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什麼時候放水
❶ 2022開年的「四萬億放水」,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有多大
要聊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弄清楚資金是如何流入市場的?以及什麼是資金空轉?
我們都知道,自去年12月份以來,央行開始頻繁降准、降息。
每次數據公布之後,所有人都要跟著HIGH起來,各種嗶嗶的雜音都出來了。
比如說什麼樓市要反彈,股市要騰飛,2022大水漫灌的時代來了之類的······
千萬,別聽他們瞎嗶嗶。
天黑路滑,小心駕駛才是王道!
在現代信用經濟環境下,完整的放水過程是這樣的:
央媽通過MLF之類的貨幣工具放水給金融系統,金融系統通過信貸放水給市場,市場中的企業和個人用錢投資或消費,整個市場經濟鏈條就活了。
資金空轉 指的則是央媽放給金融系統的水在銀行間流動,無法到市場中去,導致資金的經濟效應無法顯現。關於這個現象,我有一篇文章進行過詳細的解讀,大家可以點擊看一下:為什麼央行放水了,仍然感覺市場上沒錢用,手頭緊?
2021年12月,央媽開始頻繁降准降息,加上各種高級別發布會上領導們也頻頻放風,直指寬貨幣環境。
那個時候的情況是這樣的:
先看新增貸款數據。12月份,人民幣貸款新增1.13萬億元,弱於預期的1.24萬億元,同比少增1300億元,也低於前值的1.27萬億元。
再看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9%,好於預期8.7%,前值為8.5%。
貨幣供應量增加,對應的是央行的降准降息釋放的貨幣增多。
貸款規模的減少,對應的是商業銀行並未把貨幣釋放的市場上。
意思就是說: 2021年12月份,央行的降准、降息以及各項寬鬆手段釋放的貨幣,並沒有進入實體,消費,還有資產領域,而是在金融機構內部以極低成本空轉。
那麼問題就來了,2022年這4萬億是國家公信力背景提供的數據,是切實流入市場的貨幣數量,為什麼還說是資金換了另一種形式在空轉呢?
對於國家公信力權威給出的相關數據,並無質疑的必要,而且中國金融市場一向講究開門紅,這個成績高層一定是滿意的,的確是個好兆頭。
而我們要細化討論的是信貸規模的內部結構,也就是具體哪些指標漲了?又有哪些指標降了,這樣才能看出經濟的現實狀態和貨幣流動的真實反應。
2022年開年首月的金融數據已經公布,我們一起看下具體的幾個關鍵數據:
從總量上看,確實可以說開門紅、超出預期。
社融增量創新高,M2增速超預期……很容易讓人直接聯想到一個結論
——水來了,錢多了,形勢一片大好。
當絕大多數人都把目光聚集在「M2增速達到9.8%,遠超預期」時,卻忽視了下面這組數據
——1月份,M1增速為「-1.9%」。
中國M1有數據 歷史 以來,首次負增長。
M1是指活期現金,M2是M1加上定期存款或定期理財,兩者相背離,證明活期現金在向定金存款轉化。
M1負增長,簡單地講就是:消費意願在走低,投資意願在持續萎靡,經濟活躍度依舊很差。
M1反應的是現實生活中的購買力。
高了,說明老百姓手頭寬裕,願意花錢,企業願意投資,對於未來投資預期較高,資金流動性好。
低了,說明老百姓手頭緊,沒啥花錢慾望,企業對未來收益不看好,不願意投資,現實經濟中缺少流動性。
而M2的增加,只是說明了央媽給銀行的錢確實是多了。
信貸總金額的增加,也說明銀行確實把央媽給的錢通過信貸釋放到市場中去了。
但是,市場拿到錢,花沒花是另外一件事。
而這MI與M2相背離,正好說明了:市場拿到錢,但是卻沒花,而是轉手又被人們存到了銀行,再一次回到金融機構裡面去了。
就像過年時候,親戚中的長輩給孩子發了壓歲錢,孩子拿到錢之後,不是拿去買東西消費了,而是轉手又交給了自己家長。
那麼,為啥呢?為啥要貸款出來又轉手存起來了呢?
當然是因為覺得投資賺錢不靠譜,不如吃息差啊!
說到底,還是沒信心,市場對於投資預期很悲觀啊!
央媽給銀行資金成本調低了之後,銀行貸款的利息也在走低,資金使用成本已經降了下來。疊加上銀行為了完成任務,各種無息/低息貸款產品開始推向市場,這種情況下,一些機構便順勢開啟了信貸轉存套利模式。
比如說,中信證券在央行全面降准降息以後,立馬啟動配股募資,結果錢到手之後卻拿了80億去華夏銀行存了個定期,券商都要吃利息賺錢,這種躺贏不香么?
