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1000億的基金的團隊是多少人
Ⅰ 一家私募一般員工幾個人
「醫葯一哥」姜廣策給出的答案是:一個。
2013年初,在業界好友和眾多微博「粉絲」的支持下,姜廣策成立了德傳基金。這位在醫葯行業浸淫十二年之久的博士後,獨立成立公司做醫療行業基金的第一年就「一炮打響」,為用戶創造了50%以上的凈值收益,完勝所有公私募同類基金。
「我沒有花過一分錢營銷費用,沒做過一場路演,連個PPT也沒有,公司網站也沒有。」姜廣策說,自己是把分散投研精力的所有事情都省去了。因為他深知,「賺取超額收益才是私募基金的靈魂。」僅靠微博的「粉絲」和過硬的業績,德傳基金成立第一年管理規模便增長了三倍。就在眾多新公司扎堆地價昂貴的金融中心、80%的私募在為如何做大規模絞盡腦汁的時候,姜廣策早已輕裝上陣,奔忙在調研「黑馬」的路上。
紮根醫葯園區的醫療基金
驅車趕赴德傳基金所在的張江園區路上,會途經很多大大小小的中外資葯企。德傳基金就紮根在眾多醫葯大樓中的一幢——醫葯促進中心裡。樓道里不時穿梭的白大褂、醫學設備發出的嗡嗡聲響,讓前來采訪的記者有種「穿越」到醫學院校之感。
「我平時跟金融圈的人交集不多,主要都是跟醫葯行業的人在一起。」姜廣策開門見山,我尋找個股不依賴賣方報告,都是一手調研的結果,和行業的人交流能更好地幫助我挖掘獨家品種。
德傳醫療基金首戰告捷也得益於獨家「黑馬」——東北制葯的挖掘。這是只地地道道的黑馬。2009年到2014年,東北制葯股價從29塊,一路跌到最低只有五六塊錢。五年裡,沒有一篇行業報告,也沒有一個行業研究員覆蓋。
姜廣策從業內觀察了解到,這家在K線圖底部沉睡多年的「老國企」基本面正在好轉:產品結構有所改善,虧損幅度日漸收窄,而管理層更換後大刀闊斧的改革更讓他堅信企業「拐點」的到來。一切悄然間轉變的跡象讓他大膽加倉,至今獲利頗豐。
這正是典型的姜廣策模式——關注長期無人關注的企業,率先把握企業拐點信號,先人一步重倉。2009年,還服務於券商賣方的姜廣策就曾挖掘到「三寶」——昆明制葯、星湖科技以及現代制葯,他投資昆明制葯的邏輯至今還在醫葯行業廣泛流傳。
「你需要知道這些企業的狀態,正在發生什麼,而不是停留在冷冰冰的數字上。」正是基於對精準判斷基本面的執著,姜廣策一年有將近二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外調研。200多家醫葯企業中,超過一半的企業留下了他的足跡。
姜廣策坦言,在全流通時代到來之後,最能掌握企業動向的就是公司大股東,了解他們對資本市場的訴求也是姜廣策最重要的調研目的之一。「這些都是私人關系,別人取代不了的。」做過十幾年「行內」人的他,與大股東交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此外,德傳基金還有一個更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對於股指期貨的運用。曾經在2010、2011年短短兩年時間里經歷過「牛熊」市的姜廣策,深知做單一行業基金面臨的系統性風險,2011年就開始用自己的錢試水股指期貨。
從最初「一天虧損30萬的痛苦」,到三四年間積累了2000多張交割單之後的游刃有餘,姜廣策逐漸獲得了的利用期指穩定獲利的盤感。在目前的醫療基金中,姜廣策十分在意對沖操作,總會保留十分之一左右的倉位在股指期貨中。
盤感漸入佳境的他,「期指貢獻的利潤有時比股票還要多。」「兩頭」不靠的輕資產模式眾所周知,私募基金發展過程中,渠道費用是很大的一塊支出,在20%的業績提成中,接近7%左右是付給渠道的。姜廣策的基金,除了不靠賣方研究員,還不靠渠道銷售。這為公司節約了大量的成本。
德傳基金發行靠什麼?
