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理財規模超萬億的銀行有多少家

理財規模超萬億的銀行有多少家

發布時間: 2023-03-28 14:49:06

❶ 國內各大銀行理財能力排名

發布者:溥儀標准溥儀宇宙研究院

研究支持:西南財經大學信託與財務管理研究所

上映日期:2023年4月26日

摘要

2023年第一季度銀行財務能力綜合排名和單項排名結果如下:

綜合理財能力:國內排名前五的金融機構分別是興銀理財、信貸銀行、工銀理財、光大理財、中銀理財。全市排名前十的金融機構分別是尹素金融、南銀金融、寧銀金融、商銀金融、銀輝金融、印青金融、北京銀行、尹航金融、漢口銀行、天津銀行。排名前十的農村金融機構分別是重慶農村商業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廣州農村商業銀行、江蘇江南農村商業銀行、成都農村商業銀行、杭州聯合農村商業銀行、青島農村商業銀行、江蘇蘇州農村商業銀行、東莞農村商業銀行和北京農村商業銀行。

發行能力:全國前五大金融機構分別是興銀理財、信貸銀行、工銀理財、光大理財、建信理財/建設銀行;全市排名前十的金融機構分別是寧銀金融、尹素金融、南銀金融、商銀金融、尹航金融、北京銀行、銀輝金融、印青金融、漢口銀行、中原銀行。排名前十的農村金融機構分別是上海農村商業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廣州農村商業銀行、江蘇江南農村商業銀行、成都農村商業銀行、杭州聯合農村商業銀行、東莞農村商業銀行、江蘇常熟農村商業銀行、青島農村商業銀行(並列第八)、浙江蕭山農村商業銀行。

盈利能力:排名前五的全國性金融機構分別是光大理財、華夏理財、渤海銀行、平安理財、中銀理財。全市排名前十的金融機構分別是南銀金融、長沙銀行、尹素金融、重慶銀行、長安銀行、商銀金融、寧銀金融、天津銀行、華融湘江銀行、廣州銀行。排名前十的農村金融機構分別是江蘇江南農村商業銀行、杭州聯合農村商業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成都農村商業銀行、青島農村商業銀行、天津濱海農村商業銀行、江蘇蘇州農村商業銀行、東莞農村商業銀行和廣州農村商業銀行。

產品研發。d能力:國內排名前五的金融機構分別是信貸銀行、工行、興銀、中行、招行。全市排名前十的金融機構分別是尹素金融、南銀金融、寧銀金融、尹航金融、銀輝金融、商銀金融、印青金融、中原銀行、華融湘江銀行、長沙銀行。排名前十的農村金融機構分別是廣州農村商業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青島農村商業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江蘇江南農村商業銀行、江蘇蘇州農村商業銀行、廣東順德農村商業銀行、成都農村商業銀行、北京農村商業銀行和東莞農村商業銀行。

管理能力:國內排名前五的金融機構分別是信貸銀行、光大銀行、工銀銀行、華夏銀行、興銀銀行。全市排名前十的金融機構分別是尹素金融、寧銀金融、南銀金融、印青金融、長安銀行、商銀金融、北京銀行、蘇州銀行、重慶塵拆銀行、重慶三峽銀行。排名前十的農村金融機構分別是廣州農村商業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杭州聯合農村商業銀行、江蘇蘇州農村商業銀行、浙江紹興瑞豐農村商業銀行、成都農村商業銀行、江蘇江南農村商業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青島農村商業銀行、江蘇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

信息披露常態化:前五大全國性金融機構分別是華夏理財、光大理財、興銀理財、殷新理財、中銀理財;全市排名前十的金融機構分別是尹素金融、貴州銀行、天津銀行、北京銀行、長安銀行、南銀金融、印青金融、銀輝金融、昆侖銀行、蘇州銀行。排名前十的農村金融機構分別是北京農村商業銀行、江蘇江南農村商業銀行、青島農村商業銀行、上海農村商塌燃業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

普益標准銀行財務能力排名報告

(2023年第一季度)

研究員:於康鄭韓哲

本季度排名系統採用2023年第一季度上線的《普益標准銀行理財能力排名系統7.0版》。7.0版排名體系緊跟政策變化趨勢,以資產管理機構業務發展為核心,重點關注發行能力、盈利能力、產品研發能力、經營管理能力、信息披露規范性五項指標。此外,排名體系中的產品評價對象僅為凈值型理財產品,不再考慮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

2023年一季度觀察銀行理財能力排名。觀察期內,我們對各銀行理財機構(包括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進行了統計和評估。同派衫棗時,以測評問卷的形式對各銀行理財機構理財業務的產品研發、投資管理、產品銷售、信息披露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分析。本季度上市銀行業金融機構277家,較上期增加9家;其中全國性金融機構18家(國有銀行金融子公司6家,股份制銀行、股份制銀行金融子公司12家),城市商業部門金融機構115家,農村地區金融機構144家。

從發行主體類型來看,2023年一季度,城市商業金融機構凈值型理財產品數量繼續領先,其次是全國性金融機構,最後是農村金融機構。從規模上看,全國性金融機構繼續獨占鰲頭,其次是城市金融機構,最後是農村金融機構。其中,全國性財富管理機構(含全國性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全國性商業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數量為15078款,較2021年四季度增加250款,環比上升1.69%;凈財富管理的現有規模估計為20.34萬億元,環比增長1.45%。全市商業金融機構凈值型理財產品數量為18802款,比2021年四季度減少632款,環比下降3.25%;凈財富管理的現有規模估計為5.28萬億元,環比增長1.58%。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凈理財11666隻,較2021年四季度增加480隻,環比增長4.29%;凈理財現有規模預計為1.32萬億元,環比下降1.38%。

從認購標的來看,2023年第一季度個人凈值理財數量為43隻。

477款,較2021年4季度增加408款,環比上升0.95%;存續規模估計為24.26萬億元。機構和同業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數量為2069款,較2021年4季度減少310款,環比下降13.03%;存續規模估計為2.70萬億元。

2023年1季度,全國性理財機構中,平安理財[2]表現亮眼,收益能力得分位居全國性理財機構第四,發行能力居於第六,優秀的單項實力加之沒有短板使其登上本季度全國性理財機構理財能力排名的第六位。城商系理財機構中,天津銀行表現不俗,信息披露規范性子項得分位列城商系理財機構第三位,收益能力位列第八,其他各項得分也均居於前列,理財能力綜合得分位居城商系理財機構第十位。農村金融理財機構中,成都農商銀行發行能力和收益能力得分均位居農村金融理財機構第五位,運營管理能力得分位列第六,產品研發能力和信息披露規范性得分也名列前茅,綜合理財能力位列農村金融理財機構第五名。