錢繞了一圈,還是回到金融系統裡面空轉,只不過區別於去年12月份來說,市場下局,參與了這次資金空轉。
好歹資金到市場中走了一圈,對於實體經濟、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起到什麼作用了嗎?
自然是沒什麼毛用!
不信?我們再看下新增人民幣貸款的細類:
1月份人民幣總貸款規模增加了3944億,而企業部門的中長期貸款只增加了600億,居民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卻都是減少。
居民短期貸款對應的是生活消費,這個又減少了,說明了消費端不行;
居民中長期貸款對應的是房貸,這個也在萎縮,說明樓市不太可能有啥小陽春;
這兩樣都在減少,那些看到4萬億就開始高呼樓市反彈,價格上漲的聲音是不是該停停了?打不打臉?
只是這數據上,錢的金額對不上啊,剩下的錢都去哪兒了?放出來的水到底流向了哪裡?
當然是企業短期貸款和企業票據!
其中,企業短期貸款創下 歷史 最高!
大家都知道,企業短期貸款都屬於一年期以內的貸款,利息低,放款快,操作簡單。
短期貸款大幅增加,中長期貸款卻在縮減。
這說明什麼問題?
銀行在利用短期貸款沖指標,市場上一些機構配合著銀行,一同造出了個開門紅!
所謂的信貸規模增長,剖開來看,數據反應出的並不是真實的市場需求,更不會帶來經濟效益的增長,而是人為的強拉貸款指標,主動推高信貸規模,為的,是數據好看!
可笑吧?
2021年12月,央行高層提出了「主動出擊、支持實體、貨幣政策靠前發力」的信貸任務。其言語之懇切,態度之強烈前所未有,金融系統也有信貸壓力啊,需要給市場釋放積極的信號提振市場信息和投資預期啊。
於是,各大商業銀行都在通過大量投放「短期貸款」,沖刺高層提出的信貸任務。紛紛找到一些信用不錯,經濟效益良好的合作單位,低息貸款走個任務,轉手又存到銀行里吃個利息,一來一回任務完成了,誰都沒有虧,數據一上去,央行和金融系統臉上就都好看了,銀企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了······
這個銀行開門紅,銀行也確實努力了,主動出擊,積極放貸,忙的馬不停蹄。
現實經濟環境中呢,有錢的企業玩著短借轉存的 游戲 ,真正缺錢的企業因為風險指標高依舊是融不到錢,依舊沒法搞好生產,企業運營,擴大規模,提高就業仍舊沒法得到根上的解決······
但這也沒辦法的事兒不是么?中國國內經濟環境和市場的寒蟬效應哪裡會一下子就突然消失的、。
想想銀行的信貸口,為啥放貸難,不僅僅是疫情影響下的企業躺平,不敢貸款,銀行放貸也怕風險啊,現在信貸都是終身負責制,銀行負責人既要完成任務也要規避壞債啊。
這樣的思維導向下,與其冒著大風險把錢放給真正需要的實體企業,不如拆借給同行或者和不需要錢的企業玩一玩短貸換存款的 游戲 呢。
有人總結,央行費了那麼大勁,從寬貨幣(央行放水給銀行)到寬信用(銀行放水給市場)一直無法真正的有效發力,根本原因不就是市場不敢投資,人群不敢消費么?
他們所擔憂的不就是貸款利息太高,怕還不上么?
那就把利息持續往下走,或者直接干到0不就行了!
白給錢花,誰會拒絕?
而且,發達國家不都是低利息,有的甚至還是負利息么,為的就是防止人們躺平,把錢存起來而不是去投資,中國遲早也要走這一步的,為什麼不再來幾次全面降准降息呢?
這樣有用么?
當然沒有用,而且風險很大!
首先,中國國內目前的經濟環境,已經面臨著很大的債務風險,不再適合加大杠桿了。具體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這篇文章:中國現在面臨著什麼樣的債務危機?
疫情影響下,實體經濟不敢借錢,就算把寬信用降低到最低,也沒有行業敢借錢。更何況,原先的支柱性產業房地產行業一直在出清縮表,就算他們敢借,國家也絕不會允許資金再往樓市裡流入。
為啥?