頗令人匪夷所思——姜廣策的微博「粉絲」。
「2013年1月,公司注冊了以後就在微博上說了一句,德傳基金公司成立了。本來也沒抱太大希望。結果很多客戶就冒出來了,幾百萬幾百萬的打過來了。」姜廣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基金最初的份額竟然來自這些素未謀面的粉絲。
無心插柳柳成蔭。姜廣策新浪微博有個實名注冊的賬號,過去幾年,每天都會和網友交流一些投資思考、心得。沒成想倒成了最有效率的營銷平台。他的粉絲中很多都是對股票、醫葯行業投資有興趣,看他的微博看了兩三年的人。現在想來,「這些人可能是看久了,覺得姜博值得信任,不忽悠。就把錢打過來了。」姜廣策沒有讓這些信任他的粉絲失望。從2013年4月基金成立之間,德傳醫療行業基金錄得50%以上的凈值增長,完勝所有公私募同類基金。
姜廣策認為,自己的基金有兩個特色:總結起來叫「兩不靠」。一不靠賣方分析師提供服務。所有的投資品種,尤其是重倉股都靠自己挖掘。另外就是不靠渠道,不需要券商、銀行、基金幫忙找客戶。客戶都是姜廣策自己找的。與機構的合作只停留在提供交易通道、資金結算等後台業務上。
「我這個基金成立沒有一分錢營銷費用,沒有一場路演,連個PPT也沒有,公司網站也沒有,簡介也沒有。」姜廣策說,自己是把所有這些可能影響集中在投研上的東西省去了。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基本面研究、調研上。
今年,德傳基金與中國醫葯信息中心共同編著了《中國重點醫葯上市公司及產品線點評》。「你看有哪家私募基金會這么做。這是我們自己對於基本面的獨家研究,同時我也願意和市場分享。」在姜廣策看來,這種「兩頭不靠」的私募基金,才能真正走得更長遠。
「公募的醫葯基金業績都差不多,你知道為什麼嗎?他們接受的都是同一波賣方的服務。他們沒有超額的東西。我們現在一年的業績遠遠超過所有的公募基金。憑什麼?我們有獨家的東西。」二不靠銀行、信託幫忙找客戶。這些渠道帶來的客戶很多其實並不成熟,承受不了波動,牽涉很多精力,也是姜廣策不歡迎的。
「找過來的這些客戶是認同我的,我和客戶之間平時交流溝通不多。他們也不來煩我,我也不需要應付他們。他們只要享受凈值上漲就行了。幫我節省時間也就是幫他們賺錢了。」產品不靠「吆喝」靠實力,省去了大量營銷費用;又是單一行業基金,不需要雇其他行業研究員;資金清算等後台工作也都外包給鵬華基金公司,姜廣策的公司大部分時間只有他一個人。就在私募界很多公司還在為生計發愁時,姜廣策已經用這種「兩頭不靠」的輕資產模式創造著行業最高毛利。
不過,姜廣策表示,這種「一個人」的輕資產模式只符合創業前期,隨著未來管理規模逐步增加,也會適當增加人手,帶出一個團隊。「但這都是在業績做上去的前提下,規模增長之後要考慮的問題。」
打造綜合醫葯基金平台
「要麼唯一,要麼第一。」姜廣策的這句博客標語,不僅體現在他現在的管理模式上,也烙在了對公司的未來規劃上。
近期PE界與醫療產業合作「風起雲涌」。兩者合作成立並購基金,幫助醫療企業進行產業收購、市值管理管理成為時下最「火」的事情。
「中國醫葯工業分散度太低,前100強占醫葯總份額不超過三成,市場還是很分散。醫葯會出現外延式並購的發展模式很正常,醫葯行業出現大浪淘沙的階段,機會特別多。」然而,在為上述做法「點贊」的同時,擁有廣泛業界資源的姜廣策卻把目光放到了更遠的地方。他希望能夠介入PE的上游VC(風險投資)行業,在醫葯行業「兩頭」賺錢。
「我覺得醫葯投資這個鏈條裡面,最值得做的就是兩端。最早的就是VC,以及二級市場投資。」姜廣策認為,投資醫療行業的早期項目,代價很低,但一旦成功收益最豐厚,但只能業界的人來做。二就是二級市場基金,如果做到得好收益會比較穩定,同時因為股票交易,流動性很好。而中間PE並購這一段最難做,因為競爭最激烈,項目都搶得很貴。好的醫葯企業,很難投進去。而那些現金流不好的企業多數不值得投資。
姜廣策謀劃的棋局是:在業界發掘有潛力的醫葯葯品、項目、技術,用VC基金投下來,培育數年,再賣個二級市場的上市公司,打通整個產業鏈條。
「我的目標就是把德傳打造成一個國內醫葯的綜合性平台。所有這些根本宗旨,還是要圍繞為醫葯企業服務這個角度。醫葯行業基金做醫葯行業和資本市場的橋梁。服務於行業,分享成長。」國內基金公司貫穿一二級市場的不少,但想做單一行業產業鏈基金平台,姜廣策還是第一人。
「市場忽略了細分行業基金的能量了。」姜廣策說,「現在經常會有公司主動聯繫到我,讓我為公司發展出謀劃策,賺錢機會會自己主動找上門來。這就是專注行業的力量。」談及未來的目標,姜廣策說,是要做全亞洲最優秀的醫葯行業基金。他的夢想不是「天馬行空」,而有著堅實的現實土壤,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醫葯消費市場。