行業動態方面,截至2023年4月21日,目前已有22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其中,國有行理財子6家、股份行理財子8家、城商行理財子7家、農商行理財子1家,另有3家銀行理財子獲准籌建。隨著各大上市銀行的2021年度報告陸續披露,各理財子公司經營業績報告也相繼發布,截至4月21日,在已披露理財子公司業績的18家銀行中,招銀理財以凈利潤32.03億元居於首位;興銀理財緊隨其後,凈利潤達28.06億元;中銀理財、建銀理財分列三、四名,凈利潤分別為26.09億元和20.62億元。

綜合理財能力排名

2023年1季度,全國性理財機構中,理財能力綜合排名前五的銀行依次是興銀理財、信銀理財、工銀理財、光大理財、中銀理財。

2023年1季度,興銀理財表現突出,發行能力得分位列單項第一,產品研發能力和信息披露規范性得分均位於全國性理財機構第三,收益能力和運營管理能力單項也表現不俗,綜合理財能力位居全國性理財機構第一位;信銀理財產品研發能力和運營管理能力得分均位居全國性理財機構首位,發行能力得分位居第二,助其登上1季度全國性理財機構理財能力排名的第二位;工銀理財產品研發能力得分位列全國性理財機構第二,發行能力和運營管理能力得分均位列全國性理財機構第三位,其他各項排名也均名列前茅,綜合排名位列全國性理財機構第三。

2023年1季度,城商系理財機構中,理財能力綜合排名前十的銀行依次是蘇銀理財、南銀理財、寧銀理財、上銀理財、徽銀理財、青銀理財、北京銀行、杭銀理財、漢口銀行、天津銀行。

2023年1季度,蘇銀理財在產品研發能力、運營管理能力、信息披露規范性方面均位列城商系理財機構首位,發行能力和收益能力得分也均位列前三,理財能力綜合得分穩居城商系理財機構第一位;南銀理財收益能力位居城商系理財機構首位,產品研發能力位居第二,發行能力和運營管理能力得分均位列第三,各單項表現均較為突出,綜合得分位居城商系理財機構第二位;寧銀理財發行得分居城商系理財機構第一位,運營管理能力得分位列第二,產品研發能力位列第三,1季度理財能力綜合排名位居城商系理財機構第三位。

2023年1季度,農村金融理財機構中,理財能力綜合排名前十的銀行依次是渝農商理財、上海農商銀行、廣州農商銀行、江蘇江南農商銀行、成都農商銀行、杭州聯合農商銀行、青島農商銀行、江蘇蘇州農商銀行、東莞農商銀行、北京農商銀行。

從數據統計來看,2023年1季度參與排名的農村金融理財機構為144家,較2021年4季度增加9家。整體來看,各農村金融理財機構在理財業務方面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多數規模較小的農村信用社、農合行等已退出理財產品發行市場,而渝農商理財、上海農商銀行、廣州農商銀行等排名靠前的農村金融理財機構在凈值型理財規模、收益表現、產品體系建設、投資者服務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果,與排名靠後的農村金融理財機構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對比。

整體來看,全方位均衡發展,各單項測度指標表現亮眼的同時沒有弱項是在本季度理財綜合能力排名中位次靠前的重要原因。頭部機構在各自所屬的機構類型中具備凈值型理財規模較大、營銷渠道完善、運營管理效率較高、理財業務風控制度體系健全、產品線較為多樣、信息披露制度完備、重視投資者服務等特點。

表1:銀行理財能力綜合排行榜(2023年1季度)

全國性理財機構:

城商系理財機構:

農村金融理財機構:

分類指標測度

1

發行能力排名

在7.0版銀行理財能力排名指標體系中,對發行能力的計算主要考慮了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總量、凈值產品發行能力(包括個人凈值產品存續規模及佔比、凈值產品存續規模增速和增長規模),以及營銷渠道建設情況。相較於上一版指標體系,新版指標體系中不再考慮預期收益型理財的規模。

在全國性理財機構中,2023年1季度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能力排名前五的銀行依次是興銀理財、信銀理財、工銀理財、光大理財、建信理財/中國建設銀行。

根據普益標准數據統計顯示,2023年1季度全國性理財機構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數量為15078款,存續規模約為20.34萬億元。其中,國有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款數為6315款,存續規模約為9.45萬億元;股份制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款數為8763款,存續規模約為10.89萬億元。

2023年1季度,全國性理財機構發行能力表現良好,平均分為18.44分。在該項指標排名前十的機構中,國有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與股份制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比例為4:6,兩類機構發行實力相對均衡。凈值型產品發行能力方面,多數機構實現規模增長,18家理財機構累計規模增量逾2500億元,且超10家機構個人凈值型產品存續規模佔比高於90%。

在城商系理財機構中,2023年1季度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能力排名前十的銀行依次是寧銀理財、蘇銀理財、南銀理財、上銀理財、杭銀理財、北京銀行、徽銀理財、青銀理財、漢口銀行、中原銀行。

根據普益標准數據統計顯示,2023年1季度城商系理財機構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數量為18802款,存續規模約為5.28萬億元。

2023年1季度,城商系理財機構發行能力平均分為11.37分,與全國性理財機構之間差距明顯。凈值型產品發行能力方面,115家理財機構凈值型產品存續規模累計增量不足1000億元,與全國性理財機構差距較大。

在農村金融理財機構中,2023年1季度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能力排名前十的銀行依次是上海農商銀行、渝農商理財、廣州農商銀行、江蘇江南農商銀行、成都農商銀行、杭州聯合農商銀行、東莞農商銀行、江蘇常熟農商銀行、青島農商銀行(並列第八)、浙江蕭山農商銀行。

根據普益標准數據統計顯示,2023年1季度農村金融理財機構(包括農商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農合行及農信社)的產品存續數量為11666款,存續規模約為1.32萬億元。

2023年1季度,農村金融理財機構發行能力平均分為8.76分,較城商系理財機構低2.61分。凈值型產品發行能力方面,144家農村金融理財機構凈值型產品累計存續規模出現小幅下滑,然而,與全國性理財機構和城商系理財機構不同,多數農村金融理財機構僅存續個人凈值型理財產品。

