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雞娃如何理財
❶ 我這個沒有被雞過的娃的血淚史
最近看了篇文章,《北京第一代雞娃血淚史》,作者講述了自己從小雞娃教育的故事,激起了我求學路上的,離平凡都相差甚遠的無雞血淚史的記憶。
我90年出生在農村,出生的時候恰好趕上計劃生育,在我後面的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了,但是一直是越窮的地方就越要多生,為養兒防老吧,隔壁的家裡,土牆灰瓦,超生的時候,計生隊一大波人催罰款敲房揭瓦,鄰村的一戶人家,計生隊來的時候,男主人弄了很多鍋洞里的煙灰從樓上往下灑來趕人。所以現在不要二胎的我們,前輩們就講述以前跟計生辦作斗爭的故事來刺激我們。
我小的時候,家裡也是貧窮戶,爺爺奶奶去的早,也沒留下什麼,全都靠爸媽辛勞,上面有個哥哥,大我兩歲,我們那時候沒有幼兒園,七歲開始上學前班然後就上小學了,什麼雞娃的輔導班跟我們沒有半毛錢關系。
上學以前,爸媽最愁的也許就是帶娃了,干農活忙了就沒人管了,把大哥送到外婆家,把我鎖家裡,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一個人鎖在家裡最痛苦也許就是口渴了,只會爬的時候就自己爬大桌弄水喝,然後水瓶打翻了燙傷了到現在脖子下面還留了個傷疤,本來很小的時候事情多是記不住的,但我卻因為許多痛而印象深刻。經常醒來的時候周圍空無一人就爬到門縫哭,那時候夏天睡在竹藤編的躺椅上,尿來了也就直接在上面尿,躺椅上都爛掉了個窟窿,就從下面溜下去了,那時候人小,經常門縫能鑽出去,然後就在路邊坐著。拿著個茶缸討水喝,有一次好像喝了點自己尿的尿,路過的人好像在嘲笑。後來好像干農活的時候就帶個嬰兒椅我便坐在田埂上。
老媽一直想要個女兒,經常說我要是個女兒就好了,小時候經常給我扎辮子,穿花裙子,經常有大人取笑,把小雞雞割掉就是女孩子了,於是我也不知道在哪找了個銹鈍掉的菜刀在小雞雞上磨,大人看了都笑,現在當我看《養育男孩》這本書看到「性別認同障礙」時就會想到那時的自己,而且有段時間學娘娘腔,上學的時候學校里也有個娘娘腔的人,好在後來鬧正罩回歸正常,老媽過年給我買的一件艷紅的襖子一次也沒穿過,並從此深以為恥。
稍大一點,就跟村裡的小夥伴們廝混,玩泥巴,抓小動物,給青蛙注射器注水,給蝗蟲解剖,讓螳螂打架,抓蜻蜓,抓蜜蜂,抓知了,用彈弓打小鳥,液鬧自製陀螺,雞毛槍,那時候我們的這些招數都是跟大孩子學的,也不知道是誰教的,抓蜻蜓就找一根Y型的樹枝,繞上蜘蛛網,看到蜻蜓叮在哪裡,就拍上去,一抓一個准。抓知了用一根長竹竿前面用裝洗衣粉的袋子套在電線鐵絲圍成的鐵圈上,綁在竹竿的一頭,聽到知了叫就去找,然後往樹上一扣,就進袋子了。抓蜜蜂主要是土牆洞里的蜜蜂,盯著等蜜蜂鑽進洞里,就用袋子把洞套起來,等出來就抓住了。自製的陀螺也很有趣,是用扁平的瓦片,磨成圓形,中間鑽個洞,用空心竹子塞進去,再用筷子弄個大頭鑽,筷子身從空心竹穿進去,找個繩子繞在竹子上然後使勁一拉,就轉起來了。雞毛槍是炸鞭炮用的,用打針用的金屬注射器針頭,去掉針,兩邊用兩根洋釘固定,尾上綁點雞毛,用細鐵絲綁上,兩根洋釘頭之間用皮筋綁住,再用一根洋釘穿過皮筋繞幾圈插進注射器頭里,過年的時候很多炸完的爆竹,裡面的火葯還沒燒掉,把火葯倒進雞毛槍,塞上釘子,然後把雞毛槍往天上一扔,掉下來釘子的那頭著地,就啪的一生鞭炮響。雖然沒錢買玩具,但是玩的東西卻是五花八門。
一般的玩的也還好,還有很多危險的,如玩水,追拖拉機,爬高,小時候有很多掉水裡淹死的小孩,我因此也膽小怕水鬼,一直不敢下深水,有人才敢下淺水,也就旱鴨子玩玩,很多同伴很小就會水,能游過水庫了,我因為害怕怎麼也學不會,只敢在門口池塘洗冷水澡。有段時間喜歡拖拉機,屋後馬路上傳來拖拉機就開門去看,後來膽大到去爬拖拉機,拖拉機開的不快,慢慢悠悠,跑快一點清迅就能跟上,然後掛在上面,掛上去瞭然後就不知所措了,本來覺得跑的不快的輪子感覺在飛快的轉了,沒處搭腳,稻田裡幹活的人看到大聲喊叫,但是拖拉機嘟嘟嘟的聲音太大根本也聽不到,掛的撐不住了終於掉下來然後拖拉機從身上壓過去,後面就不知道發生什麼了,好在拖拉機是空載,不然後思極恐啊,醒來已經在媽媽身上,在駕駛員的家圍了一群人,後來那位駕駛員也沒再開拖拉機了。
