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戰爭有什麼危害
㈠ 戰爭對戰爭國的金融有何影響
2008年爆發的新一輪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美國智囊蘭德公司向國防部提交了一份「戰爭救市」的報告,認為與其用7000億美元救市,還不如用這7000億來發動一次戰爭更有成效。一時,全球嘩然,如果被採納,金融危機的最壞後果――戰爭就爆發了。
一、世界大戰與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關系
(一)金融危機不一定會引發世界大戰
經濟危機是私有制生產體系貿易競爭的必然產物。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各國政府各出奇招,比如,政府主導大規模的建設項目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新技術新發明在生產中的應用,帶動了新一輪的經濟騰飛等等。二戰後的四次重大經濟危機的安全著陸,都說明了經濟具有自我調節功能。
(二)世界大戰的爆發總是由金融危機引起
回顧歷史,世界上所有現代戰爭都有金融的影子。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美各國發生了經濟危機,國內矛盾的尖銳,各列強以發動對外侵略戰爭轉嫁國內危機。由於利益的不均衡,發展成波及全球的戰爭。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整個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產值下降了40%,美、德、法、英有29萬家企業破產,3000多萬人失業。各列強在危機中若無法找到新的經濟突破點,就想方設法挑起戰爭,藉此把國內的危機轉嫁到其它的國家,結果爆發了世界大戰。
二、戰火紛飛中的金融推手
(一)軍火生意風生水起
軍火集團和金融集團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體味到發戰爭財的巨大好處。交戰雙方想在戰爭中處於優勢,裝備的先進性是一個很關鍵的要素。許多發展中國家由於自身的地緣政治、防務需要、甚至是軍備競賽均需要大量軍火。軍火大國通過軍售獲得了高額的利潤,美國的軍火商甚至已經「綁架」了GDP。此外,軍火生產也能拉動經濟,促進就業,緩解經濟危機的壓力。有統計表明,美國的軍工廠每生產1300億美元的產品,就能拉動1個百分點的GDP增長,每增加10億美元的軍工生產,就能新增上萬個就業機會。
(二)金融戰---無硝煙的戰場
戰爭中,巧用金融戰術也可以為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石。1937年中日戰爭正式爆發,羅斯福總統立即聯合英國,意圖用封鎖切斷日本貿易線的手段迫使日本屈服,1941年美國太平洋艦隊移駐夏威夷的同時,抵制日貨,禁止美國石油輸入日本,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存款,這兩項金融措施足以瓦解日本的承受力。
與資源匱乏的日本相比,在前蘇聯的「和平」解體中,金融戰更占據半壁江山,1960年蘇聯重工業佔到GDP的72.5%,在嚴重畸形化的重工輕農下,前蘇聯經濟嚴重依賴進口。而當黃金儲備最緊缺的時候,美國又悄悄地利用石油的定價權使蘇聯的石油收入大幅下降,如此內憂外患的經濟危局,使得克里姆林宮上空的蘇聯國旗黯然落幕。
三、驚心動魂的後現代金融戰爭
(一)運用軍事手段,控制全世界的資本流
因為互聯網,整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網上交易已是家常便飯,數萬億的資金通過互聯網可以快速完成轉移或抽逃,怎樣才能牢牢地控制住全球的資本流速和流向?美國為此動用了軍事手段,建立了一個「全球快速打擊系統」,號稱28分鍾可以打遍全球。這就意味著當一個地區受遠程導彈的威脅時,該地區的資產擁有者會以最快的速度,把資本撤離到安全區,這個安全區當然是軍事最強國,由此,軍事手段成為資本流的控制核心。整個資本流運作的過程,也大約需要28分鍾,可想而知,憑借這個打擊系統,一旦發生戰爭,華爾街振臂一呼,便可以爭得全世界的資本流。
(二)利用局部戰爭和金融手段掠奪各國財富
美國利用局部戰爭力挺金融業的發展,高舉正義之旗,不惜代價去攻打伊拉克,攻打利比亞。致使全球油價飆升。因為石油交易用美元來結算,油價上漲也就是意味著需要更多的美元。美國人通過戰爭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從而再一次名正言順地加印美元。就是說,美國向世界提供紙質美元,世界為美國提供實體產品,財富就這樣以不動聲色的方式流入美國口袋。同時,為了穩定其他國家對美元的信心,美國人又向全世界發行國債,這無疑讓美元又上了一道保險,美元變成「世元」。
