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銀行理財產品單一
①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哪裡同質化了
你好,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同質化主要體現在:收益方式、投資方向、預期收益率、期限結構、發行幣種等五個方面。
(一)收益方式
根據理財產品收益方式的不同,將其劃分為非保本型、保本浮動型和保本固定型三大類。本文收集 2010 年到2014 年我國商業銀行不同收益方式的理財產品數量,從這五年數據中,發現近幾年我國銀行理財產品以非保本型為主,特別是 2013 年推出非保本型理財產品31208 款,占理財產品的 70. 14%。由此從收益方式的角度來說,銀行理財產品具有同質化趨勢。
(二)投資方向
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投資於股票、債券、信貸資產、利率、匯率等標的資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可供選擇的投資標的資產單一,因此,各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收益來源總是相近的。具體而言,分為利率類、混合投資類、融資類和結構性產品。結合2014 年數據,利率類產品佔53. 08%,增長5. 55%;混合投資類產品佔42. 26%,融資類產品有所下降,僅占 0. 27%;結構性產品佔比上升0. 27%。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是以利率類和混合類產品為主,其投資方向具有同質化趨勢。
(三)預期收益率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主要由投資標的資產市場的情況、理財產品設計的收益風險結構以及資金管理者的投資管理能力決定。按照慣例,將收益率劃
分為(0,2%],(2%,3%],(3%,5%],(5%,8%],(8%,+∞]等五檔。根據2014 年具體的收益率分布,我們發現收益率大多聚集於5%~8%區間內,佔比 72. 13%;其次聚集於3%~5%,佔比25. 33%;收益率大於8%的產品僅佔比0. 62%。因此銀行理財產品在預期收益率方面也具有同質化趨勢。
(四)期限結構
產品的期限越長,未知的風險越多,對於資金管理者的投資管理能力要求越嚴格,因此 我國銀行理財產品多以 1~3 個月期理財產品為主。2014 年我國商業銀行共發行 1~3 月期理財產品35780 款,佔比54. 9%;3~6個月期的理財產品 1266 款,佔比27. %;1 個月以內、6~12 個月和1年以上期理財產品分別佔比 1. 94%、13. 83%和1. 73%。單從2014 年的數據來看,1~3 個月期理財產品仍為主流。可見我國銀行理財產品趨於短期化。
(五)發行幣種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深化,人民幣理財產品也在此期間慢慢吞噬外幣理財產品的市場份額,並取得了絕對支配地位。從2014 年的銀行理財產品來看,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 63445 款,增長至97. 23。外幣理財產品美元、澳元、港幣、歐元佔比分別為1. 58%、0. 46%、0. 15%和0. 25%,英鎊、加元總和僅佔0. 11%。由此可見,人民幣理財產品在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體現出理財產品幣種發行的高度同質性。
② 銀行為什麼發理財產品銀行為什麼開設理財產品
銀行除了可以存款以外,裡面還是可以購買理財產品的,不過存款是保本、保息的,而理財產品是不保本、不保息的,那麼銀行為什麼發理財產品?銀行為什麼開設理財產品?為大家准備了相關內容,以供參考。一般來說,是市場競爭需要,當銀行存款利息過低的時候,有的客戶就會去購買其他收益更高的基金或者其他理財,銀行為了留住客戶、留住資金,就會發售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
銀行自己發售的理財產品是叫自營理財產品,一般門檻會比較高點,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一般是別的理財公司發售的,銀行只是代為銷售的意思。
要值得注意的是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並且風險和收益都是會有一定區別的,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按照風險等級,可以劃分為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和激進型產品(R5)這五種,數字的增加代表風險的加大。
在購買銀行理財之前是會有一個風險測評,只有填寫了風險測評才可以購買理財,如果是屬於保守型的投資者,那麼就不建議購買風險較大的理財,一般是建議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的詳情一般都是會寫明理財風險等級的,大家可以根據這個來判斷也會風險等級。
③ 銀行里買理財產品有風險嗎
銀行的大部分理財產品有一定的風險。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要看清你買的理財產品的內容是否寫明「保本」,風險等級是幾級,一般風險等級在3級以下的,幾乎無風險,這樣你就可以自己控制風險了。
