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金融在什麼時候改名
1. 京東金融app是什麼時候發布的
京東金融app第一個版本1、0,主打的是理財精品的「閃購」模式。
京東金融app2、0版本豐富了產品種類,增加了不同梯度的理財產品。
京東金融app3、0版本,京東金融腔沖御將白伍岩條、眾籌、理財等業務全部貫通,實現一體化。京東金融app3、0版在2015年9月15日上線,該APP涵蓋了京東金融的所有理財、消費金融產品,定位為「一站式金融生活移動平台」。
京東金融集團已建立起九大業務板塊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眾籌、財富管理、支付、保險、證券,農村金融,金融科技,布局公司金融和消費者金融,確立了以科技服務金融行業的戰略定位。
在數據獲取能力方面,京東金融背靠京東集團超過2、4億的活躍用戶,擁有幾判碼十萬供應商和合作夥伴數據,以及交易數據;同時,通過投資和合作的形式,豐富數據資源。
2. 京東金融為啥要更名未京東數科啊,寓意何在
京東數科就是原京東金融,現在已經脫離京東集團獨立運營,跟京東的關系可以說是合作火伴的關系
3. 京東金融裡面理財金額怎麼轉出到銀行卡
京東金融裡面的理財金轉出至銀行卡步驟:
1、打開京東金融APP,點擊首頁上的「財富」菜單,查看當前APP中存儲的金額。
(3)京東金融在什麼時候改名擴展閱讀:
京東金融集團,2013年10月獨立運營,定位為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已建立起十一大業務板塊——企業金融、消費金融、財富管理、支付、眾籌眾創、保險、證券、農村金融、金融科技、海外事業、城市計算。除了服務金融機構,京東金融也在儲備服務非金融企業和城市的技術能力,將為全社會提供更廣泛的科技服務。
在數據獲取能力方面,京東金融背靠京東集團超過2.4億的活躍用戶,擁有幾十萬供應商和合作夥伴數據,以及交易數據;同時,通過投資和合作的形式,豐富數據資源。在數據技術能力方面,以大數據為基礎,進行學習、人工智慧、圖像識別、圖譜網路、區塊鏈等技術應用;在數據模型產品能力方面,開發出風險量化模型、營銷模型以及用戶洞察模型等 。京東金融集團通過領先的大數據應用技術,建立起風控體系、支付體系、投研體系、投顧體系以及DaaS(數據即服務)平台、SaaS(軟體即服務)平台等一整套金融底層基礎設施。
2018年7月12日,京東金融宣布近期已與中金資本、中銀投資、中信建投和中信資本等投資人簽署了具有約束力增資協議計劃,融資金額約為130億元人民幣,投後估值約1330億人民幣。
2018年9月17日,「京東金融」更名為「京東數科」。
4. 京東金融是什麼
京東金融是京東數字科技集團旗下個人金融業務品牌,於2013年10月開始獨立運營。
它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為核心,已完成數字金融、數字化企業服務、數字城市三大領域的布局,實現了個人端、企業端、政府端的三端合一,曾獲得《亞洲銀行家》2017「年度信貸風控技術實施獎」。
5. 36氪獨家 | 京東AI發起人、技術委員會主席周伯文離職,將於AI方向創業
文 | 鄧詠儀、蘇建勛
編輯 | 楊軒
36氪從多個獨立信源處獲悉,京東技術委員會主席周伯文已正式從京東離職,將於AI方向創業。
在京東內部系閉鉛統,周伯文所在的崗位仍顯示為「管理者崗」,而非具體職位。相關人士對36氪表示,內部信息會有延遲,當前周伯文已不是任何部門負責人。另一位接近京東 科技 的人士也向36氪表示,職位雖然掛靠在京東 科技 CEO之下,但已無實職。
(為了降低高管離職產生的負面影響,「離職不除名」是大廠內部系統的常見做法,此前36氪報道阿里釘釘創始人無招離職創業時,無招在阿里內部系統仍顯示為在職狀態。)
36氪針對此事向京東官方求證,截止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周伯文
