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金融科技
㈠ 全面完善金融科技生態有哪些途徑
第一,在基礎層,要重點推動數字化金融「新基建」的完善。例如,我國的移動支付雖然發展迅速,但與一國數字化變革的內在需求相比,整個支付清算體系還需不斷提升質量、效率和規范性;為了更好地服務於金融科技場景的對接與落地,還需要徵信科技的進一步探索和應用,更好地解決金融服務中的信息不對稱或信息「繭房」矛盾。
第二,在技術層,重點關注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互聯、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安全技術等前沿技術的應用突破。例如,在各類技術中,數據資源的內部管理治理與外部流通交易是橫亘在數據要素市場化進程中的關卡,而基於多模態的機器學習和跨模態的融合應用成為學術界和工業界發展人工智慧的共識,以容器和微服務為基礎的雲原生技術已成為雲計算發展主要方向,區塊鏈的挑戰則在於如何跟具體的業務場景結合、真正為社會創造價值。
第三,在業務層,無論是持牌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創新,還是新興技術企業服務持牌金融機構,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技術和業務「兩張皮」的問題。實踐中通常是根據業務需求匹配相應的技術,但業務需求需符合現有商業模式,因此很可能阻礙技術創新。因此如何突破技術與業務的矛盾是未來討論金融科技落地場景的重中之重。此外,金融科技創新的推動,也離不開專業的會計、審計、評估、評級、反洗錢等中介服務支撐。
第四,在客戶層,則需要以數字化來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創新的需求動力,重點是通過推動宏觀經濟與微觀主體的數字化變革,而從源頭上優化金融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提高企業和居民的金融科技接受能力和水平,增加有效需求。
第五,在監管層,同樣存在諸多挑戰。例如,需要處理好常規監管和非常規監管的關系。常規監管通過日常性的工作實現包容、穩定、合規等多重目標,最大的挑戰是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難題。非常規監管則面對如公平競爭與反壟斷、重大風險事件、新業態與模式影響等,例如在新興金融領域,如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近年來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其特點包括依託智能合約就可以建立借貸關系,沒有主體、資金提供者和借貸方連在一起,其中自然存在許多新型風險。
最後,在金融科技生態的環境要素方面,可以實施的政策措施有很多。例如,金融科技的創新與發展,不僅需要特定的政策支持,更需要政策的持續性與穩定性,來促使市場創新主體的預期穩定,更好地推動創新與發展,在此方面,相關政策透明度、協調
㈡ 如何看待金融科技科技金融
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兩個詞雖然字一樣,但意思並不完全相同,給大家說說二者的區別。
關於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就是業內所說的Fintech。維基網路對此給出的定義是,由一群通過科技,讓金融服務更高效的企業,構成的一個經濟產業。Fintech公司通常是那些嘗試繞過現存金融體系,而直接觸達用戶的初創企業,它們挑戰著那些較少依賴於軟體的傳統機構。
簡而言之,金融科技理解為:利用包括人工智慧、徵信、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前沿科技手段,服務於金融效率提升的產業。
現階段,隨著央行政策以及監管的手段的發出,越來越多的人愈加重視金融科技,重視金融科技人才培育。
關於科技金融
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明確了科技金融的性質和作用,在第十七章「健全支持科技創新創業的金融體系」第三節「促進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中提到:
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多元化和差異性的科技創新融資模式,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參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創新特點的結構性、復合性金融產品開發,加大對企業創新活動的金融支持力度。
目前這是對國內科技金融最權威的表述。即科技金融落腳於金融,利用金融創新,高效、可控的服務於科技創新創業的金融業態和金融產品。
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之別
1、落腳點
金融科技的落腳點是科技,具備為金融業務提供科技服務的基礎設施屬性。與其並列的概念還有軍事科技、生物科技等。
科技金融的落腳點是金融,即為用以服務於科技創新的金融業態、服務、產品,是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典型代表。與其並列的概念還有消費金融、三農金融等。
2、目標
發展金融科技的目標在於利用科技的手段提高金融的整體效率。
發展科技金融的目標在於以金融服務的創新來作用實體經濟,推動科技創新創業。
㈢ 多措並舉 防範金融科技風險
近年來,中國金融科技領域創新發展迅速。金融和技術的融合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推進普惠金融方面的實踐。最近一段時間,眾多監管人士關於金融科技監管頻繁發聲,強調在鼓勵金融創新的同時,也應注意防範金融風險,透露出未來監管趨嚴的信號。
監管層關注度上升
當前中國金融科技發展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幾乎已成為共識。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迅速是諸多因素疊加的結果:一是2000年以來中國在互聯網技術與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極大進步,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中迎頭趕上,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統稱「ABCD」)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均具備較高水平,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
二是得益於相對完善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以及居民收入水平、消費能力的提升,中國零售電商蓬勃發展。2015年以來,社會零售消費品總額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的累祥冊計同比增速始終保持在20%以上,消費者的習慣和行為發生變化,消費線上化產生了新的金融服務場景和需求。
除上述原因以外,早期監管環境寬松是中國金融科技迅速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前提條件。傳統的金融監管理念、制度及框架主要針對金融市場中已經具備穩定形態、具有一定規模的機構。金融科技作為新生事物,具有諸多區別於傳統金融業的特點,體制健全和監管人才知識結構更新都需要時間,短期內監管體制出現空白也在情理之中,而這恰恰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空間。
