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破凈買什麼基金
❶ 慘烈!中資銀行港股幾乎全面破凈:有的日成交4264港元
估值低得令人發指
近來,銀行股再次打破自己的估值下限。截至昨日收盤,A股36家上市銀行中,只有西安銀行、青島銀行、平安銀行、張家港行、招商銀行等11家銀行市凈率(PB)在1倍之上,其他銀行均處於「破凈」狀態。此外,A股市場僅有6家銀行的市盈率在10倍以上,估值仍然處於 歷史 低位。
市盈率方面,中資銀行港股仍然較低。如果剔除虧損的錦州銀行,29家銀行市盈率均值為3.92倍,10倍以上的僅有九江銀行、甘肅銀行,分別為13.22倍、27.36倍。市盈率在3倍以下的有徽商銀行(2.78倍)、重慶銀行(2.87倍),市盈率在3-4倍之間的有11家,包括農行、交行、中行、工行等多家國有大行。
是否迎來估則李值修復
在業內人士看來,銀行A股閉亂、H股之間向來存有估值差,今年以來A股銀行股受疫情、監管制度等影響進一步拉低估值,導致港股表現更為慘轎盯檔烈。銀行股是否能迎來估值修復?
❷ A股265家公司破凈:錯殺股和「仙股」並存 投資機會或現
2008年以來A股第四次「破凈潮」出現,破凈股數量也創下新高。
統計顯示,截至9月13日收盤,滬深兩市共有265隻個股跌破每股凈資產(市凈率PB小於1)。其中*ST天馬、廈門國貿、廈門信達市凈率最低,分別為0.432、0.529和0.56。
大規模破凈是熊市的一大特徵,充分反映了市場的悲觀情緒,但「破凈潮」中往往也醞釀著機遇,比如,金融地產和部分周期行業在過去幾次大底時都有較大比例標的破凈,而其中不乏一些優質資產被錯殺。
「大規模破凈也是市場見底的信號之一。」廣東一位私募人士認為,相當一部分破凈的股票都具有投資價值。
「破凈潮」再現
統計顯示,截至9月13日收盤,剔除市凈率為負後,滬深兩市3527家上市公司中,破凈的公司有265家,佔比為7.5%。
天風證券統計指出,回顧過去15年A股歷次大底,當前破凈規模已經超過2013年和2016年的底部,距離2005年和2008年還有一定距離。
在2005年和2008年兩次「破凈潮」中,銀行股全身而退,而2013年以來的三次「破凈潮」中,銀行股都有超過60%的標的破凈。TMT行業以及醫葯、食品則一般沒有大規模破凈的情況出現。
第一財經注意到,截至目前,破凈公司占行業公司數量比重較高的行業有銀行、採掘、地產、鋼鐵和交運等。
破凈股高度集中的行業明顯的共性,是重資產屬性。相比輕資產行業,這些行業PB本來就相對較低,在大盤走低、市場情緒悲觀的情況下,受到明顯的沖擊。
當投資者對重資產行業尤其是金融、地產和製造業的資產質量、盈利能力擔憂加劇時,會進一步加速「破凈潮」的爆發。
從過去幾次「破凈潮」的行業分布來看,重資產的周期行業、地產行業都是重災區。此外,交運在過去幾次也都排在靠前位置。
破凈的投資機會
分析人士指出,海外風險因素、內部股權質押風險和信用風險仍在,市場反彈的不確定性也較大。不過,在當前的「破凈潮」下,不少基本面較好的優質標的存在被錯殺的現象。因此,可以說部分破凈個股進入了較好的投資區間。
萬聯證券認為,「破凈潮」與市場低點具有高度的共振性,每一輪市場底部時都會涌現破凈個股,雖然「破凈潮」並不必然代表底部的到來,但破凈股的配置價值卻在逐漸凸顯。
雖然破凈的很多是周期股,但有基金經理也認為,破凈周期股的把握難度依然很大。
「周期股處於盈利高峰,後續想要出現超預期的情況並不容易。相對長期來看,根據市凈率選擇個股大概率是賺錢的。不過估值只能作為投資依據之一,但並不是單一的判斷理由。」北京一家公募資深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表示。