9・11事件後,出於對美國這個最安全的投資環境的疑慮,大量的資金撤離美國,為了找回全世界投資人對美國的信心,在9・11事件兩個月後,美國打響了阿富汗的戰爭。當巡航導彈一落在阿富汗的土地上,道・瓊斯股指暴漲,華爾街一片叫好聲,隨著戰況的持續進行,大量撤離的資金又陸續回到了美國。目前,美國70%的就業人口從事金融和金融服務業――金融已經成為美國的命脈行業。
(三)金融殖民帝國顯現輪廊
1944年,美國憑借著全世界80%的黃金儲量,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即美元作為全世界的通用貨幣,美元鎖定黃金,每35美元可以兌換一盎司黃金。一舉確定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此後的27年,美國是世界上發展勢頭最好、最富裕、最穩定的國家。
但用戰爭解決金融問題會有許多不可控的風險。美國在持續17年的越南戰爭中就打掉了8000億美元,美國的黃金儲備也日漸減少。1971年,尼克松總統失信於世界,公然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這就意味著美元不受黃金儲量的限制,可以甩開手濫印。為了防止美元貶值,確保其的霸主地位,美國除了依靠其強大的科技創新力和強大的軍事實力外,還充分利用中東戰爭讓美元與世界上大宗商品――石油掛上了鉤。這樣,美元在脫離黃金後,依然可以作為硬通貨在全世界暢通無阻。此後的40多年,人類帝國史上的新物種――金融殖民帝國顯現出輪廊。1985年的廣島協議,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都是金融殖民帝國的「傑作」―― 把各國多年經濟發展成果洗劫一空。
金融戰、軍事手段都是為達到某種政治目的服務的。單純的金融戰爭未必能夠達到預期目的。而軍事本身就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國家的方方面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不僅是金融戰爭,網路信息戰、輿論戰等等,無時不在進行中。我們務必清醒的是:時刻都在備戰中。
㈡ 1997年香港金融阻擊戰的前因後果
1997年的金秋10月,又一輪"大熊市"席捲整個香港股市。10月20 日是美國華爾街股市慘劇"黑色星期一"的10周年紀念日,正因為此,它成了投資分析家們最為焦灼不安的一天。
然而,恐怖氣氛卻並未在華爾街股市出現,恰恰相反,道·瓊斯指數一周之間跌落210點之後,當天卻反彈了74點。
正當投資分析家們額手相慶之際,在地球的另一端卻早已危機四伏、暗潮洶涌 。事隔10年之後又一個"黑色星期一"開始降臨,只不過這次籠罩的是有購物天堂之稱的香港。
10月20日,香港股市開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恆生指數下跌765 .33點,22日則繼續了這一勢頭,下跌了1200點。23日,對於港元前景的擔憂使香港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節節上揚,21日僅為7%左右的隔夜拆息一度暴 漲300倍。
在這種市場氣氛下,港股更連續第四次受挫,下跌達10.41%。 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當天表示,香港基本經濟因素良好,股市下跌主要是受 到外圍因素暫時投機影響,投資者不必恐慌。
他說:"我不認為這是股災。"他認為,無論如何,特區政府首先是要捍衛港元匯率。雖然此前一天晚間有炒賣港元的投機活動,但此時炒賣活動已被平息。與此同時,香港金融管理當局總裁任志剛也發表講話,聲稱金管局已於前一天晚上擊退炒家。
也許是因為特區政府強有力的干預措施,也許是因為特區政府和金融管理人士的信心感染了投資者,24日,在連續4個交易日大幅下跌後,香港股市在這天強力反彈,曾蔭權再次重申,香港現行的聯系匯率制度不會改變,在這次活動中受損失的只會是投機者。
此時,全球各地股市形成惡性循環式的普遍狂跌,27日,紐約道·瓊斯指數狂跌近554.26點,是有史以來跌幅最慘的一天,因而導致中途自動停盤一個小時。
東京股市開盤後即狂跌800多點。28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400多點 ,跌幅達13.7%,全日最低達8775.88點,以9059.89點收市,下跌點數創歷史之最,在這種狀況之下,香港股市的震盪已並不僅僅局限於自身因素了。
由索羅斯所引起的這場"看不見的戰爭",如火山噴發般地震驚了全球,身處震源中心的泰國、馬來西亞自是苦不堪言。另一面,隔海相望的香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綳緊了自己的神經。
人們都意識到:這股"黑色金融暗潮"登灘港島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面對國際金融炒家們咄咄逼人的氣焰,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謹
