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理財產品與1年哪個好
1. 10萬元3年不用或者1年不用存銀行定期好還是那種穩健型的理財產品好!
穩健的理財,你可以將10萬元分成兩個賬戶參與金陶族粗打新,可分別獲得5枚原始股,然後在第三個交易日解凍後,你可以撤出你的10萬資金,進行其他的投資理財產品虛嘩,也可以繼續在電子盤交易,而這共計10枚原始股一個月最少20倍的增幅,相比較而言差穗行,這個是最穩妥的投資理財文案。
2. 媽媽有一萬元,有兩種理財方式,一種是買3年國債,年利率4.5%,另一種是買銀行1年期理財產品,年益
買國債多四塊錢
國斗絕裂債:一萬*0.045=450一年,三年1350
理財產品:一萬*0.045=430,加本為空閉10430*0.043=448.49,加本為10878.47*0.043=467.78,加本宏昌後11346,賺1346元。
3. 一年期理財產品連續買三年跟存三年定期怎樣區分
一年理財連續買三年,中途不可以取出,但利息較高,存三年定期,用錢時可隨時取出,但利息較低。
4. 1萬元錢買3年國債年利率4.5%另一種是買銀行1年期理財產品,年收益率4.3%。3年後哪種收益更大
建議選擇國債。原因如下。
理財產品雖然到期後可以本息取出再買新的產品,三年下來可以相當於是復利計息。但是理財產品有並不是買了立即計息,而是要過了募集期才開始計息,不同產品計息時間不同,這就導致會有一些時間沒有利息。而且到期後,新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是多少,也是未知的,如果沒有合適的產品,運肆同樣會導致資金閑置。
還有,理財產品的風險也比國債更高。如旁蘆轎果收益率低於國債,那就不如嘩嘩買國債了。
當然,國債因為期限較長,期間不能動用。如果自資金中途需要支取,那麼理財產品就是更好的選擇。
5. 銀行的理財是買短期的好,還是買長期的好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大家好!作為一位資深銀行員工,以及一名金融專業碩士,我來分享一下我的答案:在當前市場條件下,如果一筆資金可以長期用於理財,肯定是買長期的好;如果該筆資金未來只是偶爾用來周轉,而且擁有低成本的負債渠道可解決屆時的資金需求,也建議買長期的。除此之外,則應根據未來資金使用情況,選擇相應期限的理財。為什麼這么說呢?主要考慮三點因素:
1、一般來說,期限越長,銀行理財收益越高。而且理財產品募集期較長,循環購買短期理財,實際收益率還要打折扣。
上圖是工商銀行在售的幾款理財產品,可以明顯看出來, 產品期限越長,預期收益率越高。購買銀行理財,有一點需要提醒大家特別注意,那就是募集期。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期都是7天,在這期間,資金是按銀行活期存款利率(0.3%-0.35%計算利息的)。循環購買短期理財的話,因為享受理財收益的時間短,實際收益率還要大打折扣。 比如說,循環購買1個月的理財產品,考慮到每次7天的募集期,加上選擇產品的時間,一年大約只能買10次,也就是只能享受10個月的理財收益。相比於購買1年期的理財產品,不僅收益低,還要損失兩個月的收益,非常不劃算。
2、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下行周期,而且人民幣貶值壓力不大,央行加息的可能性極小。購買銀行理財時,有一點也非常重要, 那就是未來利率走勢如何。 如果是處於加息周期,短期產品比長期產品相對更有優勢,如果是處於降息周期,則長期產品比短期產品更有優勢。
央行決定是否加息,一方面要考慮國內經濟形勢,另一方面要考慮國際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以及人民幣的匯率走勢。 當前,我國經濟仍處於下行周期,穩增長是優先目標,加息將進一步減緩經濟增速,顯然不在央行的選擇范圍內。另外,今年以來,美元兌離岸人民幣匯率已貶值1.71%,也就是說人民幣一改去年大幅貶值的局面,反而升值了。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美聯儲放慢加息節奏的形勢下,人民幣貶值壓力很小,央行也就更加沒有加息的動機了。 由此分析,2019年,我國央行加息的可能性極小,貨幣政策較為寬松,市場利率還有望進一步走低。這也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還有可能下降。
3、個人或家庭當前及未來的現金流情況,以及是否具有低成本的負債來源,是理財決策的關鍵因素。除了理財產品本身的特點以及利率走勢外, 影響理財決策的關鍵因素還是個人或家庭的財務狀況。 如果一筆錢1個月以後肯定要花出去,那麼就只能買1個月的短期理財,也就無所謂買短期的好,還是買長期的好了。
這里有一點需要提示大家:在投資理財過程中,要學會合理使用負債。 假設一筆錢未來1年內可能要用,用的話也就是周轉幾天。此時,就要看是否擁有銀行信用貸款的授信額度,以及購買的理財是否能進行質押貸款或者是否支持轉讓了,換句話說,就是要用錢的時候有沒有地方借錢周轉一下。如果有的話,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買長期的理財,獲取更高的收益了。因為借錢用幾天花不了多少利息,算下來肯定是買長期的理財更劃算。
最後總結一下,考慮到以下兩點:
因此,建議在購買銀行理財時,應根據個人或家庭當前及未來的現金流情況,以及是否具有低成本的負債來源,優先選擇長期的理財產品。
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就請 點個贊 支持一下吧。
歡迎關注《小錢說金融》,一起傳播金融常識,讓生活更美好!