綜合來看,頭部機構的理財規模在各自所屬銀行類型中名列前茅,且普遍處於持續上升階段。總體來說,位於前列的各類型理財機構在不斷擴大凈值型理財產品規模、加速推進凈值型產品發行的同時能夠兼顧營銷渠道建設,持續拓寬理財業務覆蓋范圍。

表2:發行能力排行榜(2023年1季度)

全國性理財機構:

城商系理財機構:

農村金融理財機構:

2

收益能力排名

全國性理財機構中,收益能力排名前五的銀行依次是光大理財、華夏理財、渤海銀行、平安理財和中銀理財。

2023年1季度收益能力排名中,全國性理財機構總體收益得分均值為20.45分,排名前五家全國性理財機構總體收益得分均值為21.02分,頭部機構存有一定競爭優勢。總體來看,收益排名靠前的理財機構,不同類型產品收益得分均相對靠前,星級產品數量也相對較多,綜合收益表現優異。

城商系理財機構中,收益能力排名前十的銀行依次是南銀理財、長沙銀行、蘇銀理財、重慶銀行、長安銀行、上銀理財、寧銀理財、天津銀行、華融湘江銀行和廣州銀行。

2023年1季度收益能力排名中,城商系理財機構總體收益得分均值為20.03分,排名前十家城商系理財機構總體收益得分均值為21.14分,整體城商系理財機構收益能力不及全國性理財機構,但頭部機構對比中,城商系理財機構綜合收益表現優於全國性理財機構。

農村金融理財機構中,收益能力排名前十的銀行依次為江蘇江南農商銀行、杭州聯合農商銀行、上海農商銀行、渝農商理財、成都農商銀行、青島農商銀行、天津濱海農商銀行、江蘇蘇州農商銀行、東莞農商銀行和廣州農商銀行。

2023年1季度收益能力排名中,農村金融理財機構總體收益得分均值為19.72分,排名前十的理財機構總體收益得分均值為20.73分,無論是總體對比還是頭部機構對比,農村金融理財機構收益能力與全國性理財機構、城商系理財機構均存有一定差距,農村金融理財機構需持續提升投研能力,提高產品收益獲取能力。

整體來看,收益能力排名靠前的理財機構,其不同類型產品收益表現均較強,沒有明顯短板。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後,理財產品投資收益狀況在產品凈值中得以真實呈現,各理財機構應強化產品風險管理,降低產品凈值波動,在獲取穩健收益的同時,盡可能博取高收益,提高產品競爭力。

表3:收益能力排行榜(2023年1季度)

全國性理財機構:

城商系理財機構:

農村金融理財機構:

3

產品研發能力排名

2023年1季度,全國性理財機構中,產品研發能力排名前五的銀行依次是信銀理財、工銀理財、興銀理財、中銀理財、招銀理財。

從1季度產品研發能力情況來看,全國性理財機構產品研發能力較強,平均分為13.99分。在該項指標排名前十的機構中,國有行及其理財子公司與股份行及其理財子公司比例為3:7,股份行及其理財子公司表現更為亮眼。隨著投資者理財需求的日益多元化,銀行理財機構也在逐步推進理財業務轉型升級,不斷豐富產品類型、拓寬產品風險等級及投資周期覆蓋面,並開發面向高凈值客戶的專屬理財產品。

2023年1季度,城商系理財機構中,產品研發能力排名前十的銀行依次是蘇銀理財、南銀理財、寧銀理財、杭銀理財、徽銀理財、上銀理財、青銀理財、中原銀行、華融湘江銀行、長沙銀行。

1季度,城商系理財機構產品研發能力平均得分為7.53分,而排名前十的城商系理財機構平均得分為11.10分,相比較全國性理財機構(排名前十理財機構得分為15.02分),城商系理財機構產品研發能力在產品豐富性及產品供應量等方面,都與全國性理財機構存有差距;另一方面,在產品創新能力,城商系理財機構創新動力仍有不足,後續需進一步改善。

2023年1季度,農村金融理財機構中,產品研發能力排名前十的銀行依次是廣州農商銀行、渝農商理財、青島農商銀行、上海農商銀行、江蘇江南農商銀行、江蘇蘇州農商銀行、廣東順德農商銀行、成都農商業銀行、北京農商銀行、東莞農商銀行。

1季度,農村金融理財機構產品研發能力平均得分為5.82分,比全國性理財機構、城商系理財機構分別低8.17分和1.71分;排名前十位機構對比中,農村金融理財機構平均得分為9.24分,比排名前十的全國性理財機構、城商系理財機構分別低5.78分和1.86分。受限於客戶的整體風險承受能力,加之在人才儲備、產品開發、投研能力等方面的劣勢,農村金融理財機構的產品類型、投資周期、風險等級等均相對單一。

總的來看,產品研發能力領先的機構一是具有豐富的產品線,覆蓋多種產品類型、多種流動性需求及風險等級等;二是產品創新能力強,出於客戶需求或增強產品競爭力因素,加快了產品創新研發;三是頭部機構也在持續改善增值服務,開發針對高凈值客戶的專屬產品。

表4:產品研發能力排行榜(2023年1季度)

全國性理財機構:

城商系理財機構:

農村金融理財機構:

4

運營管理能力排名

運營管理能力從理財業務條線架構、人才體系建設、科技系統建設、風險控制措施、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考察理財機構理財業務的運營管理能力,並對理財業務合規性進行跟蹤考察。

2023年1季度,全國性理財機構中,運營管理能力排名前五的銀行依次是信銀理財、光大理財、工銀理財、華夏理財和興銀理財。

從1季度運營管理能力情況來看,全國性理財機構運營能力較強。當前絕大部分全國性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經開業,理財子公司理財業務條線架構完善,團隊人員數量和投資經理數量也具有相對優勢,並且在科技人員投入和系統建設方面占據領先,總體運營管理能力較強。

2023年1季度,城商系理財機構中,運營管理能力排名前十的銀行依次是蘇銀理財、寧銀理財、南銀理財、青銀理財、長安銀行、上銀理財、北京銀行、蘇州銀行、重慶銀行和重慶三峽銀行。

