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哪個基金最賺錢
① 美國的私募基金什麼樣
1發展概況
私募基金是相對於公募的共同基金而言的一種基金類型。私募基金一般屬於合夥人制的小型私人投資公司,主要投資於公開交易的證券和衍生金融產品,是一種高風險的投機基金。 9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全球化趨勢的加深和各種投資工具的創新,美國私募基金業獲得極大的發展,基金的數量和規模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長,現在已經成為美國金融領域一支成長最快的力量。目前,美國至少有4200家私募基金,資本總額超過3000億美元。
美國的私募基金投資領域廣泛,投資手法多樣。1998年,美國先鋒對沖基金研究公司等機構對美國私募基金的投資策略進行了研究,他們按投資策略的不同將美國的私募基金劃分為16類。但是一般來說,美國的私募基金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宏觀基金,另一類是相對價值基金。宏觀基金主要利用各國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性進行宏觀經濟的不均衡套利活動。宏觀基金收集世界各國的宏觀經濟情況並進行研究,當發現一國的宏觀經濟變數偏離均衡值,便集中資金對目標國的股市、利率、匯率、實物進行大筆的反向操作。當該國宏觀經濟形勢發生變化,資產價格將會大幅貶值,宏觀基金將從中獲得巨額的收益。一般認為宏觀基金風險巨大,其對全球金融體系的破壞性較大,常常被人們指責為金融危機的製造者。宏觀基金的代表是索羅斯領導的著名的量子基金。相對價值基金與宏觀基金不同,它一般不冒較大的市場風險,只對密切相關的證券的相對價格進行投資。由於證券的相對價格差異一般較小,如果不用杠桿效應的話,私募基金就無法取得高額的收益,因此,相對價值基金更傾向於使用高杠桿操作。最著名的相對價值基金是美國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由於LTCM運用高度的杠桿操作,僅僅5 年的時間,這家公司就以投資失敗而告終(LTCM成立於1993年,1994年2月正式開始運營,1998年9月投資徹底失敗)。
按照私募基金的注冊地,我們還可將美國的私募基金劃分為美國國內注冊的基金和境外注冊的基金。現在,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國私募基金在國內注冊,一半以上在美國境外注冊。境外注冊的基金又稱為離岸基金,這些基金一般注冊在西歐的盧森堡、英國的海峽群島、開曼群島、百慕大等一些避稅天堂里,專門在美國境外從事離岸證券投資。這樣,這些基金一方面逃避了美國政府的監管,同時也為投資者逃避了利潤所得稅。
2設立程序與組織結構
美國關於私募基金的相關法令主要包含在1933年頒布的《證券法》、1934年頒布的《證券交易法》、1940年頒布的《投資公司法》和《投資顧問法》內,同時私募基金還受各個州《藍天法》(Blue Sky Law)的監管。
根據美國1940年頒布的《投資公司法》的規定,在美國只能設立固定面額證券公司、單位信託投資公司和公開募股管理型公司。但是《證券法》中的D規則卻為私人合夥投資於證券市場設立了第506號「安全港」(Safe Harbor)條款,《證券法》的S規則則為外國人私人證券投資設立了「安全港」條款,這些條款規定符合一定條件的投資者可以不按《投資公司法》規定的三種方式設立合夥制的投資機構。這樣就為美國的私募基金提供了一種繞開金融監管的途徑。
美國的法律規定,投資於私募基金的投資者必須是「有資格的投資者」。所謂「有資格的投資者」是指,個人投資者必須擁有500萬美元以上的證券資產,並且最近兩年的年均收入高於20萬元,或包括配偶的收入高於30萬元;如以法人機構的名義進行投資,則機構的財產至少在100萬美元以上。在1996年9月1日之前,不多於100個「有資格購買者」設立的私募基金不必經過美國證券委員會(SEC)的批准,1996年9月1日後,根據美國的《國民證券市場改革法》(National SecuritiesMarkets Improvement Act)的規定,這一人數限制增至500人。同時,SEC允許私募基金吸納擁有2500萬美元以上的機構投資者加入。
私募基金一般由兩類合夥人組成。第一類稱一般合夥人(GeneraI Partner),相當於基金經理,指的是創設基金的個人或團體。一般合夥人處理私募基金的所有交易活動及日常管理。第二類是受限合夥人(Limited Partner)。受限合夥人提供大部分資金但不參與基金的投資活動。在籌劃設立私募基金時,一般合夥人通過與受限合夥人簽訂《合夥人協議》來規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合夥人協議》是限制和規范私募基金內部關系的基本文件,一般包含以下一些內容:
1.基金的投資目標、策略和風險因素;
2.一般合夥人與受限合夥人的地位;
3.合夥人投資、增資、撤資的規定;
4.激勵薪酬的計算細節;
5.管理費用的使用與計算細節;
6.是否允許使用財務杠桿及比例限制;
7.財務年度末分紅的相關規定等等。
一般來說,《合夥人協議》對一般合夥人進行基金投資目標方面的限制比較泛泛,這樣基金經理就有足夠的靈活性進行投資操作,保證投資活動能夠順利進行。而關於一般合夥人與受限合夥人的地位及是否允許使用財務杠桿等內容則必須明確。投資者在加入私募基金時一般都要聘請律師參與《合夥人協議》的簽署過程,這樣能夠保證投資人簽署的協議與自己心中的目標相一致。
私募基金的一般合夥人在前期准備就緒後,就可以出售基金單位了,美國法律對私募基金出售的規定非常嚴格,不允許私募基金進行任何的廣告宣傳。投資者一般通過四種方式參與投資:(1)依據上流社會的所謂可靠信息;(2)直接認識某個基金的經理人員;(3)通過其他的基金轉入;(4)由投資銀行、證券中介公司或投資咨詢公司的特別介紹。一般合夥人向事先確定的每一個潛在的投資者送交私人募集的買賣契約文件(包括《合夥人協議》),向他們提供與有經驗的投資者進行面談的機會,或者提供投資咨詢。最後,與投資者簽署《合夥人協議》,吸納投資者的資金。這樣,一家私募基金便宣告成立。
3運作特點