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確實需要多方面綜合考慮,盡可能使利潤最大化,那麼,購買銀行理財到底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
一、央行的利率政策:這個可以說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最需要考慮的因素了,因為央行的利率變化會直接影響到你對理財產品的周期配置是否合理,打個比方說,如果你現在做了三年的定期存款,結果一年後央行上調利率了,那麼你這個三年定期存款就有點虧了。
個人認為,從目前的經濟形勢來看,央行在2019年加息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會降息,因此,從央行的利率政策這個角度來考慮的話,現在做中長期定存或者購買國債比較劃算!
二、個人的資金流動性:
對於我們大多數老百姓來說,基本上都是拿工資存點錢,全家的開支可能就指望著這筆錢,因此,如果你沒有除工資之外的額外經濟來源的話,在做理財的時候,最好是短期+中長期做一個理財產品的組合,這樣既可以保證日常不時之需,也能使利息最大化。
三、理財產品的類型:
如果你是在銀行買的股票型基金,那麼你就得考慮目前股票市場是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是已經見底還是還有繼續回調的空間;如果你是購買的貨幣型或者債券型基金,那就要考慮央行利率的變化;如果你是買的短期高利息理財,這樣的理財一般是流入房地產,那麼你就得考慮房地產未來的走向......
總的來說,不同的理財產品需要考慮的因素是不太一樣的。
現實中,銀行的理財產品期限,短則幾天,長則幾十天,很多人對於該買長期還是短期,總抱有疑惑,不知道如何選擇,那銀行理財產品要到底要買長期還是短期的呢?
有無轉讓平台?大家都知道,對於定期的理財產品,產品未到期之前是不允許提前贖回的,不論你如何著急或者是你願意犧牲自己的收益都沒辦法提前。在這種情況下,購買長期理財產品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性的,因為未來沒有人可以預計得到,故而在沒有轉讓功能的情況下,我更加建議選擇中短期的(半年以內的)理財產品更好。
但如果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有推出轉讓的功能,那麼我就會建議你選擇長期的理財產品,一則期限越長,收益率越高,這個是共識;二則具備轉讓功能,使得資金的流動性大大加強,一旦有所需要,資金隨時可以變現。
資金量充足
上述方法主要是針對資金不足的人群而言,如果說你的個人資金足夠(不需要很多,五萬或者十萬即可),那麼你可以選擇錯期分配。在2018年5月,資管新規落地後,不少銀行就已經開始推行1萬起點的理財產品了,因此如果你有5萬元可以錯配五個期限,如果有十萬元,可以錯配十個期限,基本上每2個月內都有理財產品到期,大大提高流動性。
開放式理財產品又稱之為活期理財產品,俗稱之為T+0理財產品,也就是可以隨時贖回的理財產品,不過這個產品目前不是每個銀行都有發行的,你可以在銀行官網或者你們當地的大銀行咨詢一下,隨時贖回的理財產品,其收益率會較定期理財的收益率略低一點,但是流動性大大提高。
我覺得沒啥好煩惱的啊,現在的理財產品門檻都降低了,一萬元就可以買。如果資金大於三萬,按照資金的閑置時間中長短各持有一定比例就好了。