周伯文在業界享有盛名,為IEEE Fellow,曾任IBM Research紐約總部人工智慧基礎研究院負責人,IBM Watson集團首席科學家,IBM傑出工程師。2017年,周伯文出任京東集團副總裁,負責京東AI研究與平台部相關業務,直接向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匯報。
周伯文是京東AI業務的開路人。從2017年開始,周伯文幫助京東引進了十餘位AI科學家,包括何曉東博士(曾任職美國微軟雷德蒙德研轎飢好究院)、梅濤博士(曾任職微軟亞洲研究院)等,從零開始組建起了超過400人的AI團隊。
此後,原京東金融在2018年正式改名為「京東數科」,經歷了多次組織變革,周伯文帶領的事業部也在不斷變化。
2019年12月,京東集團宣布設立京東「雲與AI事業部」,整合原京東雲、人工智慧、IoT三大事業部,由周伯文擔任肢老負責人,向CEO劉強東匯報。
2019年也是各個互聯網大廠相繼成立「技術委員會」的時期。2019年底,京東也成立了技術委員會,由周伯文擔任主席,技術委員會成為京東技術條線的最高管理決策機構。
周伯文在京東中的職位變化,反映出京東 科技 變化之復雜——從京東金融、京東數科再到如今的京東 科技 ,業務定位一變再變。
合規不斷收緊是大趨勢,這讓各廠商紛紛將金融業務剝離,改為發力技術解決方案。2018年開始,京東金融業務就已經開始進行對外 科技 輸出,並在11月直接更名為「京東數科」,包括了智能城市、數字營銷、AI機器人等新業務。
周伯文的去職,也與京東 科技 內部劇烈變動有關。
在最初的規劃中,京東希望通過雲與AI的合並把企服業務做大,同時尋求上市可能。 一位京東數科前員工告訴36氪,周伯文一手將AI業務帶起來,後來集團也希望他能夠將雲業務一並接管,因為雲和AI業務天然在商業上互補。因此在2019年12月,京東才宣布整合京東雲、人工智慧和IoT事業部為「雲與AI事業部」,由周伯文擔任負責人,直接向劉強東匯報。
雲與AI事業部一開始掛靠在集團下方,更像是一個BG(事業群)。上述前員工表示:「周伯文是想做一番大事的,比如將這塊業務以後做上市」。
可京東數科上市受阻,讓這條路希望渺茫。 京東數科於2020年9月申報IPO,但不得不於今年4月撤回材料,終止IPO。
此後,京東數科先是換帥,又是事業部大變陣。2020年12月,京東集團首席合規官李婭雲出任京東數科CEO,原CEO陳生強轉任副董事長及京東集團幕僚長。
一個月後,原「京東數科」與「雲與AI事業部」合並為「京東 科技 子集團」,由李婭雲出任京東 科技 CEO。京東 科技 下新設15大事業群, 周伯文則負責帶領「基礎技術部」,為整個京東 科技 集團提供底層能力,而對外的京東雲業務則更換為原甲骨文中國區銷售副總裁高禮強。
對於周伯文來說,這項調整實則意味著權力收縮:從一個率領業務帶兵打仗的角色,變成了內部技術平台的負責人。
但京東對 To B 業務的擴張已經足夠急切。京東年初的戰略轉型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京東 科技 要加速落地,擴大市場。
一位京東 科技 員工對36氪表示, 周伯文留美多年,是比較典型的科學家,「雲與AI事業部」雖在技術上打下了基礎,但是商業化上並沒有特別亮眼的表現。 並且,以前京東在做雲和AI業務中,並沒有想好到底要投入多少錢、怎麼投入,加上戰略層面的搖擺,導致此前京東雲與AI基本沒怎麼從集團獲取到資源。
當前,京東 科技 下屬事業群中,京東雲重要性最高,更注重商業落地——現在的雲業務事業部負責人高禮強於去年年底加入京東 科技 ,他曾是Oracle全球副總裁、中國區銷售副總裁和技術總經理。
這也是京東希望讓周伯文回歸技術的原因,但顯然與他的目標越走越遠。
京東 科技 接下來的路途也不會容易。大廠To B戰場競爭激烈,從雲計算市場即可看出——據IDC,2021年上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到123.1億美元,其中IaaS市場同比增長47.5%。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已經牢牢占據了公有雲市場前三,共同占據了六成的市場份額,想要後來居上,京東雲難度頗大。