因為脫實就虛不能再繼續下去了!這樣對實體經濟沖擊更大,國家放水的目的是為了托底經濟,更是為了發展實業,實現共同富裕。
而房地產行業早就是金融屬性了,它要出清轉型成真正的實體經濟,實現其真正的居住屬性。
進一步將,如果讓資金進一步流入房產,讓擁有更多房產的人群財富持續增長,無異於加大貧富差距,這與國家調控的初衷完全是相背離的。
而且,2021年中國住戶部門杠桿率已經高達72.2%,已經高出了國際平均水平,還繼續給居民加杠桿?這不鬧么?
回想下,日本房產泡沫危機爆發時候,多少個家庭被債務拖下深淵。加大居民杠桿,無異於持續透支居民未來購買力,寅吃卯糧的做法不可取!
最實際的,還是要從根上著手,通過給實體企業注入資金托底經濟,有效提高居民就業,實現經濟增長。
其次,美聯儲加息預期日益強烈,美國為了促進資本迴流,方便它收割擄掠,正在全球各處搞事製造危機。先是哈薩克開年暴亂,現在全世界還盯著俄烏的形勢,局勢如此不穩定的情況下,大放水刺激對於國內資本市場無異是添亂。
大水漫灌,那是主動製造通脹,推高資產泡沫,難道還主動給美元收割提供機會不成?
很顯然,中國「以我為主」的貨幣規劃策略不會這么干!
最後,疫情仍然是最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的經濟環境與政治息息相關,絕大多數時候,是政治決定經濟。
2022年上半年是冬奧會,下半年是二十大召開,這兩件大事,決定了中國的「疫情動態清零政策」會更加趨嚴。
因為,冬奧會的重點是中國向世界展示其城市治理水平,目的是為了收獲一定的政治正向輿論支持和經濟投入回報。所以,2022年的上半年,國內頂層絕不會允許疫情失控,只會更加嚴守嚴防,而付出的必定是經濟相對收緊帶來的損失。
而下半年,在二十大正式召開之前,中國的民生保障,經濟穩定,就業指標,疫情管控等各個方面更是不會被允許出現任何問題,這是政治正確!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22年的中國貨幣政策,不會有什麼大水漫灌!
2021年中國的GDP再創新高,全年GDP總量高達114.3萬億,比上年增長了8.1%。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初步核算數據,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18.2%,位居各大產業之首。
沒想到吧?
2021年拉動GDP增長的不是房地產行業,不是消費口復甦,竟然也不是外貿增長,而是高技術製造業!
其中,新能源 汽車 ,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分別增長145.6%、44.9%、33.3%、22.3%,保持了強勁增長動能。
在房地產業、建築業等投資持續收縮、嚴重拖累GDP增長的前提下,高新技術製造業憑著超高增長率硬是把GDP拉到了8.1%的數值。
這說明了什麼?
國家經濟結構變革已初見成效!
從2021年年底開始的貨幣寬松表達,以及2022年真金白銀的開始往市場放水,到今天的信貸規模開始放大,國家維穩經濟的步伐一直在前行,每一步都走的很穩!
只不過,這宏觀貨幣政策調整就像開車一樣,需要穩著來:
輕輕踩上一腳油門感受下車的動能;
不行了,加重點力道再踩;
還不行,就加了力連續踩——直到車開始啟動。
如今,經歷了數次積極的貨幣政策調控,雖然資金仍舊在空轉,其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貨幣流通遇到了堵點。
但我們要明白,一切政策的出台和落地都需要時間和過程,所有的堵點都需要有形之手一點點地去疏通,去解決。
而且,效果已經初現,市場已經開始接觸到資金了不是么?
有了這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那麼接下來給市場中的實體企業注入動力,重塑市場信心和預期還會遠么?
分享完畢,感謝閱讀,歡迎關注@觀眾席上的阿景
❷ 央行出新招,新一輪萬億放水
近日,央行官網發布消息, 開啟新一輪萬億級放水。
歡呼吧!躁動吧!看看央行過去都幹了啥好事:
如果不算精滴細灌,從2008年至今,央行共開了三次閘。
第一輪:2008-2009年
緣由: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
第一次大規模放水啟動,從08年9月開始降息降准,共降息5次降准3次,存款利率下調了1.64%,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下調了1.5%。
結果: 本輪灌水,讓因為金融危機而腰斬的房價,正式走上了「失控」的軌道。
第二輪:2011-2012年
緣由: 歐洲債務對我國經濟產生影響。
降息2次降准3次,存款基準利率下調了0.5%,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下調了1.5%。
結果: 讓第一次「限購」政策破產,市場開始不再相信限購政策能控制住房價。
第三輪:2014-2015年
緣由: 我們自己的經濟不太好。
6次降息5次降准,把存款基準利率下調了1.5%,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下調了3%。
結果: 房價「發瘋」,我們至今仍處在房價發瘋的後遺症之中。
所以現在一提放水兩個字,不少朋友反應倒是很快,房價要按不住了?大家炒起來!
