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日月星辰怎麼度過金融危機的

日月星辰怎麼度過金融危機的

發布時間: 2023-05-29 06:25:54

Ⅰ 我的醫生是清風流水 日月星辰——《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故事

我合上《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時候,正是燦爛的秋日午後,陽光像母親的柔情,撒向所有我望向她的地方。如果不是為了在這兩天斷斷續續的秋光里享受捧讀的美意,我原本可以一氣呵成在一個下午內就看完這部小說。

因為她的故事是那麼短暫:從清老梁行晨,到正午,到黃昏,結束在半個月亮升起的晚上。她的故事,用一天的時光就可以完整的說完:那些周而復始的踩山、駐扎、尋獵,那些彷彿永不消逝的風聲、河流、山巒、希楞柱。

可是,她的故事又那麼綿長,讓我不忍心匆匆而過。從不諳世事的少女,到明艷鮮妍的青年,從兩情相悅的正午,到生離死別的黃昏,哪怕只在一個白日里發生,也像這條額爾古納河一樣,讓人看盡了世事,看到了滄桑和永恆。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故事,沒有清風流水、日月星辰,是沒辦法理解和體會的。鄂溫克人,還有伴隨著他們的馴鹿的一生,都在山上河邊、風中月下發生。遲子建筆下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仍然親切得跟她所寫的所有北國故鄉風景一樣,毫無隔膜、滿懷柔情、讓人沉醉,字里行間都吐露著草香。雖然我跟大興安嶺的林海一直緣慳一面,但我曾在額爾古納河上游短暫的行走,呼吸過額爾古納濕地上的清風,那裡的太陽和大地留下了我的心魂,所以我毫不懷疑,遲子建文字里那個山川、松樹、白樺林的世界,一定有著讓人永駐不移的魔力。哪怕有生死的考驗和艱辛,有外界的侵擾、吸引,鄂溫克人不會真正的離開那裡。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故事,沒有「我」——這個民族最後一個酋長的女人的講述,是沒辦法動人的——我一直覺得,女性的柔韌和靈敏,讓她們像承托著我們腳步的大地一樣,記錄下最廣泛的行跡,又有著最深切的事無巨細的了解。

「最後」這個詞作形容詞的時候,幾乎都不會有好事發生。「我」是鄂溫克人最後一個酋長的女人,是這個民族堅持留在山上的最後一個老人,聽起來日薄西山一樣的蒼涼凄愴。但「我」所講述的,絕不會是這個民族最後的故事——我堅信這渣嘩一點,因為這些故事,除了清風流水、日月星辰,全是關於愛恨和聚散這樣永恆不絕的主題。

林克和達瑪拉、「我」和拉吉達…山一樣的男人和水一樣的女人那麼自然純粹的愛和吸引:

他看著我的時候,我感覺有一股風鑽進了心底,身上暖融融的,很想哭。

他說,我的眼睛雖然看上去憂郁,但非常清澈,這樣的一雙眼睛對於一個男人來說,就是可以休憩的湖水。

「我」和他在林中河畔命定一般的相遇、自然而然的結合、融育新的生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散落在各自的土壤/河流里、最後彼此來不及告別的仳離。雖然生離死別好似破壞了白頭偕老安穩圓滿的幸福,但生命中曾有過這樣盛放的愛、這樣全心全意的對方,我願意為擁有這樣的生命無怨無悔。

「我」還見證了沒有愛的苦難造成的恨的播散。依芙琳深恨昆德的懦弱,其實恨的也是自己沒有更多的勇氣拒絕心中另有所屬的他。依芙琳說:「我看透了,你愛什麼,最後就得丟什麼;你不愛的,反而能長遠的跟著你。」但我覺得,所有恨的背面,其實也是深深的愛,和愛而不得的痛苦無奈:如果不曾懷著對靈肉相合、非你莫屬的期望,又怎麼會那麼凜侍嘩冽不屈的拒絕任何的錯認和將就?依芙琳的恨和苦,是所有渴望著愛而錯過了愛的女人共同的長夜。她投擲向身邊人的言行的利刃,只是一個可憐人對命運徒勞的撒氣。在清泠的山水畫卷、豐潤的愛意長歌之間,她的存在雖然帶來了陰雲,但更讓人憐惜,讓人感嘆人在無常的際遇面前,笨拙頑固的掙扎。

額爾古納河右岸結束在半個月亮升起的夜。半個月亮很有深意,在將圓未圓之時,正是月亮最美好的時候——最美的時刻,永遠在到達美的巔峰之前,既充滿想像,又免於直面衰敗頹唐。像蔞蒿滿地蘆芽短,像豆蔻梢頭二月初,半個月亮,讓人既不至於對缺月掛疏桐感到心酸,也不會對著滿月惆悵此生此月不常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所以,讀完半個月亮的我,相信遲子建心裡對鄂溫克人在書後的故事是充滿希望的,他們終究會回歸那片山巒故土。