如今阿里雲、騰訊雲今年都已走到了精細化運營階段,打政企市場、在各地更密集地鋪點,還有虎視眈眈的華為雲,也推出了一系列協同戰略。
對剛整理完「內務」的京東 科技 來說,轉型成效尚待時日驗證。
(36氪作者劉旌、董潔對本文亦有貢獻。)
6. 京東金融app之前是什麼
京東數科。京東數字科技集團創立於京東集團內部,前身為京東金融,於2013年10月開始獨立運營。數字營銷新發展眾所周知,京東數科的前身京東金融,以京東商城體系內啟棗的供應鏈金融工作起家,就以數字營銷領域為例。京東金融App是京東金融集團旗下的一款提供理財和生物塵活綜合理財金融、消費罩旁禪與生活服務的軟體。
7. 京東金融app 是什麼時候發布的
京東金融App1.0是2014年發布的。京東金融App第一個版本1.0,主打的是理財精品的「閃購」模式。App2.0版本豐富了產品種類,增加了不同梯度的理財產品。迭代到App3.0版本,京東金融將白條、眾籌、理財等業務全部貫通,實現一體化。
京東金融APP3.0版2015年9月15日上線,該APP涵蓋了目前京東念磨金融的所有理財、消費金融產彎塌品,定位為仔鬧斗「一站式金融生活移動平台」。
8. 京東金融和中大公證處是一家嗎
不是。
1、京東金融集團於2013年10月開始獨備察立運營,定位為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公司早渣致力於以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科技。
2、中大公證處(原四川中大公證處)成立於2001年5月,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四川省司法廳批准成仿睜茄立的合作制公證處,並直屬於四川省司法廳。
9. 京東科技被曝計劃2022年在港IPO
京東科技被曝計劃2022年在港IPO
京東科技被曝計劃2022年在港IPO,京東科技是京東集團旗下專注於以技術為政企客戶服務的業務子集團。據稱,京東科技可能會在上市前進行一輪上市前融資。京東科技被曝計劃2022年在港IPO。
京東科技被曝計劃2022年在港IPO1
1月24日,有消息稱,京東旗下京東科技計劃於2022年在港IPO,募資10億至20億美元。對此,京東科技官方表示不予置評。
根據資料顯示,京東金融科技部門於2013年被分拆出來,過去三年中至少已經更改了兩次名稱,在2018年之前,該部門始終被稱為京東金融(JD Finance),京東金融在2018年改名為京東數科,又在2021年改名為京東科技。
2020年9月,京東數科提交申請,擬通過科創板上市融資200億元人民幣。
彼時,上交所依法受理了京東數科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文件,並按照規定進行了審核。
當時的招股書顯示,京東數科2017年、2018年、2019年整體的營業收入分別為90。70億元、136。16億元、182。0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1。6%。2020年上半年,京東數科的'營收繼續增長,達到了103。27億元,超過2017年的整年收入。2017至2020年上半年,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分別為—38。2億元、1。3億元、7。9億元和—6。7億元。凈利潤於2018年轉正。
不過自2020年11月螞蟻集團暫緩上廳神市後,商業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京東數科亦於2020年底進行重組。2020年12月30日,京東集團發布公告稱,經董事會授權推進,京東集團擬將旗下雲與AI業務整合到京東數科,並將以此換取京東數科部分股權。
此後在2021年1月11日,京東集團宣坦磨布將雲與AI業務與京東數科整合後,正式成立京東科技子集團(JD Technology),原京東數科CEO李婭雲女士出任京東科技子集團CEO。
