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個人金融信息的是哪些
㈠ 銀行業務中的個人金融包括什麼,要具體的回答
各家銀行不一樣,不過主流產品基本都一樣,非主流產品外資銀行要比大陸境內的多些。
主流的最常見就是存取業務,就是存款取款,存定期這些,延伸出來的有理財產品,就是將你的存款劃起走,到投資的賬戶上,約定了天數,然後約定了投資回報也就是你所能得到的利息,投資渠道一般是走貨幣資金、債權、貴金屬這些。
現在很多銀行還有結構性存款,就是在你的賬上還可以體現的理財,投資渠道就是我上面說的那幾個,但是區別是可以在你的帳戶上體現,雖然也被劃走了的,但是你開存款證明這些也是可以的。
第一種就是投資類產品,有銀行保險產品,基金、債券、貴金屬等,在銀行櫃台開立了專戶並簽約,就可以在櫃台和網銀上面進行操作了。外資銀行還有其他的投資渠道。
第二種就是信貸類產品,比如貸款、信用卡這些,開放現金敞口規模的。這個也是銀行個金的核心業務。
(1)屬於個人金融信息的是哪些擴展閱讀:
按照其資產負債表的構成,銀行業務主要分為三類: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
1、負債業務是商業銀行形成資金來源的業務,是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和資產的重要基礎。商業銀行負債業務主要由存款業務、借款業務、同業業務等構成。
2、負債是銀行由於受信而承擔的將以資產或資本償付的能以貨幣計量的債務。存款、派生存款是銀行的主要負債,約占資金來源的80%以上,另外聯行存款、同業存款、借入或拆入款項或發行債券等,也構成銀行的負債。
資產業務是商業銀行運用資金的業務,包括貸款業務、證券投資業務、現金資產業務。
3、中間業務是指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包括交易業務、清算業務、支付結算業務、銀行卡業務、代理業務、託管業務、擔保業務、承諾業務、理財業務、電子銀行業務。
㈡ 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包括
1、 個人身份信息 : 包括個人姓名、 住所 、 民族 等等信息;
2、 個人財產信息 : 包括個人收入 、 資產 等 ;
3、 個人賬戶信息 : 包 括 賬戶內的全部信息;
4、 個人信用信息 : 包括個人能反映其信用狀況的信息 ;
5、 個人金融交易信息 : 包括 在 金融機構與其發生業務關系時產生的個人信息等 ;
6、 衍生信息:包括反映特定個人某些情況的信息。
信息泄露的危害
1、 騷擾電話 : 原來只有親戚朋友才知道電話,而陌生人卻經常打電話進來推銷 產品 ,可能 用戶 還想知道 手機號碼是如何泄露的,其實其中的 信息渣殲已經被賣了很多次了 ;
2、 垃圾簡訊和郵件: 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垃圾郵件和電子郵件的騷擾,這棚衡是很常見的。個人信息泄露後,手機和電子郵件每天都會收到大量此類垃圾郵件,主要是廣告 ;
3、 信用卡盜刷,資金丟失: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買到的個人信息,非法操作用戶的信用卡從而達到某種交易,賬戶里的錢可能會莫名其妙地消失;
4、 無意中犯罪: 罪犯可能會利用用戶的個人信息做壞事,如果發生案件或事故,公安機關或交通管理部門可能會根據用戶的身份證信息找到本人,並讓如和沖用戶配合調查 。
㈢ 個人金融信息包括
1、身份信息:個人的身份信息包括性別、名字、家庭住址等等;
2、財產信息:個人的財產信息主要是銀行的存款以及個人收入狀況;
3、賬戶信息:賬戶信息指個人辦理的賬戶號碼以及余額;
4、信用信息:信用信息包括個人貸款以及還款的情況;
5、金融交易信息:金融交易信息指個人與金融機構發生業務時的信息;
6、衍生純判信息:衍生信息包括個人的投資者喜好等等。
怎麼保護個人金融信息
1、用戶需要小心保護好個人的身份證件、銀行卡等材料,不能夠外借給他人使用;
2、用戶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能夠向陌生人透露自身的財產信息、賬戶信息等等,也不要在網路上留下有關個人信息的痕跡;
3、用戶在辦緩褲余理金融業務的時候,不要委託不熟悉的人幫忙辦理,否則個人信息可能會被泄露;擾滾
4、用戶在使用證件的復印件辦理業務時,需要在復印件上標明用途。
