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如何找復雜金融理論

如何找復雜金融理論

發布時間: 2022-01-26 21:57:40

1. 本人學金融的,大二了,想考北大金融學研究生,誰能告訴我要怎樣學習

又一個學金融的。。。
想要出類拔萃?想要脫穎而出?

首先你知道你們學校安排的四年金融學課程科目嗎?了解他們嗎?看樣子你不了解,那就更不可能了解他們在實際中的應用了?

書本上金融學及其各學科的定義,看起來那麼的遙遠陌生,一本正經。實際上,你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都是人類在生存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金融學也不例外,簡言之它是人們為了解決錢(學名兒貨幣)的問題而弄出來的方法。錢的什麼問題?你能理解的比如說怎麼賺錢,怎麼投入更少的錢賺更多的錢,怎麼在賺錢過程中花費更少的錢(成本問題)等等。

錢被人劃分成很多類別,國家財政上的錢,企業公司的錢,儲戶的錢,借給別人的錢......這些被借來借去,投入收回的錢等等。這些錢以及錢的流動等都包含在金融學裡面,那麼怎麼解決並研究這些錢的記錄及流動、變化(增加減少)等問題,於是金融學里產生了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會計、財務管理、統計學、貨幣金融、國際金融、證券投資、金融法規等等。

廢話這么多,就是要你明白,也必須明白------(通過對各科的學習了解)你學的各科目到底是為了解決什麼(金融、經濟)問題的,又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的。
-------------------
通過上面方式去梳理去學習,你大學四年的課程大約只需要不到一年就可以完全並不算緊迫。至於其中一些純理論性的知識,建議你知道就行,先別深究,費腦子。

================================================
等你全學完了這些東西,但仍僅僅存在於理論上你有所掌握,並不等於你能在未來的實際工作應用中都罩得住---術業有專攻。這個時候你就要考慮你的未來規劃了,你要從事什麼行業(職業):本行業(金融保險),還是非本專業?
非本專業的我不知道。

涉及本專業的管理崗位,財務崗位,金融銷售崗位(市場),證券投資(不僅僅包括股票),銀行會計,研究型崗位等等亂七八糟的很多崗位,你了解嗎?
你應該知道,你以後或許就靠這些崗位混飯吃。無論你對未來的憧憬多麼美好和輝煌,你必須先生存才能談這些。
-------------------------------
學習之餘,多去了解了解你可能會或者想去做的職位吧。這會讓你知道你將要做什麼事情,並檢驗你現在儲備的專業理論知識夠不夠應付。
工作是你的敵人,學習是你的武器(這句話等你工作後會有特殊體會)。 要想擊敗你的敵人,首先要了解你的敵人,知己知彼!先談知彼,就是了解你想要做、可能去做的工作,能不能勝任,怎麼勝任。
================================================

你了解了工作,擁有了專業理論知識,下一步,就是考慮怎麼去運用你的知識去勝任你的工作。(有了敵人,有了武器,開練吧)

當然這一步並非要真正等到你工作的時候才去做,否則這步在這就無意義了。所以你應該在學校就花時間去把可以實踐的事情去實踐一下,無論多少,有總比沒有好。

比如財務,你可以找一家企業的財務報表去研究,然後去求教,再研究再求教,或者找到一堆數據,試著自己去做各種財務賬目;比如銀行會計,這個應該有實踐課,一定要學會使用軟體。比如說證券投資,起碼你要了解現在市面上有哪些金融產品,股票、期貨等等,他們的運行情況,如何分析研究操作。再比如說金融工程,一款金融產品是如何設計的,現在市面上的金融產品怎麼設計,有什麼特點等等。比如說金融法規,國內、國外各是什麼情況你自己能試著設計一款出來么。
----------------
這樣深入進去是一個非常復雜而且艱難的過程。就像你有一條路(工作),你有一輛自行車(學習及知識),你要騎著這車上路,前提得會騎 啊,學騎車這個過程最難(反正我記得學騎自行車的時候學得很悲壯)。

這個過程就是實踐。別人只能做以指引,灌輸、代勞不得,自己流汗了才能知道自己的汗水味道。但也是最重要的。
================================================================
現在說說考研的問題。無論你考研與否,前面的你必須做到,這是你想出類拔萃、脫穎而出必須付出的最初級的「代價」。

我傾向於有意向和條件去考研的話,建議你最好試一試,考不上也可以把它當做復習自己的理論知識嘛。考上更好,那不僅意味著你不必馬上應付即將到來的工作,更意味著你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去為未來的工作做准備。

現代社會變化太快,各行業的變化尤其是金融領域的變化更快。所以更需要你去接觸更高級更多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在研究生階段你將不會像現在這樣只讀書,你會有機會去做一些工作。

考上研究生的好處很多,不過最好不要考博,聽說現在很多博士女都找不到對象!^-^

打字很累,但是最後還是要嚴肅的問你一些問題:

你認真讀完了這些建議嗎?

你讀完了這些,小腦殼里有開始隱約了解到,我給你的建議是一個怎樣的,大致的四年計劃框架嗎?

讀完這些,你有從此拋棄一些娛樂時光的准備嗎?你捨得你的那些風花雪月嗎?
我的建議有可能引發你的男友、女友無盡的怨念嗎?

最後兩個附有建議的問題:
你是否會真的 在接受並執行 我的以上那些建議後,忽略人際關系的交往嗎?
我的建議:千萬別,否則你將得不償失。

你會立馬接受我的那些建議嗎?

我的建議:請不要立即接受,那說明你根本不可能堅持下來。你應該好好思考一下。

最後一句:請注意,親情第一,感情事業第二。此位置定死,無法更改。

祝你能夠盡快出類拔萃,脫穎而出!