2016年以前,業內討論得更多的是互聯網金融。按照目前學界和業界的討論,互聯網金融與金融科技並非同一概念,但在內涵上有諸多關聯及相似之處。中國對金融科技的監管真正開始進行大規模探索,就始於2016年起開展至今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從那時起,監管迅速趨嚴,2016年也被稱為「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
截至目前,整治行動尚未完成,監管方面表示仍然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但在某些特定領域如虛擬貨幣、網路借貸方面已經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例如,ICO活動及部分P2P平台假借科技創新之名、行非法金融活動之實,在過去兩年受到了監管的嚴厲打擊。
總體來說,本輪整治的重點在於防範風險、治理亂象、打擊偽創新和非法金融活動,尤其在十九大後被整體納入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框架之下。需要明確的是,監管從未否定過互聯網金融在提升金融服務普惠性、改善金融服務效率等方面帶來的巨大積極作用,本輪整治的直接目的是引導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隨著互金專項整治的進行,監管層面對金融科技也增加了關注,並從宏觀層面探索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方向。
監管邏弊宴物輯和前景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認為,金融科技作為以現代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正不斷影響著金融功能的實現形式和金融市場的組織模式,展現了深刻變革金融業的潛力租液。大多數監管者也認可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促進金融轉型等方面的積極意義。具體來看:一方面,金融科技在促進金融業轉型升級、金融普惠、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降低獲取金融服務成本等方面已經體現出明顯優勢。另一方面,從宏觀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金融科技也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助推力。
然而,相比於前期開放、觀察為主的監管態度,最近多位監管人士公開發聲,透露出監管加強的訊息。當前監管層對待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的擔憂,歸納下來,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擔憂宏觀經濟政策有效性受到影響。一方面,現有監管體系對於金融科技新業態難以覆蓋全面,監管者擔憂行業發展可能會造成經濟數據的統計偏差,影響宏觀調控政策的准確制定;另一方面,新技術支撐下的金融業務數據維度更加豐富,可能會導致定價機制發生變化。此外,智能投顧等業務創新採用程式化交易,可能帶來市場同質化問題,進而將改變宏觀政策的傳導機制。
二是擔憂現有貨幣體系遭到沖擊。虛擬貨幣伴隨區塊鏈技術而興起,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點,第三方支付獨立於銀行體系規模迅速做大,對現有的央行貨幣發行、支付結算體系有直接影響,監管者擔憂其可能影響貨幣政策傳導路徑及政策效果。
三是擔憂金融組織方式變化造成監管套利。金融科技企業在經營特點、業務范圍、風險屬性與傳統金融機構不同,監管對象難以清晰界定。而業務范圍和創新邊界難以把握,跨界融合對監管理念、監管協調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擔憂「長尾」人群風險。傳統機構的風控通常選擇迴避「長尾」人群,金融科技則使金融服務范圍擴大,主要依託大數據風控。然而,有監管人士認為,大數據在改變傳統金融的風控方法和對風險判斷的能力方面雖然有巨大的潛力,但仍處於初級階段,較傳統方法還未體現出優勢,且未經過金融周期檢驗,似乎也無法解決系統性風險問題。
針對上述擔憂,近年來監管也在有針對性地出台一些監管措施。值得關注的是,在宏觀層面,近期監管層已逐步將金融科技納入金融監管的統一框架之下。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日前聯合印發《關於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旨在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防範系統性風險。目前機構名單尚未公布,但可以預期,除傳統金融機構外,部分大型金融科技企業或被納入名單接受監管。
監管應張弛有度
基於上述分析,本質上監管層對於金融科技的高度關注或源於金融科技快速發展背景下,對宏觀經濟、金融市場產生的深刻影響,將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納入統一監管只是重要的一步,預期未來試點後,將有更多措施出台。
可以看到,鑒於金融創新的日新月異,在監管層面進行探索符合客觀需要,也是行業規范發展與防範金融風險的必然要求。實際上,在實踐領域,由於缺乏行業標准與監管規則,早前互聯網金融發展魚龍混雜,ICO、P2P平台活動中亂象頻出,相當一部分活動假借金融創新之名、行非法金融活動之實,擾亂行業發展秩序的同時,也誤讀了金融科技創新的含義,加大了金融風險。
但需要明確的是,從本質來說,互聯網金融不等同於金融科技,而是泛化了金融科技的概念。實際上,真正的金融科技是要遵從金融行業本質,以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科技,為金融機構提供數字化、線上線下全場景化服務,助力金融機構在場景拓展、獲客、運營、風控、研發等核心價值環節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金融科技在促進金融業轉型升級、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推廣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等傳統金融短板方面具有突出優勢。考慮到中國金融科技探索在全球具有領先優勢,且中國新經濟的快速發展能在傳統經濟轉型艱難時期,為抵消經濟放緩提供支撐,對金融科技風險的擔憂並不應成為鼓勵其發展的阻礙。
為推動行業良性發展,應創造更加有益的監管環境,在鼓勵創新與防範風險之間,監管應做到張弛有度,既要避免監管過松,產生過多偽創新,保證經濟穩定,防止劣幣驅逐良幣,也要避免監管過度,壓縮金融科技企業的生存空間,扼殺其進行有益創新的動力。建議廣泛吸取國際經驗,增加監管層與被監管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推廣監管沙箱、監管科技等手段,促進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相應的,金融科技企業也應該加強與監管者的協調配合,在行業創新方面先試先行,特別是行業領先的企業應發揮引領者的作用與擔當,與監管層一起,共同助力行業健康良性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㈣ 金融科技背景下傳統金融機構轉型與變革
第一部分
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
如何理解金融科技?
