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現代年輕人為什麼開始理財

現代年輕人為什麼開始理財

發布時間: 2023-04-18 12:50:06

『壹』 年輕人為什麼要理財

我覺得,理性的理財方式,從小的作用來說能教我們掌握到必要的應變能力,從大的作用上說,理財能幫助我們逐步的實現人生各方面的目返液標。

所以,理財應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越早理財,就能越早接近理想的人生

不少人覺得,理財離自己比較遠,因為理財屬於有較高門檻的領域。

確實,理財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清醒的判斷能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剛畢業的職場小白不能理財。

還有些人認為,理財是有錢人才有資本乾的事,對於沒有什麼積蓄的年輕人來說,理財缺乏經濟基礎。

作為過來人,我只能朴實的說一句:越早理財,就能越早接近理想的人生!

愛情、牛奶、麵包,都不能沒有錢

關於為什麼需要理財的話題,知乎上有幾十條答案。

對抗通貨膨脹、去環球旅行、尋找安全感等不一而足,絕大多數人都提到,理財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財務自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無拘無束。

所謂「一次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都是每個人內心的渴望。

但是無論是愛情還是旅行,都離不開赤裸裸的經濟基礎,說白了就是不能沒有錢。

知乎上有個答案,我很喜歡,從小的方面,理財是一種生活習慣,更具應變能力,大的方面,理財能幫助我們逐步實現人生各個方面的目標。

通過理財學會成長

理財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改變人的思維方式,重新規劃人生的各個階段。

很多人都把理財作為實現財務自由的一種手段,對於剛入職場的新人來說,財務自由何等遙遠。

而且財務自由的概念因人而異,在一二線城市實現財務自由與二三線城市有很大差異。

理財是通往財務自由的一條捷徑

但是有一條道理是共通的,那就是無論你生活在北上廣,還是二三線城市,理財無疑都是你通往財務自由的一條捷徑。

以前有朋友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要在40歲實現財務自由,然後提前退休、開著自己喜歡的豪車周遊世界。

如果他要在40歲實現這個目標,除非他創業成功,公司上市,否則他必須藉助理財。

理財是一種人生習慣,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不同年齡層的人,理財方式是有區別的。

比如30歲的人和50歲的人之間理財方式和目的肯定有所不同,但他們都可以藉助理財規劃,幫助自己更早實現人生的目標。

比如說,一個人的職業目標是作家,那麼那就可能做好規劃。

20到30歲之間需要做什麼,30歲到40歲需要做什麼,他就會有意識的去讀書、寫作,尋找關於讀書寫作的技巧,為自己成為作家做好一系列的規劃。

其實,理財本質上也是一種規劃,他不過是對你自己財富的規劃。

收入是進水管,支出是出水管

假如我們將我們的財富比作一個蓄水池,收入與支出分別就是兩條管道。

收入是進水管道,而支出是出水管道,要想保證這個蓄水池有水量,就應該保證進水管道與出水管道之間平衡。

理財就是對這個蓄水池管理實現財富增值。

如果你根據實際情況把財務自由定位為1000萬,你就可以根據你自己的財務狀況以及理財規劃,將這個目標進行分拆。

400萬、300萬、200萬、100萬等各個小的目標,然後一步一步的達成這個目標,這樣下來,就不會顯得那麼遙遠。

因此,理財實際上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財富規劃,可以逐步滿足自己的夢想,去做想做的事情,因此越早理財對於我們的人生肯定越有利。

理財之前要做什麼准備

首先,要了解自身的財務狀況。

要清楚的了解自己每個月要花多少錢,錢都花在哪兒了,會有多少結余,是否有負債等等。

這樣才有利於自己清醒的做出理財規劃,也就是有多少錢干多少事。

可以拿出一個小本子,把自己的資產和負債全部羅列出來,自己每個月的支出項目明細、工資收入、兼職等各選項,以及負債等,都做一個全面的財務體檢。

其次,評估自己的投資理財風險,了解自己能夠承受的最大風險。

認清自漏和物己屬於激進型的還是屬於穩健型的,或是保守型的。

在理財圈流行一個觀點,就是100減去你的年齡,就是你應該持有的高風險資產比例。

這種方式雖然長遠看來回報很高,但對於不懂理財知識的小白來棚脊說,或許並不完全合適,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再次,記賬、存錢。

