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金融危機
⑴ 最近幾年的金融危機有哪些
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⑵ 歷史上幾次大的經濟危機有哪些
2007年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其實,次貸危機早在2006年就已顯現苗頭,到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這場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房價的持續下降。利息上升使得原先信用不好的用戶還款壓力增大,違約數量急劇上升,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也受到波及,被迫關閉。股市隨之動盪,影響到全球的金融市場。實體經濟接著也不能倖免。目前,這場危機何時終結,還很難斷言。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
這場風暴從泰國開始。由於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和國家外匯政策的不當,泰銖在7月2日宣布放棄和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的當天,泰銖與美元兌換的匯率就大幅下跌。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隨即,風暴席捲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相應國家的貨幣紛紛跌入貶值通道,導致經濟進入蕭條,部分國家的經濟在1998年甚至呈現負增長。
1973年
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中東戰爭又一次爆發,阿拉伯國家為打擊以色列及其西方支持者,決定利用石油武器給西方國家一個教訓。10月17日,中東阿拉伯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年底,石油價格從每桶3.01美元提升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增加了許多國家的收入赤字,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均明顯放緩。
1929年
大崩潰
這場持續到1933年的經濟大衰退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大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的。首先是木材價格,然後是小麥的過量生產,迫使美國壓低基本穀物價格。同時,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的野馬一路暴漲。但10月24日,紐約證劵市場突然崩盤。10月29日,美國股市又一次出現大幅崩盤,成千上萬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大蕭條還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國際貿易急劇衰退,失業人數激增。
1907年
股市恐慌
1907年,紐約的多數銀行貸款都被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一種極度投機狀態。3月13日,由於市場傳言,股市突然暴跌。銀行紛紛收回貸款,加劇股市的下行行情,民眾紛紛擠兌,市場瀕於崩潰。在此危機關頭,銀行家摩根組建一支由財團和政府官員組成的救援團,投入資金救市。但這場由股市恐慌導致的市場衰退直到4年後才走出陰霾。
1837年
銀行恐慌
1836年,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將聯邦基金從第二銀行轉移至州銀行,銀行管理體系由此開始走下坡路。《自由銀行法》的誕生又使得各州銀行的申辦手續大幅簡化,但隨之產生的欺詐行為也屢見不鮮。1837年,馬丁-范布倫擔任總統後的幾個月內,因失去信用而倒閉的銀行與日俱增,局面終於變得失控,美國也由此進入衰退期。
1720年
南海泡沫
為進行海外貿易,南海公司於1711年成立。1720年,英國國會同意南海公司發行股票來緩解國債壓力,此舉導致股票價格大漲。從1720年1月的每股128.5英鎊瘋狂漲至同年8月的1000多英鎊。市場推波助瀾,一些公司趁機效仿發行股票牟利。英國國會於是通過《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以嚴控市場。9月,股市開始下跌。至年底,南海股票泡沫破裂,許多投機客血本無歸。
⑶ 1990至今一共有哪幾次金融危機每次的金融危機的起因有什麼區別(要詳細的回答,懸賞不是問題)
看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語與其說是偶然的因為一個突發事件(次貸危機),不如說是美國經濟在高增長率、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的平台上運行了5年多的經濟增長階段,忽視了投資風險從而導致了危機的爆發。 其實個人覺得這也是必然的。 首先由於「次貸危機」,具體背景不知道你清楚不清楚,我大體介紹下: 次貸危機,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 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源頭就是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鬆了貸款條件,推出了前松後緊的貸款產品。而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 至於這次危機的影響范圍: 首先,受到沖擊的是眾多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由於無力償還貸款,他們將面臨住房被銀行收回的困難局面。 其次,今後會有更多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由於收不回貸款遭受嚴重損失,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 最後,由於美國和歐洲的許多投資基金買入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它們也將受到重創。 美國「次貸危機」將使股市出現劇烈動盪的可能性加大,從而對全球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挑戰。
⑷ 歷史上有名的幾次金融危機都有那些
1.東南亞金融危機
自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於泰國、後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業井波及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高達30%~5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受匯市、股市暴跌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這場危機首先是從泰銖貶值開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國被迫宣布泰銖與美元脫鉤。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當大泰銖匯率狂跌20%。和泰國具有相同經濟問題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迅速受到泰銖貶值的巨大沖擊。7月11日,菲律賓宣布允許比索在更大范圍內與美元兌換,當大比索貶值11.5%。同一天,馬來西亞則通過提高銀行利率阻止林吉特進一步貶值。印度尼西亞被迫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比價,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貶值了14%。
