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泄洪是什麼意思
『壹』 美聯儲《金融穩定報告》:泄洪人的警告
美國東部時間5月6日旁晚,美聯儲網站貼出2021年上半年《金融穩定報告》,同時公布負責金融穩定委員會的董事布萊恩納德的講話。
與80頁圖文並茂的報告相比,布萊恩納德的講話僅有三段,言簡意賅,直奔主題:金融體系內所有資產類別的風險胃納,全線上升,拉高估值;隨風險胃納上升,金融體系更加脆弱。
胃納者,胃口也,是吃飯胃口英文字appitite,在金融行業的嫁接。布萊恩納德的核心意思就是:企業負債水平高企造成宏觀經濟杠桿疊加,股市估值不斷被推高、拉薄,任何價格重新發現事件,有可能被系統性放大,釀出全球性金融體系風暴。
今年上半年兩宗風險事件:散戶爆炒仙股(meme stock)打爆對沖基金、比爾黃家族辦公室爆倉造成銀行業巨額虧損,在布萊恩納德僅三段的講話中,分別各佔一段,但報告正文並未提及。
2008年金融海嘯後召開的20國峰會,重要成果就是成立了由國際清算銀行代管的「全球金融穩定委員會」,各國相應成立由央行和財政部主持的國別委員會,定期報告金融系統穩定性分析報告。
美聯儲每年兩次報告,是固定格式的「八股文」,從市場估值、宏觀杠桿率、金融體系內借貸水平、融資風險四個方面,逐個用模型做出壓力測試圖表。其中美國股市和債市部分最引人注目。
截至2020年底,美股市場總市值46.922萬億美元,2020年該估值上漲22%。而1997年至2020年同期,美股市值年度平均增長率僅9.2%。
美國國債總市值為20.946萬億美元,2020年上漲26%。1997年至2020年同期,美國國債市值年度平均增長率僅8.3%。
金融系統總債務17.716萬億美元,2020年增長13.6%,1997年至2020年年度平均增長率為4.7%。
這些數字,不用美聯儲公布,行業猜測也都八九不離十,只是經美聯儲「權威」確認一次而已。報告和講話一出,行業人士即刻吐槽。
目前最大的市場矛盾是,美聯儲一邊用零利息政策加每月入市1200億美元的巨額量寬,大肆放水,逼迫資金尋找收益,一邊又對資金真的去尋找收益的行為,憂心重重,警示風險。
美聯儲的自相矛盾,並不自今日始。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國經濟崛起,出口大增,美元升值。伴隨發生的是,英國經濟衰退,出口大減,與美國形成巨額貿易逆差,英鎊大幅貶值。
2017年,為了大英帝國的穩定,英格蘭銀行向美聯儲求救,要求美元降息,維護英鎊美元掛鉤機制。在美國經濟過熱、股市進入瘋癲的時刻,美聯儲「很哥們」地同意降息,嘉持英鎊,讓瘋狂的股市持續瘋狂將近兩年。
後邊的故事盡人皆知了。2019年股市大崩盤,引發大蕭條十年之久,二次大戰爆發。可以說,美聯儲錯誤的貨幣政策,是開啟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戰後福利資本主義轉型的金融源頭。
今日的美聯儲,比起彼時,高明不到哪裡。盡管他們最熟悉這段「家史」,但形勢逼人。低利息政策降低違約預期,讓經濟體的生產部門擴大投資,保持經濟增長,這似乎是聯儲官員業績考評的重要內容。
一邊開閘製造滔天洪水,一邊警告弄潮兒有滅頂之災,好像沒有什麼諷刺劇比這更好看了。
『貳』 當下的貨幣政策改革有哪些困難
當前,中國貨幣政策所面對的局面錯綜復雜,可謂新疾舊患疊加,內外矛盾糾纏:
一、短期刺激救災與長期結構性改革(系統性金融風險)之間的矛盾
受全球疫情沖擊,中國經濟恢復緩慢,大量外貿訂單被取消,市場萎縮,收入、負債及失業壓力大增,中國應該實行更加寬松的貨幣政策,下調利率,降低企業與家庭的債務負擔,為市場輸血,以度過難關。