很多年輕人都感慨存不下錢,因為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習慣性支出越來越多。

一邊羨慕別人理財錢生錢,一邊恨自己錢都到哪兒去了。

『貳』 年輕人為什麼要學理財

年輕人越早學會理財越好。據調查, 90後平均負債高達月收入的18.5倍,如果他們月收入是6000元,相當於每人負債11點10000元。然而,在房價高昂的今天,不少年輕人在租房的時候就已經花費掉薪水的30%,許多人還背負著巨額的房貸,似乎真的沒什麼閑錢去研究投資。但是真等到我們老了,然後再用我們手裡的錢去投資的話,那時候還來得及嗎?巴菲特曾經說過,投資開始的時間越早越好,這一點說得非常有道理。螞蘆掘年輕人投資可以從小錢開始,循序漸進,摸索市場的規律,親自實操掌握投資技巧。因為年輕的時候學會投資,積累的財富會越容易。假如a從24歲就開始學習理財,雖然工資還不高,但是他堅持每個月拿出500元出來投資,定期購買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例如基金,定投,股票。假設他一嘩配年的平均回報率有10%,投資完七年之後便不再投資,然後用本金和獲利一路滾動成長,到60歲的時候,本金和利息加起來有1380000元,而b就是一直兢兢業悶核業的工作,同樣每月500元,他就需要從27歲開始一直到70歲,才能夠達到139萬的收入,這就是復利的本質。

『叄』 年輕人為什麼要理財

越早理財,就能越早接近理想的人生

不少人覺得,理財離自己比較遠,因為理財屬於有較高門檻的領域。

確實,理財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清醒的判斷能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剛畢業的職場小白不能理財。

還有些人認為,理財是有錢螞旁孝人才有資本乾的事,對於沒有什麼積蓄的年輕人來說,理財缺乏經濟基礎。

作為過來人,我只能朴實的說一句:越早理財,就能越早接近理想的人生!

通過理財學會成長

但是有一條道理是共通的,那就是無論你生活在北上廣,還是二三線城市,理財無疑都是你通往財務自由的一條捷徑。

以前有朋友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要在40歲實現財務自由,然後提前退休、開著自己喜歡的豪車周遊世界。

如果他要在40歲實現這個目標,除非他創業成功,公司上市,否則他必須藉助啟枯理財。

『肆』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不存錢而開始理財了

因為現在好多人都覺得如果把錢放在銀行就有點太浪費了。他們會覺得如果把錢放在理財產品上就能夠錢生錢,這樣自己的資產就會翻倍。也是因為現在年輕人更加具有冒險精神,所以他們才會選擇這些理財產品。但是這樣實際上也帶來了風險,高收益的同時就意味著高風險。

以為這家公司的業績好,這個基金就會漲。其實不是這樣的,金融市場還是有很多我們不熟悉的一些規則。所以輕易的就不要去買這些基金,還有股票,這不是我們的知識范圍。而且好多人進去完全就是被割韭菜,根本就不可能去割那些基金股票的韭菜。