2. 學習四年金融學專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體驗就是,課程真的很多本科四年的學習也只能淺嘗皮毛

1.金融學的基礎課程有以下科目。大一大二會要求修完大學英語、高等數學、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計算機基礎等等。高中是個文科森,對於學習這些課程,其實難度還真的不小概率論個人認為是最難的,很容易掛科,所以一定要認真對待。

但其實呢,越是困難的事情,做起來才有意義不是?金融學找工作真的是不愁,也有「萬金油」的美稱哈哈哈,意思就是,就業方向很廣。而且,如果是比較頂尖的金融人才,就業的薪資真的是非常高的,所以還是很值得報考的。

3. 目前學金融專業,畢業後好找工作嗎

現在的學生大半都會選擇這個專業,可能是偏愛吧。但同時也忽略了一個問題,人家只要精英,這就導致了百分之九十的金融系學生無法就業,而且有經驗者優先,應屆生沒經驗多數都不愛用的。金融學一直穩居在學生報考專業的前五名,這是和其就業行業的高收入是分不開的。海文教育研究中心專家對金融學的就業方向進行了盤點,歸結出了八大就業方向,並對此進行了深度解析。希望能給報考金融學的同學提供一些幫助。 一、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這是金融業監督管理機構。

進入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做金融官員,對於金融研究生而言應是首選。首先,中國金融學是立足於宏觀經濟學,基於金融市場宏觀調控,專業應用較易入手,政策把握比較到位;其次,在行業管理部門做上三五年再入行到實踐機構至少能給個中層以上的職位。其局限在於:要進入這幾個行業主管部門難度較大,可能還需要背景依託,本科生想進較難,除非本人確實非常優秀。

4. 金融學專業如何去學

金融學本科應該有的學術規劃和職業規劃
這里說的金融學是指一級學科門類為經濟學,不包括統計學的精算和金融方向,不包括工學的計算機與金融模擬,不包括管理科學的金融工程,也不包括管理學的財務管理或者公司金融。本文所適用的范圍指傳統的金融Big8所,包括北大,人大,南開,復旦,廈大,西財,上財和央財。畢竟很多課程是非金融傳統高校不開的,而且一行三會一般也只接受這幾個學校的學生去實習。(並入清華的五道口由於只招收研究生就不納入討論了)
大一 大部分學校不會開設專業課,這段時間應該學習經濟英語和高數,以及計算機基礎,c++,mat-lab.不要小看這一年,如果不打好基礎想進入頂級投行或者銀行總部那真心是不可能的。
大二 Big8的高校一般會開計量經濟學,宏微觀,貨幣銀行,公司財務這類專業基礎課程。利用你大一的基礎直接看英文原版教材就成為你未來能不能一擊制勝的關鍵。伍德里奇的計量經濟學,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曼昆的宏觀經濟學這三本書足以支撐起你龐大理論金字塔的地基。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靜心研讀,逐詞翻譯。這樣無論你出國深造還是考研或者工作都可以得心應手。很多光華的師弟總是問我應該看李子萘的計量經濟學還是張曉峒的,我個人覺得本科階段國內的計量教材張曉峒老師是首選的。此外法愽齊的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基礎,羅斯的公司理財,沃爾特恩德斯的應用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分析也是值得一讀的。這一年是最累的一年,除了這些基礎性的分析理論,我們還需要學會eviews.stata.r.spss.rats等統計軟體的使用方法和指標特徵,可以說這一年是最艱苦也是最充實的一年,梅花香自苦寒來吧。
大三 以閱讀國內外文獻為主,當然立志於畢業就工作的同學可以參研下莫頓的金融學,法愽齊的金融建模與投資管理中的數學,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等等經典教材,但是該年度的重點還是在看文獻上,找到你的關注點搜尋與你關注主題相關的論文,請注意無論在知網還是在谷歌學術上搜文獻,請記住只看cssci和ssci的文章。你看的期刊質量越高,你以後的層次就越高。當然如果你需要保研或者出國那還需要你仿照文獻發2篇左右的學術論文。這個時候學校優勢就來了,很多期刊是優先發表這8所高校的論文的,特別是前四所。如果你想申請北美高校或者北大人大南開復旦這類的高校,最好讓導師一作,沖一下權威期刊。去年上海財經和南開的本科生都在經濟研究上發表了文章,很拽不是。
大四 你要精確的定位自己是否要工作,很多人覺得學習不好,理論不好的都應該去工作,這絕對是個天大的謬誤。如果你不會計量不會數據分析不會建模,那你去工作就是銷售,和你沒讀書有啥區別?何況在一個拼爹的年代,你沒技術,如何在金融王國里生存?ok,話歸正傳,最後一年實習經驗最為重要,big8高校一定要學會利用校友資源,這八所高校基本壟斷了中國的金融人才市場,所以去高大上單位實習也就相對容易一些。實習申請的層次應該是:一行三會>外資券商總部,四大行總行>國內大券商總部,股份商業銀行總行>城商行總部,各省一行三局。如果是省分行之類的實習建議還是算了吧,毫無加分。實習和就業基本類同,如果能到各個總部去呆幾個月,想必就業都不錯。這里強調下考研,咱們光華的或者經院的本科自然願意留在本校了,但是不排除個別去五道口,甚至是復旦南開上交的。我想說的是道口如今已經破落了,如果因為覺得有央行的背景而選擇去五道口那根本就是和錯誤,無數案例向我們證明了一個真理,那就是五道口就是個綉花枕頭,就業可能比南開復旦還要差,此外上交的高金大家也要慎重。
好了非常感謝各位同學和我分享經驗,最後我要強烈的建議北大的各位領導請不要毀了北大金融的金字招牌,軟體學院那200多個金融碩士指標,出賣的是北大的校格!
謝謝大家!

5. 金融杠桿理論是什麼

金融杠桿簡單地說來就是一個乘號。使用這個工具,可以放大投資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會以一個固定的比例增加。所以,在使用這個工具之前必須仔細分析投資項目中的收益預期和可能遭遇的風險。

另外,還必須注意,使用金融杠桿這個工具的時候,現金流的支出可能會增大,否則資金鏈一旦斷裂,即使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巨大的收益,投資者也必須要提前出局。

杠桿率即一個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風險與資產之比。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映出公司的還款能力。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率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率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率在2007年為33倍。

(5)如何找復雜金融理論擴展閱讀

財務杠桿效應

財務中的杠桿效應,即財務杠桿效應,是指由於固定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的現象。也就是指在企業運用負債籌資方式(如銀行借款、發行債券、優先股)時所產生的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現象。

由於利息費用、優先股股利等財務費用是固定不變的,因此當息稅前利潤增加時,每股普通股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將相對減少,從而給投資者帶來額外的好處。

財務中的杠桿效應,包括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和復合杠桿三種形式。

1、經營杠桿是指由於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大於產銷業務量變動的杠桿效應。

2、財務杠桿是指由於債務的存在而導致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的杠桿效應。

3、復合杠桿是指由於固定生產經營成本和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於產銷業務量變動的杠桿效應。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經融杠桿

網路-杠桿

6. 金融學專業畢業後一般都從事什麼工作

你好!金融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從事這些工作:

金融分析師(Financial analyst)

金融分析師基本上可以說是金融專業畢業生的首選了。在這一職位上你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數學、會計、經濟等多學科領域的知識與能力!