1季度,整體來看,城商系理財機構運營能力不及全國性理財機構,但頭部城商系理財機構運營管理能力表現亮眼,與全國性理財機構相當。整體上,與全國性理財機構相比,城商系理財機構人才儲備相對薄弱、金融科技投入力度相對較小,後續城商系理財機構應盡快完善管理團隊,進一步優化業務條線架構,嚴加風險管理,提高綜合化運營管理能力。

2023年1季度,農村金融理財機構中,運營管理能力排名前十的銀行依次是廣州農商銀行、渝農商理財、杭州聯合農商銀行、江蘇蘇州農商銀行、浙江紹興瑞豐農商銀行、成都農商銀行、江蘇江南農商銀行、上海農商銀行、青島農商銀行和江蘇張家港農商銀行。

與全國性理財機構、城商系理財機構相比,農村金融理財機構運營管理能力仍有較大差距。就頭部機構而言,1季度排名前十的農村金融理財機構運營管理能力平均分為15.86分,較排名前十的全國性理財機構、城商系理財機構分別低2.04分和0.87分。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後,銀行理財業務運行逐步規范,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對於多數中小銀行而言,想要致力於發展理財業務,需加快優化理財業務架構,加大人員和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團隊建設、科技建設、風險控制等能力建設。

總的來說,運營管理能力較強的理財機構,理財業務條線架構清晰,運營管理團隊建設完善,人才儲備充足,再者金融科技投入建設力度大、風險管控能力較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和相關部門建設完備,理財業務綜合運營能力強。

表5:運營管理能力排行榜(2023年1季度)

全國性理財機構:

城商系理財機構:

農村金融理財機構:

5

信息披露規范性排名

信息披露規范性從客戶更為關切的角度出發進行評價,強調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更強調信息披露的准確性,同時也全方面的考察理財產品各要素信息披露情況,綜合反映理財機構理財業務相關信息披露情況。

2023年1季度,全國性理財機構中,信息披露規范性排名前五的銀行依次是華夏理財、光大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和中銀理財。

1季度全國性理財機構信息披露總體平均分為13.72分,全國性理財機構理財產品數量相對較多,信披難度較大,部分理財機構產品凈值披露時效性較差,理財產品說明書和投資運作報告也存在披露不及時和缺失的情況,整體信息披露規范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2023年1季度,城商系理財機構中,信息披露規范性排名前十的銀行依次是蘇銀理財、貴州銀行、天津銀行、北京銀行、長安銀行、南銀理財、青銀理財、徽銀理財、昆侖銀行和蘇州銀行。

相比較全國性理財機構,頭部城商系理財機構信披質量相對較好。具體來看,排名前十的城商系理財機構信息披露平均分為14.14分,優於全國性理財機構。整體來看,城商系理財機構信披平均分為12.88分,信息披露存在一定分化現象。

2023年1季度,農村金融理財機構中,信息披露規范性排名前十的銀行依次為北京農商銀行、江蘇江南農商銀行、青島農商銀行、上海農商銀行、渝農商理財、武漢農商銀行、成都農商銀行、廣州農商銀行、廣東南海農商銀行和杭州聯合農商銀行。

農村金融理財機構產品信息披露質量兩極分化更為明顯,整體信息披露平均分為11.50分,排名前十的銀行信息披露平均分為13.97分,不同理財機構間差異比較明顯。部分農村金融理財機構信息披露渠道不清晰,缺少信息查詢入口,產品的凈值信息、產品說明書、產品投資報告等信息披露規范性亟需提升。

表6:信息披露規范性排行榜(2023年1季度)

全國性理財機構:

城商系理財機構:

農村金融理財機構:

評估問卷測度

2023年1季度銀行理財能力排名的評估問卷分數,得分如下:

表7:評估問卷得分(2023年1季度)

全國性理財機構:

城商系理財機構:

農村金融理財機構:

註:

[1] 產品數量與存續規模按普益標准統計口徑,與其他理財研究機構統計口徑略有差異。

[2] 對於已開業理財子公司,同時母行資管部暫時保留,且母行資管部實際自主參與理財產品管理的,將理財子公司機構名稱和母行機構名稱同時展示,其他已開業理財子公司僅展示理財子公司名稱,下同。

相關問答:理財最好的銀行排名

理財最好的銀行排名:興業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和華夏銀行。一,在全國性商業銀行中,收益能力排名前五的銀行依次是渤海銀行、興業銀行、交通銀行、浙商銀行和華夏銀行。據銀保監會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年末,銀行保本和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合計32萬億元,同比增長8.5%。普益標准最新發布的《銀行理財能力排名報告(2018年度)》(以下稱《報告》)顯示,2018年度,全國性商業銀行中,理財能力綜合排名前五的銀行依次是興業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和華夏銀行。《報告》指出,2018年度,在嚴監管環境下,興業銀行保持了以往穩健經營的作風,各考核單項表現優秀,理財能力綜合得分位居全國性銀行第一位;轉型過渡期,中信銀行積極響應監管號召,適時調整產品線,對各方面能力進行加強鞏固,理財能力綜合得分位居全國性銀行第二位;中國光大銀行產品線進一步豐富,行內風險管理能力表現優秀,理財能力綜合得分位居全國性銀行第三位。「全國性銀行綜合排名前十強中,全國性股份制銀行與國有銀行的比例為7∶3,與2017年相比,新增2家國有銀行。」二,隨著5家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相繼獲批,預計未來國有大行在全國性銀行中的理財綜合能力表現或將更加亮眼。業內人士表示,在監管積極引導行業轉型的號召下,面對嚴峻的內外環境,國有銀行憑借出眾的人才儲備、資產配置能力、系統建設、客戶資源等優勢,加速推進理財業務轉型,並取得一定成效,行業資源進一步向頭部集中。《報告》顯示,2018年度,城市商業銀行

❷ 2020上半年凈利潤超100億元的31家公司,銀行高達15家

#尋找真知派#

2020年半年度財務報告已於8月31日全部發布完畢,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凈利潤超過100億元的公司有31家,他們都是哪些公司?見下表:




這31家公司凈利潤最高的是工商銀行,上半年實現凈利潤為1497.96億元,平均每天凈利高達8億多元。它們涉及的行業包括銀行(15家)、保險(4家)、建築與工程(3家)、房地產(3家)、白酒(2家);煤炭、建築材料、 汽車 、家用電器各一家。

