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智商稅是多少
❶ 什麼情況需要交「智商稅」稅率是多少
按智商高低來分的智商小於0.5就不用交
❷ 比特幣暴跌的背後,是否說明了投資數字貨幣是智商稅
比特幣可以說在這幾年是風生水起,從開始的幾萬個比特幣可以買一杯咖啡,到現在的1個比特幣價值1萬多美元,可謂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那麼比特幣是否可以投資呢?數字貨幣投資是不是智商稅呢?下面我來說一下我的個人看法和想法,僅供參考。
問題總結
對於數字貨幣來說,因為某種特定的狀況,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種流通的消費貨幣,因為這種貨幣可以說是無國界,無法被掌控,所以很多人是很喜歡的,但是雖說投資數字貨幣不是智商稅,但是也要注意安全穩定,畢竟國際市場每天的變化都是很恐怖的,很有可能一下子就傾家盪產了,投資這種數字貨幣雖然收益很大,但是虧損的時候也是放大的,所以合理投資,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財產不會大幅縮水,以上就是我個人的看法與想法。
❸ 所有賺錢套路就3個:底層收智商稅、中層找接盤俠、上層玩金融
這不是快速發展的階段了,各行業領域都無死角飽和了。
幾位明星大佬,談來談去還是什麼「新零售」「智慧零售」「無界零售」,什麼這個度、那個狐、什麼團的,說到底都是幫著企業主搞流通的,幫企業主薅消費者的羊毛。但這些都還算是個正事,但事實是大佬們現在主玩的都是金融:什麼這個白條那個白條的,這才是大佬們賺錢的核心手段。
大佬們玩法這么單一,下層的小魚小蝦能玩啥?底層吃瓜群眾不要信什麼創業培訓了,都是瞎扯淡。
沒有新科學技術,沒有新的經濟動能,沒有增量,只有存量競爭,說白了就是互相玩 ,財富互相轉移,窮了這家富了那家而已,什麼共享模式啊、新能源啊最後一地雞毛,現在看5G可能有希望,但不關老百姓事,人生有幾個20、30年去等待啊?
在沒有新的科學技術引領新經濟浪潮之前,賺錢套路逃不出以下三種 :
核心:信息不對稱。模式:誆 。
收智商稅發展到現在有很多很好聽的名字,其中典型的一個叫知識付費。
說實話,除了應用學科外(比如醫術),佔比最高的知識付費都是虛頭巴腦的東西,什麼創富課、經濟課、心靈課、人際關系、情感關系、職業規劃等等。
這些領域光張嘴吹牛就可以了,因為沒什麼實打實技術,無外乎都是思維上的套路,玩的就是刺激和牽制看客的慾望——「你想要怎麼樣,學了我的東西你就會怎麼樣」。
真金白銀的東西很少:
一是「導師」們也未必知道什麼是真相,這個佔比很大,畢竟騙子多;二是有些有貨的導師,真貨也大多不會告訴你 。
比如:
經濟——本質在於政治,不談政治只談經濟純屬瞎掰。
創富——本質在於利益分配,利益分配在於各領域政策。任何創富培訓不講某個領域的利益分配法則都是瞎掰。
心靈、人際關系、情感——導師們玩的就是滿足觀眾「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而已,人際關繫上怎麼玩朋友玩情商,情感上怎麼馭夫或者馭妻。不學這些還好,學了社會更亂,而且也沒啥使實用價值,除了滿足觀眾私心讓其獲取共鳴爽一爽之外。
職業規劃——99%的人一生就是一隻羔羊,唯一的作用就是給虎狼薅羊毛,你規劃個屁的職業啊,更好的規劃自己被薅?有那精力還不如研究研究什麼叫社會薅羊毛法則。
收智商稅是個百試百靈的賺錢套路,尤其是互聯網時代,信息流通更容易,收智商稅在網上就可以收了 。
很久以前玩的是線下,然後互聯網來了,玩文字流,1根網線加PPT,有的連PPT做的檔次都特低,也能騙到錢。
現在是視頻流,PPT上加點聲音,或者露個臉在那義正言辭的瞎說。
尤其是現在自媒體培訓,最典型收智商稅的套路,看著「導師」們的氣質感覺很多高中都沒畢業,眼神里帶著市井的睚眥之氣。學員們一臉朝氣和憨厚,自身本來咬文嚼字能力就弱,非要做夢靠文字發家……
知識要想賣得久,你自身思想先要有體系,有深度 。
賣知識=顛覆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沒這水平走不遠,最後都給各個平台和高中沒畢業的「導師」做了嫁衣。
知識付費當「導師」義正言辭瞎說,也是很費精力功夫的,都是辛苦錢,賺的都是哄人的功夫,比哄孩子要累。
60、70年代的生意人,都懂的一個賺錢秘訣:就是走在「模仿」的前面。
人都是分圈層、階層的。
圈層之間是一個下層不斷模仿上層的關系 。
下層圈子努力模仿上一級圈子的一切行為,從衣食住行到行為模式,而上一層圈子努力擺脫下層的「模仿」,追一步,跑一步,一追一跑,永無止境。
生意機會就在此產生了——模仿就是接盤。
賺錢就是拿著上層玩剩下的東西,去下層找接盤俠 。
國內高層模仿國外貴族,國內中產模仿國內高層,四五縣模仿一線中產,鄉村模仿縣城和省會。
現在最大的接盤俠群體是中產階級——人傻積蓄多能幹活。
中產階級模仿上層階級:
衣著——尋求名牌武裝自己,但兜里錢緊張還穿不起,就出現了什麼ZARA之類,還弄了好聽的名字叫「快時尚」,沒錢窮裝的委婉說法。
飲食——各種口味名店。
讀研讀博士——學歷就是個商品,上層人已經玩剩下了,沒啥含金量了,中產特別重視,智商永遠追不上上層人,只會模仿。
學習鋼琴小提琴芭蕾舞——上層現在都不玩這些了,這是一種純奢侈消費,沒什麼價值,錢太多沒地方花玩玩可以,中產階級卻拙劣的模仿,就好似彈鋼琴等於躋身上層一樣,鋼琴彈得好在火鍋店門口伴奏賺錢嗎?