美國的私募基金在投資策略和運作方式上與共同基金有很大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投資者主要是一些大的投資機構和一些富人。如前文所述,私募基金的合夥人要取得投資資格需要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決定了只有富人才能參與私募基金。如索羅斯領導的量子基金的投資者都是超級大富翁,或者是金融寡頭、工業巨頭。量子基金的投資者不足100人,每個投資者的投資額至少100萬美元,多則1000萬美元。
2.一般是封閉式的合夥基金,不上市流通。在基金封閉期間,合夥投資人不能隨意抽資(或抽資前必須提前告知,提前時間從30日至3年不等)。基金的封閉期限一般為5年或10年。確定這一期限的根據是,經濟周期一般為4~5年,而基金的投資期限一般要大於一個經濟周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基金經理有充足的時間來運作基金。
3.黑箱操作,投資策略高度保密。根據美國的法律,私募基金無須像共同基金那樣,在監管機構登記、報告、披露信息。美國的監管當局認為私募基金的投資者成熟、理性,有足夠的能力對基金經理人的活動進行監管,證管部門和公眾都無需知道其運作情況。私募基金的經理人在與合夥人(投資者)簽訂的《合夥人協議》中一般要求極大的操作自由度,對投資組合和操作方式也不透露,外界很難獲得私募基金的系統性信息。
4.高度杠桿操作。私募基金的投資目的在於獲得高額利潤,但是基金自身的資金實力畢竟有限,因此,私募基金一般都大規模地運用財務杠桿(通過信用借貸的方式),擴大資金規模,突破基金自有資金不足的限制。一般情況下,基金運作的財務杠桿倍數為2~5倍,最高可達20倍,一旦出現緊急情況,私募基金的杠桿倍數會更高。如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MC)在運作期間,幾乎向世界上所有的大銀行融通過資金,使用的財務杠桿倍數極高。在1998年8月LTCM出現巨額虧損前夕,其杠桿比率高達56.8倍,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1.25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交易倉盤,總杠桿比率高達568倍。在高度財務杠桿的作用下,如果基金經理預測准確,則基金能夠獲取最大限度的回報;一旦基金經理預測失誤,財務杠桿也會成倍地放大損失的數額。
5.主要投資於金融衍生市場,投機性強。私募基金的背後一般沒有實物資產支撐,專門在金融市場從事各種買空、賣空交易,並從中獲取高額的投資收益。盡管私募基金的投資方式不盡相同,但是私募基金大多僱用專業人士負責基金管理,採用精確的數量模型,對投資交易實行所謂的程序化投資決策管理。比如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合夥人中就有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默頓和斯克爾斯等人,並且僱用了一些大學里的博士弟子操盤,通過定價模型計算各種相關證券的價格差異,捕捉交易機會。
6.組織結構比較簡單。私募基金屬於合夥制企業,不設董事會,由一般合夥人負責基金的日常管理和投資決策。在美國,約1/4的私募基金總資產不超過1000萬美元,它們的運作像一個小作坊,通常是在僅有一兩個人的辦公室里工作。私募基金一般不設自己的研究機構,更多地依靠外部的研究信息資源。
7.採取與業績掛鉤的薪酬激勵機制。私募基金的經理除了能夠獲得基金資產的一定比例的固定管理費外,還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投資利潤作為獎勵。這一比例通常在5%~25%之間。這種激勵機制能夠吸引大批的有才華的高級專業人士加盟私募基金,並為私募基金創造出優良的業績。根據資料分析,1988~1994年,私募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高達18.5%,遠高於其他類型的投資收益,如同期的摩根斯坦利資本指數的投資收益是8.1%,萊曼兄弟綜合債券指數是8.6%。
8.操作手法多樣,更多地呈現全球化的特徵。私募基金經營機制靈活,沒有短期的利潤指標和確定的資金投向的限制,在投資工具、財務杠桿、投資策略等各個方面也沒有限制,這樣基金經理就能在范圍更廣的投資領域選擇投資戰略,以期獲取長期的高額利潤。私募基金一般運用「對沖」的操作手法,進行反周期交易,也就是說在證券價格下跌時買進,在價格上升時賣出。比如,相對價格債券套利基金(Relative Value Funds)通過從一些相關金融產品定價的微小差異中套利,從而保證在牛市、熊市中都能賺錢。
4主要投資策略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美國私募基金的操作理論、投資策略早已超越了早期的簡單地利用股市買賣進行對沖操作的方式,現代的私募基金大量地涉足期權、期貨等投資領域,大膽地運用各種投資策略,操作手法多種多樣(詳見表1)。總的來說,美國私募基金的主要操作手段有以下幾種:
(1)運用期貨進行對沖盈利。期貨合同可以防止利率風險、市場風險和匯率風險,具體到期貨的種類又可分為利率期貨(長期、短期)對沖、遠期股指期貨合約對沖、貨幣期貨合約對沖等等。
(2)運用期權進行對沖操作,又可分為運用股指期權進行對沖、運用個別股票期權進行對沖、運用長期利率期權進行對沖。
(3)運用掉期交易進行對沖操作,包括利率掉期和貨幣掉期。
(4)運用資產組合保險業務(Portfolio Insurance)進行對沖。比如,在購買現有資產組合的買入期權的同時,從投資銀行或保險公司購買保單。
(5)綜合運用多種對沖手段進行操作。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的私募基金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利用股市、匯市必然的聯動效應,對股價、匯率、利率進行攻擊,從中獲得最大限度的投資收益。