31家公司的利潤總和為11383.74億元,其中15家銀行的利潤為7982.98億元,佔31家公司總盈利的70.13%。

這31家公司我們就不必一一介紹了,因為他們都是耳熟能詳的的公司,就算對他們不了解,看他們的名字和行業,也應該知道他們的主要業務是什麼了。

通過上面的表單,站在我們小股民的角度,看看都能不能找到具備投簡哪基資價值的公司呢。

首先,表中的利潤大戶是銀行業,其實他們的業務是非常簡單的:主要收入來源為資金借出得到的貸款利息,次要收入為辦理的業務手續費。主要支出為客戶的存款及理財產品的存款或理財固定利息。這兩者之間的差再減去職工工資等費用,就是公司的凈利潤了。



國家也注意到了目前 社會 的最終利潤大部分流向了銀行,於是在今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到了「鼓勵銀行合理讓利」。

下面這段是2020年6月17日李克強總理在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到的:

我注意到一個數據,2019年整個銀行業的凈利潤為2萬億元,上表中的15家銀行在2019年凈利潤之和為1.56億元。目前國家要求銀行讓利1.5萬億元,那麼,如果在銀行不提高凈利率的情況下,按凈利潤每年10%的增速,2020年銀行業本應該實現2.2萬億元凈利潤,讓利1.5萬億元後,凈利潤應該只剩下7000億元,而目前僅這十五家銀行就已經實現了7982.98億元了,因此可以推論出,如果銀行業要實現1.5萬億元的讓利目標,下半年銀行的凈利潤會降低。

我們從2019年的股息率來看,銀行行是一個非常適合長線投資的行業,上面15家銀行2019年的平均股息率為5.15%,這是遠高於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的。

當然,通過上面的讓利要求後,銀行業的股攔謹息率將出來下降,這種長線投資思路需要進一步數據的論證了。



接下是保險業了,4家保險公司上半年的凈利潤1393.17億元,佔31家公司總凈利潤的12.24%。

保險業其實是很多投資大師鍾愛的行業,股神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主要業務就是一家保險,戴維斯家族也是一直鍾愛於保險業。

我們來看保險業的運營模式:保險業的收入主要為保費收入、利息收入、投資收益,支出為保險賠付、退保費、紅利支出及職工工資等。

保險合同是經過大數據精算,所以每一款保險,只要賣出數量達到一定比例後,就會出現盈利。

但最最關鍵的是,大部分保險的賠付日期,距離初次投保日期都是很久遠了,那麼就代表著 保險公司可以無息使用這一筆資金相當長時間


我們從上面這張表可以看到,2020年上半年,中國平安的「銀行業務利息凈收入」為504億元,這代表的是所有客戶的資金放在公司所產生的利息凈收益,「非銀行業務利息收入」為563億元,這兩類利息收入就達到了1000多億,而這些資金的來源大部分客戶的緩局無息保費投入。

然後,公司可以利用這些無息資金去做一些投資,由於有大量源源不斷的新資金進來,這些對投資的時限也可以無限延長,從而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上表中的「投資收益」也高達559億元。

這個模式就是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模式,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也是以保險業務收入作為主要營業收入,公司利用這些無息資金去投資長期成長性公司,利用復利效應讓巴菲特獲得了驚人的財富。

所以,我認為保險業仍然是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的,這個「長期」可以長達我們的一生。

三家建築與工程行業的公司凈利潤合計為562.2億元,佔31家總凈利潤的4.94%。

中國建築、中國中鐵、中國鐵建都是央企,他們的主要業務是基礎建設,是與國家的發展方向相關。中國發展這么多年來,基礎建設一直是GDP中的重中之重,所以這些企業每年的營業收入均是萬億元或接近萬億元來計算。

在目前的他們都屬於成熟企業,成長性很小,但能夠穩定盈利,股息率也很一般,投資他們基本就只能跟隨上大盤的漲跌幅度。

茅台、五糧液兩位明星龍頭股半年獲利均在百億元以上,其中茅台半年凈利潤239.28億元、五糧液半年凈利潤113.71億元。

白酒屬於消費股的代表,今年的表現相當優秀,但整個板塊已經出現了明顯高估。

消費行業在美國、英國的股市中也一直是長期上漲的好行業,由於消費行業的產品有些為必須消費品,比如食品、調味品;有些為可選消費,比如白酒、家電。但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受經濟周期的影響相對較小,而盈利能力卻很強大,從而可以推動股價的長期上漲。

在白酒板塊出現明顯高估的情況下,我們入場要學會 耐心等待 。好股票,也要等到好價格再入手,不然可能就會出現進場後,很久才解套的尷尬局面。

房地產三家:萬科、保利、綠地,在國家堅持住房不炒的今天,他們仍然能實現百億級的盈利,充分說明,龍頭企業的溢價能力還是非常強的。

房地產行業本屬於周期性行業,在我國目前一直處於一個長牛單邊上漲周期,目前在政策層面的引導下,房地產短時間內,將不會再出現強成長性了,個人不太喜歡周期性行業。

餘下的這四個實現百億級凈利潤企業有煤炭、 汽車 、家電、水泥,除了美的集團是弱周期企業外,其他三家都屬於強周期行業,跟我們的經濟周期息息相關,經濟好起來,他們的表現就非常亮麗,經濟走弱,就可能出現大量虧損,還是上面的觀點,個人不太喜歡周期性行業。

總結:

今天看了這31家半年營業收入達100億元以上的企業,大概感受有4點:


1.銀行業目前拿走了相當大比例的盈利額,相對應的,這些盈利其實又來自於這4000家上市公司及整個 社會 的資金成本。銀行業這個行業是非常不錯的,業務簡單,賺錢容易,但目前國家已經做出讓整個行業讓利的計劃。未來如何,我們需要逐步觀察,以前長期投資於銀行業吃股利的思路可能變得行不通了。


2.保險業是非常優秀的行業,目前中國群眾的參保意識大幅提高,但商業保險的參保率仍然遠低於發達國家。

因此保險行業的仍然具有成長性,從長期來看是具備投資價值的。


3.消費行業出現了很多偉大的公司,美國的「可口可樂」、「百事」都是消費股的代表,也呈現的是長期上漲的趨勢,所以我們這31家百億級利潤的消費公司,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投資備選品種,當然,我們在公司價值處於 正常估值和低估 的時候買入最佳。