㈣ 哪項不屬於個人金融信息
基因信息、金融資咐前產信息不屬於個人金融信息。個人金融信息包括:身份信息、財產信息、賬戶信息、信用信息、金融衡中清交易信息、培絕衍生信息。
㈤ 個人金融信息包括哪些內容。
個人掘緩擾金融信息包括:
1、身份信息:個人身份信息包括性別、姓名、家庭住址等;
2、財產信息:個人財產信息主要包括銀行存款和個人收入;
3、衍生信息:衍生信息包括個人投資偏好等;
4、信用信息:信用信息包括個人貸款和還款;
5、金融交易信息;
6、賬戶信息:賬戶信息是指個人辦理的賬號和余額。
拓展資料:
1)個人金融信息是指商業銀行利用網點、技術、人才、信息和資金等優勢以及各種金融工判旦具,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理財規劃、投資咨詢、資產管理等專業服務活動。具體而言,商業銀行利用金融知識、專業技術和廣泛的信息資源優勢,根據客戶的財務狀況和特定需求,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除提供一般信息咨詢外,還利用儲蓄、融資、銀行卡、個人支票、保險箱、保險、證券、外匯、基金、債券等各種金融工具提出合適的理財方案,引導客戶如何安排收支,通過個人資產的優化配置來實現個人的理想和目標。
2)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個人金融信息是指金融機構通過業務或其他途徑獲取、處理和保存的個人信息,包括個人身份信息。信息、財產信息、賬戶信息、信用信息、金融交易信息和其他反映特定個人特定情況的信息。個人金融信息是金融機構日常業務工作中積累的重要基礎數據,也是金融機構客戶個人隱私的重要內容。如何收集、使用和提供個人金融信息,既涉及金融機構的正常業務發展,也涉及對客戶信息和個人隱私的保護。涉及個人金融信息的不當行為不僅會直接侵犯客戶的合法權益,還會增加金融機構的相關風險。個哪段人金融信息是與公民個人開展金融活動相關而產生、採集的金融交易信息及公民個人身份信息,關聯到公民個人人格、財產等諸多權益,是個人信息重要而特殊的領域。
㈥ c1類別金融數據包括哪些
C1類別信息主要為機構內部的信息資產。
《規范》將個人金融信息由高到低分為C3、C2、C1三個類別,
C3主要為各類賬戶密碼,
C2主要為賬戶、身份證信息、簡訊口令、KYC信息、住址等,
C1主要為開戶時間、支付標記信息等。
㈦ 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提示書二:個人金融信息安全很重要
01
為什麼個人金融信息安全非常重要
個人金融信息主要是指銀行等金融機構在為個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時產生的個人身份信息、財產信息、賬戶信息、信用信息、金融交易信息及其衍生信息。個人金融信息與個人的資產、信用狀況高度相關,一旦泄露可能會對個人財產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如不法分子可能會利用掌握的個人金融信息實施精準詐騙。個人金融信息安全是財產安全的基礎,因此,國家出台的相關法律法規及監管規定都明確要求金融機構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個人金融信息安全。
金融消費者也要牢記 「三個切勿」「三個務必」 ,共同守護金融信息安全。
「三個切勿」: 一是切勿把自己的身份證件、銀行卡等轉借他人使用;二是切勿隨意向他人透露銀行卡號、賬戶密碼、簡訊驗證碼等個人金融信息;三是切勿委託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辦個人金融業務,謹防個人信息被盜。
「三個務必」: 一是提供身份證件復印件辦理各類業務時,務必在復印件上註明使用用途,以防被挪作他用;二是在下載APP或登錄網站時,務必謹慎填寫個人信息,尤其是個人金融信息;三是在丟棄刷卡簽購單、取款憑條、信用卡對賬單等金融業務單據前,務必要先完全撕碎或用碎紙機銷毀。
02
為何要及時更新在銀行預留身份信息
客戶身份信息是動態變化的,每一次身份識別所獲取的客戶身份信息只反映客戶在被識別那一時刻的身份信息。客戶身份持續識別,是動態掌握客戶交易情況的需要,為客戶風險評級和交易監測提供基礎性的評估依據,有利於打擊利用銀行賬戶從事電信網路詐騙、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防範不法分子冒名開戶,保護客戶的合法權益。