非要三選一就選中期,如果能確定這筆資金2-3年內都用不上那就選長期。為啥?一般來講,理財的時間越長,收益率相對中短期會高點。現在貨幣寬松的政策下,存款利率和理財收率下行是趨勢,目前的收益率相對未來來講應該還是算高的,19年還有收益率超過4%的理財,今年是見不到了,未來估計更沒有了。
不過提醒一下,現在銀行理財不承諾保本,事實上中低風險的理財也確實有虧本的。所以投資有風險,如果是風險厭惡者,買貨幣基金最穩妥,跑贏活期利率還是沒問題的。
對於銀行理財投資短期的合適,還是投資長期的合適,這個沒有具體的標准,也不能證明短期的好於長期的,長期的優於短期的。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條件,只有適合自身背景才是最適合的。那麼,投資銀行理財,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
一、銀行理財有風險等級,依靠需求選擇。一聽到銀行理財就認為所有的銀行理財的風險都是一樣的,但並不是這般,銀行理財將風險分為了五個等級: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當然,五個等級的風險有著大不同。R1也就是常見到的低風險理財投資產品,主要投資渠道為國債、逆回購、保險理財、大額存單、銀行理財等低風險投資,現階段年化收益率在3%-4.5%之間;
R2也就是常見到的中低風險理財產品,也是市場銀行理財的主流產品,主要投資國債、逆回購、保險理財、大額存單、銀行理財、貨幣基金、信託等低風險、中低風險的產品。現階段年化收益率在3.5%-5.5%之間;
R3等級,常見到的中等風險理財產品,在R2等級投資產品之上增加了企業債券,還能夠投資一定比例的股票、商品、外匯等,投資高波動投資的資金比例要低於30%。因為有著高波動投資產品,所以本金可能受到一定的折損,並不保本;
R4等級,常見到的中高風險等級理財產品。在R3等級可投資產品之上,投資高波動產品的資金比例能夠超過30%。
R5等級,就是高風險等級理財產品,沒有任何的投資限制,甚至可以採用杠桿、分級、衍生品進行投資,收益不確定性很高。
所以,認清楚銀行理財的風險等級很重要,並且不同銀行理財,也有著不同的期限,有些產品時間期限長,有些產品的期限時間短。重要的選擇除了風險等級的選擇,還需要對應的時間期限。
二、適合自身背景條件的投資,才是適合的。短期理財的優勢有哪些?年化利率比銀行同期利率高,靈活性強。長期限的理財優勢有哪些呢?年化利率比短期年化利率高,但缺點卻十分的不靈活。所以,在投資過程中就需要綜合考慮這幾項影響因素。
如果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將長線理財、短線進行合理匹配,既能夠滿足長線理財年化利率的高需求,又能夠滿足短線資金的靈活度。
比如10萬元的資金進行理財,可以將5萬元的資金拿出來做長線銀行中低風險理財,360天期、270天期,年化利率能夠達到4.5%以上,甚至能夠達到5%水平。其他5萬元資金怎麼辦呢?可能存在短期的資金需求,所以將3萬元做中期期限的理財,180天期、90天期的中低風險理財,而剩餘的兩萬元可以進行短期和靈活理財。30天期以及靈存靈取的貨幣基金理財。那麼,這種方式的理財既能夠滿足可能存在的短期資金需求,又能夠滿足對於高利率的需求。雖然不能將年化利率最大化,但是在平均水平上已經有著提高。這樣的理財,對於投資者合理性更為充分一些。
理財,需要考慮的因素,無非就是資金使用的情況,然後進行合理分配投資理財。並不一定年化利息的收益最高就是最好,而是需要滿足自身需求的情況之下,年化利率能夠達到最高才是最好的選擇。既能夠滿足日常資金、應急資金的需求,又能夠滿足長線高利息的收入。
作者不易,多多點贊,十分感謝!
