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如何對沖金融風險
1. 外匯風險管理一般方法
企業經營中的外匯風險管理
1. 選好計價貨幣策略:
- 本幣計價:避免外匯風險。
- 自由兌換貨幣計價:便於資金調撥,出現風險可即時兌換。
- 有利外幣計價:關注匯率趨勢,選擇收益好的貨幣,原則為「收硬付軟」。
- 「一籃子」貨幣:消除匯率變動風險,如SDRs和ECU。
- 軟硬貨幣搭配:應對匯率波動,降低風險。
2. 平衡抵消法:
- 平衡法:包括單項平衡和綜合平衡,抵消匯率影響。
- 組對法:利用兩種資金流動對沖,靈活性較高但需謹慎。
- 借款法與投資法:改變風險時間結構,前者提前支付,後者推遲支付。
3. 利用國際信貸:
- 外幣出口信貸:解決出口商資金問題,包括賣方信貸和買方信貸。
- 福費廷:出口商提前收款,轉移風險給金融機構。
- 保付代理:出口商避險手段,預支貨款並減少信用風險。
4. 應用系列保值法:
- 合同保值條款:分攤匯率風險,如黃金、硬幣和「一籃子」貨幣保值。
- 調價保值:出口加價和進口壓價,應對不理想貨幣組合。
5. 開展外匯業務:
- 即期合同法:近期外匯債權債務,通過買賣消除風險。
- 遠期合同法:鎖定匯率,鎖定成本。
- 期貨交易合同法與期權合同法:針對遠期債務,靈活保值。
- 掉期合同法:同時進行反向交易,防範短期風險。
- 利率互換:降低籌資成本,減少風險。
銀行經營中的風險管理
銀行採取內部和外部限額管理,防範風險,如外匯頭寸限額、拆放限額等。
外匯儲備風險管理
儲備貨幣風險管理包括質量管理、數量管理、結構管理和投資管理,以保值增值為目標。
2. 外匯儲備如何使用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新的特徵。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為我國對外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那麼在外匯儲備充足的情況下應該如何使用這些外匯呢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外匯儲備的合理運用情況,希望大家喜歡!
外匯儲備的合理運用
妥善管理和運用外儲,促進我國對外投資
妥善運用和管理外匯儲備、合理配置對外資產,是事關國民福利的大事。由於保持流動性的需要,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不可能很高。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的對外資產收益率只有3%左右,而對外負債的收益率有6%左右。超過需要的外匯儲備還面臨較大的匯率風險。因此,維持過高的外匯儲備規模不利於國民財富的增加,應考慮將外匯儲備用於支持我國的對外投資,並重新審視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合理性。
隨著人民幣越來越多地用於國際支付,加之我國已開始實行意願結售匯,我國的貿易順差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由居民部門持有的對外資產。此外,我國的外匯儲備也將用於支持我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與並購。外匯儲備用於成立如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多邊金融機構和基金,也會使外匯儲備余額下降。當然,這部分資產仍然屬於中國政府的「彈葯庫」,或者稱為「影子外儲」。
盡管外匯儲備積累有所放緩,我國的對外資產卻在向更有效率的配置方式轉變。正如樊綱所言,外匯儲備下降並不意味著美元流出了中國,而是留在了商業銀行的賬戶上,這意味著,中國官方的外匯儲備減少了,但中國的商業銀行可以用這些美元去投資高收益的債券等其他金融資產。這一配置方式的轉變也有利於改善我國對外資產負債錯配嚴重的問題,使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更加健康。過去兩年來,我國銀行業和非金融企業部門經歷了資產負債表的調整,短期外債余額大幅下降。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同時,我國居民部門的對外凈資產是增加的,且增加的規模大於外匯儲備下降的規模。
最後,關於外匯儲備的合意規模,參考國際上通常的標准,支持3~4個月的進口僅需要我國當前外匯儲備量的不到五分之一,即不到6000億美元;從滿足短期外債償還需求的角度,截至2016年底,我國短期外債余額8709億美元,需要的外匯儲備亦不到10000億美元;根據IMF評估外匯儲備合適水平的框架,對短期外債、其他負債、廣義貨幣和出口規模加權計算,我國合適的外匯儲備下限應不低於16萬億美元。因此,我國當前持有的外匯儲備遠遠多於需要。當然,考慮到我國的國情、產業結構,我國在世界經濟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我國的外匯儲備應該高於這一國際標准,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總之,需要重新審視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合理性,更科學地持有對外資產,更高效地配置國民財富。
當前我國外匯儲備情況
我國外匯儲備充足