4.周期性公司的購買相對復雜,我們在理解國家的政策方向,並知道經濟的運行規律,從而能在經濟向好的初期買入,而在經濟繁榮的末期賣出,方能取得較好的收益 。

好啦,今天又寫了3000字,如果大家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點評,有好的建議與想法或不同的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在這里強調一下,以上文章屬於個人愛好,不作為投資推薦,如果大家依靠文章信息買入股票,風險自負。

❸ 銀行aum包括哪些內容呢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關注銀行的投資者可能會接觸到auM,這通常是金融或投資人士所需要的。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們可以簡單地了解什麼是AUM。

銀行資產管理規模是指資產管理規模,主要用來衡量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的指標。即所管理資產的總市場價值。AUM值越高,說明該公司在行業中的地位越高。例如,瑞銀(UBS)、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花旗集團(Citigroup)等全球最大的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規模已達數萬億美元。

但不過不要誤會,銀行對資產管理的理解並不是私人存款的意思,說流行點是除了你在銀行里的存款外,還涵蓋投資金融、基金和黃金等貴金屬。資產管理規模是衡量銀行規模和影響力的重要指標,規模代表著銀行在行業中的地位象徵,招商銀行資產管理規模迅速突破10萬億大關,可以說是在加速增長。

❹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規模

截至2021年底,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到29萬億,同比增長行棚12.14%;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已由資管新規發布時的4萬億元壓降至零;凈值型產品存續余額26.96萬億元,佔比92.97%。叢帶灶
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29萬滲扮億元

❺ 不幸被言中

一、2018年11月27日,筆者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即商業銀行如果不設立理財子公司,以後只能做代銷。但代銷實際上是零售或財富管理部門的事情,和資產管理部門沒有關系,這就意味著如果不設立理財公司,商業銀行的資產管理部將會面臨逐步萎縮直至消亡的局面。

二、現在看來,這一判斷可能已經成為現實。9月7日晚間,21世紀經濟報稱從相關人士處獲得消息「未設立理財公司的銀行將無法再新增理財業務,即仿弊存量規模鎖定、逐步消化」。這意味著中小銀行(特別是非保本理財規模較低的銀行)將會被限制開展理財業務,逐步被引導回歸至信貸業務和本地業務。

三、實際上今年上半年監管部門就開始進行窗口指導,要求中小銀行持續壓降間接投資業務、異地非標業務和地方金交所業務,這裡面的背景可能是因為監管部門認為中小銀行不具備開展理財業務和投資類業務的能力,正是因為投研能力跟不上、導致中小銀行開展的這些業務本質上都被做成了類信貸業務,即監管部門認為正是這些非信貸類業務和表外理財業務讓中小銀行無法專心做主業。

四,事實上我們在昨天的報告銀行業理財手冊(2021年版)中也提出「非保本理財規模低於500億元的銀行獲准設立理財公司的概率很低」。理由大致如下:

(一)監管部門在推動商業銀行成立理財公司的同時,對於商業銀行傳統理財業務的監管會愈發嚴格(如銀行理財與理財公司的銷售端、投資端以及產品端均有明顯差異),特別是資管新規過渡期後,銀行體系內部開展理財業務的合規風險將會不斷加大,後續設立和未設立理財公司的商業銀行亦將會形成明顯的剪刀差效應,後者理財業務的生存空間會被不斷被擠壓,直至消亡。

(二)從目前已設立理財公司的銀行來看,銀行體系的理財業務正逐步向旗下的理財公司轉移(部分銀行甚至已經實現完全轉移),而銀行體系內的理財業務正處於持續萎縮階段,資管新規過渡期後萎縮步伐可能會進一步加快,預計這一趨勢是行業特徵,而非個案。

(三)銀行體系內的理財業務實際上很難擺脫銀行的影子,而監管部門似乎亦認為只有通過理財公司開展理財業務,才能從根本上規范理財業務,打破傳統銀行理財業務的影子銀行特徵。因此資管新規後的政策方向很明確,即不斷壓縮銀行體系內的理財業務,推動理財公司朝著真正資管方向轉型。

(四)可能從金融管理部門的角度來看,並非所有銀行都需要設立理財公司,也並非所有銀行都有必要開展理財業務。對於無法獨立設立理財公司的銀行來說,通過區域內銀行聯合設立或開展代銷可能是不得已的選擇。

五、如果將500億元的非保本理財規模作為一個門檻,則意味著最終設立理財公司的銀行可能只有40-50家。

(一)根據統計(包括非上市銀行在內),目前非保本理財規模 超過2萬億的銀行有3家(合計7.09萬億) 超過1萬億的銀行有9家(合計15.71萬億) 超過1000億元的橡攔銀行有28家(合計23.10萬億) 、超過500億元的銀行有41家(合計23.88萬億)、超過200億元的銀行有59家。其中,

1、非保本理財規模超過萬億的銀行有9家,分別為招行、工行、農行、建行、興業銀行、中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與交行。其中,招行、工行、農行的非保本理財規模超過2萬億,分別為2.57萬億、2.37萬億和2.15萬億。

這9家銀行均已設立了理財公司,其非保本理財規模合計達到15.71萬億,佔全部非保備如族本理財規模的61%。

2、19家銀行的非保理財規模位於1000-10000億元之間,包括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杭州銀行、寧波銀行、徽商銀行、青島銀行、重慶農商行與上海農商行等10家地方性銀行以及另外9家全國性銀行。

這19家銀行中目前只有 北京銀行 上海農商行 以及 浙商銀行 未獲准設立理財公司,其非保本理財規模合計達到7.39萬億,佔全部非保本理財規模的28.66%。也就是說非保本理財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的28家銀行中,已經有25家獲准設立了理財公司(另外3家銀行獲批應該是遲早的事)。同時這 28家銀行的非保本理財規模(合計達到23.10萬億)占整個銀行業非保本理財規模的90%左右

也就是說即便其它中小銀行不能開展理財業務,對整個理財市場的影響也不會太大,畢竟這些銀行的非保本理財規模佔比只有10%左右而已。

3、除以上28家銀行外,還有13家銀行的非保理財規模超過了500億元,從高到低依次為天津銀行、貴陽銀行、廣州農商行、中原銀行、蘇州銀行、齊魯銀行、漢口銀行、成都銀行、長沙銀行、盛京銀行、哈爾濱銀行、廣州銀行以及重慶銀行。這13家銀行的非保本理財規模加在一起不足8000億元,未來的規模大概率也會不斷被壓縮。