作為一名金融分析師或投資分析師,你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收集和分析財務數據,並在此基礎上為你的僱主提供可靠的投資決策建議(你的僱主可能是個人、非營利組織、公司企業、政府或者是其他組織)。為了能夠順利幫助僱主做出正確的決策,你會需要參與整個投資方案的制定的多有環節,並且也需要留意僱主所在的行業或領域內的市場趨勢與投資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最優化投資!

財務經理(Financial manager)

財務經理的主要工作職責就是維護並保證公司整體財務目標的實現。根據所任職的公司大小規模不同,財務經理的工作職責也不盡相同。大型公司的財務經理需要做戰略分析,制定戰略目標,而小公司的財務經理則可能負責收集和整理財務賬戶。

總的來說,作為一名財務經理你需要負責管理預算、審查財務報告、管理財務部門的員工、分析市場的趨勢、建立財務聯系網路、分析投資結果等。

想要成為一名財務經理,你必須擁有金融相關專業的學位以及強大的商業意識,並且要有極強的數理分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領導能力、決策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財務經理!

注冊會計師(Chartered accountant)

作為一名金融專業的畢業生,基本上你會擁有許多成為職業會計所需的技能。因此,你在畢業後也可以選擇成為一名注冊會計師。你可以任職於跨國公司、政府機構或私人企業。你的蛀牙工作職責就是進行財務審計、提供財務相關建議、管理財務系統和預算以及處理破產等相關問題。當然,你也可能會專注於一方面,例如:管理咨詢、法務會計、企業財務或者稅務等。

理財顧問(Financial adviser)

金融顧問(也被稱為理財規劃師或財富管理師)預計在未來十年成為金融業發展最快的職業之一。作為一名理財顧問,你需要為客戶提供有關如何管理資金的專業建議,包括如何選擇投資,儲蓄,養老金,抵押或保險產品等等。

想要成為一名理財顧問,你需要遵守行業規定,並且考取資格證書。

精算師(Actuary)

精算師需要對未來的財務風險進行預測,評估和管理並在此基礎上對僱主提出建議。在工作中,需要使用數學、統計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識與理論來評估發生某一事件的風險,並幫助僱主採取措施將風險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精算師主要工作於以下機構:投資銀行、保險公司、養老基金、企業等。在工作中需要將數學建模技術、統計建模工具以及概率論等理論知識應用於經濟市場中。

作為一名精算師,你需要具備有效的溝通技巧,才能向非專業人員呈現復雜的信息。你還需要在數學,統計學和商業方面有很強的專業能力。想要最終成為一名僅算是,你還需要參加一些精算機構。

金融專業畢業生適合的其他職業

除了上述職業外,你還可以從事於以下行業:股票、債券、資產和股票投資以及金融工具的買賣等。

在從業過程中,你會發現,身為一名金融人,你的工作是充滿趣味性與挑戰性的。你需要在管理和與客戶合作方面做出明智的決定以獲得最大的匯報。

你也可以選擇在商業銀行工作,你可以做船員、銷售助理、信託員、信貸員或者分行經理。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在對沖基金、稅務、管理咨詢和數據科學等領域從業喲~

7. 想學習金融方面的知識,該怎麼入手

如果是從喜好經濟政策的角度來講,建議樓主多看新聞或是參考消息一類的報刊就沒問題。
如果想更加全面的理解各種經濟政策或者需要自己做一些投資,就需要從最基本的《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看起咯,這兩塊的東西是必備知識,也可以講說是敲門磚。
從國際經濟環境的角度來看,可以讀讀《國際金融學》與《國際經濟學》,對匯率啦、國際貿易結算啦以及關稅啦等等基本知識能有一個大概了解;
從了解銀行業務的角度,可以讀讀《商業銀行管理》啦之類的書籍,裡面會涉及到各種商業銀行的業務以及諸如巴塞爾協議等等你天天都會見到的東西;
想了解投資方面知識的話,可以從最基礎的《投資學原理》入手,這本書有助於你對資產的配置、資產的定價有一個概括性的了解;接著就需要樓主自己看看是想更深入了解哪方面的投資咯,比如《證券投資學》《期權期貨及其他金融衍生品》都不失為行業入門的好書籍。
至於樓主講的金融工具,不知所指的是債券、股票、基金以及衍生品這一類的金融產品呢,還是說在投資的過程中會用到的定量分析方法,所以不能冒然給樓主解答。
以上屬於個人愚見,樓主自己加油啦!