「在美國、歐洲都有非常優秀的行業基金,作為醫葯業最大的市場,我們沒有理由缺席。」姜廣策慶幸,自己此前在這個行業沉澱這么多年,又曾是第一個在國內成立行業基金的人,已經奪人先機做了一件正確的事。
服務好一個客戶等於贏得十個客戶
姜廣策的辦公室有著濃濃的書卷氣息:兩面牆都是人文、歷史、投資等各類書籍,與外表斯文的主人十分搭調。德傳基金的名字也來自這位醫學博士後讀過的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句子。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意思是,一個人光明磊落,美名就能自然流傳下去。
與姜廣策交談,「做人」是他經常提及的詞彙。「我現在做基金和以前『賣葯』沒有什麼區別,都是要讓別人接受你這個人。」姜廣策坦言,之所有能夠在微博「粉絲」中獲得如此之大的支持,也是源於自己「愛分享,不忽悠」的為人,「有些人看你微博兩三年下來,自然就會對你有所了解,沒有人能裝兩三年這么久。」同樣,目前去調研、跟公司大股東、董事長交流,也只能靠自己去。他說,要讓別人認同你這個人,覺得你姜博士,我們相信你,覺得你可以給我們帶來資源。而不僅僅是因為你這一點點基金。
「我們這點規模跟公募比起來算什麼?只是他們的九牛一毛。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做人。」此外,著眼於基金長遠發展,德傳基金還在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設立了「德傳獎學金」,每年獎勵品學兼優的十名葯學博士。「這在私募基金中也是少有的,雖然我們還只是個小私募,但也不忘回饋社會,並為基金發展做長遠的人才布局。」與此理念如出一轍,德傳基金也不急於擴大產品規模,而是先集中精力把業績做好,讓每一個進來的客戶都賺到錢。
「到現在為止,每一次打開申贖,德傳醫療基金都是凈申購的,沒有一個客戶贖回。每個客戶也都是賺到錢的。」姜廣策說,未來三年也不會發新產品,而是專注把這個產品做好,給每個客戶都帶來絕對回報。
因為,「服務好一個客戶就等於是服務好了十個客戶。」「讓業績走在規模的前面,而不是相反。」
Ⅱ 河南小伙,草根出身,如今掌管5000億財富,曾幫過劉強東和馬化騰
文 鑒史人
編輯 Q
他被稱之為「中國巴菲特」,所投資的項目,回報率比巴菲特還要高出18%。
草根出身,差點連初中都考不上的他,僅僅用了15年,其執掌的公司管理資產規模已經達到五千億人民幣,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股權私募基金。 這個男人所創造的財富神話,只能用瘋狂來形容!
不僅如此,他還是馬化騰、劉強東、董明珠一眾商業大佬「背後」的男人,他就是高瓴資本的創始人—— 張磊 。
1972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份,河南省駐馬店市的一對夫妻生下了一個孩子,夫婦給他取了一個當時「爛大街」的名字—— 張磊 。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個男孩日後能夠執掌5000億的財富。
張磊的家境一般,並非大富大貴的人家,而張磊又是個典型的「熊孩子」,從小就不愛念書,以至於初中也只是勉強剛過及格線。這樣的孩子在很多人看來,註定是平庸的一生,一輩子都是一個「打工仔」。
不過張磊雖然不愛學習,但是對經商卻頗有頭腦。
由於住處離駐馬店火車站不遠,於是 年僅7歲的張磊就在課余時間搬個小板凳在火車站附近擺攤,把自己的連環畫書租給候車旅客和過往路人 。有趣的是,即使是在上到高中之後,張磊仍然還在做這個生意。
高三暑假的時候,張磊不僅擴大了自己的租書生意,還開始賣一些礦泉水、麵包、特產之類的東西。 暑假結束的時候,靠著擺攤,張磊就賺到了800多塊,而當時公務員的工資也才100多塊。
雖然成績不好,但是張磊卻十分愛看課本之外的書籍,也正是這個愛好,讓他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高二的時候,他在圖書館意外看到了一本關於金融的書籍—— 《資本論》 。或許是從小就對經商感興趣,於是他被書籍裡面的 財經 知識深深打動了,在那一刻,他終於知道自己的人生不該這樣頹廢,想要成為金字塔頂端,高考無疑是「彎道超車」的最好時機。