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定義:由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慧等 新興前沿技術帶動,對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服務業務供給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興業務模式、新技術應用、新產品服務等。
波士頓咨詢《全球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2017的定義:科技與金融融合為金融行業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創新金融產品、創新服務模式、服務更多人群、提升服務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科技如何分類?
金融科技分類尚無一致的標准,依據監管政策文件分類,中國金融科技的分類包括:移動支付、網路借貸、數字貨幣、互聯網保險、股權眾籌、智能投顧。
1. 全球金融科技發展狀況
金融科技首先是以美國和英國為起點在海外興起的,興起的原因有如下三點:
(1)2008年金融危機後,傳統金融機構遭遇信任危機。
(2)「千禧一代」的互聯網原住民成為消費主力。
(3)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
自2009年初,國際媒體對」金融科技「的報道累計數量呈爆發式增長;2013年至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資為寬口徑投資形式,投資規模增長5.9倍。
可見, 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圍內已成為大熱的發展趨勢。
2. 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狀況
中國現已成為金融科技的第二大市場。 2013年至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的投資規模增長159倍,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全球水平。尤其在移動支付和網路借貸兩個領域,中國已是全球金融科技中的佼佼者。
金融科技之所以在中國有如此快速的發展,主要有以下三點驅動因素:
(1)金融需求。根據對中國人民銀行徵信體系的人口佔比和信用卡持卡人數佔比的數據分析可知,中國現有的金融體系的覆蓋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的金融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2)技術發展。過去的十幾年,中國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化技術蓬勃發展。
(3)監管政策。政府對金融科技持開放和鼓勵的政策,在支持金融科技底層技術研發創新的基礎上,也加大了對於金融風險的監管
3. 中美金融科技早期發展的不同模式
第二部分
金融科技對於傳統銀行業的「破壞性創新力量」
目前,一些基於金融科技的新興的金融服務提供商的服務和業務領域都從C端和B端進行切入,開始深耕金融服務的新場景。
1. 以螞蟻金服旗下的花唄為例分析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三大關鍵能力
2018年,螞蟻金服融資140億美元,市場估值高達1500億美元,在全球范圍內約有8.7億名活躍用戶,國內活躍用戶數量5.52億名。管理資產規模達2.2萬億元,余額寶資產1.5億元。
螞蟻金服的產品之一「花唄」的業務和傳統銀行信用卡的業務相比有很大不同,主要有以下三個關鍵能力。
首先,是獲客來源方面。「花唄」通過支付寶和淘寶進行流量的引入,極大地降低了獲客的成本,提高了吸引客戶的效率。
其次,是用戶體驗方面。「花唄」通過在支付寶中鏈接多個場景,比如淘寶購物,電商平台消費,線下支付等,來提升用戶對產品的體驗感。
最後,是風控方面。「花唄」基於各類大數據建立了風控模型,具體到個人即為螞蟻金服建立的「芝麻信用」。
「花唄」就是在這三個關鍵能力的驅動下,運用科技豐富應用場景,提升數據積累和運用,並通過流量導入和數據分析來實現對長尾客戶的覆蓋和黏著。
2.以成都「新網銀行」為例簡析新興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務模式
新網銀行自稱為一家「 有銀行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 」,公司員工70%為IT人員,無線下網點,全為線上服務的形式。該公司只提供一款小額的消費貸款產品,該產品7天24小時全時段在線,且90%借款人無信貸記錄,同時也是以大數據為基礎建立的風控模型。以這種模式在經過三年多的運營後,新網銀行的業績穩步提升,不良貸款的比率僅佔0.48%,是上市的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1/4;營業成本也十分低廉,每筆貸款小於20元。
3. 以消費金融為例的新型金融服務模式
基於以上兩個案例的分析可知,新興的金融服務提供商不僅是提供了新型的產品,更是創新出一種全新的金融服務模式。
金融科技公司基於人工智慧、大數據風控、身份識別等底層技術,可以形成精準的客戶畫像。在此基礎上提供的金融服務,可以更好地結合消費的場景,保證更高的用戶體驗,甚至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因此,可以歸納出金融科技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有如下不同。