8. 金融中介理論的主要內容

這一部分詳細論述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的金融中介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過程。以中介形成與影響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中線論述。 跨期交易結果的不確定性可分為個人不確定性和社會不確定性,當面向個人的不確定性在某種程度上結合起來,即從結果上表現為經濟社會總體的不確定性時,社會不確定性就產生了。假定無論社會不確定性還是個人不確定性都是經濟社會所固有的,從某種意義講,個人並不能通過其他資源的使用就減少這些成本。
Bryant(1980) 和 Diamond & Dybvig(1983) 研究了在個人面臨消費不確定性時銀行類中介的作用。在他們的研究中,銀行負債是作為平滑消費波動的機制而出現的,而不是執行交易媒介的功能。銀行為家庭提供防範影響消費需求(路徑)的意外流動性沖擊的保險手段。
Diamond & Dybvig(1983) 模型(以下簡稱 DD 模型)的前提假設為:假定從投資機會中獲得的支付與消費者的期望消費路徑不一致,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是隨機的。除非他們通過中介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消費沖擊,否則滿足這些隨機消費需求會要求消費者提前結束投資。 Diamond & Dybvig(1983 , 1985) 模型認為在投資者面對獨立流動性沖擊的經濟中,金融中介提供的存款合同可改進市場配置。而市場不能為防範流動性提供完全保險,因而不能導致有效的資源配置。實際上, DD 模型的金融中介為個人投資者提供了一種風險保障。投資者可以利用金融中介來提高自己在孤立狀態下備用投資的可能性。一方面,他可以避免投資機會中固有的風險;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消費需要中固有的風險。在 DD 模型中,在沒有交易成本的情況下,投資者之間可直接訂立合約,以獲得與利用金融中介相同的投資結果。但是,由於道德風險的原因,這樣的私人合約會最終走向解體。
Diamond & Dybvig 假定活期存款是不能交易的,且沒有考慮其他證券市場。 Jacklin(1987) 和 Haubrich & King(1990) 也認為金融中介的存在依賴於上述假定。 Hellwig(1994) 和 von Thadden(1998) 考察了在 Diamond & Dybvig 模型中加入其他條件時銀行的功能問題。為了回應 Jacklin(1987) 、 Haubrich & King(1990) 、 Hellwig(1994) 和 von Thadden(1998) , Diamond ( 1997 )發展了一個包含銀行和證券市場的模型,考慮了在市場上代理人有限參與的情況。文章的重點是關於銀行流動性的提供和市場深度的相互作用。代理人參與證券市場越多,銀行提供額外流動性的能力越弱。
Allen & Gale(1997) 考慮了金融中介的不同的平滑功能,也就是所提供的平滑跨代風險轉移機制。在迭代模型中,市場是不完全的,但是 Allen & Gale 指出,長期存在的金融中介是提供這種跨期平滑作用的制度機制。中介持有所有資產,為每一代人提供存款合約。在積累了大量儲備之後,中介為每一代人的存款提供獨立於真實紅利實現情況的不變收益。
上述分析主要是針對個人的消費風險所引起的不確定性。投資不確定性會引起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進行多樣化投資,而金融中介可以減少個人持有多樣化組合的成本。這在下一部分會詳細分析。 交易成本曾經是解釋金融中介存在的一個主要因素,正如 Benston George ( 1976 ) ) 所述:「這一行業(指金融中介業)存在的原因在於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貨幣交易成本、搜尋成本、監督和審計成本等。其中搜尋成本、監督和審計成本放在信息與金融中介部分介紹。
新金融中介理論的先驅格利和肖及其後繼者 Benston George ( 1976 )和 Fama(1980) 認為,由於金融資產交易技術中的不可分性和非凸性,阿羅—德布魯範式中理想的無磨擦的完全信息金融市場已不再存在,因而就需要金融中介參與金融交易;金融中介可視為單個借貸者在交易中克服交易成本、尋求規模經濟的聯合,並指出金融中介存在的原因在於交易成本,提出了金融中介理論中的交易成本思路,從而開創了新金融中介理論。金融中介降低交易成本的主要方法是利用技術上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也可以這樣說,規模經濟和(或)范圍經濟起源於交易成本。若存在與任何金融資產交易相關的固定交易成本,那麼,和直接融資情況下借貸雙方一對一的交易相比,通過金融中介的交易就可以利用規模經濟降低交易成本。之所以有規模經濟存在,是因為在金融市場上,當交易量增加時,一項交易的總成本增加得很少。從整個社會的儲蓄投資過程看 ,中介手段有助於提高儲蓄和投資水平以及在各種可能的投資機會之間更有效地分配稀缺的儲蓄 ,這被稱之為金融中介的「分配技術」。同時 ,金融中介還可通過協調借貸雙方不同的金融需求而進一步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 ,並且依靠中介過程創造出各種受到借貸雙方歡迎的新型金融資產,這被稱之為「中介技術」(孫傑, 1998 ;張傑 2001 )
Klein(1973) 認為多樣化成本是出現金融中介的必要條件,並且注意到這「提供了一種聚合資財的經濟刺激,而中介機構則是如此聚合資財的合乎邏輯的工具」。 Kane & Buser(1979) 研究了美國商業銀行持有證券的多樣化程度。金融中介的規模經濟還表現在它能更好地開發專門技術來降低交易成本。互助基金、銀行和其他金融中介開發了計算機專門技術,使之能以極低的成本提供多種便利的服務。
另一類型的規模經濟與流動性保險相關。按照大數法則,大的投資者聯合將能夠投資於流動性弱但收益性高的證券,並且保持足夠流動性以滿足單個投資者的需要。這一討論並非僅僅適用於銀行業,對保險活動或存貨管理同樣有效。
Freixas & Rochet(1997 )認為范圍經濟主要涉及支付和存款服務之間,無論在經驗還是理論層次上,范圍經濟並不易准確陳述。 Anthony Saunders(1997) 指出金融中介形成的產品間成本協同節約的能力為范圍經濟。比如說,計算機化可以使有關客戶和他們需求的重要信息得以儲存和共同使用。技術使得金融機構共同使用自己的資源投入(如資本和勞動力),以較低的成本(所謂較低的價格是與這些金融服務產品各自獨立生產時相比)生產出一系列金融服務產品。
80 年代以來有大量文獻考察了不同金融服務行業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關於銀行,除了最小規模的銀行外,許多早期的研究都沒能發現規模經濟( Benston et al. , 1983 ; Berger et al . , 1987 ; Gilligan & Smirlock , 1984 ; Gilligan , Smirlock & Marshall , 1984 ; Kolari & Zardkoohi , 1987 ; Lawrence , 1989 ; Lawrence & Shay , 1986 )。最近,由於數據的完善和測量技術的提高,人們發現規模在 $1 億到 $50 億之間的銀行存在規模經濟( Mester , 1990 ; Noulas et al. , 1990 ; Shaffer , 1988 ; Hunter et al. , 1990 )。關於范圍經濟,不論是在存款、貸款及以其他傳統銀行產品業務中找證據,還是從表內與表外業務中找證據,有關成本互補的證據最多隻是很弱。對非銀行金融業的研究相對較少,幾乎都說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不存在 (Mester , 1987 ; Lecompte & Smith , 1990 ; Fields & Murphy , 1989 ; Grace & Timme , 1992 ; Goldberg et al. , 1991 )(上述關於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實證來自於 Anthony Saunders,1997 )。 運用信息不對稱來解釋金融中介的存在,是 20 世紀 70 年代金融中介理論的熱點。我們通常認為關於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文獻可追溯到 Leland & Pyle(1977) 或更早到 Akerlof(1970) 。但 Stiger(1967) 把這一問題追溯到 Keynes(1936) 的關於借款者的風險和貸款者的風險的區別。在回顧了 Keynes 關於諸如獲得借款人的知識和監督他們在貸款期間的行為的「信息成本」的分析之後, Stiger 得出一個經典的定義:「信息成本是指從無知到無所不知轉變的成本,而很少有交易者能夠負擔全過程的成本」。新的文獻通過確認融資過程中獲得信息資源的困難,把以信息成本為基礎的金融中介理論導向一個更加基礎的水平。
