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生制葯為什麼不收購理財產品
A. 天津力生制葯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天津力生制葯股份有限公司系天津市醫葯系統的大型企業,始建於1951年,系具有五十多年歷史的天津市力生制葯廠通過股份制改制,由天津市醫葯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主發起人,聯合天津寧發集團公司、天津市西青經濟開發總公司、香港培宏公司、彭洪來先生等四家發起人共同創立,並經天津市政府批准於2001年8月8日正式注冊成立為天津力生制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現有員工1100人。主營為中、西葯片劑、硬膠囊劑、顆粒劑、滴丸劑、原料葯。銷售面覆蓋全國,部分產品出口日本、澳大利亞、韓國、歐美、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法定代表人:齊鐵栓
成立時間:1981-06-17
注冊資本:18245.4992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20000000001527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公司地址:天津市西青經濟開發區賽達北一道16號
B. 一直在漲的愛爾眼科,到底哪裡值錢
湖南人沒人不知道愛爾眼科。
在近視手術還未成為變美剛需的10年前,湖南的學子們從3年苦讀中解放出來,為了摘掉厚重的鏡片,總有時髦的家長帶著孩子去長沙做手術。那家必然會去的醫院就是愛爾眼科。
10年前,愛爾眼科剛剛上市,股價在2元上下波動,9家醫院集中在中部省份,湖南獨佔3家。而現在,愛爾眼科的業務版圖跨越了湖南,遍及亞歐美洲,擁有超500家境內醫院,股價翻了45倍,目前市值2500億人民幣,穩居湘股之冠,被稱為「眼科茅台」。
愛爾眼科的養成是一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故事。
愛爾之前沒有,之後也難有。
撰文 | 熊乙
去年,國內的眼科市場十分熱鬧。7月底,華夏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三家連鎖眼科企業3天內集中遞交IPO申請。
這場資本盛宴尚未撼動愛爾的地位絲毫,後者常年穩居行業首位——擁有全國最多的醫院,最多的眼科醫生,最高的手術利潤率,最高的市場份額......每年到愛爾就診的患者超過1000萬人,相當於41個北京協和醫院;過去10年,愛爾新增的醫院和診所,是另外九大眼科連鎖公司總和的兩倍。
起家於「承包科室」,愛爾抓住了眼科的黃金賽道,不斷擴張,積累財富。直到去年底武漢抗疫醫生艾芬與愛爾眼科的醫療糾紛曝光,愛爾背後隱匿的風險才受到關注。但這並不妨礙資本市場對愛爾模式的偏愛,股價在短暫陰跌後再創新高。
伴隨愛爾股價的不斷攀升,創始人陳邦的身價水漲船高。根據福布斯月初公布的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陳邦身價179億美元,超越依靠快手IPO身價暴漲的宿華、比亞迪王傳福、鏈家左暉、網路李彥宏等人。
艾芬還在繼續維權,愛爾的故事需要更多面的解讀,本文試圖解答以下問題:
1、 愛爾眼科為什麼賺錢?
2、 為什麼偏偏愛爾眼科最賺錢?
3、 愛爾到底有哪些風險?