4. 對傳統金融業的威脅
金融科技提供的服務擁有更低的成本、更快的交易速度、更好的用戶體驗;金融科技可以帶來新的用戶、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模式。
麥肯錫2017年關於全球數字化銀行戰略實踐和啟示的分析報告中統計了1700家銀行業金融科技公司的客戶定位和產品,調查數據顯示,這些金融科技公司涉足了客戶分類和產品業務分類的各個領域,基本上所有銀行業務都涵蓋。
這些金融科技銀行領先傳統銀行的成功經驗,無疑都在沖擊著傳統機構的發展,督促著傳統金融行業的進一步革新。
第三部分
傳統銀行如何轉型與變革
面對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傳統銀行的主要應對措施就是進行數字化轉型。全球多家數字化銀行都將自己的戰略目標調整為推動傳統業務的數字化進程。
1. 中國傳統銀行的數字化轉型
我國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與我國的銀行體系相關。
在我國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
作為先鋒企業的是股份制銀行,如招商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
而後跟進的是國有銀行及小部分股份制銀行,如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
最後跟進的則為餘下的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如寧波銀行、常熟銀行。
2. 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具體舉措
(1)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提供金融信息雲服務,實施金融科技解決方案。
(2)與科技公司合作。傳統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投行,與科技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3. 以招商銀行為例分析傳統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
招商銀行在我國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道路中,走在最前列,從成立初始,便重視科技發展。
(1)戰略轉型目標。2017年,招商銀行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轉型目標,即打造金融科技銀行。該目標從以下三點進行落實:
1)科技投入。2018年,招商銀行的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的2.78%;2019年,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的3.72%,在整個銀行業都是首屈一指的。招商銀行甚至在2018年的年報中將「科技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值高於3.5%」列入公司的章程。
2)組織架構。招商銀行過去幾年將零售金融這個業務部門進行重組,旨在架構靈活的創新團隊。在整個架構中,尤其強調在IT開放方面,採用「傳統+敏捷」的開發模式,從而使IT部門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數據化能力支持前端部門實現快速迭代,繼而提高消費者的用戶體驗。
3)組織文化。招商銀行著重建立開放、扁平、包容的互聯網創新文化。
(2)零售業務的大力發展。招商銀行被稱為「零售之王」,過去幾年,一直致力於打造「招商銀行」「掌上生活」兩款App,根據2019年招商銀行年報數據顯示,這兩款App的月活躍用戶(MAU)達1.02億,實現了92%的客戶流量和80%的個人金融產品銷售。招商銀行通過這兩大App實現了以用戶體驗為中心,鏈接場景,加速產品的迭代。
4.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及傳統金融機構面臨的挑戰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挑戰不僅是在某一個業務、產品和渠道的變化,而是整個思想的變化,是一種整體的轉型。
要做到從原有的產品思維(業務分割、渠道分割、垂直型組織、內部IT系統、考核指標面向產品、風險文化)向用戶思維(場景搭建、渠道協調、敏捷性組織、數據中台、考核指標面向用戶、創新文化)改變。
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使我們現在處於一個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的VUCA時代,因此傳統金融行業就要針對這個情況進行相應的戰略規劃,因此要確定如下幾點:(1)如何打造敏捷性組織;(2)如何營造創新文化;(3)轉型的方向與路徑;(4)創新中的風險與管理。
5.金融體系面臨的新風險
(1)偽科技金融風險。
(2)風控模型有效性風險。
(3)隱私侵犯、數據濫用風險。
(4)不確定性風險。
6.金融監管面臨的挑戰
(1)平衡創新與規范。
