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智慧金融哪個專家好
1. 「十四五」時期,金融行業如何做好數字化轉型
近年來,數字化轉型正席捲各行各業。作為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之中的金融機構,亦在迅速跟進數字化趨勢,積極探索業務創新、運營優化、改善客戶體驗的新金融商業模式。
什麼是金融數字化轉型?
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5G等新興的數字科技,
將與企業相關的人、物、組織、主體對象連接在數字環境中,,並通過數據要素和智能生產力,使得金融機構能夠以更快速、更精準的響應市場需求,更優質的服務體系獲得客戶信任,更低的成本效率取得競爭優勢。
總體而言,金融數字化轉型並不等同於把傳統金融業務「線上化」和「數字化」,而應該尋找數字科技如何推動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產品和服務模式的變革。
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應該從什麼方面入手呢?
第一,實現決策管理的數據驅動。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深入挖掘數字化潛能,做到「數智化」。金融機構要懂得利用產業數字化數據量龐大、信息化程度高、數據管理集中化等特點,通過大數據和雲計算的技術支持,用數據驅動管理,實現快速科學決策。
第二,加快運營機制的敏捷重塑。以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金融數字化技術快速提升和發展,金融機構IT系統要推動從集中式向分布式治理轉變,從以賬戶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以場景為中心的運營模式轉變,構建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金融運作體系。
第三,聚焦業務模式的智慧再造。金融數字化要與時俱進,金融行業可以基於雲計算平台和全局統一客戶視圖,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實現線上線下信息互通共享,打造高效融通的全渠道服務能力,為客戶提供更高效、更快速、更實惠的軟體服務技術架構體系,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第四,多向賦能,推動生態體系的協同共建。金融數字化要從單一變為多向,不僅僅是局限在金融領域,要聯動其他產業共同發展共生,建立相互連通、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數字生態網路,打造金融數字化綜合性服務平台。
第五,披堅執銳,強化風險防控的科技武裝。金融服務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金融行業更是事關經濟發展,其安全性乃重中之重。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可能衍生出技術、業務、網路、數據等新的風險,要強化金融風險防控,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以技術防控風險,全面提高金融業風險抵禦能力。
2. 中國實力派股市投資專家有哪些
這個要找實力派的專家,有實戰能力,而不是找只會講理論的,要實戰派的才行,可以百 度一下弘度財經分析師
3. 金融新基建賦能實體經濟
文|葉望春
2020年是新基建大年,除了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各地的相關布局也緊鑼密鼓展開。新基建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國家統籌安排的新經濟運行必需的基本建設,著眼於高新 科技 在經濟新發展階段的戰略性布局。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
新基建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其根本在「新 科技 」。在新基建所含的七大類別建設中,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尤為引人關注,再加上被國家發改委新近納入新基建范疇的區塊鏈,這三大技術構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體系的基石,同時也是被重點應用在金融領域的技術。
只有將 科技 與金融業務融合,解決長期制約金融發展的痼疾,推動普惠金融,精準支持實體經濟,才能將金融新基建的能量持續釋放,本文將通過實踐案例,解答金融新基建的價值。
解決金融行業幾大難題