而我比她更樂觀的認為,哪怕沒有肉體上的回歸,心靈的依傍也足以讓他們、我們在異鄉不再彷徨。

在書後附的跋「從山巒到海洋」篇中,遲子建講述了她寫下額爾古納河右岸字里行間的故事,與清新浪漫的自然之美為伴的,還有她對現代文明、水泥叢林侵蝕自然之心的感傷。這種傷懷,是離鄉入城人共同的情緒。我想把這種對城市和人造物的排斥,推測為一種進化和基因上的排斥——畢竟,在漫長的數百萬年中,都是清風流水、日月星辰陪伴著我們的先輩度過人生的點點滴滴,現代人現代城的生活,不過是指甲蓋那麼長一點的經歷,沒有差不多時長的積累,哪能造就人們如對自然一樣渾然天成的依戀和共鳴?但是,時光會幫助我們,我們終將習慣和繾綣於新的故鄉。

而且,就像前面說的,我樂觀的認為,水泥叢林,也大可看作譬如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

我的神思是飛鷹奔馬、野草閑花,可關山飛渡,隨風見住;

我的醫生是清風流水、日月星辰,在所有的天空中亘古不息;

只要有了心魂的歸依,這世上所有的他鄉,其實都可以作故鄉。

Ⅱ 金融危機有多恐怖

沒什麼可怕的!一切都是造物主的按排!危機過去了,共產主義就造成了!
造物主存在的八大證據

造物主存在的八大證據毋庸置疑,在人類的所有思維行為中,追求信仰是人生中最高尚、最純潔、最有價值的思維行為。人們對宇宙奧秘的每一層探索、對人生價值的每一段思考、對信仰真諦的每一步追求,都是人生中最珍貴、最精彩、最有價值的思維歷程,這段思維歷程是人類通向終極真理、實現存在最高價值的必經之路。所以每一位有識之士都應該有這樣一段思維歷程,以便完善自我,獲得宇宙的終極真理。

首先,我們應對造物主的概念做個簡單的說明。在宗教哲學里,造物主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他是宇宙萬物產生的終極根源和第一因。因此要討論有沒有造物主的問題,必須得從宇宙的起源開始。

自古以來,人類都對宇宙充滿了好奇,宇宙是怎麼產生的?宇宙是有始的,還是無始的?為什麼宇宙有如此精密的規律?諸如此類的這些問題,一直纏繞在人們的腦際,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哲學家和科學家為之苦思冥想。人們既有「盤古開天型巧」、「誇父追日」的神話,又有「蓋天說」、「渾天說」、「地心說」的假說。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宇宙那層神秘的面紗正在慢慢地被揭開。現代宇宙學已能利用光譜、放射性元素、同位素等方法比較准確地算出宇宙里任何一個射電望遠鏡所能觀察到的星球的組成元素、年齡、距離,而且還推算出了宇宙的總年齡。

20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斯萊弗在研究遠處的旋渦星雲發出的光譜時,首先發現了光譜的紅移,認識到了旋渦星雲正快速遠離人們而去。1929年哈勃把這種退行紅移的測量與星系的距離的測量結合起來,總結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星系的退行速度v與它的距離r成正比,即v=Hr。根據哈勃定律和後來更多天體紅移的測定,人們相信宇宙在長時間內一直在膨脹,物質密度一直在變稀。由此反推,宇宙的結構在某一時刻前是不存在的,它只能是演化的產物。因而1948年伽莫夫等人首先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學說,提出宇宙是由太初時期溫度極高、密度極大而體積極又小的物質迅速膨脹形成的,這是一個由熱到冷、由密到稀,不斷膨脹的過程,尤如一次超輪租頃級大爆炸。根據這一學說,在宇宙的太初時期,即距今大約150億至200億年前,今天所觀測到的全部物質世界統統都集中在一個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的火球里。這個火球就叫原始火球。

以原始火球大爆炸開始計算的時間叫「宇宙時」,或「宇宙零點」。科學家們承認,從「宇宙時」0點,到10-44秒這段時間的「原始火球」的存在形式、結構、特性等問題人類還一無所知。但他們已經知道,當宇宙時為10-44秒時,宇宙溫度高達1032K,物質的平均密度約為1094克/厘米3。這個密度值是科學家目前所確切知道的宇宙中最大的密度值了。當「宇宙時」從10-44秒過度到10-36秒的過程中,宇宙溫度雖然逐漸下降,但仍然高達1028K,這是產生極高質量粒子的惟一時期,在這之後,宇宙溫度降低到再也不能產生那種質量極大的粒子。所以我們的宇宙中質子的數目(從而物質的總數目)早在10-36秒時就被確定了!爾後宇宙繼續膨脹、冷卻、透明,初期宇宙的主要成份是氣態物質,隨著溫度的進一步降低,它們慢慢地凝聚成密度較高的氣體雲,到109年後,進一步形成各種星系,1010年形成恆星系統,然後漫長演化成了今天的宇宙。