監管強調風險管理和規范,要防止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又要鼓勵創新。因此我們要實現從機構監管走向功能監管、行為監管;從區域監管走向跨區域、跨境監管;從事後監管走向事前事中穿透式監管的轉變。
(2)消費者教育與保護。
要做到加快金融科技的相關立法,保護數據的隱私權和歸屬權,實現大數據的使用、透明和公開。中國可以借鑒學習海外的經驗,比如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加強數據保護立法,提高消費者數據權益保護意識。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也於2019年發布了《數據據安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第四部分
疫情對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影響
1. 機遇: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
(1)政府出台相關政策。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提出,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中國銀保監會2月15日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2020)15號文,要求各銀行保險機構:「要積極推廣線上業務,強化網路銀行、手機銀行、小程序等電子渠道服務管理和保障,優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務.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前提下,探索運用視頻連線、遠程認證等科技手段,探索發展非現場核查、核保、核簽等方式,切實做到應貸盡貸快貸、應賠盡賠快賠」。
(2)各大銀行提供線上業務。比如,中國工商銀行大而全的線上服務;中國農業銀行對於線上醫療、教育等場景的接入等。
(3)產業金融數字化。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成為了行業的廣闊前景。產業金融從原來傳統銀行的公司業務發展到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延伸至上下游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再到以企業經營性流動資產和經營性固定資產數字化為基礎,利用物聯網、區塊鏈、雲平台和大數據等技術,為企業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的產業數字金融。
2. 威脅:銀行業內分化加劇
(1)對金融業整體業績的影響
1)全球經濟衰退風險;
2)資產質量壓力增大;
3)利潤增速下行;
4)行業內分化。
(2)對中小型銀行的數字化轉型的威脅更大
1)更大的業績下滑壓力;
2)金融科技投入不足;
3)金融科技人力不足。
第五部分
結束語
最後伊教授引用了田惠寧行長的一句話:「面對危機,積極擁抱變化,快速試錯,快速學習,快速進化,才是應對危機最好的方法論。」不論是對於銀行、企業、組織,還是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應該都適用同樣的道理。
——《伊志宏教授講座實錄》
㈤ 科技助力金融智變,金融科技如何抓住新機遇
8月3日,以「智變新金融」為主題的獵雲網2018年度金融科技產業創新峰會,在北京四季酒店成功舉辦。此次峰會由獵雲網主辦,銳視角、獵雲資本、獵雲財經、AI星球、創頭條、蜂巢協辦。
在剛過去的6、7月, 網貸 行業爆雷不斷,許多互聯網金融企業正在面臨著生死存亡的選擇,一些已向金融科技轉型了的公司,因還存在借貸業務,也同樣遭遇著挑戰,借貸領域不安情緒也向整個金融科技領域蔓延。
在此市場環境較差的背景下,獵雲網主辦的2018年度金融科技產業創新峰會得以成功舉辦,也足以看到各位行業人士對金融科技領域的認可與堅信,堅信這個領域帶來的發展與變革是可推進行業進步。本次峰會也有借貸領域代表性平台高管參加,在這個已經遭遇著信任危機的領域,他們願意站出來,重建行業信任體系,向人們展示這個曾被一些投機分子帶偏的領域依然值得人們相信,在科技賦能下,能為個人及中小企業解決更多問題;另外,嘉賓們也探討了在困境中如何突圍、在質疑聲中如何發展等問題,共同為行業燃眉之急出謀劃策,尋找解決方案。
此次獵雲網主辦的金融科技峰會,也為金融科技行業頂級專家、投資界精英搭建了溝通平台,面對去杠桿、嚴監管、重風控的新市場,他們聚焦金融科技領域的技術、資本、產業和生態等話題,共同交流國內風潮下的新變革與新變化,探索技術驅動下的新機遇,為業內人士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獵雲網會繼續深耕國內創業服務市場,同時也會積極參與整合全球創業和投資資源,將力爭搭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投服務平台。
智變伊始
在整個廣義的金融科技領域里,經過監管洗禮、牌照限制,金融科技行業准入門檻提高,市場也逐步趨於規范及理性。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 區塊鏈 技術在應用場景中不斷驗證及迭代,新科技又將會如何重塑金融未來?2018年,在監管、技術、資金、資產的考驗中,如何面向新變革,擁抱新變化,也成為金融科技企業最大的挑戰點。
金融科技興起,不過短短的兩三年的時間,進入2018年,金融科技迎來新的考驗,監管洗牌,模式遇困,場景缺乏,技術挑戰,創新成謎,面對新金融的巨變,金融科技企業又將如何破局?技術的不斷革新迭代,金融也越發成為技術的「試驗田」,特別是在金融風控方面,技術成為核心競爭力,隨著技術壁壘的逐漸打破,智能金融新風口或將形成,金融智變,勢不可擋。