5風險與監管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盪,金融危機此起彼伏。在遍及全球的金融危機中,特別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美國的私募基金(特別是以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為代表的對沖基金)扮演了一種極不光彩的角色。但是,美國的私募基金並不是這場危機的最終受益者,許多私募基金在全球金融動盪中損失慘重。經過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大動盪,暴露出美國的私募基金業存在的許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私募基金經營風險過大,不利於金融市場的穩定。
表1 美國私募基金的類型與策略
私募基金的風險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操作手段的固有缺陷。現在的私募基金最主要的操作手段是進行對沖操作,「對沖」的原理是利用相關或無關的反向交易力圖降低風險。應該說對沖操作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保值手段,但是,私募基金經理利用「對沖」的目的並不在於保值,而是進行投機活動。投機活動的本身就具有高風險的特徵,這樣投機與保值實際上就處於對立面上。現在的對沖工具主要是一些金融衍生工具(期貨、期權等等),這些金融衍生工具又大大地放大了交易的風險,私募基金在這種高風險的環境下進行交易,其面臨的風險必然也要大得多。
另外,對沖的效果與資產搭配的無關性有關。資產的相關系數為正時,資產搭配難以提供較大的資產多樣化效應。私募基金持有的匯率、利率、股指等期權、期貨具有較高的相關性,並且邊際變動頻繁,這樣對沖的效果要大打折扣
2.高度的財務杠桿。在追求高額利潤的驅動下,私募基金經理往往選擇高負債的杠桿操作手法。其自有資金與借貸資金的比例非常高,用少量的資金進行巨額交易。這種操作一方面面臨極大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也放大了市場風險。雖然基金經理大多使用極其復雜的模型計算出各類投資組合的比例和買賣比率,盡管這些計算看似非常准確,但一旦看錯市場走勢,又不及時止損,巨大的頭寸和杠桿比率帶來的將不是收益,而是巨額的虧損。
3.「黑箱操作」風險。私募基金很少受金融當局的監管,操作缺乏透明度。基金的風險與基金經理的經營風格和個人風險偏好密切相關。向私募基金融資、融券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經紀公司等無法了解其整體資產狀況,多頭信貸的銀行為了保證自己的資金安全,常常要求基金保持足夠的流動性資產或提供抵押擔保。
4.系統性風險。私募基金很難對付系統性風險。雖然在理論上期權、期貨等衍生金融工具能夠化解部分系統性風險,但是由於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無法預測不同市場的關聯性,如果其他基金也採用相近的手法進行操作,會使金融市場走向更加變幻未測,投機者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引起市場整體風險。
5.基金經理的道德風險。私募基金的組織結構是一種典型的委託--代理機制,受限合夥人將資金交給一般合夥人負責經營,只對資金的使用作出一般性的規定,通常並不幹預基金經理的具體運營。基金經理除了獲得固定的管理費用之外,還可按業績提成,這樣就可能鼓勵基金濫用自己的職權,為追求更多的個人利益而使合夥人的資產冒更大的風險。
6.政治風險。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趨勢的發展,美國私募基金的投資方向也呈現出全球化、多元化的趨勢,特別是一些國際性基金和新興市場基金,它們的投資一方面受市場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這些國家政治因素的影響。一旦基金投資的市場出現政治動盪或者金融市場的大幅度波動,基金資產將會遭受重大的損失。
在這次全球金融大動盪中暴露出的美國私募基金經營風險過大的問題,在美國國內甚至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一場關於要不要對私募基金加強管制的爭論。大多數的經濟學家認為,私募基金特別是宏觀經濟背景的離岸基金對國際資本的流動性影響巨大,而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正是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源。另外,私募基金高度的杠桿操作在為投資者帶來高風險、高收益的同時,也為整個銀行體系帶來了系統性風險,有必要對私募基金進行嚴格的管制。但是,也有人認為私募基金的資金規模有限,不可能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發生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在於一國經濟基本面是否健康,金融市場的發展是否均衡。私募基金的套利操作不但不會造成危機,相反還有助於提高整個國際金融市場的效率。據此,他們不贊成對私募基金進行嚴格的監管。目前大多數的美國國會議員和金融監管部門都不贊成對私募基金採用直接的管制措施,他們認為,一旦美國政府對私募基金進行直接監管,這些基金會將經營活動轉移到海外,可能會降低美國金融市場的效率。我們可以相信,在近期內,美國政府將不會對私募基金進行嚴格的直接監管,但對私募基金的間接監管將會得到加強,特別是對私募基金債權人的監管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私募基金面臨的經營風險。
② 世界各國百姓怎樣買基金
財事天下:各國百姓如何買基金
「你買基金了嗎?」這已經成了眼下中國老百姓最流行的一句問候語。從去年開始的股市繁榮成就了中國的基金市場,據《金融時報》的統計,中國共同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已經達到1100億美元。老百姓對這種相對安全的投資形式表現出了少有的熱情和追捧。而在國外,基金有著相對更長的歷史,外國老百姓如何看待基金市場,又是如何投資基金的呢?