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越長,收益率就越高。但這並非鐵律,因為銀行理財出現收益與期限「倒掛」現象也不是沒有的。
理財產品到底是選擇短期,還是中長期?相信很多人都認為,購買理財產品越久收益越大,其實選擇一款理財產品,期限並不是唯一的考慮因素。
通常情況下,選擇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主要還是看以下兩方面的因素:
首先,必要要考慮一下資金在短期內的流動性需求或者其他方面的用途;
其次,需要考量國內的經濟大環境,尤其是在貨幣政策取向上,未來有沒有升息通道或者是降息。比如說2019年1月4日央行宣布降准1個百分點,銀行可貸資金增多,各地多家銀行的首套房貸利率明顯出現松動跡象。與此同時,銀行理財產品和貨幣市場基金的市場收益率都面臨下行壓力。
根據以上兩條,如果你在短期內沒有其他資金需求,那麼在降息通道下應當選擇中長期理財產品,比如說目前就是考慮購買中長期產品的時機。因為降息會導致理財產品收益持續走低,而中長期理財產品的收益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收益率鎖定了,不會因為降息而調整。
很明顯,提前鎖定高收益,這樣就可以避免投資短期理財產品到期後的資金閑置而產生的是損失。反之也是如此!
#頭號大贏家| 理財大賽第二季# 首先,在資產新規下的理財先要看風險再看時間長短,不同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不同,風險程度也就不一樣,比如結構性產品中有掛鉤股票、債券、外匯、黃金、指數的,風險也各不相同。理財產品也從低到高分為R1、R2、R3、R4、R5五個等級。投資者應接受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測試,依據風險承受能力購買相應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
其次在來選擇理財產品時間的長短,其各有利弊,短期理財的優勢是資金周轉性強,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比較合適,其缺點是短期理財收益偏低,除了少數出現理財利率倒掛的情況,大多數時間同銀行同時間同類型的理財產品期限越長,收益越高;而且募集期也會影響收益,不論是長期還是短期的理財產品,募集期平均都在7天左右,如果產品期限短,會拉低產品的實際收益。
最後,買理財的時候我們也要結合自己的綜合情況來購買,例如:首先要看自己對資金的需求狀況,個人對現金的需求情況,決定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比如,你在半年後需要用這筆錢,自然就不能購買期限超過半年以上的產品。其次也要看當前的利率環境,簡而言之,如果央行有加息的預期,購買中短期理財產品,加息後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可能更高;如果有降息預期,就要購買中長期理財產品,提前鎖定高收益。目前的背景來看,去杠桿告一段落,貨幣政策趨於寬松,從這個角度來考慮的話,如果客戶資金暫時不用,中長期理財產品會更合適些。
銀行的理財短期的收益肯定沒有長期的收益高。這裡面就要考慮以下的一些因素。
1、央行在2019年的貨幣政策在2019年春節之前央行已經有過兩次降准。從當前的形勢判斷央行在2019年極有可能還會有降息的行動。如果央行降息的話,對於銀行理財產品來說,收益肯定也會降低不少的。因此,從這點來看,在2019年的銀行理財我還是傾向於短期的好!
2、個人的實際情況!如果個人有一筆閑錢,這筆錢在三五內也用不到。那麼,當然可以考慮一些長期的理財產品了。在京東金融裡面,有的銀行理財產品,五年期的存款理財收益達到了5.45%的水平,是相當高水平的理財產品了。即使降息的話,這個收益由於是提前鎖定的,因此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當然,如果這筆錢也有可能會用到的話,還是可以考慮一下騰訊理財通裡面的一些短期的產品。這些產品的收益也能達到4%左右。在短期理財裡面是相當高的了。
3、銀行的活動!現在的銀行,為了拉存款,時常會推出一些促銷活動。比如前不久有銀行就打了存5000元送拉桿箱的活動。這些產品有的是短期的也有的是長期的。具體要到當地銀行咨詢,或是到網上銀行去了解下。
個人覺得,長期理財的收益肯定要比短期收益要高!如果不急著用錢的話,可以考慮一下銀行的長期理財產品!