沒人帶的熊孩子這樣瞎折騰是不行的,後來老爸在窯廠上班,每天騎著大杠自行車,後面載著哥哥,前面坐著我,爸爸幹活我們就在瞎玩,一次在一個竹竿下爬來鑽去,胳膊弄脫臼了,痛了好幾天,邊上也沒什麼骨科醫院,老媽尋人到處打聽,跋山涉水找到很遠地方的一個老師傅,終於咔擦一下好了,不然手臂都是繞在背後不能動的。
老爸後來出遠門打工去了,我也終於到了上學的年紀,沒有那麼熊了,小學學的東西就語文數學體育,英語是上初中以後才開始學的,學校里玩的主要是彈珠皮筋紙癟巴跳船,那時候彈珠玩的也是很瘋狂,晚上睡覺都在床上玩,地上玩鑽洞的,玩畫圈的,規則自己想,還有定點彈射(一顆彈珠打到另一個彈珠替換原彈珠的位置在原地打轉,另一顆彈珠被打出圈)。上學的時候要上早讀,上完早讀回家吃飯,中午也是回家吃飯的,學校除了教學沒有其他任何服務,剛開始的時候,五年級的大哥哥當隊長,中午出發吹口哨在村口集合,排成長隊,集體去學校。早上也經常天沒亮就出發,有時候看不見點著蠟燭,燒個火把,聽到山間和田裡的什麼動靜還挺害怕的。小升初根本沒當回事,上學就是去玩的,但是也有成績不好的被留級,我那時候還是小學五年制,從我開始班級分班,一半五年制,上完五年級就上初中,另一半要上六年級,我上完五年級就上初中了。
初中的孩子也很皮,學校也有校園暴力,還有個青龍幫,哥哥一直成績很好,一直當班長,有時候管紀律也多管閑事,得罪了小混混,被青龍幫幾個人給揍了,老爸知道了在學校還蹲過一段時間暗中保護,後來那個混混也被開除了,按道理九年義務教育是不能開除任何人的,但是屢次跟家庭聯系無果,家長也都在外,實在出於無奈吧。那個孩子從此也就離開了同齡人的集體,後來看到過他一個人在校園徘徊,也感覺挺可憐寂寞的。但是也無所謂吧,很多人也都沒把九年義務教育當回事,初三的時候,班上有好幾位已經輟學出去跟著爸媽打工掙錢去了。也有把讀書當作出路的在好好學習,有一位成績好的考上了縣里最好的高中,但是家裡沒錢供他讀,填寫志願的時候哭泣著選擇了可以免費讀的私立高中。
上初中時,老媽也出門去爸爸那裡了,於是就跟哥哥兩個人在家,那時家裡裝了電話了,哥哥成熟的早,很早就是家裡的頂樑柱了,懂事細心,從小就會摘菜洗衣做飯照顧小弟弟,還不耽誤學業。我初三的時候,哥哥去了縣城最好的高中,住校了,學業壓力也大了,回來的也少了,我初三也就一個人在家住了,家裡有個菜園,吃喝拉撒自給自足,鄰居也很照顧經常送點菜,哥哥周末有時間就回來幫忙打理一下。有時候我也帶個同學回家過夜,暑假的時候也去爸爸那裡,出去看看世界,在初中時這好歹也是我當時看過最遠的世界了,開始普通話都不會講,用著撇腳的方言加普通話溝通,別扭的要死,上學時老師都是方言授課,講起普通話來總覺得怪怪的。方言本來也LN不分,鼻音不分,平翹舌不分,難為死我了。
我成績一般,上了個差點的高中,還花了點錢,這是為學習除了學費之外的唯一多花的錢,我們從來暑假班啥的都不上,能不花錢就不花錢,所以從小也沒有什麼理財觀念,只知道省錢,好像錢是能省出來的。
高中的壓力更大,高考本來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父母本來就在外,我們就一直住校,高一的國慶節七天假,整個學校的同學都回家了,只有我和一個同學兩個人在一棟空盪盪的宿舍樓,感覺那七天比七年都漫長,天天校園瞎逛盼著快點復學,教學樓門也都鎖的,晚上偷偷爬進去,光在宿舍實在待不住。每次到周末看到校外的汽車,總是投入羨慕的眼光然後故作鎮定繼續看書,其實心思也早就不在了。後來媽媽去哥哥那邊陪讀了,照顧生活,那時候學校周圍滿是陪讀的,於是我周末也可以去那邊,終於可以像別的同學一樣類似於回家了。