中國內地:
百姓排隊買基金
2006年,在中國基金創造了理財神話。這一年,股票型基金和偏股型的混合基金,平均收益率超過100% 。最好的一個基金——景順長城內需增長一年收益增長約180%,為2006年全球最賺錢的基金。 基金成為2006年收益最高的理財產品,對普通百姓產生極大誘惑力。前一年,人們還在津津樂道樓市的巨大收益。到2006年底,人們發現和基金一年翻倍的收益相比,其他理財產品顯得小巫見大巫。於是,基金一下子成為搶手貨,出現排隊爭購的熱潮。2006年,新發基金竟然高達4000億元。進入四季度,更是熱潮洶涌,僅嘉實策略增長一個基金竟然發行了419億元。
美國:
共同基金走進千家萬戶
美國基金公司的行業組織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有77%的受調查者認為共同基金是「受人歡迎的」,這是該項指標連續第10年高於70%。自1924年美國出現第一隻共同基金截至2006年第三季度,美國共同基金管理的資產在歷史上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達10.32萬億美元,在全球基金市場占據了50%以上的比重,相當於美國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的83%,成為美國最大的金融機構體系。美國投資公司協會的數據顯示,2006年約48%的美國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平均每3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是共同基金持有者。在美國家庭的金融資產結構中,共同基金占據了高達47%的主導位置。如今,共同基金已經走入了美國的千家萬戶。
英國
英國人謹慎買基金
在英國,雖然見不到在銀行排隊購買基金的長龍,但是英國的基金交易卻是異常火熱,2006年的資金規模達3554億英鎊。英國是現代投資基金的發祥地,目前擁有7000多家與基金管理相關的公司,和美國、日本並列為世界最大的三大基金市場。盡管英國的基金銷售渠道很多,但是不論是公司還是個人投資者,大部分都選擇通過獨立金融理財顧問(IFA)購買基金。IFA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客戶進行資產負債分析,幫助他們確定自己的投資政策和目標,建立自己的組合,選定基金管理人,並監督基金管理人的業績,定期向客戶匯報。IFA向客戶賣的,不是某些基金或其他的金融產品,而是全面的金融理財服務。
日本
錢存在銀行比投資基金更安全
在日本人的投資策略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求穩」,他們對於風險投資非常謹慎,即使是投資股票也不是很積極。他們更傾向於存款、購房、買貴重金屬等。相對於歐美國家,日本基金市場的透明度還有一定差距,沒有收益,甚至出現很大虧損的基金數都數不完。因此即使是投資基金,日本人也一直更傾向於選擇相對保守的債券基金。隨著日本漸漸結束了長達6年的零利率政策,日本人對購買基金的興趣更加減弱。「0.1%的利率看起來雖然不高,但卻足以使日本許多『非常保守』的家庭投資者改變投資取向,因為畢竟存在銀行里比投資基金更為安全。」
韓國:
2007年韓國內容產業投資基金達5000億韓元
韓國政府等韓國行政關聯部門日前宣布,用於內容產業發展的內容基金,2007年預計總額大約為5000億韓元,這些資金將投資在動畫、電影、游戲等的內容關聯領域(約50億人民幣)。 這是韓國政府設立的1兆韓元(約100億人民幣)投資基金中派生的風險基金,以及中小企業廳、文化旅遊省、專利廳等各部門資金的基金。合計這些基金在2007年面向內容產業的基金預算,會達到5000億韓元的規模。
德國:
三分之一德國家庭投資基金
德國聯邦投資與資產管理協會日前在法蘭克福宣布,截至2006年底,德國投資行業管理的基金資產總額達到創紀錄的1.409萬億歐元,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910億歐元。德國聯邦投資與資產管理協會主席里斯表示,這么大的投資基金資產總額在德國投資行業的歷史上還從未有過,表明德國人對投資基金的熱情高漲。據該協會統計,德國目前有1500萬人選擇基金作為投資對象,有近三分之一的德國家庭投資基金。
香港:
2006年香港外匯基金獲逾千億港元投資收入
香港金融管理局日前公布了外匯基金在2006年的投資表現。外匯基金在2006年獲得了1037億港元的投資收入。該項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港股組合的估值收益及股息359億港元,其他股票的估值收益及股息200億港元,外匯估值收益173億港元,主要是因為其他貨幣兌美元升值,來自債券與其他投資的總回報305億港元。經扣除利息及其它支出後,外匯基金在2006年的凈投資收入為935億港元,其中財政儲備的分賬為289億港元。扣除財政儲備分賬後的凈投資收入為646億港元,已撥入2006年外匯基金的累計盈餘內。2006年底的累計盈餘為5077億港元。
歐洲:
歐洲央行擬強化對沖基金監管
歐洲央行日前發布「金融穩定報告」稱,歐元區金融系統穩定性良好但仍存在風險。出於對信用風險轉移到銀行系統以外的程度的擔憂日益增長,歐洲央行再次要求加強對對沖基金的監管。歐洲央行認為,全球金融系統較大程度的不平衡依然是歐元區金融系統的風險所在,如在信用風險轉換市場的不斷出現的對沖基金,以及在公司領域快速發展的重新進行杠桿配置等。歐洲央行主張,可以編纂一個對沖基金活動的國際注冊簿,來應對這個發展迅速的行業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風險。市場人士指出,歐洲央行對匯總式注冊簿的支持,可能在全球各監管機構中重新引起爭論,即如何最好地應對由大量採用杠桿工具的對沖基金造成的風險。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房地產信託基金股息稅率可能降低到15%
