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消費金融中美關系如何演變

消費金融中美關系如何演變

發布時間: 2023-04-23 00:57:52

⑴ 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歷程

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1979年到1991年)穩步發展階段。雙邊貿易額從1979年的24億美元增長到1991年底142億美元弊肆。中國一直處於貨物貿易逆差地位。從當時政治環境看,冷戰尚未結租輪轎束,中美貿易和投資的開展為推動改革開放進程和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起到積極作用。

第二階段(1992年到2001年)快速發展階段。小平南巡講話標志改桐亂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雙邊貿易額從1992年的175億美元,增長到2001年的805億美元。1993年中美貿易出現順差。這一時期,美國利用中國「復關」和「入世」的需要,不斷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全面改革貿易投資體制和開放市場。

第三階段(2002年至今)超速發展階段。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全面履行各項承諾。美國已是我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我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場。貿易不平衡、反傾銷和其他貿易救濟措施、美對華出口限制、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對中美經貿關系產生較大的不確定性。

⑵ 中美關系的發展史

1949-1979年期間,即二戰結束後至中美建交之前的三十年,美國國內始終存在關於「如何對待紅色中國」的辯論。國際大環境和雙方共同利益,最終促成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

1979-1989年是建交初期,中美雙方開始經貿和人文交往的談判,以人文交流為例,1979年後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大大增加了中國對美國的了解。與此同時,人權問題和台灣問題也逐漸演變成了中美沖突的兩大症結。

1989-2009年期間是中美建交基礎消失又重建的過程,1991年蘇聯解體,中美建交最重要的基礎和共同利益消失,雙方關系岌岌可危。而第三次台海危機、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中美在人權和最惠國待遇問題上的長期拉鋸戰等歷史事件更是對中美關系構成很大的沖擊。在此階段,雙方開始重新思考,未來的中美關系將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之上。

2009-2018年是中美全面競爭的時期,從奧巴馬政府時期開喊寬始,中國逐漸成長為一個大國,開始對美國的地位發起挑戰。隨著各領域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美關系呈現出競爭大於合作的特徵。

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美國失業率提高、居民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對美國經濟造成了極大沖擊。中國則在此時保持了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仍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擴展資虧橘料:

中美關系進入「新階段」

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那次相比,這次中美關系的大調整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前者正處於冷戰剛結束,美國的自信心爆棚;而中國開放剛十年,國力羸弱,美國自信自己能控制中美關系的走向。但這次,美國正處於危機所導致的焦慮時期,而中國遠非30年前之中國。力量對比的大變化意味著,圍堵心切卻因無力感所產生的焦慮情緒和行為,可能使美國的行為具有更多的非預期性。

就中國而言,我們已經有了更多的能力和工具去應對新挑戰,此時最需要的是理性和耐心,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戰略定力。同時,也要習慣一些「新事物」。過去幾十年中美關系都是以合作為主,以後或許不得不習慣「以對抗代替合作」的新關系,做到斗而不破。

即便如此,也一定要認識到,在未來相當一個時期內,直到形成一個穩定的「新階段」之前,「新事物」帶來的中美關系不確定性已經大大增加。

在這個新階段里,美國並不必然要放棄很多領域內的「接觸」政策,但是「戰略圍堵」的成分會加大,比如在新近達成的《美墨加貿易協定》里針對中國的「毒丸條款」。預計,類似的「圍堵」設計將不會是個案,美國所謂的投資安全審查委員會所禁止的中國投資項目將會更多。

就算美國視中國為「競爭對手」並開始「圍堵」中國,美國精英態度的轉變並沒有改變美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根據芝加哥對外關系委員會2018年的數據,在1994-2002年,美國人視中國為威脅的比例高達57%,之後開始回落,2012-2014年間是41%左右,2015-2018年則是39%。

可見,盡管民意可以動員並發生重大變化,但美國目前的民意基礎不支持將中國視為「敵人」的政策。不過,美國精英對中國態度的變化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政策大轉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⑶ 中美關系的演變—基於績效框架分析

中美關系的演變是趨於友好與合作的,但由於歷史原因、政治文化等因素也有歧見和矛盾,所以總體來說,是合作多於沖突,共同利益大於彼此分歧。

1、據了解,現在中國和美國都有自己的發展目標。

①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力爭成為一個富裕強大文明的國家,造福於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同時堅持獨立自主外交,維護世界和平;

②美國的目標則致力於建設一個強大的美國,實現美國夢,包括國民幸福,國家安全,以及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包括傳播自由民主人權等理念。