『伍』 年輕人為什麼要學理財

我贊同這個寬纖說法
應當較早學習理財,主要有兩大原因:
首先理財需要在實踐中學習。看書、看視頻、模擬操作,對學習理財當然有幫助,但實際操作完全是兩回事。當賺和虧的都是自己的財產時,心理學規律就會起作用,很難像虛擬盤一樣殺伐果斷。市場也和教科書中的理論有所不同,需要靠實際操作區感知。我一般建議學習基本知識後,從風險相對較低的產品開始實際操作,熟悉後適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承受能力,嘗試一些風險較高的產品。這樣會比較穩妥,而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因此學習理財,應當趁早。
開始嘗試前,需要學習理財的基本知識,了解自己打算購買的產品投資的是什麼,盈利的邏輯是什麼,風險和收益如何,是否適合自己。這些知識可以通過理財課程學習,下面的課程可供參考。
其次,年輕人未來的收入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也有較長的時間持續獲得收入,因而風險承受能力較強。年輕時就開始理財,可以嘗試較為激進的投資方式,如果應知識匱乏或運氣不佳產生虧損,也可以在後續的年歲中彌補。相反,如果到了中年甚至老年才開始理財,那手上的飢巧桐財產很可能就是自己養老的本錢了,容不得散失,需要謹慎地控制風險,始終把保持本金放在第一位。
但是,我不認為理財一定越早開始越好。
理財的前提是要「有財可理」。手上如果財產有限,是不值得花大量時間在理財上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首先,不少投資產品都是有最低額度限制的。銀行理財一般是一萬或五萬,一些大額理財產品更高;股票也得一百股起買,像茅台這樣的,一手就幾十萬了;信託私募之類的產品,門檻就更高了。早些年,公募基金也得一千起爛坦買,這幾年倒幾乎是零門檻了,但買得太少,同樣意義不大。
其次,如果本金太少,即使取得了良好的收益率,實際的收益數額仍然很少。把花在理財上的時間拿去學習工作技能,或者拿去工作,對收入的提升作用可能更大。
題主在題目描述中提到「想在30歲之前實現財務自由」,除非題主有大量來自長輩的財產,或者收入確實高得嚇人,否則我勸題主慎重定目標。2019年到2020年,大盤走勢良好,公募基金更是漲勢喜人,很多人都獲得了不錯的收益。以此為標准核算復利,確實很容易就「財務自由」了。但需知,大盤不可能一直氣勢如虹,這樣的收益是不可持續的,權益類產品出現虧損很正常。需要在更長時間范圍內,以更合理的預期計算收益。
總之,我以為理財確實應該較早開始學習。但年輕時,還是應該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的價值,而不是把過多精力花在理財上,畢竟本金有限,即使收益率傲人,實際金額也不會太高。另外,對收益率要有準確的期待。

『陸』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財理財對現在年輕人來說重要嗎

對於大部分年輕人而言一直存在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不容易存錢,而理財在一定情況下其實也就相當於變相的存錢,不僅收益遠遠高於銀行存款,而且風險也低於股票,因此能夠更好的讓年輕人願意將自己的一部分錢用來賀棚理財,從而更好的保證自己之後的風險預備。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喜歡理財的主要原因,畢竟它能更好的幫助我們去解決目前年輕人所遇到的問題,同樣對於我們未來的風險也進行了相應的預測。