馬來西亞國營房地產基金經理日前表示,馬來西亞政府可能削減房地產信託基金股息的稅務,以鼓勵海外投資購買該國的房地產投資信託,並和鄰近國家如新加坡競爭。據悉,股息稅率可能從20%降低到15%。馬來西亞政府也可能為業主提供獎勵措施,鼓勵他們將建築物出售給信託機構,這將可以在區域市場保持競爭力。
泰國:
共同基金產業榮景漸逝
泰國的共同基金產業在經歷了四年的穩健發展後,正逐步失去動力,受到利率趨升且股市震盪的沖擊。行業競爭日益激烈也令其備受打擊,共同基金所管理的資產在過去四年激增五倍,達230億美元。2002年以來資產年均增長速度為50%,而2006年僅為12%。業內超過80%的資產投在獲利較低的固定收益基金,該比例近幾年均變動不大。目前各基金不得不同提供特定儲蓄率的銀行競爭,以贏得客戶的青睞。
台灣:
投資者從基金賬戶監管空白中殺入開放式基金
根據有關規定,境外個人投資者只能直接投資境內B股,對於A股市場,其只能藉助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但目前,部分銀行和基金敞開大門,「只要憑著台胞證或港澳通行證,就可以開設開放式基金賬戶。」數十萬的港台投資者輕松進入境內基金市場,據估計,這部分的投資金額可能超過40億元。
港澳台人士能否投資境內基金,目前並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對此交易進行明確禁止,沒有說行也沒有說不行。銀行、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對此也各執一詞,證監會和外匯管理局也尚無明確說法。
南非:
對沖基金2006年獲益20%
調查顯示,2006年南非對沖基金的平均回報率為20%,約為FTSE/JSE非洲股票市場指數增長率的一半。比2005年增長了2%。在參與調查的37隻基金中,表現最好的Top-Flite Eagle為投資者提供了53%的收益。具體來講,這些對沖基金中長短倉股票基金去年的平均收益為31%,固定收益基金的收益上升了7.8%,市場中性基金的回報率為11%,交易類基金的收益是24%。而FTSE/JSE非洲股票市場指數和債券市場指數的回報率分別為38%和5.5%。
印度:
積極迎戰對沖基金
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日前發表聲明稱,同意印度直接進入長期對沖基金。這一聲明表明, 印度已經處於世界對沖基金體制之中。今年將舉辦第一屆對沖基金印度聯會以積極迎戰即將進入的對沖基金。當前,印度不允許對沖基金直接進入,大多數基金只能通過分享票據來操作。他們期望印度為其直接進入打開市場。
越南:
股市過熱,政府要求外國基金經理披露更多信息
繼06年暴漲了144%後,越南的基準股票指數本月迄今為止又上漲了30%以上,股市過熱已成為越南政府和投資者的共識。如何為國內火爆的股票市場降溫,同時又不因此冷落外資,成了擺在越南等新興市場國家面前的一道難題。越南財政部副部長陳春河表示,政府將繼續執行外資在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不得超過49%的規定,還將要求希望在越南開展業務的外國基金經理們披露更多業務信息。與此同時,越南央行也向國內各銀行發出指令,要求其不要向自己的證券子公司發放貸款。越南財政部一位官員稱,該部將建議把外國投資者在非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上限由目前的30%上調到49%。
③ 在中國如何購買外國基金
購買海外基金有以下渠道:
1、購買國內的QDII基金,QDII基金就是國內投資國外市場的基金。
2、香港開戶投資基金,香港是國際市場,在香港開戶可以直接購買國外基金。
3、申請海外基金賬戶,可以在相關平台上直接申請海外基金賬戶。
4、通過外資銀行購買,直接到外資銀行,找工作人員開通賬戶購買。
通過基金公司直銷渠道購買海外基金產品,但不是所有基金公司都支持直銷,即使支持,可選擇的產品數量也極為有限,無法購買其他基金公司的產品,且開戶流程和時間對於國內投資者是不太方便的。基金公司購買的優點是費用低。
個人投資者是可以參與海外基金購買的,海外基金發展歷史較為悠久,基金監管體系成熟,基金公司的管理水平相對較高,因此基金投資收益也相對穩健。海外基金投資門檻也不高,在香港市場,單一基金的入場金額最低可為1000美元。
④ 富達麥哲倫基金
麥哲倫基金創立於1963年,原名富達國際基金(Fidelity International Fund),1965年3月更名為麥哲倫基金。
富達·麥哲倫是美國共同基金業中的龍頭,長期以來,它依靠良好的知名度和龐大的規模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青睞。這只基金最初由富達的總裁奈德·約翰遜管理,後來由彼得·林奇來操作。在林奇管理麥哲倫的13年中,年均收益率達29%,使業界極為震驚。
但這些已經成為歷史。自從1996年6月鮑勃·斯坦斯基接管麥哲倫以來,麥哲倫基金每年的平均收益率只有7.8%,根據Morningstar的統計數據,標准普爾500股票指數每年的平均收益率是8.9%,高於麥哲倫。去年麥哲倫基金比標准普爾落後4個百分點,雖說這也並不是很嚴重,卻有負投資者們對它的期望。
從林奇1990年離任到現在,麥哲倫只是一直依靠自身顯赫的聲望來維持慘淡的經營。過去十年的收益積累了200多億的資產,所以,雖然經營不怎麼樣,卻依然在美國15隻平衡型基金中列第14位。
鮑勃·斯坦斯基在接受《錢》雜志采訪時曾很瀟灑地說,他仍然相信自己能戰勝市場,他的目標沒有變,和《錢》雜志兩年前采訪他時所說的一樣:每年超過標准普爾500股票指數3到5個百分點,同時,他也承認自己過去一兩年中業績並不怎麼好。