如客戶先前提交的身份證件或者身份證明文件已過有效期,或存在身份信息無效的情況下,銀行將對客戶賬戶採取中止業務或關閉其非櫃面業務等管控措施。
目前銀行支持個人客戶更新身份信息的渠道通常包括:網點櫃面、智能自助機具、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直銷銀行等主流渠道;單位客戶更新身份信息以櫃面為主。客戶完成信息補錄後,將同步解除管控措施,便於客戶更新信息和賬戶正常使用。
03
如何防範新型電信網路詐騙
近年來,電信網路詐騙屢禁不止,詐騙分子極其狡猾,詐騙手法不斷翻新,讓廣大群眾防不勝防。為了不讓詐騙分子有可乘之機,請對常見詐騙手法保持警惕:
1. 仿冒身份類詐騙: 詐騙分子常冒充領導、冒充親友、冒充公檢法、民政、教育等機關單位工作人員、冒充銀行、證券公司等單位工作人員進行詐騙,還會偽造身份詐騙,如偽裝成「白富美」或「高富帥」,加為好友騙取對方感情和信任後,隨即以資金緊張、高收益項目投資、誘導在虛假博彩網站投錢等各種方式騙取錢財。
2. 購物類詐騙: 詐騙分子常通過假冒代購、低價購物、開設虛假購物網站、虛假退貨等方式進行詐騙,如在疫情期間就有不法分子通過微信等渠道以售賣口罩等防疫物質為幌子,待受害人支付價款後,就找各種理由不發貨或拉黑受害人。
3. 虛構險情類詐騙: 詐騙分子常會通過虛構親友遭遇車禍、綁架、手術等,利用受害人焦慮心理騙取錢財。如不法分子謊稱受害人子女或父母突發疾病需緊急手術,要求轉賬方可治療,受害人往往因為擔心、心急便按照不法分子指示轉款。
4. 利誘類詐騙: 詐騙分子通過發布各類中獎信息、積分兌換、分享鏈接或掃描二維碼領紅包、高薪招聘等方式利誘受害人,騙取錢財。如利用網路直播間人員混雜,使用彈幕評論等形式發送輕松高薪的兼職招聘等虛假廣告,一旦有人上鉤,就要求交納「保證金」「介紹費」等,騙取錢財。
5.其他類詐騙: 主要利用各類新生事物、 社會 熱門事件進行詐騙,如刷單及代運營、「校園貸賬戶注銷」、虛假投資平台、虛假愛心捐款等。如不法分子通過電話、簡訊、社交軟體等渠道廣撒網,邀請受騙者加入群聊,所謂的專家、操盤手在群中在線講股,逐步以股市行情差等理由,誘導受騙者轉至虛假投資平台進行操作,宣稱交易自由、門檻低、高回報,剛開始會讓受騙者得到收益,獲取信任後,便會逐漸讓其加大投資,最終令受騙者損失慘重。
廣大消費者一定要從自身做起,保護財產安全,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要做到 「三保持」、「三務必」 。
「三保持」: 一要保持高度警惕,對於打電話、發微信自稱「是某身份」的人員,不能盲目輕信;二要保持沉著冷靜,聽到親友發生事故、財產損害等緊急信息,不能驚慌失措;三要保持清醒頭腦,看到中獎、領紅包、超低價、超高薪等好信息,不能貪圖小利。
「三務必」: 一是務必多留心疑似電信網路詐騙信息,可通過撥打官方電話、官方網站查詢、與親友討論等方式核實確認各類信息真偽;二是務必多學習防範電信網路詐騙知識,並及時提示家裡的老人、小孩,共同提高安全防範意識;三是務必及時尋求幫助,一旦發現可能遭遇電信網路詐騙,要盡快撥打110報案,並准確提供騙子的賬戶、賬戶名稱。
04
如何確保網路交易安全
隨著網路交易的普及,消費者除了使用銀行卡支付外,也經常使用手機銀行、支付寶、微信等方式進行支付,網路交易更加便捷,但也有不少不法分子伺機利用網路交易侵害消費者財產安全。
為了保障網上交易安全,請牢記 「八個應該」 :
一是 支付密碼應設置高強度密碼,不使用生日、電話號碼等作為密碼,不同支付方式設置不同密碼,並定期修改;
二是 網路交易前應確認網址是否正確,要選擇正規的網站進行網上支付業務,避免通過虛假、釣魚網站進行交易;
三是 完成網上交易後,應及時安全退出,避免發生後續風險交易;
四是 在進行境外網上交易時,應通過安全途徑,開通相關認證服務;
五是 應避免通過公用WIFI進行支付,不在網吧等公共場所進行網上交易,以免泄露賬號及密碼等信息;
六是 應注意不要掃描來源不明的二維碼、登錄不明網站,避免被不法分子植入木馬病毒;
七是 辦理網路購物、退貨、退款時,應認清官方渠道,切勿輕信不明身份的電話、網路聊天工具或其它形式提供的非正規的網路鏈接;
八是 收到可疑網上交易提示時,應謹慎確認,如有疑問應直接撥打銀行、支付寶、微信等客戶服務熱線查詢,切勿直接回復消息或點擊鏈接查詢。
05
如何確保刷卡消費安全
