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本質是什麼和什麼的交換
Ⅰ 如何理解金融的本質是跨期價值交換
剛好聽到一本金融學通識讀物,也算是去年的一本新書 ——《陳志武金融通識課》。嗯,我知道你大概率沒聽說過,畢竟是耶魯大學教授寫的的讀物,書名也有幾分嚴肅。不過這本書是比較基礎的,講的不深但准確,尤其是案例十分有趣,提到了幾個社會熱門討論的觀點,比如:養子防老是不道德的嗎?婚戀一定要門當戶對嗎?年輕人可以借錢花嗎……讀起來很是過癮,論證也十分通透,接下來我就分享下我最受益的三點。金錢的本質是什麼養兒防老是不道德的嗎?年輕人可以借錢花嗎?
一、金融的本質是跨期價值交換
巴菲特曾說過:「 如果到四五十歲,你還不能睡覺的時候也賺錢,那你就太失敗了!」這其中最重要的莫不是金融思維了。想必各位能進入幣圈都是有一定認知的小夥伴,如果讓你給金融下一個定義,你會怎麼說呢?陳志武是這樣定義金融的,他認為:金融的本質是跨期價值交換。所有的跨期價值互換的活動都是金融,是金融要解決的問題。
這里有兩個因素缺一不可 :
1、跨時間
2、價值交換。
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出門買菜算不上是金融,因為買菜是現貨交易沒有時間跨度。再比如,借錢。張三把 1 萬元借給李四,李四保證一年後還本,並支付 10% 的利息,一共 1.1 萬元。就這樣,張三把今天的 1 萬元轉移到一年後持有,而且還有 1000 元的利息回報;而李四則把一年後的1.1萬元轉移到今天花,當然他要為此付出1000元的利息成本。可見,借貸是最典型的跨期價值交換。嗯,無論怎麼說,這個定義真的是非常精準。
二、養兒防老是不道德的嗎跨期價值交換是人類社會的自然需要。古代也有這些需要,比如中國人普遍存在的「養兒防老」觀念,就是一種生根於儒家文化的跨期承諾。在傳統社會,孩子相當於現在的「股票」、「基金」、「保險」、「債務」,是人格化的跨期交易載體——是父母的投資品。子女,成了一個金融工具,吃穿住行都是父母的投資。但是,如何保證自己多年的投資能在未來獲得回報(養老),而沒有風險呢?這時候靠的就是社會文化。儒家文化靠血緣組建信任體系,並輔以相配的「仁義禮智信」行為規范,包括孝道、禮教、婦道等,通過這些把「養兒防老」的違約概率降到最低。父母對子女有養育義務,子女對父母有孝敬義務,這就形成了整個社會的「養兒防老」跨期交易鏈條,生老病死的保障就有了。這也就是解釋了為什麼老一代的長輩們更希望有溫良恭順的孩子,而不希望孩子太自由,某種程度上,溫良恭順就意味著投資標的更穩健,更安全。明白了這個道理,你也就更能明白門當戶對背後的金融邏輯了。在沒有金融市場的傳統社會里,婚姻不只是年輕男女兩個人的事,更是父母和加足的事,每個人的跨期避險利益都在里邊。「談親家」就跟談生意一樣,只看雙方家庭條件和能力等硬指標。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家的經濟功能一直佔主導地位,直到「五四運動」開始,愛情的分量才逐漸為人們所重視。現如今,隨著婚姻家庭的經濟功能和規避風險的功能逐步被市場取代:一方面,城市化、公司化發展,使得人們不再需要「家」的生產單位功能;另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金融市場,解決跨期價值交換的需要,不再只靠婚姻家庭求得未來生活的安寧。愛情在婚姻家庭中的分量越來越高了。隨著現代金融市場的發展,人的金融屬性逐漸被具有避險屬性的金融產品所取代。比如保險。如果現在你還有養兒防老的觀念,恐怕這就是不道德的,只會犧牲掉下一代人的選擇自由。
三、年輕人可以借錢花嗎?年輕人作為比較缺錢的群體,開銷需求很大,除了家裡幫襯和微薄工資,只能借錢花。但因為自控力有限,加上部分貸款形式的法律約束不夠,很容易發生各種問題,那麼年輕人到底應不應該借錢花?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青年時收入最少、花錢最多,到年長時收入達到最高而花錢的需要又偏偏最低,這種收入和開支之間的年齡錯配,不僅降低個人一輩子的總體幸福感,而且抑制每個人的事業發展潛力。陳志武說,自己剛上大學時,家裡窮,只能勉強顧上生活,買書的錢少得可憐,但那時學習、交際和談戀愛的需求又很大,常常為此苦惱。而現在,50歲了財力充足,卻已經沒有了花錢的地方。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花未來的錢,改變今天的生活。成熟的借貸市場可以幫助青年人解決收入和年齡的錯配矛盾。通過助學貸款、創業貸款等合法途徑,擴大未來的生活和工作的選擇范圍,奮發向上滿足自己的真正需求,獲得人生某一階段的自由。這是最為顯見的金融的社會價值,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而這顯然也是思維的升級。對於如何規劃自己的一生,陳志武是這樣教育女兒的。三十歲之前投資自己,人力投資。合理借貸投資自己也是可以的。三十歲到五十歲,實現能力的變現和資產最大化。五十歲以後躺著賺錢。學巴菲特每天看看財報就好啦!總結金融的本質是跨期的價值交換,關鍵在於如何保障信用問題。傳統社會靠道德約束,以人為交易的載體;現代金融靠風險控制,稀釋了人的金融屬性,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純粹,更提高了社會資源的組織效率,讓人們獲得前所未有的財富狀況。由於通貨膨脹,貨幣作為跨期價值載體的收益為負,也就是說,純粹的省錢非但不能致富還會讓我們越來越窮。
是時候懂點金融,開啟理財大門了。如果你對本書有些興趣,建議扒出來一讀。好了,今天的分書籍信息書名:《陳志武金融通識課》作者:陳志武,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
供參考。
Ⅱ 金融的本質是什麼
金融的核心是資金融通與價值交換。作為經濟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金融的基本職能在於促進資金的流動與價值的交換。以下是具體的解釋:
一、資金融通
金融最根本的功能是資金融通。在金融市場中,資金的供應者通過儲蓄、購買債券等方式將資金出借,而資金的需求者則通過借款、發行股票等手段來獲得資金。金融機構扮演著中間人的角色,協助資金從富餘方轉移到需求方,優化資金的分配。這種資金融通的過程是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關鍵。
二、價值交換
金融的另一個本質功能是價值交換。金融市場中的各種工具,如股票、債券、期貨等,代表著不同的價值權益。通過買賣這些工具,人們可以實現不同價值形態之間的交換。這種價值交換反映了人們對未來經濟的預期和對風險的評估,是金融市場運作的基礎。
三、衍生功能
基於資金融通和價值交換,金融還發展出了風險管理、資產定價、支付結算等衍生功能。這些功能不僅滿足了實體經濟的需求,也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例如,風險管理幫助企業和個體應對不確定的未來;資產定價為金融產品的交易提供了標准;支付結算簡化了交易流程,提高了效率。
綜上所述,金融的本質在於資金融通和價值交換,以及由此產生的各項功能。金融市場通過這些活動,滿足了實體經濟的需求,促進了資源的最優配置,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