於是,從那個時候起,張磊像 著了魔一樣,開始發奮學習,在同學看來,他就像是脫胎換骨了一般。 到最後高考他狂虐了河南幾十萬考生,直接拿了河南省文科狀元 。真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1990年,張磊反其道而行之,在同學紛紛選擇理工科專業的時候, 張磊竟然選擇了當時無比冷門的國際金融專業。
這個專業在當時幾乎沒有學生選擇,畢竟我國2001年才加入世貿組織,90年代,大部分人連國際金融是什麼都不知道。後來張磊的班主任回憶起這件事時表示:
在大學生涯里,張磊也是一個風雲人物,在讀大二的時候,作為學生會主席的他,還參加了校園組織的股市模擬大賽,並且還被邀請到央視做講解,可謂是風光無限。
但是令人詫異的是,在大學畢業後,他再次走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他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一家金融機構工作,而是去了 五礦集團 。這是一家專門做礦產開采和貿易的公司,可以說和張磊的專業完全不搭邊。
由於經常要去偏遠的礦山,所以很多人不願意從事這行工作,但是張磊卻十分樂意,在他看來,這能見識到更廣闊的天地。
當張磊坐著綠皮火車「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時候,中國互聯網還處於 「石器時代」:
未來的中國首富馬雲才剛從學校辭職,拿著 2萬塊錢創辦中國黃頁;企鵝老總馬化騰也才剛剛做上惠多網分站的站長;至於劉強東,也還在中關村運營著他的 「京東多媒體」 小櫃台……
在跑遍了大半個中國之後的張磊,心中突然有了一個新的想法—— 去國外留學,見識更大的世界。
就這樣,在 1998年,張磊踏上了出國留學的旅程。 也正是這個決定,讓他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由於張磊以前在校園里的成績十分理想,所以在他決定留學的時候,有7所學校對張磊 提供了入學機會。在一番比較之下,張磊最後選擇了前往耶魯,原因很簡答, 因為耶魯能夠為張磊提供 入學獎學金。
但讓張磊沒想到的是,耶魯確實能夠提供獎學金,但是僅提供一年,這讓身上沒有多少積蓄的張磊開始慌了,身處異鄉,手頭上沒有錢的日子可沒有那麼好過。
於是他開始瘋狂找尋兼職,在碰壁了一個星期之後,張磊終於找到了一份耶魯投資辦公室實習生的工作,時隔好幾年,張磊又再次進入了投資行業。
也正是這次實習生涯,讓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大貴人、他的恩師—— 大衛·史文森 。
這個人的來歷可不簡單,作為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首席投資官,不僅在投資行業鼎鼎有名,還為美國各大投資機構培養出了不少人才,是被業界稱之為投資教父級別的人物 。日後在談起張磊的發展史的時候,接觸大衛·史文森的這段經歷,被大家認為是張磊人生的轉折點。
其實按照慣例,耶魯投資辦公室是不會接受像張磊這樣工作經歷的實習生,但是大衛·史文森卻表示在張磊身上看到了真摯和蘊藏的巨大潛質。
在實習生的那段時間里, 史文森可以說是言傳身教,毫不吝嗇地將自己的投資理論傳授給張磊。 並且從耶魯碩士畢業之後,在恩師的推薦下,張磊還進入華盛頓一家做新興市場對沖基金的企業工作。
在這里,張磊見到了行業頂尖的分析方法,並免費獲得了大批量的公司數據以及年報,正是這些經歷,讓他練就了毒辣的投資眼光 。可以說張磊之所以能夠在日後獲得巨大成功,這段經歷起了決定性因素。
由於在工作期間,為公司帶來了巨大效益,領導還委派張磊擔任中國地區第一任NYSE的代表,對於當時的張磊來說,這是一個絕好的發展機遇。 但讓眾人沒想到的是,「不安分」的張磊竟然拒絕了這份好意,並且提出了辭職,決定回到國內創業。
在企業打拚了幾年的張磊,深知自己這樣下去也只是拿著高薪的 「打工人」而已,而他的野心遠不止於此。
伴隨著中國金融業的崛起,同時也趁著加入WTO的東風,張磊回到中國創辦了 中華創業網 。在網站最巔峰的時候,有13000多家企業入駐,企業遍布了中國各大一線城市,在當時被稱之為是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投資品牌」 。