我國外匯儲備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初的艱難積累期後,從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迅速增長。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當年外匯儲備超過2000億美元。在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過程中,外匯儲備大量增加。2006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當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高達151%,外匯儲備達到106634億美元。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在外需疲弱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2009~2014年GDP增速的均值達88%。2009年4月中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2011年3月超過3萬億美元,並於2014年6月達到399萬億美元的歷史峰值,較五年前(2009年)翻了一番。自2014年下半年起,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開始下降。2015年,我國外匯儲備減少了512656億美元。2016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連續數月下降,2017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結束了長達7個月的連續下降。2017年3月末,外匯儲備余額恢復至300909億美元,環比繼續增加396億美元。
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變化,無論是曾經的快速增長,還是近年來的下降,都是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正常現象。由於外匯儲備本質上是國家信用的背書,不斷積累外匯儲備可以滿足進口和穩定金融市場的需要,而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我國對外匯儲備的依賴性還可能進一步下降。
從外匯儲備的絕對規模和國際上通常的標准來看,我國外匯儲備都是充足的。
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世界第一
從外匯儲備的規模看,截至2015年底,排名前五的國家分別是中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瑞士和韓國。作為外匯儲備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約佔全球的30%,分別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烏地阿拉伯的28倍和54倍,是印度、巴西的近10倍。而作為目前全球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美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則剛剛超過1000億美元。
我國長期穩定的經常項目順差仍然是外匯儲備增長的基礎。2016年,我國經常賬戶順差2429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4852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2423億美元。此外,不斷增加的對外投資所帶來的投資回報在日後也將成為國際收支順差的新來源。201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躍居全球第二,創下了1456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佔全球流量份額的99%,同比增長183%,金額僅次於美國(29996億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第三位是日本的12865億美元)。201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增加2112億美元,較上年多增12%。
外儲余額足以滿足我國的預防性需求
進口支付能力(Import Cover)和短期外債償還能力(外匯儲備/短期外債余額)是度量外匯儲備充足性的兩個經典指標。進口支付能力指標對於資本賬戶開放度不高的國家來說較為適用。短期外債償還能力對於應對危機十分重要,適用於新興市場國家。
外匯儲備多的利弊
當前我國外匯儲備並未明顯過剩
2004年的實際外匯儲備額6099億美元與以上根據2004年度的有關數據測算出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相比,可以發現雖然要多些但並未明顯的過多。
我們認為,考察我國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情況是否合理和正常必須放在整個國際環境下進行,單單考慮我國自身情況不可能得出全面的認識。