(二)目前非保本理財達到500億元門檻且理財公司沒有獲批籌建的銀行還有15家,按非保本理財規模從高到低依次為北京銀行(3317.70億元)、浙商銀行(2425.59億元)、上海農商行(1361.08億元)、天津銀行(980.68億元)、貴陽銀行(839.86億元)、廣州農商行(757.87億元)、中原銀行(741.95億元)、蘇州銀行(666.01億元)、齊魯銀行(642.29億元)、漢口銀行(599.75億元)、成都銀行(577.23億元)、長沙銀行(548.53億元)、盛京銀行(532.21億元)、哈爾濱銀行(529.60億元)、廣州銀行(515.14億元)、重慶銀行(513.02億元)。

六、中小銀行理財業務受限的同時,理財公司的業務卻屢屢享受到政策春風,不僅其理財規模在今年6月底突破10萬億,近期工銀理財、建信理財、招銀理財以及光大理財還獲得了首批養老理財試點資格(獲批城市包括深圳、青島和另外兩座分別位於中部與西部的城市)。據悉上述四家試點公司在首批養老理財產品中引入了收益平滑基金機制,即將一定比例的超額收益部分納入收益平滑基金,以應對產品出現風險准備金無法覆蓋虧損的情況。

七、當然上述政策目前還沒有正式明確,可能還會存在地方政府與金融管理部門之間的博弈(不過結果應該不會太樂觀),畢竟這一政策對一些地區老實說確實不太公平,反而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地方金融資源的不平衡(如目前長三角的6家城商行均已獲批了理財公司、區域還是比較集中)。

不過即便金融管理部門最終讓步,最為樂觀的博弈結果可能是允許每個省最多隻能由1家地方性銀行設立理財公司,或者區域內銀行聯合發起設立理財公司。但無論如何,規模應是第一位的。特別是,如果金融管理部門認為地方性銀行沒有投研能力,又如何會放手或讓步呢?根本的原因還是大部分中小銀行的確如監管部門所判斷的那樣,沒有能力或者說根本沒有意願開展理財業務。

❻ 理財業務現狀

理財業務逐步向理財公司轉移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明確的方向。

103010披露的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12月,銀行理財(含理財公司)總規模達到29.003萬億元,較2020年的25.86萬億元大幅增長12.15%,繼續保持資產管理行業第一的位置。

我們統計了62家銀行(包括55家上市銀行)2021年末的非保本理財數據(註:廣州農商行理財數據時間節點為2021年6月末),發現銀行理財業務集中度其實很高,集中在全國性銀行和部分地方性銀行。聽著,具體來說,

1.有29家銀行非保本理財余額超過1000億元。這29家銀行的總余額達到25.66萬億元,佔全部銀行理財的88%以上。

2.非保本理財余額在500-1000億元之間的銀行約有13家,非保本理財總余額達到0.89萬億元,約佔全部銀行理財的4%。

即2021年末,非保本理財余額超過500億元的銀行至少有42家。這42家銀行的非保本理財余額合計達到26.55萬億元,佔全部銀行業理財的92%。其餘銀行的非保本理財余額合計不到2.50萬億元,僅佔全部銀行理財的8%。

考慮到合資理財公司、擺脫銀行陰影等因素,目前在政策層面,「理財公司」已經正式取代「理財子公司」,理財公司鏈洞成為理財市場的最大玩家。

據統計,目前已有29家理財公司獲批成立(除民生理財和高盛工銀理財外,其餘27家理財公司已陸續獲批開業)。

1.從獲准籌建的財務公司時間分布來看,2018年有2家財務公司獲准籌建,2019年有15家,2020年有7家,2021年有5家。

2.29家理財公司具體包括6家國有銀行、11家股份制銀行(僅余浙商銀行)、7家城商行、1家農商行、4家合資理財公司。

(1)六大國有銀行均獲批理財公司,股份制銀行中只有浙商銀行未獲批。

(2)8家地方銀行的財務公司獲批,按獲批順序為杭州銀行、寧波銀行、尚輝銀行、江蘇銀行、南京銀行、青島銀行、重慶農商行、上海銀行。顯然,除了北京銀行和盛京銀行,排名靠前的城商行都已經獲批。

(3)目前已獲批4家合資財富管理公司,分別是華匯財富管理(中銀財富管理與東方匯理合資)、貝萊德建信財富管理(建信財富管理與貝萊德金融合資)、施羅德交銀財富管理(中銀財富管理與施羅德投資管理合資)、高盛工銀財富管理(工銀財富管理與高盛資產管理合資)。

3.29家財富管理公司主要分布在北京、青島、長三角等地區。當地銀行的理財公司注冊地與其母行相同。以17家全國性銀行的理財公司為例,

(1)北京有六家銀行棚扒枯,分別是工行、農行、中行、中郵、華夏、民生。

(2)上海有四家公司,分別是交通銀行、浦銀、信貸銀行、廣州銀行。

(3)深圳3家,分別是建信理財、招銀理財、平安理財。

(4)青島兩家,分別是光大理財和恆豐理財。

(5)一個在福州,一個在天津,有即興銀行和尹波銀行。

截至2021年12月底,理財公司現有規模達到17.19萬億元,占理財市場的59.28%,明顯高於2019年底的0.80萬億元和2020年底的6.67萬億元,遠遠超過了股票銀行的5.17萬億元和3.62萬億元

據統計,2021年末有12家理財公司公布了管理規模,合計15.65萬億元,佔全部理財公司的91.04%。從高到低依次是招行(2.78萬億)、建行(2.19萬億)、工行(2.02萬億)、農行(1.82萬億)、中行(1.71萬億)、興銀(1.35萬億)、交行(1.22萬億)、光大(1.07萬億)

目前已有18家銀行披露了旗下理財公司的財務信息。然而,目前財富管理公司仍處於起步階段,其運營並不獨立,其財務信息沒有分析價值。這里有一點。

1.工銀理財、農銀理財、建信理財三家理財公司披露了旗下此搭理財資金的投向。整體來看,非標債權和債券資產分別佔4-6%和40-60%左右,現金、存款、同業存單、貸款貿易和債券買入返售佔35-50%,股權等其他資產佔5-12%。

2.如果將理財資產余額與理財產品余額的比值視為理財產品的整體收益率,2021年末工行、農行、建銀金融的產品收益率分別為4.03%、3.74%、4.68%。

我們用理財業務轉移率(理財公司管理規模/銀行並表理財業務規模)來衡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向理財公司的轉移。到2021年底,