出國深造——在30年前,上層人早已玩膩了,現在人家出國深造是造關系,政治需要,中產階級拙劣模仿,好似出國就步入人生巔峰一樣,事實證明沒什麼卵用,孩子出國多半是父母積蓄的一種高級敗家。
在這些模仿里,生意機會就有了:出國中介、藝術培訓、各種偽奢侈品、學區房….
走在「模仿」前面的生意,相對輕松點,只要能抓到「模仿」的關鍵點,有本錢+個把年月+苦心經營,大概率打造一台賺錢機器 。「模仿」這種風行一般時間都會持續個十年二十年,尤其是層級越高的模仿,比如對西方貴族的崇拜和模仿,這裡面的生意機會能持續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前面的賺錢套路,還停留在「掙錢」和「賺錢」的階段。都是辛苦錢。
最高級的套路莫過於吹泡沫了。
這套路玩法西方走過近兩百年。無外乎兩個玩法:放貸和炒資產。
好聽的叫法是什麼什麼惠金融和什麼什麼投資。
都是吹泡沫,錢這玩意就是個數字,只要有方法吹,就能把它吹大。
低級思維看錢,是各種累、付出所得的回報;高級思維看錢,錢就是個數字,不用幹活不用付出,只要找到「吹泡」的機會就能把錢吹多。
放貸玩得是復利,資本做大了必玩放貸,看市面上各種白條就知道了,這才是大佬們的核心利器,所謂的公司本職業務都是表面。這個小老百姓也玩不了,不談。
這里重點說的是炒資產,小老百姓想發家致富,只能靠這個。
資本主義的核心在於資本,資本的核心在於資產價格,賺取資本的核心是吹大資產價格,俗稱泡沫 。
假設整個社會只有ABC三個商品,總價值300元,每個商品原本價值100。努力把A商品吹高價格,吹到200元,總價值不變,那麼另外兩個商品只值50元。
但這么玩太明顯,所以現實上是多發300元貨幣,這樣A價值400元,B和C各價值200元。大家都漲了,只是A漲得多,這個大家可以接受,但A漲了,B和C降了,大家就接受不了……
A玩的差不多了,就該換B玩了,吹高B,然後賣出找接盤俠,然後再換C玩。
在這個生意里,只需提前買入即將吹高的資產就可以了。
只要玩資本的地方必有泡沫,沒泡沫叫資本嗎?所以那些專家分析某某資產到底有沒有泡沫之類的文章,純屬睜眼睛說瞎話,混淆視聽賺流量收智商稅。
對於某個領域吹資產價格來說,古董字畫虛擬幣等等,就不多說了。
對於全民來說,十五年前,最好玩的是房產。今天,開始劃分,最好玩的是一線核心地段可租可售可流通的房產,這個玩差不多了,下一個不是輪到股市就是農村土地。
認知改變命運。在如今這個科創大時代,我們希望藉由知識服務賦能廣大創&投家(創業者、投資家)人群,通過創&投實戰課程及服務,助力創&投人士拓寬認知邊界,擊穿時代焦慮,實現認知升級。
我們一起勘破科創時代下的政策紅利與機遇,識別新時代的機會與陷阱,把握財富創造的底層邏輯,並獲得鏈接中國優秀創&投家圈層機會,最終走向高效率成功的精進人生。
❹ 你都交過什麼樣的智商稅
一次親戚住院,家裡事情比較多,心情低落,在醫院門口等公車的時候,看到一個尼姑,在那裡算命,有一個人,算完以後,給她錢,她拒絕了,那個人千恩萬謝,轉身走了,她身邊圍了好多看熱鬧的人,我只是看了一眼,她就招呼我過去,我拒絕,其他的人就說,我不過去不好,是佛覺得和我有緣,我被他們圍住,然後那個尼姑說我有劫難,給我張平安福,要了100塊錢,說擋災。她旁邊的人都在幫腔做事的讓我拿錢,我知道是騙子,不得不拿錢給她。其實他們都是一夥的,因為去醫院看病,除了醫生護士,心情都是差的,他們就找到了騙人的機會。
❺ 保險是智商稅嗎
認為保險股是智商稅的邏輯主要集中在目前部分險種的賠付模式、理財儲蓄型保險的實用性、保險行業在盈利及社會意義上的平衡:
保險行業作為非專業人士難以讀懂的巨頭行業之一,股民對其的分歧往往來源於知識結構的不對稱,即大部分人都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而此次中國平安保費斷崖式下降引發的質疑更多的集中在:保險到底是不是智商稅?平安保險真的賣不動了嗎?
保險最初的邏輯是:保險公司通過保險合同,讓很多素不相識的人達成一份風險共擔協議,從中賺取利潤,投保人用一點小錢,對沖潛在的大風險。這是一個對各方都有利的生意。
而最初的保險是純費用性質的,舉個例子:保險公司收了100萬保費,其中95萬兌付風險,3萬元支付其他成本,2萬元凈利潤。由於風險並非平均分布,最終只有少數人會出險並獲賠,其他大部分人的保費打了水漂。但是沒有人知道自己會不會出險。
❻ 反催收聯盟「投靠」金融機構:幫其催收賺10%傭金,兩頭收割
文 | 棘輪
最近,反催收聯盟正在「投靠」金融機構——他們開始主動聯系金融機構,幫他們做催收。
他們開始爭搶催收機構的生意,兩頭收割:一邊收取借款人20%的服務費,一邊又收金融機構10%的傭金。
在反催收聯盟眼中,借款人不過是他們與金融機構合作的籌碼,是「隨意收割的韭菜」。
而一些反催收聯盟也開始「洗白上岸」,他們開始從草莽中演變出商業模式。
甚至有反催收聯盟已融資800萬,並准備啟動新一輪融資……
最近的反催收聯盟讓金融機構越發頭疼。
他們不再躲躲藏藏,反而「送上門來」。
9月初,一家金融機構的貸後負責人宋明開始頻頻接到自稱「調節中心」、「債務協商機構」人的電話,對方要求見面談一談。
宋明知道,這些人基本都是反催收聯盟,「就是我們最憎恨的群體」。
談?有什麼好談的。
「我們手握幾萬個借款用戶,我們可以深度合作。」對方不斷拋出籌碼,宋明最終決定見一見。
「這個時代已經不同了。」對方來了三個人,領頭人何曉用時代開篇,開始了和宋明的談判。
何曉稱,在過去,主要是三股勢力:金融機構、催收和借款人。
而催收機構明顯是站在金融機構一方的,實際上就是兩方敵對勢力——金融機構對戰借款人。
「而如今,又出現了一個中間群體,這就是反催收聯盟,而我們站到借款人一方。」何曉表示,這樣四方的關系,才是「勢均力敵」,才是「公平」。
「我們的出現,有 歷史 的必然性。」
宋明並不認可,只是追問:「既然我們是敵對勢力,你們來找我們幹嘛?」