幸運的是,我和哥哥都一次就考上大學了,也都到了成年,性格人設都已在生活中默默成型,哥哥的人設性格,勤奮刻苦成熟穩重細心關愛,而我的人設性格,因為貪玩任性,暑假關著門玩小霸王游戲機,作業開學前一天借來抄,就是邊學邊玩,小聰明,也正因為這些評價,我更加不努力了,放心大膽的玩,倘若我努力了還是比不上哥哥豈不是更顯的笨?不如就這樣邊玩邊學還能保留這小聰明的人設。以前也從沒意識到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標簽會對一個孩子有多大的影響,喜好的形成,行為習慣各方面都會因為這些在無形中被塑造出來,這也就是孩子會活成父母口中的樣子吧。
《媽媽知道怎麼辦》書中說,父母和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像是有魔力的咒語,我也開始注重跟自己的孩子說話時多陳述事實,少評價貼標簽。
上大學了第一次離家很遠了,也開始接觸到不同地域的人,有大城市的,也有偏遠的或少數民族的,不同的人混合在一起,我開始有了新的見識,迎新晚會上開始有多才多藝的同學在表演,原來真的有人在學習之外還會這么多東西,我也開始意識到一個普通話考試都沒過的農村人和大城市人的差距。我大學生活費一個月也就500左右,就是正常的吃喝用度,一天十幾塊錢,大三的時候哥哥畢業開始上班了,開始分擔家裡負擔給我生活費。
我沒有那樣的虎爸虎媽,沒經歷過那種雞娃教育,但我也毫不羨慕,教育的核心是獨立思考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是我們成人的第二次成長。我們所有的人都要對自己負責,所有那些雞娃學的東西都必須是自己想要學的,而不是爸媽想讓你學的,作為父母就是給你力所能及的支持。
看到網上很多孩子學習壓力大父母批評責罵輕生的,從小報那麼多興趣班,搶起跑線,為孩子犧牲,都是為了你,為孩子這么內卷,有意思嗎?像我這種能活到這么大已經是萬幸了,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吧!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吧。
❷ 雞娃先雞己
前幾天在公眾號里看一遍有關江浙地區「富一代」雞娃的文章,頗覺在理。
話說江浙地區先富起來的那一代們,大多也是重視教育的父母。但與大多數北方父母重視的點不一樣,北方父母大多重視孩子讀的是否是名校,學的是否是熱鬧專業,江浙的富爸爸們剛重視孩子是否學到真領。對於他們來說,孩子上不上貴族學校都可以,反正家裡也不差錢,送進去大多也是沖著拓展人脈,而非直保國外名校。畢業後,與其拿錢到國外深造,亦或在985里讀死書,不如拿著真金白銀去練手。他們的雞娃的方針就是「拿錢可勁造」,成功了正中下懷,不成功繼續砸錢繼續操練。
說到底,也受制於原生家庭的影響。與北方知識分子「讀書改變命運」的背景不同,江浙一帶白手起家的富爸爸們,大多是在摸爬滾打中錘煉成淘金者,當年的他們也是憑借自己的魄力、毅力和敏銳洞察力,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再用這桶金再投入再翻倍、再投入再增值,以錢生錢,他們能傳給自己兒女的便是這蘆罩些摸爬滾打中提取出來的賺錢實戰經驗,而他們更深知這些經驗一定要經過兒女們的再實踐才能成之為真理。所以,與其讓孩子們在脫離社會的學校中學習空洞理論,不如拿著自己帶不走早晚也要留給他們的老本去摸索賺錢之道。
所以,他們不在乎孩子們是否戴過常青藤校園的光環,他們更在乎這些本錢到了娃兒的手裡如何花出去、又如何掙回來。在這樣的家庭熏陶下,那些實幹家庭出身的富二代雞娃們,早早就儲備了「財商」和「財智」。他們中的配歷很多人不是已經在賺錢,就是在正賺錢的路上,朋友圈裡分享的,大多也是關乎共同致富的訊息。耳聞目睹富爸爸們的經商與理財之道,這樣的雞娃不會比父輩差多少,更多的還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真心佩服江浙那些富爸爸們的睿智—雞娃前先雞已,行動無聲勝有聲。