獵雲網創始人兼CEO靳繼磊作為主辦方代表作開幕致辭時表示,「智變新金融」已是金融業新的主流趨勢,早期互聯網金融存在的一些缺陷,在當期的金融科技下,必將得到更好的解決。科技變革,技術迭代,給金融行業帶來了很多驚喜,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在風控反欺詐方面已有很大的應用,處於初期階段的區塊鏈技術,也將會給這個行業帶來更大的突破。科技驅動金融變革,重塑金融,同時,促使行業競爭進入一個新的關鍵點,形成新的金融生態。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秘書長聶賢祝出席本次峰會並致辭稱,傳統的金融環境下,一個弱勢群體,想融入金融環境,實際上很難。而新金融出現後,這一過程變得更為簡單,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務。另外,從一定程度上,很多中小企業就是「弱勢群體」。
聶賢祝同時表示,當前,中小企業的發展卻受到多種因素制約,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就是融資難且融資成本高。而各項政策的出台,也是要「穩金融」,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並實現去杠桿,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與傳統的金融體系相比,新金融具有廣覆蓋的特性,也更了解中小企業,結合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生物識別等前沿技術,將其整合成更適合中小企業的產品,為中小企業融資做出了貢獻;同時,新金融的出現也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更多的新通路。
在智能新金融概念下,對新金融領域的企業來說,已進局者面臨著困境與未來發展的困擾,未進局者在等待著新的創業方向。獵雲網作為一家優秀的科技創投媒體,依託自身的平台優勢以及創投資源,吸引了行業內的精英人士及眾多大咖嘉賓。針對行業的各種疑問,在本次峰會上,與會嘉賓也是各抒己見,從風控、規范、創新、融合等多個視角出發,並在重構「新技術、新場景、新生態」下,發表了自己對金融科技革新與發展的觀點。
本次峰會與會嘉賓既有頂級專家和創業精英,也有科技狂人和投資達人。峰會上,投資大咖國科嘉和創始合夥人王戈和創世夥伴資本合夥人梁宇從投資人角度分享了其對金融科技新方向發展的觀點;另外,還有德聯資本合夥人賈靜、寬頻資本董事歐陽琦瑋、華創資本副總裁余振波和芳晟基金投資總監趙楠,四位嘉賓共同探討了金融變革下的投融資機會。
還有來自互聯網證券、互聯網保險、財富 理財 等多個領域的眾多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當下智變新金融的新變革和新機遇。其中,中子星金融COO黃旭、91金融聯合創始人吳文雄、大象保險大數據專家田立文和湧泉金服CEO張椿,四位嘉賓共同探討了互聯網金融的困境與重生。
思考新生態與新出路
有人說,金融科技已不復當日;也有人說,金融科技新的風口將形成;那在智變金融趨勢下,金融科技真的會顛覆傳統金融行業嗎?同樣值得深思。現在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環境並不是特別的好,但互聯網金融應該要有個美好的未來,那這條路又該怎麼走?行業人士又該怎麼做?
對此,峰會上,國科嘉和創始合夥人王戈以《金融科技冷思考:敢問路在何方》為主題做分享時表示,互聯網金融要想有個美好的未來,首先要先邁過「生存坎兒」。主要需要做到三點,一是隨著政策監管趨嚴,要保持健康的現金流;二是把控融資節奏,提前積累糧草;三是做好長期抗戰的准備,調整商業模式,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另外,在他看來,金融的本質就是風險,金融業就是風險差價,所以談金融首先要談風險。
關於風控,融慧金科副總裁張羽更是認為,大數據風控在真正的金融科技領域里應用,深層次的碰撞可能恰當其時。在客戶對業務體驗要求越來越高的時候,怎麼用大數據把金融科技做好,讓客戶用得更爽方面看,大數據風控應用這個風口才剛剛來到。
另外,在張羽看來,許多比較敏感的數據,擁有巨大的商業價值,能夠很好地幫助持牌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提升風控、精準獲客,幫助消費者獲得更加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但這些數據如何才能在合規前提下得到充分挖掘,提煉出更大的風控能力?這裡面還有很多事要做。
除了風控,技術賦能也為證券行業建立新生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富途證券董事陳宇在分享「互聯網證券如何以服務占據傳統市場」時表示,技術手段在過去包括未來會繼續改變證券行業的發展格局和商業模式,即利用海量的數據挖掘在用戶畫像、精準營銷和增值服務等環節來提高用戶體驗。經紀業務會成為互聯網證券行業里非常重要的爭奪入口。整個產業鏈會從傳統上的傭金收入,開始向增值服務包括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等方向做延伸。
探尋新趨勢與新場景
重構生態後的互聯網證券行業,是新趨勢;而在互聯網保險行業,健康險也將成為此行業的一大發展趨勢。