「借款人更信任我們,你們與其找電催,再走法催,不如直接找我們。」何曉拋出了此行的目的,他們要來和金融機構合作。
對方開出的條件,是讓借款人只償還本金的80%,同時,再向金融機構收取10%的「返點」。
「兩頭收割?」宋明一開始並不認可,直接將對方趕了出去。
但後來,來找他的反催收聯盟越來越多,誘餌也拋得越來越大。
「與其讓這些用戶徹底變成壞賬,為何不接受回來80%的方案?」宋明開始思考其中的合理性。
最近,宋明開始和一家反催收機構合作,「只挑選逾期一年以上,基本很難催回來的用戶」嘗試。
宋明不得不承認:「確實比電催的回款率要高。」
隨著反催收聯盟勢力的不斷壯大,行業正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宋明了解到,已經不止一家金融機構開始妥協,和過去最看不上的人「握手言和」,開始了一些隱秘的合作。
這種新玩法的出現,與反催收聯盟的越來越壯大相關。
「現在,頭部反催收聯盟可以聚集幾萬個借款人。」曾長期卧底反催收聯盟的某催收公司負責人趙凡說。
反催收聯盟之所以如此壯大,是因為他們確實踩到了時代的剛需。
「逾期的用戶太多了,大家都想找個組織抱團取暖。」趙凡稱,在反催收聯盟的組織里,「你會發現借款人的心理依賴性極強。」
反催收聯盟,真的是站在借款人一方的嗎?
「反催收聯盟眼裡,只有錢。」趙凡稱,他們就會利用借款人這種依賴性,「反復收割」。
「頂級的反催收聯盟,能夠從一個借款人身上榨出至少2萬塊錢。」他表示。
反催收聯盟的暴利,來自於其五花八門的營收方式。
第一道收割利器,是一些傳統的費用。
比如「咨詢費」,少則幾十塊,多則上千塊;「協商費」,一般是逾期金額的10-20%。
第二道收割利器,是數據販賣。
「我們將借款人的數據收集好,再賣給一些需要營銷的金融公司,一個用戶的數據可以賣5塊錢,反復賣幾十次,就是幾百元的收入。」一家反催收聯盟的創始人透露。
而趙凡也證實了這點,這在行業早就是潛規則。
很多用戶在加入了反催收聯盟之後,反而會更頻繁接到貸款電話。
第三道收割利器,是各種智商稅產品。
比如,趙凡看到在很多反催收聯盟,曾經興起過一個產品,叫「反騷擾電話工具」。
反催收聯盟稱,只要買了這個,自己和家人都不會再被催收電話騷擾。
「一個工具的價格,是100到500元不等,實際上,都是騙人的。」趙凡稱,用戶一般付了錢之後,反催收聯盟會有一套說辭,如果對方不信,還鬧事,就踢出群。
「在反催收聯盟眼中,借款人就是砧板上的魚肉,隨意宰割。」
更有甚者,還會推薦還不上錢的借款人去國外打工:「去東南亞打工,機票、住宿、吃飯全包,每個月還能賺幾萬塊錢。」
一旦有客戶上鉤,等待他們的就是地獄般的人生:被扣下護照,失去自由;一旦反抗或是逃跑,還可能就此人間蒸發。
而作為中介的反催收聯盟,只要把借款老哥們騙到東南亞,就可以拿到1萬塊錢的人頭費。
而現在,第四道收割利器,就是將借款人「出賣」給金融機構。
在借款人看來,反催收聯盟是他們的救命稻草。但在反催收聯盟眼裡,借款人不過是他們與金融機構談判的籌碼。
「借款人都是我們養的韭菜,可以隨時、隨便收割。」
「你哪些借款人搞不定,名單給我們,我們隨時可以搞定他們。」
在和宋明的談判過程中,反催收機構就將借款用戶成為「韭菜」「商品」,隨意收割,隨時交易。
對於催收機構來說,反催收聯盟的倒戈,更讓他們恐慌。
「以前,反催收聯盟是我們對抗的敵人。現在,反催收聯盟變成了我們的同行,開始搶我們的飯碗。」趙凡說。
趙凡算了一筆賬,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催收機構抽取30%的傭金;而反催收聯盟收取10%的回款,並要求20%的本金減免。
二者在成本上並無差別。
但借款人卻需要為此付出更多成本。例如,反催收聯盟會針對借款人多次收割,「借款人實際支付的錢,可能會超過本金」。
「反催收聯盟,賺的就是信息不對稱的錢。」他評價。
靠著兩頭收割,反催收機構成為了眼下金融市場上的最大贏家。
一些反催收聯盟看到這個模式的暴利性,已經開始准備「洗白上岸」。
據知情人透露,在上海,一家反催收聯盟起家的公司,融資了800萬。
「我們已經上線了APP,裡面給借款人提供很多功能,利率計算、債務報告、協商服務等多項功能。」另一家反催收聯盟起家的項目創始人李洋稱。
他們最開始靠著反催收聯盟,積累了幾萬用戶。
「如果一直走野路子,就只能成為一門賺錢生意,不能成為長久的商業模式。」李洋稱,他從去年開始轉型,項目定位成「債務管理工具」。
他的目標是,兩頭收錢。
他給借款人提供債務管理服務——說白了,還是幫借款人去金融機構協調還款金額。
同時,他也會去找金融機構,談返點和服務費。
「這個模式,也可以不搶不偷不騙,光明正大地干。」李洋稱,在國外,原本就有這樣的協商機構,協調金融機構和借款人的矛盾。
他自稱,項目已經融了天使輪,估值三千萬。
反催收聯盟正在演化。
要麼投靠金融機構,要麼「洗白上岸」。
「他們主動投誠,但監管大概率不允許它們的存在,其本質還是攪亂金融秩序。」趙凡認為,反催收聯盟上岸,恐怕沒有那麼容易。
*文中受訪者為化名。
❼ 套路:底層智商稅,中層接盤俠,上層吹泡沫,頂層一網撈
這不是快速發展的階段了,各行業領域都無死角飽和了,增量起不來的結果,就是存量間的互相轉移,全世界都一樣。
咱們那幾位明星大佬,談來談去還是什麼「新零售」、「智慧零售」、「無界零售」,什麼這個度、那個狐、什麼團的,說到底都是幫著企業主搞流通的,幫企業主薅消費者的羊毛。
什麼團啊、零售啊怎麼說也算商品流通,還算是個正事,但事實是大佬們現在主玩的都是金融:什麼這個白條那個白條的,這才是大佬們賺錢的核心手段。
大佬們玩法這么單一,下層的小魚小蝦能玩啥?底層吃瓜群眾不要信什麼創業培訓了,都是瞎扯淡。
沒有新科學技術,沒有新的經濟動能,沒有增量,只有存量競爭,說白了就是互相玩,財富互相轉移,窮了這家富了那家,有份工作就好好乾,不想工作就盡量把錢投入資產。
什麼共享模式啊、新能源啊最後一地雞毛,現在看5G可能有希望,但不關老百姓事,人生有幾個20、30年去等待啊?