所謂的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的一方對交易的另一方不充分了解的現象。例如,對於貸款項目的潛在收益和風險,借款者通常比貸款者了解得更多一些。信息不對稱會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 兩者都會導致金融市場失靈。
解決逆向選擇問題的一個辦法是讓私人來生產和銷售信息。也就是一小部分人生產信息而成為知情者,然後把信息出售給不知情者。然而,這引入了「可信度問題」 (reliability problem) , Hirshleifer(1971) 首先指出了這一問題:即不可能使信息生產者可信地保證他事實上生產了有價值的信息。一個相關的問題涉及信息的再出售。如果信息生產者可信地生產了有價值的信息,然後賣給另一代理人,但沒有辦法阻止第二個代理人把該信息賣給第三方,以致第四方等。換句話說,信息的購買者在不必減少自己對信息的使用的情況下把它賣給別人或與人共享。這是所謂的「剽竊問題」 (appropriability problem) 。信息生產者不能完全得到信息生產的回報,這使得信息生產不經濟(見 Grossman & Stiglitz(1980) )。信息生產中的再出售和剽竊問題激發了金融中介的產生。 Leland&Pyle(1977) 首次提出中介可以克服可信度問題。中介通過將它自己的財富投資在資產中以可信地生產信息,這表明它所生產的信息是有價值的。 Leland& Pyle 建議金融中介通過發行證券和將收益投資到證券組合中使得中介成為私人知情者,這樣能有效地解決信息生產中的可信度和剽竊問題。從其委託監督模型出發, Diamond(1984) 從 Leland& Pyle(1977) 模型得出相對於企業主的成本來說,分散化可降低中介的顯示成本。在 Leland& Pyle(1977) 之後,許多文獻尤其著名的是 Campbll & Kracaw(1980) 也探討金融中介存在以生產潛在投資的信息,這些信息在資本市場上不能有效的生產出來。然而,最完整的論述代理人聯盟能夠生產潛在投資的事前信息的是 Boyd & Prescott(1986) 。在 Boyd & Prescott(1986) 模型中,代理人可以評價他自己的項目,然後向投資者發行承諾支付特定回報的證券。或者,代理人聯盟可以提供給投資者一個組合回報。金融中介就是這樣的代理人聯盟,它可以評價項目,投資到必定會產生高回報的項目,從項目組合中分享回報。金融中介( 尤其是銀行 ) 之所以能從信息生產中獲利,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它們主要發放私人貸款,而不是購買在公開市場上交易的證券,這避免了「搭便車問題」。
從交易成本的角度看,逆向選擇導致的成本為:在貸款之前,貸款人在逆向選擇環境下對合適的投資項目和借款人進行搜尋和核實投資項目預期收益的成本,即搜尋成本和核實成本。 Chan(1983) 建立了一個模型 ,認為金融中介的優勢是能將搜尋投資機會的成本分散於眾多投資者之間 ,因為在不存在金融中介的場合 ,每個投資者都要獨立支付一筆搜尋成本 ,而金融中介則可以在不同投資項目之間進行廣泛的搜尋 ,一旦找到了某個有效益的項目 ,還可與其他投資者一同分享。即金融中介在項目搜尋方面存在規模經濟。核實成本是對投資效益進行評估的成本 ,要進行評估就要採取措施 ,就要花一筆費用。核實成本的效果是落實所取得投資效益,投資效益是「不能輕易地在投資者中間分享的」。意思是投資效益不容易直接分配給各個投資者 ,要分配給各個投資者 ,只能通過金融媒介體。金融媒介體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 ,就在於投資效益的一部分能夠讓自己的客戶分享。 Broecker(1990) 研究了逆向選擇環境下進行的項目篩選問題。
解決道德風險的辦法是增加監督,而監督是有成本的,如果由大量的小的貸款人直接監督借款人,成本會很高,而且同樣會產生「搭便車問題」。而銀行監督則具有規模經濟,所以把它委託給一個特定的機構—銀行是有效率的。銀行相對於其他金融中介的另一個優勢是:由於企業通常在銀行開戶,銀行就可以直接得到重要的信息,銀行就可以通過觀察企業的存款和取款來評定企業的金融狀況( Irena Grosfeld , 1997 )。 Diamond(1984) 首次對金融中介的存在作了一致性的解釋。 Diamond 模型中的金融中介「監督」借款人。 Hellwig(1991) 對此進行了研究。 Holmstrom & Triole(1993) 研究了在項目實施期間防止借款人的道德風險問題。 Townsend(1979) , Gale & Hellwig(1985) , Krasa & Villamil(1992 )提出了處罰或審計違約借款者的問題。 Winton(1995a) 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即銀行資本的作用問題,他指出銀行資本是完成委託監督功能的另一機制。同時,中介貸款時所解決的任何能夠增加價值的問題同樣也是借款給金融中介的一方面臨的問題。在 Diamond 模型中,中介代表借款給中介的投資者監督借款人。但是貸款給中介的貸款人自己不得不直接監督中介。這個所謂的監督監督者的問題如何解決? Diamond(1984) 是第一個認識到並解決這一問題的人( Gorton & Winton , 2002 )。更准確地說,「監督監督人」的問題是指:如果監督中介的成本低於貸款人直接貸款給借款人的成本和所導致的監督成本,則借款給中介會減少監督成本。 Diamond 的基本結論顯示,隨著中介規模的增大,如果中介按所承諾的監督借款人,它就會按承諾的支付存款人。如果不是這樣,中介會遭受非金錢的懲罰即破產或聲譽損失。如果貸款的回報是相互隨機獨立的, Krasa & Villanil(1992) 應用大偏差定理表明:只要存款人的監督成本不隨銀行規模成指數增長,對大銀行充分監督的期望成本趨於 0 。其他的關於銀行類中介的理論觀點強調了長期承諾關系的優點。認為銀行會通過建立長期承諾機制來減少投資者、經營者和雇員之間的道德風險( Shleifer & Summers , 1988;Mayer , 1988 , Franks & Mayer , 1990; Irena Grosfeld , 1997 )。 對於金融中介有兩種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種方法視現存的金融中介為給定,認為公共政策的目標就是幫助現有的機構生存和興旺,把這種分析方法簡稱為機構觀;另一種分析方法則不同,視金融中介運作的功能為給定,並探索運作這些功能的最佳機構結構,這種方法稱為功能觀。 Jensen & Meckling(1976) , Leland& & Pyle(1977) , Greembaum & Higgins(1983) , Diamond & Dybvig(1986) , Black(1985) , Williamson(1985 , 1988) , Brennan(1993) , Cossin(1993) , Pierce(1991) 和 Scholes & Wolfson(1992) 都不同程度的論述了金融中介的功能,但系統的論述金融中介的功能並把它提升到金融中介的功能觀層次的是 Bodie & Merton ( 1993 , 2000 )、 Merton & Bodie ( 1993 , 1995 )和 Merton(1995 )的分析。金融中介功能觀大大地拓展了金融中介理論的視野,從而把金融中介理論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金融中介功能觀的核心內容可表述為:金融功能比金融機構更穩定,亦即在地域和時間跨度上變化較小;機構的形式隨功能而變化,即機構之間的創新和競爭最終會導致金融系統執行各項職能的效率的提高。而且功能觀首先要問金融體系需要行使哪些經濟功能,然後去尋求一種最好的組織機構,而一種組織機構是否最好,則又進一步取決於時機和現有的技術( Merton , 1995 ;博迪, 2000 )。
