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要趁早是什麼意思
❶ 什麼叫理財要趁早
要趁早。從兩個方面闡 述梁斗理財要趁早的觀點:
第一,在資金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時間就是最大的優 勢。
以准備剛 性需求的養老金為例,同樣想在55周歲退休,同樣需要500萬的資 金,張三在25周歲的時候開始准備,但李四卻在45周歲的時候才開始。
如果張三和李四都選擇投資回報率為6%左右的理財產品或理財產品組合,那麼張三每年投入6萬元左右,總成本不到180萬就能達到500萬的目標;但達到同樣的目標,李四每年的投資額卻接近38萬,總成本將超過360萬。
所以說,為了達到同樣的理財目標,在只能選擇同樣理財工具的情況下,除非經濟基礎好,作為一個有 錢 人,可以像龜兔賽跑中的兔子一樣先睡一覺再跑。但對於一些每月結余不多的普通工 薪階 層來說,他們要學習笨鳥先飛,因為在資金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時間就是他們最大的優 勢,一定要盡早做准備。
第二,越早投資,能承擔的風 險就越大。
正如前面所說,張三有30年的時間做准備,因此可選擇年回報超過12%的理財產品或理財產品組合,比如指數基 金定 投,每月投入橡慧磨不到1500元就可以達到500萬的養老金目標。
這1500元也許只佔到月收入的10%,輕輕鬆鬆地把養老的問題解決了。
這里需要特別強 調一下,基 金是一個相對中長期的投資工具。基 金投資獲得12%及以上回報是需要時間的,在時間的作用下,我們能更好的採取投資的策 略,繼而提升整 體的回 報。
李四因為只有10年的時間做准備,在資金需要絕 對安全的情況下,就只能挑 選那些回報率在6%左右的理財產品或理財產品組合,比如銀行定存、國 債、投資型保險等,每年需要投入的資金接近38萬才能達到500萬的養老金目標。
年投資38萬到養老金賬戶,也許這38萬只佔李四年收入的10%,但也有可能佔了李四年收入的100%。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李四」,他們會等到有迫 切需求的時候才會開始做准備。當然,如果這個「李四」本身收入就多,那麼他也就不在乎那每年38萬的投資了,但如果這個「李四」收入不多,那麼這每年的38萬將成為一筆很大的負 擔。
在理財規劃中,單項理財支出的額度最好不要超過收入的30%,因為人生除了養老金,還有各種各樣的財務需求,我們既不能一輩子為了養老金而活,也不能一輩子只做個房碧蔽 奴或孩子 奴。
所以說,趁早做好理財規劃,每個人都能輕松地享受一個精 彩且不留遺 憾的人生。
❷ 理財要趁早是什麼意思啊
理財要趁早不僅說得是一種心態,更是為了早點發現自己的問題,早日改變現狀成為檔禪更加上進的人。在自己沒有錢的時候理財,那麼可以有一個低成本的「試錯」機會,這就意味著在年輕時候的自己,即使這一筆錢虧損了也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將來,然而教了「學費」必然會有收獲,等著將來有更多錢的時候,曾經走過的「坑」,吃過的「虧」也會理所應當的避開。
如果按照理財的年運蠢含齡來判斷投資的風險度,越年輕的人越適合去參與較高風險的理財產品,特別是高薪單身的年輕人,更是具有對抗風險的能力,通過投資理財來對自己有一個全新的認知。騎牛看熊認為做任何行業都是有「經驗」之談,越早參與能夠學到的東西越多,大風大浪都經歷過了,以後也會更加游刃有餘。這就好像有的投資者經歷過大牛市和大熊市,那麼平時的一些上漲和下跌走勢,旁笑在他們眼裡僅僅是小小的「浪花」而已,與曾經的「巨浪」是無法相提並論的,這就是日積月累的理財經驗!