歇歇吧你!
這次和以往不同,央行創設了一個新的金融工具—— 碳減排支持工具
這個工具的出台,不僅實際效果非常值得期待。更重要的是信號意義—— 進一步確定中國經濟增長的正式換錨。
以前經濟增長怎麼拉動?房地產、房地產、房地產。而如今,要把以前靠房地產拉動的信貸增長,逐漸轉換到新的增長點,新能源就是重點之一。
1、這個金融工具到底是啥?
關於這個新出爐的工具,官方原文表述如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決策部署,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國人民銀行創設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這一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以穩步有序、精準直達方式,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發展,並撬動更多 社會 資金促進碳減排。
鑒於閱讀門檻較高,我們提煉一下:
1)全新工具(過去沒有)
2)精準直達(不會跑偏)
3)只針對三個方向(就這么點)
三個方向分別是 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 具體細分,央行也指了出來,都是一些小而精的行業。
三大重點支持領域
碳減排支持工具, 本質上就是針對上面這些行業的低息貸款。
如果你的企業有幸屬於上述這三大類領域,那麼可喜可賀,你向銀行申請碳減排貸款,1年期貸款利率將低至3.85%左右。
這個貸款利率對於企業來說還是非常劃算的。截至今年二季度,企業從金融機構拿到的平均貸款利率是4.58%。
企業貸款的數額往往又都比較巨大,這就意味著能省一大筆利息。
而央行為了鼓勵銀行去給這些企業放貸,也給出了相應的政策優惠:
按貸款本金的60%提供資金支持,利率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
例如: 某家銀行給符合條件的一眾低碳企業,貸款了10個億,那可以向央行申請6個億的資金支持,1年後按照1.75%的利息還給央行即可,到期後還可以再申請2次展期。
對銀行而言,1.75%遠低於2.95%的MLF利率, 是目前可從央行拿到的「最便宜」資金,因而具有「定向降息」的效果。
俗話說有便宜不佔傻瓜蛋嘛。不過目前這個政策,先在部分大行試點,待時機製成熟,再大規模鋪開。
碳減排支持工具操作細節
2、為什麼此時推出這個工具?
三季度以來經濟下行壓力明顯有所上升,PMI已連續兩個月處於50榮枯線以下,邏輯上需要政策有進一步的穩增長穩內需措施。
央行在此刻給低碳企業開綠燈,就是讓他們能拿到更低利率的貸款。 這是在繼各類新能源基建政策之後,實打實地精準資金支持。
根據粗略測算,如果這一政策渠道投放暢通, 該工具陸續提供的流動性可以達到1.1萬億左右。
另外根據方案設計, 央行會通過「先貸後借」的直達機制投放碳減排支持資金, 這是什麼騷操作?為什麼這么搞?
過去的時候,央行是先投放基礎貨幣,然後讓銀行去投放信用。這個模式最大的一個缺陷,就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時候不太理想。
比如央行將錢給了銀行,但如果銀行風險偏好比較低,覺得這筆錢放出去會有風險,那麼即使這些資金很便宜,銀行也未必敢放給實體。這就會導致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受阻。
投放貨幣是為了促進信用,是為了穩增長,銀行不敢放,就讓政策初心不再,甚至銀行有可能拿去搞同業套利去了。
要規避這個風險,就要強調貨幣政策的直達性, 簡單來說,就是要讓貨幣寬松能快速作用於實體。
而「先貸後借」,你可以理解成基本是反過來操作的,也就是說:
首先, 金融機構在自主決策、自擔風險的前提下,向碳減排重點領域內的各類企業一視同仁提供貸款。
然後, 在發放碳減排貸款之後,才可向央行申請資金支持。
而且你不能耍滑, 針對符合條件企業,要求銀行提供發放碳減排貸款的情況、貸款帶動的碳減排數量等信息,並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這些信息進行核實驗證。
這種設計的巧妙之處在於,可以在央行的行政調控意願和銀行市場化行為之間尋求某種平衡。 從商業銀行角度可以理解為「既要投,還不能亂投」。
這也反映出央行在工具推出初期仍較為審慎,防止其成為「大水漫灌」新的渠道。
總之,當前貨幣調控面臨兩個挑戰, 信用擴張依靠哪個需求引擎?貨幣傳導效率如何提高?
應對挑戰,碳減工具未嘗不是貨幣調控轉型背景下的一次有益嘗試。其精妙的結構設計,或許可以為未來的政策操作提供一些啟示。
3、跟我們的投資有何關系?