其實,過去一兩年中斯坦斯基的失誤還是很明顯的,由於擔心科技股定價過高,收入不會像預計的那麼好,所以他一直在科技股投資上有所保留。2003年末,麥哲倫基金中科技股占總資產的15%,相當於標准普爾500的18%的科技股比例。而斯坦斯基只買了一些大公司(比如英特爾和思科)的少量股票,這些股票在2003年大部分時間內跑贏了大勢。更糟的是,斯坦斯基在一些大的醫葯公司(比如2003年股價下跌14%的默克公司)上大舉投資,以致一些保持盈利的投資,包括投資在花旗集團、泰科、摩根斯坦利和百思買上的,都不能彌補他的損失。
斯坦斯基的失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麥哲倫基金最近處於弱勢的原因,但不能解釋麥哲倫相當長時期內的萎靡不振。自從1990年以來,在三個不同基金經理的管理下,麥哲倫基金基本上跟隨著標准普爾500指數走勢,每當基金經理更替,主動式的投資風格也給予投資者不亞於指數走勢的回報,這自然提升了基金的規模,但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問題的嚴重程度。1990年彼得·林奇離任的時候,麥哲倫基金有140億美元的資產,1999年泡沫高峰期,該基金旗下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
如今,麥哲倫基金的規模甚至減少到680億美元,不只落後於先鋒500指數,而且落後於兩只美國基金,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由於擁有巨額的資金,如果斯坦斯基把1000萬美元投資一隻有前途的小股票,那無論這只股票怎麼樣,基本上都不會影響到基金整體的盈利。但斯坦斯基集中投資了一些巨型公司,平均算來,他向挑選出的每家公司投資了2.9億美元,最多的超過20億美元,結果,他的資金都被大公司套牢了。他擁有的最多的股票包括花旗集團、美國國際集團、維亞康姆、通用、微軟等藍籌巨頭。
斯坦斯基認為,巨大的基金規模決定了他應該主要購買相匹配的標准普爾200(標准普爾500中最大的兩百家公司)中的公司股票,也就是說,基金的規模要和所要購買股票的公司規模相適應。
林奇卻不同,他往往會買一些親自調研之後確信會升值的品種,像小型的、前景模糊的公司的以及外國股票和債券等,這些都有助於他的基金獲得比較好的收益。正如他所說過的,不要擔心錯過所謂的最佳投資時機,因為真正的好機會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盡管外界長期評論說,麥哲倫不過是只指數型基金,但斯坦斯基包括富達都表示否認,比如,富達指出,去年底麥哲倫持有的233隻股票中只有175隻選擇了標准普爾500,標准普爾500中另外325家公司不在基金的投資范圍內。不過自從1990年以來,麥哲倫基金的走勢幾乎與標准普爾500指數相同步。關於鮑勃
鮑勃·斯坦斯基是一個在小地方成長起來的成功男孩,父親是一個火爐和空調維修人員,斯坦斯基從小就生活在伍斯特的工人階層中,後來獲得達德利尼可斯大學的會計學學位和紐約大學的工商碩士學位。他說他的第一份收入來自曾經買的一支叫Valtec工業的光纖股票,當時這只股票從每股9美元一下飆升到了60美元,令他大賺了一筆。1983年斯坦斯基進入富達不久後便被安排作麥哲倫基金經理彼得·林奇的助手,當時他並沒有希望將來有一天能管理麥哲倫基金,只是考慮什麼可以幫助他得到一些股權,以便可以留在富達。
1987年斯坦斯基接手富達成長公司基金,管理2060萬美元的基金,主要投資於小型IPO公司。在他接手的9年中,成長公司的基金平均每年的收益率達到16%,並積累了85億美元的資產。1990年購買思科IPO股票也許是他整個事業生涯中最完美的投資,那時幾便士就能買進一股,低廉的股價使其不斷盈利。1996年斯坦斯基被分派管理麥哲倫基金,事實證明,這比管理成長型公司基金有著更艱巨的挑戰,不光巨大的基金規模束縛著斯坦斯基的管理,他還必須讓麥哲倫在富達的方針指引下進行運作。一定程度上,這要歸結於他的前任、在1992年中期到1996年中期掌管基金的傑斐·維尼克,他管理麥哲倫基金時隨心所欲,無所拘束,後來因為在債券上投了一筆明顯失誤的賭注後辭職而去,此後,富達便對麥哲倫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約束。
為了從401(k)投資者那兒拉到更多的新生意,富達對它旗下的許多大基金開始強行加大控制,由彼得·林奇創造出的牛仔式的企業文化似乎不再受人欣賞。基金經理們鼓足干勁去尋求固定的收益,不再為了追求排名表上的名次而承擔很大的風險。作為規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富達旗下子基金,麥哲倫必須保持穩步前進。
現在一些麥哲倫投資者已經開始變得坐立不安了。根據一家金融調查公司的數據,在斯坦斯基任期內,麥哲倫基金的凈贖回額達203億美元,甚至在去年投資者們紛紛撤回到平衡型基金的時候凈贖回額也達24億美元。
從1997年起,麥哲倫不再對新的投資者發售,但不斷下降的資產回報率讓富達損失嚴重。在2001年3月31日財政年結束的時候,麥哲倫為富達賺了7.1億美元,去年這個數字下降到3.44億美元。對於基金持有者和受到麥哲倫基金衰退影響的公司來說,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富達將會作出什麼改變嗎?對此,斯坦斯基的上司、富達管理和調查部門的負責人阿比·約翰遜表示,斯坦斯基和她都認為基金的規模是合適的,目前他們沒有改變其結構的打算。
一些旁觀者認為,富達或許正給斯坦斯基和一些大基金的經理更大的迴旋餘地以承受尋求高回報所產生的風險。對於斯坦斯基,正如他自己所說,他的相當一部分財產已經投入了麥哲倫,他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買進,持有還是拋售?