在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等金融 科技 的加碼下,金融服務向線上化、實時化、便捷化、智能化升級,逐步融入實體經濟場景的各個角落。這意味著藉助新基建有望解決傳統金融的諸多難題,更全面、更豐富、更高效、更精準地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新基建助力金融資源無縫融入實體經濟場景,解決部分脫離實體經濟的難題。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然而近年來,隨著製造業成本持續上升,投資回報率下降,金融資源沒有充分流向實體領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掣肘。如何才能將金融資源精準注入實體經濟中?這在傳統金融業中,由於金融和實體兩張皮的情況,較難解決,而金融新基建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困局。
藉助金融 科技 可以搭建面向供應鏈、貿易、電商等各類實體場景平台,鏈接金融機構、生產製造企業、商貿物流網路等實體經濟各交易環節,讓金融服務與實體交易無縫融合對接,將傳統的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置於新型的智慧金融平台,從而確保金融資源可以更好地深入實體經濟的業務場景,精準把控資金走向,確保資金真正支持產業上下游中小企業的發展,助力實體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
區塊鏈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的信任難。
區塊鏈因其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數據安全性、可信任性,能將相互之間不信任的節點連接在一起,實現信任機制的傳遞。 因此,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保證鏈上企業信息的真實性;通過區塊鏈進行多方信息共享,可以打破由於傳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中小企業信用自證難問題,讓政府、金融機構、合作夥伴更好認清中小企業信用。通過信用體系的建設,更多誠信經營的優質企業可以脫穎而出,獲得更好的金融服務。
通過整合多方大數據,打破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的數據孤島,構建智能生態圈。
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貸款意願低,關鍵還是因為缺乏足夠的數據,難以對其進行全面的風險識別和評判。 而金融新基建通過大數據技術搭建 社會 信用體系,整合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數據,進行海量非結構化數據的儲存和分析,拓寬數據來源和分析基礎,覆蓋更多數據維度。 經過清洗、挖掘和分析治理之後的數據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企業的信用水平,不僅來源廣、治理好,還可以對各方數據進行交叉比對,這是傳統金融手段無法做到的,這大幅度降低了徵信成本,最終可構建低成本 社會 徵信體系。
通過運用人工智慧、雲計算解決線下操作效率低,降低金融運營成本,更好的推進普惠金融服務。
人工智慧是在大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機器學習過程,實現在多領域優化或代替人為操作的功能。長期以來,金融機構由於服務長尾客戶的成本壓力大,投入產出比不高,流程長、效率低,難以為中小企提供定製產品和服務。而藉助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可以實現遠程開戶、無接觸信貸、智能審批、智能客服等,越來越多的金融服務可以實現機器人智能服務,減少客戶等待的時間,減少金融機構的人工成本,提升 社會 平均效率,從而服務更多的長尾客戶。
多場景賦能實體經濟
在國家密集布局新基建的背景下,金融 科技 需要與 社會 實體經濟的多領域、多場景深度結合,解決 社會 經濟長期以來存在的信用體系建設缺乏、中小企業融資難、貿易融資難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諸多難題,才能推動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下面,通過幾個不同區域的新基建項目,解讀金融新基建如何助力實體經濟。
搭建智慧信用平台,助力 社會 信用體系建設。
當前,有地方政府開始搭建「信用+大數據」監管綜合評價模型,藉助金融 科技 ,完成智慧信用模型構建、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計算及可視化展示等目標,並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優化校驗評價結果,推送至其他政府部門業務系統,支撐各部門運用評價結果,開展信用分級分類監管。
搭建智慧融資平台,整合多方政務數據,運用智能技術構建中小企業畫像,秒級匹配融資。