慎地表示,香港特區的外匯儲備豐富,經濟正穩步增長,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區背後有強大祖國的支持。所以這一風暴對香港不會形成特別嚴重的影響。 事實上,早在1997年8月份,投機商就幾次試探性地對港幣進行了沖擊,。
8月14日和15日,一些實力雄厚的投資基金進入香港匯市,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和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元對美元匯率一度下降到7.75/1。7.75被稱為港元匯率的重要心理關鍵點。
香港金融管理當局迅速反擊。通過抽緊銀根、扯高同業拆息去迎擊投機者。金管局提 高對銀行的貸款利息,迫使銀行把多餘的頭寸交還回來,讓那些借錢沽港元買美元的投機者面對堅壁清野之局,在極高的投機成本下望而卻步。
故在很短的時間內,即8月20日使港市恢復平靜,投機商無功而返。 然而,人們心裡非常明白,這批炒家並不會就此罷休,雙方的血腥搏鬥終不可避免。香港當局更是未雨綢繆,政策、輿論攻勢雙管齊下,提醒這批"金錢游鱷" 不要輕舉妄動。
香港金融管理當局態度極其明確:堅決維護聯系匯率制的穩定。正在英國訪問的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離開倫敦前強調,特區政府有極大的決心維護聯系匯率。
財政司長曾蔭權、財政事務局局長許仕仁一起會見傳媒,重申維持聯系匯率是港府首選目標,為了這一目標而導致利息飆升,屬無可避免,希望香港民眾稍安勿躁,政務司長陳方安生則呼籲所有人保持冷靜,香港總商會發表文告聲明支持聯系匯率制度。
並呼籲金融市場中人冷靜思考,重新檢視香港經濟根基,從而穩定市場。曾蔭權在一次投資會議上說:"我要重申,我們不會改變我們的貨幣制度或 我們同美元的關系,拿港元投機而喪命的只有投機商。"
國際投機者三番五次狙擊港元的行動不僅志在港元匯價上獲利,而且採用全面戰略,要在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上獲益,他們的做法是,先在期指市場上積累大量淡倉,然後買上遠期美元,沽遠期港元,大造聲勢。
待港府為對付港元受到狙擊而采 取措施大幅提高息口時,股票氣氛轉淡,人們憂慮利率大升推低股市與樓市,這時投機者便趁勢大沽期指,令期指大跳水。
於是,股票市場上人心惶惶,恐慌性地沽 出股票,炒家就可平掉淡倉而獲取豐厚的利潤。換言之,投機者雖然在港元匯價上無功而返,甚至小損,但在期指市場上卻狠撈一筆。
對此,香港金融 管理當局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們的措施,一是動用龐大的外匯儲備吸納港元,二是調高利息並抽緊銀根。一番對攻之後,港股在連續下跌中止住腳步並開始強 勁飆升,主要是有中資及外地資金入市,24家藍籌、紅籌上市公司從市場回購股份,推動大市上揚。
中國電訊重上招股價以上水平,也產生一定刺激作用,令紅 籌、國企喘定並作反彈。加上祖國內地減息亦成大市上揚的題材,這些因素令恆指急速反彈。在股市強勁反彈之下,港元匯價恢復穩定。至此,這場驚心動魄的港幣 保衛戰告一段落。
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大加贊揚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及其同僚把這次危機處理得"實在值得贊賞"。這場較量雖說以香港金管局的艱難取勝而告終,但 它所帶給人們的震撼卻並不僅僅局限於這場危機本身,它迫使更多的人去思考。
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終於公開表示,港府將盡快進行內部檢討,並約晤學者和商界人士,總結這次金融風潮,尋找更好反擊之法,以防範港幣再受到外匯投機的狙擊。
(2)金融戰爭有什麼危害擴展閱讀: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採取行動。
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恆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猖狂進攻,香港特區政府決定予以反擊。1998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投入龐大資金,准備與之一決雌雄。28日是香港股市8月份恆生期貨指數的結算日,特區政府與炒家爆發了大決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香港金融保衛戰
㈢ 金融危機對世界政治的影響