1.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出現了普遍快速增加的勢頭。二戰後初期,除美國外,幾乎所有國家都幾乎沒有外匯儲備,根本談不上滿足三個月進口量的儲備規模。隨著西歐各國和日本經濟恢復,全球外匯儲備開始逐步增長,到1960年,全球儲備資產(除去黃金儲備,下同)達到22064億美元,剛好能滿足兩個月的進口,工業化國家持有15301億美元,能滿足209個月的進口額,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發展中國家僅能滿足177個月。到1970年,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水平超過了工業化國家,上升到滿足236個月的進口量,而發達國家則微幅下降為205個月。到1990年,全球外匯儲備規模達到了滿足三個月進口量的規模,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能滿足425個月進口,發達國家為271個月。到1995年,全體發展中國家持有的外匯儲備量首次超過工業化國家,儲備規模為507個月進口額,工業化國家僅為253個月。到2003年底,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已能滿足852個月的進口,而工業化國家僅為298個月。整體上來看,自1960年以來,發達國家的外匯儲備規模在2-3個月進口量的規模,變化不大(如果不考慮日本在內,整個發達國家的外匯儲備水平是凈下降的);而全體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規模則從不到2個月進口水平,上升至能滿足近9個月的進口,規模增加了近5倍。
2.橫向來看,我國的外匯儲備水平在高儲備國家中位置居中。從2004年末的外匯儲備來看,我國的外匯儲備能滿足13個月的進口,而日本是22個月,中國台灣省為173個月,俄羅斯為13個月,印度為165個月,韓國為105個月。從外匯儲備佔GDP的比重來看,我國為37%,日本為176%,俄羅斯為176%,印度為198%,韓國為292%,中國台灣省為792%,新加坡為120%。綜合來看,我國的外匯儲備水平在高儲備國家中居於中間位置,還不能說是嚴重過剩。
3.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出現的金融危機表明,按滿足3個月進口之需衡量外匯儲備是否適度已經不再適用。在1996年,泰國持有外匯儲備能夠滿足7月進口之需,印度尼西亞能夠滿足5個月,馬來西亞也能滿足4個多月,但是他們都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並且危機首先在外匯儲備相對更充足的泰國發生。盡管高水平的外匯儲備未能阻止金融危機的爆發,但是在國際上仍一直認為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充足的外匯儲備水平有利於防止金融危機的爆發。其實,重要的是如何衡量外匯儲備是否充足和適度,除了考慮進口因素外,也要考慮債務特別是到期債務量、國外投資者收益匯出及未分配利潤、潛在的資本外逃等因素。從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來看,盡管外匯儲備能夠滿足超過3個月的進口額,但是如果考慮到以上因素,則都顯不足了,這也就是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具體到我國,盡管我國自1994年匯率並軌以來一直為貿易順差,為彌補或防止貿易逆差的外匯儲備似乎並無實際需求,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借有大量的外債,每年還本付息的負擔較重;另外,經過多年的利用外資,在我國的外資存量已超過2000億美元,外商投資每年獲得的投資利潤以及未分配都比較客觀;此外,由於眾多方面的原因我國潛在的資本外逃對外匯需求也很巨大。因此,對於如何衡量我國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時絕不能單看進口規模,而實際上我國外匯儲備需要應對的可能不是貿易逆差時進口的支付需要,而是要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資本流出。
總之,盡管從理論上難以確定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具體金額,但是毫無疑問,我國的外匯儲備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過剩。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一是與有關國家相比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不算嚴重過剩,從存量來看,外匯儲備的少量過剩不會引起較嚴重問題;二是今年7月21日實行人民幣匯率改革改變了過去單一盯住美元的做法,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新的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實行將逐步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並逐漸引導市場的預期向供求均衡方向發展,央行也能從維護人民幣對美元固定匯率中漸進抽身,從而最終遏制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
中國外匯儲備現狀是多少 外匯儲備是不是越多越好
中國外匯儲備從無到有,伴隨的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那麼外匯儲備多是不是好事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外匯儲備多的利弊,希望能幫到你。