在沒有新的科學技術引領新經濟浪潮之前,賺錢套路逃不出以下三種:
底層賺錢套路:收智商稅
核心:信息不對稱。模式:誆。
收智商稅發展到現在有很多很好聽的名字,其中典型的一個叫知識付費。
說實話,除了應用學科外(比如醫術),佔比最高的知識付費都是玩虛頭巴腦的東西,什麼創富課、經濟課、心靈課、人際關系、情感關系、職業規劃等等。
這些領域光張嘴吹牛就可以了,因為沒什麼實打實技術,無外乎都是思維上的套路,玩的就是刺激和牽制看客的慾望——「你想要怎麼樣,學了我的東西你就會怎麼樣」。
真金白銀的東西很少:
一是「導師」們也未必知道什麼是真相,這個佔比很大,畢竟騙子多;
二是有些有貨的導師,真貨也大多不會告訴你。
比如:
經濟——本質在於政治;不談政治只談經濟純屬瞎掰。
創富——本質在於利益分配,利益分配在於各領域政策。任何創富培訓不講某個領域的利益分配法則都是瞎掰。
心靈、人際關系、情感——導師們玩的就是滿足觀眾「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而已,人際關繫上怎麼玩朋友玩情商,情感上怎麼馭夫或者馭妻。不學這些還好,學了社會更亂,而且也沒啥使實用價值,除了滿足觀眾私心讓其獲取共鳴爽一爽之外。
職業規劃——99%的人一生就是一隻羔羊,唯一的作用就是給虎狼薅羊毛,你規劃個屁的職業啊,更好的規劃自己被薅?有那精力還不如研究研究什麼叫社會薅羊毛法則。
收智商稅是個百試百靈的賺錢套路,尤其是互聯網時代,信息流通更容易,收智商稅在網上就可以收了。
很久以前玩的是線下;
然後互聯網來了,玩文字流,1根網線加PPT,有的連PPT做的檔次都特低,也能騙到錢。
現在是視頻流,PPT上加點聲音,或者露個臉在那義正言辭的瞎說。
尤其是現在自媒體培訓,最典型收智商稅的套路,看著「導師」們的氣質感覺很多高中都沒畢業,眼神里帶著市井的睚眥之氣。學員們一臉朝氣和憨厚,自身本來咬文嚼字能力就弱,非要做夢靠文字發家…
知識要想賣得久,你自身思想先要有體系,有深度啊。
賣知識=顛覆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沒這水平走不遠,最後都給各個平台和高中沒畢業的「導師」做了嫁衣。
知識付費當「導師」義正言辭瞎說,也是很費精力功夫的,都是辛苦錢,賺的都是哄人的功夫,比哄孩子要累。
中層賺錢套路:找接盤俠
60、70年代的生意人,都懂的一個賺錢秘訣:就是走在「模仿」的前面。
人都是分圈層、階層的。
圈層之間是一個下層不斷模仿上層的關系。
下層圈子努力模仿上一級圈子的一切行為,從衣食住行到行為模式,而上一層圈子努力擺脫下層的「模仿」,追一步,跑一步,一追一跑,永無止境。
生意機會就在此產生了——模仿就是接盤。
賺錢就是拿著上層玩剩下的東西,去下層接盤俠。
國內高層模仿國外貴族,國內中產模仿國內高層,四五縣模仿一線中產,鄉村模仿縣城和省會。
現在最大的接盤俠群體是中產階級——人傻積蓄多能幹活。
中產階級模仿上層階級:
衣著尋求名牌武裝自己,但兜里錢緊張還穿不起,就出現了什麼ZARA之類,還弄了好聽的名字叫「快時尚」,沒錢窮裝的委婉說法。
飲食-各種口味名店;
讀研讀博士——學歷就是個商品,上層人已經玩剩下了,沒啥含金量了,中產特別重視,智商永遠追不上上層人,只會模仿。
學習鋼琴小提琴芭蕾舞——上層現在都不玩這些了,這是一種純奢侈消費,沒什麼價值,錢太多沒地方花玩玩可以,中產階級卻拙劣的模仿,就好似彈鋼琴等於躋身上層一樣,鋼琴彈得好在火鍋店門口伴奏賺錢嗎?
出國深造——在30年前,上層人早已玩膩了,現在人家出國深造是造關系,政治需要,中產階級拙劣模仿,好似出國就步入人生巔峰一樣,事實證明沒什麼卵用,孩子出國多半是父母積蓄的一種高級敗家。
在這些模仿里,生意機會就有了:出國中介、藝術培訓、各種偽奢侈品、學區房….