金融危機將加快地緣政治變遷,並推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每一次危機都引起一次地緣政治變化。比如1933年經濟大蕭條,比如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此次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最先感受到危機即將引發深遠影響。去年11月,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發表報告稱,二戰後構建的國際體系,到2025年將變得「難以辨認」,原因包括全球化、新興強國的崛起,以及「財富和經濟實力相對地從西方到東方的歷史性轉移」。
報告說,柏林牆倒塌後美國霸權不受挑戰的「單極時刻」行將終結,一個多極的世界體系正在形成。
而僅僅在4年前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的上一次報告中,還預測到2020年,「美國將繼續處於主宰地位,大多數主要國家已經放棄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想法」。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專家表示,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衰退將加快地緣政治變遷,並推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金融危機加速力量東移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向陽認為,金融危機是地緣政治生態發生變化的重要催化劑。伴隨新興國家的崛起,全球地緣政治重心逐漸東移,而金融危機加快了這一進程。
「最終的決定因素是經濟實力。」他說,金融危機將加檔歲舉快世界地緣政治重心東移的趨勢,即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從西方到東方,從歐洲到亞洲。不僅是財富,還包括大國在該地區的雲集,以及地緣政治熱點的集中。
今年2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對2008年底世界各國GDP進行了一番描述:2008年全球生產總值為78.36萬億美元。其中歐盟18.9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為第一大經濟體。按國別,美國以14.33萬億美元高居榜首,排在其後的是日本、中國和德國。5到15名分別為法國、英國、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加拿大、印度、墨西哥、澳大利亞和韓國。
在這份榜單中,金磚四國除印度(第12位)外都進入前十。中國排在第3,與日本的GDP相差約6200億美元,俄羅斯從第10位上升到第8,巴西上升一位至第10。2008年盡管受到金融危機影響,金磚四國的經濟增長率仍然大大高於發達國家,中國實際增長9.0%,俄巴印三國盡管受到貨幣貶值影響,最慢的巴西也有5.2%的實際增長。排在第13和第15位的墨西哥和韓國,也屬於新興經濟體國家。
與之比較,發達國家的增長率大多在1%之下,日本為零增長。
一般認為,新興經濟體在經濟行碧上的崛起是在全球化過程中進行的,不難發現,全球經濟衰退正在加速世界經濟版圖的調整。其表現,也正是財富和經濟實力從西方向東方「歷史性的轉移」。
一方面,經濟衰退加速了經濟力量向新興經濟體的轉移,另一方面,加速的程度將日益明顯。
中國今年確立的增長目標是8%,從剛剛公布的第一季度數字看,實現這個目標有一定困難,但已經是全球最好。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日本2009年的經濟增長為負5.3%,這意味著中國2009年很有希望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按照世界銀行3月30日發布的預測,預計全球GDP在2009年將會收縮1.7%,高收入國家今年陷入深度衰退,GDP總體下跌2.9%,而發展中國家GDP增長可能從2008年的5.8%放緩至2.1%。世界銀行預測中國今年的GDP增長為6.5%,印度4.0%,在全球經濟下滑的壓力下,仍是表現最好的經濟體。新興市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明顯好於發達國家雀鏈。
《2025年全球趨勢》預測,到2040年至2050年,金磚四國加在一起將趕上原先的七國集團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到2025年,8個最大的經濟體按遞減順序排列將是:美國、中國、印度、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報告認為,雖然美國仍維持著相對優勢,但中國和印度作為多極化時代的新興大國,在影響力方面將和美國展開競爭。
20年內美國仍有相對優勢
顯然,金融危機加速了大國力量對比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現有的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其優勢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有所削弱。