首先,弄清楚銀行理財產品大致分類:可以分為保證收益型產品、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一般說來,保證收益型產品的投資風險小於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小於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
其次,弄清楚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分類:可以分為超短期產品(委託投資期限一個月以內)、短期產品(委託投資期限1~3個月)、中期產品(委託投資期限3個月~1年)、長期產品(委託投資期限1年以上)以及開放式產品(產品可以每天或者在約定的日期申購、贖回;
再次,弄清楚銀行理財產品按投資方向的分類:可以分為貨幣市場類產品(投資於同業拆借、短期證券市場、債券衍生市場)、資本市場類產品(投資於股票、債券、基金)、產業投資類產品(投資於信貸資產類、股權投資類);
最後,弄清楚銀行理財產品按照設計結構的分類:銀行理財產品分為單一性產品和結構性產品。
對以上有個大概了解後,再決定自己在銀行買哪類理財產品,其風險也各不相同。
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弄清這幾點:
第一,要確保理財產品是銀行賣的,而不是銀行代銷的與其有合作的保險公司或其它金融機構的產品。買成保險的投資者不在少數,而且即使是基金類產品也不適合在銀行購買,手續費要遠高於第三方代銷公司及基金公司本身。
第二,風險等級為一級和二級的理財產品一般可以放心購買,三級以上要謹慎。理財產品分為五個風險等級,R1級風險很低,一般可以保證收益,R2級風險較低,一般是比較安全的非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但是R3級以上就不能確保本金及收益了,購買此類產品不如去買基金和股票。
第三,看清產品說明上的預期收益,指的是預期年化收益率,再根據產品本身的屬性作出判斷,該產品是否適合自己的風險承受以及收益回報。
④ 為什麼說銀行不建議購買理財產品
銀行不建議買理財產品的原因是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有些用戶一點風險都不能承擔,所以銀行建議其選擇存款,而不是買理財產品,雖然買理財產品銀行可以賺到錢,但若是真的不適合的人買了,只會給銀行製造更多的麻煩,比如老年人跟學生,都是不適合買理財產品的。
【拓展資料】
理財分為公司理財、機構理財、個人理財和家庭理財等。人類的生存、生活及其它活動離不開物質基礎,與理財密切相關。
「理財」往往與「投資理財」並用,因為「理財」中有「投資」,「投資」中有「理財」。所謂的理財也不僅僅是把財務往外投,被投資也是一種理財,不懂得被投資也就不懂得怎麼更好理財。
起源:
「理財」一詞,最早見之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報端。隨著中國股票債券市場的擴容,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日趨豐富和市民總體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財」概念逐漸走俏。個人理財品種大致可以分為個人資產品種和個人負債品種,共同基金、股票、債券、存款、人壽保險、黃金等屬於岩帆銀個人資產品種轎畢;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個人消費信貸則屬於個人負債品種。
具體內容:
理財,顧名思義指的就是管理財務。一般人談到理財,想到的不是投資,就是賺錢。實粗宴際上理財的范圍很廣,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也就是個人一生的現金流量與風險管理。包含以下含義:
①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不僅僅是解決燃眉之急的金錢問題而已。
②理財是現金流量管理,每一個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錢(現金流出),也需要賺錢來產生現金流入。因此不管是否有錢,每一個人都需要理財。
③理財也涵蓋了風險管理。因為未來的更多流量具有不確定性,包括人身風險、財產風險與市場風險,都會影響到現金流入(收入中斷風險)或現金流出(費用遞增風險)。
⑤ 理財產品宣傳渠道相對單一是什麼原因
理財產品主要通過銀雀檔行發售,並未通過其他金融機構進行發售,因此宣傳渠道也就只有銀行自頃歷亂身進行宣傳,偶爾會有第三方平台爛大進行零零散散地宣傳。
⑥ 為什麼銀行里總有人不斷引導儲戶買理財產品而不是進行存款
1、本銀行的理財產品在本行系統內有任務,每個儲蓄點都要完成任務,拿提成;2、理財公司的業務員穿著銀行工作人員的服裝,承攬業務;3、理財產品基本安全,本息有保障是絕大多數,利息虧掉不常見,血本無歸幾乎沒有。因此,熟悉這類業務的人,是有這個需求的,尤其是現在銀行存款利息那麼低。
很簡單,各取所需。
儲蓄存款利率越來越低,活期就不用說了,年輕人存定期存款的也越來越少,再加上定期存款的期限也比較單一。
理財產品就不一樣了,起點、期限、收益各不相同,能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同樣金額,買成理財產品拿半年絕對比存半年定期收益高,不買理財買什麼?