大致來說,每10個平衡基金的持有者中就有一個投資了麥哲倫基金。新澤西普羅維登斯的退休者賽斯勒夫婦持有麥哲倫基金有20多年了--投資到個人養老帳戶(IRA)的8000美元如今已經升值到65000美元。現年73歲的鮑勃·賽斯勒認為,或許現在麥哲倫基金不如彼得·林奇管理時那樣好,但也不錯了。而"FundAlsrm.com"的創始人羅伊·維茨則認為,是彼得·林奇造就了麥哲倫基金的旗艦地位,如今它的衰退卻不能不讓人們有些傷感。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對於麥哲倫目前的情況,大致來說,投資者有兩種選擇:
如果你持有的麥哲倫基金的數量達到征稅的程度。如果你是在1997年麥哲倫基金對新的投資者停止發售之前買的基金,所持有的數量已經達到征稅程度,要是轉移投資的話,你得繳數量巨大的所得稅。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把錢繼續保留在基金里,同時尋找其他地方的新投資。
如果你持有的麥哲倫基金的數量已經無利可圖。如果像超過四分之三的麥哲倫投資者一樣,你所持有的基金已經無利可圖,那麼不需要擔心繳稅,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把所持有的基金轉移到其他基金中去。
[編輯]從麥哲倫基金成長的故事看中國新興基金業
話說三十幾年前,二十郎當歲的彼得·林奇剛就任基金經理人不久,那個基金規模很小,搖搖欲墜,可能被撤銷或與別的命運同樣坎坷的小基金合並。彼時正是美軍敗走中南半島,世界經濟在能源危機掃盪下奄奄一息的悲慘歲月。
林奇的上司富達先生,隔三差五地走到他身邊想給小老弟一些秘訣:"怎麼不買些XX股呢?你看,上周漲這么多!"或者:"聽說,那個某某,要大幹一場,趕快讓基金買上些吧!"行情低迷十幾年已經讓人很不爽了,老闆還像蒼蠅一樣飛來飛去,實在煩人。
某日,彼得終於開竅了,告訴長官:這幾個月搭地鐵上下班讓我有個心得,車要走了,等下一班就是,不用追趕。有些人珍惜時光,為了兩三分鍾,跑步趕火車,不信紙有沒有趕上,摔倒、被門夾到、腳扭到的機會都比別人高很多,真是不劃算啊!反正下班車一會兒就來。接著他又說:股票也不用追,這個漲了,還有沒漲該漲的;也有漲了會跌回來的,追股票的下場跟追地鐵一樣,得不償失。後來,他的基金真的因為太小而跟另一檔合並,經過二十年之後,這個基金成長為全世界管理資產最多的基金,他留下長期穩定的操作紀錄,為投資創造的收益至今無人能及。猜到了吧,這個基金就麥哲倫基金。
就算在共同基金最為發達的市場--美國,基金投資人和基金公司的股東對於基金報酬的預期、基金管理獨立性的尊重都經過相當長時間學習的過程。國內的基金還在初期發展的階段,對於投資基金的信心並不堅定。這一點沒有速成的方法,惟有耐心地觀察及等待,我估計在國內至少還要有一輪多空循環,方可看出高下。在國外,也是經過多個多空循環後,一些堅守基本面分析專業、堅守紀律性操作的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經理人,以傑出的績效向投資者證明買基金比自己做股票要好多了。
所謂傑出的績效包括幾個元素,首要的是穩定性,再就是比市場好,一個好的基金在每一次市場上漲時基金凈值要能比上一次上漲更上層樓、在每一次下跌時可以比上一次下跌時凈值墊高一些。在中國,只要經濟發展向上的趨勢不改變,資本市場作為經濟成長的櫥窗,速度或許有快有緩,基金都有長足發展空間。
中國基金業發展所倚賴的資本市場一般被歸類為新興市場,過去國際上對於新興市場的印象大致可歸類為兩點:第一是市場波動性較大;第二點則是公司治理結構不佳。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投資新興市場似乎是風險極高的事情,因此要承受較高的風險溢價。不可否認,這兩點的確曾是新興市場的特徵,不過經過近幾年的調整與融合,新興市場本質上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投資入應該修正對於新興市場的認知。
首先,隨著金融市場的國際化,資本在國際間移動十分迅速,因此波動性大已不再。是新興市場的特色。從市場波動值(Volatility)來看,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過去兩年的波動值已經比MSCI亞洲新興市場指數波動值要高,中國A股市場的波動值在今年甚至亞洲鄰近市場要小。