以此為鑒,我們也可以雞娃前先雞自己。若寄希望於娃兒們的學習,我們有必要自己先做出努力學習培嘩搜或有效學習的範本。那些不停催促娃們去學習,自己卻沉溺於手游購物刷劇的爸媽們很難在孩子們面前有充足的威信吧,反之,不言不語,自己捧著書本看得津津有味的爸媽身旁,總會不由自主地湊過來捧著書本的娃兒。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所欲樂施於人」。
❸ 還在雞娃這屆父母已經開始准備教育金了
2021年12月8日,有「語言界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雜志社編輯部正式公布2021年的年度流行語,包括有碳中和、躺平、元宇宙等等。其中,雞娃一次尤其引起大家注意。
❹ 在當今社會中,作為家長該如何緩解雞娃焦慮
小編發現有一些家長,他們也不想對孩子進行過度的要求,可似乎現在所有的家長都在推崇雞行簡信娃教育,所以說家長也無可奈何。其實想要緩解雞娃焦慮也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首先我們要放平自己的心態,沒有必要總是去跟其他的家長進行比較,還有就是我們會發現有一些家長他們對自己的孩子管理特別嚴格。而孩子久而久之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會導致孩子的各方面都受挫。
家長只有能夠從多方面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發現孩子身上的優秀之處,才能夠真正的解決計劃焦慮,這樣的現象千萬不要因為過度的焦慮而影響到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家長有什麼樣的要求也可以適當的跟孩子說一說,慢慢的循序漸進的去讓孩子進步。
❺ 為什麼家長「雞娃」總沒效果挖掘孩子自身動力才是根本
我有一個同事,他每天早上上班的時候都非常的疲憊,一聊之後才發現原來他每天晚上都回家「雞娃」。
什麼是「雞娃」呢?全稱是給娃打雞血。原來他們家的孩子正在上小學二年級,為了讓孩子能夠每天放學回家認真完成作業,成績上表現的優秀族歲一些,於是我這個同事每天下班回家後就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盯著他們家孩子學習。
但是他說效果真的很不好,因為只要你不盯孩子,孩子就會偷偷的玩,不好好學習,為此他非常的苦惱,他覺得為什麼越盯孩子,孩子反而自己越不努力了呢?
之前有過一個報道,一個國家的登山隊教練,為了讓登山隊運動員在山路上爬攀爬的更加順利,於是給這些運動員的腿上裝上類似於假肢的起到支撐作用的拐杖,剛開始的時候這些運動員爬得非常的快,因為他不再需要用自己的腿部受力,而是用這些假肢來承受力量。
剛開始的時候效果非常的好,運動員也覺得很輕松。但是一年過去了,對這些運動員進行身體測試的時候,發現他們的腿部力量比沒有裝假肢之前削弱了很多。科學家研究後發現,正是因為裝了這些假肢,運動員的腿部肌肉得不到鍛煉,因此就慢慢退化了。
所以我覺得「雞娃」,就跟這些運動員腿上裝的假肢是一樣的,用外部力量督促孩子學習,這樣的話孩子內心的驅動力就會越來越弱。最後就會演變成如果外部力量,也就是父母不去盯著孩子,那麼孩子就不會去學習,這樣的結果我想是每個父母都不想看到的。
那父母能做些什麼呢?我認為引導孩子比「雞娃」更重要。父母要做的關鍵是發掘出孩子內心的驅動力,誘導他,讓他自己願意去學習,這樣才是一個成功的教育。畢竟低年級時你能輔導孩子,上了初中你也能亮輪輔導嗎?高中的競賽題你也會嗎?