2021年4月2日,上交所網站披露了《關於終止對京東數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審核的決定》。同日,京東數科向上交所提交了申請撤回申請文件。
如果京東科技上市,也將成為繼京東、京東物流外,劉強東手中第三家上市公司。
京東科技被曝計劃2022年在港IPO2
1 月 24 日消息,京東科技是京東集團旗下專注於以技術為政企客戶服務的業務子集團。據路透旗下 IFR,京東科技計劃於 2022 年在香港進行 IPO 上市,募資 10 億至 20 億美元。京東科技官方表示不予置評。
據悉,京東科技正在與美國銀行、中信證券和海通國際合作進行上市。
知情人士稱,已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擬在海外上市的申請。據稱,京東科技可能會在上市前進行一輪上市前融資。京東科技的前身是京東數字科技,該公司於去年 4 月撤回了 200 億元的上海 IPO 申請。
2020 年 6 月,京東正式在港交所敲鍾上市;去年 5 月,京東物流掛牌港交所,劉強東的「三駕馬車」至此僅剩京東科技(原京東數科、京東雲、AI 事業部整合)仍走在上市路上。
了解到,京東科技業務覆蓋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前沿科技,現已成為整個京東集團對外提供技術服務的核心輸出平台。
官方表示,目前京東科技擁有 1 萬多名員工,其中 70% 以上為研發和專業人員,並且擁有多位入選 IEEE Fellow 的科學家。
京東科技被曝計劃2022年在港IPO3
1月24日,有消息稱,京東科技正與美國銀行、中信證券和海通國際合作進行上市,計劃於2022年在港IPO,募資10億至20億美元。對此,京東集團回應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不予置評。
去年1月11日,京東集團宣布將雲與AI業讓伏斗務與京東數科整合後,正式成立京東科技子集團(簡稱:京東科技),原京東數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東數科」)CEO李婭雲將出任京東科技子集團CEO。
京東集團表示,京東科技定位於數字合作夥伴,致力於為企業、金融機構、政府等客戶提供產品技術解決方案。京東科技集團擁有1萬多名員工,其中70%以上為研發和專業人員。據介紹,京東科技將成為整個京東對外提供技術服務的抓手。
2020年9月,上交所官網顯示已經受理京東數科科創板上市申請,同時披露了京東數科招股說明書。2021年4月2日,上交所網站披露《關於終止對京東數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審核的決定》(以下稱《決定》),終止對京東數科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的審核。
《決定》顯示,上交所終止審核的原因是發行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或者保薦人撤銷保薦。
京東數科招股說明書顯示,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劉強東直接持有發行前總股本的8。86%,通過領航方圓、宿遷聚合、博大合能間接控制發行前總股本的41。49%,共計占此次發行前總股本50。35%,通過特別表決權安排控製表決權總數的74。77%。
10. 金融科技巨頭紛紛更名,360數科、螞蟻集團、京東數科有何意圖
出品|WEMONEY研究室
文|曾仰琳
繼京東金融更名京東數科、螞蟻金服更名螞蟻 科技 集團後,又一家金融 科技 巨頭宣布更名。
8月7日,美股上市金融 科技 公司360金融對外公布品牌升級,啟用「360數科」為新品牌。
更名背後,可以看到的是各個互聯網大公司「去金融」的趨勢,相比起「金融」,各公司似乎更願意打上「 科技 」的標簽。
FinTech還是TechFin?