走在「模仿」前面的生意,相對輕松點,只要能抓到「模仿」的關鍵點,有本錢+個把年月+苦心經營,大概率打造一台賺錢機器,「模仿」這種風行一般時間都會持續個十年二十年,尤其是層級越高的模仿,比如對西方貴族的崇拜和模仿,這裡面的生意機會能持續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高層賺錢套路:吹泡沫
前面的賺錢套路,還停留在「掙錢」和「賺錢」的階段。都是辛苦錢。
最高級的套路莫過於吹泡沫了。
這套路玩法西方走過近兩百年。無外乎兩個玩法:
放貸和炒資產。
好聽的叫法是什麼什麼惠金融和什麼什麼投資。
都是吹泡沫,錢這玩意就是個數字,只要有方法吹,就能把它吹大。
低級思維看錢,是各種累、付出所得的回報;
高級思維看錢,錢就是個數字,不用幹活不用付出,只要找到「吹泡」的機會就能把錢吹多。
放貸玩的是復利,資本做大了必玩放貸,看市面上各種白條就知道了,這才是大佬們的核心利器,所謂的公司本職業務都是表面。這個小老百姓也玩不了,不談。
這里重點說的是炒資產,小老百姓想發家致富,只能靠這個。
資本主義的核心在於資本,資本的核心在於資產價格,賺取資本的核心是吹大資產價格,俗稱泡沫。
假設整個社會只有ABC三個商品,總價值300元,每個商品原本價值100。努力把A商品吹高價格,吹到200元,總價值不變,那麼另外兩個商品只值50元。但這么玩太明顯,所以現實上是多發300元貨幣,這樣A價值400元,B和C各價值200元。大家都漲了,只是A漲得多,這個大家可以接受,但A漲了,B和C降了,大家就接受不了…
A玩的差不多了,就該換B玩了,吹高B,然後賣出找接盤俠,然後再換C玩。
在這個生意里,只需提前買入即將吹高的資產就可以了。
只要玩資本的地方必有泡沫,沒泡沫叫資本嗎?所以那些專家分析某某資產到底有沒有泡沫之類的文章,純屬睜眼睛說瞎話,混淆視聽賺流量收智商稅。
對於某個領域吹資產價格來說,古董字畫虛擬幣等等,就不多說了。
對於全民來說,十五年前,最好玩的是房產,今天,開始劃分,最好玩的是一線核心地段可租可售可流通的房產,這個玩差不多了,下一個不是輪到股市就是農村土地。
❽ 中國四大智商稅
深圳校友群里,有人在問疫情期間公司不發工資怎麼辦,一時頗為熱鬧。但聊著聊著,就講到了創業這件事上。有人說,在深圳創業還是挺好的,只要你不超過35歲,可以申請30萬的免息基金,門檻不高,只要在某一個新公司佔有股份,有辦公場租即可。很多人一時還挺心動,群消息一條一條刷個沒完,直到有個人說了一句:這年頭,還有人想著無基礎創業呢?天使投資電視節目看多了?智商稅交少了?這么個三連問下來,校友群霎時安靜。智商稅是什麼?即低智商稅,網路流行詞,是指由於在購物時缺乏判斷能力,也就是低智商的表現,花了冤枉錢,這些冤枉錢就被認為是繳了低智商稅。狐狸在養雞場的山崖邊立了塊碑,上面寫道:「不勇敢地飛下去,你怎麼知道自己原來也是一隻搏擊長空的鷹!」從此以後,狐狸每天都能在崖底吃到那些摔死的雞。這是我的朋友創業失敗之後給我說的一個故事。他自身條件還不錯,畢業沒多久就辭掉了國企的工作,開始創業。他在離家不遠的地方租了20平米的店面,開起了奶茶店。但遺憾的是,這家奶茶店最熱鬧的一天,就是開業朋友們去捧場的那天。第一次短暫的創業經歷,並沒有讓他放棄。他後來做過零食店、賣過傢具,前幾年還和朋友投資過選秀公司,可是這些嘗試統統沒有成功。短短幾年時間,他就負債累累,急著賣掉了自己的房產,才勉強還完所有的債務。「這么幾年下來,我算是知道有些天使投資人的可怕之處了。他們會給你一筆錢讓你去創業,一旦你這個項目有利可圖,他們便用資本直接碾壓你。」毫無疑問,他交過最大的智商稅,就是輕信了天使投資人的吹捧。現在,他安安穩穩地在小公司埋頭工作,時不時和我說他現在存下了多少錢,時不時問我要不要一起去旅遊,比創業時候的他,過得輕松多了。但是,人就是有拗性的。有些事情你說個千遍萬遍沒好處,總有人相信自己會是幸運兒,或者說,抱著「別人有的我也必須有」的心態。鑽石便是例子。某位名人曾經說「貨幣天然是金銀。」,但是高貴如金子銀子,也對鑽石的身價望塵莫及。什麼八心八箭幾克拉,配上「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多少女生感動得死去活來。多少年來,鑽石已經逐漸綁架了消費它的人們。你以為消費者看重的僅僅是鑽石本身嗎?錯了。她們更看重的是你寧願花掉三個月的工資,省吃儉用而換來的一件愛情的象徵。如果你拿著一沓錢去向你未婚的女友求婚,她會說你庸俗。如果你和她解釋鑽石其實很廉價,誰買誰傻,那麼這種行為更是冒險,因為你的女友只需要看著你的眼睛說一句話就讓你啞口無言:「是的,這很傻,可是你就不能為我傻一次嗎?」鑽石的錢有時候不得不花,但是有些錢,消費者知道是坑,也甘願往下跳。以家教市場為例。我讀三年級的妹妹在一個作文培訓機構上課。那個培訓機構的語文老師,每個周末和寒暑假,都會開設作文提高班。每節課1小時,大約有20多名學生。周六和周日,從早到晚每天8小時都排滿,賺得盆滿缽滿。寫作文這個東西,靠每周補1小時有用么?可以去問問經驗豐富的語文老師,或者寫過文字工作者,或者高中的學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語文總是不能速成,是因為語文靠的多是對文字的敏感和平時的積累。但是家長們仍然堅持把孩子送到補習班學習。我問我爸,為什麼要把我妹妹送去那裡?我爸:沒時間帶,那裡安全。我很服氣這個理由,同時也很受安慰,起碼我爸不信「量子波動速讀」,沒有寄希望於這個補習班。某位網友總結得很好:國人有四大智商稅,小孩怕笨、女人怕丑、男人怕窮、老人怕死。誰都不是聖人,在這四件事上,誰都或多或少交過智商稅。不管是被刺激、被騙還是自願,「智商稅」買來的東西,起碼在一定程度上給了自己心理上的安慰。誰不迷戀速成和捷徑?但事出反常必有妖,有時候捷徑,恰恰是離成功最遠的道路。所謂智商稅,從現在起能少交的就少交,交過的就由它去吧!(主要是也追不回來。)❾ 報財商課到底是不是交智商稅