01 黃金賽道
醫學界有一句老話,「金眼科,銀外科,累死累活婦產科,不疼不愛是兒科,」意指眼科工作輕松多金。在資本市場,也有「金口銀眼銅耳朵」的說法,說的是口、眼、耳作為人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器官,市場空間確定且巨大,相關概念股的上漲潛力較好。
就PE倍數而論,愛爾眼科超過100,這在A股市場並不多見,「A股之王」茅台的市盈率也才55。但在醫療賽道,愛爾不是獨一份,堪稱「牙科愛爾」的通策醫療PE倍數接近200。
眼科賺錢,這個現在已被公認的事實,在更早以前是不被認可的。
愛爾眼科成立的2002年,中國還是公立醫院的天下,「以葯養醫」模式風行,醫生收入與葯物銷售業績綁定。眼科對葯物的需求不大,以手術收費為主,而彼時做近視手術、白內障手術的人群有限,不如心內科、消化科、內分泌科等科室創收,因而屬於邊緣科室。根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數據,直到2012年,中國醫療市場規模19986億元中,眼科只佔406.5億元。
在綜合醫院中的邊緣地位讓眼科開始了被承包的命運。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公立醫院就開始流行「承包責任制」,有的承包給醫院內部員工,有的開放給外部人士。「莆田系」就是起家於承包公立醫院的男科、皮膚科。
這個過程里,一批紮根於邊緣科室的民營醫療服務機構誕生,比如愛爾眼科。1996年陳邦付了3萬首付款,從德國買回一架白內障超聲乳化治療儀,放在長沙市第三人民醫院,承包了它的眼科,後來又買了一台準分子激光近視治療儀。
這奠定了愛爾眼科的雛形。直到2002年末,原國家衛生部開啟動清理「院中院」,愛爾眼科「科室承包」的生意受限於政策無法繼續,陳邦才開始謀劃轉型,2001年在長沙建了第一家眼科醫院,後來陸續把醫院開到了武漢、沈陽、成都等地。
決定愛爾騰飛的,還是它賭中了眼科這條黃金賽道。互聯網和老齡化讓近視、白內障、老花眼人群大幅增加,直接惠及了愛爾的三大營收支柱——屈光手術、白內障手術、驗光服務。
根據《國民 健康 視覺報告》,2012年全國13.5億人中近視人數4.5億,每3個人就有1個近視。到了2020年,每2個人中就有1個近視。
龐大的近視人群推動了驗光服務和屈光手術市場的發展。根據愛爾眼科財報,2019年公司屈光項目收入同比增長26%,毛利率也從2017年的53%增長到了57%。
這很大程度源於屈光項目的量價齊升。一方面,年均6%的近視人數增長率,以及僅0.3%的屈光手術滲透率(美國高達1.8%),還有極大的屈光市場等待愛爾去挖掘;另一方面,屈光手術主要分為Lasik、SMILE和ICL,愛爾向高端醫療服務轉型過程中,全飛秒(SMILE)、ICL等高價位手術的佔比不斷提高,平均價格由此拉高。
所有類型手術用時不超過30分鍾,快則5分鍾,且有標准化儀器操作,對比其他科室可復制性強,臨床經驗充足的醫生1天可以操作50-60台手術。即便以單價最低的Lasik手術來算,一台手術10000-18000元,一位醫生1天即可創造50-108萬營收。對比動輒幾小時的內外科手術,眼科的賺錢效率的確很高。
更不用說只需耗材,技術依賴度極低的驗光服務。它主要指OK鏡、框架鏡的配鏡服務,這兩者各占愛爾眼科視光收入的40%。近年來青少年的近視發病率不斷攀升,2000年小學畢業生發病率只有20%,2018年高達47%。這一趨勢或許要延續到2030年,是愛爾驗光服務收入的穩定保證。
白內障業務更是迎合了老齡化的發展趨勢。醫學界有一個指標叫做CSR,指一百萬人中進行白內障手術的人數。2012年至2018年,中國CSR從1072增長為2662,增速可觀。但根據《CataractSurgical Rate and Socioeconmics:A Global Study》報告,2011年法國、美國CSR已達10000,澳大利亞已達9500,即使印度也超過了5000,中國仍處於落後水平。
原有項目的紅利尚待充分挖掘,愛爾眼科又開辟了一些新業務,比如乾眼症、老花眼。2019年正式推出的老花眼手術服務(晴新lens),目前在財報中被記入屈光手術項下。野村證券判斷,老花眼手術將成為愛爾2025年以後的主要增長動力。
梳理愛爾眼科的所有項目,幾乎都踩在消費剛需、天花板高、盈利性高的黃金區域。搭上眼科的東風,愛爾的營收增速常年保持20%以上,毛利率保持在50%上下。剩下的問題是:同樣是眼科賽道,為什麼偏偏愛爾眼科做成了龍頭,這裡面有哪些必然和偶然因素,作為其競爭者,華夏、普瑞、何氏為何難以匹敵?