當然,這里關注的焦點並不在於金融中介功能的具體內容,而是金融機構的動態變化。 Merton ( 1995 )承認,近年來,金融體系結構( Ross(1989) 把金融機構分為透明的各類證券市場、半透明的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不透明的傳統金融中介如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發生變化的部分原因是由於新設計證券的大量涌現,計算機和電訊技術的進步也使得不同證券的大宗交易得以順利完成,部分原因是由於金融理論的重要進步,所有這些都大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結果,導致金融市場交易量大幅提高,從而替代了金融中介的某些職能。中介與市場在金融產品的提供上是競爭的,而技術進步與交易成本的持續下降加劇了這種競爭的強度。 Finnerty(1988,1992) 對金融產品創新的大量事件的考察表明,最初由中介提供的金融產品最終都走向了市場,這種範式隱含著:金融中介(特別是非透明中介如銀行)正在被金融市場的制度性安排所替代。上述觀點對於金融中介總體來說是不成立的,中介除了提供定製的產品和服務的明顯功能以外,還具有重要的創造與檢驗新產品的潛在功能。 Merton 根據金融產品的性質對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作了具體「分工」。相比之下,金融市場傾向於交易標准化的或者說成熟的金融產品,這種金融產品能服務於大量的消費者,並在定價時能被交易所充分理解;而金融中介則更適合於量小的新金融產品,這些新產品一般而言是高度定做的,只針對那些具有特殊金融需求的消費者,因此信息也是完全不對稱的。中介和和市場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中介通過創造出構成新市場基礎的產品和加大市場上已有產品的交易量來幫助市場成長。反過來,市場通過降低生產產品的成本幫助中介創造新的更加個性化的產品。當我們靜態地審視某一特殊產品的活動時,中介和市場的確是兩個相互競爭的制度。然而當我們動態地看待金融系統的演進時,兩者又恰恰是互補性的制度,在功能的發揮上彼此加強、相互促進。從這種意義上講, Merton 對金融中介理論的貢獻是真正具有建設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
功能需求的穩定性使 Oldfield & Santomero(1997) 認為金融服務,如發行、配置、支付、及融資,比提供服務的機構和滿足客戶要求所提供的特定產品都要穩定。 Eichberger & Harper ( 1997 )也為我們理解中介與市場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在他們看來,金融制度發展的特徵實際上就是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之間持續的競爭,金融制度演進的歷史也就成為人們試圖調和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場競爭性關系的歷史。 Allen & Santomero (1998) 認為現有的文獻過分強調了中介在減少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方面的作用。他們指出,中介是風險轉移的推進器和處理日益復雜的金融工具及市場難題的推進器( Facilitators )。同時指出,為參與金融活動提供便利是金融中介的一項重要服務。減少參與成本(即學習有效利用市場並日復一日地參與到這個市場中來的成本。)對理解已在金融市場發生了的變化是事關重要的。 Merton(1989) 增加了金融部門的另外一個功能。他認為金融中介具有在不同參與者之間分配風險的能力。在這里,金融中介的主要增值能力在於它們具有以最低成本有效地分配風險的功能。金融中介可以通過動態交易戰略創造大量的合成資產。其業務日漸集中於風險的交易和各種金融合約風險的捆綁和拆分。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許多傳統的金融市場擴大了,新的金融市場產生了,交易成本也降低了,信息變得便宜和容易得到,但卻沒有伴隨著中介的減少。反而,金融市場廣度與深度的擴展卻是中介和企業增加運用這些金融工具的結果,也就是說,金融市場的擴大並沒有使人們對金融中介的依賴程度降低,反而,個人參與金融市場的方式急劇轉向通過各種中介。因此,傳統的以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為基礎的金融中介理論對此現象的解釋就存在問題。
針對銀行等金融中介業務的變化, Allen & Santomero (1998) 在歸納銀行新業務後認為,風險管理已經成為銀行和其他金融中介的主要業務。 Scholtens & Wensveen(2000) 則認為,風險管理從誕生起就是銀行的核心業務,銀行總是持有風險資產並管理它。而隨著銀行新業務的拓展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這一職能大大加強了。管理風險現在是,而且一直是金融中介的生計所在。依靠在信息生成和處理上的專業化以及分散個體信貸和期間風險,中介一直能夠吸收風險。針對金融中介職能的變化, Allen & Santomero(1998) 認為,原有的金融中介理論視野過於狹窄,需要用風險管理和參與成本來解釋現代金融中介的存在。他們認為,在傳統的以銀行業為基礎的經濟中,金融市場的作用並不顯著,銀行管理風險的辦法是將風險跨期平滑化:在資金充裕的時候吸收大量短期流動性資產,而在資金短缺時用它們作為流動性風險的緩沖劑。但是,近 20 年來,金融市場的發展對銀行業形成的沖擊,使這種風險管理辦法難以為繼了。因為金融市場給投資者提供比銀行利息高得多的回報,因而使資金從銀行流入金融市場。為了生存,銀行不得不對其風險管理辦法動手術:銀行等金融中介繞開分業經營的限制,開拓新業務,進入新市場,進行金融創新,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向「全能銀行」轉變。這樣,與傳統的信貸業務比例下降相伴隨,銀行開始在金融市場中扮演著進行資產交易和風險管理代理人的角色。參與成本可以解釋銀行的職能轉變。所謂參與成本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花在參與風險管理和決策上的時間。 Allen & Santomero(1998) 指出,最近 20 年來,隨著人們特別是專業人士的單位時間收入的提高,他們花在風險管理和決策上的時間的機會成本大大增加了;二是指由於金融創新,金融工具越來越復雜,使得非金融從業人員了解金融風險交易和風險管理的難度也大大增加了。投資者學習某種金融工具需要花費固定成本,既然如此,雖然交易成本與信息成本可能已經大為下降,但由於伴隨著上述固定成本,投資者的最佳選擇仍然是只持有有限的資產( Brennan , 1975 ), King & Leape ( 1984 )提供了相應的經驗證據。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得個人參與金融資產交易和風險管理的成本大大增加。而金融中介作為專業機構,可以利用其專業優勢,代理人們進行風險交易和管理,從而大大減少參與成本。在這里,金融中介的職能主要是代理金融資產交易和風險管理,已不同於傳統的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的職能了。 Scholtens & Wensveen ( 2000 )基本同意 Allen & Santomero ( 1998 )的觀點,但是認為他們的分析並不全面。盡管市場不斷向完美市場逼近,信息價格不斷下降,但不對稱信息和交易成本仍然是中介起作用的重要因素。 Scholtens & Wensveen ( 2000 )認為參與成本並不能很好地解釋金融業近年來發生的一些巨大變化,諸如共同基金的發展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廣泛使用。在他們看來,這些金融產品迅速發展的關鍵仍然是風險而不是參與成本,金融中介理論必須拓展其目前的研究邊界。應當放棄靜態的完美市場範式,採用更為動態的概念,金融中介理論應當包括金融創新的動態過程和在此基礎上的市場差異化。金融中介不是居於最終儲蓄者和投資者之間充當「代理人」,以減少像不對稱信息和參與成本之類的市場非完美性,而是一個獨立行事的市場主體。它能夠創造金融產品,並通過轉換財務風險、期限、規模、地點和流動性而為客戶提供增加值。因此價值增值是現代金融中介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從而理應成為金融中介理論的核心。當然,價值增值是通過降低人們的參與成本和擴展金融服務來實現的。
基於此, Scholtens & Wensveen 的這種所謂的補充理論( amended theory )自然強調金融中介的顧客導向而不是信息不對稱。也就是說,金融中介本身就是向顧客出售金融服務並從中獲利的,而傳統理論所謂的節約交易成本、消除信息不對稱以及參與成本等則屬於上述過程的伴隨效應( by-effect )。總之,這種補充理論與傳統理論相比,後者強調成本,而前者則強調價值;後者強調信息不對稱,而前者強調顧客導向(張傑 2001 )。