不過創業似乎並沒有那麼容易,隨著2001年互聯網泡沫幻滅,張磊的中華創業網也受到了巨大沖擊,即使張磊使出了渾身解數去挽救,但也終究只是螳臂當車, 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領導企業,僅僅紅了一年就成為了 歷史 。
在這次失敗之後,張磊再次前往了美國,加入 全球新興市場投資基金 ,在這里他「沉寂」了四年,直到2005年,32歲的張磊帶著恩師史文森投資基金所撥出的2000萬美元,回到國內創立了 「高瓴資本」 投資公司。在這之後,張磊正式開啟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
2005年,騰訊QQ同時在線用戶突破1000萬,創造了互聯網史上的神話,但是彼時的馬化騰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欣喜,因為他時刻都在為無法將用戶變現而頭疼。
以至於當時李嘉誠次子 李澤楷 都不看好騰訊,認為騰訊的高光期已過。但是正在浙江義烏考察的張磊卻不這樣認為, 他當時注意到大街上很多商販招商以及老闆的名片都會印著QQ號,這讓他嗅到巨大商機。
他認為只要有這樣的恐怖流量,就不可能賺不到錢, 於是他將公司所有流動資產全部壓在了騰訊的二級市場。
果不其然,到了2020年,騰訊的估值就已經高達5000億美元,翻了將近250倍,如今更是將近3萬億的市值,所以張磊的這次出手無疑是「賭」贏了。
而在接觸騰訊的同時,不被業界看好的 京東 也被張磊看在眼中。當時京東正處於轉型時刻,亟需資金支持,但無可奈何的是,大部分投資機構並不看好京東的經營模式。
直到2010年,張磊帶著幾百頁的分析報告找到了劉強東,告訴 他京東的經營模式非常理想,未來必定是有市場的,所以打算為其注資。
聽到張磊的分析,劉強東也是欣喜若狂,於是向張磊表示自己需要7500萬美元的融資,聽完這個請求,張磊接下來的一番話讓劉強東簡直是難以置信:
就這樣,張磊協同八大校友一起為京東注資3億美元,成為當時國內互聯網行業最大的一筆交易 。其實當時業界很多大佬都不看好這筆生意,還嘲諷高瓴資本是「人傻錢多」,但是張磊並沒有理會這些風言風語,他深知京東背後的強大潛力。
2014年,京東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市值一度飆升至26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張磊這筆2250萬美元的投資價值已經價值超過30億美元。
同樣的,張磊的傳奇投資史中還有董明珠的影子。
2019年,張磊來到格力總部,開口就向董明珠要15%的股權,要做格力大股東。面對這個「無理」的男人,董明珠起初是非常反感的。 畢竟作為一個市值千億的家電龍頭企業,對於這突如其來的「請求」,確實有點太過狂妄。
不過隨後格力遇到了嚴重資金危機,最後不得已需要投資機構進入接盤,而張磊的高瓴資本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2019年4月,格力電器發布公告,高瓴資本出資400億,獲得格力集團總股本15%的股票,正式成為格力大股東之一。
不過張磊並沒有過多參與公司的管理,並向董明珠承諾了以下幾點:
經過張磊的指點,董明珠帶領格力邁上新的台階。而張磊的高瓴資本在短短幾年裡,也從格力集團收獲頗多。
不僅如此,張磊還以長遠的目光盯准了當時無人關注的 寵物領域 。早在2014年,張磊就帶領著公司開始對寵物行業進行布局。並且從投資者晉升為創業者,短短一年的時間,高瓴資本就開了將近300家寵物店。
直到2018年市場上其他投資者看到寵物這個趨勢時,才發現高領在四年前已經把整個行業都給布局了。而在他人奮起直追的時候,張磊再次展現了他驚人的投資能力, 他直接與寵物行業幾家龍頭公司的將近1000家寵物店進行整合。
至此,高瓴資本在寵物行業已經是龍頭老大,沒有哪家公司能夠對抗1000多家連鎖店的巨無霸,徹底開創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新玩法。
按照張磊的投資理念,高瓴資本一年最多隻對2-4個項目進行投資,並且令行業為之震驚的是,高領資本幾乎沒有進行過糟糕的押注,創立至今,其平均年回報率都高達39%,遠超股神巴菲特的21%,張磊也正是因此被稱為是「中國巴菲特」。
張磊彷彿開了上帝視角一般,在中國資本市場披荊斬棘,所向披靡,而高瓴帝國的版圖也越做越大。
