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額度緊張是什麼原因
『壹』 理財產品額度緊張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要您搞快點購買,買晚了可能就沒有了。
『貳』 為什麼理財產品一發售就搶光了
理財產品一發售就搶光確實是大城市和大銀行得現象。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也不是全部現象。看看哪幾種原因:
一,人民有錢了
我們發展到現在,經濟確實強大了。老百姓都有錢了。以前都是買房,現在房產受到政策監管。只能理財了,導致理財產品一直走俏好賣,大銀行產品更是上線就銷售一空。
二,銷售心理學
其實也有銀行理 財經 理,運用銷售手段來銷售。主要有兩句,你趕緊買,買完了這波理財就沒了,說的多了還是沒了,因為他們不缺客戶。另外一句就是,銀行要降息,下次的產品利率更低,說的多了還真是一次比一次低。而且不保本了,當然大家都搶啊。
三,優質產品
銀行有些理財產品就是優質包,利率好而穩定。這樣的產品上線前都已經定好了購買人,自己人或者關系戶,大客戶。公開上線敬虛其實走個流程,老百姓看見的時候已經賣光了。
四,客戶群聚集
北京這樣的城市不缺有錢人,如果是四大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的理財產品,他們只需要跟客戶打個招呼,很快賣光。
客戶多大搏,求著他們的也多。自然銷售的快了。
總結:以前有中國大媽搶黃金,現在理財產品被搶光,還是不要跟風了。理財產品渠道很多,不要跟在那些被搶光的後面。
難道說不是這樣的一個情況了么?至少我是這么覺得的了。
題主可能說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確實,一些中小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由於規模有限,所以,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就被搶光,產生了「秒搶」的現象,這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風險偏好的降低,銀行理財產品由於低風險的特點,因此普遍受到風險厭惡型投資者的喜愛,在當前股市、互聯網理財風險較大的情況下,一些原來做風險投資者的投資者也傾向於購買理財產品,保證收益。
2.預期型理財產品的尾期,按著央行、銀監會的安排,預期收益型產品將逐步退出市場,凈值型產品將越來越多,也就是說,理財產品將不再剛性兌付,不過,未來,考慮到銀行自身信譽等因素,兜底的概率很大,但目前預期收益型產品買一次少一次,能搶到是最好的。
3.收益率會逐步走低。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在4.4%左右,僅僅高於大額存單,但這樣的收益率水平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因為隨著央行降准,未來流動性增加,資金面緊張程度進一步緩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將會進一步走低。
4.銀行自身的炒作。一些具有剛性滾稿祥兌付性質的產品,在收益率有一定吸引力的情況下,其規模往往有限,比如只有1億元的規模,那麼,屬於賣噓頭,吸引儲蓄資金。這樣的情況往往發生在一些中小銀行、農商行身上,特別是一些跨省經營的城商行。
最後提醒一下,無論是銀行理財產品,還是券商、保險,以及互聯網理財產品,在購買過程中都需要對產品本身的情況做詳細了解,避免落入理財變保單、資金投入P2P,乃至落入非法集資等情況,不要被高收益和所謂「秒搶」所迷惑,做好風險評測,了解產品本身至為關鍵。
近半年來,各大商業銀行理財額度都趨於緊張,基本上發行首日就會搶售一空。理財利率持續下行,人們為何還是對銀行理財趨之若鶩呢?
我是2016年底從事的理 財經 理崗位,2017年理財還是持續輝煌了一年,當時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預期收益率能達到5.3%,保本保收益理財預期收益率能達到4.3%,2018年初理財利率開始出現下行。2013、2014年各銀行在推行理財時,起初人們是不接受的,那時要營銷一個理財客戶,要花很大力氣。但是在少部分客戶嘗試過後,發現本金利息到期會安然到賬,人們逐步接受,理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在銀行理財發展黃金時期,p2p來分了好大一杯羹。隨著p2p持續爆雷,人們發現還是有傳統的銀行更為安全,很多客戶又重新回歸銀行理財。
2018年資管新規出台,雖然細則預計延遲至2020年底,但各大銀行已經開始轉換理財方向,銀行理財正在摸索凈值型理財的新思路。
理財理財,未來可期,讓我們拭目以待!
『叄』 銀行說的額度緊張是什麼意思
比如說銀行發行理財產品,都是有一定的額度的,好比說發行總額度是50億,那麼各地客戶你買我買,可買的額空敗度自斗沒顫然就越來越少了,都快賣光了,就是額察擾度緊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