陳向陽認為,大國力量此消彼長使各自的地緣政治地位產生變化,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或者按照《2025年全球趨勢》的說法,由於中國和印度等國的崛起,「一個全球范圍的多極體系正在出現。非國家行為主體——企業、部落、宗教組織,甚至還有犯罪網路——的相對實力也會加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姜毅贊同金融危機對地緣政治帶來沖擊,但他同時認為,地緣政治是個相對穩定的范疇,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超獨霸,都是最大的地緣政治,金融危機的影響會有多大,是不是本質性的影響,或者說能否促使地緣政治版圖和走向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好說。
「不過」,他承認,「從影響力上講,金融危機是現在世界上發生的一個最大事件。」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龐中英的看法是,傳統的地緣政治的變化,無非指的是一個國家衰落,另一個或者另一些國家力量上升,國際權力平衡發生改變,而且是長期性的根本改變。這次金融危機被叫做全球化時代的第一場金融危機,或者是全球化遇到的最大的系統性挑戰。世界體系或者全球化的中心,而非邊緣,正是危機的根源,美國霸權是否因此衰落是最關鍵的大問題。
「但即使美國霸權衰落了,並不意味著其他力量就興起了。全球化幾乎是美國推動下的全球化,或者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化,美國遭到自我毀滅,連帶全球化的其他部分,從歐洲到亞洲,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倖免於世界體系危機的沖擊。尤其是新興國家遭到的打擊更大。」龐中英說。
據他觀察,危機之下,不少人想到與美國「脫鉤」,但實際情況是,因為與美國的關系很深入,「脫鉤」已經來不及了。大多數國家都與美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簡單地「脫鉤」,還不是應付危機的根本出路。因此,金融危機雖然重創美國,但世界權力平衡卻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僅就經濟實力而言,美國在全球經濟總量中所佔份額是下降的。但美國2008年的GDP超過日本、中國、德國的總和1.4萬億美元,表明美國的相對領先優勢20年內很難動搖。
而從軍事實力來說,一定時間內美國仍有很大優勢。軟實力方面,盡管美國的國家形象受損,但它的科技優勢、自我恢復能力、對世界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並未受到多大損害。
總之,金融危機讓放任自流的美式自由資本主義付出慘重代價,但美國主導世界的地位受傷不深。可見,金融危機使得多極化進程加速,但一個全球性的多極體系,仍然是一個遠景目標。
「後西方」時代打破對西方迷信
專家指出,金融危機一方面帶來各大力量實力對比的此消彼長,因而影響著相互間的政治行為,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是,一些國家的社會矛盾加劇,導致社會動盪和政局不穩。
從歐洲到亞洲,到拉美和非洲,政治動盪之後又會產生一些新的地區熱點。比如,危機已經直接導致拉脫維亞和冰島政府倒台。雖然危機的影響是不均衡的,但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在政治上免疫。
與此同時,金融危機促生區域合作新的態勢。陳向陽說,金融危機不斷深化和蔓延表明,僅靠單個國家的力量不足以抵禦金融危機的影響。首先就是要和周邊國家「抱團取暖」,聯合自強。比如在東亞,雖然東亞系列峰會因泰國局勢原因未能如期舉行,但在日前結束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建立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第5屆美洲國家峰會上,冷凍了半個世紀的美國與古巴關系松動,奧巴馬與「反美鬥士」——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握手言歡」,成為反映美拉關系回暖的晴雨表。陳向陽認為,所有這些,「投射到地緣政治領域,新的大的地緣政治板塊結構更為清晰。」
當前,應對金融危機已成為各國面臨的當務之急。為此,各國既對各自的對外政策作出調整,同時也對自身的發展道路進行反思。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變化中的時代。