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很多大型企業,例如網路、騰訊、美團、滴滴……這些幾乎涵蓋了我們所有日常生活的公司,其背後其實都有著張磊的影子。 可以說我們在平日里消費的每一分錢,都有一部分會流向高瓴資本。
而在事業取得成功的同時,張磊也沒忘記當初培養他的母校。
2010年, 他給耶魯大學捐贈了888.8888萬美元 ,這是當時耶魯畢業生個人捐贈的最高記錄。不過這個行為在當時還引發了一段爭議—— 大家都認為張磊應該捐贈給母校人民大學,而不是捐贈給一所美國的大學。
其實張磊並沒有忘記, 在同一年, 中國人民大學命名組建60周年紀念日的時候,張磊就為其捐贈了1000萬人民幣。不僅如此,在2017年, 張磊又向人民大學捐贈了3億人民幣,用來設立教育基金。
從河南駐馬店的一名賣報少年,到後來的高考狀元,再到如今的資本大鱷,不僅執掌5000億的財富,個人身價也是高達200億,張磊的經歷無疑是一個傳奇。
雖然他的出身十分平凡,但是他所做的事,每一件都震驚業界,他這些年來一直在用實際行動詮釋他當年和劉強東在酒桌上說的那番話:
Ⅲ 【66】高瓴資本介紹
高瓴資本在二級市場專職化管理團隊大概是有20~30人。除了前台投資團隊,高瓴還有一個高達200多人左右的價值創造團隊,他們為被投企業進行「戰略和價值賦能」。
高瓴資本有關人士在渠道路演時表示,高瓴資本整個業務板塊分為一、二級市場投資,兩塊投資完全對立。
其中,珠海高瓴是投資一級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禮仁投資是投資二級市場的私募證券管理人,兩個管理人是平行關系。
48歲的張磊是國內股權市場最有話語權的投資人。但其起家,卻是從二級市場開始。
2005年,張磊作為創始人創建高瓴資本,首筆資金由張磊導師、與巴菲特齊名的價值投資人大衛-史文森出資。初始資金3000萬美金,張磊將其全部買入騰訊。
2006年9月,高瓴資本正式進入A股,當時主要都是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資金。
2010年,高瓴資本開始新辟一級市場投資業務,首筆投資重倉京東。
目前, 高瓴資產管理規模已達650億美金,是亞洲最大的投資機構之一。高瓴資本在A股的管理規模超過1000億人民幣。
在高瓴資本逾65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規模中,約350億(超過50%)來自私募證券投資,其中,海外基金規模在200億美元左右,海外市場主投的是美股、港股和其他資本市場。
因為不對外募資,高瓴資本的證券投資業績向來神秘,今年2月份路演,其業績終於罕見曝光,相當驚人。
截止2020年一季度末,高瓴資本——HCM基金在A股出現在格力電器、愛爾眼科、泰格醫葯、海螺水泥和凱利泰五個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名單上。
另外,今年5月12日晚間,骨科、運動醫學領域公司凱利泰發布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其中,高瓴資本擬認購2100萬股,發行價格為18.73元/股,估算下來,高瓴資本將認購總價3.93億元股份。
在出手凱利泰的同時,高瓴與凱萊英的合作也更近一步。凱萊英宣布非公開發行1780萬股股票,發行對象為高瓴資本。募資不超過23.1億元,發行價為123.56元/股,較5月12日收盤價187.95元,打了六五折。
Ⅳ 基金公司旗下一隻基金產品運作需要多少人員及團隊人員包含哪些人
基金公司首先分投研部門和市場部門,前者負責研究分析,後者負責產品包裝和銷售。一隻基金產品需要很多部門的同事共同合作,宏觀研究員會研究經濟面,行業研究員會研究行業和個股,然後推薦出股票池給基金經理,基金經理在助理協助下,組建出投資組合,交易員按照基金經理指令買賣股票。同時還需要財務、稽核等部門通力合作,保證基金的合規正常運行。一般規模的基金公司員工在100-400人之間,投研團隊佔一半或更高的比例。
Ⅳ 中國有多少基金經理
目前,中國有 665 位基金經理管理著規模超過 100 億元的基金,其中,有 214 位在管理風險較高的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基金。
這 214 名百億級股票基金經理,多數都能在數年的從業時間中,將管理的基金年均回報率維持在 10% 以上,有的還能超過 20% ,甚至更高。
【拓展資料】
那麼基金經理該如何運作一支基金呢?