最近,有網友提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買短期的好,還是長期的好?對此,專家們認為,這要看你短期內是否要用錢,如果短期內有可能要用到這筆錢的話,還就不要買長期的理財產品,但如果短期沒有對這筆資金的使用需求,那還是建議購買1年期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因為這樣利率會稍微高一些。
其實,銀行理財將風險分為了五個等級: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當然,五個等級的風險有著大不同。一般在R2(穩健型)等級以下,風險較低,收益率也不高。但是在R2等級以上,就增加了企業債券、股票基金等投資佔到一定的比例,所以本金可能會受到影響,並不能完全保本。R2以上收益高些,但風險也很大。
而針對銀行的理財是買短期好,還是長期好。我們的意見是,如果短期不用這筆錢的話,還是買長期的好,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通常期限越長,銀行理財收益率越高。而且理財產品募集期較長,若是循環購買短期理財產品,實際的收益率是要打折扣的。
比如,王女士手裡有10萬元現金,她想買三個月期限的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給她年化收益率3.5%,但該銀行理財產品有一個7天募集期,在這期間資金是按活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的。所以,如果循環購買短期理財的話,因為享受理財收益的時間短,實際收益率還是要大打折扣了。相反,如果王女士購買360天或270天的銀行理財產品,這樣可以少經歷募集期,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
二是,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美聯儲連連降息,中國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並不大。進入到2019年後,國內貨幣政策全面放寬,雖不是大水漫灌,但是我國央行也是執行的是偏松貨幣政策,在貨幣市場資金充裕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率是下降的,所以,購買360天或270天銀行理財產品就能鎖定收益率。
三是,在現實生活中,對於投資者來說,誰也吃不準啥時候就急需要用錢,但又不想失去享受銀行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率,所以,我們建議前面案例中的王女士,在用10萬的資金進行理財時,可以將5萬元的資金用於做360天、270天的中等風險的理財,一般年化收益率在4%以上。
此外,再拿出3萬元做180天、90天的中期理財,而剩餘的兩萬元可以進行30天的短期理財。這種理財產式既能滿足短期資金需求,又能夠滿足對高收益率的需求。雖不能將年化收益最大化,但這樣的理財,在平均水平上已有著提高。這樣的理財方式,更適合於資金量不大,又有可能急需用錢的中小投資者。
考慮理財產品主要從三方面來考慮,收益率,安全系數和流動性。其實無論是投資長期還是短期產品,是要根據個人的因素來決定的。理論上來看封閉期越長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也越高,所以單從收益率考慮,長期產品占優勢。
但長期產品也有自己的缺點就是流動性差些,當急需用錢的時候,很多理財產品是不能提前支取的。所以投資長期產品的時候一定要考慮資金的流動性,是否可以長期閑置,另外還可以選擇有轉讓平台的產品。
當我們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貨幣政策取向也是我們應該考試的問題,未來有無升息或降息的政策變化。如果是升息,自然要投資短期產品,如果是降息就要投資長期產品。而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下行階段,並且人民幣貶值壓力不大,央行加息的可能性極小,所以選擇長期產品是可行的。
另外投資短期產品要考慮募集期和空窗期的問題,一般產品的募集期是七天,這七天資金的收益率是按活期計算的。另外銀行理財產品大家都知道,到期了後,不一定就有可直接頂替的產品,還需要等合適的產品,這樣就會使資金產生空窗期,對收益率都有影響。
所以總的來說,如果有長期閑置的資金還是投資長期理財產品更劃算。
6. 存三年定期與買理財哪個好
主要看定期收益率有多高,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購買。自2020年以來銀行穩健理財收益率持續下降,甚至已經跌破4%。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更多選擇期限較長的定期存款,3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已經突破4%。
理財產品收益和定期存款收益出現「倒掛」現象,專業人士建議投資者不要盲目追高,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業內人士解釋說,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主要和市場流動性水平有關。進入2020年,人民銀行3次降低存款准備金率,釋放了1.75萬億元長期資金,市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市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有所下降,影響了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水平。同時,銀行理財產品結構性調整仍在持續,這也在推動銀行理財收益繼續下行。
