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體系先後經歷了什麼階段
① 世界金融發展史世界金融發展史
金融的發展史五六百年前,由於受到交通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限制,人類的金融貿易活動通常還無法突破國界。但這一狀況在此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迅速得以改觀。 發生在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和18世紀的工業革命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原有的時空距離。跨國性質的貿易交往、債權債務清算以及資本轉移等活動不僅演繹出了最初始形態的國際金融現象,而且從一開始就包涵著有關國際金融紛爭與協調的跌宕起伏。 此後,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網路的擴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國際金融協作盡管長時間內都處在較低層次,但總體進程則不斷呈現出加速趨勢。特別是進入20世紀,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先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沉重打擊之後,為了重建國際貨幣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發展,不同主權國家之間展開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協調與合作。從1922年4月的熱那亞世界經濟與金融會議,到1936年10月的「三國黃金協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頓森林協定」以及其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證。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至今,國際貨幣金融秩序進入了「無制度」時代。美元等各主要國際性貨幣的匯率經常出現巨幅波動,便捷的電子化交易系統使得規模龐大的國際游資形同「幽靈」、在全球范圍內「四處游盪」,不同國家金融市場之間的「傳染效應」越來越明顯,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和破壞性急劇攀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利益沖突日漸明顯……這些問題構成了現階段國際金融領域的鮮明特色,同時也決定著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金融的協作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得到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歐洲中央銀行和單一貨幣歐元的出現,象徵著20世紀人類社會將國際金融協作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參考資料: 《國際金融報》 (2002年01月04日第六版) 貨幣的發展史 1.關於貨幣的起源有多種學說,中國古代貨幣起源學說主要有先王制幣說和交換起源說,西方貨幣起源說主要有創造發明說、便於交換說和保存財富說,但是這些學說都未能科學完整地解釋貨幣的起源。馬克思用勞動價值理論科學地闡明了貨幣產生的客觀必然性,馬克思認為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必然產物。 2.幣材是指充當貨幣的材料或物品,通常具有價值較高、易於分割、易於保存、便於攜帶的性質。貨幣產生以來,許多不同的物品曾先後充當過貨幣材料,形成了不同的貨幣形式,大致而論,貨幣形式的演變經歷了從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制貨幣——存款貨幣——電子貨幣的發展過程,實物貨幣是貨幣產生初期採用的貨幣形式,金屬貨幣曾在許多國家長期流通使用,紙制貨幣、存款貨幣和電子貨幣是現代貨幣形式。 3.實物貨幣是以自然界存在的物品或人們生產的物品充當貨幣材料的貨幣形式。中外歷史上實物貨幣種類很多,中國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實物貨幣有貝幣、谷帛等。但是許多實物貨幣都形體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攜帶,且價值不穩定,因此不是理想的交易媒介。 4.金屬貨幣是以銅、銀、金等金屬作為貨幣材料的貨幣,其中以貴金屬黃金作為貨幣材料是金屬貨幣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金屬貨幣有兩種形式:一是稱量貨幣,二是鑄幣。金屬貨幣具有價值穩定、易於分割、易於儲藏的優勢,金屬貨幣的局限性主要是攜帶不便,金屬貨幣的數量受金屬貯存和開采量的限制,不能靈活適應經濟發展對交易媒介的需求。 5.紙幣包括三種:一是國家發行的紙制貨幣符號,二是商人發行的兌換券,三是銀行發行的紙制信用貨幣——銀行券。目前各國流通中使用的現鈔絕大部分是國家授權由中央銀行發行的不兌現的銀行券,又稱法定貨幣或現鈔,它不以金、銀作為發行保證,是純粹的信用貨幣。 6.存款貨幣是能夠發揮貨幣作用的銀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夠通過簽發支票辦理轉帳結算的活期存款,與現鈔相比,存款貨幣支付具有快速、安全、方便的優點,現代發達的商品經濟中,絕大部分交易支付都利用存款貨幣來完成。 7.電子貨幣是通過電子網路進行支付的貨幣。電子貨幣可以代替現金和支票進行支付,對傳統的貨幣發行和流通產生了重要影響。
② 詳細的金融史大事件時間年表
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現代國際金融體系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均有一定特點的主體金融體系。