這一波更名的浪潮還要追溯到2017年。
2017年3月,螞蟻金服正式宣布,未來只做tech(技術),幫金融機構做好fin(金融)。
此番宣言,螞蟻金服正式將自己定調為「TechFin」而非「FinTech」。
彼時,螞蟻金服相關高管還對外表態,「螞蟻金服的優勢不是金融而是 科技 ,2017年開放金融平台成為螞蟻金服戰略轉型的重心,利用『財富號』做好 科技 ,幫助金融公司、銀行、證券、保險以及金融企業打造開放的金融平台。」
然而,螞蟻金服雖然在2017年就提出要側重於「 科技 」,但在隨後的3年裡,其集團名稱仍標榜的是「小微金融服務集團」。
時間到了2018年末,京東金融率先更名,啟動「京東數科」品牌名稱,隨後開展一系列 科技 化部署。
2020年6月,螞蟻金服也宣布更名為「螞蟻 科技 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去掉了原注冊名中的「浙江」,以「 科技 」替代「小微金融服務」。
在螞蟻集團和京東數科更名後,360金融也宣布升級為360數科,這可以視為順應時代大趨勢的一種選擇。
其實,在更名前,360金融就於2019年就開啟戰略升級,此後動作頻頻。
據WEMONEY研究室不完全統計,360金融在 科技 上的投入舉措,包括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建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引入首席科學家,搭建數據AI中台,更迭組織架構等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7月,360金融宣布組織架構升級,此次調整包含了領導層人員及職責變化,調整的崗位涉及CFO(首席財務官)、CSO(首席戰略官)、CRO(首席風險官)和副總裁。
其中,CSO為新增設職務。彼時,360金融相關負責人表示,增設該崗位是360金融在金融 科技 2.0時代,面對新監管趨勢和市場發展的重要部署。
經過一系列的調整後,360數科的誕生就水到渠成了。
對於品牌升級,360數科CEO吳海生表示: 「360數科自成立以來就定位為一家 科技 公司。我們通過行業領先的數字平台,幫助金融機構觸達並服務於更廣泛的用戶群體,更好地踐行普惠金融。 如今,我們業務中越來越多的比例由技術服務貢獻。此次更名反映了這種趨勢,也更好地代表了我們在市場上的長期戰略定位。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大在前沿 科技 領域的投入,積極投身於數字金融新基建的浪潮,為更多的合作夥伴和用戶提供更為高效、更有品質的服務。」
更名能否帶來更高估值?
業內有一種觀點認為,「金融」沒有「 科技 」香。「香」在資本市場上,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估值。
這一點在螞蟻集團和京東數科相繼宣布上市計劃後,市場傳出的兩家公司的估值情況也得以印證。
螞蟻集團將在A+H股同步上市,外媒稱,其IPO市值尋求至少達到2000億美元。
京東數科將在A股的科創板上市,據媒體報道稱,其估值近2000億元人民幣。
螞蟻集團和京東數科,均選擇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上市,而360數科作為一家美股上市的公司,其面臨的資本市場情況如何呢?
從境外上市的國內互聯網金融公司和傳統互聯網 科技 公司的市盈率來看,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市盈率偏低,均值僅在5倍市盈率的水平,而傳統互聯網 科技 公司市盈率均值逾60倍。
因此,可以預判,強調 科技 屬性,轉型輕資本模式,有望讓360數科的估值獲得提升。
從股價表現來看,8月7日,360數科收盤價報12.88美元,更名後的第一個交易日(8月10日),收盤價報13.19美元,略有上漲。
品牌升級後 科技 收入想像空間在哪?
更名除了能為各個金融 科技 巨頭帶來更高的估值外,可以預見,未來各個公司 科技 帶來的收入佔比也將逐漸增加。
以360數科為例,數據顯示,2019年其 科技 收入增速為336%,而2018年為228%。 科技 收入佔比由2019年年初的0.8%躍升到年底的22%。2020年一季度, 科技 服務促成交易金額逾109億元,同比增長3107%。
科技 收入的提升,很大程度在於360數科為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提供 科技 賦能。
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360數科的金融機構合作夥伴數量已增至近百家,包括了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信託公司等各類持牌機構。
據360數科方面透露,與其合作的金融機構,在業務流程上均實現了98%的全自動化審批。360數科通過與金融機構開展聯合建模、共同設立聯合實驗室等項目,協助金融機構完善數字化基礎設施,幫助金融機構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已有多家金融機構在360數科的技術支持下完成自主風控的搭建,實現線上信貸業務全流程的打通。
業內人士分析表示,360數科未來會有2個趨勢的變化。一方面,承擔風險模式的收入將逐步降低;另一方面,為持牌金融機構提供個貸和小微業務在營銷、風控和客服等應用場景的分階段的標准或定製化解決方案,包括提供模塊工具、聯合建模、業務咨詢和系統架構搭建咨詢等服務收入將增加。預計360數科的 科技 收入將逐漸體現在其財務報表上。
從宏觀大環境來看,數字經濟的浪潮正在來襲。
數字經濟一詞也多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最新的是,2020年全國兩會提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正成為當今 社會 生產、生活中的熱詞。
毫無疑問,數字經濟目前正成為承接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的一種新的 社會 經濟形態。
而以360數科、螞蟻集團、京東數科等為代表的金融 科技 企業,也將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和建設者,協助金融機構加速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