目前,運用金融 科技 手段後的某些中小企業融資平台可做到分秒放貸。在技術流程上,首先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稅務、工商、水電煤等政務數據資源,同時運用區塊鏈3D零知識技術,既可對交易參與方的數據隱私進行加密保護,又可在不暴露數據隱私的情況下實現數據共享,成功地將企業運營蹤跡數據化,讓中小企業在融資時可以通過多方數據交叉驗證,變信用自證為他證,增強融資交易中的公平性和真實性,提高了對風險的精準判斷。
再運用人工智慧,對公共數據及倉儲物流、財務業績、產品結構等經營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對中小企業進行多維度畫像,梳理關系網路、搭建標簽體系、量化信用評級。以此為基礎,構建起智能匹配引擎,形成「千企千面」的產品體驗。
在整個貸款流程上,此類平台綜合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通過貸前智能進件、貸中智能審批、貸後智能管理將信貸的全流程都線上化。在貸前進行智能初篩,同時通過OCR、圖像識別技術實現豐富數據留痕;在貸中通過智能插件技術及豐富的數據介面實現一鍵授權數據採集;在貸後通過關聯圖譜、多源信息比對及數字水印等技術核驗信息真實性,實現風控預篩。全部智能化、線上化運營後,欺詐風險得到緩釋,貸款時效甚至可以達到分秒級放貸。
搭建智慧貿易平台,助力貿易流程線上化和無感監管。
在以往的貿易流程中,企業由於信用缺失而面臨通關慢、貸款難,同時監管機構也面臨監管成本高的困擾。目前,有的地區口岸將區塊鏈跨境貿易網路和核心企業、監管機構的核心系統對接,通過源頭數據上鏈的方式來保證數據的真實性,通過區塊鏈內在的技術屬性保證可追溯性和互鏈,從而實現了審單前的數據上鏈以及交叉驗證,審單中的風險識別,並在審單後繼續開展事後稽查與企業信用評分。
這不僅將企業的物流通關信息及時傳遞給金融機構,形成它們的風控抓手,同時還幫助海關監管實現無感監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藉助它,企業可以實現通關材料線上化、通關流程一體化,實時掌握通關信息和審核進度,更好地匹配資金和生產,優化周轉。
搭建智慧區域經濟平台,貫通貿易全流程,助力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正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新的戰略舉措,如何打破區域在政策、信息、物流、資金等方面的各自為政,成為各方關注的問題。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推進的港口物流及貿易便利化區塊鏈平台從三個方面充分利用了金融 科技 :首先,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連接海關、港口、承運人、貨主、貨代、金融機構等相關各方的智慧港口物流平台。其次,平台整合「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實現數字化集成共享。未來,該平台將逐步實現「監管精準化、物流集約化、運行智能化、流程可視化、金融普惠化」的長期願景,大幅提升大灣區貿易通關整體效率與營商環境。
開啟廣闊市場藍海
新基建布局主要蘊含三大方面的機遇:
一是由政府推動的公共智慧平台的建設。 2020年以來,已有25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及新基建,其中8個地區明確規劃了年內計劃新建5G基站數量,合計超過30萬個。四川、重慶、山西、河北等省市已發布了年度重點項目清單,總投資接近40萬億元。深圳市出台的《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2020-2025年)》中提到,將超前部署信息基礎設施,主要建設五張通信網路、四類算力設施、三大數字技術設施。
二是新基建將帶動 科技 行業的高速增長。 在新基建帶動下,企業爭相投入巨資進行 科技 研發,這不僅為新基建帶來充沛的資金和技術,同樣會帶動 科技 產業的高速發展。
以5G、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在中短期內創造大量投資機會、提升發展動能,而且能加速智能經濟的落地和智能 社會 的到來。根據中研普華《2020-2025年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全景調研與投資戰略研究咨詢報告》顯示,2025年人工智慧市場規模預測將達到2385億元。中國作為區塊鏈新興市場,預計2023年市場支出規模將達到20億美元,2018年我國區塊鏈總支出為1.6億美元。
三是新基建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市場。 科技 的重要價值是與傳統產業結合,帶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以金融 科技 為例,2019年報顯示六家國有大行 科技 投入總和超700億元,其中,中行、農行、工行、建行四家大行投入資金已超100億元。而據奧維咨詢估計,中國金融機構2018年總計投入1522億元人民幣用於 科技 開支,這一數字將以21.4%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2023年將達到4008億元人民幣。