02 非典型擴張
踩中紅利的不止愛爾,與愛爾同期成立的華夏眼科、普瑞眼科、新視界眼科、較晚成立的何氏眼科,都有著相似的成長路徑。
華夏起於廈門,普瑞起於成都,何氏起於沈陽,它們各自依託東南、西南、東北的腹地,不斷向全國擴張。不同的是,愛爾的擴張更早、也更快。增速加碼的節點是2014年。這一年,愛爾設立了第一支並購基金——湖南中裕並購基金,出資近1億,占股9.8%。
這支規模達10億的基金孵化了63家醫院,多數醫院都以2000萬以下金額持有其90%股份。通過並購基金,愛爾以1億資金、逾10倍杠桿,撬動了63家醫院的優先收購權。2016年,其中9家經營狀態良好,實現盈虧平衡,愛爾以5.8億元將其收購,平均每家花費6500萬元。
一位重倉愛爾眼科的二級市場機構投資人告訴搜狐商業評論,愛爾特有的並購基金模式,幫助其以較低風險在全國快速布局醫院,將競爭對手成功甩開。一方面,在盈虧平衡前,孵化醫院即便虧損,按照不足20%的投資比例,對財務數據影響並不大,愛爾藉此將風險轉移至體外,另一方面,一旦培育成功,將孵化醫院吸納並表,將直接帶來盈利的大幅增長。
短短5年,愛爾眼科通過並購基金開了300多家醫院,每年至少新增30家地級市醫院,搭建了遍布全國的醫院體系。
這個資本邏輯的另一個好處在於,讓「三級連鎖」模式的效果更大化。上海愛爾作為一級醫院,省會城市是二級醫院,地市級城市是三級醫院,上級醫院對下級醫院提供技術支持,下級醫院向上級醫院輸送疑難雜症。這一模式在醫院地域分布密集且均衡時才真正具有意義。
在眾多擴疆域的連鎖眼科醫院中,愛爾是少數成立之初就布局全國、擺脫了對單體醫院的營收依賴的玩家。
愛爾最大的競爭對手——華夏眼科雖然與愛爾成立的時間相近,但直到2013年,除了上海一家分院,華夏的版圖沒跨出過福建,比愛爾晚了整整10年。後者2004年前就把分院開到了四川、湖北,2009年上市時,業務橫跨華中、東北、華東、西南等地。地域營收分布也相對均勻,除了慣有優勢的華中地區,西南、華東、華南都撐起了愛爾超過10%營收。
華夏的營收地域分布則明顯不均。根據招股書,直到2020年第一季度,華夏的營收高度依賴華東(福建、上海等地),其他大區的收入佔比無一超過10%。
最掙錢的廈門眼科中心2019年凈利潤2.35億元,當年華夏整個公司的凈利潤只有1.82億,這意味著廈門眼科中心賺的錢被用來填補其他醫院的缺口。
過於依賴單一醫院,對連鎖醫院而言並非好事,意味著盈利不可復制,抗風險能力更低。此外,華夏採用了更保守的「自建+收購」模式,許多醫院是內部自建,營收增速後繼乏力。進入2018年,華夏的營收增速僅14%,比上年低20個百分點,同期愛爾同比大漲25%。
實際上,就在愛爾第一支並購基金設立的那年,國內興起了一股民營醫院收購潮。上市公司、煤炭老闆、地產商都加入進來,PE、VC紛紛成立醫療組。它們直接按互聯網的方法來給醫院估值,搶項目的不在少數,但熱潮很快消退,2019年大批醫院都在打折出售。
愛爾之所以擴張成功,並且成功盈利,是因為:一方面,眼科連鎖對比綜合醫院可復制性強、盈利和管理難度較低;一方面,愛爾通過並購基金,降低了擴張的風險;另一方面,帶量采購、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前,愛爾就享受了很久的醫保福利,政策擠壓對公司大盤業務影響不大。
許多時候,時間窗口和方向選擇就能造就一頭巨獸,而這往往是最關鍵的要素。
03 野蠻生長
除卻頗具財技的並購基金,愛爾的成長路徑頗為「野生」,這不僅體現在其早期通過「院中院」打下眼科連鎖的雛形,後來創建愛爾品牌後,它的營銷方式也頗為「野生」。
2007年左右,愛爾眼科部分分院的市場部改名「防盲辦」,主要工作就是去社區做義診,給老年人測視力、驗光,然後勸需要治療的老人去愛爾做手術。這筆由國家醫保覆蓋的醫療支出幫助愛爾獲得了穩定的營收來源。