9. 個人對經濟學、金融學比較感興趣,但僅僅是興趣,我想找幾本關於經濟學或者金融學入門的書籍

入門教材:人大版《經濟科學譯叢系列》 1、曼昆《經濟學原理》上下冊,88元。梁小民教授翻譯。曼昆為哈佛高才生,天才橫溢,屬新古典凱恩斯主義學派,研究范圍偏重宏觀經濟分析。該書為大學一年級學生而寫,主要特點是行文簡單、說理淺顯、語言有趣。界面相當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報刊文摘,與生活極其貼近,諸如美聯儲為何存在,如何運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應付經濟低迷等措施背後的經濟學道理。該書幾乎沒有用到數學,而且自創歸納出「經濟學10大原理」,為初學者解說,極其便利完全沒有接觸過經濟學的人閱讀。學此書,可了解經濟學的基本思維,常用的基本原理,用於看待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可知經濟學之功用及有趣,遠超一般想像之外。推薦入門首選閱讀。目前國內已經有某些教授依據此書編著《西方經濟學》教材,在書中出現「經濟學10大原理」一詞,一眼便可看出是抄襲而來。 2、 薩繆爾森《經濟學》(Economics) 薩繆爾森,新古典綜合學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為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研究范圍橫跨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多個領域,對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有獨到的見解。目前經濟學各種教科書,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採用由他1947年的《微觀經濟分析》發展糅合凱恩斯主義和傳統微觀經濟學而成的「新古典綜合學派」理論框架。他一直熱衷於把數學工具運用於靜態均衡和動態過程的分析,以物理學和數學論證推理方式研究經濟。目前經濟學理論數學化大行其道,此翁實始作俑者。 《經濟學》由美國麥格勞——希爾圖公司1948年初版。現已出第16版,通行全世界。國內50年代由高鴻業教授根據英文第10版翻譯,商務印書館於1981年出版。市面之16版,是和諾德豪斯合寫,由蕭深教授翻譯。 全書結構宏偉,篇幅巨大。可謂博大精深。滲透老薩數十年經濟學見解。字里行間,三言兩語,每有深意。其中諸如「熱情的心,冷靜的頭腦」、「相關未必因果」等言語,可謂經濟學之《老子》。讀完該書,可了解經濟學所探討問題在經濟學體系中之位置及分析框架,對經濟學有一個完備之認識框架。知識龐雜,有一體系框架,則適宜以後更進一步學習。學之愈深,愈知此框架之重要。盡管該框架在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方面仍有斷層,但不失為一個好框架。此書國內有機工版發行之英文版。建議直接閱讀英文版。 3、斯蒂格利茨《經濟學》及系列輔助教材。斯蒂格利茨在信息經濟學成就甚高,此書可作為前二者的補充,前二者所涉及經濟學內容主要是以價格理論及邊際分析為基礎,不包括不對稱信息經濟學、不確定性分析部分。斯蒂格利茨之《經濟學》可填充前二者之空白。 盡管三位作者政策傾向不同,但教材體現凱恩斯主義的特徵稍多一點,總體上講,教材相當客觀和公允。很適宜做入門教材。 4、《經濟學、原理、問題與政策》及《經濟學原理與問題》、《經濟學案例》、《經濟學小品》、《經濟學悖論》、《社會問題經濟學》等。此類書之特點是先提問題,再論原理,主要是針對社會習見問題,逐步解釋原理,水平、內容大多較好,唯缺乏體系與框架,適宜略懂經濟學者補充學習。 5、國內老師自行編寫之《西方經濟學》教材:目前國內各大學自己編寫的直接冠以《西方經濟學》或《經濟學原理》均屬入門教材。如高鴻業、歷以寧、宋承先、梁小民、朱錫慶、尹伯成、司春林等等。然皆遠遜外國教材。其中宋承先之《西方經濟學》教材,竟用黑體加插一段馬克思論地租之說法,以說明所傳授學問之錯誤,實為極可笑者。 說明: 1、越基礎性之教材越需深入淺出,將復雜抽象的道理聯繫到生活實際上,才講的透徹,又能調起初學者之興趣。國外教材,形成一競爭市場,多極高明之著作,教材之撰寫也充分考慮學生學習之便利,如曼昆之教材,以完全不帶數學式而著稱,又或更新換版本極快,以及時吸收新知識,如斯蒂格利姿《經濟學》之增加不對稱信息部分。低手所寫教材自然被市場淘汰。故市面之基礎教材,多為大高手所寫就。 2、國內教材,建國以來,除商務系列叢書初期之100年前古典學派部分,政府同意翻譯以作為馬克思批判之反面教材得以出版外,80年代以前,近50年間國外經濟學研究學問之成就,國人皆不得見。80年代末期,鄒至庄先生力倡西方經濟學,鄧大人首肯之後,國內始漸有《西方經濟學》之類教材出現。此類教材,多為新出道之老師,為進階升職,湊出版物之數而編抄西人著作而成,機制所限,不敢添加「反動」之知識,又無競爭機制,購買者多為其聽課學生。故質量甚差,若非特殊目的如考研指定者,慎勿購買。 3、按經濟學有入門低、中級、高級之分。高級乃指其運用之數學工具及闡述觀點之紛爭更多而言,並非此學問高人一等。一如高等數學未必高初等數學一等之意。越是高級,則越多分歧,也越追求數理邏輯之嚴謹,反不如低級來的實用。初級的入門教材一般是針對初學者,所以大多舉案例和現象,加以文字解釋,偶爾插加二維圖案,高級教材注重數理邏輯,而二維圖案及文字已難以表達、解決所說明之問題,故多用數學證明或代數方程,夾雜現代數學工具。中級教材則介乎其中,界定甚為模糊。教材難度不同,跨度也相差很大。