外匯儲備多的利弊
1、外匯儲備過多, 會導致外匯資源效益低下,甚至閑置。外匯儲備是對國外實際資源的購買力,它們若得到利用, 就可以增加國內投資和加快經濟的發展。因此, 一國持有的外匯儲備, 實際上是將這些實際資源儲備起來, 犧牲和放棄利用它們加快本國經濟發展的機會。這是一種經濟效益的損失,是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也即使用國外實際資源的投資收益率的損失。
2、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低。盡管中國的對外凈資產高居全球第二位,但 2008-2012年國際收益累計凈虧損超過7000億美元。究其原因,是中國的對外資產回報率大大低於對外債務的成本。根據國內相關學者的研究結果,自2004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結構表現為,大約其中8%是日元資產、22%是歐元資產、70%是美元資產。同時,我國外匯儲備在各國的投資渠道以該國幣種的國債和銀行儲蓄為主,其投資回報率很低,在過去幾年間一直處於1%-6%的范圍內,尤其是2004年以後,整體外匯儲備的投資回報率均不超過5%。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低。根據國內相關學者的研究結果,自2004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結構表現為,大約其中8%是日元資產、22%是歐元資產、70%是美元資產。同時,我國外匯儲備在各國的投資渠道以該國幣種的國債和銀行儲蓄為主,其投資回報率很低,在過去幾年間一直處於1%-6%的范圍內,尤其是2004年以後,整體外匯儲備的投資回報率均不超過5%。
3、中國外匯儲備過高還會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優惠貸款,大量的外匯儲備,不利於對外低成本融資。根據IM F 的有關規定,成員國發生外匯收支逆差時,可以從信託基金中提取相當於本國所繳納份額的低息貸款,如果成員國在生產貿易方面發生結構性問題需要調整時,還可以獲取相當於本國份額1印2的中長期貸款,利率也較優惠相反,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這些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國家提供幫助。
中國外匯儲備認識的誤區
誤區一:外匯儲備多=金融安全
中國外匯儲備從無到有,伴隨的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因此,就很容易產生一個誤區,即外匯儲備的增加是國家實力的體現,外匯儲備越多,國家金融越安全。這種看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完全。
一般而言,一國外匯儲備的基本功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交易性需求,確保進口支付能力;二是償債性需求,確保對外還債能力。因此,一定的外匯儲備規模是滿足上述兩方面需求的充分保證。
但是,外匯儲備規模過大,會引發其他問題。尤其對於中國而言,會對貨幣政策形成挑戰。由於我國資本與金融項目並未完全開放,國際收支中的外匯結算主要是由央行承擔。因此,央行買入大量外匯時,會因外匯占款的增加被迫增加基礎貨幣投放量,對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形成了挑戰。外匯儲備的規模過大也使其盈利性受到了挑戰。
通常而言,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就是國內投資的收益率。一國持有的儲備超過國家的需要,就意味著犧牲部分投資和消費。此外,外匯儲備增加的過程中,還可能有「熱錢」湧入,帶來市場風險。
誤區二:外匯儲備減少=匯率不穩
亞洲金融危機中,缺少外匯儲備的東南亞國家,被某些國際金融對沖基金狙擊,但中國香港在持有巨大外匯儲備規模的中國強力支持下,維護了港元的穩定。因此產生了外儲的第二個認識誤區,外儲儲備是匯率穩定的基礎,外儲減少等於匯率不穩。
不可否認外匯儲備是保證匯率穩定的重要手段,但從更廣泛的經濟背景來看,也許並不完全。無論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或是在此前的英鎊阻擊戰中,某些對沖基金誠然擔任了「槍桿子」「炮筒子」的作用,但危機的根本原因還是在各國內部。
無論是英鎊當時的聯席匯率制,或是東南亞國家其時高企的經濟泡沫,均有其內生缺陷和風險,這些才是它們被狙擊以及被狙擊成功的核心原因。
韓國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前後動用16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仍然難以緩解市場對韓元貶值的預期。2014年,俄羅斯因石油價格大跌等原因遭遇盧布危機,同樣企圖拿出外匯儲備進行「對抗」,卻發現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問題。
長期來看,匯率總是會回到以基本經濟面為基礎的均衡價格附近。外匯儲備幫助匯率調整,還是應以消減暫時的不理性、避免外因對經濟造成致命影響為主。
誤區三:外匯儲備下降=資本外逃
近兩年來,全球經濟復甦乏力,中國經濟也進入了長期L型走勢,同時美國經濟相對強勢,因此全球新興市場資本流出的趨勢明顯。因此,對外儲下降產生了第三個誤區,即外匯儲備下降是由於資本加速撤離中國。