繼泰國等東盟國家金融風波之後,台灣的台市貶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機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貶值0.98元,達到1美元兌換29.5元台幣,創下近千年來的新低,相應地當天台灣股市下跌165.55點,10月20日。台幣貶至30.45元兌1美元。台灣股市再跌301.67點。台灣貨幣貶值和股市大跌,不僅使東南亞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而且引發了包括美國股市在內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國道,瓊斯指數暴趴554.26點,迫使紐約交易所9年來首次使用暫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股市分別跌4.4%、7.6%、6.6%、6.7%和6.3%。特別是香港股市受外部沖擊,香港恆生指數10月21 H和27日分別跌765.33點和1200點,10月28日再跌1400點,這三大香港股市累計跌幅超過了25%。
11月下旬,韓國匯市、股市輪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機第三波。11月,韓元匯價持續下挫,其中11月20日開市半小時就狂跌10%,創下了1139韓元兌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韓無兌美元的匯價下跌了30%,韓國股市跌幅也超過20%。與此同時,日本金融危機也進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後有數家銀行和證券公司破產或倒閉,日元兌美元也跌破1美元兌換130日元大關,較年初貶值17.03%。
從1998年1月開始、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重心又轉到印度尼四亞、形成金融危機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對美元的匯價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從事巨額投資業務的香港百富勤投資公司宣告清盤。同日,香港恆生指數暴跌773.58點,新加坡、台灣、日本股中分別跌102.88點、362點和330.66點。直到2月初,東南業金融危機惡化的勢頭才初步被遏制。
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持續時問之長,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廣,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料。然而,危機的發生絕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結果。從外部原因看,是國際投資的巨大沖擊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資撤離。據統計,危機期間,撤離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高達400億美元。但是,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這些國家和地區內部經濟的矛盾性。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近2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這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暴露出日益嚴重的問題:①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發展的優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正在下降。上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未作適時有效的調整,致使競爭力下降,對外出口增長緩慢、造成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為230億美元,韓國則高達237億美元。②銀行貸款過分寬松,房地產投資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銀行呆賬。壞賬等不良資產日益膨脹。泰國金融機構出現廠嚴重的現金周轉問題,韓國數家大型企業資不抵債宣告破產,日本幾家金融機構倒閉,印度尼西亞更是信用危機加劇。以上這些經濟因素從各個方面影響了匯市和股市,③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外資,大量引進外資並導致外債加重。泰國外債1992年為200億美元,1997年貨幣貶值前已達860億美元,韓國外債更是超過15D0億美元。④匯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對國際主要貨幣有較大升值的情況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率未作調整,從而出現高估的現象,加劇了產品價格上漲和出口銳減。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貨幣貶值勢在必行。而貨幣貶值又導致了償還外債的能力進一步下降,通貨膨脹壓力加劇,從而促使股市下跌。⑤在開放條件和應變能力尚不充分的情況下,過早地開放金融市場,加入國際金融一體化,當國際游資乘機興風作浪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處於被動地位。
2.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2月,墨西哥爆發了一場由墨西哥貨幣比索貶值引
發的金融危機。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認為,這是「新興市場
時代」出現後的第一次大危機。盡管這一危機對世界和其他拉
美國家的實際影響要比危機初期人們預料的小得多,但它的教
訓卻是深刻的。
「導火線」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財政部長塞拉突然宣布:比索兌
美元匯率的浮動范圍擴大到15%。這意味著比索貶值。政府的
初衷是將匯率從3.46比索兌1美元貶為4比索、爾後再貶為4.
5比索兌1美元。然而,由於人們紛紛搶購美元,兩天後,墨西
哥政府被迫允許匯率自由浮動。與此同時,外資紛紛逃離墨西
哥。墨西哥的外匯儲備從12月19日的110億美元降低到22日的6
0億美元。至1995年1月初,比索已貶值30%,股市下跌了50%。
一場世人矚目的金融危機爆發了。
根 源
顯而易見,墨西哥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是比索貶值。而
塞迪略政府之所以在上台後不久就訴諸貶值,在很大程度上是
因為外匯儲備不斷減少,無法繼續支撐3.46比索兌1美元的匯
率。那麼,墨西哥為什麼會面臨外匯儲備不足的困境呢?