打青少年市場時,愛爾採取了類似的方式,去學校做免費體檢,勸視力不好的孩子去愛爾配鏡。
常年打著「防盲治盲」的旗號,愛爾收獲了名聲,也收獲了用戶,初衷是什麼,只有愛爾自己知道。確定的是,一些獲客行為被頻繁詬病。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愛爾去學校給孩子免費體檢後,不論視力嚴重程度,都會告訴他們需要配鏡;在浙江寧波,愛爾直接到村裡拉老人,免費接送和體檢,然後通知子女說老人要動手術,而子女咨詢過公立醫院後得知,並無手術必要。
如果說這是為獲客打的擦邊球,那麼此次與抗疫醫生艾芬的糾紛中暴露出的問題,就是一顆潛伏更深、威脅更大的雷。
去年5月,艾芬感覺視力下降明顯去武漢愛爾就診,副院長王勇為其實施了人工晶體植入手術。7月,艾芬視力快速下降,10月,艾芬視網膜脫落,12月底,她在社交平台公布了自己對愛爾的質疑和控訴。
根據艾芬的表述,愛爾在流程化手術中忽視了她的個性化病況,致使其右眼視網膜脫落;主刀醫生王勇,在明知其有禁忌症的情況下,依然為了留住客戶,勸其換多焦晶體。
盡管愛爾強調艾芬右眼視網膜脫離與5個月前的手術並無關聯,但此次事件手術前後依然有諸多環節有不合規的爭議。而在此之前,愛爾就有過類似的法律糾紛。
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統計,2014-2020年,愛爾眼科作為當事人的醫療損害相關案件共75起,這些案件多數以私下調解和愛爾賠償結束。以愛爾每年逾60萬台手術的基數衡量,這幾筆數萬到數十萬的賠償費是九牛一毛,案件也沒有激起水花,直到此次在武漢抗疫中頗具影響力的艾芬醫生成為當事人。
與艾芬的糾紛,恐怕是愛爾自2012年蔡瑞芳「封刀門」事件後遇到的最大公關危機。更多時候,愛爾為人所知的是它在全國招攬的眼科知名專家,還有聯合各大科研院所(武漢大學、中南大學等)辦的眼科醫院,專家、院校的背書讓愛爾有了天然可信度。
但愛爾向來引以為傲的資本化運作,與醫療結構的民生屬性之間存在著某些天然矛盾。眼科手術風險較低,可復制性強,因而愛爾得以快速擴張,群雄逐鹿的階段,把攤子鋪開更為重要,但個體的真實需求難免在規模化中被忽略。
愛爾上市後,陳邦定下了「三年連鎖全國」的目標,為此找到了並購基金的模式。就在艾芬做完手術的那個月,陳邦參出席了愛爾上市以來的第一次年度股東大會,他在會上信心滿滿,說疫情為愛爾帶來了「低成本並購擴張的難得機遇」。
激進的擴張仍在繼續,至少目前來看,艾芬事件更像是一個小插曲,資本市場依然願意為愛爾買單。
04 後並購基金時代
也是在那場股東大會上,愛爾宣布並購基金模式即將「功成身退」。管理層表示,產業並購基金內的醫院度過培育期、規范期後,將逐步結束它的使命,未來的並購將以上市公司為主。
這個轉變的緣由大概是:曾經市值才過百億,收購重資產醫院的資本和能力有限,愛爾需要藉助第三方資本,如今愛爾已是2000億市值的行業龍頭,且500多家眼科醫院遍布一二三線城市,下一步就是下沉到縣級市、縣城,收購成本要遠低於一線城市大醫院。
一言以蔽之,現在的愛爾已經有足夠的資本、並購經驗、抗風險能力面對下面的擴張計劃。
除了境內,愛爾在海外也有布局。與國內的收購策略一致,愛爾在海外的布局也是直接購買運營成熟、穩定盈利的眼科醫院。目前已在香港、歐美、東南亞等地設有眼科機構——2015年1.75億元在香港收購亞洲醫療100%股權;2017年收購AW Healthcare75%股權,將美國知名的Wang Vision眼科中心收入囊中;同年,耗資11.53億元收購歐洲最大連鎖眼科醫療機構Clinica Baviera90%股權;此後,又成功收購了新加坡上市公司ISEC眼科集團。
曾有投資者提問:未來5-10年,愛爾的規劃是海外還是國內的渠道下沉?