『柒』 為什麼說趁早開始投資理財越好

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真的應該趁早開始投資理財,而且還要把50%的個人資金投入到股市中嗎?
01 養老成本越來越高的背景下,越早投資將成為必然
巴菲特所說的話,在現在看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你知道了現在一個人養老所需要多少錢,那麼也就不會奇怪為何需要趁早開始投資了。
現在新生人口出生率下降,傳統養老的方式,是工作的上班族,繳察亂首納養老金,來養活當前的老人。簡單說,就是80、90後繳納的養老金,給當前的50後退休老人們用;而80後、90後退休的時候,可能就是2020、2030後繳納的養老金來養活。
但是現在看到的趨勢,是80後、90後人口是最多的,00後比90後少,10後比00後少。那很有可能20後也比10後少。
原來是3個工作人口養活一個老人,可能未來就是1-2個工作人口,養活一個老人。那壓力可想而知。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一個人養老需要多少錢?
之前,某寶和某基金公司,做過一個問卷:覺得攢夠多少錢,可以滿足自己退休養老的生活呢?大部分人,給出來的數字,平均數是150萬。
那150萬夠不夠呢?答案是只夠三線城市的開銷,比如某三線城市,城鎮居民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約是40000元。
那150萬如果做好投資理財,每年從收益提取5至7萬,勉強覆蓋普通人的開銷,但是如果換成北上廣深等一線或二線城市,那就不太夠了,因為消費水平更高。
所以,在現在這樣的萬丈高樓平地起,養老還得靠自己的背景下,盡早投資將會成為未來財富增值的必然,這里的盡早投資,並不完全指金融投資,還包括自我投資。
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碌碌無為,一輩子也沒有實現過什麼大富大貴,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危機意識,而且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投資思維。
如果能更早的開始投資,盡早地掌握投資技巧,才可以讓你和你的家庭資產,更早的走上復利增值的路線。
02 你越早投資,犯錯敗數的成本越低,財富自由的時間越快
無論是股市投資、基金投資、其它實體投資,只要是投資和理財,你都需要有自己的交易系統,不然你憑運氣賺來的錢,最後也會靠實力虧回去。
就拿炒股來說,炒股就像學游泳,無論講了多少大道理,不下水是不行的。游泳是在嗆水和不斷摸索實踐中學會的,不是講道理講會的。
所以投資也一定要懂得親自下水實踐,只有自己嘗試了,犯錯了,才能叢中一點一點的陪鬧成長為高手,才能開始有相對穩定盈利。
在一輪的完整牛熊市裡,你會因為無知而虧損,也會會因為膨脹而虧損,這是正常的。但是經歷過後,你必須了解股市的規律,必須了解自己錯在哪裡,甚至必須開始制定自己的投資策略。
並且在不斷的實踐中,學會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統,並且總結出一套可行有效,適合自己的交易策略。如果不能做到這些,那麼還需要經歷下一輪的完整牛熊市,在裡面繼續磨煉。
最終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者,很可能你會經歷至少3至5輪的完整牛熊市,以一輪完整牛熊市5年來計算的話,那麼就是15至25年的時間。
所以,巴菲特說告誡大家投資開始的時間越早越好,其實並不是要你無腦拿出大半存款沖進股市去冒險,主要意思是你越早投資理財,你犯錯的成本越低,獲得成功,甚至是財富自由的可能才越快,但前提是你需要先學習,讓你的認知配得上你的財富。
03 個人投資還是保守為原則,盡量多元化資產配置
為什麼個人投資要保守?很多時候,對大資金來說,比如100萬、500萬、1000萬等,投資更多是為了讓收益更穩定一些。
因為股票資產長期收益雖然不錯,但每年漲跌幅並不均勻,有可能遇到連續幾年的熊市,中間需要用錢就比較尷尬。
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投資也是一樣的,不適合把個人50%的資金放入股市,一定要做資金的多元化配置,因為如果你只是選擇單一品種的投資品類,如果重倉的話,你承擔不起萬一爆倉的風險,你只要錯一次,你就一無所有了。
因此分散風險,甚至對沖風險,可以讓你的所有錢即使全部投資完,而不用太擔心爆倉的風險。
最主流的三個投資品類:保險、基金、股票。
保險是每一個人,必須要配置的底層資產。目的不是為了讓你未來的生活變得很好,而是保證你未來的生活不會變差。
而對於股票和基金,不管你配置多少,我建議能買指數,就不要買個股。長期來看,指數的收益率,能整體跑贏個股,而且能避免個股的黑天鵝,風險更低。人家巴菲特老爺子都喜歡買指數,咱們普通人,也要克服賭性,要習慣接受慢慢變富
這里的核心有兩點,第一是復利年化,幾乎每年都能做到這個收益率,真的很難。更難的是,巴菲特的資金體量太大了。
這么龐大的資金,風險大,操作難度大,杠桿力量也大,比普通資金在風險和收益上,都放大太多太多。
但是,如果我們小資金,比如10多萬,也像人家大資金這么玩,那就真的完了,年輕人,資產低於50萬都屬於常態,如果學大資金做穩健投資,比如年化10%,那根本賺不到幾個錢,如果全倉加杠桿,一次股災你就灰飛煙滅。
所以說,資金量小的時候,把時間花在理財上,回報率並不高。很多人可能連10萬本金都沒有,這樣的話,哪怕你每年賺20%,短期內生活變化也不會太大,房子還是買不起。