薩利納斯上台後,政府將匯率作為反通貨膨脹的工具(即
把比索釘住美元)。以匯率釘住為核心的反通貨膨脹計劃雖然
在降低通貨膨脹率方面是較為成功的,但是,由於本國貨幣貶
值的幅度小於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幅度,幣值高估在所難免,從
而會削弱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據估計,如用購買力平價計
算,比索的幣值高估了20%。此外,這樣的反通貨膨脹計劃還
產生了消費熱,擴大了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在進口急劇增加的
同時,墨西哥的出口卻增長乏力。在1989—1994年期間,出口
增長了2.7倍,而進口增長了3.4倍。結果,1989年,墨西哥
的經常項目逆差為41億美元,1994年已擴大到289億美元。從理
論上說,只要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能保持相應的盈餘,那麼經
常項目即使出現較大的赤字,也並不說明國民經濟已面臨危機。
問題的關鍵是,使資本項目保持盈餘的外資不應該是投機性較
強的短期外國資本。而墨西哥用來彌補經常項目赤字的資本項
目盈餘卻正是這種資本。80年代末,每年流入墨西哥的間接投
資凈額為50億美元左右,而至1993年,這種外資的凈流入量已
近300億美元。據估計,在1990—1994年,間接投資在流入墨西
哥的外資總額中的比重高達2/3。
為了穩定外國投資者的信心,政府除了表示堅持比索不貶
值以外,還用一種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取代一種與比索掛鉤
的短期債券。結果,外國投資者大量賣出與比索掛鉤的短期債
券,購買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夕,墨西
哥政府發行的短期債券已高達300億美元,其中1995年上半年到
期的就有167.6億美元,而外匯儲備則只有數十億美元。事實
表明,墨西哥政府用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來穩定外國投資者
信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這種債券固然在短時間內達到了目的,
使200多億美元的短期外資留在國內,但由此而來的風險更大,
因為比索價值的下跌,不管其幅度大小,都會降低間接投資的
利潤,從而加劇資本外流,也使短期債券市場面臨更大的動盪。
因此,到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政府已處於一種越來越被動的
局面。一方面,無法擺脫對外國間接投資和短期國債的依賴;
另一方面,這兩種資金來源使墨西哥經濟愈益脆弱,政府的回
旋餘地不斷縮小,而金融投機者的影響力則持續增加。當政府
宣布比索貶值後,金融投機者便大量拋售短期國債。
所以說,外匯儲備的減少、比索的貶值是墨西哥金融危機
的直接原因,而用投機性強、流動性大的短期外國資本彌補巨
大的經常項目赤字,則是金融危機的深層次根源。
教 訓
作為「新興市場時代」出現後的第一次大危機,墨西哥金
融危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除必須保持國家政局穩定外,
下面兩條也是值得吸取的教訓。
首先,要正確把握實現金融自由化的速度。墨西哥的金融
自由化進程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加速了金融危機的形成和爆發:
(1)銀行私有化後,由於政府沒有及時建立起正規的信貸監督
機構,銀行向私人非金融企業提供的信貸大量增加。1988年,
這種銀行信貸相當於GDP的比重僅為10%,1994年已提高到40%
以上。壞賬的比重也不斷上升。(2)1989年取消資本管制後,
包括投機性短期資本在內的外資大量湧入墨西哥,僅在1990—
1993年就有910億美元,占同期流入拉美地區外資總額的一半以
上。這些外資在彌補經常項目赤字的同時,也提高了比索的幣
值,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墨西哥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使經
常項目赤字更難得到控制。因此,在國際資本市場的運作尚不
完善、對國際資本的流動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協調機制的情況下,
發展中國家必須慎重對待金融自由化,適當控制金融自由化進
程的速度。
其次,必須慎重對待經常項目赤字。薩利納斯政府始終認
為,只要墨西哥有能力吸引外國資本,經常項目赤字不論多大,
都不會產生風險。它還認為,如果外資流入量減少,國內投資
就會隨之萎縮,進口也會減少,經常項目赤字就自然而然地下
降。所以,薩利納斯政府對經常項目赤字持一種聽之任之、順
其發展的態度。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不正確的。因為:第一,
大量外資的流入有可能提高本國貨幣的幣值。第二,只有在外
資被用於生產性目的時,資本流入量的減少才能影響國內投資
的規模,進而達到壓縮進口的目的,使經常項目狀況得到改善。
第三,在墨西哥,大量外資被用於進口消費品(包括奢侈性消
費品)。消費的性質決定了這樣一個難以扭轉的趨勢:雖然用
於進口消費品的外資減少了,但其他形式的資金會取而代之。
因此,外資流入量的減少並非永遠能夠控制經常項目赤字。第
四,即使外資被用於生產性目的,其流入量的減少也會對所投
資的工程帶來不容忽視的副作用。投資者或以更高的代價籌措
其他形式的資金,或推遲工程的完工日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
學家S·愛德華茲認為,經常項目赤字不應該長期超過占國內生
產總值3%這一限度。而墨西哥在爆發金融危機之前,經常項目
赤字已達290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8%。
⑸ 截至目前30年內的金融危機都有哪些能詳細介紹一下。
2013年算不上經融危機,下面介紹歷史上有名的幾次金融危機:
1、637年鬱金香狂熱
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鬱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的交換體系下,政府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角色?