其實,這些金融牛人也並非大家想像的那樣單打獨斗。那些明星基金經理的背後,往往都會有一支厲害的團隊為其出謀劃策。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協會的公示,目前中國頭部前十的基金公司中,都有五百人以上的團隊,而其中基金經理的數量大概只佔了 10% 左右。
剩下的人包括了投研團隊、運營支持、市場營銷,他們都是基金經理能管好一隻基金的堅強後盾。其中,投研團隊就為基金經理直接提供投資研究支持,他們的人數也非常多,一般常會佔到公募基金公司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為什麼基金經理需要人這么多的投研團隊?
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基金經理難以憑一己之力,追蹤每隻股票、每個行業的發展趨勢。這個時候,就需要團隊的智慧作為支撐。
而優秀的基金經理正是靠著背後優秀的投研團隊,做出決策判斷,踩對投資節點,讓管理的基金乘風而起。
這就是公募基金行業的「投研一體化」架構。
大家之所以這么關注基金經理,主要還是因為近年來公募基金展現出來的賺錢能力。
僅 2020 年,混合型基金的收益率就達到了 47.47%,股票型基金也高達 45.94%,超過了深圳成指的 38.73% 和上證綜指的 13.87% [1]。
要知道,炒股都是高風險與高回報的代名詞,而基金給人的印象則是相對穩健,與「一夜暴富」根本無緣。
但其實,長期來看,公募基金為持有人創造了不錯的收益 [2]。根據統計,從 1998 年基金誕生到 2020 年年底,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 17.04%,債券型基金達到 6.91%。
Ⅵ 現在都有哪些私募很牛請列舉一些,比如寧波解放南、西藏同信之類的
經過6年多的高速發展,獨具中國特色的陽光私募基金似乎終於將迎來一個來之不易的「名分」。此次《基金法》修訂有意結束私募有名無分的尷尬。正式納入《基金法》監管,有望與公募基金在同一游戲規則中競爭。目前幾乎只能從投資門檻、人數上限對公募和私募做比較明確的區分。確實,目前私募基金的投資門檻達數十萬甚至百萬元,而根據信託或合夥私募產品的規定,投資者人數必須少於50人;而公募基金的門檻則是1000元,投資者人數也只受基金份額上限的制約,甚至沒有上限。由此,公私之分則異常明顯。
目前總規模在1000億元左右的數百家私募基金當中,行業競爭已經越發激烈,更多的私募希望專注於純粹的投資管理人角色。生存模式決定發展方向。
下面簡單介紹幾位私募大佬,以拋磚引玉。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田榮華外傳)
田榮華,武當投資公司總經理兼投資總監。武漢大學經濟學碩士。1992年開始進入證券行業,曾經擔任北京證券深圳分公司總經理,國信證券深圳紅荔路營業部總經理。2004年加入長盛基金管理公司,曾擔任基金同德、長盛同智優勢成長(基金同智)、長盛成長價值基金經理。
田總天生似乎就是干投研的料,聽說他看研究報告跟咱們看趙本山的春晚小品似的,篇篇不漏,百看不厭。做投資的想人前顯聖、傲里奪尊,耳朵軟不行,隨大溜只能是個泛泛之輩。手軟也不行,該出手時就得出手。田總耳朵和手都不賴,去年股市飛流直下,不少成了名的劍客也栽了大跟頭,但武當一、二期卻韌性十足,拒絕跟跌,能施展得出這「定身法」的功夫,田總算是不枉為武當派的掌門了。
田掌門是個爽快人,說話做事看上去直來直去,如今年初坦然看多,直言看好新能源等。一個朋友買了好幾份私募,其中也有武當的,本來他應該是享享清福,坐收其利,但他卻忽然對此感興趣起來了,想知其所以然,趕著場子聽策略,好像也要改行做私募似的。一天這兄弟神秘兮兮的跟俺說:「你知道你炒股為啥總賺小頭虧大頭嗎?」被人說到痛處,馬上洗耳恭聽,「你主要是道聽途說太多,買股票沒有自己獨立的分析,要想進行獨立分析,第一步就是不看財經電視、不聽股評廣播,嗯,有空嘛可以看看財務報告,當然好的研究報告可以看,,,」這哥們侃侃而談,我知道他在做搬運工,不知道是在販賣誰的觀點呢。後來才得知這武功心法來自田掌門的真傳,只可惜這朋友天生不是練武的料,財務報告看不懂,電視廣播又不敢看不敢聽,天天閉關修煉,其實就是邯鄲學步。
俗話說藝高人膽大,田掌門仗著一身武當絕學,常煮茶論英雄,睥睨同儕,透出強大的自信,當今私募中入其法眼僅兩三人而已。有媒體報道田掌門讀報告一目十行,日讀200篇,不知媒體是否在忽悠,若為真,那簡直趕上漢王文章掃描儀了。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田掌門並不忌諱公募、私募兩大門派之爭,認為贏不了公募,那就別出來混了。