其次,在金融市場國際化的浪潮下,許多新興市場逐漸解除原有的限制,對外開放市場,例如台灣最近即廢止QFII的制度。事實顯示,在國際資金的進駐後,新興市場的企業管理水平也有迎頭趕上的趨勢。在台灣地區、新加坡等市場,一些佔大盤權值高的藍籌股,外資持有股權的比例已經過半,就股東結構而言,這些公司已算是國際級的企業,因此在管理上須同步提升至國際級的水平,決策時亦須考慮外資股東的想法。國內的企業在邁向國際舞台的過程中,遇到如股權結構改變、購並的情況時,也必須尊重國外媒體的看法,這也是升級為國際企業所必經的過程。
綜合以上兩點,投資新興市場的策略也須加以調整。過去國際投資人習慣將市場按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來劃分,但隨著新興市場國際化的腳步,不同國家間的股市漸趨同步,反而是不同產業間的景氣周期差異更加明顯。因此,以國別作為資產分散的依據,已遠不如以不同產業來分散風險的效果。特別是對於新興市場而言,產業的優勢更為明顯,例如一向採取價值型投資法的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在其投資組合中就有中國石油這家公司,他並不會因為中國石油來自屬於新興市場的中國大陸就不投資,這個例子亦告訴我們,只要公司治理國際化,且所屬產業具備競爭優勢,即使公司在新興市場,投資前景仍被看好。
⑤ 人民幣基金和美元基金有什麼區別呢
1、資金來源不同人民幣基金分為外資人民幣基金和內資人民幣基金,外資人民幣基金的資金部分來自於境外投資者,但在境內投資時使用人民幣,內資人民幣基金和美元基金的資金來源,正如其字面意思。2、法律基礎不同。人民幣基金的成立適用中國法律,美元基金的成立適用美國或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等法域的法律。3、限制不同美元基金投資中國企業受到《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限制,有一些領域不能控股或無法投資;外資人民幣基金的投資方向仍然受到《外商投資企業法》的限制,而內資人民幣基金的投資方向則和其他內資公司無異,限制較少,比較靈活。4、退出路徑不同美元基金在投資時一般會搭建離岸控股結構,退出時將投資企業則在境外的交易所上市,或轉讓境外控股公司的股權;人民幣基金一般謀求在境內上市,或在境內轉讓股權或資產。5、享受的稅收優惠不同目前人民幣基金的最大問題就是不能像美元基金一樣享受徹底的稅收優惠,一些人民幣基金由於法律的不銜接仍然面臨雙重繳稅的困擾。6、時間不同人民幣基金獲得法律的承認只有幾年時間,其投資的大部分項目都尚在成熟期,退出的案例還不多。相比較「兩頭在外」的美元基金,更加本土化的人民幣基金在審批制上市機制下,是否能取得像一些美元基金那樣的輝煌成功(盡管不少操盤者就來自這些美元基金),還需要時間的考驗。而美元基金在「中概股」聲譽受損、中國對海外上市政策有所收緊的環境下,能否復制以往的成功,同樣值得觀察。
⑥ 菲律賓成全球最賺錢股市 為什麼這么牛
全球哪裡的股市最賺錢?答案是菲律賓。 今年上半年,菲律賓股市累計漲幅達20%。根據中國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和晨星公司日前發布的一年來全球最佳及最差基金排行榜,菲律賓股票基金以17.51%的年回報率登頂,韓國股票基金年回報為-28.02%,墊底全球市場。 菲律賓股市坐上「老大」的位子並非偶然得之。 「幾年前,當其他新興市場股市強勢上升時,菲律賓股指基本不動。」分析人士稱,相對較低的股價令菲律賓股市在當下更具吸引力。 與此同時,外國投資者現在對菲律賓政府更有信心。為了防止政府項目出現貪污,整個2011年,菲律賓政府基本沒有對大型基建項目進行招標,致使去年國家預算中的一大部分沒有被使用。而在制定反貪措施後,從今年開始,菲律賓政府加快發放預算,積極推進政府基建項目,無疑將有力提振今年經濟增長。 也正因此,在其他股票市場收益不佳的情況下,更多海外基金選擇投資菲律賓市場。今年上半年,菲律賓吸引外國證券投資凈流入16.9億美元,比去年上半年增加近4倍。這也使其股票指數今年20多次創下新高。 當然,良好的經濟數據也是外國投資者對菲律賓信心滿滿的原因。今年一季度,菲律賓經濟增速達6.4%,僅次於中國,居全球第二。該國信貸評級也連續八次獲提升。盡管許多經濟體正在經歷痛苦的危機,但1100多萬菲律賓海外勞工的匯款仍然強勁,拉動菲律賓國內消費作用明顯。根據菲律賓央行公布的數字,今年前5個月,菲律賓海外匯款同比增長5.3%,外國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0.2%。這些資金大部分流向製造業、房地產、金融和保險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