目前來看,海外並不是愛爾發力的重點。至少從營收來看,2019年香港、美國、歐洲地區的營收占愛爾總營收的比例為11.69%,其中歐洲獨佔9.62%。除了歐洲市場,美國、香港市場更像是愛爾保持國際視野、反哺國內技術的觸角。
進入後並購基金時代,對一二三線城市精耕細作,以小成本搶占更多下沉市場,大概率是愛爾的新課題和下一步戰略重心。由量到質的切換是必然,這個過程里,也包括對各個運營環節規范化、細致化。
但是下沉區域市場,愛爾大概率會碰到各個區域的強勢玩家,華夏、普瑞、新視界等。尤其華夏,目前已經在38個醫療資源欠缺的三四線城市布局,對非一線的重視程度不亞於當下的愛爾,兩者未來極大概率會在單一城市貼身肉博。
除了醫療業務,熟練運用資本的愛爾在投資理財方面的風格也頗為大膽。除了投資眼科相關的初創項目,比如眼科制葯公司兆科眼科、智能護眼夾扣「雲夾」等,愛爾還有許多與醫療並無直接關聯的大筆投資,比如3000萬美元投資奇虎360、用動輒上億的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等。
眼科賽道本就利潤率極高,而根據野村證券,愛爾又擁有全行業最高的手術利潤率,華夏大約在10%上下,愛爾在20%以上。賽道成熟,新玩家的進入門檻又高,龍頭愛爾得以躺賺,有足夠的閑錢來理財也可以理解。
但換個角度來看,多餘的錢並沒有被愛爾拿來投入研發。除了醫院管理費用,愛爾花在銷售方面的精力明顯多於研發。根據財報,2018、2019年,愛爾眼科的銷售費用佔比均在10%以上,而研發費用佔比僅為1.2%、1.5%。
盡管大肆收購帶來了巨大的商譽風險,但愛爾還是如陳邦2019年預測那樣,成功邁入了2000億俱樂部。愛爾的增速或許還可以維持下一個10年,這條賽道天然的門檻和同質化阻擋了更多新入者,愛爾需要解答的問題是,如何讓這種優勢維持下去。
可以確定的是,沒有後來者能用愛爾的方式打敗愛爾,剩下的市場還是已經入場的巨頭來爭奪。
05 陳邦其人
陳邦是長沙人,這座中部城市最聲名在外的除了茶顏悅色、文和友,就是1萬出頭的房價。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著從北上廣回來的年輕人,也反哺著長沙的文化。
許是閑散寬松的文化滋養,湘人多叛逆。戊戌變法的譚嗣同,黃花崗起義的黃興、宋教仁,往近了看,不隨波逐流的微信張小龍、出走華為的李一男、想做「古惑仔」的陌陌唐岩都是湖南人。
陳邦身上有著類似的叛逆氣質,如果再多一點成分,那就是他對商業的敏銳嗅覺。家住鬧市,長期浸染在交易勾兌的氛圍中,陳邦很早熟知商業世界的運行規律。
出生於軍人家庭,陳邦對軍隊有著天生嚮往,17歲參軍,19歲考入軍校,卻因為紅綠色盲症只得退學退伍。他來了一家國企上班,但每日重復的工作讓他不甘,於是跟隨下海潮辭職經商。
他找到一起在成都軍區服過兵役的湖南老鄉李力,兩人做過器材代理、文化傳播。後來,他發現人們喜歡喝椰汁,於是找到海南「椰樹牌」椰汁,拿下代理權,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身居海南,陳邦和李力也沒有錯過海南的房地產熱潮,房價暴漲後,陳邦的身價已達上億,但隨著房地產泡沫破滅,他的海南項目命垂一線,1995年他又建了文化主題公園試圖力挽狂瀾,但又損失了千萬元,身家悉數清空,陳邦身無分文,來到了上海,租住在弄堂里。