破凈的公司中也存在相當一部分流動性差、業績不佳的標的。
星石投資的統計顯示,從規模來看,市值在100億元以上的個股,主要是金融地產和中上遊行業,佔比約20%,市值在30億元以下的超小盤股佔比約50%,反映的是伴隨著A股制度的日益健全,殼價值正在褪去,沒有基本面支撐的中小公司將繼續雙殺,淪為仙股。
今年以來市場劇烈調整,A股市場目前已有3隻股票跌破面值;價格低於2.99元的股票截至9月13日已有151隻,其中屬於風險警示板塊的33隻。
分類別來看,周期板塊的公司數量佔比最高,包括房地產行業的17家、公用事業板塊的15家以及化工行業的14家等。
自2001年起至今,A股市場一共發生退市63起,主要退市原因是虧損和私有化,其中15起在退市時跌破面值,但因為跌破面值或成交慘淡而退市的案例尚未有過。
「過去,A股制度不完善,加之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導致有許多制度漏洞造成投資的非理性行為,比如熱衷於拉抬小盤股、炒ST股等。伴隨著A股市場朝著健康方向變化,許多非理性行為正在被糾正,殼價值褪去,未來A股很有可能港股化,業績不好、市值小的公司開始失去流動性,估值不斷下移,未來成仙股的概率很大。」星石投資組合投資經理袁廣平對第一財經表示。
後市研判 >>>
海通策略荀玉根:A股處在第五次大底的磨底期 估值底已出現
投資攻略>>>
招商證券:市場築底過程中的配置思路 聚焦龍頭藍籌
長江策略:今年回購股的特徵有哪些?關注金融周期行業
點擊查看>>>詳解九月投資機會 王牌機構最新解盤 頂尖高手操作攻略
❸ 農行持倉總金額是什麼
農行時時付持倉就是指投資者個人投資賬戶中持有的農行時時付理財產品的份額。農行時時付作為一款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產品,兼具收益型、流通性以及功能性的特點。在用戶有資金需求的時候,是可以隨時對持倉的時時付進行贖回的。
持倉總市值即為手中持有個股當在某一時間的市場價賣出所得的金額。
市值即為股票的市場價值,亦可以說是股票的市場價格計算出來的總價值,它包括股票的發行價格和交易買賣價格。
拓展資料:
個人掌銀資產視圖(T+0)中的總資產展示的是您在農業銀行賬戶下的所有資產。統計范圍不限於掌上銀行簽約賬戶,主要分為存款、理財、債券、基金等四類資產,外幣資產,將會按實時匯率折算成人民幣計算。
自助注冊客戶暫不支持該功能。
股票的市場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股票的面值和市值往往是不一致的。股票價格可以高於面值,也可以低於面值,但股票第一次發行的價格一般不低於面值。股票價格主要取決於預期股息的多少,銀行利息率的高低,及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股票市場是一個波動的市場,股票市場價格亦是不斷波動的。
舉例說明,如果去年年終總結時持倉農行84萬股,實際持股成本約3元。今年年終持股農行102萬股,比去年增加股數18萬股,實際持股成本約2.888元(去年之前打新收益約超10萬元,今年打新收益約40500元,春季以來游擊戰收益約39000元,全部變現農行。所以攤低農行每股持股成本0.176元)
1):持股心態,農行是國之重器,堅定、安心持股,最壞打算當是農行員工,不用上班,每月領取萬來塊錢工資(分紅)。
2):操作手法,經濟許可時,分紅資金繼續復利買入,打新、游擊、不丟籌碼做差價等收益繼續買入農行。
3):盡量忘記股市,忘記交易,忘記自己手中的股票。借用老班長把式兄的話「讓企業為我賺錢,我賺其股"!