你要花上 9、19 買個財商課,不算智商稅,多少有些財商的基本知識,要麼是來自富爸爸窮爸爸、小狗錢錢、財務自由之路之類的熱門理財書籍,要麼是一些最基本的金融常識:什麼是基金,如何定投,什麼是理財,都有哪些理財產品、如何炒股之類,這些都屬於常識類信息。你一無所知還不讀書、不學習,花點錢很正常,但這錢用不了太多,最多100、200足以。
但要是自己看過完廣告,想靠這類課程發家致富,而且還沒錢通過網貸、信用卡、分期付款或借錢交上幾千或上萬去學,那就真是智商稅了。
市面上所有的財商課的內容基本上在各種理財書籍中能找到,而且這些書更全面更系統,認真讀上幾本好書,基本就能了解全部知識,也花不了多少錢,幾十或100、200塊足夠了。但沒有閱讀習慣或者想節省時間和精力,花點小錢去學財商課不算智商稅。
❿ 賺錢的本質套路:底層收智商稅、中層找接盤俠、上層玩金融
看經濟有兩條線:
第一條是錢的線,也就是錢從哪來,經過哪裡,到哪裡去;
第二條線就是分配的線,也就是錢在流動的過程里,各個環節(階層、圈層、領域)都分配多少錢。
要看經濟,先看政治,這是政治經濟學。政經一體,分開盲人摸象。
從改開開始,咱家基調就是「發展增量帶動存量」,也就是先把蛋糕做大,再搞分配問題。而實際上蛋糕確實是做大了,但分配問題並沒處理的很美好,行政壟斷與yang企壟斷拿太多。
編外80%的人口分配20%的財富還不到,而且各行業領頭羊還要拿走財富大頭。
以至於多年都要「保8」,後來是「保7」,現在看情形要「保6」了。
保的數字看明面是GDP,其實本質是在保就業,因為存量不動,只能發展增量來分配給底層。
粗略估算1%的GDP能帶動大約1000萬個就業。
在過去生產力低,物資短缺時期,發展存量干就完了,老牌資本主義靠的是戰爭輸出生產力,而咱家起點低,勞動力充足,通過人口紅利輸出過剩生產力和平崛起。
而現如今生產力已嚴重過剩,商品和服務大量過剩。
這就會擠壓出一個結果:想賺錢就要通過存量財富轉移。
沒有新科學技術,沒有新的經濟動能,沒有增量,只有存量競爭,只能就是互相玩,財富互相轉移,窮了這家富了那家。
分配是從上至下,而在財富轉移流動的方向上看,必然遵循從下往上流動!
這個世界的規則都是富人賺窮人錢,增量時代,是分多分少,而存量時代,就是轉移多少。增量時期養,存量時期薅。
任何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進程,都是大城市對小城市,省級對地方,最後全國對農村的lue奪。
在這個流動的過程中,會產生三種賺錢套路,從下層到上層大體有三種路數。
A.底層收智商稅。
底層是最接近市場化的層面,每天信息轟炸不停的所謂創業、營銷都是圍繞著最底層市場,因為中高層根本不屑一顧這些繁瑣的活。
收智商稅核心邏輯:信息不對稱!
核心方法只有一個:洗腦!
達成結果:被洗腦者甘願自欺欺人!
短缺經濟時期,滿世界都是交易。消費者認為的好是商品真的好!
過剩經濟時期,滿世界都是套路,因為真實的商品需求所產生的交易已經賺不到什麼高額利潤了。消費者認為的好都是被他人洗腦的結果。
過去營銷玩的是4P,以產品為核心,現在玩的是4C,以刺激需求為核心,也就是讓你想要啥然後給你啥。
收智商稅就是高認知者對低認知者在人性弱點上的營銷行為。
所要達到的效果就是:讓你自認為很高尚,從而自欺欺人。
過去底層賺錢靠的是商品,佔有你的本體,現在是靠攻擊你的大腦,佔有靈魂。
隨便舉幾個收智商稅的套路:
——販賣自律
人在對未來迷失和對當下的境遇感受到痛苦時,任何人都是不自律的。
人是一種被慾望拉動和恐懼推動的機器,當只有恐懼而沒有慾望的拉動,任何人都不會自律起來。
自律是個被動的行為,並不是主動的,當人對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明確的目標,即可被動充滿自律行為。
販賣自律的對象往往都是漂泊奮斗的年輕人,通過「自律就能得到xx結果」來洗腦廣大勞苦青年,這個時代註定是大多數人迷失的時代,而迷失的時候表現出拖沓與逃避是再正常不過的,而販賣自律賣的並不是自律本身,而是一個夢,一個假設可以通過自律而達到的夢。
——保健品
在紀錄片《食物的真相》中科學表明,保健品基本0作用。但就算所有人都知道其真相,許多人該買還是買,更意外的是,購買保健品的年輕人數量已遠遠超越老年人。
權健無限極倒下了,會有千百個無限極站起來。收智商稅為什麼百試百靈,因為消費者買的就不是商品。
有病了,保健品就是葯,病好了,保健品就是補品,病沒好,保健品吃的不夠多,人掛了,保健品吃晚了外加沒吃對也沒吃夠。
這些毫無邏輯的話術購買者信嗎?自然是不信的,但還要買。因為買的是安慰。
智商稅這種東西,就是要讓人學會自欺欺人。
——知識付費
除了應用學科外(比如醫學),佔比最高的知識付費都是玩虛頭巴腦的東西,創富課、經濟課、心靈課、人際關系、 情感 關系、職業規劃等等。
這些領域光張嘴吹即可,因為沒什麼實打實技術,無外乎都是思維上的套路,玩的就是刺激和牽制學員的慾望,最後讓學員自欺欺人——「你想要怎麼樣,學了我的東西你就會怎麼樣」。
80%的知識都是虛的,真金白銀很少!