由於刷卡消費非常方便,受到眾多消費者的青睞,但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假POS機復制、盜刷他人銀行卡,給持卡人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為了保障刷卡消費安全,請注意以下事項:
一是 務必在正規商戶進行交易,刷卡消費時請勿讓銀行卡離開自己視線范圍,要留意收銀員的刷卡次數,避免誤刷多刷;
二是 在刷卡消費輸入密碼時,應盡可能用身體或另一隻手遮擋操作手勢;
三是 簽署簽購單時,要仔細核對是否是本人的卡號、日期和金額,如發現有誤,應要求收銀員當面撕毀憑證並取消交易;
四是 交易完成時,要確認收銀員交還的是否是自己的銀行卡,並保存好簽購單,以便日後與對賬單核對;
五是 開通簡訊提醒服務或通過銀行應用軟體,及時掌握賬戶動態信息,當賬戶發生異常變化,要及時聯系發卡銀行查詢交易。
06
如何使用轉賬「延時到賬」功能
為了防止電信詐騙分子迅速轉移資金,更好地守護百姓資金安全,銀行等金融機構開通了轉賬「延時到賬」功能。目前常見的轉賬方式「延時到賬」功能有:
一是 通過銀行網點櫃面、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轉賬,到賬時間可以選擇實時、普通、次日到賬等,選擇非實時到賬的,在到賬前可自行撤銷轉賬。每一筆轉賬時,如果默認的是實時匯款,客戶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選擇調整到賬時間。
二是 通過銀行自助櫃員機 (ATM機) 向非本人同行賬戶轉賬的,資金統一為24小時後到賬,在24小時內可以在ATM機或銀行櫃台等申請撤銷轉賬。
三是 通過微信、支付寶轉賬,系統默認的到賬時間通常為實時到賬,用戶可以自行開啟「轉賬延時到賬」功能,選擇2小時後到賬或24小時後到賬,但用戶轉賬後無法自行撤銷轉賬,需要聯系客服申請撤回。
廣大群眾可以充分使用轉賬「延時到賬」功能,保護自身財產安全,但也要警惕不法分子利用這一功能實施新式詐騙。如不法分子在ATM機旁等待來取款的客戶,稱自己取款額度用完,希望將錢轉到受害人卡上,請受害人幫忙取現,待受害人交付現金後又偷偷撤銷轉賬。又如不法分子先以轉賬發放「中獎」獎金並提供轉賬憑證誘騙受騙者交納個人所得稅等名目的費用後,又馬上撤銷匯款。切記:與他人交易,一定要以賬戶實際到賬為准,不能夠輕信轉賬憑證。
07
為何不能租售、租借個人賬戶信息
部分群眾認為身份證、銀行卡屬於自己的私人物品,不管是出售還是租借,都是個人的私事,但是這樣的行為潛藏著巨大的風險:
一是信息泄露風險。 身份證、銀行卡及賬戶內都存儲了大量的個人信息,如因貪圖小便宜出售、租借自己的身份證、銀行卡及賬戶,可能會導致個人信息泄露、個人信用受損等,並危害自身財產安全。
二是法律責任風險。 根據《居民身份證法》《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定,身份證、銀行卡及其賬戶都是僅限本人使用,不得出租和轉借,個人出售、租借身份證、銀行卡及賬戶的,可能會受到行政處罰,嚴重的還會構成刑事犯罪。如果他人將相關證件、卡片用來從事非法活動,持卡人可能還要連帶承擔民事賠償、刑事處罰等法律責任。
三是 社會 危害巨大。 出售、租借身份證、銀行卡等會為不法分子從事電信網路詐騙、洗錢、非法集資、網路賭博等犯罪活動提供便利,成為幫凶,將會嚴重侵害其他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公平誠信的 社會 環境。
08
如何查詢及領取已故存款人存款
為便利群眾辦理存款繼承,中國銀保監會、司法部聯合印發了《關於簡化查詢已故存款人存款相關事項的通知》 (銀保監辦發[2019]107號) ,簡化了近親屬查詢已故存款人的存款的流程:已故存款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憑已故存款人死亡證明、可表明親屬關系的文件 (如居民戶口簿、結婚證、出生證明等) 以及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公證遺囑指定的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可持已故存款人死亡證明、公證遺囑及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可單獨或共同向存款所在銀行業金融機構提交書面申請,辦理存款查詢業務。查詢范圍包含銀行存款余額、銀行業金融機構自身發行或管理的非存款類金融資產的余額。