圖:中國金融周期與美國金融周期,來源:智本社
2015年,國際金融周期觸底,中國金融周期接近頂部,中國與國際金融周期再次背離。
2015年後,中國推動供給側改革,去杠桿,去產能,強化金融監管,緊貨幣,緊信貸。供給側改革試圖促使中國經濟從金融周期頂部撤離。就在這個時間點上,美聯儲開始加息,美國金融周期向上,企業杠桿率逐漸上升。
不過,到2018年,信貸緊縮引發市場流動性困境,去杠桿調整為結構性去杠桿,經濟杠桿率一直居高不下,直到現在,中國金融周期還處於高位。
從2015年到2020年,美國金融周期向上,但整體比較溫和。同時,受制於金融監管及沃爾克規則,杠桿率差異化較大,美國居民杠桿率、金融部門的杠桿率不高,企業的杠桿率較高,政府、資管機構的杠桿率(股票、ETF)很高。
風險隔離及杠桿率分化,是這次股災未直接穿透整個金融系統的主要原因。
這次疫情刺破了資產泡沫,美股暴力去杠桿,美聯儲將利率下降到零,無限量購買美債和抵押債券。預計,美國金融周期短期內向下。
這樣,中國的金融周期與國際金融周期背離程度將擴大。中國金融周期依然處於高位,居民杠桿率、企業杠桿率依然很高。2020年3月,全國首套房貸款平均利率為5.45%,這個水平遠遠高於歐美國家。
過去,中國金融周期與國際金融周期長期背離,但國內金融風險依然相對可控。但是,中美貿易戰改變了這種局面。
中美貿易戰後,中國已確定金融開放的大方向,且有些實質性的動作。金融開放,核心是資本自由進出,匯率自由波動,金融准入門檻下降。
中國處於金融周期的高位,國際金融周期相對低位,如果突然打開金融大門,過去積累的資產「堰塞湖」存在泄洪風險。這就是金融周期相背離出現的外溢性風險。
第一風險點是人民幣貶值。
若金融開放,匯率管制和資本管制開放,人民幣需要重新在國際上尋找合適的價位。中國現處於金融周期高位,資產存在高估的風險,金融開放引發的資本外流可能導致人民幣貶值。
今年三月,國際油價暴跌,有人認為對中國是利好。其實,油價暴跌到每桶40美元以下,會降低中國出口的競爭力,加大人民幣貶值的壓力。
為什麼?
因為國際原油價格一旦低於40美元/桶,中國成品油價格則不再相應下調。如今國際原油價格20多美元,中國商品中的「原油成本」(轉移到運輸成本中)要遠高於他國。如此,中國商品要不降價(虧本)出口,要不人民幣貶值。
第二風險點是房地產價格下跌。
目前,中國幾乎所有資產都是由人民幣定價的,不少資產價格包括利率本身可能偏高,人民幣貶值壓力較大。
如果人民幣貶值,大多數資產都需要在國際市場中重新被估價,伴隨著金融周期上行而持續攀升的房地產面臨較大的風險。有些人會考慮拋售高位的房地產,將資金配置在美元資產上。
第三風險點是利率下跌。
未來幾年,歐美國家依然會保持低利率。目前,中國利率水平遠遠高於歐美國家。央行正推行LPR(貸款基礎利率),試圖逐步下調利率,讓利率水平與國際逐步接軌。不過,由於擔心利率下調刺激物價及房價上漲,當前利率下調的力度有限慢。
但是,如果中國利率不下調,金融大門打開,利率立即下跌,企業轉而向外資借錢,信貸市場和商業銀行風險巨大。
匯率貶值,資產價格下跌,容易觸發債務危機。這是金融周期頂部的真正風險。
所以,中國金融開放的步調,必須與金融周期的調整步調相契合。貨幣政策需要推動金融周期下行,降低「堰塞湖」風險,與金融開放的步調保持一致。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個聽硬課、讀硬書、看硬文的硬核學習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benshe0-1),學習更多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