在這里,他注意到有人承包上海六院的眼科賺了大錢,於是效仿他,也買了一台白內障治療儀,和老家長沙三院談妥,就此開始了「科室承包」的生意。
好景不長,2000年,國家開始整治「院中院」,陳邦才決定和李力另起爐灶,設立品牌,開設自己的醫院。這就是愛爾眼科的由來。
截至今日,除卻2019年引入的高瓴、淡馬錫等機構投資人,陳邦通過直接、間接持有愛爾的44.38%股權,李力持有10.57%,兩位創始人合計持有54.95%股份,對公司享有絕對控制權。
穩定的股權結構保證了公司業務方向的穩定持久,而高瓴等優質PE的加持又為愛爾注入了新鮮的資本血液。以高瓴曾經操盤百麗、藍月亮的經驗來看,其對被投企業的效率、資源方面幫助較大。
對陳邦而言,距離建立一個「眼科帝國」的夢想還有些距離,但愛爾仍是最可能實現它的那個人。只是在回答要做一家怎樣的企業時,除了擴張和盈利,還需要更多思考醫療的本質。
誠如其所言:「我的理想,就是讓所有的人,無論貧富貴賤,在愛爾眼科的體系內都能享受到眼 健康 的權利。」希望如此。(全文完)
C. 銀行股股息率超6%,現金分紅好過理財產品,為何很多股民卻不願意投資
我認為,這主要是投資理念的不同造成的。
首先,多數股市投資者,按照他們的投資習慣做為判斷標准來區分的話,多數屬於投機者。而多數散戶,都是投機者。他們期待通過股票的價差獲取高於銀行股分紅所得的利潤。銀行股最大的特點就是穩健,很少有在短時間內超過20%甚至30%的漲幅,銀行股往往上漲的時間長,上漲的短期幅度不大,這種特質就決定了普通投資者,特別是期待通過頻繁交易,獲得股票價差而獲利的投機者,他們基本不會選擇銀行股!再加上很多庄股上竄下跳,連續漲停,對散戶的吸引力更大,更刺激,也就更加增強了散戶遠離銀行股的現實。但事後,特別是以更長久的投資周期來看,這部分參與股票交易投機者的總體收益,還不如在低位抱住銀行股睡大覺獲得的利潤更好。而這一點,很多人不明白,即使看到了,也不願意承認,也不願意改變操作習慣,這是很遺憾的。
第二,投資銀行股,然後用銀行股的額度再參與打新,也是一個不錯的投資形式。即穩健,也有驚喜。但散戶以及投機者,總是相信運氣總在自己這一邊,往往不會選擇這種投資方式。
第三,多數人對銀行股存在偏見,拉長投資周期來看,銀行股漲幅並不小,大家可以看看平安銀行,也就是以前的深發展。在目前的行情下,大盤沒怎麼漲,但這只股票漲幅超過了100%。不知道這一點,多數不關注銀行股,總覺得銀行股漲幅太小,漲速太慢的投資者此刻作何感想!
最後要和大家探討的是,銀行股是一個不錯的投資品種。如果你沒有特別專業的股票投資知識,沒有特別了解的投資品種,手頭還有暫時不用的閑錢,我倒是交易可以考慮投資銀行股。隨著時間的推移,收益越來越可觀。
投資股市是一場人生的修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股市清醒地認識自己。前提是,你願意花一點時間,暫停一下,耐心想想,清醒地認識自己。然後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投資品種,這一點尤其重要!
祝福看到這篇文章的投資者好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股息率達到6%以上的銀行股有哪些?