這就是著名的宇宙大爆炸學說,該學說是現代宇宙學的重要理論,被譽為20世紀宇宙學的里程碑,它成功地解釋了宇宙的演化、發展、退行、膨脹的原理。這一學說清楚地告訴我們,宇宙是有限的,它是從無到有出現的,是從0到1演變的,這一科學理論徹底打垮了機械唯物論者所主張的宇宙無始的謬論,他們從哲學上主張宇宙無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人們思考宇宙是怎麼起源的。然而天性愛好追本溯源的人們不禁要問,既然宇宙是有始的,而且是在200億年前開始產生的,那麼它究竟是怎麼開始的?是偶然巧合形成的,還是在「第一因」——造物主的作用下形成的呢?現在,我們就運用幾個公認的邏輯定律和科學原理進行論證。

1、三段論:形式邏輯是研究人類的思維形式及規臘陸律的科學,而三段論則是形式邏輯間接推理的基本形式,它也是人類理性最基本的思維模式。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組成。大前提是整體,小前提是部分,我們只要找到了大前提和小前提,結論就會昭然若揭,不辨自明。例如:凡是金屬都能導電(大前提),銅是金屬(小前提),所以銅能導電(結論)。眾所周知,物質是由時間和空間組成的。而任何具有時空屬性的東西都需要一個「因」才能形成,而且這個因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些看似偶然形成的東西,其背後都有一定的必然因素,科學的任務就是要通過事物的偶然現象,來尋找和研究其形成的必然因素和規律。宇宙里的森羅萬象,不管是人為的東西(如飛機、火車),或是天然的東西(如礦藏、元素、星球),都不可能無因而自始。這就是我們要找的大前提,現在讓我們運用三段論式,對宇宙的最初形式——原始火球進行科學的推理:

凡具有時空屬性的物質都不可能無因而自成(大前提),原始火球是具有時空屬性的物質(小前提),所以原始火球也不可能無因而自成(結論)。

三段論告訴我們,宇宙的最初形式——原始火球,從無到有的產生,必然也有一個「因」,這個因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在邏輯上稱其為造物主,或宇宙形成的第一因。

2、數理邏輯:數理邏輯也叫符號邏輯,它是用數學方法研究推理、計算等邏輯問題的學科,它比形式邏輯更淺顯易懂。根據公認的數理公式(0+0=0)、(0+0≠1)、(0+1=1),我們可以斷定,宇宙從「宇宙時」0點,到自然數1的過渡絕非偶然巧合所致。這一數學公式清楚地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外加因1這個實數的介入,0加0,不管加多長時間,也不可能等於1。

換句話說,如果宇宙從0到1的過渡,或者說從無到有的出現,是偶然巧合所致,沒有任何外加因,那就等於說,0加0能自然巧合等於1。這是有一點數理邏輯概念的人所不能接受的。他們的智商如果用符號表示出來,那就是(0+0=1),真是幼稚透頂!

3、概率:概率也叫幾率,是指某種事物在同一條件下,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量。從概率學的角度來看,宇宙從無到有的形成也絕非偶然巧合。美國著名科學家克雷斯·姆雷森曾推算出了1至10偶然巧合形成的概率。他說:「如果你把1至10這十個數字分別寫在10個完全一樣的紙卡上,再把紙卡放進衣兜里搖晃均勻,然後你再閉上眼睛,把紙卡一張連一張地從衣兜里掏出來,那麼,能自然巧合地按1至10的順序陶出紙卡的概率如下:

先取出1的偶然概率為十分之一,連續取出1和2的偶然概率為百分之一,連續取出1至4的偶然概率為萬分之一,連續取出1至10的偶然概率將是百億分之一!」概率與數字的大小成反比,數字越大,概率越小。如果要拿一至一百,或一至千、萬、億做試驗,那麼其偶然概率將小得難以統計,即使實驗幾百億年,也不可能有一至一億偶然巧合連續出現的可能。

然而,宇宙的年齡僅200億年,如果說這些簡單數字的排列順序的偶然概率都小得難以統計的話,那麼,浩瀚無比的宇宙在短短的200億年之內偶然形成,且又如此精密結合在一起的概率就是零。

所以,如果有人不顧科學和邏輯的基本原理,硬要認為如此精密絕倫的宇宙是自己偶然形成的,那要比說太空梭是廢料廠的原料自己偶然組合而形成的更為荒謬!

4、天平無故不失衡定律:假設我們面前有一個電子天平,在沒有任何外因的影響下,指針指向0,平衡不動。而一旦我們發現指針由0點滑向自然數(即大於0的任何數),那麼我們就可以肯定有外加因的施加。因為理智告訴我們,一個天平不可能無故失衡,肯定有其失衡的原因,我們不應該因為沒有看到這個因而否認其存在,因為這個外因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我們的宇宙在「宇宙時」0點時,就像一個天平,指針指向0點,在沒有施加任何外加力的情況下,兩個秤盤是絕對平衡的,而一旦天平的指針由0點向自然數滑動,那麼我們便可以肯定有外加因的施加,因為天平不可能自己由0點自動滑向自然數的。這個定律告訴我們,宇宙由0到1的過渡,也絕非自然而然,肯定有個因,這個因便是人類自古以來尋找的造物主。