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抓手來推動經濟發展。在當前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當口,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等「六穩」不能再通過簡單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是需要發揮 科技 的力量,以政府新基建帶動 科技 行業的跨越式發展,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從而推動中國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其中金融 科技 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4. 平安科技彰顯領袖風范 平安雲確立中國金融行業雲領導者地位
隨著移動互聯、AI應用高速發展,雲計算作為企業IT基礎設施,助力企業應用和技術創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具體到金融領域,基於雲計算的IT架構已經成為金融業創新發展的堅實底座,並成為金融行業建立數字金融和數字生態的核心基礎。
目前金融業上雲趨勢呈現私有雲、公有雲和混合雲共同發展的趨勢。傳統的大中型銀行類金融機構仍然以私有雲為主,與互聯網相關的邊緣性業務選擇公有雲。個別創新型的互聯網銀行則採用全部上雲架構。傳統的小型銀行由於業務體量、規模和資源的限制,而無法自建私有雲,則會考慮銀行同業的 科技 輸出平台,或符合監管嚴格要求的行業雲。
平安 科技 平安雲高水準進入中國金融雲服務"Leaders"位置
針對金融行業的市場需求,IDC推出《中國金融行業雲及服務2018年廠商評估報告》。按金融雲市場特性,IDC選取了市場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廠商,即中國金融行業雲及服務市場中具備一定規模和市場影響力、並且有能力為中國金融機構提供全面的雲計算及相關服務解決方案的企業。
該報告經過評估認為,華為雲、阿里雲、平安雲、騰訊雲位於IDC MarketScape中國金融行業雲及服務2018年的"Leaders"位置,這是平安雲首次以領導者地位進入中國金融行業雲及服務廠商陣營。
由平安 科技 自主研發的平安金融雲是國內規模最大、應用最廣的金融行業專有雲之一,也是國內首家面向金融垂直行業提供雲計算服務的雲平台,依託平安集團在金融行業的業務優勢及金融IT領域的技術積累,平安金融雲不僅承載萬億級集團核心業務,還為其他金融機構提供高可靠、高彈性、高安全、高合規的金融行業解決方案和產品,助力金融業務創新。
平安 科技 平安雲基於三大差異化優勢輸出全棧雲服務
平安雲目前擁有近3000個核心的專利技術以及500多個安全合規指標等,獲得了15萬家合作企業的高度認可,這使得平安雲具備了「安全、專業、可靠」三大優勢。
平安雲實現了最高級別的安全合規,全面滿足一行兩會監管要求;也是首家通過ISO27018認證的金融雲,作為國內最高級別認證的金融雲服務商,平安雲還有獨一無二的行業沉澱,相信可以保證金融業在上雲過程中端到端的穩定高效和未來不同場景的業務要求。
四大方案助力金融業加速上雲
在安全、專業和可靠的核心價值下,平安雲擁有全面深度的金融行業解決方案。
銀行解決方案在強調監管合規和注重多層級安全防護的基礎上,為銀行客戶提供公有雲和專屬雲等多種部署方案以及定製化服務。平安雲在銀行行業多個業務場景,包括業務風控、展業營銷、智能客服和智慧辦公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保險解決方案提供從前端業務拓展到後端客戶服務的全方位服務,其涵蓋了代理人展業、團險詢報價、智能語音、移動客戶端App、微信展業、互聯網接入、智能風控和智能客服等豐富的場景應用。
互聯網金融解決方案為P2P、第三方支付、眾籌、金融網銷等互聯網金融業務場景,提供端到端的互聯網金融全流程一體化解決方案。
投資解決方案在強調監管合規、注重多層級安全防護的基礎上,為投資行業客戶提供公有雲、專屬雲、混合雲的部署方案以及定製化解決方案服務。
平安 科技 平安雲賦能平安銀行零售轉型
2018年初平安銀行部署私有雲,7個多月的時間里,交付14000多個虛擬機,1300T分布式存儲。自上線以來,承載了面向零售業務、對性能有高並發要求的業務系統,包括信用卡核心密碼服務平台、消息推送數據處理平台、生活繳費服務系統等重要業務。
平安銀行CIO張斌談到「雲計算在平安銀行零售轉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平安雲 科技 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平安銀行對各個新技術領域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均處於業內先進水平。」
基於雲計算的IT架構已經成為金融業創新發展的堅實底座,並成為金融行業建立數字金融和數字生態的核心基礎。相信平安雲可以為銀行、保險、證券及新興金融 科技 等金融合作夥伴提供豐富的雲產品和優質的服務。
