65.81萬元,占總支出20.9%。而2006年12月到2009年12月,壹基金公益項目累計支出為9952萬元,僅占累計總收入的48%。
「一方面在指責中國的法律政策不好,另一方面在法律的縫隙中活得挺好。」金錦萍提醒,公募私募並存,一旦出現善款濫用或是丑聞就會後果嚴重。鑒於此,政策法律應進一步完善,為民營慈善設立公募基金會打開通道。
本刊記者了解到,在兩個壹基金並存的同時,目前李連傑及其團隊還在積極籌辦第三個壹基金,即作為民營公募基金的壹基金。但這一努力至今仍未能看到樂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