回顧一下我們自己的學習經歷,就會發現那些班裡真正學習好的孩子,一方面是聰明,另一方面是他們自己也很愛學習,很愛較勁。
「雞娃」還有哪些不好呢?我認為就是他會破壞親子關系。當你「雞娃」的時候,孩子肯定不願意。有一句諺語:不學習母慈子孝,一學習雞飛狗跳。
在這個過程中親子關系會受到很大的挑戰,孩子可能一看到你就會覺得很煩,覺得爸爸媽媽不理解他,不信任他。
我覺得最好的學習模式就是我們和孩子一起學習。每天晚上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進修一下,看看專業書籍,提升業兆鍵睜務能力。或者學一些我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與其盯著孩子學習不如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學習的氛圍。如果家長下班後不是看電視就是刷手機,卻讓孩子努力學習,是不是沒有說服力。
❻ 如何緩解這屆父母的「雞娃焦慮」
作為父母,養育孩子只是給自己的人生填充內容,是一項修煉。因為我們對於孩子的付出不僅僅是金錢,時間,精力還有愛。可是,傾其所有,孩子還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也不會一歲螞生都陪在我們身邊,反而因為父母培養得優秀,孩子更傾向於更好更大的地方。也就是說,我們一邊付出了很多很多,一邊還得不斷地切割父母子女之間的捆綁,讓孩子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要做好最後可能落得「人財兩空」的結局。這也是很多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的本質原因,只有沉沒成本但可能不會有收益。生養過孩子的人雖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因為有了切身體驗,付出成本的同時也有精神上的滿足和收獲,正是因為有了得失檔清的體驗,所以看待孩子養育問題會更全面。因此,正視孩子的教育本質,是讓孩子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是雞娃。是孩子在該學習的年齡階段接受教育的一件事,而不是為了滿足我們輸不起,想獲得收益,甚至為自己將來鋪路的投資。二、正確區別雞娃教育和正常教育。很多人覺得既然反對雞娃,那麼對於孩子的教育就順其自然,看孩子個人造化了。這樣就容易走到雞娃的極端,對孩子的教育放任不管。我們聽到很多老人經常說,「孩子會讀書,在哪裡讀都一樣。」「你們小時候不就這樣過來的,哪裡上過什麼輔導班才藝班,不也考上了大學?」我以前還會跟老人理論幾句,現在都是一笑而過。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人要想發展好,只能與時俱進,做好自己該做的就行。我承認,這些話很大程度上是安慰我們為孩子的教育付出能力有限的家長,讓我們放過自己,不用背負上愧疚感。但是,無論是放在以前還是現在,比同齡人走得更遠的始終是那些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的群體。無論光是孩子努力而家長不努力,還是光是家長操心孩子不努力的都是落後的一方。因此,不雞娃教育不代表父母就躺下了,完全靠孩子單打獨斗。父母能為孩子做的也不少,比如孩子小時候就該培養良好的習慣,打好做人做事的基礎,比如自理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而這些需要父母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真的比把孩子送進培訓班來得更難了。等孩子從家庭過度到學校,我們能做的依然是盡力努力,有條件仍然應該給孩子買學區房,但是不建議孤注一擲地為孩子犧牲掉全家人的生活品質和發展,這樣反而會給孩子增加壓力,甚至滋養出孩乎蠢埋子強盛自私心,覺得父母對孩子的付出理所當然。再有條件,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培養孩子的一項才藝,並不是為了攀比,僅僅是為了增加孩子的信心和生活樂趣。這就是我認為的,不用雞娃,只是力所能及地為孩子的教育有所作為。我想,當家長有這樣的心態,自然而然也就不會被雞娃教育弄得焦慮不堪。
❼ 什麼是高學歷家長的「雞娃焦慮」,該如何緩解這類家長的焦慮
教育焦慮是現階段普遍存在於家長心中的一種狀態,大家都在為孩子的未來擔憂。尤其是對於高學歷家長來說,雞娃焦慮已經成為影響家庭生活的重要因素。
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所有父母都不同程度的陷入教育焦慮之中。想要解決此類問題,不僅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不斷發力,同樣需要父母調整自我認知,否則將太多壓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很有可能讓孩子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