在4月下旬剛好見到一個銀行股息率的匯總表,共匯總了32家上市銀行的分紅情況:
1、達到6%股息率的銀行僅有2家,交行和中行。
2、若適當放寬至5%以上股息率統計,一共也只有6家銀行,增加了農行、工行、光大和渝農商行。
這6家中有4家為國有大型銀行,其他26家銀行股都未能達標。
因此,將題目適當轉換為:為什麼股民不願意投資國有大型銀行的股票。
當前銀行普遍面臨了以下風險:
1、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對銀行業帶來沖擊。隨著貿易戰等外部影響因素升級,中國經濟必將經歷轉型,原有經濟增長模式面臨重大改變,銀行在未來的經濟增速放緩和經濟增長方式較大的沖擊。
2、銀行金融改革對業績影響的不確定性。主要集中在利率市場化下銀行的息差顯著收窄和經濟增速放緩後銀行體系將出現壞賬兩個方面。
既然國有大型銀行的未來業績增長無法保證,其股價自然也難有較大漲幅,套利空間過小。因此,
1、大量散戶股民正是市場投機者,希望可以快進快出,迅速獲利,從價格投機的角度來看這些國有大型銀行股票確實不適宜投資。
2、相反的,基金參與股市則更多從價值投資角度出發,從中長期看銀行股的價格被壓得越低,反而越具有投資價值,這也是近期基金增持銀行股的重要原因。
其實中國A股現在的銀行股分化比較嚴重,其中所說的情況主要局限於四大國有銀行。而其他類銀行的情況完全不同。
比如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等,市場普遍認為他們的管理效率比較高,業績增長相對四大行更有優勢,給予他們的市場估值普遍比較高,市盈率一般在十倍以上,那麼它們的股息率相應也就沒那麼高,一般都在3%以下。但是購買的人還是比較多的,因為人們購買股票,看中的主要指標不是市盈率,而是企業良好的增長性,而且股價也有相應持續的增長。
而一些城商銀行、農商銀行等中小銀行,效益參差不齊,甚至有虧損的銀行,股息率普遍比較低,很多都在2%以內,大多銀行地域性比較強,不同地域股民,一般也缺乏購買的熱情。主要限於當地股民和比較了解該行情況的購股民購買。
四大行的股票,自2015年牛市後,股票價格一直沒有上漲,而且還有一定程度的下跌,主要是因為銀行的業績已經由以前的快速增長過渡到平穩增長期,再加上受到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以及大量中小企業轉型的制約,人們擔心壞賬問題比較嚴重,所以市場給予的估值相對比較低,市盈率一般在4到6倍左右,從而導致他們的股息率相對比較高,一般在百分之5到6%左右。但是一般股民並不喜歡這種大盤銀行股,以為漲起來太慢,分紅後還要除權,在股票長期下跌的過程中,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完成填權行情。除非銀行股來一波大的上漲行情,不然很難刺激起股民的購買慾望。
以上說的都是普通股民的常見觀點,人們常說,要想在股市賺錢,常常要逆人性操作,也許現在已經到了逆人性操作大盤銀行股的時候,雖然他們每年的增長速度在放緩,但是每年的凈利潤增長卻是相對穩定的,而且估值已經到了低的不能再低的時候,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中國經濟仍然在持續的增長過程當中,四大國有銀行股的股票,不可能總是在地板上一蹶不振。股票投資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投國運,銀行的命脈與國家的金融命脈、經濟命脈可謂息息相關,不知有多少機構和個人甘願為此報團?
哪家銀行股的股息率能到6%?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
與其拿著農業銀行的股票,所能獲得的收益還不如做基金定投呢。你可以測算一下,從2016年進行基金定投,投資滬深300指數基金,看看現在的收益率是多少?
原因是: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A股中大部分「 銀行股股息率超6%,現金分紅好過理財產品」, 但他們那些投資A股還經常虧錢的股民,和那些存錢在銀行年利息只有3%左右的存戶為什麼不直接買銀行股呢? 「很明顯」 買銀行股的收益會更高!
原因還是那句話,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具體來說,原因有三!
一、銀行股股息率超6%,並不是說它的收益率就超6% 。
買過股票的人都知道,個股派息後是要除權的,比如說某銀行股的股價是10塊錢,銀行大股東決定,每10股分紅6元,就是100塊錢的股標分紅6元,可以說股息率是6%。但是這6%不是全部給你的,另外還要根據你的持股時間要收股息紅利稅。
股息紅利稅指的是對上市公司的分紅征稅。對一年以上的長線投資者,紅利稅減半徵收,稅負為5%;對一月以內短期買賣的投資者加倍徵收。
股票紅利稅收取:
1、持股期限在1個月以內(含1個月),需要繳納20%的稅收。獲得現金分紅100元,需要繳納20元紅利稅。
2、持股期限在1個月以上至1年(含1年),需要繳納10%的稅收。獲得現金分紅100元,需要繳納10元紅利稅
3、持股期限1年以上 ,享受優惠政策,暫時免徵紅利稅。
也就是說交完稅後,股息率一般是低於派息率的。當然存銀行所得的利息也要交稅的。
二、股票分紅派率是要除權的,派息後你的股票價值是不變的。
很多人都忽視了這一點,無論股票分紅派息多少,或是轉送股多少,派完送完後,第二個交易日股價進行除權,你帳戶裡面的資產價值是不變的,或者是變少的,因為交了股息紅利稅。
比如來說,你現在手上有1萬股某銀行股,股價10元/股,你手上股票的價值是10萬元。一年後,銀行靠利息差盈利了,然後大股東計劃分紅派息,每10股分紅10元,但如果那時股價還是10元/股,分紅派息除權後,股價變成9元/股,你手上股票的市值是9萬元,加上現金分紅1萬元(因為你持股超過一年免徵紅利稅),你帳戶上的資產還是10萬元,一分利息都沒有,還不如存銀行,可以拿到3000多元的利息。
如果不幸,由於股市行情不好,你持有的銀行股,股價從10元跌到9元,那你就虧損了10%。
三、股票是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股民想要的不止是6%。
股價每天的波動在10%(20%)以內,大部分投資股市的股民,他們想要的不單單是年化收益率6%,他們想要的更多。股民是風險喜好者,想要追求更高的收益。銀行股的盤子大,波動小,風險小,收益低,一般不受小資金的青睞。
投資股市,靠的是股價的升值盈利,而不是分紅派息。當然高的分紅派息可以激發股價上漲,但也不一定。還是那句話,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祝大家好運,天天捉到大牛股!