1.全部理財公司管理規模合計17.19萬億元,佔全部理財業務(29萬億元)的59.28%,即理財業務轉讓率為59.28%。

2.六大國有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和其他銀行並表金融業務規模分別為11.22萬億、11.47萬億和6.30萬億,對應財務公司管理規模分別為9.40萬億、6.30萬億和1.48萬億,對應金融業務轉移率為83.78%。

、54.94%和23.53%。

以上數據均為2021年底,相信截至到目前,理財公司的體量已經達到20-25萬億之間,理財業務的整體轉移率應已達到80%左右,未來銀行體系內的理財業務逐步直至全部到理財公司已成非常明確的方向。

從並表的非保本理財余額和理財公司管理規模來看,12家理財公司中,已有6家銀行將理財規模全部轉移至理財公司中,分別為招行、中行、光大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與青島銀行。而剩餘的6家銀行,仍有19943.48億元待轉移至其理財公司,按待轉規模從高到低依次為工行(5646億元待轉)、興業銀行(3965億元待轉)、農行(3877億元待轉)、郵儲銀行(2599億元待轉)、交行 (2016億元待轉)以及建行(1839億元待轉)。

前面的分析已經指出,後續銀行只能通過旗下理財公司開展理財業務,沒有設立理財公司的銀行則不得不退出理財市場,從事代銷等相關業務。

1、目前18家全國性銀行中,僅余浙商銀行未獲批設立理財公司。不過我們相信以浙商銀行目前接近2500億元的理財體量,其理財公司設立是早晚的事。

2、理財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的地方性銀行中,僅余北京銀行、上海農商行、天津銀行等3家銀行未獲批設立理財公司。

3、理財規模在500-1000億元之間的地方性銀行還剩餘15家左右,按理財規模從高到低依次為中原銀行(956億元)、貴陽銀行(838億元)、蘇州銀行(777億元)、廣州農商行(758億元)、長安銀行(744億元)、長沙銀行(693億元)、成都銀行(631億元)、桂林銀行(576億元)、西安銀行(546億元)、重慶銀行(524億元)、晉商銀行(521億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非保本理財規模低於500億元的銀行獲批籌建理財公司的概率比較低。因此對於因規模限制等因素而無法設立理財公司的部分銀行來說,不得不轉型大力開展代銷業務(但這個只和零售部門有關)。2021年理財年報亦指出部分中小銀行不再發行理財產品,而是通過產品代銷繼續參與理財業務。

不過,轉型為代銷業務的中小銀行,往往需要在客戶資源、銷售渠道方面有一定優勢,而這一優勢並非所有中小銀行都具備。

2021年理財年報中明確要積極探索中小銀行設立理財公司的模式路徑,並提出要落實擴大對外開放和引進外資政策,建設各展所長、有機合作、同生共存的生態體系。我們理解,這一表述實際上為地方性銀行設立理財公司開了一個口子,地方性銀行可以通過區域內銀行聯合、與外資機構聯合發起設立理財公司。

相關問答:理財份額就是指錢數對嗎?

理財份額是指錢數。

如:一個理財份額是10000元,那麼你要理財的金額最少就是10000元,且是10000元的整數倍。

❼ 信銀理財是哪個銀行

信銀理財是中信銀行未來發展布局的重要一環。其面向不同的用戶發行了針對性的理財產品,購買人群不僅包括常年混跡於金融行業的投資者,也包括不精通金融行業的普通老百姓群體。信銀理財除了提供理財產品的購買服務之外,還能提供與理財相關的咨詢服務和資產管理等等。信銀理財背靠中信銀行這座強硬的靠山,在國家政策支持發展的大背景下彰顯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為國家良好的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拓展資料:
1、作為股東的中信銀行成立於1987年,是中國改革開放中最早成立的新興商業銀行之一。中信銀行已成為一家總資產規模超7萬億元,員工數近6萬名,具有強大綜合實力和品牌競爭力的金融集團,而中信理財的前身也正是中信銀行的資管部門。 從平台的背景來看,安全性是很高的,但是理財都是有風險的,所以不能保證本金的安全性,這個不是說信銀理財不安全,而是理財本身就是有風險的,不等於銀行存款,所以要注意其風險性。
2、信銀理財是中信銀行的。中信理財是中信銀行全資成立的理財子公司,注冊資本是50億,注冊地在上海,是全國第一批且首家落戶上海的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 自2020年7月成立以來,信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產品管理規模上不斷突破新高,堅持用有溫度的陪伴,與投資者和專業機構共同成長前行,努力為投資者創造更高的價值,其平台還是不錯的。
3、信銀理財將承接中信銀行多年積累的「中信理財」品牌和上萬億元的理財業務。「中信理財」始於2002年,歷經18年的發展,業務規模已超過1.2萬億元。近5年,「中信理財」累計銷售規模超32萬億元,累計服務零售客戶超326.8萬人,累計服務機構客戶超2.4萬戶。「中信理財」以穩健的投資風格、持續的價值創造、嚴格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等經營特色,獲得了監管機構、投資者和同業機構的廣泛認可。 在理財子公司密集創設的資管行業大變革中,上海市以開放創新的金融市場環境和完整齊備的金融服務優勢,成功引入了中信銀行理財子公司,信銀理財成為首家滬外銀行在上海設立的理財子公司,是上海市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又一標志性的里程碑。

熱點內容
炒股怎麼提前知道消息的 發布:2025-02-09 05:15:03 瀏覽:317
股票復牌漲停限制 發布:2025-02-09 05:12:23 瀏覽:840
周末為什麼股票軟體打不開 發布:2025-02-09 05:06:55 瀏覽:98
封閉式的基金收益怎麼算的 發布:2025-02-09 05:05:33 瀏覽:450
ipad上的股票軟體怎麼是英文 發布:2025-02-09 05:03:18 瀏覽:52
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股票代碼 發布:2025-02-09 04:59:25 瀏覽:937
南方小康基金投資什麼行業 發布:2025-02-09 04:57:11 瀏覽:939
入職初創公司股權怎麼要 發布:2025-02-09 04:57:10 瀏覽:362
股票退市可以代辦理 發布:2025-02-09 04:56:29 瀏覽:577
日本股票漲停規律 發布:2025-02-09 04:55:51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