2、因此,中國和美國的矛盾存在於兩個方面:意識形態上相互爭論銷閉春;國家利益上不少沖突。但是中美關系事關中國發展大局,對美國也十分重要,從中國的戰略利益出發,雙方要加強溝通,建立互信。

(3)消費金融中美關系如何演變擴展閱讀

中美關系的相關明細

1、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明顯的成本優勢,廣闊的市場和無可限量的發展潛力,而美國則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

2、以現實政治的觀點來說,不管一虧耐國的意識形態如何,只要其國家實力強大,都會追求國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國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美都不會例外。

3、中美之間的國家戰態核略是有結構性矛盾的,也就是說中美關系在合作中會有對抗,在競爭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國際體系,這樣才能在當今的國際體系下和平發展。

⑷ 中美經濟關系的動盪與發展,求資料

一. 中美經濟關系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日益增強。 文章稱,中國和美國都是經濟大國,就實際物質生產來說,中國已經排名世界第二,從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來看,中國則不是世界第一就是第二。然而,從人均水平看,中國的排名卻仍然很靠後。 人們普遍認為,目前的世界經濟中,美國是最大的消費國,而中國是最大的投資國。事實上,中國的消費也是很大的。中國在衣食方面的生產水平和消費水平在世界上都是最高的,像糧食、肉類、棉花、海產品、水果等,同時中國也是這些領域增長最迅速的國家。同樣,當前中國的住房建設與銷售量也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中國城鎮地區住房的自有率相當高,超過80%,在農村,住房自有率幾乎達到100%。相比較而言,當前美國的住房自有率大約為70%,而英國還低於70%。此外,中國交通建設正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擴展,特別是在公路、鐵路、地鐵等領域。中國私家車保有量也在快速增長,今年前五個月,汽車銷售量增長了40%以上。 因此,盡管當前美國的高消費率帶動了許多國家的消費品製造業的增長,但是中國經濟對能源、原材料和投資品的大量需求,使得亞洲、大洋洲磨困悶、南美洲和非洲的許多國家能夠真實地感受到經濟增長的拉動力。特別是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都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因為中國從他們那裡進口了大量的機器設備。 其次,中美兩國已成為世界商品和資金鏈條上的關鍵環瞎彎節。 在全球經濟中,有很多重要的參與者,如歐洲、日本、印度、巴西等等。但是,中國和美國無疑是最突出的兩個參與者。這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中心之一,也是全球主要的資本供給者之一。與此同時,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工業產品凈進口國,也是最大的凈資本流入國。 最後,在世界經濟多樣化的背景下,中美兩國是最有前途的經濟體。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市場前景廣闊,潛力無限。但也要看到,中國東部沿海與中西部地區之間有很大的差距。中西部地區要趕上東部沿海目前的現代化水平可能還需要20年時間。另外,中國的消費不足是結構性消費不足,實際上也是結構性生產不足,主要是服務供給,特別是一些公益性服務供給不足。服務業是中國經濟剛剛開始挖掘的巨大金礦。在所有發展中國家中,中國的勞動力素質最高,同時也是世界上勞動人口最多的國家,勞動力總人數超過美、日、歐三者之和。這都為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可能空間。 美國是全球知識和技術創新中心,是當今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其發展勢頭之強勁也不言而喻。 二. 中美經濟關系將成為最緊密的雙邊經濟關系。 文章認為,上個世紀末冷戰結束和全球化進展開始直到現在,中美關系正處於多方面、深層次的互動和聯系過程當中。而兩國經濟相互依賴性的加深首先是由兩國的比較優勢決定的。至少從理論上看,美國可以不從中國而從其他國家進口消費品。但是這樣中國或美國都不能獲得最優收益,世界經濟會降低效率。同樣,中國也可以將資本輸出到歐洲國家而不是美國,但這很可能會引起歐洲金融市場的失衡和通脹的發生,這對於全球經濟福利尺胡的增進和網路的平衡沒有任何好處。 中國與美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也使得兩個國家有很好的互補性。美國與日本、德國、義大利等國不同,已經進入後工業化階段,或者說是信息化時代。在美國,服務業就業已經佔到70%以上。而中國則剛剛進入或仍處在工業化階段。這就決定了兩國在儲蓄與投資上各有其特徵。 人們通常認為,中國是一個儲蓄過剩的國家,美國是一個過度消費的國家。從傳統的儲蓄與消費的定義來看,以上認識是完全正確的,但現實中我們有必要對它們進行重新定義。傳統的經濟學認為,儲蓄比消費重要,因為它支持投資,而投資能直接帶來產能擴張。但事實上,某些消費在經濟增長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說比固定資產投資更重要。例如,科研和教育支出、文化支出不同於一般的消費,更傾向於將其歸類為投資。原因是經濟增長不僅依賴於物質生產,也依賴於某些與知識和技術相聯系的服務業的發展。對發達國家來說,尤其如此。 文章說,投資可以分為兩類。在硬體方面的投資,是增加固定資產或者是有形資產,可以將這類投資稱之為第一類投資。