所謂的現金分紅實際上除權後等於沒有分紅,而且還要交20%的分紅稅,如果股票在下跌,將造成大額虧損,這就是現金分紅陷阱,是否參與分紅要根據股票價格認真參與選擇。
因為中國的A股就是一個大賭場,所有進去炒股的散戶基本上98%都是賭徒,所以他們都不願意買銀行股,因為銀行股漲的太慢了。但是你們看一下銀行股都是什麼人在買?都是巨有錢的人在買,越有錢的人,越喜歡銀行股,這種穩定的收益。我也是,用了15年的時間才明白這個道理的,現在我基本上都是重倉銀行股,比如說交通銀行
股息是個偽命題,分紅的每一分錢,股價都要除息的。
主要兩個理由。第一,業績增長緩慢,成長性不行。第二,壞賬風險,而且這個風險不是透明的。任何一方面有所改善,銀行股都會漲很多,確實現在估值不高。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銀行股股息率普遍超過6%,現金分紅收益好過理財產品,為何很多股民卻不願意投資?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1.很多散戶過度高估自己的投資能力,想要賺取更多的投資收益,看不上銀行的這點分紅。
所以,這個市場才會出現很多的「追漲S跌,頻繁交易」的賭徒,殊不知,這才是散戶虧損的根源。
銀行股分紅率超過6%,銀行股的Roe大都在12%以上,像招商銀行,寧波銀行的Roe在15%以上。再加上銀行股的分紅,銀行股的年化收益可以達到10%-18%。短期或許這點收益有點低,但是長期來看,這個投資回報率可以碾壓80%的投資者。這就是銀行股的復利,這也是銀行股能夠穩定盈利的原因。
我本人也是一個銀粉,我持有的興業,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就是抱著拿分紅,打新股的心態去的。我在2015年股災以後,就開始陸續買入銀行股,目前年化收益14.8%。或許這點收益別人看不上,但是我已經心滿意足。
其實巴菲特他老人家也是喜歡銀行股,比如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持有了富國銀行,美國銀行,摩根大通,高盛等。原因就是巴菲特看中銀行股的高分紅,可以獲得不錯的現金分紅。
2.現在的股民當中,年輕人比較多,年輕人更喜歡 科技 ,生物制葯,互聯網,TMT等新產業,不太喜歡銀行,地產,保險,周期性行業。
不可否認,這個市場,已經湧入了大量的年輕人,包括90後的基金經理,分析師,投資顧問,當然了,還有大量的散戶。年輕人的思想觀念,還是比較喜歡新興的產業,對傳統的企業不感興趣。這個從股票論壇,散戶的交流,還有就是 90後的基金經理的報團就能看出來端倪。
3.A股的銀行股有一定的政策干涉,在經濟不好的時候,管理層會建議銀行調節銀行股的利潤讓利給中小企業。所以,銀行的利潤會被隱藏,進而影響股價的走勢。這也是銀行股增長率不高的原因。
綜上可以看出,銀行股是可以穩定享有紅利的投資對象,還是不錯的。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就能享有投資回報率。所以,銀行股還是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