中國 財經 網www.fecn.net責任編輯:88
來源: 中國 財經 網
5. 十大頂級金融紀錄片
十大頂級金融紀錄片:
01、《貨幣崛起》
以最簡單的方式,講解大家難以理解的金融現象,現金、資本、貨幣、財產、信用、債務、證券……它有無數個代名詞。但究竟「金錢」是什麼?它從何而來,要往哪裡去,又是怎樣影響到我們今天的社會?本系列節目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為大家講解金錢的故事,讓你知道金融演化進程背後發生的事情,見證世界各國金融體系的興衰。
02、《黃金時代》
該片以黃金為載體,黃金和人類的關系為線索,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回顧和梳理了人類探尋財富安全的歷史。從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剖析了羅馬、埃及、英國、美國、日本和印度等國家的興衰歷史,著力探討制度與規則的重要性、國家信用的建立和對物慾的約束中所發揮的根本性影響,對當今世界面臨的全球貨幣秩序、通貨膨脹、經濟危機等影響人類未來命運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思考。
03、《華爾街》
以華爾街金融危機為契機,梳理兩百多年來,現代金融來龍去脈,探尋、發現資本市場興衰與經濟起伏的規律。攝制組全面深入世界各大金融中心,採用大量紀實為主的拍攝手法,雲集國內外金融界知名學者、專家、政府高管及企業界精英,為國人全面理解華爾街、全面理解美國,甚至全面理解現代金融與一個國家崛起的關系,提供最有益的幫助。
04、《公司的力量》
中國第一部深刻探討公司制度的電視紀錄片,它以世界現代化進程為背景,梳理公司起源、發展、演變、創新的歷史,討論公司組織與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創造、社會生活等諸多層面之間的相互推動和影響,通過「公司」這樣的載體觀察市場經濟的演進,探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成長的中國公司的發展道路。
05、《安然:房間內最聰明的人》
根據安隆事件暢銷書拍攝,記錄華爾街有史以來最大的商業丑聞。安隆案影響甚巨,不僅使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達信被吊銷執照,重傷了國際知名的麥肯錫顧問公司,更讓所有商學院重新向學生傳授「倫理與道德」。本片揭露了一群絕頂聰明的高階經理人,如何將美國第七大企業搞垮,輕松捲走十億美金,讓投資人血本無歸,上萬員工失去工作。
06、《經濟學大師》
本片聚焦三位傑出思想家:現代西方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的凱恩斯、古典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他們是如何幫助塑造了20世紀的歷史進程,帶你了解當今世界上經濟學領域的主要流派,以及一個世紀以來,世界主流所採納的經濟政策,對全球經濟以及各國經濟的影響和作用。
07、《資本的故事》
本片以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為背景,勾畫出資本流動和變化的軌跡,用當下的視角剖析資本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故事為載體,講述了從股票誕生到次貸危機四百年間20個精彩的資本故事、歷史上20家著名公司的成功或失敗的經典案例、20位資本家的成功秘訣以及對資本事業的貢獻。每一個獨立成章的故事,向我們講述著四百年來資本的發展脈絡。
08、《債務美國》
隨著嬰兒潮一代准備退休,誰能夠承擔社會保障福利的重責?一個政府規模不斷擴大、軍事、國際競爭加劇、過度福利和債務的國家,已經變得不堪重負,本片的兩位主角周遊美國各地,讓人們了解國家債務的潛在危險,集中展示了美國國家債務及其影響,大膽探討了美國國家債務迅速增加產生的後果。
09、《大企業》
以深入淺出的手法,採用世衛組織心理疾病診斷標准,對那些財團法人或大企業進行人格檢查,試圖揭開跨國大企業的真面目。本片采訪了來自不同業界的40位人士,這些業界精英現身說法,道出了企業機構以牟取利潤為終極使命的驚人秘密。批判地揭示了現代企業所隱含的內在運作、發展的歷史、其所帶來極具爭議性的沖擊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10、《與全世界做生意》
講述30多個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商業故事。攝制組足跡遍布亞、非、歐、北美、南美和南極六大洲,對故事進行紀實跟蹤拍攝和采訪,描繪出發生在不同行業、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彩「生意」,記錄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人的生存面貌以及對財富和夢想的理解,通過生意人特有的創業精神與合作理念,呈現中國人的商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