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募資哪個季度多
⑴ 2月募集資金規模創11個月新低,基金下跌嚇倒你了嗎
短期內基金凈值的回撤是意料之中,但長期來看,基金依然是比股市更加穩妥的投資。春節過後,牛年一開始,A股就連番遭遇下挫,抱團股的瓦解,直接帶動A股行情的回調,多隻明星基金凈值也出現大幅回撤。而與此同時,投資者也顯得要冷靜許多,新基金的發行規模,也創下數月以來的新低。數據顯示,今年二月份,A股新注冊的基金為39隻,募集資金規模為1499份,這比上個月的5542份要低不少,這也是近一年以來,基金發行規模首次出現下降。
⑵ 募資是利好還是利空 募資的話是利好嗎
募資是利好消息也是利空消息。如果是定增來募資肯定是利好,假如上市股票來公開增發就短期內而言就不是利好,股票會跌的, 長期還得看這企業的狀況。定向增發便是想特殊目標(一般不超過 10 名)公開增發股票,對股票的影響不一定,需看定增募資的資產投入於哪些新項目。以上就是募資是利好還是利空相關內容。
募資代表什麼意思
募資指的是一家私募投資企業為基金尋找有限合夥人資產服務承諾的過程。企業一般在募資之初設置一個總體目標,最後公布以是多少資產認購截止。這也許代表著不會再接納附加資產。但是有時候企業每一次做到一個特殊總體目標便會有中後期截止(第一次截止、第二次截止這些)和最後截止。募資的限制是該企業基金能受到的較大資本額。政府部門、金融業機構、商事主體等在發售證券時,能夠選擇不一樣的投資者作為發售目標,從而,能夠將證券發售分成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兩種方式。本文主要寫的是募資是利好還是利空有關知識點,內容僅作參考。
⑶ 易方達基金能被認購2000多億,說明小白還是多啊
前兩天,易方達一隻公募基金竟然能超募到2000億以上(隨後實際募資150億)真是太誇張了。
很多評論者說,這種超級募集的基金一出現,就是市場見頂的標志,其實並非如此。
因為基金募集規模從 歷史 的左邊向右看,總是會出現創紀錄的情況。上一次創紀錄是在去年6月,鵬華的匠心精選就被認購了1300多億。而牛市仍然在延續。
反而,他的宏觀意義仍然是美好的——即使是從 歷史 的右側回看。大概每次出現主動型的超級規模基金都表明了牛市還會延續。起碼會延續一年。
但微觀的看,購買這種體量超級龐大基金的投資者收益都不怎樣。
歷史 上曾經有一個嘉實策略混合基金,他發行當天就創了單日400億的公募基金規模記錄。那還是在2006年底——一個投資股票的人,如果沒經歷過2006到2008年的股市大動盪,真的是件很遺憾的事。
我太太當時還是剛出大學校園的新鮮人,她用積攢的第一個一萬塊買了嘉實策略混合基金。很快,那1萬塊就變成了6000塊,因為她非常希望能收回本金,所以這只基金養成了她長期投資的習慣。
現在來看,這只嘉實基金已經運行了14年,長期的投資年化回報率大概在10%左右(如果把所有分紅進行再投資的話)。這個成績雖然弱於競品的平均數12%,但也還算說得過去。
不過做這種比較時,人們往往容易忽略一個變數,那就是嘉實策略混合的規模已經從400億變成了現在的40億。
這只基金規模停留在100億以上的時間只有一年半,也就是從2006年底到2008年中。在規模龐大的階段,基金的投資收益率不但遠遠弱於同類競品,也慘敗給作為比較基準的滬深三百指數50個百分點。
一年半輸50個百分點!
基金收益率如此之差,首先當然和基金經理團隊的投資運營水平有關,另外,規模過大的確也是個掣肘。
單只主動型基金過於有錢,會面臨一些問題。基金經理的錢太多,同時受到雙十約束(也就是持有的單只股票不能超過基金總額的10%,也不能持有10%以上單只股票的份額),所以就需要持有比一般規模基金更多的股票。
實際上,規模非常龐大的基金最適合的是做被動的指數基金,但是如果是被動型基金,則會減少基金公司的收入,所以他們不會那麼做。
主動型超級規模基金從理論上說很不經濟,從實務上看也劣跡斑斑,那麼為什麼還會出現像易方達這種兩千多億搶基金份額的事呢?
我猜基金公司和銷售渠道公司都隱瞞了超級規模基金業績很差的這個事實,而只向普通投資者陳述,基金公司對這只基金的資源傾斜。
總體上看,易方達的這個基金配置上並無出色之處,包括他們的基金經理——馮波的長期投資年化投資收益是15%,在中國基金經理群中並不屬於頂尖的那類。而且在掌管這個超級規模基金之前,他管理的基金規模都在幾十億左右。
從普通的基金購買者來看,他們似乎對公募基金存在不小的誤解。很可能他們把購買基金和西瓜的挑選要素搞混了——西瓜很大成熟的概率就高,單只基金很大可不一定收益就高。
另外,人們大概也誤解了新基金的稀缺性——基金銷售者大概也是這么鼓吹的,現在不上車,就耽誤了今年賺錢啊!
但事實是,如果想通過公募基金這種形式投資股市,根本不會受到基金公司發不發新基金的限制。你購買任何開放式股票基金都可以的。而且相對來說,一個運營時間比較長的基金可參考指標更多,從購買者的角度講,他的非系統風險更小。
超級規模的主動型基金的確是個壞東西。從系統性這個層面也是。
超級規模的基金更容易在股市上形成基金的「抱團效應」——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更有錢,也更容易對市場進行操控。
通俗的講,所謂的基金「抱團效應」就是公募基金變成了莊家,這在系統上破壞了市場公平原則。監管者最好的避免方式就是,一方面增加基金的總量,另一方面對單個基金規模做出限制。這樣眾多公募基金之間的利益足夠分化,抱團坐莊對整個市場的影響自然就消褪了。
這么看來,超級規模主動型基金對市場,對投資者,甚至對上市公司都不是個好東西。
⑷ 如何辨別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呢
看購買的金額和是否可以去操作。實際上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有兩個最大的區別,第一個就是購買的門檻相。對於公募基金來說,私募基金的這種門檻是更高的,私募基金最低的買入門檻是需要有一百萬元的資金才能去買入的,這也就使得私募基金在流量水平上與公募基金差別非常大,並不是所有的投資者都能夠有一百萬的流動資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