5、物質不能自造定律: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任何物質都不能自造而成。也就是說,任何物質都必須依賴外部的因素才能形成,它自己不能把自己創造出來。這一原理不僅包括人為的東西,也包括礦物、植物、生物,及宇宙里的任何物質,不管是微觀的,還是宏觀的。正如喬治·伊爾蘭·達芬澤博士(美國布朗克海軍原子能研究所主任)所說:「我們可以使用我們的理智和我們所掌握的知識,以及從我們所耳聞目睹的創造發明中,來證實造物主的存在和實有。邏輯,是我們大家都能採納,而且不容易置疑的科學方法。這種方法已經辯證:在世界上沒有一種物質性的東西,能做到自我創造。」

宇宙的原始火球也是物質,這個物質也不可能自己把自己創造出來,是在200億年之前才形成的,也就是說,在200億年前它是不存在的,不存在即是無,無不能生有,這不僅是起碼的邏輯規律,也是基本的物理學原理。所以原始火球絕不是自造而成的,它從無到有形成的本身,就表明有一個造物主的創造。

6、有序必有因: 正確的理智還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井然有序的規律都不會無因而自成。當我們進入一個房間,看到裡面的各種擺設井然有序時,我們會對主人的精心布置表示稱贊;當我們看到一個鍾表,發現其精確無誤的運行時,會對工匠的精心製造表示贊嘆;當我們進入天文館,看到天體模擬電影逼真的演示天體運行的規律時,會對天體模型的精密設計拍案叫絕,絕對不可能有人否認這些東西有一個高明的設計者或製造者。

試想,一個房間沒有人布置不可能井然有序,鍾表沒有人精工製造不可能准確無誤,宇宙模型沒有科學家精密的設計和製造不可能如此逼真,那麼,一個比房間、鍾表、宇宙模型等任何精密儀器更井然有序無數倍的宇宙,未經外因的設計和創造能自己形成嗎?理智告訴我們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7、因果律:物質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與相互依賴的統一體。一個事物的產生,往往是另一些事物的結果,那麼前一個事物就是後一事物的因,而後一事物就是前一事物的果。例如給一個電爐通電,電爐就會發熱,那麼,通電就是電爐發熱的因,而發熱就是通電的果。

因果聯系是一種普遍聯系,無論在自然界中或社會中,都存在著因果聯系,沒有一個現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同時因果聯系也是一種必然聯系,當原因存在時,果必然產生,反之亦然,即當事物的果出現時,因必先於果而存在,因為一個事物不可能無因而果,也不可能自為因果。任何客觀事物的出現都事出有因,都不是孤立的、僵化的,這就是客觀規律,任何物質或事物都受到這種客觀規律的制約,絕無例外。

原始火球被科學家們稱為宇宙的最初物質形式,然而原始火球也是客觀存在,它的出現也不是孤立的、僵化的,也一定還有一個促使它形成的因,否認這個因,就是否認因果之間有必然聯系這一客觀規律。如果說原始火球是宇宙存在的最初物質形式,那麼促使原始火球形成的那個因,就是宇宙形成的終極因或第一因,這個第一因就是我們所尋找的造物主。

8、力學原理:機械唯物主義者天真地認為,宇宙就是物質+運動的機械式結果,不需要任何外加力的參與或創造,就像汽車製造廠的生產線設備一樣,不需要外力操作,漂亮的汽車就可以一輛一輛地蹦出來!

然而力學原理告訴我們,事情並沒有這么簡單。根據力學原理,任何物體都是運動的,所謂運動就是物體在一定參考系中的空間位置變化的持續過程。但是物體運動必須有作用力,而且作用力也並非一種,起碼有內力、外力和動力。只有在三種力的作用下,物體才會發生運動,有運動才會有宇宙。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促使原始火球運動的作用力是怎麼來的?是自身帶的還是外加的?如果說是自身帶的,那麼它為什麼會自帶?自帶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又是如何選擇的?為什麼選擇的作用力的大小竟如此符合力學原理?為什麼作用力的方向又是如此的一致?比如,如果作用力太小,原始火球就不會膨脹爆炸,而如果作用力太大,星球就會脫離運行軌道,如果作用力方向不一致,宇宙就會紊亂。

力學原理告訴我們,整個宇宙的作用力如此均勻、和諧和有條不紊,就足以證明,不僅物質的出現是造物主創造的,其運動的作用力也是造物主賦予的,沒有造物主這樣一個智慧的第一推動力,就不可能有這樣一個完全符合力學原理的宇宙,只有把宇宙的終極起源歸功於一個智慧、萬能的造物主,才是宇宙的終極真理。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宇宙間的一切都受著同一規律的支配,日月星辰運行得是那樣的有序,分子、原子的運動又是那樣的精密,這一切都是受著同樣的力學定律的支配,這難道沒有一個智慧的上帝的安排嗎?」《愛因斯坦談人生》牛頓也早就指出:「宇宙萬有設計得如此美妙,設計所依賴的法則如此和諧,這事實的本身就必須以神聖的、智慧的造物主的存在為先決條件。」《牛頓自然哲學》

疑問解答

一、為什麼看不見造物主?

