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銀行員工都不買理財產品
㈠ 為什麼有些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也不是最保險、收益最穩定的投資理財方式,買不買的無所謂,題目中提到銀行職員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有些絕對化了,不可能沒人買的,至於銀行員工為何不買,有很多種原因。
第四,銀行內部規定禁止員工購買。有些銀行的理財產品禁止員工購買,主要是擔心客戶不滿意,一期理財一共發行總金額有限,預計會出現火爆的銷售市場,員工購買佔去一定份額,客戶還買什麼了。
總的來說,員工不買理財產品無非就是想買又沒錢買,或者嫌預期收益低,還有更好的理財方式。再說銀行理財產品又不是什麼非買不可的、必定賺錢的東西。
㈡ 為什麼銀行不建議買理財產品
為什麼銀行不建議買理財產品?
因為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有些用戶一點風險都不能承擔,所以銀行建議其選擇存款,而不是買理財產品,雖然買理財產品銀行可以賺到錢,但若是真的不適合的人買了,只會給銀行製造更多的麻煩,比如老年人跟學生,都是不適合買理財產品的。
《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第二十八條指出,商業銀行應當在客戶首次購買理財產品前在本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所以首次在銀行購買中行自營理財產品的客戶,須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原件、存有認購資金的活期存摺或借記卡到銀行網點辦理。
首次風險測評需要在網點進行,在網點完成首次測評和簽約後可以在銀行任意渠道投資購買理財產品。風險評估會根據投資者年齡、收入情況、家庭資產情況、投資經驗等多方面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目前只要分為1-5個等級,部分機構分為1-6個等級。
若是風險測評結果顯示客服不能承擔一點點風險,那麼銀行工作人員會建議其不要買理財產品,而是選擇保本的定期存款。
打算買理財產品,一定要做一份風險測評,若是銀行工作人員建議你別買了,那麼慎重對待,畢竟理財產品都是不保本的。買理財產品之前,最好是系統的學習下理財產品的基礎入門知識。
㈢ 為什麼銀行不建議買理財產品
銀行不建議買理財產品的原因:1、沒有足夠的錢。銀行理財產品的門檻不高,但是也並不低,銀行理財產品的認購門檻大多是5萬元,資金少於5萬元,想買理財產品也買不了呀,資金不足,這是硬體限制。2、對風險比較抵觸。在銀行工作的人比大多數普通人的金融知識豐富,正因為他們的金融知識豐富,所以他們對風險的認知也比較清晰,他們不願意為了不高的收益而讓理財本金承擔風險。
3、有高超的投資能力。就拿今年來說,各家銀行的理財產品按期限長短不同,年收益率在2%至5%之間,對於普通人來說,5%的年收益率是很誘人的。
銀行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
在理財產品這種投資方式中,銀行只是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雙方承擔。
㈣ 為什麼銀行不建議買理財產品
銀行不推薦購買理財產品的原因:
1. 錢不夠。銀行理財產品的門檻不高,但也不低。銀行理財產品申購門檻多為5萬元,資金不足5萬元。如果您想購買金融產品,則無法購買。資金不足,是硬體限制。
2. 抗風險能力更強。在銀行工作的人比大多數普通人擁有更多的金融知識。由於他們豐富的金融知識,他們對風險也有清晰的認識。他們不願意讓金融本金承擔低收入的風險。
3. 優秀的投資能力。以今年為例,各家銀行的理財產品根據期限長短不一,年收益率在2%到5%之間。對於普通人來說,5%的年回報率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和銷售的資本投資和管理方案。在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式中,銀行只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投資收益和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約定方式承擔。
拓展資料
1.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設計發行的產品,將募集資金投資於相關金融市場,按照產品合同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得投資收益後,按照合同向投資者發行的產品 .印發《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加強理財產品銷售過程管理,明確了金融產品銷售過程中的多項禁止行為,有效 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本辦法自2021年6月27日起施行。
2. 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和QDII型。
3. 債券型:投資貨幣市場時,投資產品一般為央行票據和企業短期融資券。由於央行票據和企業短期融資券不能由個人直接投資,此類人民幣金融產品實際上為客戶提供了在貨幣市場分享投資收益的機會。
4. 信託型:投資於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機構擔保或回購的信託產品,也投資於商業銀行優質信用資產受益權的信託產品。
5. 掛鉤型:產品的最終收益率與匯率、利率、國際黃金價格、國際原油價格、道瓊斯指數、港股等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
6. QDII型:所謂QDII,即符合條件的境內投資機構代客進行境外理財,是指已取得代客境外理財資格的商業銀行。QDII人民幣理財產品,簡稱QDII人民幣理財產品,是客戶將手中的人民幣資金委託給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兌換成美元,直接投資境外,到期後將美元收入和本金轉為人民幣的金融產品。
㈤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台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
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
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