龐中英稱之為「後西方」時代。「『後西方』時代的到來,主要是由於金融危機打破了人們對西方的迷信。」這個時代,西方不再獨大。而非西方國家,則必須自主地探尋適合自己的新的發展道路。因此,這也將是一個充滿多種可能性的時代。
綜合各方觀點,最大的變化將屬於中國,中國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
專家同時指出,這里最大的決定因素,是「中國如何辦好自己的事」。他們認為,一定要看到我們國內的問題和困難也很多,當前面臨著經濟從出口拉動型增長調整到大幅擴張國內需求的巨大挑戰。
歐盟則面臨很大不確定性。今年的歐盟春季峰會上,新「鐵幕」這樣的冷戰詞彙重現。新「鐵幕」兩側的東、西歐國家政府都誓言要促進歐洲融合,但各自國內的保護主義勢力和極右政治力量,卻因經濟惡化而日益抬頭。
新「鐵幕」不僅妨礙歐洲經濟復甦,甚至可能危及那裡的政治穩定。而面對自覺重新崛起的俄羅斯,歐洲各國表現出的是分裂。《2025年全球趨勢》將歐洲稱為「跛足的巨人」。不過,歐盟仍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對非洲而言,那裡有能源和資源的優勢,在危機背景下,無論從客觀資源條件、各國尋求自身發展的努力,還是大國對非洲的借重,顯示非洲的戰略地位還會進一步上升。
此外,由於擁有石油資源,波斯灣國家的地位也將增強。
在傳統的地緣政治熱點地區中東和中亞,由於奧巴馬推行多邊外交政策和展開對話,專家預計主要力量在這些地區的爭奪烈度可能會有所降低。但是,在南亞和東南亞,由於面臨極端主義的挑釁,而且國內的社會問題受金融危機影響被激發出來,內外因素交織在一起,短期內將成為地區熱點。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延棠)
㈣ 2008金融危機對中國影響多久
無度的信貸擴張引起的,比如信用卡可以大量透支,買房子不用付首付就可以.這點中國控制的比較好,最低也使20%. 結果從時間上來看,最少要10年才能恢復元氣,如美國1929的金融危機和歷次危機,最少要10年以上.再者就是危害實體經濟.比如對中國的影響就很大,美國歐洲是中國第一第二大出口國,他們沒錢進貨了,中國佔GDP1/3的出口會受很大影響,沿海的大量出口企業會倒閉,大量工人會失業.國內經濟會受很大影響. 亂世之中惟有黃金,在歷史上世界金融危機的災難中,都伴隨著通貨膨脹,什麼都貶值,比如石油,有色金屬,農業,橡膠等,只有黃金是穩步上升的
㈤ 全球金融危機是什麼啊為什麼會對經濟有那麼大影響
1.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2.真正原因是信用擴張,虛擬經濟引起的經濟泡沫破裂.次貸危機是導火線.在這里原創一個例子說明:
兩個人賣燒餅,每人一天賣20個(因為整個燒餅需求量只有40個),一元價一個,每天產值40元.後來兩人商量,相互買賣100個(A向B購買100個,B向A購買100個),用記賬形式,價格不變,交易量每天就變成240元--虛擬經濟產生了
如果相互買賣的燒餅價為5元,則交易量每天1040元,這時候,A和B將市場燒餅上漲到2元,有些人聽說燒餅在賣5元錢1個,看到市場燒餅只有2元時,趕快購買.--泡沫經濟產生
燒餅一下子做不出來,就購買遠期餅.A和B一方面增加做燒餅(每天達100個或更多),另一方面賣遠期燒餅,還做起了發行燒餅債券的交易,購買者一是用現金購買,還用抵押貸款購買.---融資,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購買,既沒有現金,又沒有抵押品,A和B就發放次級燒餅債券.並向保險機構購買了保險.---次級債券為次貸危機播下種子
某一天,發現購買來的燒餅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發霉,就趕快拋售掉,哪怕價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燒餅店裁員了(只要每天40個燒餅就可以了)--失業;燒餅債券變廢紙了--次貸危機
抵押貸款(抵押品不值錢)收不回,貸款銀行流動性危機,保險公司面臨破產等。--金融危機
3.這次金融危機國家外匯儲備部分損失了,出口困難了,經濟增長減緩,失業增加,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市場蕭條.嚴重時會引起政局不穩定. 比起歐洲國家,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有一定的割裂,國家也在通過擴張財政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40000億拉動內需等措施,現在又進行了人民幣匯率的下調,如果各項宏觀經濟措施實施有效,對於中國也就1年左右的時間能夠過
㈥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有什麼區別哪個的後果更嚴重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有什麼區別?