❹ 銀行股破凈率這么高,可能被外資並購嗎
銀行股的破凈率如此之高,不可能被外資收購,即使收購的只是一小部分,也不會對國有資本背景造成任何影響。根據我國證券法的有關規定,當事人在二級市場累計購買的股份達到公司股本總額5%的,應當向監管部門報告,公告並通知上市公司。在這一點上,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將知道股票是在二級市場購買的。同時,達到5%後,每增加5%的股份數量,如購買10%,將向上市公司公告並通知15%。大股東看到有人可能想要爭奪控制權,例如,開始購買股票,以確保自己不會被競爭對手超過。
國務院持有中國農業銀行等其它銀行的多數股份,中國農業銀行的兩大國有股東持股比例合計為75.02%。外國資本買入股票要有對手盤,有人出售自己的能力買入。你覺得國務院會把股票賣給他們嗎?更不用說外資了,就連國內企業也不可能收購。因此,外國人只能購買中國工商銀行37%的股份和中國農業銀行25%的股份,這在理論上是最大的數字,但在實踐中是不可能的。除其他股份制銀行和城市企業外,最大的股東不是國務院,就是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外國投資者不太可能大量出售國資委。然而,目前外資還沒有突破第二階段。
❺ 銀行股破凈率這么高,會不會被外資買走啊
外資壓根就不是投資中國,他們大都是投機中國的。
至從深股通、滬股通開通以來,你看他們資金進出操作的特點就明白了。他們在嚴格按照自己的規則,低買高賣,頻繁操作,每次操作失誤比我們少的多。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把他們的進出作為風向標。
至於說到銀行股破凈率高,會不會被外資買走。這個問題你放心,外國投資是機構投資,他們不是傻瓜,比我們精明的多,有利時,時機成熟,他們自然會跟進。對銀行股他們更是輕車熟路。因為在我們的銀行股上市時,他們作為所謂的"戰略投資者"拿到了我們國內股民無資格投資的大量原始股。上市解凍後,高市價賣給了我們國內投資者。他們在我們銀行股上賺的錢,是以百億千億級計算的。這桶金是我們國內投資人永遠也沒份的。
所以說機會有了他們自然會來,至於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走,與破凈率有無關系,他們也不會告訴我們,只能睜大眼睛盯著點,能跟上喝點湯,跟不上或跟錯了,只能做韭菜了。個人小認識,僅供討論。
銀行股破凈率這么高,會不會被外資買走啊?
大家好,我是謙秋說,一個浸潤資本市場18年的老股民。 對於銀行股會不會被外資買走,我還真的有話要說,其實外資一直在虎視眈眈的買入,好幾家上市銀行股的大股東已經是外資了。看看南京銀行就清楚了,看看杭州銀行就明白了,再瞧瞧北京銀行 。我非常痛心的看到,銀行類的上市公司對於市值如此之低,被外資大快朵頤,居然沒有任何市值管理的動作。也實在是搞不明白,真正市場上如此低估的好公司,居然被公募私募基金視而不見。反倒是外資機構,偷偷的在買,甚至不惜買成第一大股東。
這個有點杞人憂天了,根本不可能會被外資買光,即使買也只是很少的比例,根本不會對國資背景造成任何影響。
第一,講講普通上市公司的收購程序。根據我們國家證券法的相關規定,如果一方在二級市場累計購買股票數達到公司股本總額的5%就要向監管層報告、對外公告並通知上市公司了。這時,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就會知道有人在二級市場購買公司股票。同時,在達到5%以後每增加5%持股數量,比如買了10%、15%以後都要公告並通知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一看,有人可能想爭奪控制權了,就會採取措施予以回應,比如也開始買股票以保證自己的持股比例不會被競爭對手超過。
第二,買賣股票不是誰都可以的。我們國家實施的是資本管制。外資不能隨意購買股票,要麼通過港股通、要麼通過qffi基金,但這些渠道都是受管控且有額度限制的,基本不可能買下整個上市公司。因此,上述第一點其實也是針對國內企業收購上市公司的情形。外資基本上連5%都買不到。這是金融資本管制的好處,不太用擔心我們國家最重要公司被外資買走。
第三,我們來看看銀行們的股東構成就會知道,即使未來放開資本管制允許外資隨便買賣股票也是買不了多少銀行的股票的。
以工商銀行為例,前兩大股東分別為持股34.71%的中央匯金和持股31.14%的財政部。中央匯金的實際控制人是國務院,財政部是國務院直屬部委。也就是說,國務院實際掌控了工商銀行62.85%的股份。其他的一些國有企業和機構持股就不算在裡面了。這62.85%的股份已經足夠了。
同樣的道理,其他銀行的絕大部分股份也掌握在國務院那裡,比如農業銀行的前兩大國家股東總共持股75.02%。
外資買股票是要有對手盤的,有人賣他才能買進。你覺得國務院會把股票賣給他們嗎?別說外資了,連國內企業也不可能買到。因此,外資最多隻能買到37%的工商銀行和25%的農業銀行,而且這只是理論上的最大數字,實際中根本不可能。
第四,其他的一些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背後的第一大股東要麼是國務院要麼是各地方的國資委,根本不可能被外資賣走很多股票。況且現在的外資也第二步都還沒突破(資本管制)。
銀行股確實到了最好的投資價格底部,但年年見銀行股掙錢多,分紅極少,國家應出台政策硬性規定每年上市公司掙的錢分紅比率不得低於百分之五十,這樣好多公司連假帳都難做了。
其他銀行不知道,以中國銀行為例,90%股權都在國資委,外資能做點什麼?現價3.2?前幾天看到的,資產有6塊多,買了股票不分紅,外資又能做什麼?有價無市,誰接盤?