受文化誤導的影響,中國人總愛將造物主物化,或人化,非要「眼見為實」。記得一位電視名嘴振振有詞地說:「科學家們估計宇宙有200億光年的空間范圍。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已經能觀測到15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但仍沒有觀察到上帝的影子,哪裡有什麼上帝呀?」

這位名嘴的智商如果也用符號表示出來,那就是:200-150=0!因為他說,宇宙的空間最低有200億光年,科學家已經看到150億光年,但還是沒有看見上帝,所以上帝就不存在,而實際上還有50億光年他們並沒有看到,如果他們真的看到了全部的宇宙,再這么說也許有資格理直氣壯,因為起碼加減法還算過關。

這種「眼見為實」的思維模式在中國很有代表性,這也是許多「知識分子」否認造物主存在的「科學依據」。在這些人看來,尋找創造宇宙的造物主,就像尋找建造宮殿的工程師一樣,如果沒有在宮殿里找到工程師,就說明工程師不存在,宮殿是鋼筋、水泥、木料、磚瓦自己組合而成的!

現在我們運用平行線的原理來戳穿他們的鬼把戲。眾所周知,在同一平面上,兩條無限延長而永不相交的直線叫做平行線。但是,對於直線在無限遠處的具體狀況人類並沒有觀察過,也無法觀測到,因為人類的視力及其藉助觀察的工具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視力根本不能觀察無限延長的直線的存在方式,然而我們卻不能以沒有看到兩條直線的無限處為由,而否定其永不相交這一基本原理。如果在幾何課上有學生質問老師說,既然誰都沒有看到過兩條平行線的無限處,所以平行線是根本不存在的,肯定會引起鬨堂大笑。

所以有理智者不可能說:由於我們沒有親眼看到兩平行線延伸到無限處的實況,所以平行線是不存在的;也更不能說,由於我們沒有看到造物主,所以造物主是不存在的。因為造物主是無限存在,對於無限存在我們只能利用理智和邏輯論證他的存在,而無法「眼見為實」。

其次我們要明白的是,造物主與人類的關系,是創造者與被造者的關系,這種關系決定了創造者對被造者了如指掌,而被造者對創造者的本體則一無所知。這就像一位工程師創造了一台機器人,工程師對機器人的結構、性能了如指掌,而機器人對工程師的本質卻一無所知,因為二者不屬於同一個存在層次,有著天壤之別。所以我們說,造物主對被造物包括人類 了如指掌,而人類對造物主的本體卻一無所知。

其實別說超越時空的造物主,就是宇宙里的很多物質,人類至今都無法觀測到,甚至根本無法感覺到它的存在。比如彌漫在宇宙太空里的大量的暗物質(DAMA),它幾乎占整個宇宙組成的90%,其中冷暗物質就佔20-30%。它可以穿越人體幾億次而人毫無感覺!我想那些堅持「眼見為實」的「知識分子」們,不會認為我們是在講「天方夜譚」吧?

二、誰創造了造物主?

還有人問,既然造物主創造了萬物,那麼誰創造了造物主?這就是典型的循環論問式。所謂循環論是指邏輯學上,由前提A提出結論B,又拿B作前提來證明A,是邏輯學上著名的悖論,問題的本身在邏輯上就不成立。讓我們先用數理邏駁斥它:

根據公認的數理邏輯,1之前是0。如果說1之前還有一個實數,那無疑於說1之前還有1,這是違背客觀規律的。我們所論證的真主是宇宙形成的第一因,如果說第一因之前還有第一因,那無疑於說,1之前還有1,這是科學和理智所不容的。

為了進一步證明循環論的不成立,我們不妨再打一個傳球的比方;比如有十個球員圍成一個大圈傳球,我們通過調查的方式找到了第一個發球的人。但是如果我們再問:第一個發球人的球是誰傳給他的?這個問題就不成立。因為我們既然找到了第一個發球者,就說明他之前沒有人傳給他,如果他之前還有人把球傳給他,那麼他就不是第一個發球者,而是第二或第三個。所以在找到了第一個發球人之後,再追問第一個發球人的球是誰發給他的,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成立。這樣永遠也找不到第一個發球的人,而事實上,第一個發球人總是有的,因為球不可能無始地在球員之間傳遞。

我們已經以科學和邏輯的方法對宇宙進行了追本溯源,並找到了宇宙存在的第一因——造物主,假如造物主之前還有創造者,那他就不是造物主,而是被造者;假如第一因之前還有第一因,那就不是第一因,而是第二因,或第三因。因此我們要麼尊重理智,承認宇宙有造物主,要麼找證據否認他。如果找不到否認的證據,就應該尊重理智和科學,而不要用循環論的邏輯游戲,追問誰創造了造物主。這不僅是對人類理智的蔑視,也是對科學方法論的褻瀆。