一是「導師」們也未必知道什麼是真相,這個佔比很大,騙術可以,但沒有料;
二是有些有貨的導師,真貨也絕不會告訴你,或者也沒時間和精力。
比如講創富光講夢想和怎麼成功,而從不講本質,也就是錢的流動和利益分配。
比如講經濟,從來不講政治,什麼東方的西方的,各種高大上的詞彙,學員一臉懵逼和崇拜的目光。
心理、人際關系、情商 情感 課,從不講人的自我認知,而玩的是滿足觀眾「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而已,人際關繫上怎麼玩朋友玩情商, 情感 上怎麼馭夫或者馭妻。不學這些還好,學了 社會 更亂,而且也沒啥實用價值,除了滿足觀眾私心讓其獲取共鳴爽一爽之外。
講職業規劃從來不講 社會 結構,學員一腦子漿糊,連所處的這個世界有什麼樣的 社會 結構,階層結構,圈層交融,都不知道,規劃什麼?人要做規劃,首先要知道自己這輩子所能達到的最頂峰階層在哪,也就是人生天花板是什麼,這個估計99%的「導師」是不會教的,恐怕也不知道。
這么虛的知識,學員們為什麼還被收智商稅呢?
牢記收智商稅手法的核心結果:自欺欺人。
這就好比高考結束了,分數披露了,一些所謂好學生已經考上大學了,但考後的這個假期依然在復習功課。因為在他心中,只有不斷地復習功課才會有好結果。
學什麼不要緊,是不是真的不要緊,受不受用不要緊,關鍵在於要一直學,一直自欺欺人下去就會心滿意足。
尤其是互聯網時代,信息流通更容易,收智商稅在網上就可以收了。
很久以前玩的是線下;然後互聯網來了,玩文字流,1根網線加PPT,有的連PPT做的檔次都特低,也能騙到錢。現在是視頻流,PPT上加點聲音,或者露個臉在那義正言辭的瞎說。
目前比較火的自媒體培訓,最典型收智商稅的套路,看著「導師」們的氣質感覺很多高中都沒畢業,眼神里帶著市井的睚眥之氣。學員們一臉朝氣和憨厚,掛著高考假期後的那種美好憧憬。
賣知識的本質=顛覆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沒這水平走不遠,最後都給各個平台和高中沒畢業的「導師」做了嫁衣。
知識付費當「導師」義正言辭瞎說,也是很費精力功夫的,都是辛苦錢,賺的都是哄人的功夫,比哄孩子要累。
——健身
健身這種智商稅,收的就是虛榮的錢,就好比很多年輕人處對象處的是臉,而不是人品。
總結:智商稅是高認知對低認知的洗腦,核心是信息不對稱,要達成「自以為很高尚」或「自欺欺人」的效果,這種稅即可源源不斷收取。
B.中層找接盤俠
60、70年代的生意人,都懂的一個賺錢秘訣,就是走在「模仿」的前面。
人都是分圈層、階層的。
圈層之間是一個下層不斷模仿上層的關系。
下層圈子努力模仿上一級圈子的一切行為,從衣食住行到行為模式,而上一層圈子努力擺脫下層的「模仿」,追一步,跑一步,一追一跑,永無止境。
生意機會就在此產生了——模仿就是接盤。
賺錢就是拿著上層玩剩下的東西,去下層接盤俠。
最大的接盤俠群體是中產階級——人傻積蓄多能幹活。
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活在套子里,活在一個個盤面里,套子套住的是人性,盤面宰割的是財富。
中產所活的套子就是模仿。
模仿的核心:只重面子不重里子,這是一種對生活方式崇拜的模仿。
這里的所謂中產不是指固定資產水平,而是相對資產水平。
在一個村裡,村長家的傻兒子就算中產,縣城裡准白領青年也是中產。
在模仿的線條上,國內高層模仿國外貴族,國內中產模仿國內高層,四五縣模仿一線,鄉村模仿縣城和省會。
中產對上一層階的模仿在生活方式各個方面:
在衣著上尋求名牌武裝自己,針對這一模仿,一是出現了專門仿大牌的快 時尚 品牌,二是奢侈品打折排長隊,三是A貨霸道橫行;
飲食上要記住各種口味名店,上層在口味上挑剔是厭倦的表現,而中產挑剔是其品位的主要表現形式;
學歷上追求頭銜,學歷就是個商品,上層人已經玩剩下了,沒什麼含金量,中產特別重視,讀的是形式,而不是內容,而且多半學府也沒豐滿的內容可讀。
對於國外的迷戀。 旅遊 、出國留學等。上層或者是格局到了,要拓展視野,或者是政治關系需要,或者是要跑路,出國游只是個表面形式;形式上的模仿永遠追不到內涵生出的態度。最多算是一種新型的高級敗家。
學習鋼琴小提琴芭蕾舞等奢侈藝術。這裡面還有鄙視鏈,鋼琴的鄙視跳舞的,大提琴鄙視鋼琴,這是一種純奢侈消費,沒什麼價值,藝術的存在的本質是富豪錢太多沒地方花,是富豪的玩具,包括文藝復興也是如此。所謂高級藝術的本質價值並不在於欣賞,而是在於社交和層級的象徵。中產拙劣的模仿仿若躋身上層。如果真正對藝術富有感知與樂趣,為什麼不是吹嗩吶彈琵琶?
在這些模仿里,生意機會就有了:
出國中介、藝術培訓、各種偽奢侈品、學區房….
走在「模仿」前面的生意,相對輕松點,只要能抓到「模仿」的關鍵點,有本錢+個把年月+苦心經營,大概率打造一台賺錢機器。
「模仿」這種風一般都會刮個十年二十年,尤其是層級越高的模仿,比如上層階級對西方貴族的崇拜和模仿,這裡面的生意機會能持續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模仿者智商都不低,相反占據是其階層的高地,他們信息靈敏,視野相對開闊,正是由於此,他們尋求生活方式上蛻變,人都渴望追逐更高的層級,全世界都一樣。
C.上層玩金融
前面的賺錢套路,還停留在「掙錢」和「賺錢」的階段。都是辛苦錢。
而最高級的玩法是「轉錢」,也就是金融。
低級思維看錢,是站在空間上看,錢就是各種勞動力、付出所得的回報;
高級思維看錢,是站在時間上看,錢只是個數字,是流動的水,不用幹活不用付出,只要找到合適的流動方式讓它「轉」起來,小溪變大海。
這套路玩法西方走過近兩百年。無外乎兩個玩法:
放貸和炒資產。如今明面上看見的叫法是xx型金融和xx型投資。
前者把錢直接轉起來,後者需要載體,也就是所謂資產,錢流進去吹泡沫推高資產價格,讓人接盤變現流出。
放貸玩的是復利,用時間思維看復利,簡單粗暴。資本做大了必玩放貸,看市面上各種白條就知道了,這才是大佬們的核心利器,各路巨頭本職業務都是表面,追求的是領域long斷,位置站住了,自然盤面大,資金流大了用錢轉錢。
在過去西方宗教眼中,復利就是魔鬼。
魔鬼的套路普通人也學不了,這里重點說的是炒資產吹泡沫,一個人的逆襲必然要靠資產泡沫!