第一階段 國際金本位制時期
從1816年英國實行金本位制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結束。
第二階段 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
起始於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終止於1973年。
第三階段 牙買加貨幣體系時期
戰後歷史的若干個階段
將二戰後時期分為兩個主要階段和一個中間階段對我們的分析工作是很有用的。第一個時期是戰後重建和發展時期(1945~1963)。從1964年至1966年是一個過渡階段,其間在西方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經濟社會政策轉變。從1967年至今是第三階段,這是全球金融和經濟體系不斷劣化並最終導致今日嚴峻危機的30年。
1、戰後重建和繁榮發展的時期(1945~1963)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相對健康的、實物性的經濟增長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這包括:戰後歐洲(特別是歐共體的西德、法國、義大利)和日本的經濟重建和復興;美、蘇兩國強勁的工業和技術進步;許多所謂「第三世界」國家,如中國、印度和部分南美國家,有了真正的經濟發展。總的來說,社會主義和西方資本主義兩大經濟集團都以人均實物產出的增長為目標,而達至這個目標的途徑也都是對工業、農業和基礎設施等資本密集型項目進行大規模投資。這段時期,在1944年布雷頓森林協議和其他相關安排的保證下,貨幣相對穩定。這些安排包括:相對固定的貨幣平價,金本位支持下的美元所扮演的中心角色以及相對嚴格的貨幣銀行管制。貿易協議准許政府通過合理的關稅、補貼、價格支持、支持性信貸和稅收政策等多種手段保護和扶持本國生產者,在食品和關鍵工業部門尤其如此。一般而言,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的政府不鼓勵投機,而是鼓勵在基礎設施、工業和農業領域進行公私投資。它們的政策強調高技術資本品的生產和人口科學素質的提高。金融利潤主要產生於實物的製造和貿易。結果就是整個金融體系有真實的實物經濟作強大後盾。
2、過渡階段(1964~1966)
在威爾遜的領導下,以前的資本密集型工業發展政策被拋棄了。鼓勵投資於生產性部門和新技術的各項政策被一步步廢除。新的政策取向是創造消費品和非生產性服務的巨大膨脹,從而在中短期內取得較高的傾向回報率。盡管肯尼迪政策的某些正面因素持續到1967年,他的遇刺標志了一個具有決定性經濟後果的政治轉折點。理解這次政策轉變的根本性內涵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美國。直至60年代初期,人們仍理所當然地認為,美國繁榮、財富和力量的源泉在於其工業、農業和基礎設施的發展。傳統的「美國體制」總是傾向於讓國家鼓勵對科學和技術進步進行長期生產性投資,支持大規模基本建設,扶持新興工業部門並以「保護主義」政策培植國內生產。即使進入60年代之後,美國人仍普遍認為如果准許所謂「市場力量」遵循貨幣收益最大化原則,不受政府幹涉和調節地統治整個經濟過程,那麼任何工業經濟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為了保持一個現代化的,以科學和技術進步為基礎的工業經濟,政府必須起積極的作用:它必須經常介入以保持長期投資的生產性導向,控制投機和浪費,限制「市場力量」的以長遠公共利益為代價的短期利潤取向。相似的國民經濟原則在其他西方國家的工業發展中也被採用,成為這些國家戰後重建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此背景之下,使於約翰遜政府並為其後歷屆美國政府所繼承的經濟政策轉向,其實質是對於傳統的工業經濟的「美國體制」的徹底拋棄。這個根本性的政策轉向反映在開始流行於60年代中期的「消費社會」或「後工業社會」等概念上,這種驅使從英美逐漸傳播到其他西方工業國家。
3.世界金融體系30年的癌症(1967~1997)
過渡階段結束於1967年,當時一系列爆炸性的金融危機正如林頓。拉魯什所預言的那樣開始。後來的歷史表明60年代末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危機決非暫時或周期性現象。從戰後初期卓有成效的「美國體制」政策所作的根本性轉向,為世界經濟種下了致病的癌變基因。
在這30年歷史進程中,金融體系的疾病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以各國政府和組織不得不面對和應付的危機為標志。歷史表明,在每一個關鍵轉折點上,所採取的決策總是使問題更為惡化,並為下階段更嚴重的危機准備了條件。這些決策的共同重點在於:對由不數據增長的債務「泡沫」和投機性金融資產引起的問題,它們總是試圖通過犧牲越來越多的實質經濟來「喂飽」泡沫的方式加以解決,與此同時它們還成功地為這些泡沫的增長清除各種壁壘。
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政府和主要組織的這種非理性、自我毀滅式的行為,構成了過去30年經濟史最重要的特徵。很明顯,世界金融體系的問題及其之所以被容忍了這么久的原因在於一些植根於國家政府和組織的思維習慣深處的錯誤。
③ 國際貨幣體系三個階段是什麼
1、第一階段:布雷頓森林體系。 1944年7月二戰結束時,美國、英國等44個國家的代表齊聚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討論戰後全球經濟金融治理結構。會議決定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的前身),建立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又稱布雷頓森林體系。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而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黃金可以以每盎司35美元的官方價格兌換到美國,並實行可調節的固定匯率制度。這一制度對戰後全球經濟復甦和國際貿易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內部存在無法克服的矛盾和缺陷。