武當今年產品發的很猛,現在已有12期產品了。武當劍已出鞘,公募接招吧。
天生我才必有用(伍軍外傳)
伍軍雖姓伍(武),但看上去並非孔武有力,長著一副圓頭圓腦的娃娃臉。伍掌門練的也不是金鍾罩、鐵布衫一類的外家功,其輕功了得,慣使四兩撥千斤的巧勁。伍掌門炒股重在智取,深諳世間萬物相輔相剋之道,玩的是「對沖」概念。
伍掌門在公募當差時間並不長,但中銀國際基金在他打理下業績曾可圈可點。其實伍掌門浸淫股海已久,其在東方證券搞自營時就已遍會天下豪傑,一時竟無對手。後伍掌門又涉洋求道,在美利堅混得洋文憑後據說還小試牛刀還掙了不少洋鈿。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伍掌門的輕靈招法也非招招鮮,比如碰到今年這樣「不講理」的行情,他那「對沖」的輕功就顯得有些無用武之地了。今年以來市場一路傻漲,先說是糾錯性上漲,後來說是炒通脹,通脹遲遲不來後又說是炒經濟好轉,反正市場預漲,何患無辭!市場沒風險可「對沖」了,憋得伍掌門實在難受,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隨便那些什麼來沖一沖。可單邊牛市中除了收益還能有什麼別的呢?所以呀上半年伍掌門這一沖就把收益沖掉了不少,智德持續增長今年只賺了21%,排在了百名後。像伍掌門這樣名門正派的大掌門,今年居然輸給了許多旁門左道的小混混,這恐怕也是天意吧。好在伍掌門也很想得開,曾雲:「小賺靠智,大賺靠德」。言下之意,就是無德之輩,大財終將得而復失。
近年來市場風雲變幻,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亂世之際,群雄並起,不少私募佔山割據,今年更是招兵買馬,儼然一小公募公司也。伍掌門對此卻很淡然,只醉心於輕功心法,並未網羅王婆賣瓜之徒,搞什麼「市場銷售」,也未廣招門徒,去「充實研究隊伍」。
憑心而論,伍掌門的功夫在國內只能做多的制度下、在當前的傻漲行情下,猶如習得屠龍之術,卻無龍可屠,很是無奈。好在天地寬廣,外面的世界很大,伍掌門如果去玩QDII,沒准會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句話。
伍軍,上海智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投資負責人。國際金融專業博士研究生、軟體工程學碩士。先後在萬國證券、東方證券和中銀國際基金從事長達15年的投資及管理工作。在萬國證券期間,從事期貨研究、交易工作。歷任東方證券自營總部負責人、中銀國際基金投資部副總監兼中銀持續增長基金經理。在負責東方證券自營業務期間,保持了6年連續盈利的記錄,並於2004年取得券商自營第一名的佳績。在中銀國際基金期間,所管理的中銀增長基金,規模從20億增長到近200億,被銀河證券評定為5星級基金。
還有東風好借力,送我上青天(呂俊外傳)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趙軍外傳)
風蕭蕭兮易水寒(羅偉廣外傳)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石波外傳)
因字數限制,無法一一列出。
還有你知道的西藏同信asking、上海澤熙投資徐翔等等
深圳市赤子之心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理念:
證券市場每日價格的波動是持續和毫無意義的,市場只不過是大眾各種心理的隨機反映.
我們不是先知,我們從不預測股指,指數的底和頂只有上帝才知道,故我們拋棄指數分析、量價分析。
我們從不用個股圖形做為判斷投資的依據,圖形只是工具,個股曲線什麼也不反映,它只是大眾心理對公司每日看法的圖表化。從歷史曲線試圖引申出未來曲線走勢,本身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
從長期衡量,企業的股價一定會反映企業的內在價值。時間是素質優秀企業的朋友,是低劣欺詐企業的敵人。與其說我們是證券分析專家,不如說我們是企業投資專家,我們專注於公司投資.一旦確定買入,我們則遵循集中投資、長期持有的策略――集中投資於最優秀的幾家企業。
在資本市場里,「活下來」永遠是第一位的,我們象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珍惜自己的本金。
我們喜歡熊市,在低迷、陰冷的市場里,我們可以從容不迫地享受買入的快樂,足夠低的價格是抵禦一切風險的法寶。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