2016年以來,由於新興經濟體經濟乏力,特別是10月份的數據顯示,印度、韓國和中國台灣在內的6個新興市場集體出現國際資金凈流出現象。這也推動美元指數繼續走強,推高了市場對資本外流的擔憂。中國在8月中旬宣布深港通獲批後,滬港通南向資金明顯增加,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滬港通南向資金也是消耗外儲的一個重要原因,市場正利用匯率貶值預期加速資金從滬港通外流。但其實從我國的外匯儲備細項構成看,雖然短期而言,對人民幣匯率貶值的預期也成為資本外流的壓力之一,但長期來看,企業運營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變化,才是中國外匯儲備規模變化的根本原因。
外匯儲備是不是越多越好
截至2019年9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092431億美元,較年初增加約197億美元,升幅為06%,較8月末則減少14745億美元。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表示,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反映出兩個問題:第一,中國經濟結構內部嚴重失衡,必須盡快糾正;第二,人民幣現在還不是國際貨幣。
「我們國家日益膨脹的外匯儲備根本就不是財富的象徵,這個外匯儲備超過了一定程度之後,它越大,就說明我們國家經濟結構失衡越嚴重,不是好事兒,所以在談外匯儲備的時候,首要問題是如何縮小繼續膨脹的外匯儲備,第二才是外匯儲備如何保值。」許小年說。
應答時間:2021-01-0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
外匯儲備是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並可以隨時兌換成外國貨幣的外匯資產。外匯儲備規模能反映一個國家的金融實力,但並非越多越好。
一般來說,外匯儲備過多會有以下這些主要負面影響:
帶來高額的機會成本,加大資金收益風險,加大了匯率風險;
成為導致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影響了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加劇了經濟結構失衡;
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影響貨幣當局獨立制定貨幣政策。
外匯儲備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並可以隨時兌換成外國貨幣的外匯資產。通常狀態下,外匯儲備的來源是貿易順差和資本流入,集中到本國央行內形成外匯儲備。
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當本國貨幣被大量拋售時,利用外匯儲備買入本國貨幣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截至2020年7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544億美元,較6月末上升421億美元,升幅為14%。截至2021年5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2218億美元,較4月末上升236億美元,升幅為074%。截至2021年12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2502億美元,較11月末上升278億美元,升幅為086%,2021年全年則上升約336億美元。
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2138億美元,較1月末下降78億美元,降幅為024%。
作用
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當國家進出口交易出現比較明顯的缺口或者因為其他的因素引起的貿易差,可以用外匯儲備來填補逆差,保住本國的國際交易聲譽,避免更多的經濟危機,保證經濟正常發展。
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國家的匯率是由該國家的供求關系來決定的,如果國家的供求關系出現了紊亂的想像,導致市場匯率發展出現異常,會給國家的貨幣政策的運行產生影響,這個時候政府就會通過運用持有的外匯儲備來買進外國債券的手法調整市場,穩定匯率。
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外匯儲備的多少就代表了國家清償外債的能力的大小,也可以體會國家的經濟實力的大小,是最直接的經濟能力的體現,可以根據此來判斷國家的資信力。同時這也幫助我們獲取了更多國際競爭優勢。
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外匯儲備也是我國央行的資產,外匯儲備多的話,代表央行的資產儲備高,在我們國際間的經濟事務的時候也會有更多的資金支持。如果發生金融危機的話,更多的外匯儲備可以就意味著你有更多的能力抵抗風險。
3. 在現行貨幣發行制度下,外匯儲備的增加必須要以基礎貨幣增發來對沖為什麼要增發貨幣
因為我國的外匯是國家持有,外匯儲備增加,國家必須用更多人民幣來購買外幣,要增發貨幣來進行對沖,用來購買幣。這是一種由於制度的原因造成的,被動地增發貨幣,不是國家想發行。這同時也為國家的宏觀調控造成困難,如果允許民間持有外匯的話,就可以一定程度地減輕乃至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