健康險市場,從保費規模來說,相比傳統壽險和財險,它不是保險的主流,健康險是一個純保障型的產品,但輕松籌、輕松e保副總裁徐爍認為健康險在未來應該是中國最大的保險發展方向。在我國的商業健康險市場,需求強大卻發展不起來,依然面臨著渠道、產品、保障意識弱、人民群眾對於保險公司的信任度低等痛點。針對這些問題,徐爍建議首先對於用戶進行潛移默化的市場教育,然後對於教育後的客戶做精準用戶畫像,主要通過精確推送、精確定價、交互優化三種方式促進商業健康險轉化。
另外,徐爍認為保險科技是一個應用科技,不需要特別高精尖的東西服務保險公司,大家不要試圖做顛覆式的改變,保險行業是非常老的行業,所有的公司有自己的內部流程,科技可以解決很多事情,但是如果走的太快,保險公司對於科技的接受程度可能會比較低。
對於徐爍的這個觀點,格上財富首席資產配置分析師金洙雄也甚是認同,金洙雄表示,不要嘗試顛覆性的改變,在金融發展的領域中還是要看金融的本質,金融本質是控制風險。那狂性科技與理性金融該如何平衡?在金洙雄看來,科技的輸出是無限的,金融的風險是有邊界,他們天然有一個矛盾沖突存在。
另外,金洙雄認為,人工智慧可以提升整個金融行業人員的從業體驗。利用大數據,可簡單快速地通過客戶畫像、客戶行為為其配置資產;利用AI,未來金融行業的人工成本會大大降低,並且會形成全智能化的金融平台。可能未來三年五年,我們討論的就是全智能化的金融平台下,金融從業人員的出路在哪兒。
金洙雄還談了在科技新金融下,非標准化產品體驗如何進化問題,他認為,這需要實現財富端和資產端的智能雙向匹配:識別用戶模型和標簽的智能客服、基於大數據和演算法的智能精選,和人工智慧輔助場景下的定性分析。
不止私募領域,在商辦服務領域,也產生了一些新金融力量。好租聯合創始人兼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匡健鋒在峰會上表示,近兩年很多新興的金融類企業,尤其是科技金融類初創企業的出現,催生了大量選址和辦公後服務需求。但是金融行業多年以來一直是租金承受能力最高的一個行業。傳統金融企業分布相對集中,CBD、金融街等地配套服務完善,樓宇高大上,但相應的價格也非常昂貴。而對於科技金融企業來說,通常呈現出規模小、聚焦於科技類企業更多的區域,大部分玩家為創業者的現狀。這就導致這列企業面臨著辦公相對更為分散、租金成本相對高,以及人才可能不願意來的狀況。而好租要做的就是在整個蓬勃發展的產業中成為一個助力者,扮演為「淘金者」送水的角色。
另外,同盾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祝偉以《AI賦能金融,Fintech進入新時代》為主題發表演講時表示,AI在金融領域會有一些核心的應用場景,包括智能風控、智能客服以及智能投顧。
在祝偉看來,隨著底層技術的升級,包括底層的算力,雲計算、數據的存儲能力,以及資本的湧入和政策的支持,使得AI現在已經進入到落地和規模化應用的階段。
同時,祝偉介紹到,同盾科技基於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結合特定場景與上層具體行業以及行業中的應用、解決的問題相結合,賦予客戶數據分析的服務能力,並提出了AaaS,智能分析即服務的概念。去解決金融業務逐步線上化的風控問題,盤活存量客戶,提升客戶轉化率。
抓住新技術與新機遇
金融變革下,科技賦能金融伴隨的是各種機會。那金融科技行業的新機遇到底在哪?新技術與金融如何實現更好的融合?
對於水滴籌、水滴互助創始人沈鵬來說,水滴公司要走一條中國版的凱撒醫療之路。在沈鵬看來,水滴籌目前最大的難度是風控,一方面風控要靠線下手把手做驗證做審核,基於社交網路的輿情監控,社交網路風控全鏈條的把控也是非常重要。水滴籌則運用區塊鏈技術、金融科技開發屬於自己專利的風控產品。另外,水滴籌還通過社群和工具來提升用戶活躍度和黏性。
著名的美國凱撒醫療模式,實現了患者、醫生、醫療機構、保險機構的整合;相比而言,咱中國的互聯網醫療模式,還缺些爆點,但另一面,也說明這個行業還有很多機會。
技術與金融融合,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創世夥伴資本合夥人宗俊以互聯網保險為例,從投資視角審視互聯網保險行業的機遇與挑戰。在他看來,互聯網保險不等於在互聯網上銷售的保險,而是要依託大數據、人工智慧、深度學習、雲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同時運用互聯網思維,做到用戶導向、產品+服務、化被動低頻的保險行為為主動高頻的行為。
那互聯網保險場景如何突圍?宗俊則認為,場景化是原來線下保險不具備的,原來的保險是推出一個產品,這個產品是針對全國人民的,而互聯網保險的場景是碎片化的,要精準定向、聚焦深入和技術驅動。
講科技,又怎少得了目前正處於風口尖上的區塊鏈技術。在區塊鏈應用方面,TigerWitFintechCTORick表示,其公司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合規科技中。針對當下國家監管機構對企業監管存在的監管的滯後性、企業數據真實性驗證難、客戶與企業之間的沖突取證難等問題,TigerWitFintech採用區塊鏈模型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模型採用授權和認證機制,將監管方引入網路。Rick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模型將經濟商和監管方加入,發揮區塊鏈對合規監管的價值。
科技賦能的力量毋庸置疑,技術不斷突破,創業者們在運用技術賦能金融的同時也尋找技術賦能監管的出路,在智變趨勢下,實現技術、監管、金融更加融合,以助力金融科技行業健康發展。
互聯網金融如何重生?
回顧曾紅極一時的互聯網金融,其發展到今天,一些細分領域正面臨著重新洗牌,比如網貸行業;一些卻正值發展勢頭,比如互聯網保險、財富管理等。在生命之輪里,這些企業會如何重塑自我並獲重生?