❸ 為什麼說理財要趁早呢
你好!理財要趁早。理財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有你去了解,才會有賺錢的可能性,所以說理財越早越好,要趁早。
一、投資的知識和經驗需要時間積累。
投資不是賭博,它需要理論知識的支撐,這點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從理論知識到實際操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間的轉化往往還有很多的細節,這些細節就是大家在操作股票時的經驗。
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投資的理論知識需要經過大家在金融實操上的反復驗證才能確信,大家在學習一個新的理論知識後,要獨立思考這個投資方法到底行不行?理論靠不靠譜?投資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一門學問了,從一套好的理論興起到這套理論獲得大家的確信,是需要大家花時間和精力猛游去實踐檢枝嫌銷驗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大者殲家在金融投資領域投入時間的積累,等於大家財富的積累。既然,所有需要大家付出的時間成本都在所難免,不如大家越早接觸理財越好。
二、投資的心理建設需要時間來培養。
長期混跡於投資市場的朋友們就會發現,在一整個投資過程中,投資者光有投資理論和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大家想要在投資市場賺錢,就難免要經常和自己的內心做斗爭。例如,股市下跌是否要及時止損?還是等待觸底反彈?大家在經濟領域上做出的行為都是因為自身的心理發生了變化,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投資的心理建設過程可能比投資的知識積累更加重要一點。因為,證券市場上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到大家的資金,同時,大家又把錢看得很重要,所以,大家在證券市場投資的時候,要把自己的心理問題調節好,只有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才能獨當一面。或許,這是每一個投資者必須要經歷的事情。
三、投資是一個復利的事情。
復利曲線是一條加速度向上攀升的一條曲線,越到後面,復利帶來的增益提升就越為陡峭,而且,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以及醫療水平的不斷完善,人類的年齡在不斷地增加,也就是說,復利產生效果的時間會變得更長。
理財的最大奧秘就是時間的復利,大家會在這個過程中會慢慢積累財富。實際上,巴菲特的年收益率並不驚人,只有19.8%,但是他之所以能成為最偉大的投資家,是因為他在投資上持續盈利了60年。
所以,理財需要時間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真正的價值,理財時間越長,大家的收益就會越高,所以越早理財越好。如果大家還沒開始,那就從現在開始吧,反正什麼時候都不晚。
不管怎樣,大家越早養成良好的投資理財習慣就越好,到時候,不管大家有多少財富,最起碼大家不會讓它只是放在那裡貶值。
❹ 為什麼說理財要趁早
❺ 為什麼說理財要趁早
有很多的人說年輕人,剛開始工作,不要把精力浪費在理財上,理來理去也沒幾個錢。花錢提升自己才是關鍵!
這些言論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也符合社會主流認知。因為投資自己嘛,永遠政治正確。
但是理財也是一種能力。當機會擺在你面前,但是你並不具備把握他的能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掙消唯錢,那會是多麼的痛苦。
因此,學習理財是越早越好。因為剛剛步入社會手裡的資金不會太多,即使投資虧了也不會虧太多,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呢,又積累了大量的投資實戰經驗,等到以後收入提高了,或者錢多了以後,就可以運用這種經驗來實現高收益。
相反你收入提高了以後,有了大量的資金,第一次進入投資市場,經驗不足,一旦虧損的話就會虧損的非常多,這個時候再去積累投資經驗,成本就會非常的高了。
投資就像游泳,是一項技能,站在岸上是學不會的,需要通過實戰來積累經驗。小時候不學,長大後又想成為一名游泳高手是做不到的。
你知道理財是為了什麼嗎?
我們投資理財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賺錢只是理財的一部分,更不能把理財當發財的工具。
1、理財是為了抵禦通貨膨脹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通貨膨脹數據是5%,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你手裡的100元,到了年底購買力就變成了95塊,而你得用105塊錢才能買到年初100塊錢能買到的東西。
大家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越來越不值錢,所以需要通過理財來打敗通貨膨脹這頭小怪獸。
2、理財是為了提升自己
很多人因為不懂理財,所以很容易被心懷不軌的人糊弄,面對高息的誘惑總會有把持不住的時候,而一旦被騙了以後,就再也不敢相信任何金融產品,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其實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想要不進入騙子的圈套,就要自己學點理財知識,不斷地去學習,去優化自身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知識水平,成為更優秀的自己,也能更好的保護自己。
3、理財是為了更好的規劃未來
理財不能讓我們一夜暴富,但絕對不會讓我們一貧如洗。
理財要趁早,假如我們從年輕的時候就做好理財規劃,不管收入多少,都拿出收入的30%來強制儲蓄,並且做好子女教育金規劃、養老規劃。給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配置好相應的保險。
等到3-5年以後再回頭看時,你會驚喜的發現自己比那些每個月掙多少花多的人還要富有,而那些沒有理財規劃的人說不定現在還是月月光,甚至負債累累,當意外風險來臨時,連抵禦風險的能力都沒有。
結語:磨練心態、入市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都知旦橋枝道間接經驗無法替代直接經驗,有真金白銀的投入,哪怕是小額的,也會讓我們去關心這筆投資,去反思和總結這次投資實踐。再多的間接經驗,終究是無法替代直接經驗。從他人那裡得來的「魚」再美味,也不如自己掌握打漁和烹飪的技藝。
寫在最後,自己的內心感悟,寫給自己,也是送給大家:
給自己一段時間積極努力,可以是5年,也可以是10年。
在此期間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為自己的夢想強制儲蓄,積極學習更多知識。
在時間的伴隨下,很可能在未來就給自己送上一個不可思議的財富禮包。
不要懼怕計劃的龐大身軀,更不要低估聚沙成塔的力量。
總有一天,時間會給你答案的。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模敏,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