銀行畢竟是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銀行員工也有指標任務和生活需要,所以不論是從銀行還是銀行員工角度,向有需求的客戶推薦理財產品賺點錢也沒錯呀。
買理財是客戶自己承擔本金損失的風險,存款是銀行承擔資金損失的風險。
銀行本是存款的地方,吸收存款本應是銀行首先應該做的工作。可是在銀行里,我們總能看到在它的大廳里,設置有理財的專櫃,而這些人的主要工作不是讓客戶存款,而是想方設法採用各種手段引導客戶進行理財。那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主要是因為理財產品帶給他們的利益要遠遠大於存款帶給他們的利益。所以,他們會樂意而且還非常願意讓客戶把存款變為理財產品。
銀行代理的這些理財產品大多數都是保險公司的投資性的理財產品,保險公司給予他們的 代理手續費 用都 非常可觀 ,最多的時候可以達到20--50%。所以,面對這樣的高額回報,銀行當然願意讓儲戶購買理財產品。
而當儲戶一旦購買了理財產品,他就不是銀行的儲戶了,而是變成了保險公司的客戶了,儲戶的存款也就變成了理財產品。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出現以下情況:
一、投資時間不確定 。當銀行存款變成了理財產品,很多情況下都是長期的,三五年、十年八年甚至有的是以死亡為兌付條件,都是正常的。 一旦你急需用錢的時候,理財產品不到期,如果想要解除合同,你的損失會很大的。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方面的教訓。
二、風險程度不一樣 。相對於銀行存款, 理財產品的風險要遠遠大於銀行存款的風險 。比如前不久,很多人溝賣了恆大的理財產品,不就是出現了兌付的風險了嗎?
三、收益不一樣 。相對於理財產品,存款的風險要遠遠小於理財產品,但 存款的收益也會小於理財產品的收益。 也就是說,收益高低與投資的風險程度成正比。風險越低收益越低;風險越高,收益越高。
四、保障不一樣 。相對於保險公司的 理財產品 來說,不僅有收益,而且還 會附帶有一些保障 。比如意外傷害的保障,一般疾病的保障等。而存款只有利息收益,並與保障。
所以, 慨括地講,銀行不歡迎存款而喜歡理財產品的原因就在於保險公司給予他們的高額代理手續費。而這些手續費就是從客戶購買的理財產品的金額中,按照雙方約定的一定比例支付給銀行的。而一旦發生提前解除理財產品合同,你可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所以,當銀行的人讓你把存款變成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一定要仔細甄別,千萬不能在不情不楚的情況下,稀里糊塗地把存款變成理財產品。
因有回扣或者說是提成。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嗎?銀行理財投資有風險要謹慎投資,銀行工作人員看到廣大中老年群體到銀行來存錢,他們會引導廣大中老年客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一些心裡狀態承受不起的中老年客戶,他們會不知不覺糊里糊塗沒有問清楚購買了理財產品,回家後感覺不對勁第二天再回到銀行想退是不行的,理財有時間一年,二,三,到規定的時間可以取出來,因而銀行理財有贏有虧不要肓目理財。講了嚴重一點弄不好本金也會虧的,心裡承受不起的廣大中老年了不要購買理財產品,把錢存入銀行或購買國債。
銀行的人也追逐自己的利益,他們的私心顯而易見。
有回扣唄
都是和利益掛鉤唄[比心][比心][比心]
聽行長的,有可能是因為利益,也有可能是任務,總之要服從安排。
⑦ 銀行理財產品是單利還是復利,解讀其經濟含義
理財產品都是單利,一般只有定期存款是復利。
經濟含義:
復利是指利息也生利息的意卜悔思,單利是指只有本金才生利息的意思。復利本息計算公式=本金*(1+利率)^期限單利本息計算燃弊悶公式=本金*(1+利率)*期限銀行的理財產品在同等的條件下復利計算的話最後的收益會更高。
(7)為什麼說銀行理財產品單一擴展閱讀:
一、個人購買理財步驟及方法:
首先在銀行做一次風險評估,做完後,如果需要買理財的,在銀行購買或者自己手機上購買都是可以的。手機購買就會更方便,足不出戶都能夠實施,手機購買建行理財方法步驟如下:
使用軟體:建行手機銀行
(以蘋果手機10為例,基於Android 7.0操作系統)
1、首先,打開建行手機銀行。
2、選擇登錄之後進入首頁。在首頁就有理財產品這一選項。
3、或者是在下方進入投資理財頻道。進入理財產品界面。
4、進入理財產品界面之後可以看到有很多理財產品。
5、選擇產品進行認購,選擇投資賬戶,閱讀產品協議;
6、填寫認購信息,填寫核對客戶資料,風險等級是否匹配;
7、閱讀協議書,確認認購信息,交易委託成功。
二、法人客戶首次購買建行網銀專享理財產品步驟如下:
1、主管登錄建行企業網上銀行,選擇管理設置菜單投資理財流程設置,進行投資理財流程設置;
2、主管點擊投資理財菜單理財產品菜單理財服務設置菜單,選擇賬戶並維護賬戶對應機構信息資料;
3、制單員登錄建行企業網上銀行,選擇投資理財菜單理財產品菜單理財產品超市菜單,進行產品購買制單;
4、復核員登錄建行企業皮彎網上銀行,選擇投資理財菜單理財產品菜單理財產品交易,進行復核操作,閱讀並同意理財協議書,確認認購信息,交易成功。
5、提交銀行的單據可通過「理財產品查詢」功能查看。對於未成交的單據,客戶也可由制單員發起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