Ⅲ 金融規律的金融規律

中文名稱:金融規律
英文名稱:Financial Laws 或者The Laws of Finance
發現者:丁大衛
理論創立者:丁大衛 規律往往不在規律本身,也就是說要跳出「規律」才能找到規律。要想找到金融的來龍去脈,就必須跳出「金融」。筆者歷經20多年潛心研究與大量探索與實踐,終於破天荒般地發現了金融的客觀規律及金融與樹千絲萬縷般的邏輯關系。這可能是人類金融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筆者把金融學從人文學科轉變為以自然科學為主,人文學科為輔的系統綜合學科,從而開創了人類金融科學的先河。
宇宙是一體的,萬物是相通的,天人合一,不通則已,一通百通。金融看似人文意識范疇,但仍無法擺脫天地規律的制約。也就是說要想找到金融的規律,首先要找到天地的規律。說到天地規律,沒有什麼比植物和樹(高級植物)更了解天地規律了,因為,樹,根深於大地,伸展向天空,無時不刻不在與日月星辰、宇宙天地互動。如果你知道如何解讀樹(植物),你就會發現樹無所不知,無事不曉,因為在人類和其它動物在地球上出現以前,它們已經與日月星辰、宇宙天地互動了幾十億年,並為人類和其它動物製造了充足的氧氣,人類和其它動物才有可能在地球上出現和生存。因此,樹乃天地規律的集大成者。事實上,人類的所有發明創造都是在對自然規律認識和掌握的基礎上完成的。眾所周知,天地規律對農業經濟至關重要;工業經濟與天地規律密不可分(飛機、宇宙飛船、空氣動力、空氣阻力、地球引力、自由落體、重力加速度,無線通信、現代醫學、氣溫、空調等等都離不開自然規律);同樣建立在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基礎之上的金融經濟也離不開天地規律。
金融樹按照自然的規律、層次、結構、邏輯,將金融的一切:樹根、樹干、枝葉、土壤、環境、時空、會計、財務、金融、經濟、基金、期貨及影響企業、行業乃至國家的所有因素等系統集成為一棵可視化的「金融樹」,讓人一目瞭然全維地的看到它們之間的關系、作用、邏輯和變化等。金融及其體系、市場、產品的演變過程好比樹葉是由樹枝而來,樹枝是由樹干而來,樹干是由樹根而來。樹根代表土地經濟/農業經濟/農業社會、樹干代表工業經濟/商品經濟/工業社會、樹冠代表金融經濟/金融社會,它們環環相扣、絲絲相連、密不可分、根深葉茂、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牽一發而動全身。金融是企業和經濟的血脈,因此,一旦把握脈絡,整個金融乃至經濟世界便一通百通。金融樹體系不但能解釋所有的金融現象,解決現實中的所有金融問題,而且從根本上解決了金融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多年的研究與實踐證明,違背了樹的原則和規律,金融危機就一定會發生。憑借金融樹體系,歷次金融危機爆發前,筆者都向世人發出了警告,預示了結果,並提出了應對措施。 掌握金融規律比登天還難而且是難得多,這早已是不可爭辯的嚴峻事實。一方面,現代科技已經非常發達,人類幾乎無所不能,不僅可以無線通訊,人工降雨,「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而且能夠遨遊太空,製造出把整個地球毀滅若干次的能量;另一方面,盡管人類已經能夠相當准確地預測自然風暴,盡管全世界從事金融預測工作的精英如會計師、審計師、經濟學家、金融專家、風險評估師、金融監管人員等比任何領域都多,但面對頻發的金融風暴和金融的不確定性,人類幾乎是束手無策,「靠天吃飯,聽天由命」。例如,「好天」的時候,傻瓜閉著眼睛都能賺到錢,金融風暴一來,幾乎所有人都傻眼,整個國家都要破產倒閉,而且在危機發生後,只能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拆東牆補西牆、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治標不治本的救助方法。
導致上述現象的原因很多,但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相對漫長的農耕、農業和工業社會,人類步入金融社會的時間還很短,所以人類對金融的認識還很膚淺,不知金融為何物,更不知金融的來龍去脈和規律。事實上,直至今日,很多人認為金融是買空賣空的虛擬行為或虛擬經濟,根本不存在什麼規律可言。世人普遍認為,金融無影無蹤,變化莫測,瞬息萬變,金融危機具有周期性,防不勝防。這種背景下的金融學不可能不主觀,不支離破碎,不與現實脫節。事實上,相對其它學科如物理、化學、數學、哲學、機械、天文學等,金融學還非常年輕,不成熟,不成體系。在筆者創立的一系列金融科學體系之前,全世界尚無一所學校、一本教科書、一位老師傳授系統的金融學,因為世人普遍尚未意識到所有金融是一個整體。
其實,上述現狀也很正常,因為人類的認識過程是漸進的,有時是漫長的。比如,人類一直迷信地認為刮風下雨等自然現象是各路神仙或鬼神所致,因此,世界各民族都以各自的方式敬拜它們,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比如,在北京就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等祭拜場所。直至近代,人類終於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刮風下雨乃自然規律所致,並不存在任何神仙和鬼神。相對而言,人類正處在金融社會的「農耕」時代。
其次,由於上述原因,人類一直把金融視為人文意識范疇,全世界都把金融研究界定為人文學科,因此,在金融研究領域充斥著各種充滿主觀意識,孤立無源,在現實中毫無作用和事實依據的理論和觀點。如上所述,不僅金融經濟,而且包括農業、工業在內的所有經濟都與天地規律(自然規律)有著千絲萬縷般的密切聯系。因此,真正的或者說科學的金融學應該是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的系統集成。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人類一直在用人文學方法研究金融。正如已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默頓·米勒所說:「如果理論前提遠離現實, 那麼結論就難以解釋現實」。
第三、正因為金融的規律實際上是自然規律與人文規律的系統集成,所以對金融的研究要比對單獨的自然科學和單獨的社會科學進行研究要復雜要困難得多。不受人文干擾的自然科學是精準科學,對它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相對要容易得多,比如,刮風下雨、無線通信等自然規律和科學技術是不以人的意願為轉移的,在任何國家和地區都適用,因為它們所依據的幾乎全是自然科學。然而金融危機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有可能發生,比如在一些落後的非洲國家根本不可能發生金融危機。也就是說金融既有客觀規律又有主觀因素,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潛在金融危機被避免了,有的沒有。2008年9月15日華爾街引爆全球金融危機, 在初始階段,如果有關當局採取措施,這次金融危機就根本不會發生。