在軟體方面的投資,是增加人力資本或者是無形資產,可稱之為第二類投資,這種投資能夠帶來軟實力增強。粗略地說,中國第一類投資約占本國GDP的35%,相對照,美國的這一比重不足20%;但是,美國的第二類投資佔GDP的30%以上,而中國這一比重僅有15%。因此,很難說,儲蓄和投資有利於中國,而消費有損於美國,當然美國確實在某些方面存在過度花費和浪費,中國也出現了這種不良傾向,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由於歷史和文化的原因,目前在國際上,中國和美國都是經濟上最開放的國家,其他任何國家都難以達到它們的開放水平。例如,歐洲的開放度就小一些,日本、韓國同樣如此。在諸如市場准入和行業准入等方面,中國的開放度甚至已經超過美國(當然,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在諸如資本賬戶交易等方面是不能與美國相提幷論的),這也在客觀上為中美經濟的深入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 此外,中國和美國代表了兩種最有活力的文化和語言,而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幷不亞於科學技術,無論是反觀歷史還是展望未來,這一點都毋庸置疑。一國經濟發展得越快,它就對文化越依賴。在生產和消費結構方面,我們則看到,物質生產的比重不斷下降的同時,非物質生產或服務業的比重相應增加。其次,語言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也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沒有語言,就無法交流,也達不成交易。漢語和英語各有優勢,在國際上都越來越被廣泛使用。我們確信中美兩國的文化和語言仍將繼續相互影響、相互適應。當然,文化和語言對中美兩國經濟增長仍有一些不確定性。我們比較擔心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相比於美國來說,不利於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在國際社會中影響的不斷加強,教育體制的改革勢在必行。 三. 中美構築成熟的經濟關系需要面對挑戰。 文章指出,在兩國經濟交往的具體語境中,需要解決如下問題: 一是貿易糾紛。美方認為,中國的匯率低估造成了貿易失衡,此外侵犯知識產權、盜版等違反世界經濟規則的行為也嚴重影響著兩國經濟關系的健康發展。中方則認為,美國提倡的所謂自由貿易實際幷不自由;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由外資公司造成,是結構性問題;匯率能夠對解決貿易問題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幷非萬能,德國和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30年前,德國和日本都想通過匯率來解決貿易失衡,兩國貨幣各升值百分之二百以上,但是直到現在,德日依然是順差大國,美國依然是逆差大國。目前,人民幣也面臨升值壓力,但這幷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二是相互的投資政策不對等,特別是在FDI方面。美國在中國已經投資約600億美元,但中國在美國的投資卻很少。兩國的市場准入和對FDI的政策是不一樣的,美國的投資者在中國享受超國民待遇,而中國的投資者在美國許多時候甚至無法獲得國民待遇。 三是經濟和金融安全。有些美國人對來自中國的進口、中國企業購幷美國企業、中國在金融市場上購買美國國債等都非常敏感。中國人同樣有很多理由擔心:美國的高新技術不僅在美國,在中國市場上也佔有統治地位;美國的貨幣和金融體系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是國際市場游戲規則的主要制定者等。 四是政治和意識形態影響。很難准確預測,政治和意識形態對中美關系的影響有多大。坦率地說,很多年以前,中國人看待經濟金融問題可能會以意識形態為導向,但是現在美國人處理國際關系似乎更傾向於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因此,中國人擔心美國會利用其在貨幣和金融上的統治地位來處理政治和意識形態分歧,也就是說通過經濟金融手段來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例如,對一些國家實施經濟制裁或聯合制裁,這種事情不是沒發生過。 文章強調,中美經濟關系在促進中國和美國經濟增長以及國際社會發展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全新的思維來看待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從現實和實際的角度出發,全面考慮問題,共同面對挑戰,找出最有效的、雙贏的解決方案。 以中美貿易平衡問題為例。事實上,中美在貿易上是互補的。雙邊貿易關系的發展對雙方都有利,美國不會遭受損失,中國也不會獲得額外好處。匯率調整對中美貿易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非常有限,這是因為中國的對外貿易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再出口模式的貿易。匯率升值,進口更劃算,來料加工進料加工更方便,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出口價格上所受的不利影響。匯率改革確實是非常重要和緊迫的,這對於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控制貨幣供給非常有用,但是對改變中美雙邊貿易不平衡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文章最後說,因此,為了世界經濟的順利發展和各國人民的福利增長,中美兩國應當在貿易和投資方面進一步相互開放,在能源和環境領域負起完全的責任,在人力資源開發和衛生保健方面深化交流,在建立文化創意產業和增加軟實力方面加強合作。