為適應全球貿易的發展,美國需要通過維持長期貿易逆差來出口美元,但美元供應量的持續增長將難以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匯率關系,影響美元的價值和聲譽;為了維持美元的穩定,美國需要保持長期的貿易順差。這種確保流動性供應和貨幣穩定之間的矛盾被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發現,因此被稱為「特里芬問題」。
1960年代,隨著美國從貨物貿易順差轉為逆差,全球美元相對於黃金出現順差,美元信任危機爆發。各國向美國出售美元換取黃金,導致美國黃金儲備大量流出。美國政府用黃金兌換美元的壓力與日俱增為緩解美國黃金流出壓力,彌補國際儲備資產短缺,確保發展中的全球貿易和金融市場流動性充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69年設立了特別提款權(SDR)。
2、第二階段:後布雷頓森林體系。
然而,SDR的誕生並不能解決美元的「特里芬問題」。 1971年,美國政府被迫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 1973年,主要國家貨幣與美元脫鉤,轉向浮動匯率制。此時,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瓦解。自 1974 年 7 月起,SDR 的價值由當時 16 個最大貿易國的貨幣組成的貨幣籃子決定。為了簡化和方便定價,到1981年1月,SDR由美元、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英鎊和日元五種貨幣的籃子確定,每5種貨幣調整一次籃子中每種貨幣的權重。
1999年1月歐元誕生後,歐元取代了德國馬克和法國法郎在SDR中的地位和權重。 盡管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但特別提款權並未成為主要的儲備資產。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SDR僅佔全球國際儲備的0.5%,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仍佔主導地位。這與美國經濟總量龐大、美元成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的主要結算貨幣、美元長期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慣性密切相關。
3、第三階段: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的出現。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並迅速在全球蔓延,再次凸顯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內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國際社會對貨幣體系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危機後,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崛起及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增加,也要求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獲得更多話語權,國際貨幣體系開始向多元化轉變。
④ 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的區別
貨幣是只是匯率、國際貿易等等方面,而金融的概念就大了。
金融是什麼,本質是資源配置,資源利用最大化,經濟才發展的好。可以說,一個經濟有多發達,看金融市場就知道。
⑤ 國際貨幣體系三個階段
國際貨幣體系三個階段分別是什麼?
第一階段: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年7月二戰即將結束之際,美國、英國等44個國家代表齊聚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商討戰後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架構。這次會議決定成立IMF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前身)兩大國際機構,建立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也被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二階段:後布雷頓森林體系。但SDR的誕生並不能解決美元的「特里芬難題」,1971年美國政府被迫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1973年主要國家貨幣與美元脫鉤,轉向浮動匯率制度,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解體。
第三階段: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初露端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並在全球迅速蔓延,再次凸顯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國際社會要求改革貨幣體系的呼聲日益強烈。危機之後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崛起和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日益上升,也要求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享有更多話語權,國際貨幣體系開始向多元化方向轉變。
什麼是貨幣?