每一次有這種政策出台,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有沒有投資機會?
這還用問嗎?
截至2021年3季度,主要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14.8萬億,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7.9%。
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
今年3月易行長明確指出:
「對於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資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測算,規模級別都是百萬億人民幣」。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未來碳中和相關產業, 可以拉動的資金規模,是百萬億級起步的! 關鍵是,這個規模是會不斷增長的。
很明顯,大家都能看出來,新能源即將替代過去地產的作用,成為主要的增量引擎。 隨著時代的發展,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產業正在變遷。
過去十年,是房地產、三四線棚改、大基建的天下。
未來十年,則是圍繞碳中和、碳減排、新能源帶來的融資需求。
但是要知道,現在僅僅是開始,每一次的產業變遷,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定會經歷經濟增長換錨的陣痛。
這是一條,艱難而正確,漫長而有效的道路。換而言之,對於碳中和、新能源行業,這是一個長期具有確定性的賽道, 結構性投資機遇在政策不斷支持下會不斷凸顯。
但是,期間一定伴隨著各種不確定性,伴隨著各種波動,所以入場的時機非常重要,持有的時間非常重要。
不要把投資搞成投機,投機追求的是一夜暴富,一步登天,但投資更注重長期、穩定、持續的盈利。
更重要的是,一定一定要足夠專業。 為什麼,我們做任何一種投資選擇,想要持續賺錢、想要降低風險,前提是什麼?前提是足夠懂它。
泛泛來看,這個世界上的投資無非就兩種,專業投資型和神奇亂投型。
很多人自己炒股,總是隱約感覺在被人耍著玩,其實不用懷疑,就是有人在玩你。
就比如說碳中和概念,什麼碳達峰、碳匯、碳監測、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核證減排量、自願減排量,隨便拽幾個名詞你就原地蒙圈了,不玩你玩誰。
總之吧,未來可以明確的是,地產、基建在整體經濟中的重要性逐步下降,根植於此的傳統貨幣調控模式也日漸式微。 無論是基礎貨幣投放機制,還是信用創造的模式,都要跟著改變。
放水模式變了,投資的難度就變了。以前央行放水,房子是熱錢的蓄水池。如今,資本市場成了新的蓄水池。 面對全新蓄水池,股票和基金愈來愈成為關注的焦點。
但是股票太復雜,建議從基金入手,要是連基金都玩不明白,建議從抱專業機構的大腿入手。 投資不是為了找刺激,要麼靠自己,要麼靠高手,賺能把控的錢,賺心安理得的錢。
❸ 金融放水是什麼意思
金融放水是指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體系注入資金,增加社會的資金供應量,加大資金流通量。
【拓展資料】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美聯儲持續放水,而水流到了其他國家,兌換成其他國家的貨幣之後投資了當地的股票、房產等等投資品。而這些憑空出現的貨幣使得部分國家輸入型通脹較為嚴重,全球的資產因為美元的湧入而不斷漲價。
為了應對物價上漲,部分國家開始加息,加息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市場上存在的貨幣量,穩定物價。但是加息有一個危害,會減少貨幣的流動性,這對疫情控制後的經濟恢復是較為不利的,如果不加息,放任物價上漲,那麼危害更大,所以權衡一下,部分國家選擇了加息。
現在美聯儲也沒有停下放水的步伐,他們就希望將美元輸送到全球各地,迫使其他國家資產價格上漲,然後利用加息將美元收回國內,完成一波收割。不過很多機構預測美聯儲近期加息的可能性比較低,個人覺得加息的可能性也比較低,因為我在3月21日的文章里也說過08年美聯儲大幅放水後並沒有立即產生通脹,而是在2010年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才開始快速拉升。
問題是大多數投資者不信,一般來說美聯儲加息,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反之則下降,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之所以上漲。因為拋售的人增多,大家不願意買,美債收益率只能被動上漲,從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這個角度來看,大家會認為美聯儲可能提前加息。
整體來說我們的物價並未上漲,往年我們國家確實出現過輸入型通脹,比如07年、08年、10年、11年。衡量是否受到輸入型通脹影響只需要看看外匯儲備是否快速增加,以上四個年份國內的外匯儲備都_現過快速增加的現象,但今年2月份相比於1月份國內外匯儲備甚至下降了50多億美元。
❹ 央行放水40000億是哪一年開始的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有一次量化寬松放水4萬億。然後是2018年1月開始到2019年,MLF置換加上釋放的資金流動性,加起來差不多又有4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