⑸ 中美關系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

1、1919威爾遜犧牲中國綏靖日本

在19世紀,美國的對華政策常常唯英國馬首是瞻,之後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對華外交也逐漸獨立。1900年前後,歐洲列強各自在中國劃定勢力范圍。

為保護在華利益,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承認列強的勢力范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要求他們向美國開放。對中國來說,這一政策的正面意義是提出了要「保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此後三十多年,「門戶開放」成為美國對華關系基本原則。

2、1945-1949羅斯福與杜魯門盟友撤離中美反目

和一戰時很相似,二戰開始階段美國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國向日本宣戰;同日,中國也正式對日宣戰,這時中日戰爭已經打了4年。

接下來4年中美進行了一系列合作:雙方達成5億美元的貸款協定,美國將軍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美英三國在開羅舉行首腦會議,討論對日戰略,《開羅宣言》宣告日本必須歸還中國領土。

羅斯福關於戰後世界的構想中,中國扮演著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論」,設想美、英、蘇、中,以類似世界理事會的方式來維持和平。把中國列入四強部分是出於禮貌,部分是因為美國在亞洲需要有一個支持者。因此,美國不顧英國反對,支持中早神國成為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3、1972尼克松與基辛格借力中國抗衡蘇聯

朝鮮戰爭、台海危機、敵意的政策使兩國的正常關系中斷了20多年。

在此期間,雙方長達15年(1955-1970)的大使級會談只是各說各話:中國想要解決台灣問題、被美國凍結的資產;美國勸中國放棄武力統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談判。136次會談只達成了一個協議,西方媒體稱之為「聾子的對話」。

4、1989老布希艱難維持中美關系

中國駐芝加哥前總領事王立向記者描述老布希和基辛格的分別:「基辛格跟你見10次也不記得你是誰,老布希見過你一次就認得你了。」這天分顯然對從政有利。

1989年1月,老布希就任美國總統。僅僅一個月後,他的第一次出訪就是到中國——這在美國總統中是前所未有的。

1970年代當駐華聯絡處主任那段經歷使他對中國懷有特殊感情。所以他擔任總統後親自主持對華政策,而不是由國務院或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一些美國的中國學家說他就像是「國務院中國處的主管」。

黨內的保守派反對他一上任就訪問中國,剛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這機會在參加葬禮後到了中國。

5、2018年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談中美關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應邀出席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9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並發表題陸態虧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演講。鄭澤光就中美關系表示,中國和美國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

保持中美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兩國在諸多領域的合作也遠遠超過在個別領域的競爭。中美和則兩利,斗則俱傷。

(5)消費金融中美關系如何演變擴展閱讀:

中美關系或美中關系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閉轎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國家關系。一些媒體將中美關系稱為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系。2011年的《中美聯合聲明》確認中美雙方將共同努力,建設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系。這是中美雙方對中美關系的最新的定位和表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美關系

熱點內容
廣發證券股票交易傭金是多少錢 發布:2025-02-08 01:41:14 瀏覽:536
同花順股票軟體換手排序如何查 發布:2025-02-08 01:39:49 瀏覽:928
烏克蘭貨幣有什麼價值嗎 發布:2025-02-08 01:35:26 瀏覽:210
戰地貨幣能做什麼 發布:2025-02-08 01:30:34 瀏覽:358
華新水泥股票歷史股價 發布:2025-02-08 01:29:48 瀏覽:17
理財與基金哪個穩定性賺錢多點 發布:2025-02-08 01:20:55 瀏覽:760
西安銀行股票歷史價格查詢 發布:2025-02-08 01:16:30 瀏覽:236
華訊方舟股票歷史最高價 發布:2025-02-08 01:08:02 瀏覽:878
太原理財哪個公司最好 發布:2025-02-08 01:05:43 瀏覽:429
基金加倉後怎麼算持有收益率 發布:2025-02-08 00:43:35 瀏覽: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