在38家已上市的銀行股中,市凈率低於1的上市銀行有29家,換言之只有9家銀行股高於1倍市凈率水平。
一般來說,市凈率指的是每股股價與每股凈資產的比率,市凈率越低的上市公司,往往意味著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較高。但是,在實際情況下,市凈率指標未必完全說明股票市場的投資價值,因為市凈率只是判斷市場價值高低的一項指標,專業的機構投資者還會考慮到市盈率、凈資產收益率、不良率、不良撥備等指標。對銀行板塊來說,本身屬於政策驅動的行業,對政策敏感性很強,銀行股投資價值的高低更容易受到政策的主導影響,所以對銀行股投資仍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
現在洗刷銀行股,可在股市裡呆久了的人都應該還沒忘記18年的銀行股行情的事情吧?哪一年除了銀行股其他的多少股票綿綿不絕的一路下跌啊,基本上被腰斬都是少的,就是股市定海神針茅台那也是有跌停的時候,反而那一年現在看起來死翹了的工農建中那可是一路創新高哦,所以現在不是銀行股的風口而已,以後銀行股還會在某年某月暴漲的,風水輪流轉罷了。
現在銀行股價格高還是低自有市場來評判,只要想買誰都可以去買銀行股,內資可以買外資也可以買,如果真感覺是便宜貨為什麼內資不買它們呢?就算真被外資買完了又能怎麼樣呢,它買再多也不過小股東,最多也就是等每年一兩次的分紅而已,他們真進來為股市托底不是更好嗎?股市正好缺資金呢!
好處來說,目前銀行股低位,股息率很多5%以上。比定存銀行要強,屬於有點像買債券了
股價上漲爆發力可能不大強,尤其房地產調控後,這塊蛋糕吃不飽了
如果我是外資,肯定要以銀行股為主,問題是外資,特別是大規模外資,沒有進場的意願。
這個問題不用擔心,外資不會買走同時也買不走,就算買走了也拿不動!
上圖是工商銀行的十大股東佔比情況,匯金和財政部合計佔比65.85%,國家佔比絕大部分股份,剩下34.15%的股份外資怎麼買也不會形成控股權,這樣外資買不走!
證券法第八十六條規定(用通俗簡單語言):當 投資者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的股份達到百分之五時,要 書 面 公告。這 樣 觸 發 了 第 一條 規 定。
證券法第八十八條規定(用通俗簡單語言):你繼續買,當 投資者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的股份達到百分之三 十 時 ,這 時 已 形 成 了 要 約 收 購。繼續進行收購的,應當依法向該上市公司所有股東發出收購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約,意 思這 時 上 市 公司所 有 股 東 可 以按 現 行股 價 賣 給 外 資 ,外 資 得 買 。這 樣 又 觸 發 了 第 二條 規 定。
外資還是不死心,買買買!當買到占上市公司總股本超過75%時,又解發證券法第五十條第三款規定: 股份有限公司申請股票上市,應當符合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現 在買 走 了 75%那 么 二 級 市 場股 份就 少 於 25%,這 時 外 資 已 完 成 了 收 購 上 市 公司,同 時 上 市 公司股 權 分 布 已 不 具 備上 市 條 件,該 公 司依 法 終 止上 市 交 易或 退 市 。
外資在股市買完了也收購了,必須按同等條件收購剩下的25%股份。收購完成後該公司不再具備上市條件,直接退市。這下好了,外資用了一大堆錢買了一大堆股票,最後上市銀行退市了,退市了股票沒有了錢也沒有了!
以上是本人根據證券法的觀點,不知道是否准確,歡迎大家討論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