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貨幣從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商品,包含價值量,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
⑥ 論述國際貨幣體系發展主要經歷了哪些階段和特點
一、國際金本位制度
國際金本位制度(International Gold Standard System)是最早的國際貨幣制度,大約形成於1880年末。金本位制度是以黃金作為本位幣和國際儲備資產的貨幣制度。金本位制度包括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金幣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度,而後兩者是削弱了的、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度。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一個永久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布雷頓森林體系賴以生存和得以正常運行的中心組織。該體系賦予基金組織監督、磋商和融通資金三項主要職能。即監督成員國貨幣的匯率,審批貨幣平價變更;協調各國重大金融問題,以促進國際金融合作;管理基金,為國際收支逆差成員國提供融資。
2.實行美元——黃金本位制下的固定匯率
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以黃金作為基礎,並把美元當作關鍵國際儲備貨幣。具體做法是:美元與黃金掛鉤,確定1盎司黃金摺合35美元的黃金官價。各國政府或是中央銀行有權可以隨時用美元向美國按官價兌換黃金。其他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即各國確定本國貨幣對美元的金平價,有義務維持對美元的固定匯率。該平價一經確認便不得隨意變更,其波動幅度要維持在貨幣平價的±1%的范圍之內。
實際上,這種雙掛鉤制度下,各國貨幣通過美元與黃金建立起了聯系,使得美元取得了等同黃金的世界貨幣地位。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貨幣制度實質上是一種以美元——黃金為基礎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其匯率制度則是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
3.規定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機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向國際收支逆差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融通,以協助其解決國際收支的困難。同時也規定了順差國也有調節其國際收支的義務。
4.取消外匯管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規定,成員國不得限制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支付或清算,不得採取歧視性的貨幣措施,對其他成員國在經常項目下結存的本國貨幣應保證兌換,並在自由兌換的基礎上實行多邊支付。
5.設立稀缺貨幣條款
規定當某一成員國的國際收支出現持續的大量順差時,該順差國的貨幣可以被宣布為「稀缺貨幣(Scarce Currency)*」,並按逆差國的需要進行限額分配,逆差國也有權對稀缺貨幣採取臨時性的限制兌換措施。
三、牙買加體系
牙買加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承認浮動匯率合法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承認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同時存在,成員國可以自由選擇任何類型的匯率制度,但成員國的匯率政策應當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管,並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商。實行浮動匯率制的成員國應當根據經濟條件逐步恢復固定匯率制度。各國應盡力縮小匯率的波動幅度,避免通過操縱匯率來阻止國際收支的調整或是獲取不公平的利益。
2.推行黃金非貨幣化
廢除黃金條款,取消黃金官價,削弱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各成員國中央銀行可以在市場上自由買賣黃金,黃金不再作為特別提款權和各國貨幣的定值標准。取消成員國之間及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交易須用黃金清償的義務。
3.提高特別提款權(SDRs)的國際儲備地位
擴大特別提款權的使用范圍,逐步提高特別提款權的國際儲備地位,以使得特別提款權逐步取代黃金和美元而成為國際貨幣制度的主要儲備資產。規定各成員國之間可以自由進行特別提款權交易而不必事先徵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同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成員國之間的交易以特別提款權代替黃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般賬戶中所持有的資產一律以特別提款權表示。
4.增加並調整成員國的基金份額
各成員國的基金份額由原來的292億特別提款權增加到390億特別提款權,應繳的份額也有所改變,主要是增加了石油輸出國的比重。其他發展中國家維持不變,發達國家除原西德和日本略增之外,其他各國的比重都有所降低。
5.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融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所持有黃金的六分之一(約2500萬盎司)按市價出售,用所得收入設立「信託基金」,以優惠條件向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或援助,以解決它們的國際收支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