2、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閉的南海公司給整個倫敦金融業都帶來了巨大的陰影。17世紀,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因為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投資十分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後來因為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3、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
4、1907年銀行危機
美國1901年的5月,發生了交易所危機,幾乎所有的股票都在跌落,到了5月9日,一次暴跌開始了。在一次交易中,北方太平洋股票就下跌了400點。這次下跌引起了大規模的恐慌。到了1903年,美國才開始了全面的經濟危機。鐵礦石開采量下降了 22.5%,生鐵產量下降了8.4%,鋼產量下降了7.3%,失業率高達10.1%。
1907年3月,美國爆發了交易所危機;1907至1908年,美國破產的信貸機構超過了300個,共負債3.56億美元,還有2.74萬家工商企業登記破產,共負債4.2億美元。隨著恐慌的加深,儲戶一窩蜂地擁到全市各家銀行提款。還有一些儲戶因為疲憊不堪便僱人給他們排隊(後來成為華爾街名人的高盛公司的悉尼·溫伯格,當時排一天隊賺10美元)。1907年的危機中,美國工業生產下降的百分比要高於在此以前的任何一次危機,失業人數最多時估計為500-600萬,這是以前各次危機中未曾 有過的。
危機波及世界許多國家,德、英、法竭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傾銷商品。這樣一系列危機加劇了英德、法德之間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危機中孕育。
5、一九二九年黑色星期四
繁榮與樂觀似乎是戛然而止,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價格突然從高峰暴跌,正式拉開了大危機的序幕。
那些平時被認為可靠的大公司股票價格一路向下翻著跟斗,29日股票慘跌到一個新低,一天之內被拋售1638萬股,損失比協約國所欠美國的戰債還大5倍。農業資本家為維持高價,確保利潤,除縮小耕地面積、實行減產外,還把大量農產品、畜產品加以銷毀。美國將1000多英畝的棉花毀在田間,將大量小麥當燃料燒,將所存牛奶傾入密西西比河中。加拿大讓小麥爛在田裡,阿根廷將豬肉壞在倉庫中,巴西將咖啡投入爐中做燃料。這就是此後3年目睹之種種怪現狀。這次大危機不僅在經濟上造成巨大損失,而且帶來了極慘重的政治後果---法西斯主義在興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6、戰後第一次危機
1948年8月開始至1949年10月結束。這次危機是美國經過了戰後短暫的繁榮後的突然爆發。危機期間,美國工業生產指數下降了10.1%,失業率達到7.9%,道· 瓊斯工業股票的平均價格下降了13.3%。這次危機是由戰爭時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暫時縮小的矛盾造成的,危機導致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的出台。
7、七十年代「石油危機」
1973年,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運用石油武器來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削減石油產量。結果是石油價格暴漲,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到了1978年,伊朗發生政治局勢的變換,造成了石油生產的不穩定,生產一度從每天600多萬桶降到了70萬桶。這樣,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出現了。
8、八十年代債務危機
70年代,拉美國家的債務迅速膨脹,到了1981年,危機從墨西哥開始。其到期的公共債務本息達到268.3億美元,墨西哥無力支付本息,要求國外銀行准許延期支付,但是遭到拒絕。政府不得不在1982年夏宣布無限期關閉兌匯市場,暫停償付外債等措施,從此爆發了債務危機。
9、一九八七年金融地震
1987年10月19日,美國的道·瓊斯工業股票下跌了508點,跌幅為22.6%。全國損失5000億美元。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一」。
10月20日,倫敦股票市場下跌249點,損失達11%,約為500億英鎊。香港股票停止交易。巴黎股票市場下跌9.7%,東京股票市場下跌14.9%。
造成美國股票市場發生劇烈振盪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機,導致了股票市場的不穩定,美國連年出現的巨額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是引發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禍首。在1987年暴跌以前,美國連續5次提高利率,投資股票的利潤相對較低,導致了相當一部分資金持有人的投資方向發生了變化。
這次股市暴跌,對世界經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首先,使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大受損傷。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債券市場和黃金市場的價格上漲,同時使匯率下跌,對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造成了破壞。
10、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7月,泰國中央銀行在無奈之下,宣布放棄實施14年之久的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匯率體制,改由市場浮動決定匯率。泰銖對美元的匯率隨即大幅下跌,而由泰銖貶值為序幕的金融風暴迅速席捲東南亞各國,並觸發了韓國的金融危機。日本、香港等金融市場和全球股市激烈動盪,中國經濟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從表面上看,亞洲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索是國際金融投機商的興風作浪。實際上,導致這場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則是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性失調;金融調控不力;經常項目赤字過高;過分依賴外國游動資本等眾多原因。
亞洲金融危機持續兩年多,是戰後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金融危機。它使一些國家經濟一度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放慢,1998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將只達1997年的將近一半。東南亞金融危機造成的區域性通貨緊縮,以及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難以解除。時至今日,雖然一些國家的經濟開始步出低谷。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復甦之路仍將是曲折的。
11、2008年的環球金融危機
又稱金融海嘯、信用危機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全球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