目前,國內經濟正在復甦,中國人民銀行大概率將維持目前較寬松政策,銀行體系內流動性總量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市場資金面寬松狀態不改,預計銀行理財收益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有些投資者想眼下投資短期理財產品,然後等待市場利率上行後,再進行調整,目前來看,這種操作策略並不合適。存款利率高過理財產品,那麼,對於穩健性投資者來說,又不敢輕易嘗試股票、期貨、基金等中高風險的投資方式,又該如何來理財呢?建議選擇安全性比較高的銀行存款產品,而且城商行的存款產品利率水平相對較高。有的銀行3年期的定期存款,1萬元起存,利率達到4.125%。
不過,相較於多數銀行理財產品,銀行存款的期限較長,流動性較差。如果投資者短期內有資金需求,不建議選擇定期存款,因為中途取出錢來應急,利率就要按照活期存款來計算,非常不劃算。
7. 存款定存1年和定存3年有什麼區別收益差距很大
隨著貨幣基金的興起,很多人會選擇將錢存入余額寶或理財通等互聯網理財產品中,日常支付消費都非常方便。不過仍然有很多人基於對銀行的信任以及強制儲蓄等原因,選擇將錢存為銀行定期。銀行定期產品的存款期限有多種選擇,那麼存款定存1年和定存3年有什麼區別呢?1、存款利率
一般而言,在存款金額相同的情況下,定存時間越長,存款利率就越高。以浦發銀行為例,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為三年期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為一年期零存整取的存款利率為三年期零存整取的存款利率為可見三年期的存款利率要明顯高於一年期存款利率。
2、流動性
所謂定期存款就是在存款約定到期時才能支取,頌游御如果提前取出,大部分銀行都會按活期利率來計算存款預期收益。
以一萬元本金為例,如果整存整取定存1年,一年到期後的利息預期收益為10000*元,如果整存整取定存3年,但在存滿1年時因急需用錢而提前取出,那麼利息預期收益按活期利率計算為野岩10000*元。
尤其對於零存整取這種定存方式來說,因為1年期與3年期的存款利率差異本就不大,因此儲戶可根據自身對資金流動性的要求,結合利率差異,選擇最合適的定存期限。
3、轉存方式
無論是定存1年磨孫還是定存3年,到期後都有兩種處理方式:自動轉存或到期不轉存。如果是自動轉存,那麼前一個定存周期的本息會結算到賬戶,並一起作為本金開始下一個周期的定存。不過自動轉存後的利率會按照轉存當年的利率進行計算。
以上關於存款定存1年和定存3年有什麼區別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溫馨提示,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8. 理財買一年和二年哪個更安全
理財的年限和安全並沒有必然性,這就意味著不管你買什麼理財產品,或者不管你買多久的這個產品,安全性和時間沒有關系。
一、理財的年限和安全並沒有關系。
理財產品一般買多久比較合適或許這得要根據用戶的資金閑置時間長短來決定。資金閑置時間長就建議購買1到2年的理財產品,這樣獲得更客觀地收益,只不過選好可靠的平台是關鍵。從投資周期來說1年的時間能看出項目的運作情況,以及未來的發現趨勢。另外,1年投資即使項目不怎麼樣,對應的投資受損也不會很嚴重!
二、如何選擇理財的時間。
1、如果沒有房子,一般理財也就是短期的,因為畢竟安居才能樂業。如果還沒有買房子,一般情況下是看好了房子以後,隨時就把錢取出來當首付去買房子。這時候,理財一般就是短期理財,甚至是活期理財,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靈活方便。
2、如果有房子了,就可以考慮長期理財了。畢竟有了房子,住著也很舒服,這時候有點資金很少使用的話,就可以進行長期理財,以求獲得更高的收益。
【拓展資料】
對普通人來說銀行依然是理財的首選,銀行中存在三種主流的理財方法,即存款,國債和銀行理財產品。存款受存款保險法規保護。本金和利息保證在500,000以內。缺點是良率不太高。國債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安全也得到了保證。可以說,它也是本金和保證利息的產品。
在許多儲戶的心中,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安全且有資金保證」的產品,因為購買理財產品幾乎沒有損失,即使有,也仍然是少數。銀行通常嚴格地付款,承諾保護資本,並期望收入到期時按時支付。這給每個人一種幻覺,即銀行理財產品也可以無損失地盈利。
9. 2萬元存銀行是一次存三年好還是一年一存好
但是,在金融日益創新的今天,我們既然要安心理財,目光就不能死盯著傳統銀行定期存款,因為其無論流動性還是效益性都正在被創新產品所替代。福建農村信用社3年期利率4.25%就算是普通定期存款利率較高的了,但在民營銀行智能存款中卻不算什麼。
比如富民寶,眾幫寶和藍寶寶等活期智帆汪能存款隨存隨取利率4.1%,而振興銀行振興存1年期利率達到4.869%,億聯銀行5年期利率高達5.45%。在這些智能存款中,產品均屬於存款產品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不僅利率高,而且提前支取靠檔計算利息,遠遠高於普通存款活期利率。因此,在流動性和效益上完全超過了普通定期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