對於2018年以來,金融環境整體呈現不景氣的態勢,中子星金融COO黃旭表示,實際上對有獲客需求的企業來說,仍存在一定機遇。換言之,需求在,市場也在。並且中子星也會做很多諸如財稅培訓的增值服務提高客戶的黏性。
湧泉金服CEO張椿表示,湧泉金服的打法是深耕垂直行業供應鏈金融,依託核心企業,以及核心企業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客戶,通過這個鏈條,在這個鏈條上獲取客戶。此外,面對大量的客戶,張椿表示要做好客戶服務,做好品牌,提高客戶的感知,這樣就能夠更好地留住客戶。
91金融聯合創始人吳文雄認為,在金融環境不太景氣,客戶信任低下的大環境下,金融科技企業要按照監管的要求,將業務控制在一定規模,把風險降到最低,而不應該花精力在用戶層面。
大象保險大數據專家田立文表示,互聯網保險形勢非常嚴峻,去年保險上市給互聯網保險帶來發展的高潮期,但是目前高潮期很快過去,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些技術賦能保險,也沒有特別好的站住腳,原來想一兩年達到質變,現在看起來可能三到五年。而大象保險一直做做創新險的開發創新,力求通過好玩的小的場景化的保險去和用戶更好的互動,滿足用戶風險保障,促進用戶購買意願。
金融變革下的投融資機會
在企業自我改變、突破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離不開資本的助推。如今金融科技正處於嚴峻的市場環境中,那在科技賦能、金融變革下,其還存在哪些投融資機會呢?
對此,德聯資本合夥人賈靜表示,從金融和科技領域方向看,一則是本身金融和機構有所結合,二則是金融和科技結合的點上,本身的科技屬性可能跨行業或者擴展能力相對強,這些領域可能會有一些機會。
嚴峻的投融資環境下,創業者又該如何應對?賈靜表示,一定要足夠耐心。她認為,現在走到深水區,就要和業務做深度的結合,特別是下游資金比較大的公司。
寬頻資本董事歐陽琦瑋則認為,創始人的企業發展邏輯也十分重要。創業者需要權衡要爆發性增長,還是尋求企業運營效率。雖然資本追尋增長,但是金融行業是一個周期性行業,不是一分鍾兩分鍾、一個月兩個月甚至半年一年就能夠看出好壞的。
華創資本副總裁余振波認為,雖然最近P2P爆雷很多,但是不管是消費信貸還是小微企業融資,現在依然是非常火的市場。不過,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作為企業本身,一定要自己守好風險底線,是不是能夠按照比較嚴格的標准,在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中穩住自己。
面對當前嚴峻的融資環境,余振波建議創業者首先要對融資這件事情有一個很好的定位;其次要豐富融資渠道,從VC、銀行、政府等多渠道融資;同時要保持融資的熱情,把自己的企業情況、戰略方向向VC市場、資本市場和有錢的買家不停地推廣,做一個持續的投入。
芳晟基金投資總監趙楠則表示,如果項目一直融不到錢,或者市場長期沒有正反饋,創業者應該把預期調低。如果預期不調整好,遇到事情的時候,創業者會扛不住而比較容易崩潰。
AD:8月30日,獵雲網2018年度「智慧+新服務」企業服務峰會落地上海!攜手眾多行業先鋒領袖,共同探討企業服務行業新風向。
㈥ 我們該如何看待競相開花的金融科技
2017年剛過沒兩月,互金行業便早早跨進了「百家爭鳴」的戰局。「馬太效應」、「巨頭天下」等說法,揭示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方向。而金融科技(Fintech),也順理成章地成了被不斷提起的「洋氣詞兒」。
在經歷過2016年的波折後,越來越多公司開始將「金融科技(Fintech)」作為新的標簽,其中不乏BAT這樣的巨頭企業。
從「金融交易的網路渠道」到「Fintech」的加速轉換,不僅折射出了行業對技術改變金融的更多期待;同時也將另一個問題留給了我們:面對被頻頻寵幸的晉升之路,Fintech是否真能守好它的膝下江山呢?
1
井噴的全球金融科技指數
CB-Insights發布了一份名為「THEGLOBALFINTECHREPORT:2016INREVIEW」的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報告,對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企業的投資狀況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Fintech行業共吸引了127億美元的投資總數,第一季度完成49.3億美元的投資交易額。而其中,中國國內金融科技企業所獲得的投資筆數達到46筆,佔全球份額的5.5%;獲得投資總額接近46億美元,佔全球份額的36%。這兩項數字與去年相比,都得到了明顯的增長。另值一提的是,2016年間亞洲地區所獲得投資數額最大的10家公司全部來自中國,包括京東金融、51信用卡、HNA在內的Fintech企業,皆位列其中。
雖然中國金融科技企業的「吸金」速度令人驚訝,不過中國金融科技企業的投融資雙向能力卻更讓人咋舌。
在最新發布的《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報告中》,零壹財經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共504筆,累計融資金額達1135億元人民幣;其中國內金融科技投融資就佔到281筆,總額為875億元。而在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中,共有18家平台在2016年獲得至少兩輪融資,除了兩家美國公司外,其餘16家均為中國金融科技公司,覆蓋了包括網貸(5)、 理財(5)、保險科技(4)、眾籌(2)及消費金融(2)五種。
這組雙向統計數據讓我們看清了過去一年井噴式發展的金融科技,而這也引發了國內巨頭的「搶灘逐鹿」。
01
*江湖Miu論的每一篇稿子,都是MiuMiu反復打磨後的作品。
*轉載與合作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