因此,對於閑錢資金量很小,比如100萬以下的情況,你應該做是拼盡全力、不惜一切代價地去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能力,才有可能贏。

『捌』 年輕人為什麼要理財

今天聽到了一個挺有趣的討論,內容是「你覺得年輕人趁早理財有沒有用?」其實會有這樣的討論跟現在市場也是有關系的。房市的目前的狀態實在是令人難以捉摸,不知道以後到底是漲還是跌,這就導致了很大一部分人對其選擇了觀望態度。樓市降溫導致一大筆本應該進入樓市的資金外流,其中一部分就流入了投資市場,這也是導致近期投資者的數量增加的原因,而且其中絕大多數還都是年輕人。於是針對年輕人應不應該趁早粗轎鍵理財這個問題,兩種觀點都各自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理財無用隨著投資者的增加,網上不斷出現了一批批針對如何教人學會理財的網課,對於這種現象秉持著「理財無用」這一概念的人覺得這些全是坑人的東西。他們認為理財全是騙人的東西,而且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也拿出了具體的計算來說明問題。10萬本金小心翼翼理財一年拿到6%的收益,一年到頭費盡心思也才能賺到手6000元,而把這10萬元扔進銀行里不管不問,一年到頭也差不多要有其一半的收益了,所以何苦來著。而且銀行屬於「無風險投資」,本金乘以帆猜利率是多少到頭來就拿多少。而理財屬於風險投資到了最後說不定不光不賺,連你本金都有可能搭進去。


這種觀點覺得真正的理財只有在本金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有意義,比如說200萬起步,一年6%的利率也能夠賺個12萬,頂的上一個年入10萬人的收入,才有理財的意義。不然的話每年理財賺的錢還不到每年總收入的10%不如該吃吃該睡睡剩下那部分心思好好工作,用來提升自己的薪資待遇呢,說不定這樣都比投資來錢來得快!同樣兩個年輕人一個從22歲進入社會開始理財,另一個則是完全不理財,兩個人到了10年之後資產絕對不會相差20%,這就是這部分人的最終觀點和結論。


理財有用而提倡年輕人理財有用的這部分人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就是現在年輕人的生活狀態,透支消費已成為日常,別說存錢了,多少年輕人不是背著一身債務躋身月光一族的大家庭當中了?而理財並不是只有投資這一方面,幫助自身合理規劃財產也是理財的一部分,它能讓人更清楚地看清自己的財物情況並加以解決,對於現在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正好屬於對症下葯肯定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就是財產的積累了,不是只有有錢人才能理財,不如說沒錢更應該提前學會理財,畢竟社會上80%以上的人是達不到上後面所說的200萬的理財門檻的。如果說月入1萬是一個收入門檻的話那就取一半月入5000元作為中間值計算,一年的話也就是6萬的收入,這個收入在三四線城市已經算不錯的了。(一二線城市的話雖然收入高一些但消費也是跟著偏高的,所以就以這個值為例)


按照6%的利率來算投資收益也就是3600元一年,很少嘛?其實不少了,一邊養鵝一邊下蛋才是岩巧投資的真諦,並且也能靠著這個來幫助抵消通貨膨脹,什麼都不做才是眼睜睜看著錢被通脹啃掉。蚊子腿再小也是肉,況且投資收益真的只能達到年化6%嗎?當然不是的,這是根據投資經驗的增加而跟著上升的,一般人最終能夠達到12%左右。至於風險肯定是有的,但只要嚴格按照操作紀律執行投資計劃,可以最大化地將風險規避,投資市場里絕大部分賠錢的投資者要麼是沒有相關知識,要麼就是不能嚴格遵守紀律,只要達成這兩點並且長期堅持下來,再加上復利的話收益絕對可觀。