但為保護客戶存款安全,領取已故存款人存款仍需按照 《關於執行儲蓄管理條例>的若干規定》(銀發[1993]7號) 等相關辦法,繼承權無爭議時,繼承人可持公證機關出具的繼承權證明文書及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到銀行辦理支取,若繼承權發生爭議的,需先由人民法院裁決,繼承人可持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裁定書或調解書及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到銀行辦理支取。
09
如何正確使用小額支付免密免簽功能
「小額支付免密免簽」服務是中國銀聯為客戶提供的一種小額快捷支付服務。當您使用具有「閃付」標識的銀聯晶元銀行卡或支持「銀聯雲閃付」的移動設備,在境內指定商戶進行一定金額以下交易時,只需將銀聯晶元銀行卡在移動設備POS機等受理終端的「閃付」感應區揮卡,即可完成支付。支付過程中,您無需輸入密碼,也無需簽名。
根據中國銀聯相關業務規則,小額支付免密免簽功能是自動開通的,如您不同意開通「小額支付免密免簽」服務功能,可以到卡片所屬銀行的網點或通過網上銀行等渠道申請關閉此服務。
㈧ 個人金融信息按敏感程度從高到低
個人金融信息按照敏感程度由高到低分為C3、C2、C1三個類別,比如銀行卡磁軌數據、賬戶交易密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等屬於用戶鑒別信息(C3),泄露慧絕後造成的危害最大;證件信息、交易流水屬於可識別個人身份與金融狀況的信息(C2);開戶伏碧嫌時間則屬於機構內部的信息資產(C1),危害性最小。
㈨ 消費者金融信息包括哪些
消費者金融信息包括個人身份信息、財產信息、賬戶信息、信用信息、金融交易信息及其他與特定消費者購買、使用金融產品或者服務相關的信息。
一,消費金融在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發展路徑。我國的消費金融起步比較晚,1985 年建設銀行深圳分行發放了全國首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標志著我們國家消費金融的起步。
雖然我們國家消費金融起步比較晚,但是這兩年的發展速度非常迅猛,未來有可能我們國家消費金融的規模會達到世界首位。日本和韓國是亞洲地區消費金融起步比較早的國家,通過與日本、韓國的消費金融進行比較,我們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發展經驗,並從日韓的消費金融失敗案例中獲得更有價值的借鑒。
二,我們通過消費金融的主體、消費金融的徵信,消費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這幾個方面來對中國的消費金融與日韓的消費金融進行比較總結。
我們國家的消費金融主體主要由傳統的消費金融主體與互聯網消費金融主體組成。傳統的消費金融主體主要是商業銀行、汽車金融公司,還有持有牌照的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消費金融主體包括一些電商平台、網貸平台和第三方的助貸平台。
我們國家消費金融的徵信體系不完善,數據量龐大,數據零散缺乏有效的數據,缺乏統一的數據採集和共享機制。法律法規方面呢,還沒有專門針對消費者貸款的相關法規,消費金融的法律法規不完善。
三,日本的消費金融發端於零售業,在 20 世紀 50 年代初,日本開始由一些零售業開展按月分期付款的消費信貸服務,可以說日本的消費金融是零售業、流通業的商戶由於經營的需要自發產生的消費信貸服務。1960 年日本成立了第一家信用卡公司,日本信用卡的發放和使用也是由流通企業,零售企業主導的,像日本的世尊公司,西屋百貨。日本的商業銀行介入消費金融比較晚。從 20 世紀的 60 年代一直到 20 世紀的 80 年代,日本的消費金融不斷發展成熟。到了 20 世紀 90 年代,日本的消費金融主要由信用卡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主導。
日本消費金融的徵信體系比較完善,有三大個人徵信機構,這些徵信機構提供的信用信息呢只能用於對公民誠信情況的評估,不能用於僱傭和商業活動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