第四、自從金融誕生以來,人類始終認為金融是人類的產物,因此,人類對金融的研究始終沒有突破充滿主觀意識、隨心所欲、數理邏輯、機械原理的人文意識范疇,因此,人類始終沒有找到金融的規律,因此,「金融到底是不是科學」就成為一個大眾命題和廣泛討論的話題,然而,經過多年的努力,筆者終於發現,金融同宇宙萬物一樣同樣有著精美絕倫的規律。金融不僅是科學,而且是一門比一般科學如單純的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要復雜得多的綜合科學。比如,無論是金融體系還是價值的變化規律,既有生態性、物理性、系統性、線性,還有非線性、信息性和心理性等。我們知道解決未知問題的最好方法是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然而,針對這樣一種難以定性、定量、瞬息萬變的綜合復雜現象進行分析,幾乎是不可能,因此,掌握金融規律比登天要難得多。說到底,金融的核心就是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就是決策,而影響決策的東西不光是客觀因素,還有很多主觀因素。因此,金融學既有精確的地方又有非精確的地方。但就整體而言,盡管金融不是一門精確學科,但它是一門比精確學科還要復雜還要難以把握的綜合大科學。金融有其獨特的邏輯性!
金融規律的發現者、金融規律理論的創始人丁大衛教授簡介
丁大衛教授
丁大衛, 金融規律的發現者(全球唯一發現並掌握金融規律的人)、金融定律的發明人、國際著名金融專家、金融危機預言家、國際企業管理專家、國際金融界權威人士、全球金融領跑者、金融市場守望者、中國金融市場診斷師、中國金融走向國際化道路的促進者。他曾破天荒般地發現了金融的客觀規律,創立了科學的金融學和金融科學體系。他不僅開創了人類金融科學的先河,而且率先揭示了金融與危機的來龍去脈和變化規律。他是全球金融領域擁有最多知識產權的人。
全球獨一無二、最先進、最系統、最完善、最實用、最有效的管理體系、理論體系和教學體系——金融樹(Financial Tree)、金融樹體系(Financial Tree System)、系統金融學(Systematic Finance)、金融生態學 (Financial Ecology)、金融物理學(Financial Physics)、金融科學(Financial Science)及金融科學體系 (Financial Science System)的發明人和創始人。作為金融知識體系和金融規律的系統集成,可視化的「金融樹」可以讓普通人輕而易舉准確無誤地學會包括會計、財務、金融、證券、保險、投資、融資、管理等在內的所有系統金融知識,且終生難忘,世界各界無數人已受益匪淺。金融樹正在成為全球金融的終極品牌。
丁大衛教授曾在上世紀80年代成功考取了極個別人才能通過的幾乎所有美國金融/證券行業所需的營業執照,並在該行業的不同領域從業至今,涉及企業和金融管理的方方面面。歷任:美國環球證券首席投資執行官,美國國際金融證券研究院理事會副理事長,多倫多股票交易所董事局顧問,加拿大風險資本交易所董事,博鰲亞洲論壇/博鰲水城投融資總策劃,博鰲亞洲論壇顧問,博鰲水城發展戰略委員會委員,中美多所大學教授或特聘教授、博導、清華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黃金投資專家委員會首席金融科學家,國際多家金融機構、跨國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美林、高盛、黑石、野村等國際投行的經常顧問。在海內外發表過多部著作、金融教材和上百篇論文,經常在國際會議上作專題報告。
上世紀90年代曾向朱鎔基副總理、總理及國務院等部門提出過許多有益建議,其中包括1993年加強宏觀調控,整頓金融秩序,尤其是整頓、規范期貨市場的建議和方案,為中國的金融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據中國政府唯一英文官方報紙《中國日報》2001年4月10-16日的報道: 「他的建議曾至少兩次幫助中國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上世紀90年代中期,率先將國際金融從業執照和資格認證體系其中包括S3、S7、CFA、CFP等引入到中國。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曾為包括北大、清華、人大、中財、北航、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央黨校、上海交大、江西財大等中美眾多大學教授各種高端前沿課程;曾為國內外眾多金融監管機構包括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中國證監會等、各大金融機構、數千家房地產企業老總、跨國公司及上市公司高管提供前瞻性高端培訓,為中美培養了大量金融人才;曾為眾多政府機構如吉林通化市政府、北京東城區政府及企業,其中包括美林、高盛、黑石、大摩、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等提供獨特的咨詢和解決方案。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掌握了金融的規律和來龍去脈,歷次金融危機尚未爆發,丁大衛教授都已將結果甚至結果的結果公之於眾,並為阻止這些危機的爆發進行了不懈努力。相比之下,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執掌美聯儲長達21年之久,期間多次發生金融危機,他不但一次也沒有覺察到,反倒一次次將虛假繁榮誤以為真。2010年4月格老先生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犯下太多錯誤。
多年來,丁大衛多次批評格老的政策,認為他只懂得金融的一點皮毛,這樣很危險,並在2001年撰文警示世人:由於格林斯潘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著全球的經濟命脈,因此,只有他只有美國能把美國乃至全球帶入經濟衰退(如下圖所示)。 7年後的2008年此話不幸被其言中。當然也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到格老一人身上。首先,他不是故意的,而是他的能力和水平不夠,其次,不僅是他一個人,而且是整個人類還沒搞明白金融到底是怎麼回事。