『玖』 為什麼說年輕人理財越來越早


現在很多年輕人早早意識到了理財的重要性,了解各種理財知識,那麼,為什麼說年輕人理財越來越早?年輕人理財的原則是什麼?下面小編就帶來介紹。
為什麼說年輕人理財越來越早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都認識到了早早學習理財的必要性,以便在未來有更多選擇的底氣。
首先因為我們經濟好起來了,小康社會了。以前的年輕人哪裡有錢存呀,都是在溫飽線掙扎的。現在我們的經濟好起來了,至少現在年輕人都有點可以支配收入了。
其次,這是因為我們國家金融體系逐步發展起來了,以前哪有什麼多少公募基金公司呀,現在多了很多。
另外,現在互聯網發達了,很多人在網上傳播各種理財知識,所以現在年輕人知道了理財這回事,還有就是移動互聯網發達起來,這讓很多人可以動動手指頭都可以在某些平台上面直接購買基金等產品。
對於經濟條件一般的上班族來說,理財最大的好處就是降低生活風險、強制儲蓄;對於高收入人群來說,理財可以用來保值增值;對於中年人,有一定積蓄,想考慮更長遠的規劃,理財也可以用於養老和財富的傳承;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很多人喜歡理財是希望將自己的未來規劃的更好。
年輕人理財的三個原則
首先是持續的現金流。我們要知道能給你帶來現金流的本質上就是財富。如果它給你帶來的是負擔,那就是債務。國債、銀行存款、金融產品、債券、股權、保險都能給我們帶來持續的現金流,所以這些都是我們廣為人知的扒彎桐財富。
然而,大多數時候,我們都錯誤地解讀了對財富的定義。就比如汽車和房子,春坦許多人分期購買汽車房子,有巨額的貸款或者是抵押貸款,但人們往往覺得這是獲得了一筆高財富,但實際上每個月都要擠壓自己的收入,這就變成了債務。
第二是資金安全。中國96%以上的家庭將大部分財富存入銀行,要麼選擇存款,要麼就選擇購買金融產品。雖然這種方式非常安全,但收益率太低。目前銀行存款收益率一般在3%-4%之間,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般不超過4.2%。所以如果理財收入不能超過物價增長就會相對貶值。
第三,合理的財富組合。合理的財富搭配是實現家庭財產安全的重要策略。家庭日常支出鬧判、流動性較好的理財產品占家庭財產的30%,至少要保證家庭日常支出3~6個月。高風險投資,支出約占家庭總資產的20%,對於這部分投資要根據年齡做好承受損失的准備,例如20歲的年輕人可以承受100%的損失,而50歲的中年人一般損失不超過本金的30%。最後,家庭長期安全投資應占家庭財產的50%,這是家庭生活的穩定「壓艙石」。

熱點內容
數字貨幣交易qc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2-08 04:58:20 瀏覽:775
掌門一對一上市市值大概多少 發布:2025-02-08 04:54:08 瀏覽:3
兩個理財方案你選哪個 發布:2025-02-08 04:35:04 瀏覽:970
期貨交易怎麼判斷合約漲跌 發布:2025-02-08 04:17:03 瀏覽:932
周一原油基金按什麼價格 發布:2025-02-08 04:17:03 瀏覽:703
銅陵有色股票歷史行情查詢 發布:2025-02-08 04:17:02 瀏覽:992
什麼是股市走牛 發布:2025-02-08 04:14:18 瀏覽:436
網行金融為什麼這么多人投資 發布:2025-02-08 04:08:21 瀏覽:230
航錦科技的股票能買嗎 發布:2025-02-08 04:03:17 瀏覽:438
金種子股票歷史行情 發布:2025-02-08 03:53:40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