歷史上來說,過去發生的幾次大規模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都是有聯系的,也可以說是互相伴隨著發生的。往往都是經濟危機之前,出現金融危機,就連最近的這次全球性經濟危機也不例外。
另外,也不能排除金融危機獨立於經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尤其是當政府在金融危機之初便採取強有力的應對政策措施,比如說,通過大規模的「輸血」補救,有效阻斷貨幣信用危機與生產過程中的聯系,此刻就有機會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或深入。
通過比較會發現,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們對社會福利造成的影響程度和范圍不同。金融危機某種意義上只是一種過程危機,而經濟危機則是一種結果危機。
㈦ 貨幣戰爭對老百姓有利嗎
當然是弊大於利~
金融貨幣戰爭是現代戰爭一部分,危害遠大於軍事戰爭碧握畢
金融貨幣戰爭,已經成為現代國際關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核武器時代,現代戰爭往往以金融貨幣戰爭代替,可以說貨幣金融戰爭是現代戰爭的一部分,並且是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大部份人還沒有這種意識,認為軍事戰爭才是的真正戰爭,往往把發展軍事軍備放第一,在軍備上化最多的准備和最大的支出,忽略貨幣與金融的安全。起碼在輿論上,很少引起大多數人的普扁重視。
二戰以後,平均每5年至10年左右,就會發生一場大規模金融貨幣危機,並且被所謂對沖基金攻擊。而其結果呢,往往會使一個國家失去領先地位,悔芹或者許多年走不出陰影,從此一蹶皮山不振。英國的英鎊危機,日本廣場協議,東南亞金融危機等等,發生以後,都使這些國家從此失落下去,失去原來國際地位。這幾年冰島,希臘等國債務危機,足以使這些國家破產。他們都沒有發生軍事沖突,也沒有來得及使用長期准備的各種先進武器,其結果使這些國家發生比軍事戰爭付出更加大的代價損失與長期後果。
例如日本,在二戰以後,一張投降書並沒有讓他們從此衰敗下去,僅僅用了二十年不到時間,他們又成為世界強國。但是1985年一張貨幣放開的廣場協議書,卻造成1990年以後的金融危機,使他們失落十年又十年,現在老二位子也讓了出來,並且根本看不到希望。可見,金融貨幣這種沒有硝煙的戰爭,遠比軍事戰爭殺傷力要大,危害多。但是人們都沒有看明白。現代軍事沖突反而是經濟談判和調整資源股市價格的一種手段,現代軍事戰爭已經降為一種輔助手段,為影響一些國家的內外注意力,政治選舉需要,或者消耗他國國力而使用。因為大規模軍事戰爭,特別是核武器戰爭,只能是二敗俱傷,貨幣金融戰爭則完全不同。整個過程可以被另外一些國家利用或者漁利。
由於中國的快速崛起,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被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在特定情況下受到貨幣與金融的攻擊,這種事情一定會發生,遲早會發生。就像索羅斯說的那樣,貨幣管制一旦出現問題,機會就出現。即使索羅斯不做,其他人也會這樣做。
㈧ 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是多重的,有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心理影響,甚至也會產生思想認識方面的影響。
直接影響如中國擁有的美元資產縮水,海外投資出現虧損,出口下降。間接影響有,引致性的資本市場下跌,海外金融機構為「救火」需要抽走流動性,導致國內流動性緊縮,並且熱錢開始外流,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貶值,等等。同時,金融危機導致中國居民的心理變化,預期變化以及對未來宏觀經濟信心的喪失,這些因素又進一步構成對中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向下壓力。因此,中國受到的間接影響不能忽視,並且隨著時間的推延,可能繼續深化。
從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政府的表態和經濟數據來看,目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已經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沖擊。那麼,金融危機是如何影響實體經濟的?實體經濟到底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呢?
對於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經濟學家打了這么一個比喻:美國經濟就像一個人的身體,金融業是心臟,資金是血液,實體經濟是身體其他器官。金融業遭到重創如同一個人得了心臟病,心臟供血不足,其他器官就會疼痛或者萎縮。從這個比喻上不難理解,金融業對實體經濟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影響是「惜貸」。也就是說銀行不願意向企業提供貸款,或者提高貸款利率。面對籌資困難以及利率提高,實體經濟的運行規模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萎縮。盡管美聯儲以及其他主要央行在不斷地調低基準利率水平,但決定企業籌資成本的市場利率卻不降反升。
對於美國這樣一個依賴信貸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的經濟模式來說,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第二個影響是消費萎縮。普遍出現資金短缺的金融系統在限制企業貸款的同時,也在減少消費信貸,導亮伍致消費支出減少。最新數據顯示,因潛在的購車人無法獲得貸款,美國9月汽車銷售下降至16年來的最低點。此外,正常的社會消費能力也在下降。據統計,美國9月就業崗位減少了將近16萬個,為2003年以來的最大降幅。不難理解,這失業的16萬人只能是減少各種日常支出才能繼續生活。而對於沒有失業的人來說,投資股市和基金的錢越來越敬答或少、自己未來的薪水只降不升、生活成本的增加等等,都會讓人們不由自主地捂緊了錢包。表現這一狀況的是零售業銷售情況,美國9月零售銷售月降1.2%,是3年來的最大降幅。
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最後一個影響是投資需求下降。從銀行貸款難或者貸款利率高,人們就不會願意投資,新企業不會開工、也不會有新的工作崗位、現有企業不會擴大生產規模。或舉跡許可以這么理解:投資下降就意味著經濟不會產生新鮮血液了。
最後,金融危機對大學生的就業將會產生巨大的不利影響,這將在這幾年年表現的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