12年前,網路經濟風靡全球。在1999年下半年—2000年上半年,網路公司炙手可熱,網路股票價格飛天。就在那個火熱的年代,丁大衛教授逆流而上,通過央視、報紙、國際互聯網大會等警告世人,網路已形成巨大泡沫,將要崩盤並由此引發金融危機。

2001年9月丁大衛應邀在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作《網路經濟如何演繹?》的演講。網路泡沫果真破滅,全球開始質疑網路的前景,結束時主持人讓他用一句話告訴大家「中國的網路經濟該如何演繹」,他說:「中國的網路經濟將會向自來水管一樣平常,滲透到每一個辦公室,滲透到千家萬戶」。隨著網路泡沫的破滅,電子商務迅速浮出水面,然而丁大衛指出:「電子商務在中國的普及至少需要一兩代人的努力」。
幾十年來,丁大衛教授始終致力於金融規律的研究、探索與發現,始終走在國際金融理論與實踐的最前沿,開創了一系列嶄新的科學的金融知識體系、理論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方法體系和管理體系,將原本抽象無形的金融世界變得一目瞭然。
丁大衛教授始終崇尚科學並堅信:科學是至高無上的,離開了科學,人類就會陷入黑暗並走向滅亡。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並要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反復檢驗。20多年來始終自願堅持對所傳授的所有知識及每一個觀點的客觀性、前瞻性、正確性、准確性和獨立性終生負責。

2000年丁大衛教授(第一排中間)應邀擔任主席並主持由美國注冊金融策劃師協會組織的中美金融策劃師論壇。他左側為美方代表團團長,金融策劃師國際協會前任會長,美國《財富》雜志新評選的250名頂級金融顧問之一。出席論壇的還有北大原校長、中美金融機構的高管人員,其中包括美國摩根家族二代即小摩根和摩根三代、林肯金融集團、培基證券、誠信投資、摩根斯坦利惠利等美國金融巨子的高管人員。

Ⅳ 星晨大海劇情介紹

沒有星晨大海的電視劇,只有星辰大海,《星辰大海》講述的是因緣際會之下,孤身前轎襲知往廣州打工的孤女簡愛,在一步步拼搏下,逐漸從一個打工人到擁有自己的公司,並度過金融危機,後回鄉創業成為跨國老總的故事

《星辰大海》中,因為父母去世,從小寄人籬閉消下的簡愛生活沒有了原來的光澤。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她的性格非常倔強。

長大之後的她成績優異卻因為沒有錢交學費只能與大學失之交臂,早早出來打拚的她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勤奮從一個不起眼的洗碗工一路成為了紡織業的老闆,她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原因也離不開方恆之給予的幫助。

商業天才的方恆之一心專注事業,在家裡沒有禪沒地位。遇到簡愛之後因為家族聯姻的事兩人鬧了矛盾,還好最終矛盾化解,方恆之最後成為了商界的大亨。

他與簡愛的這段感情從一開始的一方被動,到隨著事業的不斷發展兩人勢均力敵,既獨立又相互依存,最終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樣的結局對他倆來說都算是苦盡甘來。

熱點內容
時間變成貨幣未來怎麼樣 發布:2025-02-05 10:37:36 瀏覽:265
股票快速拉漲停掉下來了 發布:2025-02-05 10:24:55 瀏覽:579
張家界旅遊股票歷史數據 發布:2025-02-05 10:20:27 瀏覽:574
銀河期貨一手動力煤多少手續費 發布:2025-02-05 10:03:53 瀏覽:881
如何理財利息10 發布:2025-02-05 10:03:48 瀏覽:151
拓中股份股票歷史 發布:2025-02-05 10:03:48 瀏覽:344
買基金可以投資多少錢 發布:2025-02-05 10:03:08 瀏覽:56
什麼股票軟體的數據是准確的 發布:2025-02-05 10:03:07 瀏覽:452
怎麼避免創業公司股權設計 發布:2025-02-05 09:44:52 瀏覽:1000
銀行理財的利率是怎麼換算的 發布:2025-02-05 09:35:19 瀏覽: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