人的一生,絕大多數人有錢沒錢不取決於智商和能力,更不取決於努力,很多流行語比如「性格決定命運」、「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等,都是站在個體角度,也就是最底層的視角向上看,這樣是看不真相的,只能迷迷糊糊的歸結到一種神秘,也就是性格或者命。
看清真相要從上向下看把握核心邏輯:有錢沒錢取決於利益分配!你生來趴在什麼階層位置,就能分配到多少利益。
努力有用嗎?也有有用的時候!也就是在利益分配機制轉換的時候,比如從按人分配向按勞分配過渡期,也就是黑貓白貓的時期,當轉換完成,階層逐步固化,最後的結果就是按資分配。資不光是資產,更是資源,生來資產資源多,分配的就多。
當然也有少數人可以穿越階層固化,一種是做精英中的精英,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個不談,概率太小,因為拼的是3分靠能力7分靠運氣;另一種就是上吹泡沫的車,跟庄走吃肉。
說句題外話,無論哪種跨越階層,都是物質上的穿越,在權位上,永遠是無法穿越的。例如商人最終拼的不是錢,拼的是一個紅頂,沒頂蓋錢根本就不算錢。
炒資產邏輯就是注入流動性,推高資產價格,再變現走人,扔給接盤俠。
炒盲盒炒虛擬幣炒蔥炒蒜炒字畫古董炒股票炒新能源共享經濟概念炒地產…本質都一樣!
在這個生意里,只需提前買入即將吹大的資產就可以了。說起來簡單,有這么容易嗎?
所有盤面唯一區別就是在於兩點:庄是誰?盤面多大?
小盤面不好玩,因為莊家小,操作盤面小,屬於小圈子,散戶和庄之間信息極其不對稱,沒法玩,而且小盤子快進快出,信息又跟不上,散戶步伐絕對跟不上,大大大概率都是接盤俠。
哪個盤面大?股市算不算大?不算!股市的設立之初就不是普惠的東西,是給公有資產找接盤俠的,以後能不能變大?很有可能,因為最大的庄也需要資產輪動。
所以底層逆襲一定要跟最大的庄,玩最大的盤面。
多大盤面算大?
一個主旨:能帶動就業的。
只有在這種盤面里才能有「有無資產泡沫」的稱謂。因為這種盤面決不取決於個人操盤和財團操盤,而是政策性操盤。這就可以通過多點多角度整體去分析考量,從而建立信息對稱,進盤逃盤散戶也是可以做到的。
多數 財經 觀點看此盤面都是從下向上看,從表象往裡摸,這就很慢也很模糊。
比如蓄水池理論,簡單說就是貨幣超發沒地方去,不能流向消費領域,那麼自然流入一個大蓄水池,所以資產價格暴漲。
對不對?也對!但是等於沒說。因為這就好比在說,供需決定價格,又好像是在說人活一輩子肯定要死,這是最普遍的大道理,對實際生活毫無用處。
看經濟要看政治,看政治要看政策,看政策要看背後的分配,最大的盤面就要看分配,所有經濟問題歸結到最後就是分配問題。只有通過此處才能看清盤面的變化。
首先,貨幣超發是世界性的,當代經濟運行模式必然伴隨超發,永無止境,只是發的快還是慢,這取決於工業體量與水平。
第二,分配這事不可能平均的,發大水時候從上向下流,通過各個領域,具體看政策和信貸,雁過拔毛,稀稀拉拉流到最底層時,涉及到兩個東西,物價和工資水平。只有底層的人才決定物價,物價是由存款和工資水平決定,一個是趴著的錢一個是不斷收入的錢。
這里有個邏輯:物品價格,也就是消費品,是由底層決定,指標看的是地板,剛需物品買得起是一定要保證的。
而資產價格,也就是投資品,是由上層決定的,核心地段的地產達到50萬一平米也不稀奇,因為和什麼超發貨幣沒有本質關系。
所以房價這事一定要分兩面看,一種是全民財產性收入的承載物,一種是精英小圈子玩的。
物價是要看底層的,底層存款都拿出來消費,物價自然暴漲,而上層資產雖然是天量數字,其實對於普通消費是沒有影響的。所以所謂蓄水池理論只是針對底層存款才有作用。
第三,全民炒房的背後動因是什麼?一是掏存款,不遮掩,比如「六個錢包」理論。二是掏未來,也就是加杠桿。還是最根本原則,看錢的流動。最終流到哪?地方政府。幹嘛?搞建設。任何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進程,都是大城市對小城市,全國對農村的lue奪,而在增量時代,靠輸出低廉勞動力創富,奪的是勞動收益,而在存量時代,奪的一定是土地收益。
勞動收益時期,要訂死戶籍,而戶籍打開之時,就是土地收益時期了。
這樣從上到下看,通過分配就看清了整個線條,看清枯燥的數字的背後動因。
物價、工資水平、信貸收縮與擴張、資產價格圈子分類、存款率、杠桿率、戶籍制度。
現在已經到了輪換盤面階段了,也就是所謂倒逼改ge階段。
現階段最大盤面一定冰火兩重天。
一種是精英決定的資產價格,也就是一線城市核心地段優質資產,會無限上漲,因為這跟大盤面毫無關系。5000萬一套的豪宅涉及不到信貸,買家也不用加杠桿。
另一種是由存款和杠桿推動的資產價格,也就是部分二線和三四五線資產,冰封失去流動性,但資產價格還標記在那,實際上不動產真要不能動了,價值趨近於0。但分配這事到最後玩的並不是錢,而是心理,安居樂業就是最大的資產,這是一種心理資產。
轟轟烈烈的戶籍改革與科創板,背後代表著土地和工業質量,下一個輪動的盤面可能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