10. 金融數學專業怎樣

如果你很喜歡數學和理科,並且對成為金融界高薪一族感興趣,那麼赫瑞-瓦特大學的金融數學理科學士正是你所需要的學位。 一什麼是金融數學家?1.金融數學家做什麼?金融數學家將他們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尤其是高等概率論運用到金融學中。大部分的金融界從業人員從事產品的銷售及服務工作,這就好比在汽車製造業或電信行業等其他所有行業中一樣。然而,多數人從事的銷售和服務工作並不是這些行業的核心,所有這些行業的核心是那些設計產品的技術專家。金融數學家就是設計世界上各種復雜金融產品的專業人才。這就正如一個汽車工程師既能設計出風險性與娛樂性並存的法拉利,也能設計出緩慢但安全的坦克車。金融數學家能夠針對不同市場中的不同顧客設計出一系列不同的金融產品。2.他們的薪水如何?金融數學家擔任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他們從事數量分析、衍生金融產品構建、風險管理或資產管理等工作,在投資銀行及全球性企業中屬於拿最高薪水的一群人。3.金融數學家在哪裡工作?哪裡商業有風險,哪裡就有金融數學家的工作。絕大部分的金融數學家為國際性的投資銀行工作。然而,那些進行商品貿易或國際貿易的公司(能源公司、航空公司、大型鋼鐵公司、礦業公司及國際大公司)都會面臨商品價格風險及外匯風險。他們便僱用金融數學家處理這些風險。頂尖的管理咨詢公司也僱用金融數學家為那些本身未聘請金融數學家的公司提供服務。金融數學學士學位為進一步培訓成為保險精算師或會計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現在存在著全球性高素質金融數學家的短缺,因此該專業的就業前景十分看好。二.赫瑞-瓦特大學的金融數學理科學士專業簡介首先,赫瑞-瓦特大學的金融數學本科學位在歐洲是獨一無二的。在其他地方,只有在研究生階段才提供這種數學及金融學一體化的專業。 其次,該學位信譽卓越,已經開設了大約十年之久,並且與赫瑞-瓦特大學的旗艦專業――精算學學士學位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也意味著它的質量是通過外界評定和保證的。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大一:概率,微積分,代數和經濟學。同精算學專業的頭兩年的課程一樣。大二:概率分析學,金融數學和金融學大三:到第三年的課程與精算學專業的課程不同,課程將重點學習數學模型和風險理論。 例如;投資組合理論,金融衍生品定價,隨機過程學,統計建模學,選修課包括功能分析學和數值分析學等等,以及學習一些有關項目開發和實施的課程。大四:高級金融衍生品定價學,高級隨機過程學,風險理論,選修課包括優化學,偏微分方程學,測量理論,以及畢業論文。入學要求:1.學歷要求:高中畢業,平均分70以上2.語言要求:雅思:6.0分托福:筆考550,機考213,網考80就業前景:雖然投資銀行是金融數學家的主要就業行業,但是本專業所教授的技能也適用於其它的行業並且有許多研究的機會。例如,那些進行商品貿易或國際貿易的公司(能源公司、航空公司、大型鋼鐵公司、礦業公司及國際大公司)都會面臨商品價格風險及外匯風險。他們便僱用金融數學家處理這些風險。目前嚴重缺乏的訓練有素的金融數學家,所以這就這意味著市場對畢業生的需求很大。

熱點內容
神馳機電歷史股票股價多少錢 發布:2024-09-20 05:18:57 瀏覽:981
股東減持又股票的影響 發布:2024-09-20 05:09:36 瀏覽:612
京東金融全國熱線是多少 發布:2024-09-20 04:54:29 瀏覽:149
如何授權機器人炒數字貨幣 發布:2024-09-20 04:41:38 瀏覽:889
對於接力漲停板的股票換手率和量到多少 發布:2024-09-20 04:21:17 瀏覽:472
中毅達股票退市電話 發布:2024-09-20 04:19:48 瀏覽:338
股權如何分配才能迴避風險 發布:2024-09-20 03:39:19 瀏覽:230
為什麼股票交易顯示到三點半 發布:2024-09-20 03:25:05 瀏覽:476
股權發生變更怎麼退還股東款 發布:2024-09-20 02:39:59 瀏覽:862
不合理股權怎麼調 發布:2024-09-20 02:34:58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